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建设管理范例

景区建设管理

景区建设管理范文1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带来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促进和提高。尤其是煤炭行业,在一代代头戴矿灯、手持铁锨的煤矿工人的努力下,给国家的发展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本文结合国有煤矿社区党建工作实际,探寻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创新改革举措,对于推动国有企业社区党建工作以及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改革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国有煤矿;社区党建;社会管理;存在问题;创新举措

一、国有煤矿社区党建工作对于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一大批煤矿相继动工投产,一大批建设者为了祖国的发展从五湖四海汇聚到煤矿企业,成为了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的中坚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社区内煤矿工人及家属对于社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各类物质文化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这不仅关系到整个煤矿社区的繁荣和稳定,更关系到整个煤矿企业的和谐建设工作。社区党组织作为与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自身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只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煤矿社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煤矿社区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社区职工群众思想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当前的现状来看,社区中一些职工群众个人主义,小家主义思想较为严重,过多的考虑自身利益,而对共同居住和生存的社区环境的维护观念较为淡薄。社区的社会管理难度逐年增大,不仅造成煤矿社区形象遭到严重破坏,更重要的是不能很好的为职工群众营造更加温馨舒适、祥和安逸的社区环境,使得一些职工群众的矛盾诉求呈上升趋势,对于社区的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局面。

2.基层社区社会管理方式陈旧

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有一套与时俱进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作为依托,脱离了这一点是不可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是,从目前一些煤矿企业的基层社区社会管理工作中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来看,存在着与社会发展的脱节现象,不能很好的履行社区社会管理职能,也不能很好的服务于社区内的职工群众,急需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

3.基层社区社会管理内容单一

煤矿社区的社会管理工作与其他非企业社区的管理工作的本质相同,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建立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但是由于煤矿社区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履行社区社会管理职能方面,往往关注的是对于一些基础服务方面的职能,而对于一些当前社会上其他非企业社区所提供的社会管理职能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服务内容上的单一,造成职工群众的诉求开始增多,衍生矛盾也开始加大,特别是对于一些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对于一些社会基础保障方面的需求都不能很好的得以满足和实现,这些情况是不利于煤矿社区的发展建设,也不利于社区整体的和谐稳定大局。

4.基层社区稳定工作压力较大

整个社区的和谐稳定是社区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社区是一个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在此区域内,由于人性格不同,诉求不同,容易激发矛盾,尤其是在当前着个个性突出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社区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到的展现出来。而从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多采取的是一种事后补救的方式,缺乏对于矛盾的预警,也缺乏相应的矛盾化解能力,造成维稳工作成为了基层社区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工作,牵扯了管理者的大量精力,使得对于一些其他方面的服务工作明显感到精力不足。

三、煤矿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党建工作的引领力有待增强

社区党组织实际上是社区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发挥的强弱,也直接关系到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管理过程种权威性的高低。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党组织对于社区管理工作的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造成党组织在参与社区管理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是导致社区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建设有待创新

社区党组织的实际作用是更好的为职工群众服务。但是从目前的情况下,党组织在机制建设上的滞后,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党组织由于管理机智的陈旧,在参与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影响力越来越小,甚至被边缘化。与此同时,煤矿社区基层党组织在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还不够紧密,造成不能很好的发挥其管理作用。

3.社区党建工作内容形式有待丰富

社区基层党组织是企业党委与职工群众之间联系和沟通的纽带,也是代表企业党委向职工群众展现关爱的重要媒介。但是,当前一些煤矿社区的基层党组织,在为民服务方面,观念较为陈旧,手段方法较为呆板,载体设计较为单一,内容安排较为乏味,造成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活力明显不足,吸引力和影响力明显下降。

4.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管理有待规范

社区基层党组织在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强社区内部党员的管理工作,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来帮助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提档升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党组织对于社区内部党员的管理流于形式,对于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影响不足,这些情况都不同程度的导致了煤矿社区党建工作对于社区管理工作缺乏促进和推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四、煤矿社区党建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举措

1.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党的先进理论和思想作为支撑。因此,在社区管理工作中,社区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加大对社区所辖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文化,去影响人、熏陶人、改变人、提高人。加大对社区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引导社区职工群众自觉养成正确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觉抵制低级趣味,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区内的各项管理规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区环境,给职工群众带来更加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2.创新工作机制,增强社区党建工作活力

 党的建设要想一直保持青春和活力,就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对于社区党建工作来说同样如此。要彻底改变那种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主动走出去,主动为职工群众做好服务工作。在社区内建立其网格化的管理体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一名党务工作者都要深入到职工群众当中去,了解职工群众的诉求,掌握职工群众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建立起灵活机动的工作机制。比如,建立社区党员服务热线电话,让职工群众再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找到党组织进行协调解决,不断增强党组织在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将各类矛盾诉求解决于萌芽,化解于初始,更好地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大局。

3.强化服务意识,突出以人为本工作思路

作为社区基层党组织,必须建立起强烈的服务意识,要时刻站在职工群众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建立起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服务模式。比如做好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丰富退休职工的晚年生活。做好社区内部的精神文化服务,打造内含丰富的社区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公益服务,为职工群众带来更加便利,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内容。时刻将以人为本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职工群众的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从而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履行社区社会管理职责中的积极作用。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企业的发展的成果要惠及职工,作为国有煤矿企业,为职工群众服好务,是所有国有企业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煤矿社区的党建工作对于进一步拉近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整个煤炭行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的特殊时期,更应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好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职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煤矿企业战危机迎挑战的大局当中去,与煤矿企业同心同德,直面挑战,共克时艰。

参考文献

[1]胡重明.再组织化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以浙江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3.

[2]丁海江.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景区建设管理范文2

关键词:景电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设成效

甘肃省景电灌区始建于1969年,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灌区东临黄河,北与腾格里沙漠接壤,主要承担着甘、蒙2省(区)的景泰县、古浪县、阿拉善左旗20个乡(镇)(222个行政村)、65个国营或私营农场的农业灌溉任务以及向民勤生态供水任务,受益人口50万人。2019年水利部《大中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大中型灌排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和甘肃省水利厅有关指导文件印发后,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以下简称“景电中心”)积极响应,开展了景电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设工作。

1景电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健全景电灌区(泵站)运行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职责体系、风险管控体系、评价考核体系,稳步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1],全面提升景电灌区(泵站)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安全运行和持续、高效发挥效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2-3],把景电灌区(泵站)打造成“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2景电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设主要做法

景电中心于2019年底成立了景电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4月编制印发了《景电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和《景电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从组织管理、安全管理、机电运行管理、工程管理、灌溉管理、信息化管理、经济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8个方面提出了景电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标准及目标,明确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实施内容及对象,制定了工作计划,落实了任务分工,各处(室)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创建工作,形成中心、处、站所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创建任务的顺利完成。

2.1组织管理

2.1.1建立健全制度

按照《景电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和《景电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先后修订完善了党务政务、监察审计、劳动人事、安全生产、项目建设、工程维修管护、机电设备检维修、生产调度运行、灌溉用水及计量等78项制度及办法,涵盖了组织管理、安全管理、机电运行管理、工程管理、灌溉管理、信息化管理、经济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8个方面涉及的全部内容,并将其分类编印成制度手册、组织手册、技术手册等。同时,全中心机关16个处(室),8个水管所、43座泵站、检修队、维修队、调度室、试验站等基层单位岗位职责、运行制度全部“上墙入栏”,岗位责任细化具体落实到人。

2.1.2定编定岗

景电中心为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350人(其中,公益性人员304人),目前现有职工1208人,内设处(室)职能明确、职责明晰,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岗位设置科学、合理,人员配置高效、齐全,无超编超岗现象。

2.1.3水管体制改革

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干部职工全部实行聘用制的同时,对从事维修养护的维修队、检修队、配件加工厂实行内部合同管理,对其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三定”管理,并将282名季节性临时工从体制中剥离交中心下属公司管理,逐步实现“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目标。

2.1.4“两费”及电价、水价补贴足额落实

核定的公益性人员经费由财政拨付,核定的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1369万元通过实施年度公益性养护资金、水资源费、防汛费等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方式超额落实,核定的电价补贴3291万元、民调水价补贴1491万元全部纳入省级财政预算。

2.1.5人员培训

注重职工教育培训,每年度开展机电管理、灌溉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培训和党务、消防、安全等专项培训,参训人员达3500人(次)。

2.2安全管理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了中心安委会、处室安全小组、基层单位具体个人3级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考核制度,工程、灌溉、机电生产处室根据工程特性建立风险责任清单,制定并落实安全风险防控措施。每年度中心安全生产委员会与各处(室)、处(室)与所属基层站(所)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逐级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中心安委会组织基层各单位专职安全员定期对泵站机电设备、渠道及渠系设施、生产网信设施设备、电力线路等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形成安全隐患台账,并逐一消除整改,同时组织开展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防汛抢险演练及消防安全检查等活动,全面保障工程安全运行。

2.3机电运行管理

对泵站机电设备进行编码标志,电气设备进行安全标护,定期对设备进行检维修,建立设备管理、维修台账,完善设备运行维护记录。通过加大项目改造和设备检维修力度,提高设备完好率。在机电设备改造过程中注重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应用,使用高效离心泵,应用变频技术和软启动技术,不断提高设备效率和运行安全保障率。不断强化中心调度系统统筹调度能力,优化灌区水资源调度及配置。

2.4工程管理

编码标志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完善工程沿线防护栏杆、安全警示牌、管护责任牌以及道路、桥梁限重标志等,做到工程管理标志、标牌齐全、醒目、美观。按规定划定灌区管理范围和工程管理及保护范围,划界图纸资料和证件齐全,工程管护范围边界基本清晰、明确。建立管护台账,划分管护责任段,加强日常维修管护,进行渠道清淤、渠坡及平台铲草、启闭设施维修等,保证渠道输水安全和完好率。加大“卡脖子”工程改造力度,保证输水体系安全和灌区正常灌溉。加强工程防护设施建设和运行环境保护,管理范围内水土保持良好,生产道路畅通,防洪设施完善,管理有序。

2.5灌溉管理

编制年度用水计划,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编制灌区年度水量调度计划,水量调度及时准确,保障灌区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全面实行水量分段分所管理,在节点泵站压力管道安装电磁流量计和超声波流量计,干渠沿线节点取水渠段安装了雷达水位计,干渠沿线支口、独斗、阀等取水口根据取水流量大小全部修建了0.4~3m不同喉道巴歇尔量水堰,在此基础上所有支口及大部分独斗加装了超声波流量计,支渠以下斗口全部修建了0.4m喉道巴歇尔量水堰,通过采用机计管理和人工观测方式,强化灌区用水计量管理和考核。实行先购票后放水的供水制度,各协会水管人员在每个灌季前3d购买水票,配水人员凭票开闸供水。各灌季进行水量、水费清算,年末水费回收率达到100%。严格推行“阳光水务”,基层各水管单位定期对各用水户头水量、水费、水价进行“三公开”,让群众浇上“放心水、明白水”。针对用水管理服务,开展用水户满意度调查和行风评议活动,不断提升用水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灌溉试验站建设,开展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量水设施改造升级、节水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的联动性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高灌区用水效率及效益。目前全灌区滴灌、管灌、垄膜沟灌、平地覆膜等节水灌溉面积达4.13万hm2,节约水量为加大灌区生态供水提供了保障。

2.6信息化管理

通信系统改造中光纤局域网络和云平台的建立,实现了生产办公局域网高速及全覆盖,为逐步实现灌区信息化智能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中心调度系统和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建成,提高了调度决策及命令执行能力,基本实现了设备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在南干泵站开展泵站“无人值守”科研项目,南干五级泵站实行无人值守区块化管理。在节点泵站安装了41台大口径电磁流量计,在支口安装了110套超声波自动计量监测设备,通过开发接入水量管理系统,实现了水管人员手机APP实时水位、流量、水量的查询。

2.7经济管理

不断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细化岗位职责,逐步实现财务工作职能从记账核算型向财务管理型转变。实行全面预算和绩效管理模式,逐步由财务计划向财务预算过渡。强化预算执行监控,强化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目标绩效量化考核。加强国有资产的现代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发挥国有资产的效益和作用,资产使用率达到90%以上,物资保管完好率99%,废旧物资回收率99%。开展经营管理工作,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发展综合经营,增加收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水费收缴实行POS机刷卡或微信、支付宝扫码缴纳等,缴费更为方便快捷,资金更为安全。完成了新一轮水价成本监审工作,积极争取调整水价,水价逐步达到运行维护管理成本。

2.8后勤保障管理

通过大泵改造、公租房、棚改房等建设项目,改造基层单位管理房,科学合理规划院落、配套设施、配置用具,美化绿化周围环境,泵站、水管所及配水点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逐步向“五星级”站所目标迈进。统一管理生产及公务车辆,合理调配,运行安全,生产和公务用车保障率达到95%以上,安全运行率100%。

3景电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成效

景电中心从组织管理、安全管理、机电运行管理、工程管理、灌溉管理、信息化管理、经济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8个方面着手,以制度修订完善、岗位职责“上墙入栏”、工程设施设备编码标志、电气设备及危险源安全提示,工程沿线安全防护栏、警示牌及管护责任牌制安,工程设施设备维护台账完善、党建宣传提升、基层单位环境绿化美化等方面为重点开展了标准化规范化创建工作,逐步形成了制度健全、职责明确、标准严格的现代化灌区管理体系,工程供水保障能力和整体形象大幅提升,职工作业行为更加规范,工程管理和改造效益初步凸显,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成效显著。

3.1制度体系建立完善

根据景电灌区(泵站)运行管理实际,建立了适应景电灌区运行特点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安全防控体系、技术标准及运行管理机制,中心、处室、基层单位组织机构齐全、职能明确、体系顺畅,各岗位人员职责明晰、工作及考核标准确立,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机制健全、体系完整、责任落实,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制度健全、流程清晰、措施到位,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平台初步建立,日常运行管理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轨道。

3.2工程短板逐步补齐

景电灌区先后实施了景电一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景电二期灌区节水改造、景电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项目,累计改造泵站29座,更新机电设备220台(套),改造干、支渠337.92km,改造渠系建筑物1411座等。经过改造,工程安全运行效率稳步提高,实现了安全事故连年为零的目标。景电一、二期工程提水能力由改造前的33m3/s提高到43.89m3/s,为灌区适时适量灌溉和石羊河流域民勤生态调水打下了坚实基础。总干渠、干渠、支渠通过全断面防渗衬砌,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2010年的0.67逐步提高至2021年的0.72。景电一、二期工程单方水耗电量分别下降了10%,年节约电量达0.9121亿kW•h。

3.3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泵站信息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水量调度管理等系统的建成,满足泵站运行信息管理、工程安全监测信息管理、视频监控信息管理、优化调度运行管理、水量计量及水费收缴管理、工程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等要求,基于3大系统,建成了南干智能化“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示范泵站,通过在全灌区泵站推广应用,基本实现了工程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将黄河水取用审批和计量控制到斗口(农户),根据水管所灌溉管理辖区划片,将泵站区间取用水指标和渠系利用率包干到所,全面实行水量“分段分所”管理。第一级在节点泵站压力管道安装电磁流量计,通过接入水量管理系统,实时在线监测工程取水和区间流量信息。第二级在支、独斗口巴歇尔量上加装超声波流量计,通过接入水量管理系统,实时在线监测、计量各取水口流量及水量信息。第三级在支渠以下斗口全部修建巴歇尔量水堰,人工观测记载农户用水量。通过采取分段分所管理和3级计量模式,强化了源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地头配水“定额灌溉”管理,为灌溉计划执行和水量准确计量提供了科学依据,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0年的0.514逐步提高至2021年的0.599。

4结语

经过2年的创建,建立了适应景电灌区(泵站)运行特点的制度、技术标准及运行管理体系,初步构建形成了中心、处室、基层单位3级负责的安全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程设施设备技术状态良好、编码标志清晰、安全管护标志醒目、运行维护台账完整,灌区工程和用水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于2021年12月景电灌区成功入选国家区域灌区水效领跑者单位。目前景电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长期坚持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张义峰.淠史杭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践与成效[J].中国水利,2020(21):74-76.

[2]朱康.大中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2):82-84.

景区建设管理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智能化;调驱平台;无线传输;数据采集

一、概述

在三次采油技术中,国内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己形成了配套工艺技术。从原料、设备、生产到技术攻关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在井站调驱作业过程中,如何对施工作业现场实施监控和管理,需要搭建一套完整的监控管理平台系统,该平台立足为油田生产服务的宗旨,并充分考虑数据采集和监控管理的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实时性。

二、系统平台建设

(一)简述。随着自动化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在油田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为了适应采油厂注水井调驱工作需要,研建注水井调驱井站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该系统可更好地优化人力资源,通过采集精确的数据以及现场工作人员实时工作的画面,以达到提高注水井调驱工作效率和实时采集调驱数据的目的。

(二)平台构架。该平台通过集成撬装平台装置、无线传输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中心管理操作系统等,管理平台以Web方式实时信息流程面,为用户提供实时监控措施工艺流程。

(三)系统特点。数字化平台管理系统平台集成了无线传输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对井站的调驱作业实施远程监控管理。

(四)功能实现。数字化平台管理系统的搭建实现了对注水井所注药液的瞬时注入量、注入总量、注入液的密度、注入液的温度、注入压力的实时数据采集监控以及对整个调驱作业区域的实时视频监控。

(五)调驱撬装平台装置。1.本装置采用一体化设计,所有设备均组合安装在撬装操作平台之上。包括PLC数据采集箱、监控摄像机、电子称以及采集流量、密度、温度、压力需要的管汇。2.数据采集采用质量流量计、温度变送器、密度变送器。可以更准确的采集所注入药液的数量,同时可以采集所注入药液的温度和密度。3.PLC控制箱安装在撬装操作平台之上,内置数字显示屏、PLC数据处理模块、电源、避雷器、无线传输客户端、交换机等数据处理设备。4.摄像机及无线天线安装在撬装操作平台之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现场工作人员及设备的工作和运行状态。5.注入液体压力的采集,采用无线压力变送器,直接安装在注入泵的出口。数据可通过无线直接传输到操作平台的PLC数据采集模块并进行处理。

(六)PLC数据采集单元1.运算功能: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功能实现、设计选型时应从实际应用的要求出发,合理选用所需的运算功能。2.控制功能:控制功能包括PID控制运算、前馈补偿控制运算、比值控制运算等,应根据控制要求确定。3.通信功能: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应支持多种现场总线和标准通信协议。通信协议应符合ISO/IEEE通信标准,应是开放的通信网络。4.编程功能: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编程器公用一个CPU,编程器在编程模式时,CPU只为编程器提供服务,不对现场设备进行控制。完成编程后,编程器切换到运行模式,CPU对现场设备进行控制,不能进行编程。

(七)无线传输网络。无线传输采用点对多点的传输方式。点对多点的传输方式其最大优点是组建网络成本低、维护简单。中心采用扇区定向天线,远端井站采用无线模块接收,安装在撬装调驱平台的支撑杆上。

(八)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采用高清高速网络球机和高清枪机组合的方式。视频监控系统主要防范作业现场是否有非操作人员进入,操作人员调驱作业是否有违章现象,以及仪器仪表的工作状态。

(九)中心数据管理系统。1.权限管理功能。采油厂的用户根据登录权限只需登录后就能看到注水井的调驱信息。 2.工艺画面实时数据显示功能。实时显示单井调驱注入生产情况,实现视频、曲线、日报表查看等功能。3.单井流程视频与药剂显示界面。实时显示单井调驱注入现场视频监视画面,查看单井加药日累积、总累计量。4.历史曲线功能。实时显示单井调驱注入现场清水量、注入量、柱塞泵电流、注入温度、注入压力的实时曲线,可查询历史曲线。5.报表功能。实时显示单井调驱日报表,可查询历史日报表数据。

三、结语

景区建设管理范文4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一、灌区基本情况

泾河灌区管理处目前下设崆峒、柳湖、四十里铺、白水、花所、北干渠、颉河7个管理所,主要承担崆峒、柳湖、四十里铺、白水、花所、安国等6个乡(镇)66个村313个社16.95万人的灌区规划建设、工程管护、灌溉保障、抗旱防汛、节水推广、水政执法、水事调解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及村社管水小组监管等工作。2017-2019年以来,灌区管理处认真贯彻落实《平凉市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因地制宜在泾河灌区开展了水价改革试点工作,以乡(镇)政府为主导,以村委会为实施主体,共组建了村社管水小组50个,并将支(斗)渠以下水利工程设施移交给村社管水小组,由村社管水小组负责其管辖范围内支(斗)渠和高效节水工程的管护、灌溉管理、水费征收等工作,确保了末级渠系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按照《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修订本)》(甘政发〔2011〕64号)和《甘肃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2010年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67号)文件规定,2015年初,泾河灌区相继在省、市、区水资源管理部门办理了各条干渠地表水取水许可证,全灌区年最大取水量为6184万m3。在全年取水计划执行方面,灌区严格遵守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量调配方案,在干旱等特殊紧急情况下,严格执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限采决定,服从水量统一调度,使灌区年用水量控制在市取水许可范围。近年灌区实际用水量在4000~6000万m3,年取水量在水资源管理部门允许取水范围。灌区2019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灌溉保证率75%,工程完好率40%。

二、灌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行及维护现状

(一)灌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泾河灌区已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共有(支斗渠)359条,总长274.78km,其中衬砌171.74km,支斗渠衬砌率62.5%。灌区支斗渠建设组织方式多元化,有支斗渠配套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农田平整示范区、农业示范园区、高效节水工程及斗渠工程等。

(二)灌区农田水利工程运行及维护情况。1.工程的经营、使用情况。2017-2019年,按照“谁经营、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泾河灌区根据村社田间工程设施状况和用水指标分解登记台账,协助村社管水小组对灌区村社支(斗)渠以下水利工程设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登记,建立了村社小农田水利工程产权登记台账,制作颁发了小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使用证》,并与各村社管水小组签订了产权移交协议和灌溉用水协议,将村社支(斗)渠以下小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移交到具体的村社管水小组,由村社管水小组履行其职责。2.维护主体与责任落实情况。目前,泾河灌区支(斗)渠以下小农田水利工程维护主体为村社管水小组,每年年初灌区管理单位都与村社管水小组签订经营管护协议,由村社管水小组负责其管辖范围内支(斗)渠和高效节水工程的管护、灌溉管理、水费征收等工作,为用水户提供良好的灌溉服务,小型水利工程维护主体明确,责任落实到位。3.维护经费落实、使用与管理情况。泾河灌区村社管水小组上缴的水费50%用于水利工程维修、末级渠系配套、水资源费结缴和村社管水小组运行等费用,30%用于村社管水小组人员工资补贴,20%用于计量设施的维护费,该维护经费由灌区管理单位督导落实。泾河灌区村社管水小组收缴的水费首先交辖区灌区管理所代收,再由各灌区管理所集中上交泾管处财务股管理,由灌区管理单位向村社管水小组出具收费票据。村社管水小组用于末级渠系配套的资金,由村社管水小组及灌区管理所做好实施方案,上报泾管处审核后方可实施。同时要求各灌区管理所要协助村社管水小组完善各项资料,报泾管处备案后方可报账。4.运行维护制度建设情况。泾河灌区为了加快村社管水小组的建设进程,确保支(斗)渠以下田间工程设施移交、管理运行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灌区管理所协助指导下,村社管水小组参照灌区管理单位管理制度,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主要有《泾河灌区村社管水小组章程》《泾河灌区村社管水小组组长职责及义务》《泾河灌区村社管水小组工程管护制度》《泾河灌区村社管水小组水权管理制度》《泾河灌区村社管水小组用水管理制度》《泾河灌区村社管水小组水费征收与使用管理办法》《泾河灌区村社管水小组财务管理制度》等7项管理制度,随后经组委会修订完善、讨论通过后报请水管单位及所属乡(镇)政府审批通过后开始执行。灌区建立了管理单位监管与群众民主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实行配水、财务、水权等公开制度,管理机制公正、公开、公平。水行政主管部门、灌区管理单位和辖区管理所在逐级监管过程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协助指导村社管水小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并进行审批;二是对大范围的支(斗)渠淤积、破损、渗漏及决口等维修,由灌区管理所协助村社管水小组做好实施方案,上报泾河灌区管理处审核后督促其实施;三是审定村社管水小组编制的用水计划,监督村社管水小组按照批复的用水计划组织各村灌溉;四是灌溉前与村社管水小组签定《灌溉用水协议书》,灌溉期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灌水技术指导、解决用水纠纷、处理违章用水等;五是督促各村社按政府指导价缴纳水费;六是集中代管村社管水小组收缴的水费;七是对水费的具体使用及操作流程进行全程监管。

三、存在的问题

景区建设管理范文5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对策建议

工业园区,作为一个具备合理功能布局、主导产业特色的工业集聚发展区域,于19世纪末,为规划、管理和促进工业发展而出现在工业化国家。自1979年我国设立蛇口工业区,国内的工业园区发展已经走过了42年。截至2018年底,我国的部级高新区共168家,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219家,省级工业园区超过1000家,各类工业园区超出15000家。我国的工业园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数量众多、集聚分布、东多西少的特点[1]。工业园区能够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创新引领者,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的规划和建设(1999年),开启了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历程。国家先后印发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环发〔2015〕167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274—2015)等文件,从经济发展、产业共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信息公开等方面提出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评价指标。截至2019年8月,全国共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3个工业园区开展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工作,已有55家工业园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起到了显著的示范效应,推动了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了工业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了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效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提升了信息公开的水平。但是,个别园区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1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模式

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我国各地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政府主导型、开发公司主导型、政企合一型。

1.1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环境管理模式是我国大多数工业园区采用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般由政府成立专门的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2],作为工业园区所在地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园区内行使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行政管理权限,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1.2开发公司主导型

开发公司主导型是指政府授权开发商的委托开发模式。在这种开发模式下,政企分开,各司其职。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内的行政事务,政府授权委托的专业开发公司负责园区的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园区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等工作,如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和上海临港产业区奉贤园区。

1.3政企合一型

政企合一型一般是将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工业园区开发公司的开发建设职能融合,即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与园区开发公司合为一体,“一人分饰两角”。例如,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也是天津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公司,负责土地出让、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各方面的具体运作,同时接受工业园区管委会及天津市国资委的领导。

2生态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主要问题

2.1选址和布局的环境合理性不足

部分工业园区,特别是环境和社会风险较大的化工产业园区,往往出现选址未经过科学论证、产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3-4]。另外,部分园区未完成规划环评的编制,项目准入门槛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导致工业园区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

2.2生态化功能顶层设计缺失

工业园区的生态化顶层设计,是指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新陈代谢过程的模拟,建立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最终到“分解者”的工业园区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实现园区内企业的互利和共生[5]。打造物质利用内循环和能量资源的梯级利用,有助于实现工业园区自身新陈代谢的生态化功能。目前,大多数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未将生态化功能顶层设计考虑在内,物质和能源的代谢结构停留在初级水平,而且往往仅限于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工业园区内的生态工业链没有形成,尚未建立能够资源化利用各类企业的废物、废能或副产品的产业链,未形成以工业共生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2.3环境管理法律依据和手段不足

一方面,尽管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目前的政策制定思路对过程管理仍旧关注不足,尚未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系统地设计和制定相关的环境政策法规,特别是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体系和生态工业链的政策支持,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环境管理对行政干预依赖度仍然过高[2]。目前,我国环境管理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如环境容量、环境规划、环保“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限期治理等。另外,大多数工业园区管委会或者开发公司的环境管理机构或部门设置尚不健全或者未专门设置,环境管理和技术专业人才不足[5],园区环境管理比较粗放等,导致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执行层面的环境支持政策不足、管理手段单一,环境监管人员水平亟待提升。

3生态工业园实施环境管理的对策分析

3.1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前期规划,提高准入条件

生态工业园区在规划和设立初期应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前期规划,提高准入条件。一方面,前期总体规划应综合考虑各类顶层设计和规划,如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功能区等的要求,强化园区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挥规划环评的源头指导作用[6]。建议尚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工业园区应尽快开展或补充规划环评,而规划环评已经实施超过五年的园区,应开展跟踪评价,梳理园区现状是否存在与规划不符的情况或者其他环境问题。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时应特别强调工业企业进入园区的准入条件。工业园区开发和建设应遵循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园区层面的一体化建设,在加强入园项目准入把关的同时,对入园项目开展“新陈代谢”分析,优先引入能够利用和传送废物、剩余能量或者副产品的生产企业组合,实现各入园企业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技术流以及产业链生态位的互补和共生,通过各生产企业或单元之间的废物、能量和副产品的交换,打造完整生态工业链。

3.2推动生态产业链建设,完善和落实相关法规、政策和规划

当前,国家要制定和完善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配套的法规、政策、规划等,推动工业园区产业链建设,提高生态化建设水平[5]。通过打造“生态工业链”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体系,涵盖和满足从土地规划、产业政策到环保门槛、招商引资等不同方面的需求。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需要政府提供全方位但有差别的政策支持,提高园区层面的生态工业链和企业层面的环保合规化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支持和技术的开发应用。要转变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除此之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需要配套和完善财税金融优惠等激励机制[7]。各地政府应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性地提供差别化信贷政策,提高支持力度,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核心项目,采取税收减免、利率优惠等财政扶持措施。

3.3提升环境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首先,应提高管理人员对“生态工业链”管理的认知水平。将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理念带入管委会和园区企业的最高领导层,通过培育工业生态化的理念和环境管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整体水准。其次,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工业生态化管理和“智慧环保”管理[8]。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工业园区的实时环境质量监测,统一调配园区内上下游资源,优化生产布局和产能调配,提高园区废物或剩余能量资源化途径实现能力。通过工业园区大数据收集、积累和分析,识别园区环境管理中的不足,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措施。最后,应考虑建立第三方环境管理和服务机制,引入第三方环境管理专业机构,为工业园区和企业提供专业的环境咨询服务,从工业园区顶层设计、规划选址、生产布局、建设过程、试生产、建成投产和实际运营的全流程,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服务和问题诊断,提升园区的生态化水平,完善工业园区级别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4结语

景区建设管理范文6

关键词:疫情;社区;应急管理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近代史当中,发生了很多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如鼠疫、非典、禽流感等事件,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社会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当中,虽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但人们仍然会受到众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影响,并且在日益发展的人类社会当中,也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出现了各种问题与矛盾。越来越多的潜在或正在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出现,对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过程中,传统的方法多是以政府为中心,并采取单一治理机制进行管理和处理,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次肺炎疫情的发生和大范围扩散以及防疫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很多问题,如在此次抗击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社区应急管理就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不小的困境,因此,有必要引起重视,从而提出解决方案。

一、疫情期间社区参与的困境分析

(一)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困境之一:责任划分不清

在本次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困境当中较为明显的就是责任的划分不清晰。一般情况下,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当中,政府部门都会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来决定社区等机构是否能够单独承担起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应对的责任。政府部门常常会积极的推动社区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社区是直面人民群众的基层管理机构,另一方面,社区层面应急管理的成本较低且效率较高。而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是属于社会性质的公共事件,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社区的参与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出管理的职能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授予一定的权力给社区。同时也将一部分责任转移到了社区身上,使社区的职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扩大。但目前我国社区当中,人力资源的配置较少,部分社区常常面临着一个人管理大的片区。在责任划分方面,由于人力资源数量较少而发生了一人多职或空职的情况,很多社区对认识也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我国目前对于社区管理的绩效评估等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也没有进行内外职责的明确细化。这也就导致了在疫情期间社区无法发挥出其所有职能全部作用的主要原因,使疫情管理中社区应急管理出现了困境。

(二)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困境之二:执行权力不足

在抗击疫情期间,政府所能够发挥和运用的是公共权力,以此来实现管理疫情的发现和防范。而这种公共权力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所赋予的。这需要将政府的有限性做出适当的调整,并需要政府权力社会化。缩小政府权力作用的范围,如此才能够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实现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平衡。通过职能权力的转移可以适当的改变权力格局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政府与其他组织、机构的积极性。对于社区来讲,权力一部分来自于其所担负的职能,而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政府所进行下放的公共权力。而从目前抗击疫情的过程当中社区应急管理的表现和实际的情况来看,社区在参与抗击疫情当中并不具有更多的权利。更多的是,当政府在疫情管理过程当中所进行的横向分权放权,这也会在不同程度上为社区管理和实际的事件解决引发一些问题。事实上社区的应急管理权利,主要是受到政府的委托。一方面需要政府来授权进行社区参与的部分合理化利益要求的满足;另一方面,政府进行授权时,也会考虑到社区在实际的疫情管理和防治过程中是否会发生一些滥用权力的事件,这也是基于授权过多或授权不当引发社会威胁的考虑。这也就造成了在抗击疫情过程当中很多社区严重缺乏相应的权利,无法有效地参与到疫情抗击管理的主要原因。而政府针对于社区在进行疫情管理时的权限下放极为谨慎,导致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出现了困境。

(三)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困境之三:严重缺乏资源

事实上社区不仅是属于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区域内所形成的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集体性组织,更是属于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表现形式,其大多具有处于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并且群众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利益,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很多社区在资源和财力方面并不具备很大的优势,这也就意味着社区如果想参与到疫情的抗击当中,需要发动社区范围内所有的群体和组织以及居民成员进行资源上的筹备。大多数社区的经济来源仅仅依靠政府的补贴和一些基本费用的收取,这也是社区应急管理在疫情抗击过程中严重缺乏资源的主要原因。

(四)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困境之四:社会认同较低

在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的困境当中最为明显和严重的是缺乏社会的认同程度。网络上常常能够看到在抗击疫情期间,由于人们对疫情的不了解和严重程度认识的不足,并不认同社区的管理,经常能看到一些群众与社区工作人员发生冲突。不仅如此。一部分群众由于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常常对社区工作不理解,甚至产生抗拒的情绪。这也成为了当前疫情期间社区工作中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当中包含了社区文化的不和谐、居民对社区的偏见、社区公信度不足、民众对社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认同度不高等。对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权限的合理授予

要想有效解决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的困境,首先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的观念,建立政府对社区的信任关系。不断提高政府对社区的支持力度。由于政府部门拥有强制性权力以及制定规则的权利,这也使得政府力量对比下,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管理授权都有着绝对的影响力。所以政府必须要能够积极的重视和转变观念,充分的认识到社区在疫情抗击管理过程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并充分进行授权正面激励,建立对社区的信任关系,主动促进社区在疫情管理当中的积极性,才能够让社区在抗击和管理过程中发挥出更加强有力的作用。

(二)发挥政府职能实现社区应急管理的引导首先政府要明确社区所具有的责任地位,并针对疫情的实际情况进行社区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临时管理制度的制定。尤其要注意对临时法规内容的合理化构建。这主要考虑的是社区职责划分不清和执行困难,也只有在政府影响下,才能够实现社区责任的清晰划分和职责的明确规定,并在政府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实现社区职责的发挥。如此才能够切实提高疫情期间社区应急管理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与社区,在疫情期间需要共同承担应急管理的责任。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公共责任的减少或降低。这只是政府行为方式的变化,政府仍然是对疫情抗击和管理负有最终的和最重要的责任。社区的应急管理需要在政府正确的引导下实现。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保证社会安全基础上积极维护政府的应急管理权威,确保政府的公信力,推进政府应急管理政策的执行与实现。

(三)强化民众对社区应急管理的认同水平

民众对社区应急管理的认同水平直接决定了社区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出其职能的作用和管理的作用,而决定这一切的是民众对社区的认同水平,社区在居民心中是否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就需要社区通过与群众的沟通交流以及紧密的联系,在长期的接触基础上实现社区公信力的提升。如此才能够促进社区内人民群众个人公德心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注重社区管理职能的增强,这也需要社区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够实现。

三、结束语

对于国家来讲,社会和谐稳定是以人民为基础,社区是直面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需求的一线单位。其为社会建设和人民的安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疫情的发生具有极高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以及隐蔽性,只有不断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才能够实现疫情蔓延和带来更大威胁的防治。社区也必须要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各项资源的筹集能力。国家与政府也要给予重视和充足的支持,要积极的转变观念,适当的进行主动的授权,并全面了解和掌握社区应急管理的困境和影响因素,从外部和内容的结合来有效解决社区的应急管理困境,从根本上提高社区应急管理的力度和执行的水平,确保能够全面发挥出社区的力量和作用,实现全面抗击疫情,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参考文献:

[1]陈晶.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蔡伟,应华清,韩伟,侯威远,王建.北京市海淀区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现况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8,34(05):653-656.

[3]岳皓.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中的社区参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8.

[4]常晓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作方案设计[J].现代交际,2017(14):86-87.

[5]郑彬,宁宁,郝艳华,吴群红,胡曼.社区抗逆力:基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视角[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7,34(04):317-320.

[6]陈首宇.城市社区应急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7]洪宇翔,吴伟炯.公共安全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杭州市的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16(05):43-50+13+156.

景区建设管理范文7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制度管理;退出机制

2020年1月,水利部部长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开展河湖健康评价体系研究,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提质增效”,将水利风景区发展内涵提到新的高度[1]。党的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水利风景区作为我国生态保护系统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目标与要求。水利风景区可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了解水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2]。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已有部级水利风景区878处,省级水利风景区两千多处。水利风景区数量多、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如果能建设与管理好这些水利风景区,充分激发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活力,对于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水利风景区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1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备一定观赏价值与游客吸引力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等人文活动的区域。当前,我国的水利风景区分为水库型、湿地型、自然河湖型、城市河湖型、灌区型和水土保持型六类。对水利风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思想最早始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自然主义者、环保运动领袖约翰·缪尔就极力推崇对水域风景资源的保护理念[3]。1965年美国制定《联邦水资源工程旅游法案》,成为有关水利风景区发展立法的开端。美国的先进思想与立法实践对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尝试依托水利工程,发挥水利资源优势,统筹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利风景资源,将文化、景观元素融入水利工程,积极发展水利旅游,水利风景区雏形开始形成[4]。2003年出台《上海松江生态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有序推进生态水利风景区建设》,是我国地方层面较早对“水利风景区”进行系统管理的规定。2004年,水利部颁布了《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制度正式建立。此后,一些省份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始陆续制定本地区的管理办法,如2015年福建省颁布《福建省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湖南省颁布《湖南省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办法》。2020年,水利部主导修订《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同时,水利部设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承担景区标准建设、项目审批、协调、指导和监督等职能,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统一领导下,负责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

2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依据效力层级低。水利部颁布的《办法》成为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水利风景区管理的主要依据。当时,《办法》的立法目的是先进的,其第一条明确规定:“为科学、合理利用水利风景资源,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对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将水利风景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办法》的立法目的,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必要的。尽管当时的立法理念很先进,但是,《办法》在法律性质上连部门规章都不是,而只是其他规范性文件,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法律渊源,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而且受当时的立法条件、立法资源与立法技术的限制,《办法》的规定相当粗略,全文共计23个条文,概括性强、可操作性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办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的需要,其立法目的也缺乏具体的规则措施来保障实现。总之,《办法》法律效力位阶低、制度规则粗略成为影响我国水利风景区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2.2管理模式单一。近十几年来,我国水利风景区数量发展日益加快。截至2020年,我国已有部级水利风景区878处,省级水利风景区两千多处。水利风景区的快速发展对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从管理实践来看,地方政府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管理模式单一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着重追求短期水利风景区数量建设,而忽视质量内涵发展,水利风景区管理模式上缺乏创新,比如在占比最大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方面,建设几乎是千篇一律,包括相当大部分的A级水利风景区建设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没有特色,缺乏核心竞争力[5]。一些地方政府在水利风景区管理上重利用、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在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不仅没有保护好水利风景资源,反而使相关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水利风景区成为许多地方重要的旅游资源。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快速地形成景区旅游服务产业链、在短时间内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不进行科学论证、规划,直接套用热门风景名胜区景点的管理模式[6]。这种急功近利的管理方式,既没有根据本地水利风景资源的特色、优势进行科学的整合、开发,也没有将本地区的自然禀赋、民风民俗、环境条件和区位优势等要素很好地整合起来,大大地浪费了本地区的水利风景区资源。

2.3省级以下水利风景区发展缓慢。部级水利风景区一般是国家或者地方重要的水利工程,为了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大多会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成为各地方的重要旅游景区。不同于部级水利风景区,省级以下的水利风景区只是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水利工程或自然景观,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小,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实践中,省级以下水利风景区发展缓慢,其更多作用于水利生产,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出来。

2.4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我国目前存在的部级水利风景区、省级水利风景区,其信息公开制度并不完备,没有系统性的信息存储和资料介绍。相比较而言,部级水利风景区的信息资料管理更为完善,但也存在缺漏。以湖北省内部级水利风景区为例,潜江田关岛水利风景区、英山县毕升湖水利风景区、黄冈白莲河水利风景区、麻城明山水利风景区等部级水利风景区,连最基本的景区级别信息都不能在公开渠道获取。另外,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水利风景区、潜江田关岛水利风景区等景区所占水域面积、景区的主要特色等信息更是不完备、不公开。在省级水利风景区的信息资料管理中,则问题更多。大多数省级水利风景区都缺少景区面积统计数据,在已有公开的省级水利风景区面积数据中,又存在统计单位、统计方法混乱的问题,如在面积单位上,就存在同一个省内风景区分别使用亩、平方公里计算面积的问题。这些基础性的问题直接反映着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水平,影响着水利风景区的管理质量。

3完善水利风景区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3.1立法促进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要提高我国水利风景区的管理水平,使水利风景区规范化、长效化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完善水利风景区管理制度。而完善水利风景区管理制度,首先就是要完善立法,建立科学的、可行的法律规则来规范其开发、建设,引导其生态、文化保护,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用法律来促进我国水利风景区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促进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目前,水利风景区领域的立法工作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水利风景区不同于单纯的水利工程建设,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风景区建设,其综合性特征更为突出。它不只涉及单纯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问题,还涉及水工程、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等多元价值的协调。因此,相关法律的制定必然相当复杂。2020年,水利部修订《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时,充分重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将原《办法》修改为《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办法》,对如何规范建设进行了制度设计,将为全国各地水利风景区规范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必须说明的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办法》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仍然只是水利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不具备法律的强制约束力。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与保护等行为仍然没有法律保障。鉴于此,建议可以采取分步走的策略。一是继续完善《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办法》的内容,并按照部门规章的立法程序要求,将其上升为水利部制定的部门规章,使其具有法的效力,供全国适用。二是在条件成熟时,制定行政法规或者法律来规范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利用与保护等行为。

3.2实施精准地类型化建设与管理。随着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对于水利风景区管理理念也随之变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水利风景区发展中,也需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紧密结合水利风景资源本身的特色来进行精准地类型化建设与管理[7]。我国水利风景区是以水利工程(水库)或者水域(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为依托建设起来的。大多数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建设规划是在水利主体工程建设完毕以后才进行,其他类型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则是依靠河流、湖泊自然资源。长期以来,我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景区的功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将景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协调发展。有的景区过度关注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发挥其经济效益,造成资源浪费;有的景区则过度关注景区的经济效益,而不关注生态效益的重要性,造成生态破坏。因此,在水利风景区发展建设与管理中,应当结合景区资源基础,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协调发展。每一个水利风景区都有其多元的复杂的功能,例如,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它的载体是水库,功能包括防洪、蓄水、灌溉、供水、发电、渔业养殖等。在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功能,不能因为建设景区而影响这些功能发挥[8]。只有将水利风景区依托的水利风景资源的功能特点充分考虑到景区建设中,实施精准地类型化建设与管理,而不是盲目地照搬其他景区的热门项目,才能充分发挥好每一个水利风景区的优势,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兼顾。

3.3建立定期评价与退出机制。为了保证水利风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应当定期对各级水利风景区开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的评估。对于经济效益较好的水利风景区对其生态环境、水利功能进行精准评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水利风景区勒令整改。严抓水利风景区的基础功能定位,严守生态红线。优秀先进的做法建议推广到全省甚至全国,落后迟滞的做法必须立即进行整改。对部分严重落后、空有虚名、难以为继的景区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如此,倒逼地方政府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只有对水利风景区内的建设与管理更加重视,水利部提出的要“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提质增效”的目标才有途径得以实现。

4结语

景区建设管理范文8

【关键词】黄河;水利风景区;黄河文化

近年来,山东河务局共有9家水利风景区分6批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其中2010—2011年是山东黄河部级水利风景区快速发展期,共有5家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目前,全局九家国家水利风景区在维护水工程,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景区规划可操作性不强。当初在申报国家水利风景区时,许多单位对规划认识不到位,制定的规划仅为满足申报要求。这种仓促制定的规划缺乏应有的调研和论证,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2)资金缺乏。目前黄河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尚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影响到景区的建设管理和规划的推进实施。如菏泽黄河风景区碑亭长廊部分被风雨损毁,因无修缮资金而暂时搁置。3)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少数黄河风景区,申报部级风景区成功后,由于种种原因疏于管理,造成目前景区状况不容乐观。另外,由于认识不到位或经济条件所限,部分单位“等、靠、要”思想严重,景区发展缓慢,与先进单位差距逐渐加大。4)景区同质化明显。9家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600多公里的山东黄河沿岸,均属自然河湖型风景区,都是依托黄河沿岸的水利工程、水域、绿植而建,工程建设时重工程轻美感,相似度较高,缺乏特色。5)景区后置式开发模式存在弊端。9家国家水利风景区都没有纳入水利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在已建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再规划建设风景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景区景观和服务设施建设空间。6)缺乏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目前,绝大多数景区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属临时或兼职性质,人员大多由工程维修养护人员组成,景区日常维护与工程管理一体化,分工不明,难免顾此失彼。7)景区存在安全隐患。9家黄河风景区基本上是开放式管理模式,安全设施不健全,临河安全警示标识牌和防护栏较少,随着游客流量增加,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景区将面临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另外,近年来自驾游、野外烧烤兴旺,对堤顶道路、生态林木及工程面貌破坏较为严重,有些景观和基础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8)景区社会影响力不大。由于缺少宣传,多数黄河风景区在社会上影响力不大,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

2景区发展前景展望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总体要求;水利部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同步推进;不少地方党委政府将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将其融入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济南市提出“携河发展”战略,黄河将成为“城中河”。总之,黄河水利风景区已进入发展机遇期。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黄河流域各级管理机构将会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以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为重要抓手,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3发展黄河水利风景区的建议

3.1做好规划编制工作。认真组织具有一定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景区规划编制工作。立足景区特有的生物资源、工程资源和文化资源,明确发展定位,科学提出景区建设总体布局和重点任务,并与当地旅游规划相协调,一张蓝图绘到底,逐步提升景区档次。

3.2多措并举筹资金。黄河风景区目前没有直接可利用的资金和政策,必须采取多种渠道融资。一是上下协力,积极推动风景区规划设计纳入防汛项目建设规划和景区段防洪工程维修养护定额,为景区的正常维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强化与当地政府协调与配合,争取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三是争取社会资金联合开发风景区。

3.3健全管理机构,强化人员培训。黄河景区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大,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理顺体系,明确责任;加强景区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定期选派人员参加部、委等单位组织的景区建设与管理培训班;加强景区间学习交流,互看互学,互比互鉴,取长补短,共谋共进。

3.4做好黄河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工作。风景区被赋予了文化内容,风景才有灵魂。同时,水利风景区的特点就是同质性强,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比较和揭示,才可以区别于其他景区,形成独特的个性,从而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要做好黄河历史文化挖掘和保护工作,从现在起,就要对景区及其周边的重要建筑或文化遗址、文物(如纪念碑),过去防洪使用的器具(如提灯、经纬仪等),乃至黄河大堤上的古树、大树等保护起来,这既为延续黄河历史文脉,也为山东黄河生态景观线文化兴旅之路奠定基础。

3.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通过电视、网络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旅游、园林部门及社会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向社会公开征集黄河风景区标志,组织大型体育赛事、摄影大赛等节庆活动提高景区知名度。济南百里风景区组织的沙雕艺术节,联系各媒体及社会环保公益组织开展的保护母亲河活动以及邹平区、东明县、齐河县等地方政府在黄河大堤举办马拉松比赛,一定程度上宣传展示了黄河水利风景区的品牌形象。

3.6与河长制结合,加强景区环境治理。一些黄河风景区范围内存在非法建设物流仓储、农家乐和其他违建等现象。解决这些问题,除加强水行政执法外,可创新景区建设与河长制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将黄河风景区纳入河长制管理体系,依据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加强风景区监督检查与考核,为景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7景区建设要突出特色与品质。为改变景区同质化突出这一现状,必须做好工程规划的顶层设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注意将特色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工程及其附属设施中,如将当地人文典故、风土人情或民间传说以某种形式融入到设计理念中,让水利工程除了具备防洪减灾效益之外,还能展示和传承历史文化,并给人以美学上的享受,这样也使所建水利工程在景区或区域之间形成一定的差异性。除此之外,还要预先考虑游人观光、休闲等人性化需求,预留出停车场等景区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