景区文化建设范例6篇

景区文化建设

景区文化建设范文1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总要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以廉政文化进景区为抓手,充分利用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将旅游廉政文化建设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公民素质教育、当地社会发展相结合,创建**特色旅游廉政文化体系,推动旅游廉政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二)工作目标。1.推进景区廉政文化长效机制建设。对2011年以来已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中国**故里旅游区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复查,督促景区深化、提升廉政内容,丰富展现形式及载体,建立起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2.在新评aaaa级旅游景区的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认真挖掘景区文化、资源中的廉政文化内涵,选择适合景区实际的形式及载体,对景区导游词、讲解词进行修编,自然融入廉政文化内容,对导游员、讲解员进行廉政文化培训,宣传讲解廉政文化。

二、基本原则、重点内容及展现形式

(一)基本原则:坚持潜移默化的基本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寓教育于有益的文化活动之中,做到以德感人、以情动人,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要避免在景区直接出现“廉政”相关词语,使廉政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融合,与景区生态环境和原生文化氛围统一协调,避免说教、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更不能相互抵触、矛盾。

(二)重点内容:景区的廉政文化建设要具有针对性,要充分与促进旅游文明教育与文明旅游的发展相结合;要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要与提高旅游者、管理者、经营者的现代文明素质、民主法制意识相结合;要与景区构建和谐旅游、和谐景区相结合;要与促进旅游景区自身发展与建设工作相结合。深度挖掘提炼景区的景观特征、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乡土文化和传说故事中廉政文化内容;并将景区历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法制教育等传统教育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追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展现形式: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旅游景区展示廉政文化的形式和途径,力求形式和载体多样化。要充分发挥游客中心、标示牌、导游词、宣传光碟、触摸屏、门票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增加融入廉政文化的元素和内容,使其成为宣传廉政文化的有效载体。

三、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

(一)4月:各区县旅游局、各景区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本地区、本景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方案,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要求,做好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安排部署。

(二)4月—5月:1.在市、县纪委和旅游局指导下,各景区认真挖掘本景区廉政文化内涵,提出景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内容、展现形式及载体。2.将景区实施方案(重点反映景区挖掘的廉政文化内容、展现的形式和载体)报市旅游局汇总审核后送省旅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审定。

(三)6月:1.市旅游局会同市纪委对2011年已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中国**故里旅游区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景区深化、提升廉政内容,丰富展现形式及载体,建立起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检查情况专题报告省旅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2.省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聘请旅游文化专家审定各景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内容、展现形式及载体,并反馈审定意见。3.各景区根据省旅游文化专家提出的建议意见,完善本景区廉政文化建设方案、内容。(1)

(四)6月—7月:1.各景区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对本景区导游词、讲解词进行修编,对导游员、讲解员进行培训。各区县纪委、旅游局聘请廉政文化专家,对景区廉政文化建设进行指导,明确建设项目、内容、时间进程、责任人,落实建设资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2.市纪委、市旅游局组织业务人员和旅游廉政文化专家对景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行督促、指导。

(五)8—9月:1.邀请省旅游局领导及省旅游廉政文化专家对我市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景区进行指导。2.市纪委、市旅游局组织验收小组,对各景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验收,各景区针对验收小组提出的建议意见进行整改、完善。

(六)9—10月:迎接省旅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验收小组的检查验收。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市旅游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市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付华勤任组长;纪检组长贺强任副组长;办公室、规划建设科、质量管理科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廉政文化建设的日常工作。

各区县旅游局和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景区,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根据本地和景区实际,精心策划,创新工作,突出特色;要杜绝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规划目标到位、管理责任到位,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结合实际,紧扣主题

各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景区要组织专业人员,认真挖掘本景区廉政文化内涵,编写廉政文化讲解词,对本景区导游员、讲解员进行廉政文化培训;设置的廉政文化景观和介绍牌要与景区景观相协调,讲解词要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各景区要开拓视野、创新思路,深度挖掘廉政文化内涵,探索廉政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的方式、展示的载体和形式,确保景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景区文化建设范文2

辽宁沿海文化景观带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景观设计的底蕴和灵魂,景观设计应尊重本地文化的原则,挖掘地域文化,服从当地民风民俗,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使其既与传统文化文脉相传承,又能契合当代经济和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

辽宁“五点一线”位于黄海和渤海之滨,至西向东分别为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五个重点区域。“一线”即:连接沿黄海和渤海的“五点”公路。“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大开发,不仅仅是观念的改变,也是辽宁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辽宁从老工业基地走向沿海经济,不但改变了辽宁的经济格局,也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找到了一条新出路。同时也为展示城市风貌、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从景观学、旅游学等角度看,城市沿海区域是城市重点产业的集散地,具有高品质休闲和旅游观光的潜质,能够提高城市的可居住性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因此沿海景观带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大连地理位置及景观文化现状分析

大连地处渤海湾,位于中国三大城市群中的环渤海和七大城市带中,其经济建设对整个东北的发展有着带动作用,其城市文化对大连自身的建设与东北地区城市文化的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大连独特的地理位置又是辽宁“五点一线”的中心,在经济及文化上是沿海经济区的核心。而城市沿海文化景观带是展示城市文化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因此,沿海景观带建设应充分结合地域文化,创建符合沿海地区经济战略发展部署的文化景观。

大连沿海景观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磨砺与沧桑,为了适应东北沿海经济区新的经济战略部署,为了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沿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应完善和更新。因此以大连为中心的“五点一线”沿海景观,如何彰显城市风貌特色,又如何跳出各市自己的辖区,形成东西向连续,并且具有一定辐射面的沿海文化景观带,是沿海景观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沿海文化景观带建设应以呈现各地域历史文化为景观特色,景观通过融入特有的历史文化,展示城市文化的唯一性。因此景观设计首选要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大连为例,大连城市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富。譬如,大连的古迹遗存很多,最具有地域特征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器时代的“巨石文化”,是古代墓碑遗址,在大连地区遗存较多,对于研究大连地区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大连地区也有很多汉代城遗址,其中有旅顺牧羊城、普兰店张店城、瓦房店陈屯城等。在这些城堡和遗址的周围均有汉墓群,最有代表的是营城子“羽化升仙”的壁画墓,是现今发现最早构造最完整的汉墓,其壁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大连也有很多民俗文化,是大连地区社会演进的轨迹和缩影,对大连城市风格和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复州皮影是最具代表的大连民间艺术,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皮影文化正在渐渐退出历史。大连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譬如,民间秧歌、赶集等。所以在沿海景观设计中,应突显当地传统历史文化,使当地民众对景观文化具有认同、归属感。

沿海文化景观带建设方法

1. 沿海景观带建设应以突出区域传统历史文化为景观的个性

景观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和场所,人们设计景观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人们创造具有特定功能、舒适可用的环境空间。城市广场是重要的景观空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因此,沿海景观建设应以滨海大道为主线,以现有的广场文化景观为节点,通过构建、完善广场景观展现地域历史文化。从景观学、旅游学、生态学等角度向周围辐射,借助景观要素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融入地域历史文化,重新改造和完善现有景观的文化属性及带动周围景观的建设,完善沿海文化景观带的横向辐射面,展现别具特色的沿海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广场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因为,广场不仅可以满足市民们大型集会的要求,还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是塑造城市景观的重要空间,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大连腹地和滨海区域广场众多,设计应根据新的沿海景观带建设精神,规划和设计改造现有的广场,以沿海大道为景观轴,以广场为景观节点,向周围辐射,重新定位广场的性质和功能,完善广场节点的路网,丰富广场的历史文化内涵。譬如,现有亚洲最大的星海广场,中国第一个军海广场和展现古典建筑的中山广场等,以滨海大道为主线,连接各广场景观节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带动周围景观建设,形成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完整景观带。广场内部景观设计应根据规划,进一步强调广场的功能性质,加强本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塑造。譬如,位于海边的星海广场,与大海连接处有建市百年时的脚印浮雕与书页雕塑,代表了大连建市百年走过的路程与知识;广场中还有很多绿地、喷泉,可以融入具有当地历史文化的雕塑,这样既有历史文化的积累,也有时代特征,彼此独立,却又互相协调;具有历史沧桑感的中山广场被古典欧式建筑所包围,建筑多为日俄时期所修建,风格包括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等,这些经久不衰的建筑映射了大连曾经被日俄占领的历史,让市民铭记这段历史。因此广场作为沿海文化景观带的重要景观节点,通过融入地域历史文化展现了城市文化景观的唯一性。

2. 沿海景观带建设应以塑造新产业文化为景观共性

沿海文化景观带建设应以展现各地域新产业文化为景观纽带,凸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沿海景观共有的时代特征,以及展现经济发展由内地转向沿海的新战略部署。地处大连地域的辽宁沿海经济区分别为: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根据区位优势和独特的环境,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以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及其配套产业、进口铁矿石为原料的精品钢材产业、石油化工及其下游产业、物流产业等为主。大连花园口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机械电子和食品加工业。以临港工业区和花园口工业园为景观节点,从景观学、旅游学和经济学等角度,通过构建产业景观,展现新产业景观文化和发展旅游景观文化,并以海岸线向周围横向辐射,形成个性与共性共存的沿海产业文化景观带。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尽可能利用本地植被材料,结合本地地形、气候等特征,可多用雕塑景观小品塑造重点产业文化,同时结合水体、绿化等景观要素,用艺术形态,构建临港产业景观,展现新产业文化,彰显沿海城市具有时代特色的生命力,表达所在城市雄厚的经济、文化底蕴,完善临港整体景观设计。

结语

景区文化建设范文3

一、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边缘化的特征

(一)呈现出文化复合化的趋势

基于历史和地理因素,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现状,不同民族及其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一定区域内,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出现多个文化主体共存的现象。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在服饰、民居、语言和信仰等方面与其他民族存在较明显区别,保留了一些本民族传统的文化习俗,同时也深受其他民族的文化影响,兼具多种文化因素,导致文化界限越来越不明显,甚至有形成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复合型文化的趋势。

(二)文化拥有者被边缘化

在少数民族地区,老人、妇女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拥有者,一般被安排做一些表演、接待类的服务工作,报酬比较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比较低。文化拥有者被边缘化致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在旅游发展背景和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导致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存在被替代概率大、竞争力弱、抗干扰能力弱、变化速度快,可恢复原状机会小等潜在威胁。老人、妇女被旅游开发商和本民族社区所边缘化,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组织、传承状态,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丢失,最终不利于贵州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空壳化严重

空壳化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少数民族文化必须以传统的服饰、建筑、饮食、、民间歌舞、节庆活动等为载体才能体现出来,村寨的整体搬迁、社区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新的生活、生产方式等致使少数民族文化载体被破坏,逐渐疏远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出现了空壳化的危险。在旅游扶贫和“美丽乡村、四在农家”指导下,很多民族文化村寨进行了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及村寨环境卫生等的改造,却忽略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统一风格、统一颜色的汉族式建筑,坚硬的水泥路面等使整个民族文化村寨丧失了特色。

(四)同质化严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形成了不同文化地域,拥有“千岛文化”省之称。政府和旅游开发商在景区少数民族文化打造时,不注重本地民族文化特性,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进行粗糙的、共通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将其他旅游景区的民族文化表演节目生硬地搬到本地进行民族文化的展演,使当地传统民族文化逐渐丢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文化主题变得模糊,这成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突出问题。

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景区建设中边缘化的原因

(一)过度商业化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业化进程加速发展致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生计方式逐步被市场所取代。现代过度商业化取代传统的社会交换方式,破坏了少数民族的人文生态。在市场资本的运作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技艺也被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所取代,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技艺逐渐消失,手工技艺的传承出现断层。以最大限度追求简单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商业化模式的推动下,少数民族社区整体被商业化的趋势越发的明显。少数民族的价值观,文化观在这些商业化的驱动下丧失,有神的社区逐渐走向瓦解,社会整合力下降,社区最终走向衰落。造成了“文化殖民”的现象。

(二)盲目城镇化

在现代化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人口与土地的冲突,盲目城镇化的加剧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文化开始出现断层,引发了少数民族社会记忆和手工技艺的丢失。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土地流转进一步激化了人地矛盾,盲目的城镇文化圈正在迅猛地蚕食城镇边缘少数民族的人文生态。急剧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促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结构转型出现了难以调适的现象。

(三)文化拥有者文化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弱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离不开当地民族社区的支持,如果只是政府和旅游开发商的旅游行为,而缺乏普通大众民族文化拥有者的支持,民族文化旅游就不可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在遭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时,会出现衰败的趋势。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并没有带动当地脱贫致富,当地民族社区的经济及文化诉求得不到满足,挫伤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四)不合理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

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加上相关的法规及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的旅游资源存在着产权关系界定不清的现实状况。少数民族及其文化所在区域失去了自身民族文化资源的所有权,无法获得民族文化资源的管理、经营、收益等权利。

景区文化建设范文4

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的象征,更是城市变迁和发展中的见证,它在长期不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我们这些子子孙孙留下了各城市特有的历史文脉,是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历程信息的集中体现。国家在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加强中原历史文化名城景观保护与规划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景观保护与规划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试图来探析如何来加强中原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保护与规划,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

历史文化名城景观保护与规划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想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我们可以发挥郑州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身处中原经济区核心,郑州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黄帝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武术文化、嵩山文化、黄河文化等众多文化资源,这也是郑州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优势,更是郑州承担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历史责任,因此,传承华夏历史文明郑州义不容辞。

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的象征,更是城市变迁和发展中的见证,它在长期不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我们这些子子孙孙留下了各城市特有的历史文脉,是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历程信息的集中体现。地处中原的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是文化资源大省的典型代表。而所处我省的那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不仅集中体现了我省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河南境内,保存着很多历史城市,据调查统计,至 2012 年 6月,河南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8 个( 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濮阳、商丘、南阳、浚县)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7 个( 郑州市古荥镇、开封县朱仙镇、禹州市神镇、淅川县G紫关镇、社旗县赊店镇、确山县竹沟镇、郏县冢头镇) ,历史文化名村 2 个( 郏县张店村、郏县临沣寨、) ,河南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镇、村) 达 17 个,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19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62 个。世界文化遗产 3 处( 安阳殷墟、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这些都是老祖宗给我们这些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遗产和财富,如何保护好、利用和发展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和财富是我们每位子孙后代义不容辞须要承担起来的责任。。国家在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我们作为华夏子孙更应该引起对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重视,要明确保护的重要性和责任性。但是,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开发建设,这些历史文化浓郁的传统原始民居、历史地段、街区甚至一些文物古迹等城市特色文化遗产,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一些现代设计元素和符号的诱惑和冲击,如果在进行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建设中,只有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运用一种合理的设计手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做到了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那么我们进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的工作才更具有价值和意义。因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保护工作,也就是将我们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的一种传承和再创新的过程,因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景观保护与规划势在必行,这也是我们在进行传承华夏历史文明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历史文化名城景观保护与规划,助推郑州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目前,国家和政府都比较重视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近几年不断将一些名城的城市文化遗产逐渐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并放在博物馆收藏、宣传展览,但这些举措并不是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标,它是一种保护手段,也是在进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最终目标是将这些城市文化遗产实现“子子孙孙永褒用”,在这一保护过程中,必将得到代代相传和延续。这也就要求我们能合理处理好其建设和保护的关系,及如何规划,将遵循什么样的规划原则、使用什么样的规划方法,以致最终能为名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使我们能借助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景观保护与规划的力量来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

1.协调好历史文化名城景观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景区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水土风貌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改善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在建设与发展中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又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全国首批5A级景区,是南京市旅游业的龙头,是南京城市的“绿肺”。景区如何选准着力点,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大文明”。它是当代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即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又一正确的、进步的观点。

    景区生态文明,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景区人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景区文化伦理形态。它对景区未来的长期发展将起重要作用。其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景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对应的是树立相应的文化价值观。明确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景区每一个人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2.景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产。同样,要树立相应的生产观。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景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旅游产品的生产,不论是景点再造,还是旅游纪念品开发,都要遵守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原则。

    3.景区自身与自然互利的消费。即树立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旅游方式。人们对休闲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旅行。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二、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景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新的任务,它既得益于景区先期的建设与发展,反过来又能更好地保护与改善现有的生态面貌,进一步促风景区事业的协调发展。

    1.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基础,是城市生态的重要品牌,也是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十分宝贵的资源。中山陵是南京市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园,在保障南京城市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大力加强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应将之放在城市建设国家生态市的目标要求的大环境中,在保护现有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力度,使之成为南京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一服有强有力的助推剂。

    2.建设绿色的景区、人文的景区、和谐的景区。景区建设生态文明要紧跟“绿色城市”的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工程,进一步抓好植被修复工作,把景区的山水城林相结合的独有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体现出来、彰显出来,向世人展示人人向往人人流连的一幅和谐景象。

    (1)绿色景区,就是要体现出高度的生态文明。不仅表现在整个景区外在清洁环境,有绿荫覆盖,更在于通过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完全统一。在新时期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中,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因之,绿色景区的建设对于风景区来说至关重要。

    (2)人文景区,即要积极倡导景区文化建设。生态指自然形成的自然状态,当它进入人文领域,它就不仅指自然生态,也包括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自然生态之上有了人类生产生活之后,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与政治生态就寄寓其上,成为影响自然生态的决定性力量,而自然生态最初对人类的生活形态也起着重要影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点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旅游景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反之,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注重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积极建设人文景区是推动旅游景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景区生态文明不仅要保护自然生态,也要注重景区人文内涵的建设。

    (3)和谐景区,即在景区建设生态文明中,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建设和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着力增强景区生机和活力,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不断完善景区协调机制,推进特色服务文化,围绕“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鲜明、旅游经济繁荣、景区安定和谐”四个方面的目标,做到年年有起色,事事有突破,逐步全面形成科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三、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管理水平。绿地、森林是生态建设的根本。它们是自然环境的净化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着巨大的吸储作用。应继续加快绿地建设,加速紫金山林相改造,加快环保投入和排污治理,保护好现有森林与湿地,重视水体建设,有效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全面优化景区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质量;要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全社会对自然、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产品的旺盛需求,坚持利用技术、土地、品牌的优势,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节约资源能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调整森林资源结构,促进生物多样性,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规划上,实行规划线与绿化线“双线同划”,整体推进;在树种选择上,由单一树种向生物多样性树种搭配转变,由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转变;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执法保障力度,排除一切对景区生态文明建设不利的人为因素,引进高新技术与人才,提高景区的科研与管理水平,促进景区生态文明建设。

    2.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制造和谐伦理。建设生态文明重在转变观念。要牢固树立生态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积极开展种类多样的生态教育和文化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互补互进;要充分发挥中山陵国家首批5A级景区及全国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的功能与作用,在向社会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等方面起积极作用,将景区建设成为南京市生态文化体系与建设的重要阵地,推动南京城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制造和谐的生态伦理,用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来进行服从生态规律的科学生活和绿色消费。大力弘扬景区博爱精神,推进特色服务文化,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评价一切活动,使人们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作为对后代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自觉遵守。

    3.构建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完善生态景区。深化生态文明,要以新景区建设为突破口,兴起一股迎接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的生态经济与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时代到来的高潮。通过发展森林文化、梅花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在景区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融入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协调的思想和精神,倡导文明的旅游形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的色彩与自然色彩的融合;通过完善生态景区,对景区进行分类设计和管理,对景点建设导入特色生态文化背景,将紫金山进行功能划分,山东南部为现代休闲娱乐区,山西部为六朝文化旅游区,山北部为生态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中山陵为民国文化旅游区,明孝陵为明文化旅游区等,达到生态效益、旅游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建设景区生态文明是实现景区自然和人文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友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应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执行中央有关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加快新景区的建设步伐,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06,(9):140-141.

    [2]万志洲,李晓储,徐海兵,黄利斌,刘署雯.中山陵风景区(紫金山)森林景观建设的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06,(4):17-19.

    [3]徐菲菲,薛景华.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中旬刊,2007,(1):390-391.

景区文化建设范文6

1.1现状分析

文湖景区位于汾阳市东1.5km处,总面积约379.4hm2(约5688.4亩)。景区由于前期的建设,现主要的景观有“全国砖结构古塔之首”称号、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的“文峰塔”、具有儒学文化代表的“孔庙”、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的“汾阳王府”以及根据《水经注》中记载的方圆近百里的泱泱大湖“古文湖”,进行恢复修建的新文湖。同时位于汾阳市内的董寺河、禹门河、三汇河以及汾阳市的总退渠等贯穿于景区中。区内小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空气清新、舒适宁静。加上古塔的气势,孔庙、王府的文化氛围,文湖水域的柔和、亲近,整体上构成了一幅远离城市喧嚣,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舒适、宁静、优美的景象。现状整个区域呈方形,西起望阳路,东至禹门河,北接汾阳总退水渠,南抵文峰街。总用地面积约为89hm2,现状用地多为荒地,部分村镇建设用地以及林地和农田。现状用地布局凌乱,各种用地混杂布置环境较差。

1.2风景资源评价

根据风景资源分级标准,文湖景区的旅游资源评价中满足一级标准的有文峰塔,满足三级标准的有新文湖、孔庙、汾阳王府、文湖大戏台以及小西湖。

2规划设计依据、理念

2.1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山西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山西省旅游局2002年9月);《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山西省政府);《汾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山西省规划院2004年4月);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其他略。

2.2规划指导思想

1)发掘历史、保护文化。2)形象突出,特色鲜明。

2.3规划理念

尊重历史,启迪未来;发扬国学,传承文明;扩展经济,改善环境;建设汾州,造福人类。

3规划布局与环境结构分析

3.1总体构思

在项目总体设计上体现“文化为魂•山水为韵•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是本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在表达,而“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自然环境、单体建筑、景观节点环环相扣,“山•水”为本项目设计提供了灵动的活力。水面的开放、收合,山体地势之高低起伏变化,远眺可以一览文湖水域之烟波浩渺,近观可以欣赏溪流、幽径、黄土地貌等组成的天然卓越的园林[1]。其景区内的其他建筑设计中也融入了汾阳传统民俗文化和中国山水文化的元素,在总体设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随着每个片区主题、文化内涵的不同而风格迥异,让人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人生意趣。

3.2总体布局

规划区依托于亚州第一高塔———文峰古塔和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文湖生态湿地,突出景区传承文化、保护湿地、休闲娱乐三大功能,科学处理局部、整体、三个层次的关系,部位形成由东至西众湖相连的“蝶形”,由禹门河、董寺河、三汇河各延伸出一条舞动的水系及文峰街构建出“一心、三轴、四区、十九片区”。即一个景区核心,三大景观主轴,四个功能分区、十九个景观片区。一心:以文峰塔为核心的景观群(文峰塔于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大景观主轴分别为:人文景观轴:文峰塔的历史和它特有的观赏价值把人们带入了古塔映余辉的境域,而孔庙的儒学气息让生于浮世、繁杂的人们心境得以净化、修心、养性;汾阳王府的雄风体现出当年郭子仪的“功盖天下,再造唐室”的风范。其中包括:主轴:文湖大戏台—文湖广场—塔院—文峰塔—无梁殿。辅轴:左:古商业街—汾阳王府;右:王文素纪念馆—孔庙。水景轴线:通过大、小湖面及溪滩相结合,深水、浅水相结合,堤、坝、桥、亭、亲水平台与水面形态相适宜,塑造文化丰富,符合功能要求和生态要求的景观水面。轴线即:小西湖—新文湖—大文湖。绿色景观轴线:由文湖森林公园连接禹门河两侧防护绿地并延伸到湿地景观以及山体周边绿化成“人”字形的景观结构,即:励秀林—果蔬采摘园—堤坝两岸防护绿带—湿地景观山体、周边绿化。四个功能区为:文化核心景观区、大文湖山水园、森林公园、娱乐休闲区。十九个景观片区:文峰塔观景区、孔庙历史文化区、郡王府、古商业区、文湖水景游赏区、文湖花卉游赏区、励秀林、文湖果蔬采摘区、入口广场服务区、历史文化迁保区[2]、古董文物品鉴区、古今文化博览区、嘉年华游乐区、农家乐体验区、湿地大文湖水景区、湿地如意山景观区、大文湖自然景观区、景区配套设施服务区、文湖生态别墅区、小西湖景观区。

4景区总体控制

4.1景区保护控制

根据景区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对景区的保护主要从级别保护方面进行控制。在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的周围,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史迹保护区。史迹保护区包括:文峰塔、孔庙、汾阳王府、王文素纪念馆等所在的区域。1)对风景区内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的对象与地区,例如森林与植被、水源与水土、浅海及水域生物、珍稀濒危生物、岩溶发育等等,适宜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恢复区[3]。风景恢复区的范围包括:小西湖、文湖、大文湖所的水域景观区。2)对风景区的景物、景点、景群、景区等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以及风景游赏对象集中地,可以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游览区。风景游览区为:汾州八景、西河茶社等景点所在区域、景区内的其他景点所在的区域。3)在风景区范围内,对上述五类保育区以外的用地与水面及其他各项用地,均应划为发展控制区。发展控制区为:景区内的旅游酒店、景区别墅、游玩设施场地、农家乐、果蔬采摘园等所在的区域。

4.2风景保护的分级和保护

根据风景区的保护分级,现将文湖景区的保护等级分为一、二、三级。1)保护要素及其级别的确定。a.在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出一定范围与空间作为一级保护区,宜以一级景点的视域范围作为主要划分依据。一级保护区的范围为:即以文峰塔为人文中心主轴的景观区、由孔庙和汾阳王府分别组成的两个辅轴景观区。b.在景区范围内,以及景区范围之外的非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为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范围为:景区内的小西湖、文湖、大文湖形成的湿地水域范围、历史迁保区。c.在风景区范围内,对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地区应划为三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的范围为:景区内的其他部分属于三级保护区。2)保护措施。根据风景区的保护分级确定的保护级别措施。一级保护区内可以安置必需的步行游赏道路和相关设施,严禁建设与风景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机动交通工具不得进入此区。二级保护区内可以安排少量旅宿设施,但必须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应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本区。三级保护区内,应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应与风景环境相协调。

5建议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