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例6篇

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

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1

【摘要】区域经济增长应以消费为主的增长模式将会是经济发展更科学的选择。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投资、净出口和消费。中外经济发展经验证明,完全依靠高投入、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要求;而大规模的出口则会使外贸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过高,导致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动都会对国内经济带来冲击,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因此,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应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引擎。

马克思认为,“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种生产过程,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一样,也需要投入,也有产出;不同的是消费作为“生产”其投入和产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物质资料生产所需的投入和产出;这种“投入”和“产出”是指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和劳务,取得的一定的成果,即人们的体力、智力的恢复和发展,人本身的再生产。其生产函数用公式表示就是:Q=f(a、b、c…n)。Q表示消费产出,a、b、c等表示消费的投入,可以是消费实物量,也可以是价值量也可以是时间。

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消费支出与达到消费目的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就是消费的经济成果,即消费取得的成果(消费产出)与消费支出(消费投入)的比值。按照生产者行为理论分析,生产者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消费的目的即追求消费效果最大化,即如何在现有的消费投入下取得最大的消费经济效果。

一、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分析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从1957-1978年的二十多年间的统计数据看,全国居民人均货币消费水平由102元上升175元,实际年均消费水平增长不足2%,增长极其缓慢。由于消费资源的配置主要由计划进行,城镇居民主要实行供给制,农村居民则自给性消费占主导地位。因此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很小,导致消费超稳定性。加上平均主义和计划票据供应,城乡居民在物质消费、精神文化、劳务方面的消费都是同一的。

马克思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才真正构成经济的运行。但这种传统的消费方式却以生产-消费为两个主要环节,特别在农村,分配和交换微乎其微。加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当时来讲在全国范围还不发达,人们的收入也不高,因此自给或半自给性的消费习惯很自然地占主导地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根本无法发挥或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度的。消费的经济效果根本无从体现,所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微乎其微。

国际分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生产并且出口自己在生产中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自己在生产中具有较小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样两国都可以在贸易中获得利益。这种分工理论如果用在两个消费者个体之间来解释,就是个体把自己不擅长的分工让给其他擅长的人来做,自己买现成品满足消费,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自己最擅长的分工中,其他消费者也会购买你的现成品。这样一来,自己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也给别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经济的高效率运行,但自给自足的传统消费却抑制了消费的这种社会特性。恩格斯指出:“在经济学家看来,只有能够为自己取得的东西提供等价物的人才是真正的需求者,真正的消费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9页。)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居民离一个真正的消费者还尚有距离。

马克思认为“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没有消费需要,产品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而不能实现资金的周转和社会再生产;没有消费需要,也就不可能不断创造出生产的观念对象,生产就发展不了。综观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生产者说了算”(或称“生产者”)的体制,该体制下的消费者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一方面生产消费品的经营者只遵从计划当局与上级主管机构的指令,对消费者的意愿一般很少考虑,即使考虑也难周全;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又称“资源约束型经济”),消费品供应不足,消费者选择余地极小。所以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我们都是在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吃饭问题。居民对社会的需求仅仅表现在吃上面。消费需求长期不旺、市场持续疲软,市场容量一再制约经济增长,进而制约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分析

1、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通过精辟论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本质联系。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消费需求提供的市场空间,能从需求、供给两方面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消费需求的波动又是经济周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滞缓因素。对消费需求的调控也是一个重要的反周期手段。保持消费需求于适当的规模和适当的增长速度,是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的重要途径,旺盛的消费需求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中,经济学家关于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传递机制进行了长期持续不断的关注和研究研究,在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中,消费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带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进而带动消费需求增加,同时也导致消费结构改变,从而带动经济进一步增长。无论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看,消费在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美国则更高。我国近年来在60%以下,全社会消费增长偏冷,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下降)。从各需求要素对GDP的贡献率比较来考察可以看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贡献率远远超过投资需求增长和出口需求增长;投资需求不过是消费需求的一种引致需求,受消费需求制约。而所谓净出口其实质则是来自国外部门的消费需求。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启动居民的消费需求。

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具有很大的潜在力和伸缩性,需求的这种潜在力和伸缩性大大提高和增强了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典型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十分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只能起次要作用。推崇企业家精神,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府于预,这种市场模式的特点是生产要素有较高的流动性。这一模式中还存在着无限制的法律诉讼特色。政府进行调控与否往往以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利益为目标,而较少从生产者角度出发。社会习惯与政府政策更多地着重促进私人消费而忽视储蓄。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个人与企业的行为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公共财政的大量赤字方面。美国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有效需求的潜在数量和力量已积累到相当大的数额和程度。当需求的潜在力积累和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它的性质和作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相对稳定转变为具有很强和很大的伸缩性。加上科学技术的介入,因此消费在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体现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两种结果。

2、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时期消费的多重叠加效果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从认识市场经济到建立市场经济和完善市场经济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由于我国尚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各类经济活动主体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由于市场有其自身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处理不当,它的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出来。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的经济效果更为复杂和多变,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中互相交错,相互叠加。

(1)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固有惯性桎梏束缚消费的经济效果

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作为分水岭,从这个时期开始,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人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摸索和探索阶段,开始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但是由于对市场经济认识尚处于摸索过程,加上旧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惯性,导致的经济波动使得人们才重新思考和重视由于需求不旺造成的经济发展速度减慢。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1998年经济波动和2008年世界性金融海啸引发的国内经济波动,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波动的影响,尤其90年代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居民消费占社会总消费的绝大部分,因此居民消费的波动必然引起社会总消费的波动。居民消费波动成为影响社会总消费波动的主要因素,而居民消费波动本身又受居民个人收入增长波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居民消费倾向等因素变动的影响。它们共同作用,通过影响居民消费波动来影响社会总消费波动以至整个经济增长的波动。居民消费波动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尽管国家宏观调控一再强调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然而政策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后果。

(2)当前中国消费群及其消费心理的多样性相互叠加束缚消费的经济效果

中国居民传统的收入消费理念是历来崇尚过分节俭,过于偏好储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启动的力度,根本上取决于收入增长率。广大居民的生活起居是受消费理念影响和支配的。尽管改革开放已三十年,外来思想不断的碰撞中国人民的固有传统消费观念,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但是中国仍然是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远远没有体现出来。过分节俭必然产生闲置或浪费——本该用于消费的没有消费或被错误地用于生产,其结果只能是引起外部不经济: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大国却并非消费大国。而且中国消费群体存在多样性,而真正的庞大的消费主体多属于低端消费。专家分析,由于中国贫富分化过于严重,主流消费群体非常贫穷,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预测,中国即将超越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却与中国的富豪群体人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相关报告,在中国,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极端富有者,追求畸形的高消费,而庞大的低收入者,则是一种大面积的低端消费。再加上中国人从众跟风的消费习惯影响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中国人是越涨价,越抢购,越跌价越惜购。食品如此,房子如此。这种购买错位违反了市场经济下价格机制对需求调节的规律,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正常功能,同时市场的过分波动及急剧起落又易拉大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差异与矛盾,削弱消费模式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从而影响了消费的经济效果。

(3)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抑制了国民的整体消费层次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快速发展,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4%。为此,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称为世界的一个模式或范例,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世界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在看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所受到的根本约束。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其到来的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匮乏。因此倍受关注的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普遍实行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财富的创造主要依靠大量资源的投入。而这种投入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无疑造成高投入,高消耗,低产能,导致经济增长的低效率,老百姓并没有获得多少财富,再加上现在医疗、教育和住房等费用大幅度提高,所有这些因素纠结在一起最终削弱了居民的整体消费能力,进而削弱了消费的经济效果。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模式,而市场经济的平等性、选择性、自主性、开放型是经济体制的基本根源,它使消费者由传统的被动的消费变成主动选择的消费,把行政手段控制的由上而下的消费变成普通居民广泛参与的消费,因此在此过程中,国家宏观调控和制定政策必须坚持以需求导向型带动经济发展为目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长远考虑。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

【参考文献】

[1]张晓宏:再论中国传统消费模式的弊端[J].经济科学,2001(2).

[2]柴泳、杨伯华:西方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3]尹世杰:中国消费模式研究[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4]江勇:宏观经济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5]罗小憨、吴亚娟、李明东:经济增长、消费需求与收入分配[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6]牛宝德: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DB/OL].中州学刊,,,2001.

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 消费 需求 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对河北1995-2008年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定量研究,试图剖析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河北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出促进河北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二、变量的选取

1.消费需求衡量指标的选取。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是指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本课题研究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根据消费主体不同,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又可细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2.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的选取。经济增长是由产出能力的增加带来的总产出的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到人口和价格因素,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基于定量分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出发,本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增长是指总产出的增长,并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

三、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分析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需求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一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格局,还可以直观地反映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发现:

1.最终消费率在低位徘徊,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河北的消费率始终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费率为 43.4%。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6-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为14.3%,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3.2%,两者增速相差1.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18.1%,而最终消费增速为14.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慢3.8个百分点。由于消费需求增长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导致消费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 41.8%,比1995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各组成部分比重变化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消费率呈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开始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比较大,从1996年的37.9%下降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是造成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基本表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2005年起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成为消费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反方向变化趋势,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到 2008年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 9.1%,下降了 14.4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居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为进一步量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我们计算了各需求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各需求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和各需求对GDP 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各需求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两个指标,并绘制了折线图(见图3-6)。经过分析发现: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是第一位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1996年以来,在河北经济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4%和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1、6.9和0.7个百分点。可见,投资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消费需求仅次于投资需求。图4显示:除 1999-2002年这四年消费的贡献率大于投资和2003年、2005年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资需求在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图5显示:1995年以来,河北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高速持续的增长,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显著,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成为政府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首选因素。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图4显示:相对于投资需求,河北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但是与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3-10.1)及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拉动经济增长(-1.5-4.96)相比,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拉动(3.1-7.1)波动较小,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刚性,决定了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远远小于投资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在经济增长扩张期,消费需求增加不如投资明显;同样,在经济收缩期,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费需求成为河北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消费需求的构成来看,1996-2008 年,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 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5.69%。图 5显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保持平稳,平均水平为 1.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平均水平为 3.27 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内部构成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波动中呈下降的趋势,相对差异较大,从1996年的19.8%,下降至 2008年的 2.38%,下降了 17.4个百分点,平均贡献率仅为5.06%;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贡献率为20%。 图6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也低于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水平。

五、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小样本,该方法要优于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寻求系统中各要素的主要关系,并确定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对系统行为的贡献程度。

本文选取河北省 1995-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最终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序列作为比较序列。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均处以该数列的平均值,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就是各个时刻的数值相对于该数列平均值的倍数的数列; 然后,根据参考序列和各个比较序列计算差序列,从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 min)=0.0011719,最大差值 Δ (max) = 0.820203;由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令 计算出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灰色关联系数;最后,根据关联度公式:,计算各个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

河北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很高为0.942,且各年的关联系数大部分都在 90%以上,而且变动幅度比较小,说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846)比政府消费(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说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761)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0.597),这也表明虽然在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分阶段来看,居民消费的关联度从九五时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0.787;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说明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上升的趋势。

六、结论

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消费需求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1995-2008年间河北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拉动,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消费;在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是促进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慢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是河北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消费率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投资率则逐步降低(刘成林,2007)。从河北的现实情况来看,投资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理论分析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消费为基础。因为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双重性。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需求只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短期来看,投资需求的扩张虽能一时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投资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如果投资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增长超过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投资形成的供给实际上是无效供给,会加剧下一阶段的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只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投资,通过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态势来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使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要加快河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大地释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要找出制约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逐一加以解决,为经济增长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刘成林:消费需求变动与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J].河北学刊,2007(1)

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3

消费、投资、净出口共同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而消费又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经济增长反映了各国经济与上年相比增长的幅度及发展的速度,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其中居民消费在总消费中占主导作用,经济增长中对其起主导拉动作用。

居民消费生产总值

消费、投资、净出口共同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而消费又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经济增长反映了各国经济与上年相比增长的幅度及发展的速度,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其中居民消费在总消费中占主导作用,经济增长中对其起主导拉动作用。

一、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概念

消费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人用于消费品的总支出。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指居民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而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收入分配的平均化程度影响消费,但并不是全部因素,消费水平高低还受如利率等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价格水平的变动也能影响消费,价格发生变动首先影响实际收入的改变,进而影响居民消费。

收入分配越平均,全国性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比较大,从而会使居民消费增大。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由于商品或劳务的产出而带来的增加,而经济增长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来衡量。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趋势,充分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增长的成因分为短期原因和长期原因两种。短期原因是由于总需求的增加而导致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加总需求来实现。消费是影响总需求变化最大的因素,很多原因都能引起消费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对未来消费预期的信心增加也会引起消费增加,投资也是引起消费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技术进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后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增加。

要使总产出增加,长期内就必须提高经济的增长能力,而增长能力的提高包含增加资源的数量和提高资源的质量两方面的内容,增加资源数量主要是指增加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增加,提高资源的质量主要是指技术创新、增加培训和教育、对全体居民做好健康保健工作等。

二、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可以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等方式来提高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上升也可以直接或通过带动其他变量的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居民收入,这直接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进而使居民消费增加。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当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保持一个稳定水平时,增加的国民收入即经济增长就会带来居民消费的增加。快速增长的经济可以提高居民收入,进而也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质量。

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一定可以带来资源数量的增加和资源质量的提高,只有增加资源的数量和提高资源的质量,才能长期提高经济的增长能力,所以经济增长增加时,会对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使他们在增加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费,消费是生产的最终实现形式。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最大,消费决定了企业生产的规模及发展方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消费是构成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直接作用表现为提高居民消费可以直接刺激经济增长。间接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消费来拉动其他变量发生变化,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需求是一种中间需求,只有把投资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才能共同拉动内需,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条件。投资的扩张就等同于居民消费的扩张,可以通过增加居民消费直接或间接的拉动经济增长。当经济处于过热增长时,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居民消费下降,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居民消费下降也不是特别大,这样消费既可以起到防止经济滑坡,又可以起到抑制经济增长过快的功能。

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就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终极目标就是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就是提高居民消费,只有做到提高居民消费和改善民生同步发展,经济发展才能持久。

三、增加居民消费的几点建议

要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加大居民消费的力度,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注意提高居民消费力度。建议如下:首先要增强居民对未来消费预期的信心。随着近年来我国惠民政策的持续深入,使人们预期花费成倍增加,这会使人们把收入中本应消费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储蓄,引起消费意愿降低,很多的居民担忧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稳定,不愿过多的增加消费。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都能真切的意识到,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扶持下能老有所养。国家要注意避免各项改革措施生冲突和矛盾,要对一些相关改革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居民的当期消费的信心。

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机制;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消费需求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缺位误导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或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既包括物质消费需求,也包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只有满足社会需求,经济活动才被证明是合目的性的活动,只有满足了社会消费需求,经济活动才从社会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也才会被证实为合规律性的活动。因此,经济活动必须接受社会需求的规定,否则就不能够持续进行,也不值得持续进行。可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这一关联集中体现为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即社会需求规定经济发展的合理目标。然而,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尤其是社会需求通过规定经济发展目标,从而引导经济持续发展是有条件的,即以人类整体理性为主导的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建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是由国家计划安排的,缺少变化,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被僵化的计划管理阻断,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被掩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经济关系可以通过市场迅速而有效地联结起来,这就为消费引导生产、需求激励供给创造了条件。不过,目前我国的社会需求导向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突出的特征是:第一,社会消费需求仍以个体消费需求为特征,缺少社会整体理性的引导与规范,往往带有非理性特点,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一书中列举了六种有违社会规范的消费行为,包括奢侈性消费、吝音、节俭、早熟消费、炫耀性消费以及消费陋俗等,这些以个体消费意识及行为杂合而成的社会消费需求往往缺乏理性。第二,个体消费意识及行为是分散、互扰的,难以形成明确、一致的社会消费需求信号,对经济发展的指示含混不清,对经济活动产生扰动,引导作用被削弱。在此影响下,经济结构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结构优势、产业优势,制约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第三,个体消费较多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较多关注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较多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因而个体消费往往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作为消费动力,较少考虑这一个体消费行为对他人、社会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影响。第四,个体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个体消费需求既受到、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消费理念等“堕性”因素的影响,使个体消费需求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个体消费需求又极易受到消费心理,如攀比心理、炫耀心理、时尚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响,使个体消费需求变化不拘,难以捉摸。随着现代市场供应的日益丰富以及消费文化、消费心理的日新月异,影响个体消费需求的活性因素的作用超过惰性因素,导致消费需求的不稳定性更趋明显。

二、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构成要素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致使各种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难以形成合力,消费需求难以社会整体理性消费需求的形式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个体非理性的消费需求。“消费是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或不良性循环的枢纽点”,因此,要使消费需求由非理性走向理性,由个体消费需求走向社会消费需求就必须把多种消费因素加以整合,形成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以理性因素约束非理性因素,把分散、互扰、不稳定的个体消费行为整合成理性、科学、健康的社会消费行为,从而使经济发展的目标更趋明确、科学、合理,引导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由二个要素构成,即消费理念、消费结构。

其一,消费理念,即消费观,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持有的对待消费的一些根本原则和观念,如我国人民长期持有的节俭消费是一种传统的消费理念,而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超前消费、借贷消费或透支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理念。影响消费理念的因素大多是哲学层面的认知科学及认知理念,如生态文明、消费文明、消费伦理等。消费理念应为社会普遍认可并接受的科学、文明、合理的消费原则及观念,更是社会整体消费理性的集中体现。

其二,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消费对象的组成结构,可用各种消费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表示。根据消费主体的不同,消费结构可以分为个体消费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社会消费结构与个体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其形成、演化、变动规律存在一定差异。相对而言,社会消费结构受宏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生产结构等,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稳定性等特点;而个体消费结构往往受消费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响,呈现多动性、个性化等特点。

消费理念对消费者的消费目标选择的影响较为间接,其作用方式及效果也并不稳定。当然,消费理念对个体消费需求也有两种直接影响方式。一是消费理念直接引导与约束个体消费需求,这依赖个体消费者对消费理念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二是国家和社会通过非市场手段将消费理念直接内化到个体消费需求中,常见的方式是强制性消费,如政府为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教育行政命令的方式统一、强制推行的“早餐奶”消费。

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消费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体制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卖方市场占主导地位,而是转变为买方市场经济,其特点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和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逐渐上升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家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来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来说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的相互影响

1、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反映,那就是消费需求弹性和消费拉动系数二者的变化。消费需求弹性系数=GDP增长率/消费增长率。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比较明显地显示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改善或者阻碍作用。它表明消费需求每增长1%从而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几个百分点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弹性系数的计算过程中,首先得把名义GDP增长率及名义消费增长率换算成实际GDP增长率及实际消费增长率,折算时分别采用GDP指数来缩减,实际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消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实际经济增长与消费增长的关系。

2、经济增长对消费需求的反作用

(1)经济增长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从而增加居民的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支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大因素就是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支出,在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稳定的前提下,经济增长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直接使得居民的生产和消费支出水平提高,从而达到消费增长的目的。

(2)经济增长使得收入结构随之改变,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随着经济的增长,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速度比高收入阶层的还要快。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其生活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从而促进居民整体消费。另外,收入水平和结构改善之后,对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使得医疗、教育、通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相应增加,消费结构得到升级。

(3)经济增长可以使广大居民信心增加,居民的理性预期得到促进,从而刺激消费增长。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居民对经济形势信心百倍,大家普遍预期未来收入和财产会增多,当期消费水平得到促进,储蓄相应的减少,从而使得居民消费水平整体提高。

(4)经济增长大大提高了市场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状况改善,导致市场总规模和容量增加,从而影响微观每个消费个体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所以,经济增长对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至关重要。

二、中国国民消费需求的现状及原因

实际上,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民消费需求偏低的问题,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愈发明显而已。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相对于投资和净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虽然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保持较强的势头,2001―2007年最终消费支出按可比价平均每年增长9.1%,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提高的比例平均每年为4.1%,但因为投资和净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与同期相比每年为6.1%,这使得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国内生产总值)连年降低,从世纪之交的60%左右下降到2007年的48.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随之降低,从70%以上降至60%、50%,2003―2007年仅维持在不足40%的水平,这种情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新标准就是“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如何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问题。而世界平均消费率近年一直维持在79%~80%,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相差30多个百分点。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不能够依赖出口的情况下,国民消费水平偏低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历史关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希望在于内需的逐步扩大,即国民的消费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在眼下,政府最担心的就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内需欠缺,居民消费能力,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购买能力不足。而要切实解决国民消费需求偏低的问题,就必须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作多角度的分析。具体而言,造成现阶段国民消费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基本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持续较低

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转移,国外需求大幅度下降,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无疑加剧了中小企业的困难,而中小企业又恰恰是就业的主要场所和劳动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上的中低收入阶层多在这些中小企业工作,在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成问题的时候,其员工的收入增长缓慢乃至停滞就是必然的了。在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中低收入阶层有消费能力的需求自然处在偏低的水平。

2、政府需要尽快完善刺激国民消费的政策

在现阶段,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政府必须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为国民营造出良好的消费环境。虽然经过长期的整治,整体的消费环境有所改善,但市场整体消费环境问题日渐凸显。食品污染、价格欺诈、消费陷阱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经营者诚信意识缺失、市场竞争无序等等,这些都增加了国民对现实消费的不良感受和认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即期消费行为和消费潜力的释放,进而影响到国内总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在消费环境存在很多问题的情况下,国民的消费潜力要想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困难重重。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社会消费市场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以便能够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政策措施来激发国民的消费潜力,以便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三、解决当前国民消费需求主要问题的对策

1、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从而提高消费能力

对于高收入阶层的过度消费,可以用个人收入所得税加以调节,对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农民和下岗职工,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建设投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投资方向,改善投资结构,提升投资速度,高度控制对重复投资行业资金的投入。

2、积极扩大农村消费

中国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而且贫困人口也多,农村具有很大的消费潜力。农民负担减轻了,农民收入相应就提高了。应鼓励企业积极向农村拓展,提倡发展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并继续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人口转移,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

3、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为了切实推动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政府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并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还没有被纳入到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去。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提到日程上,只有农村和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即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高水平的全覆盖,整个社会的消费潜力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能力。

4、积极促进就业

事实证明,国民消费水平的改善与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对此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通过各种社会渠道来积极推动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中,要特别注意做好包括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在内的社会特殊群体的就业工作,这就需要积极动员社会的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到该项工作中去,切实提高这些社会特殊群体的就业率。在有劳动能力的国民基本上都能够就业的情况下,整个国家的消费水平的提高才能够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这也是保持整个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需要。

5、开发消费潜力,寻找新的消费热点

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是社会生产的终极目标,简单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需求早就已经供求失衡,国家要不断开发新的消费热点,使消费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从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做出贡献。生产离不开需求,收入离不开生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是这样形成的。时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出现,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创新服务的崛起方便了人们的日常消费。政府要及时更正消费政策,完善消费市场,确保消费者权益的更好实现,重视更新产品和服务,深度挖掘和刺激人们的消费潜力,把握人口消费的优势,从而使得经济转型顺利进行。

6、提高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消费和储蓄是收入的最终归宿。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大因素,消费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可以采用调整收入分配的办法,从而使得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改变。政府要不断完善收入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从而带动消费。

四、总结

我国必须正确处理好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以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和消费需求的稳定、协调发展,从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 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3] 冯文权、茅奇、周毓萍:经济预测与决策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 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7.

[5] 古亚拉提N:经济计量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生态消费;农村信用社;消费信贷;生态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3-0045-03

我国消费信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1世纪初,政府将消费信贷作为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扩大即期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而大力支持,消费信贷因此得到快速发展。在信贷规模扩大的同时,信贷结构也日益完善,信贷品种也日益多样化。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体,其消费信贷政策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消费情况。然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倡生态消费,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这种环境下,农村信用社如何发展消费信贷,在自身盈利的前提下,响应国家生态消费的号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成为问题的关键。

一、树立生态消费观念

关于生态消费,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消费“是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它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出发点,消费的内容和方式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提倡健康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1]健康消费包括健康的消费心态和健康的消费行为。健康的消费心态就是要在消费过程中做到理性决策,不追求消费的所谓“社会意义”,而是根据消费水平摒弃商品外观、造型以及时髦度等因素的影响,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最大效用的商品,并且充分使用,是一种客观、务实的消费心态。健康的消费行为就是指人在消费过程中秉持对生态环境和人自身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都有利的原则,做到人的消费与自然规律和人体生态规律相统一。适度消费要求人的消费行为在满足正当需求的前提下节约物

质资源。研究表明,消费并不能使人的需求得到最终满足,人的需求的满足是一个由内向外的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创造出无尽的欲望,人也会不断追求这种欲望,永无止境。真正的幸福感并不源于消费的量,而是源于消费的质。换言之,应该倡导高品质消费,这为未来消费信贷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消费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共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选择废弃物少的产品,并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培养新的消费理念,做到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舒适生活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统一。可持续消费包括可持续的自然资源消费、可持续的生产资料消费、可持续的商品消费,可持续的劳务消费,可持续的公共产品消费。它着眼于未来,不仅关注当代人的利益,更关注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我们变革不良消费观念和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消费观,构建健康、环保、科学的消费方式。

二、农村信用社利用消费信贷促进

生态消费发展的必要性

(一)消费信贷为缺乏购买力的消费者个体提供赊销服务和消费支出融资

消费信贷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缺乏购买力的消费者个体提供赊销服务和消费支出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2]这就是说,消费信贷就是通过借贷的手段来预支未来的消费,从而满足消费者当前的消费需求,其基础建立在消费者未来的消费能力上。相反地,消费者未来的消费能力以及消费状况对于消费信贷起着

重要的投资导向作用。但是,消费者未来的消费能力不仅仅由消费者单独决定,整个社会的现实经济状况以及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也是影响一个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关键所在。在现实经济状况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出来。丹尼斯・梅多斯的增长极限理论认为,由于生态资源的有限性,经济的增长不可能永远建立在超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必须做到经济增长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生态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大势所趋,生态消费作为生态经济的一部分自然引领未来消费的发展方向。同时,发展生态经济必然要充分合理配置包括金融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这也为生态消费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导消费形式创造了条件。在国家经济政策方面,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生态服务等生态资源的制约是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这一基本国情使中国必须探索在生态资源制约下中国经济应该如何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已经是大势所趋,而生态消费是生态经济的一部分,自然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导消费形式。因此,鉴于消费状况对于消费信贷的投资导向作用,作为主体消费形式的生态消费必然引领未来消费信贷的投资方向。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要依赖于生态消费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体,在为经济发展创造金融工具、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另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信用社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石,因此,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要依赖于生态经济。消费信贷作为农村信用社一项重要融资手段,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如果能在农村兴起一个庞大的生态消费群体,就会刺激更多的企业实行绿色生产,进而推进我国产业结构深化改革。“从微观经济的意义上讲, 正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决定了经济和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以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精神消费等为特征的生态消费方式的盛行, 必然建立起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低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消费质量的生态经济体系。”[3]在当前发展生态消费的环境下,其消费信贷的发展不仅需要考虑如何立足长远、把握商机,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价值,提高经济效益,更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更好地促进中国生态经济建设,共创生态文明。

三、生态消费视域下农村信用社

如何发展消费信贷

前文已经论述了农村信用社利用消费信贷促进生态消费发展的必要性,那么对于生态消费来说,其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消费信贷的支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消费信贷直接影响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是现代经济宏观调控的杠杆,消费信贷的投资方向直接影响着大众消费是否向生态方向发展。但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以及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消费能力较低,生态消费意识薄弱等客观情况,为农村信用社在生态消费环境下发展消费信贷制造了许多瓶颈,针对这些问题,农村信用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农村信用社自身树立“绿色信贷”意识,提高信贷资金的生态含量

首先,农村信用社要充分认识到生态消费的经济价值,生态消费一般都具有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成本较低、发展后劲足、市场需求潜力大的特点,是其信贷投资的“价值洼地”,有望成为新的信贷投资增长点和金融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另外,发展生态消费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这为农村信用社未来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因此,农村信用社要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的科学发展观,提高生态意识,鼓励生态消费,发展生态经济,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责任提升到自身的战略发展地位。农村信用社应该高度重视实施绿色信贷的意义,立足长远,树立大局意识,紧抓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提高消费信贷发放的生态要求,通过利率市场化等方法施行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把控信贷资金投放的生态要求、落实生态保护的政策法规,对生态消费予以一定的优惠、扶持,促进生态消费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建立“绿色信贷”机制,制定明确的信贷资金生态准入标准

目前,消费信贷的生态准入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并没有一个具体可行的信贷资金生态准入标准以及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虽然国家产业政策和风险偏好已经间接地制定出一些符合信贷资金生态准入标准的信贷政策,但是由于没有得到统一的承认与执行,各个地方往往各行其是,因而无法制定统一的操作程序以及具体的实施细则,无法准确判断消费者的预期消费行为是否符合生态要求,而只能根据信用社所涉行业的信贷政策及要求来进行判断,这就造成各地区在实施过程中执行力度以及执行效果上的差异,降低了信贷资金生态准入标准的可操作性。鉴于此,农村信用社首先要对反生态消费的消费者实施消费信贷限额管理,对此类消费者在消费信贷准入时严格掌控,对于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违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相关规定的消费信贷申请,不得新增授信,对于存量授信,通过提高利息率、敦促还款、加大清收力度等措施,实现稳妥的市场退出。其次是要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实现生态一票否决制,坚决不能让未通过生态审批和环保设施验收的建项目获得消费贷款。最后要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对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安全消费标准的消费者的信贷需求予以大力支持,对于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消费信贷申请,通过利率市场化等途径予以压制,而不搞“一刀切”的作法。

(三)发展信贷绿色决策制度,正确引导信贷资金投向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资金和技术支持,而资金匮乏技术落后是当前进行生态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前我国环保投入占同期GNP总量的不足0.7%,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资金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了生态产业发展滞后,进而阻碍了我国生态消费的发展。因此,农村信用社作为经济发展的资金提供者,在信贷审核和决策过程中,必须将生态因素作为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保证盈利的同时,提高信贷资产的生态效益,以刺激生态消费的发展。同时严格监督消费信贷资金的使用过程,通过提高利息率、要求提前还款等措施对消费者无视生态保护的消费行为进行改进。在信贷发放上,应该优先考虑符合信贷资格、具有良好生态意识的消费者的资金需求。此外,党的十报告已经明确指出利率市场化,农村信用社自主经营能力加强,因此,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利息率、延长信贷年限等措施鼓励消费者进行生态消费。

(四)增加消费信贷品种,刺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转变

当前,我国消费信贷主要集中于住房消费信贷和汽车消费信贷,信贷品种少,功能单一,许多适合生态消费的新兴消费信贷品种无法发展或者发展缓慢。有数据表明,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消费信贷总额的80%以上被住房消费信贷占领。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开发出更多适合农村市场、符合生态消费的信贷产品,优化信贷产品组合,进而调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由消费刺激生产,达到推进国家对农村农业产业结构深化改革的目的。“消费结构是一种反映消费实物构成的货币性支出比例,其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随着收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4]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反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从1990年的54.2%下降至2001年的37.9%,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依然落后,例如,农村居民往往贪图便宜而使用一次性产品,不注重产品的循环使用,造成大量生态垃圾,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负担。有鉴于此,农村信用社应当有所选择,利用其消费信贷的多样性引导居民进行生态消费,例如,针对同样的汽车消费信贷,可以划分出电动汽车消费信贷和燃油汽车消费信贷,并对电动汽车消费信贷采取降低利息率、延长贷款时间等措施鼓励购买电动汽车,降低汽油消耗、减少尾气排放,在满足农村居民汽车消费需求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杜向民,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91.

[2]林晓楠.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6(11):28.

[3]钟芸香.构建我国生态消费模式的探讨[J].消费经济,2008(6):30.

[4]石洪发.消费信贷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22):93.

Exploration o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Developing Consumption Credit under Eco-consumption Perspective

YI Shou-lun

(Research Center of Philosophy,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