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营销论文范例

景区营销论文

景区营销论文范文1

1.1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流失严重

黑龙江省重点高校培养出的市场营销人才几乎全部选择其他地区进行发展。这对于亟待发展第三产业的黑龙江省经济而言并非一个利好消息。同时,留下的市场营销人才在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匹配衔接上也存在巨大问题。由于省内相关产业发展的相对落后,致使具有吸引力的岗位数量较少。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并不能在省内找到合适的岗位。这就给全省的区域经济改革在各行业的推进带来较大的冲击。在买方市场环境下,生产的壁垒逐渐降低,而市场的开发与维系则成为各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市场营销人才外流及不足,会造成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营销人才流失归根结底在于市场未能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这就带来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企业缺人,另一方面人才外流。在发展起步已经较为落后的前提下,对行业的健康构建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都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1.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整个就业环境中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相比高端市场营销人才的较少需求,基层的市场人员需求在黑龙江省内却存在巨大缺口。各大企业对基层营销人员的巨大需求主要由于:一方面黑龙江省经济正在朝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过渡;另一方面,营销人员的离职率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在基础岗位,整个社会对市场营销人员有着较大的需求,但由于技术和学历门槛较低,使得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面对众多激烈的竞争。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经验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巨大的需求却对应着难以就业的尴尬。另外,由于高校毕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在从事基础销售行业时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基础营销岗位在市场营销人才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的劣势。这也与整体就业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有着相同趋势。在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而求职者难觅合适岗位与招聘企业难觅合适员工同时存在。改变当前区域经济与市场营销人才需求间存在的不协调关系,使此类人才能够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力量需要该区域内的各大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

2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措施与建议

2.1黑龙江省高校对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

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面,黑龙江省高校应在思路和课堂上进行双向的改革,在保证人才数量的同时努力提升市场营销人才的专业质量。首先,高等院校应该改变现有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思路,以适应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推动整个专业向理论结合实际、技术与能力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其次,在课堂教育方面,当前的理论教学模式亟待改变。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理论学习成果难以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造成了整个专业培养出的人才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高等院校应考虑将部分职业培训课程纳入教学活动中。比如,通过加强教学投入,购置软件设备,可以进行市场营销仿真模拟训练,在改变实践机会匮乏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性、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习效率的可见性。此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应继续加强。营销专业学生入学后对未来择业就开始茫然与担忧,这种状态在设置市场营销专业的工科院校时更加突出。因为工科院校都有优势和主打专业,营销专业是这类学校的边缘专业,因此学生的被歧视被忽视心理更严重。突破与相关就业的心理障碍,使营销专业的学生乐于面对挑战,愿意从基层做起,使得高就业意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二者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2.2不协调状况的改善需要整个区域内企业的支持和帮助

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过高期望不但不利于整个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升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过程中急需企业提供足够的机会,但由于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与东南沿海各省民营经济的发展相比相对落后。因此当前能够为黑龙江省内高校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条件的企业相对较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依靠人才提升竞争力,但对人才的培养却投入不足。同时,新入职的营销人员较高的离职率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隐忧。向其提供更高水平的就业培训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对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改善基础营销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通过协调、沟通解决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保证市场营销人才能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给予基层营销人员不断晋升的机会,以此降低市场营销人员的离职率。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型组织,使营销经验得到充分的交流和传播。由于市场营销工作本身对营销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营销人员不仅需要熟知生产流程,还要了解产品结构;不仅需要了解自身企业,还要谙熟竞争对手;不仅需要了解市场环境,还要揣摩服务对象,因此营销工作的这种综合性复合性特点,要求企业能够为其提供了解企业了解产品、了解工艺、了解市场、了解顾客、了解对手的机会与平台。营销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自身工作信心,更能提高工作归属感,从而降低离职率。企业也可以通过组织安排营销人员与企业内其他各部门的人才相互学习,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提升从属意愿,以帮助企业营销新员工尽快消除新环境陌生与不适带来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离职率,保障企业运营顺畅。

2.3政府对于众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机构应给予指导和帮助

推动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资源,依靠省内培养和省外吸引来的人才仍需要继续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和培养,这不但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更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帮助成人教育机构设置符合市场需要的、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的培训项目。就市场营销人才而言,一方面要规范市场营销人员的上岗认证制度,这是提升营销人员就业认知率,控制营销人员就业良莠不均现象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要借助第三方力量即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机构,要向市场传递需求信号,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当然,市场营销人才自身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把握职业晋升方向,适时调整职业心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结语

景区营销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红色旅游;网络营销

“互联网+”,是已实现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相结合的新经济形态。国家旅游局于2015年9月“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疫情期间,以无接触服务为主的数字化生活方式逐渐普及,信息、资金、物流的渠道多元化,旅游产业应当抓紧转型升级的机遇,更好地融入到“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来。基于实证调查的“互联网+红色旅游”景区的实际应用及问题对策探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网络文本分析“互联网+红色旅游”景区现状以及对策研究,为业界日后红色旅游网络营销提供参考。

1文献综述

1.1“互联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1]。在此背景下,旅游行业应当把握这一机遇,积极推动旅游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速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PDF)。报告称,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到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与此同时,互联网拓展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深刻地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宣传内容和口碑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尤其是新媒体营销策略应当给予重视。

1.2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和旅游业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目前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共产党的理解,提高对党的认同[2],而且,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国民幸福感认同,并强化国家、人们、道路的整体价值认同[3]。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全面发扬红色传统,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因此努力做好红色旅游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1.3“互联网+红色旅游”。盛正发在研究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曾提出红色旅游开发时,策划宣传力度不够;红色品牌产品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4]。目前已有学者进行关于“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的研究[5],关于红色旅游资源创新传播研究[6],以及新媒体营销推广策略[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源的去中心化,游客获得目的地旅游信息变得更加容易。目前有学者通过SPSS软件对调研问卷进行研究,旅游消费者对于传播渠道的认知以及选择倾向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8]。还有人提出利用一站式旅游平台以及搜索引擎投放广告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以吸引目标客户群体以及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9]。然而,关于“互联网+红色旅游”在网络营销方面的具体应用情况、旅游消费者反馈以及对应的策略较少,因此本文展开研究。

2案例地选择

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的沙家浜风景区,是综合了江南水乡风光、湿地资源、爱国主义教育的多元化景区,包含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芦苇湿地、横泾老街等景点。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就在这一带开辟了抗日根据地,留下了红色印记。取材于这期间的史实,改编而成的样板戏《沙家浜》,在六七十年代唱遍了大江南北。沙家浜由此家喻户晓,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1911年沙家浜风景区正式挂牌对外开放,一度有“大上海挤垮了沙家浜”的报道(《新民晚报》)。2000年起,沙家浜风景区依据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大闸蟹美食节、红色旅游节、湿地节等节气活动。2013年,沙家浜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获批国家湿地公园。沙家浜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是典型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目前设有微信公众号“沙家浜旅游”、微博“沙家浜风景区官方微博”、抖音“沙家浜”三个网络营销账号,自媒体运营处于起步阶段,以沙家浜风景区作为红色旅游的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意义。

3实证调查数据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已成为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的重要数据源(赵振斌,党娇,201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搜集和分析网络文本对旅游体验评价进行研究。本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络文本分析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3.1问卷调查。3.1.1问卷设计。问卷共涉及被调查对象基本背景、红色景区宣传渠道感知、购票方式选择以及旅游体验评价四大类15小项。其中,旅游体验评价方面要求受访对象按照1~5等级方法表明对调查表所列观点的感知。调查时间为2020年10月1日—15日。调查方式是将网络问卷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等社交平台转发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回收率90.43%。3.1.2样本分析回收的189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对象男性占42.8%,女性占57.2%,男女性别比结构基本平均。小于等于18岁的有24人,占总人数的12.7%,18~30岁的有70人,占总人数的37%,32~45岁的有45人,占总人数的23.8%,46~65岁的有34人,占总人数的18%,大于等于66岁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8.4%,年龄结构基本完整。3.1.3问卷结果分析。(1)宣传渠道感知:合计有39.2%的人表示浏览过沙家浜风景区官方媒体账号的旅游宣传信息。而通过搜索引擎、第三方旅游平台及社交平台(如抖音、小红书)博主分享浏览到景区宣传的人分别达到18.2%、36.7%和45.5%。说明相较于大众自媒体,官方媒体运营相对落后,推广力度不足,内容不符合大众期待。可以看出,更多的游客选择在社交平台如抖音、小红书等获取景区相关信息。(2)购票方式选择:目前,有83.5%的游客通过网上预约订票的形式购买门票;有42.8%选择微信公众号中小程序预约;56.5%选择在第三方平台如同程等综合旅游网站,使用最少的购票方式是现场购票。由于沙家浜风景区官网将旅游者导流到微信小程序中购票,因此,可以指出,使用最多的购票渠道仍是第三方平台。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交流便利,第三方平台信息整合能力强,具备大数据优势,联结商家和消费者,方便旅游者自主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旅游产品。(3)旅游体验评价由表1可以看出,沙家浜风景区网络宣传与实际体验基本相符,满意度较高。

3.2网络评论文本分析。3.2.1网络评论文本内容获取。各类旅游网站和搜索引擎是旅游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其中同程旅游作为苏州本地的多元化旅游业为主的电子商务公司,具有代表性意义。通过搜集同程旅游网站有关沙家浜风景区的评论,使用内容分析法,剔除了重复文本、表情符号等,总共得到可用评论610条。评论时间集中在2018年1月1日—2020年10月12日。3.2.2网络评论文本内容词频分析。由图1可以看到,“沙家浜”“景区”“实景”“演出”“门票”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说明景区的实景剧演出、门票政策是游客印象最深的项目。经过大量文本研读,将游客评价反映的问题主要归结为票价感知、游客画像、订票方式选择三个方面。(1)因淡旺季的原因,景区票价略有浮动。普遍反映网络购票相对优惠,其中景区联票价格虚高、观看演出体验不佳受到游客诟病。(2)游客出游以亲子游、家庭出游为主,主要目的是陪伴老人和孩子游览。将近30%的评论内容中提到了儿童票和老人票的优惠政策,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游客对于半价、免票的政策不清楚,导致产生糟糕的旅游体验,以及负面的情绪。(3)第三方平台购票尤其以同程为主的提供票价相较于官方小程序购票,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因此,大部分游客选择了第三方购票。

4对策研究

4.1拓宽网络营销渠道,提高景区曝光量。目前沙家浜风景区已有“两微一抖”官方账号,具备基本的营销渠道。但是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官方媒体的宣传面窄,并不能将传播内容有效地传达到受众。从搜索引擎这一角度来看,将百度指数作为参考依据,对比2020年9月15日—2020年10月15以红色旅游为主的月份,而同为5A级景区的红色旅游地“井冈山”,不论是日峰值还是平均值都远高于“沙家浜”的指数。因此,全方面拓宽网络营销渠道、切实提高景区曝光量、增加微博热搜浏览量是沙家浜等红色旅游景区宣传的出路。

4.2传播内容流于大众,缺乏辨识度,亟需创新。抖音旅行博主“房琪kiki”于2019年10月创作的沙家浜风景区旅行食品,收获百万浏览量和超过十万的点赞量,而官方账号粉丝数量不足五千,作品平均点赞量不超过一千。在多样化、碎片化和视听化的网络时代,短视频兼具内容入口和社交基因,借势热点话题,容易增强游客情感共鸣。针对不同平台的用户画像,进行区别化营销,比如微信等社交平台熟人居多、信息真实、适合口碑营销,组织丰富的景区优惠活动吸引游客,而抖音用户以年轻人为主,适合做市场拓展,制作精细的视频画面和粉丝众多的博主推荐是最吸引年轻旅游者的内容。设计开发优质内容,讲好“沙家浜故事”,不仅是介绍沙家浜风景区这片土地上曾经的故事,更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沙家浜精神。

4.3全方位链接媒体,进行影视剧营销。2019年《都挺好》在电视热播,掀起话题讨论,而作为其剧情发生地苏州也迎来了一波旅游热度,剧中浓郁江南气息的巷子引得游客接踵而至。因此,不能局限于红色旅游和官网宣传,积极承办电影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拍摄地,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利用名人效应,通过营销策划宣传,营造消费者和景区的情感连接,是目的地营销的有效手段。

5讨论

景区营销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创意开发;借鉴

1依托博物院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

文创产品不仅是文化本身的一种标签与时代化产物,同时也是文创产品创意的一种展示,在文创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也能够带动文创产品创意开发主体的盈利能力,进一步为文创产品创意开发与发展注入活力。就现有发展情况来看,博物院作为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主体,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创意资源,依托博物院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已经成为文创产品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1]。在我国强化文旅结合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博物院充分将自身资源和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研发出大量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提升了博物院本身的知名度,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了博物院的收益,延伸了博物院的产业链,对博物院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助力。如,故宫博物院、陕西省博物院等主体,将自身的馆藏展品与现代文化创意进行结合,推出了文创类服饰、化妆品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依托博物院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同时也能依托馆藏品本身的名气和文化底蕴,在满足游客群体消费需求的同时,打造博物院的文化品牌,强化游客群体对博物院本身的认识。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将故宫本身的建筑特色、藏品等进行现代工艺化转型,如,与花西子化妆品品牌进行合作等,赢得了多数消费群体的认可,并促成了旅游、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传播之间的循环。一方面,故宫博物院设立了专门的文化创意团队,对馆藏展品的元素特征进行收录,并根据元素的具体类别、消费群体需求以及现代文化创意理念,进行文创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在景区、网络上进行销售,通过小物件的营销为博物院文创产品创意开发提供经济支持;另一方面,故宫博物院也将展品中的相关人物角色应用到博物院宣传等的过程中,并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发了故宫主题的产品,这不仅能够突出故宫的特色,同时也可以拓宽博物院文创产品创意开发与传播的渠道,打造出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衍生创意产品系列。

2突出地域特征,打造多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体系

地域特征是能够实现与游客群体地域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的关键方式,同时也是能够凸显博物院和景区特色的关键因素。充分把握地域特征,打造多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体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文创产品同质化、模仿化的问题,进一步迸发出文化创意产品的活力,为游客群体打造出认知上的“关键词”,引导游客群体从消费中感受景区的特征[2]。从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开发创意来看,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其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均是以故宫博物院的展品内容为基础,结合市场本身的需求,进行多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体系的打造。此外,在地域特征凸显的过程中,故宫博物院方面也强化了对多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建设的制度与体系保障,来引导博物院产品创意开发的实现。一方面,故宫管理层不断加大对博物院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奖金支持、政策支持,调动群体对博物院本身的创新开发积极性;另一方面,故宫博物院管理层方面,也积极结合现有的文化创意基础,加强对文创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如,通过博物院自媒体、邀请国内主流媒体,对文创产品进行集中的宣传报道,提升社会大众对文创产品的认知。

3丰富多元的内容与形式

从当前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的内容与形式来看,有着明显的内容多元性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博物院本身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上,同时也体现在故宫博物院与其他地区联合的开发设计上。对此,各地博物院和旅游景区可以进行充分借鉴,加大对自身文化创意产品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力度,从而推动文创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故宫博物院所体现出的多元性内容与形式,可以为其他博物院和旅游景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起到三个方面的借鉴作用。首先,不断强化文创产品研发团队建设,促进文创产品外观形式的创新发展。就现有情况来看,多数博物院和旅游景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产品创新性弱、外观同质化等,尚未对本地文创特征进行充分的发掘与应用,也导致了研发的文创产品地域性弱等问题[3]。因此,各个博物院和景区,要能够依托自身的资源,强化对文创产品研发人才的培养,建设文创产品研发团队,为文创产品的创意研发提供人才与团队支持。此外,也要能够对现有的文创产品形式进行不断拓宽,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偏好,将现代文创元素、本土文创特征进行创新融汇,确保文创产品能够充分兼顾到各个群体的需求。如,就青年群体而言,可以研发爱情类、友情类等的文创产品内容。其次,丰富文创产品形式的多样性。多数景区在文创产品形式上相对单一,对此,文创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积极拓宽文创产品的开发渠道,推动创意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如,可以将文创产品融入到节日、节庆和会展中,以此在多样创意环境下进行自身创意形式的创新与丰富。最后,要能够以区域旅游为依托,推动其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全方位融合。推动区域旅游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是文旅一体化发展的体现之一,能够发挥出全面带动、系统发展的作用。在区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游客群体的数量相对较多,如何将游客转化为消费者和文化创意传播者,是融合过程中要考虑的关键要素。由于游客群体本身的需求较为多元,因此要能够结合区域旅游的特征和游客需求,对文创产品进行研发,确保文创产品与旅游景区的匹配性和延伸性,以此来实现区域旅游文化创意展示的目的。

4利用互联网拓宽传播渠道

互联网已经成为时展的特征之一,同时也带动了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互联网传播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大众传播时期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同时也由于多种媒体的融合,提升了传播本身的丰富性,做到了及时传播与创意传播的结合[4]。因此,各个博物院和景区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适应性和高效性,确保发挥出网络传播的作用,提升文创产品传播的范围和效果,为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发展提供支持。此外,互联网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了一体化的传播与营销体系,这也有利于博物院文创产品产业链的形成,如,实施“网络传播+网络营销”等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既可以提升文创产品和博物院、景区的宣传力度,同时也能够相应提升文创产品的变现能力。一方面,博物院在网络传播矩阵构造的过程中,要能够形成“自下而上”的形式,以各个民间博物院为主体、政府和媒体为辅助,进行传播矩阵的多元化搭建,从而提升传播的效率。另一方面,各个博物院要能够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传播渠道,结合博物院的内容,进行内容生产,形成一次生产、多元传播的体系。如,各个博物院可以搭建起自身的短视频传播、微信公众号传播、微博传播、搜索引擎传播等体系,从而形成自身的传播矩阵。同时,在传播矩阵构建完成以后,要能够积极拓展传播板块与功能,在宣传博物院的基础上,带动地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如在短视频传播过程中,可以发挥“短视频+直播”的作用,促进地方农特产品、文创产品的营销,进一步推动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开发。

5打造博物院文创产品品牌特色

现代文化的文创产品开发,更需要有品牌特色的带动,从而让更多的群体认识到博物院,让其产生深入了解的需求。当前,故宫博物院在文创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口碑与品牌,并且随着景区的不断发展,口碑呈现出强化的趋势。而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通过品牌打造出自身的核心观众群体和核心文创产品开发群体,从而来促进文创产品开发本身更好地发展[5]。一方面,博物院在品牌特色打造过程中,要能够发挥整个行业的作用,通过行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在更广的层面上去突出故宫博物院。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健全博物院学会组织,发挥博物院学会组织在品牌打造过程中的资源调动与整合作用,从而对整个博物院的品牌打造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博物院的品牌化打造,需要其逐步突出文创产品的界线,通过将博物院与地方行业进行融合,构建博物院品牌打造的阵营,推动故宫博物院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进行展示。如,可以将博物院作为一种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打造出城市的特色,从而来带动博物院的品牌化打造。结论从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角度来看,故宫博物院积极转化自身的优势,将故宫的深厚积蕴融入到了文创产品内容中,以新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讲述了故宫的故事。对于各地博物院以及旅游景区而言,要在文创产品创意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积极发掘本地的优势,打造出地域性的文创产品特色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萌.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新发展策略探究[J].当代旅游,2021,19(10):23-24.

[2]李红超,王昕宇,李维钰.基于文化元素的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OL].包装工程:1-16[2021-08-19].

[3]郭小燕.谈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以设计方法论的视角[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80-81.

[4]杜佩霖,张瀚文.消费视域下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设计研究[A].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2020年论文汇编[C].: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2020:4.

景区营销论文范文4

[关键词]旅游管理;胜任力模型;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旅游业体系,努力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1]。要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高质量人才队伍的支撑,因此,本文认为,只有紧紧围绕能够区分优秀和平庸的旅游管理人才胜任力特征,加强实践环节,才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胜任力模型构建

胜任力(Competency)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可预测、可测量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是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2]。胜任力模型是要求任职者具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的组合。

(一)人才需求分析

为加快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西安欧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成立了项目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工作。依据OBE教育理念,项目组对前程无忧、智联招聘、最佳东方等招聘网站进行大数据分析,确定了基于未来的岗位目标群。从酒店业人才需求来看,调研样本量为168家,按照酒店类型分类,快捷酒店占比为42.86%,涉外酒店、国际酒店占比为57.14%。需求量较多的岗位依次是客房服务、会议销售、网络销售、礼宾员。从旅游景区人才需求来看,2019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2402个,全年接待总人数64.7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7.5%[3]。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人,而市场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800万人以上,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超过200万人,其中旅游开发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空间更是巨大。从旅行社人才需求来看,2019年末全国共有旅行社38943个,比上年末增加2940个,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41.06万人。2019年度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6621.76亿元,营业利润30.06亿元[4]。需求量较多的岗位依次是导游、旅行社计调、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创意策划。从文旅产业人才需求来看,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7.0%,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需求量较多的岗位是文旅产业公共管理、文旅产业经营管理、创意设计。最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电话访谈,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目标岗位为智慧旅游运营、国际酒店运营、文旅项目策划与运营。

(二)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意见征集

项目组按照目标岗位的设定分成3个小组,分别依据目标岗位设计调研问卷,对样本企业进行调研以确定初步的岗位胜任力。项目组对典型企业进行深度访谈,并征集企业专家意见,验证岗位胜任力模型。胜任力分为通用胜任力和专业胜任力,通用胜任力主要指所有组织成员都应当具备的基本胜任力和行为要素;专业胜任力是指员工为完成某一类专业业务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与行为要素。

1.智慧旅游运营岗位胜任力调研。调查问卷以定向发放为主,包括电子邮件定向发放和面对面发放,辅以旅游类网络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批量在线发放。定向发送问卷208份,回收有效问卷135份;在线批量发放并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71份,合计有效问卷206份。参与访谈单位共21个,其中旅游主管部门2个、旅行社5个、景区5个、在线旅游企业7家、智慧旅游服务商2家。对携程旅行网、陕西华商旅游网、陕西骏图旅行网等知名企业进行深度访谈,向企业专家10人征集意见,确定了智慧旅游运营岗位胜任力要素。通用胜任力包括职业道德、表达沟通、分析与解决问题、管理能力、设计思维、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合作、写作能力、信息处理、学习能力。专业胜任力包括旅游数据分析、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品运营、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渠道拓展。

2.国际酒店运营岗位胜任力调研。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旅游主管部门、酒店、在线旅游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单位开展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问卷有效率90%。访谈主要通过与用人单位预约后上门访谈的形式开展,或结合行业活动与相关单位预约后集中访谈。访谈的企业包括希尔顿酒店集团、万豪国际酒店集团、卡尔森国际酒店集团等9家知名酒店,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确定了国际酒店运营岗位胜任力要素。通用胜任力包括职业道德、表达沟通、管理能力、设计思维、写作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合作、外语能力、信息处理、学习能力;专业胜任力包括产品营销能力、投诉处理能力、宾客关系处理、企业运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3.文旅项目策划与运营岗位胜任力调研。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文旅企业、旅行社、在线旅游企业、旅游信息化服务商等不同类型的单位开展调研。共发放问卷284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问卷有效率94%。访谈主要通过与用人单位预约上门的形式开展,或结合行业活动与相关单位预约后集中访谈。对陕西旅游集团、陕文投、曲江文旅集团等12家知名文旅企业进行访谈,确定了文旅项目策划与运营岗位胜任力要素。通用胜任力包括职业道德、表达沟通、管理能力、设计思维、写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合作、外语能力、信息处理、学习能力;专业胜任力包括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数据分析、旅游产品运营、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渠道拓展。调研发现,智慧旅游运营岗位和文旅项目策划与运营岗位胜任力要素重合度较高,因此合并为一类,统称为智慧旅游运营。经过企业专家对目标岗位胜任力要素的评估和确认后,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胜任力模型(见表1)。

(三)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调研和标杆院校调研

1.毕业生调研。根据麦可思2019年对西安欧亚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旅游管理专业201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6%,比2018届就业率高出9个百分点;2019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32%,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是旅客住宿业[5],与全国旅游院校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保持一致。项目组采用毕业生线上问卷调研的方式,在线回收毕业生信息215份,占毕业生总人数42.5%。调研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其中酒店就业比例最高,占比为45.7%;旅行社从业比例次之,占比为35.2%;旅游景区就业占比仅为1.4%。酒店就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内资品牌酒店工作,其中华住、亚朵、美豪三家品牌酒店人数最多,毕业生基本成长为基层及以上管理者;在旅行社工作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导游和计调工作,新兴的线上岗位逐步在增加。

2.标杆院校调研。为了提高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打造专业特色,项目组对标杆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选取国内的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应用型大学,国外院校选取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英国萨里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调研发现,标杆院校顺应产业趋势,依托优势学科,采用了“旅游+数据分析”“旅游+地理”“旅游+文化创意”等培养模式,体现了养成式教学、定制培养、实践教学等培养特色。

(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前期的调研和数据搜集,根据《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世界旅游组织教育质量认证标准(旅游管理专业于2019年通过认证),结合学院定位和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重品德、会思考、善沟通,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具备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类旅游企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项目策划、营销推广、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旅游管理是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为了凸显专业特色,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了入门、提升、综合三个层次,包含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三个类别的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来说,课程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技能结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是旅游专业的综合性训练,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社会实践教学则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6]。

(一)入门层面

入门层面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专业认知能力,在此阶段,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入门层面实践教学主要在大一、大二进行,包括课程实训、新生入学教育、认知实习、军事训练、社区参与等。课程实践包含专业课和通识课中的实践部分,涉及问题辩论、课题探究、考察体验等。专业实践中的新生入学教育,从学生入校开始,涵盖大一整个学年,包括校友讲座、行业大咖分享、学生活动等,将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在社会实践的社区参与方面,学校根据学生住宿地点的不同,分为8个青年社区,学生则根据个人兴趣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入门层面的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通用胜任力,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外语能力、信息处理、团队合作等。

(二)提升层面

提升层面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管理实践和旅游业务运营能力,在此阶段,学生对旅游管理领域有了全面的了解,专业知识积累相对丰富,思考问题更加多元化和系统化。提升层面实践教学主要在大二和大三进行,包括第二课堂、专业实习、学生社团、景区调研、工作室等。课程实践的第二课堂包括职业素养和学科竞赛,学生通过参加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等,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专业实践上,学院成立了走你旅游工作室,引导学生参与真实旅游项目,进行职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学生社团方面,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加入学生社团,针对性地提升实践能力。除了关注通用胜任力外,提升层面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力,如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品运营、旅游渠道拓展、产品营销、企业运营、宾客关系处理等。

(三)综合层面

景区营销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发展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引擎也由资源转向创新,创新能力成为转型发展期的主要动力源,成为国家政策强调的重点。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由于在创新能力、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等多个方面的优势,无疑会成为创新战略的实施高地;大学生处于人生黄金年龄阶段,有着系统深入的知识储备以及旺盛的求知欲和创新探索能力,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能否有效地培养其创新能力意味着能否为国家创新人才库持续输送新鲜血液、能否在经济升级发展中持续注入创新元素、能否持续激发经济创新活力,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能否有效运行的重要力量[1]。因此,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浪潮中,高校需要紧跟时代形势,及时修正人才培养框架,与时俱进,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有力依托。目前针对高校创新教育的研究,多是从宏观视角,将其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从政府、高校和企业的角色和功能出发,搭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教育模式[3-4];通过分析创新能力构成,探讨高校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具体路径[5-7];或是从课程建设视角,构建包含基础和创业在内的课程体系开展创新教育等[8];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视角探讨创新能力,也更多强调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9]。目前创新教育存在与专业特点的结合不够紧密、不够系统性等问题。旅管专业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塑造创新能力优势,基于项目运作打造实践教学模式,推动旅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1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利条件

1.1有助于其在创新教育方面发挥优势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其独特的学科属性,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理论研究门槛相对不高[10],在日常教研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和实地调研等方式使学生对旅游产业发展保持高熟识度、敏感性和契合度,并从实体产业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具备开展创新教育的良好条件。另外,开展创新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提升理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对自身所学举一反三,真正实现学有所用。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很强[11],涉及到经济、管理、交通、历史文化、地理、景观设计、美学、社会学等多类学科,具有“厚基础”特点,在知识复合和学科交叉学习中获得多样化思维方式,这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创新教育方面通过多学科融合能够发现更多的创新切入点,拥有多维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创新教育的开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1.2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力契机

目前旅游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十三五规划中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被列入国家专项规划,体现了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同时旅游产业也因其无明显边界的综合属性,很多产业可以渗透或交叉[12],能够与文化创意、体育、医疗、农业、工业、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成为各类社会资本的重要投资领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为活跃的板块,也为高校旅管专业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力契机。另外,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有像宋城、长隆那种大手笔投资的旅游项目,也有像民宿、创意商店等小资本投入的微小企业,小资本投入能够使学生创新梦想照进现实,激发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2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仅仅开设一两门实验、实践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或者不同实践环节之间互不关联也无法实现期待的效果,需要构建一个贯穿始终、分层次构成、具有连续性、递进性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本文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面(基础、提升、综合和支持层面),每个层面分别由不同实验、实践和教学内容构成,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1基础层面

当前在全国高校普遍重视创新教育背景下,旅游管理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课程设置中的实验和实践学时有了明显增多,目的是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关注现实问题,学会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础层面主要在大一大二期间进行,在每门课程中的实验实践学时从事实验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点问题处理。例如,饭店经营管理中的菜单设计、旅行社管理中的旅游线路设计、会展管理中的展销会可行性分析、旅游市场营销中的景区营销策划方案等,大多是针对在特定管理环节或经营领域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之后的知识整合和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2.2提升层面

旅游管理专业设有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在大二大三阶段进行,包括认知实习、景区调查、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内容。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旅游管理领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有了相对丰富的积累,思考问题的视角更为多维和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集中实践环节,通过去旅游景区、饭店等地实地参观和调研以及在酒店、旅行社、旅游规划等部门实习等,能够形成对旅游产业要素和实际经营的理性而全面的认识,通过校企合作,从产业实际运营中吸取营养,进一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落地,最终学生撰写项目策划书,将环境分析、市场调研、战略制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效益分析等知识集成运用,可谓是下一阶段进行实际演练和综合应用的“彩排”和纸上模拟环节。

2.3综合层面

综合层面具体可分为3个模块,在大三和大四阶段进行实施。(1)各类创新实际操练课程模块。包括沙盘模拟、SYB创业课程以及VBSE虚拟仿真课程等,激发创新兴趣、进一步塑造创新思维、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能够明确认识和有效处理经营管理各环节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13]。(2)竞赛模块。。通过参加各类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各级别旅游策划大赛、市场调研大赛、全国品牌大赛等,将自己的创新想法进行聚焦,形成具体问题,构建团队,形成竞赛项目书,并通过大赛得以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得以充分锻炼,包括知识运用和整合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文案撰写能力及答辩环节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是非常系统的创新能力训练[14]。(3)毕业论文模块。当前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环节,越来越强调调研报告类和实际应用型论文的数量和比重,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集成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创新思维的理性表达和独立探索能力,是创新教育成果的集中呈现环节。在新西兰奥克兰学习期间曾经阅读当地高校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名学生的选题是休闲吧经营,其中就饮品的类型和制作方法都事无巨细的进行了设计,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全部落到实处,毕业后直接可以走向社会以此创业,毕业论文环节可谓是创新人才培养环节的最后一道程序。

2.4支持层面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支持创新教育构建了创新教育平台,如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校研企合作共建平台、项目孵化扶持平台等[15]。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利用学校创新教育平台,打造不同类型的校级实践基地,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校企合作和专项扶持政策、资金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校级支持[16]。此外,校友计划也是不容忽视的外部支持力量。国外很多著名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友资源的维护以及校友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带来的巨大支持,而在我国对校友资源的关注程度还不够。校友对学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有反哺母校的积极性,在社会不同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发展成就,对于经营管理都有很多深入的思考和见解。通过校友计划,形成校友数据库,邀请学有所成的校友来校开展讲座、培训,或者开展双师制培养,形成导师团队,或者通过校友实现学生项目的市场嫁接,能给学生创新开辟不同的视角、提供不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标杆和参考。

3基于实训项目驱动和创业项目孵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项目运作可以成为主要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与旅游产业的实际经营运作接轨。(1)确立旅管专业实训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试点课程。在试点中发现问题进行完善,为构建规范、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奠定基础。例如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以及会展管理等课程应用性强,项目切入点较多,可以作为项目运作的试点课程。(2)构建基于“实训项目驱动”的旅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将专题作为讲授单元的理论授课模式。理论授课是实践教学环节的知识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二者相辅相成,共生互用。实训环节需要学生能够操作、清楚项目运作的具体流程,这都需要理论环节的铺垫。在理论授课中,内容上需要加入“项目实务专题”,在方法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具体运作为内容,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服务。②探索基于实训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实训项目推动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推动创业项目的孵化。以实训项目推动实践教学,构建教师为指导、学生为核心的项目运作主体;打造学校、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及实验中心的项目运作平台;当地及校友资源打造旅游类精选实训项目;通过构建网站和协会等团体的“传、帮、带”打造实训项目的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3)在实训项目开展基础上推动创业项目的孵化。在开展实训项目中,善于发现有潜力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推动学生“走出去”,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丰富学生在项目选择、项目可行性调研、项目具体运作等方面的实际运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孵化创业项目。在创业项目孵化期,老师履行指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学生发挥更大的自主性,充分利用目前我国在创新方面的有利政策以及学校创新资源,鼓励学生跨专业组建团队,建立公司,实现市场化运作。

4结语

景区营销论文范文6

关键词: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大丰区;乡村振兴

1智慧乡村旅游背景

1.1乡村旅游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步提高,生活逐渐改善,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加。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的新型旅游模式。与传统紧凑的旅游模式不同,乡村旅游形式新颖多样,深受游客喜爱。2015~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中,乡村旅游人数占比超过50%,2018年乡村旅游人数占比虽有下降,但人数增至30亿人次。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1.2智慧旅游发展迅猛

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习惯、方式早已打破传统的地域、时间限制,实现了智慧化。在旅游行业,“互联网+旅游”则催生了“智慧旅游”模式。2015年,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同年,国家旅游局《“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旅游城市,建成并健全全国性的公共旅游数据共享平台,加强我国旅游行业的创新力,实现旅游业的智慧化发展。智慧旅游突破了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倚靠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的游客体验,延长交通、医疗等服务环节,提高游客安全性与满意度。然而,现今智慧旅游在其实践过程中出现基础设施差、移动互联网环境差、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需要企业、政府与当地居民三方合作,探索智慧旅游模式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体系构建,实现智慧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1.3智慧乡村旅游的意义

1.3.1理论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5G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支付的兴起促使了电子货币金融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促使了快递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成功的经验给予了我们将乡村旅游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有力依据。智慧乡村旅游智能化提升乡村旅游资源,提供科技感旅游体验。这种新形态会打破“乡村代表落后”的偏见,同时保留乡村原有的风土人情。智慧乡村旅游不仅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更深化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从旅游业角度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思路。

1.3.2实践意义

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智慧乡村旅游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进行了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将乡村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地区就业难问题,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1.3.3大丰乡村旅游景点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传统乡村旅游模式遇到瓶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注入新的活力,大丰区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的条件,尝试进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1.3.4产业融合发展——丰收大地

2008年,大丰区紧跟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这两大发展战略,建立了丰收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的建设思路为“一个核心、两个支撑、三大载体、四大产业”。“一个核心”是指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及服务业相结合;“两个支撑”分别指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高端技术人才的任用;“三大载体”是指园区中主要可划分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大分区;“四大产业”指的是园区主要带动与促进种苗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四大产业的发展。丰收大地主要采用产业带动模式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特色品牌。以农产品吸引游客消费,拉动餐饮、农产品采摘、现代农业知识科普等旅游项目发展。示范区中的孙桥现代农业科技馆利用电子技术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向游客们展示了植物培育、生物科技、科学技术运用。同时科技馆还设有体验区,让游客们亲身体验现代农业,认识到现代科技农业模式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芳彩园艺科学研究院也是园中一大亮点。研究院致力于运用科技创新,培育优良农产品,促进三农的发展。目前已经设置有花草、瓜果、小杂粮等研究机构,对优化农产品品种、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丰收大地”开设“创意农业馆”展示结合了创意、科技和农业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产品。现代的数字技术为创意农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在农作物栽培中,用数字技术创造最佳生长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改善农作物的质与量;创意加工农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从多方面实现农户创收;利用数字网络宣传农产品,打造农业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提升竞争力。“丰收大地”还设有网络营销中心,致力于打造“丰收大地”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扩大“丰收大地”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当地现代农业建设,带动农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通过网络平台农业相关信息,提供农业的相关培训,让当地居民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丰收大地以农业为基础,结合电子科技,融合了旅游度假等概念,打造了较全面的乡村旅游服务,使得乡村旅游突破农事体验及观光两种项目的局限,以科技和多元化满足游客不同需求,增加旅游体验感。

1.3.5主题打造——荷兰花海

“荷兰花海”是大丰当地在“民国村镇规划第一镇”的历史基础上打造的,以“花海、田园、风车”为主要设计元素的特色旅游风情主题小镇。景区以花海为主题创意,通过环境塑造和特定的布局,将虚拟的荷兰风情以实体呈现出来,表现独特风情的乡村景观。通过科技的运用,培植不同时节的花海,将主题贯穿时间空间维度,打响景区知名度,建立新乡村旅游形象。“荷兰花海”引进荷兰先进的郁金香种植技术和品种,同时还依据当地条件种植玫瑰花、薰衣草、绣球花、百合、龙翅海棠、三色堇等多品种花卉。同时景区还会根据不同时节的花海推出不同的主题活动,如:郁金香音乐节、百合花文化月、风情大巡游等,并在官网上宣传,也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知名媒体报道。“荷兰花海”成立了郁金香科研中心,该科研中心同国内外众多专家合作,运用现代科技,旨在培育出新的郁金香品种。同时科研中心还兼顾郁金香的生产与销售活动。除此之外科研中心还开展了对风信子、花葱、洋水仙等其它球根花卉的研究,为荷兰花海的发展助力。“荷兰花海”将互联网行业融入到自身的产业中:开设官方网站向游客提供景区的相关资讯、餐饮住宿的线上预订服务;与阿里巴巴等知名平台合作宣传;利用大数据收集游客需求以及意见反馈,改善景区管理、服务水平和营销方式。“荷兰花海”还积极参与当地居民扶贫事业,促进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如组织花卉种植培训活动,提供花卉苗木产业技术、信息支持等。“荷兰花海”的“互联网+农业”以及“旅游业+农业”的农业发展新模式给大丰地区其它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1.3.6文旅乡旅结合——大丰知青农场

“大丰知青农场”位于盐城市大丰区的海丰农场内,是以上海知识青年在大丰农场留下文化底蕴为基础,打造的独特文化乡村旅游景区,其内部主要由上海知青纪念馆、北上海历史展览馆等五大部分构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贫瘠滩涂上留下具有特殊历史含义的知青文化。目前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知青文化越发受到游客的关注和青睐。除了五大展馆,大丰知青农场在不断地修整改建后,还扩展众多特色项目,融入乡村旅游的要素,例如生存技能培训、野外露营、垂钓等。凭借服务业务的开拓,多元化的模块使景点更具有吸引力。在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中,实现“活动”带动“文化”,寓教于乐,营造知青氛围,深刻展现知青文化的内涵。目前,“大丰知青农场”主要针对三大游客群体,一是老知青群体。农场收录的物什、留存的旧址,能帮助他们回顾岁月。二是组织团建活动的企业。农场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要求,提供特殊团建项目活动。三是学生群体。“大丰知青农场”具有历史教育意义,可以向学生提供研学项目,传授历史知识、知青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大丰知青农场”已经具备了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简洁合理的景区设置,以及相关的特色项目规划,并完善了民宿、小厨等配套基础设施,做到了文化旅游的突破性发展,也是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一种成功尝试。景区将文化体验加入到乡村旅游之中,使得旅游模式多样化,兼备多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景区引进电子科技技术,还原真实历史场景、历史故事,增加了游客的代入感和趣味感;开设官方网站以及与各大旅游平台合作,进一步增加大丰知青馆的知名度。“大丰知青农场”的建设发展为其他拥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地区提供了可行的发展经验,有助于文化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2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和问题

2.1推进智慧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

乡村旅游特色化指,以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风俗文化、历史背景为依据,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乡村旅游产业。2016年《关于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中提到,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镇,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加快特色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会是乡村特色化的核心。发展文化特色智慧旅游,应立足当地的人文历史优势,挖掘有坚实基础、成长潜力的文化特色,培养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产业形式单一,受到传统旅游模式限制,以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为主。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观光旅游为主导的旅游模式很难满足中国游客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特色化旅游迎合了旅游的新需求,这对于普通乡镇,将会是宝贵的发展机遇。特色旅游产业建设的根本在于深入挖掘、精准定位当地文化特色;动力在于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网。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效率都显著提升,随着手机等个人终端的普及,信息途径也更加便利。特色型智慧乡村旅游应当抓住这一特点,缩小旅游项目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度、参与度。把物联网、5G等技术投入到实体运作中,实现景区、信息媒介终端、游客三者的紧密联系。通过结合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让传统观光式旅游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文化体验式旅游。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动再现传统习俗活动,风俗文化景象,改善以单一图片文字、导游讲解的乏味旅游项目,增加游客的旅游参与度。对于较为晦涩的历史介绍,乡镇旅游企业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微视频、纪录片、动画等形式展现,并借助互联网传播宣传,加强游客对区域历史的了解。

2.2智慧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潜在问题

2.2.1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已有不少特色旅游业的成功先例,如乌镇古镇、丽江古城等。一方面这给准备打造自身特色的乡村提供了借鉴价值,一方面这也预示了盲目跟风的潜在问题。部分城镇没有透彻分析自身的资源比较优势,没有认清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对文化特色发展方向定位模糊,不合理的照搬照抄个别成功案例,盲目发展、过度追求数量目标和投资规模。

2.2.2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乡村文化遭受打击

就内部而言,乡镇居民自身文化保护意识不足,近几年流入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口数持续保持高位,乡村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危险局面。就外部而言,随着信息时代外来文化的大量输入,以及城乡融合步伐加速,传统习俗正不断遭受侵蚀。该局面预示了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2.3泛商业化现象

部分乡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度捆绑文化与商品。在旅游景点生硬地推出旅游项目、产品,甚至以此为主要的盈利项目,强制游客消费。这种泛商业化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满意度,还严重损害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特色化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倘若乡村人文气息不复存在,乡村旅游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所以合理商业化、保留乡村底蕴,也是建设智慧乡村旅游应该注意的问题。

3推进智慧乡村旅游智慧平台发展

3.1智慧乡村旅游智慧平台建设

3.1.1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旅游项目组织者包括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一项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需要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企业投入一定资本,当地居民配合,并构成劳动力基础。所以智慧乡旅的建设需要增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基于“互联网+”的背景,构建智慧公共服务平台成为了增加联系的首选方法。公共服务平台以社区为单位,具有沟通、查询、监控、保护和管制的作用,使政府、居民和企业可以形成紧密的纽带关系。居民可以对企业发表改进建议,也能根据企业在区域内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反馈,帮助企业建立归属感,提高企业环境意识,实现居民和企业的互惠双赢。平台应具有专业的数据库,包括优惠政策数据库,地方信息数据库和法律条款数据库,方便企业和居民查询。在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件下,政府可以利用平台进行实时监控,监视各侦查点的企业行为,保证市场安全有序。对于居民和企业提出的创意想法,政府可以利用平台为其申请专利,保护居民和企业利益,保障乡村旅游有效运行。政府通过平台各项通知,完善加强管制体系,定期对企业进行平台联系和线下访问,双重管制,确保企业有序正当地经营。

3.1.2建设游客智能平台

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旅游意愿不尽相同。乡村旅游为迎合市场,需要让旅游项目内容更具针对性,以提升顾客满意度。这要求企业花费大量时间资金,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其次,倘若每个景区都采用纸质宣传单的形式介绍区域特色景点,不仅效率低下,还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最后,游客的意见反馈对于旅游景区的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反馈机制落后,使得游客的意见很难被有效收集利用。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旅客智能平台提供了解决措施。首先,游客可以利用游客智能平台,按照自我需求进行体验型、养老型、科技型。放松型等旅游项目的私人定制,景区根据定制信息提前做好景区工作安排。此外,游客还可以通过平台定制旅游纪念品。使用游客智能平台不仅可以满足旅客复杂的需求,还可以减轻旅游项目市场调研的压力,提高信息准确度。游客智能平台拥有本地景点信息库,方便游客查阅景区的特色景点介绍,实现无纸化宣传;最后,景区可以通过游客智能平台,对游客进行满意度调查,定期收集旅客建议和想法,基于游客的诉求改进景区服务。

4智慧乡村旅游智慧平台发展潜在风险

4.1流失老年群体游客

智能化平台的运用要求旅客有智能移动设备并能熟练使用,这对大多数老年群体来说,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任务。大部分老年群体很少使用电子设备,对互联网了解较少。假如普遍推广智能化,景区可能无法及时响应老年群体的需求,甚至可能流失一部分老年游客。这要求智慧乡旅在进行景区智慧化的同时,还要将老年群体的需求列入考虑范围。

4.2智能平台存在安全问题

互联网诈骗,互联网访客信息泄露等问题揭露了互联网技术的不安全性。公共平台涉及政府信息和企业信息,一旦信息泄露,政府和企业可能面对着严重的威胁。智能平台涉及了货币交易,保障支付安全是平台的首要目标。这些潜在的问题要求平台注重网络安全保障,做好信息保护工作。

4.3基础设施跟紧缓慢

智能化的平台需要良好的通讯环境:畅通的网络、普及的移动设备、及时的维护。倘若只注重智能平台的建设,而不考虑基础设施的完善,智慧旅游难以发挥,旅游项目将失去活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包括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建设、通讯建设、水电供给建设,商业服务和卫生事业建设等。政府应注重并合理安排多元化旅游项目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明艳.丰收大地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17,34(7):39-41.

[2]郝丽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9.

[3]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研究——以郑州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7.

[4]李桂熙.“互联网+”背景下贵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8.

景区营销论文范文7

 

一、课程体系及理论依据   课程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和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来源于的拉丁文currere,意为“跑道”。课程的原本意义是指根据教育目标,为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有计划地编制的教育内容的整体计划。课程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体系概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五部分在内的整体课程框架,或者说课程体系是所设全部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本文所指的课程体系是指狭义的课程体系概念,即广义的课程体系概念中课程设置这部分的内容。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是能力中心论。能力中心论的特征是以职业能力(compe-tence)为基础,将形成某项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课程内容要素按照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进行组织。能力中心论的根本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某种职业能力。能力中心论突出强调教学结果,即学生毕业后所具有的操作性的能力,而且所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在课程体系中,模块是其组织课程的基本单位。从教学内容上看,能力中心论更多的是综合了多种课程论的思想,强调理论教学为技能服务,以职业技能为中心,按照职业活动自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来设计课程。由能力中心论而衍生能力本位课程观,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通过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确定能力结构,并依据专项能力的细分进行课程设置,以专项能力所必备的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作为内容来组织课程内容,以专项能力的复杂程度确定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二、湖南旅游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能力分析—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基于湖南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市场调研,对接湖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又区别于湖南旅游中职教育、本科教育,湖南高职旅游类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湖南旅游行业,服务于旅行社、景区景点及其相关企业,培养从事导游主管、计调主管、营销主管、门市经理等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旅游行业岗位工作内容复杂,牵涉到的知识内容繁杂。仅仅具备娴熟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在语言、形象、心态、行为达到相应的要求。湖南旅游企业在招聘旅游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关注的素质、能力和素质如下表:   三、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   探索旅游职业人才培养规律,构建旅游职业基础能力、旅游核心业务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大模块。其中旅游职业基础模块又分为职业文化基础、旅游职业基础知识和导游基本技能三个模块;旅游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分为湖南专项导游技能、旅游计调技能(计调方向)、旅游营销技能(营销方向)三个与旅游行业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模块;职业拓展模块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见图1)职业文化基础模块培养目标在于为刚入校的大学生向准职业人转变打下基础,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基本能力。课程为公共基础课,具体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普通话、应用数学等。该模块与英语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证书等证书对接。旅游职业基础知识模块的目标在让学生具备旅游职业的基本知识,实现由刚入校的大学生向具备一定素质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校园人成功转变。该模块的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旅行社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政策与法规、认知实习等。导游基本技能模块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导游技能,具备旅游职业最基本技能。该模块主要有课程有导游原理、导游实务、旅游商品与导购、导游语言艺术、导游文学、校内实训。以上课程与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对接、融合。通过该模块学习,使学生具备准备职业人的条件,为下阶段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湖南专项导游技能为湖南地方特色课程,主要课程湖南专项旅游、湖南导游、湖湘文化、湖南景点讲解实训、湖南民歌与曲艺、湖南旅游资源、湖南旅游英语和顶岗实习等,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熟练导游湖南、服务湖南的能力,实现学生在校园人的基础上,成功向准职业人转变。旅游计调技能(计调方向)模块的课程有计调业务、商务谈判、旅游地理、旅游线路调研与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上部分课程与旅游计调师职业证书对接。旅游营销技能(营销方向)模块的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外联业务、旅游公关礼仪、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上部分课程与旅游营销师职业证书、旅行社门市经理职业证书考核鉴定相互衔接。该模块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由准职业人向旅游营销主管、旅行社门市经理职业发展。职业拓展技能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全校选修课、公共艺术选修课(如形体舞蹈、音乐、美术、摄像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课程,实现“一专”+“特长”的目的,培养毕业生心灵美、行为美、仪态美和语言美(四美),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通过三大模块的学习,着力保障培养旅游职业技能优势明显、职业发展顺畅并扎实服务于湖南旅游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实施螺旋渐进式课程设计编排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遵循“校园人—准职业人—职业人”三阶段式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大螺旋套小螺旋课程设置思路即课程体系按螺旋渐进方式(大螺旋),同时每一门课程的模块内容也按螺旋渐进方式(小螺旋)来设计。具体说,课程体系按大螺旋渐进方式设计,就是“校园人—准职业人—职业人”每个阶段均进行“理论教学—虚拟实训+仿真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生产性实训—总结提升”安排。(见图2)每一门课程的模块内容按小螺旋渐进方式来设计。例如:《导游实务》确立模块课程的基本思路:课程结构以行业专家对导游的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以湖南精品旅游线路为载体,以导游服务操作流程为线索,结合岗位工作所需的相关职业能力要求,将课程结构分为三个大模块12个子模块,即“准备带团”“、接团“”带团”“、送团”四个大模块,其中“准备带团”项目包括认识地陪工作、导游词设计、接站准备3个小模块;“接团”模块包括接团服务、入住酒店服务2个小模块“,带团”包括商定旅游行程计划、参观游览服务、旅游沿途活动设计与组织、旅游营销、餐饮娱乐服务5个小模块“,送团”包括送站服务、账务结算和工作总结3各个小模块。#p#分页标题#e#   在教学中,在第一个大模块即接团模块的第1、2个小模块进行理论教学完毕后,都进行一次课内实训;待学习完第3个小模块即进行整个第一个大模块的综合实训;在进学习完第二个大模块后,前2个小模块进行理论教学完毕后,都进行一次课内实训或专题实训(接团服务核心小模块进行专题实训),待第2个小模块学习完之后即进行整个第二个大模块的综合实训;第三个大模块、第四个大模块依次类推,整个第四个大模块讲完后即进行整个《导游实务》课程的综合实训。(见图3)

景区营销论文范文8

(一)作为技术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

GIS技术为旅游发展提供一种重要技术保障。旅游者通过空间移动行为,与旅游环境的产生交互过程,形成旅游者活动规律。可见,旅游者活动信息属于一种发生在旅游环境内、具有严格地理维的地理信息。GIS技术对旅游地理信息进行高效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与传输,以其高效处理海量空间数据、高效制图技术、动态过程分析等特点,为旅游资源调查、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信息服务等领域提供了崭新的手段。由此,GIS技术与3G技术、VR技术、Web技术等共同组成旅游信息化的重要部分,这也是旅游院校引进GIS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作为科学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

作为科学思想的GIS为旅游发展提供一种空间思维方式。旅游学科属于研究人的学科,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导致旅游类专业培养侧重于管理能力但忽略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理解旅游现象空间关联性,如何高效利用旅游者活动信息进行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行业监测等,成为旅游院校学生逻辑思维培养面临的一个难题。旅游类专业开设GIS课程能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其原因是GIS学科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背景,强调逻辑性;通过对GIS理论理解和软件应用,学生能深刻理解数字旅游空间模型的概念和原理,突破对空间的主观感受。如此一来,GIS课程就会使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理性且逻辑,而这恰好是当代旅游人才所必需的思维能力之一。

(三)作为服务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ervice)

GIS技术为旅游产业提供位置服务(LBS)。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空间移动的人类行为,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为其服务。作为位置信息技术,GIS技术天生就是一种精准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因而与生俱来兼具提供位置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属性。因此,建立旅游信息系统是GIS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国内对于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成果,根据旅游者对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的要求,利用GIS可以建立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旅游信息系统,给旅游者提供数据库查询,从而为旅游消费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旅游类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框架建构

(一)教学目标: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空间分析能力

旅游类GIS课程目标建设可分为:(1)习得GIS软件应用技能,通过课堂讲授并结合课堂演示和上机实践,要求学生掌握一种GIS软件的核心功能,具备熟悉运用GIS软件的能力;(2)运用GIS技术解决旅游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GIS理论框架和运用GIS技术解决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专业领域内的实际问题,以及了解GIS发展前沿和趋势;(3)为旅游提供GIS服务,使学生能够胜任与GIS软件有关的旅游管理工作。

(二)教学内容:“实验-原理-实习”融合形成“逆向阶梯式”教学内容体系

旅游类专业GIS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及其在旅游学科知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教学内容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模块,包括:实验训练,基础理论和课程设计,这三个模块形成一个阶梯状的进阶式教学体系(见图1)。具体而言,实验训练模块重点以主流GIS软件(如ArcGIS)基本操作为核心,目的在于对工具软件的认知和熟悉。先“做练习,后讲原理,再练习,再回顾”,逆向循环学习方式,提高学时利用率。基础理论模块重点强调GIS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GIS经典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和地学背景知识补充介绍。课程设计模块包括:地图制图、遥感数字图像解译、GIS空间分析等,该模块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围绕“校园景区”,采用项目化的方式,实现对GIS软件核心功能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面向实践的案例化、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

(1)演示教学法:该方法主要针对实验训练模块,主要是解决学生对GIS课程的感性认识问题,即让学生熟悉GIS软件的基本功能模块、主要操作方式和基本概念。具体操作是,教师首先借助GIS软件,演示实验内容,讲解实验中地学问题或模型的GIS软件处理过程;然后学生依据实验任务完成相应的模拟操作,了解实验软件的处理运作方式。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分析与评价GIS软件各个模块功能和实验结果。

(2)案例教学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与基础理论模块,目的在于解决旅游类专业学生对GIS基础理论难以理解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选取是该模块的首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取之于旅游产业实践的案例素材比较复杂,需将案例精简成为教学素材,以利于提高学生利用GIS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同时能促进对GIS软件的掌握及基础理论理解。例如在自驾游线路规划问题上,可精简成采用临近分析、网络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功能进行建模分析。

(3)项目教学法:该方法应用于课程设计模块,主要是解决教学内容与旅游专业脱节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将校园类比成景区,开展面向旅游景区的项目化教学,基本实施环节如下:建立项目团队,依据班级情况,每5-7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团队,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和实施单位,完成一个应用项目设计。应用项目招标,开设校园旅游线路规划、校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校园旅游适宜度评价、虚拟校园、校园电子导游等项目,学生以申报“部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方式招标立项。项目实施辅导,课程建立2名主讲教师、2名研究生助理共同辅导项目团队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必须做到及时与指导教师共同讨论、交流项目思路及分享应用设计成果。项目成果提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应用项目报告和进行项目答辩,对其取得的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估,鼓励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整理发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