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核心范例6篇

循环经济的核心

循环经济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 循环经济绿色消费绿色GDP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单位GDP的能耗、物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如果继续沿用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我国的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迫在眉睫的任务,关系着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全和整体国力提升等重大问题。但解决这一影响中国全局性、根本性矛盾,并非易事,它涉及到经济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也触及到管理制度、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权利和利益等经济体系。因此,面对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强约束,从战略高度认识和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的战略义和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反馈式流程,“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具有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主要特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提高效率、再利用和再循环为特征,以高效利用资源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制度体系和运行模式,它把资源融入到了一个包含了生态资源、环境因素及社会、技术、制度、政策共有的经济大循环之中,将自然力体系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市场经济运行和变化。

通过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可以尽量减少资源消耗量,提高经济的社会经济效益,降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危害程度,这也就加强了经济安全,减低了我国经济发展对外的依存度,从而也就相应的避免和减少了国际经济贸易摩擦的损伤。

二、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思考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是一次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全面性的变革,是自然力利用方式的改革,也是一次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是一次技术创新革命,也是一次制度调整、发展战略优化、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的转变,因此,必须从整个国家战略、指导思想和制度、政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变革。那么如何来推进循环经济战略呢?

1.从指导思想上用以“经济持续增长为中心”替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增长是周期性的循环变化的,但经济增长并不是无止境的,它是以社会需求增长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的,没有资源的永续利用,就不可能保持持续增长,需求的减少,经济增长也就失去动力。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持续性的,经济仅仅增长而没有发展、社会没有进步甚至出现倒退,那不是国家和政府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1979年我国提出并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将党和政府的关切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经过27年多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目前新的历史时期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需要,追求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不能都适应我国新时代要求,将以经济持续增长为中心替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大势所趋,是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以经济持续增长为中心,才能克服过去经济增长中的短期行为、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的弊端,才能使中国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国有与民营经济之间等等从发展战略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实现转移。

2.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发展状况。研究建立起综合反映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满足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评价的需要,包括重点行业的能耗指标、资源生产率指标、废旧物资回收和循环利用率指标、单位产值的废弃物排放指标等。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增长速度与结构状况。但这种GDP核算未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所付出的代价,其中包括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这两个方面,而这些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推进循环经济必须实现大的转变,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政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对资源利用的大量破坏,因此,国家统计局要以绿色GDP为核心,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评估体系,就是要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将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给人类的损伤核减,从而,真正的核算出实际的增长效益。

3.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政府是推动和引领循环经济模式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没有政府的直接领导单凭市场机制是难以得到健康顺利发展的。中国27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完成的,在转轨经济时期,国家和政府的引领作用仍然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如何衡量政府的业绩,是推动循环经济的关键,过去27年,提升国家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是国家和政府的主要任务,因此衡量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就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如GDP增长速度、外资引进规模、出口创汇能力、投资增长率、城市化水平等等,一切均与经济增长相关联,这种考核评估体系实际上就是政府和干部的工作中心都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经济发展的模式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因此,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提高、科技知识、公共服务建设、工作效率和应急体系建设等等作为政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并纳入对干部的考核,以扭转一些地方和行业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取得效果。

4.建立推进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应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首先要推进循环经济,就必须提高产业技术标准,提高生产率,降低和减少资源能源、原料和原材料的消耗,杜绝高能耗的产业、产品的生产,因此,全面实现产业和产品市场准入的新标准,对原有的产品进行一次全面地技术标准测评,对于不符合消耗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和销售;其次,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科技攻关,形成环境保护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工业生产的源头上解决污染物的来源问题,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当然推进循环经济的目的是能够以最低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用,这就要求较高的科技产品来替代原有的产品,因此产业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国家要在节约能源、资源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才能使循环经济健康而迅速发展。

5.改革和完善我国资源产权制度

我国实行的资源国家所有制,保证了在资源开发利用以及资源转化为资产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以国家为主导来完成的,应当说这种产权制度是合理的。然而,国家所有的代表主体不明晰,从而就造成了对资源占有、使用上的巨大矛盾,有关部门在权利和利益上相互争夺,在责任上又互相推辞,如油田、煤田开发争夺开发权、在资源的保护上又互相推让,致使大量的煤矿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循环经济难以为继;国有企业作为国有代表对资源进行开发,但国有企业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是一个代表局部利益的实体。假如他是国家代表,那么,该国有企业的利润就应当由全民来分配,而不是仅仅在该企业内部进行分配。我们认为,资源的产权制度还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就是要严格区分国家所有与全民所有以及政府之间的区别,国有并不是全民所有,政府是国家和全民代表,决不仅仅是国有的代表,我国目前将政府、国家、国有和全民相混淆,从而,导致了在资源国家所有中的产权关系混乱,不仅给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持续发展的环境遭到破坏。

6.建立完备的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更需要建立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应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形成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方面国家要对推进循环经济的科研投入,另一方面对推进循环经济引起企业的效益减少进行补偿。循环经济是一次产品使用、产业升级、生产改进生活方式改变的全方位的革命,需要建立完备的经济政策支撑体系。这主要包括:建立政府奖励政策,如资源回收、工艺创新等奖励政策,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政府可制定相关的采购政策来促使市场鼓励再循环利用,通过绿色购买行为,以此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综合运用产业、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国家财政、税务部门应当研究制定对使用循环再生资源所生产的产品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循环再生资源;价格主管部门要积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形成有利于节水、节电的价格体系。环保部门可以通过提高排污标准和制定消费环节的废弃物收费标准,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生产环节的废弃成本排污成本和消费环节的废弃成本,初步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7.更新观念,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公众参与体系

循环经济的核心范文2

1.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进行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循环经济特别要注意使用经济激励手段,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目前,全国人大正在起草《清洁生产法》。应该说,这是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在法律方面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制定《国家绿色消费法》和《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同时,建立具体资源再生行业(如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容器等)的法律。

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该体系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绿色制度环境,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等;二是绿色规范制度,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等;三是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

2.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要建立循环经济,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核算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DP)统计的方法,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一种不真实、非绿色的统计核算。目前,一些国家已采用了新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

在我国,应该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和总结。建议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概念。EDP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ED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扣、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通过全国(1999年和1995年)以及三明市和烟台市(1990年、1993年和1996年)的初步核算表明,建议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基本可行。这种核算结果可供各级政府领导部门使用,让他们看到传统国民生产总值和绿色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巨大差异,促使决策部门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道路。

3.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这一意义下,“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包括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更包括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

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同时,要把清洁生产的着眼点从目前的单个企业延伸到工业园区,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4.以绿色需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绿色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消费引导方面,各级政府要起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例如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使用,在办公用品等废弃后主动回收等。

循环经济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发展 分析

1 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1.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1.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 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2.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

3 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3.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

3.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3.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

4 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4.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4.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4.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

4.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

4.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5 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5.1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针对物质在传统线性济体系中不能环状运行的技术根源,研发环境友好技术。

5.2构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探讨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前提。

循环经济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曹妃甸工业区;金融支持;金融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曹妃甸工业区作为我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投资规模最大、支撑带动作用最强的重大项目集群。曹妃甸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借助于金融系在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同时,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扩展了金融行业的发展空间。

一、 循环经济与金融的关系

1、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循环经济”名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K.Boulding)提出。循环经济学目前尚没有权威的专著,循环经济的定义并不统一。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资源与资源的重复利用融为一体的一种生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国际普遍接受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 (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2、循环经济与金融的相关性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循环经济的产业化需要金融支持。循环经济要遵循“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原则实现产业化就需要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这些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只有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制度,才能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需求。循环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及融资需求的多样性,促进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提高服务水平,为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总之,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循环经济要大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绿色化经营就是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好的支持。循环经济为金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良好的金融环境。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

二、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概况

曹妃甸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南部沿海、渤海湾中心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从2003年开始动工,短短十年的时间,曹妃甸工业区从昔日荒芜的小岛发展成生机勃勃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受到世人瞩目。曹妃甸工业区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无论是论证还是规划建设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投资规模最大、支撑带动作用最强的重大项目集群。曹妃甸工业区到“十一五”末,主要的建设项目累计投资超过3000亿元,这就意味着“十一五”期间每天投资达1亿多元。

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10年间,在创业者不畏艰险的拼搏中,实施各类建设项目494个,总投资5607亿元,无论投资强度还是增长潜力均创造了河北经济建设史上的新纪录。如今,总投资1682亿元的92个在建项目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世人展现一派繁忙的发展景象。曹妃甸工业区正逐步构建以现代港口物流、钢铁、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为主导,电力、海水淡化、建材、环保等关联产业循环配套,信息、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曹妃甸工业区正以惊人速度向又一个“鹿特丹”前进。

三、曹妃甸工业区金融支持与发展的问题

1、潜在货币需求量大,融资渠道有限

曹妃甸工业区以2003年3月修建通岛公路为标志,正式拉开开发建设序幕,截至2011年底,曹妃甸累计完成投资3000多亿元,吹沙造地200多平方公里,迁曹铁路、唐曹高速、青林公路、供水供电工程、综合服务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这些基础设施和主要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巨大,前期主要依赖于政府投资和银行信贷,融资渠道十分有限。而据曹妃甸新区介绍,2011年曹妃甸新区计划实施续建、新开工及前期项目422个,总投资5479亿元。再加上其他被带动的中小项目以及未来曹妃甸工业区潜在发展动力,曹妃甸工业区潜在货币需求量大,但单一的政府投资和银行信贷并不能满足曹妃甸工业区巨大的货币需求。

2、资本市场不健全,金融体系亟待完善

从曹妃甸新区了解到,现有的金融机构主要以银行为主,先后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曹妃甸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曹妃甸支行、中国银行曹妃甸支行等几家国有银行机构,仅仅如此不能满足于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需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对证券、保险、信托、理财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拓展业务,进一步完善曹妃甸工业区的金融体系,健全资本市场,为曹妃甸未来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

3、信贷规模有限,投入力度不足

曹妃甸工业区融资渠道主要是单一的银行信贷的根本原因是在曹妃甸工业区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机构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但曹妃甸工业区建设初,依托于唐海县的农行、中行、建行、工行等国有银行的贷款,据有关数据显示,仅曹妃甸区域的贷款就占到唐海县这四大银行全部资产总额的68.38%、85.88%、84.08%、58.82%。这些已接近和超出商业银行法定的75%存贷比例。但曹妃甸工业区投资巨大,并不是单纯县级银行的信贷规模所能支撑的。信贷规模有限,投入力度严重不足,支持循环经济的国有银行的绿色金融服务严重缺位是曹妃甸信贷融资主要问题。

4、政策性金融不能满足曹妃甸发展的融资需求

我国现有的三家政策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与曹妃甸工业区的循环经济项目或者企业融资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无论是从现有政策性银行的主要任务、放款门槛还是扶持重点都与曹妃甸工业区的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对称。对于曹妃甸工业区的发展加大金融支持,不仅需要包括银行、证券等金融部门的有效参与,更离不开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现有的政策性金融体系不完善,三大政策性银行并不能满足以曹妃甸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曹妃甸工业区金融支持与发展的建议

作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曹妃甸工业区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能和金融资源,为当地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就必须不断完善金融环境,为曹妃甸工业区腾飞做出贡献。

1、拓宽融资渠道,发展资本市场

尽管我国政府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很少有政府之外的资金投资与循环经济项目。虽然曹妃甸工业区建设是国家重点项目,但是除政府投资和银行融资外,仍需要大量的金融资金支持和优良的金融服务,应在传统意义的融资方式基础上大力拓展新的融资方式和发展资本市场。首先,建立循环经济创业板市场。从现代国家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建立循环经济创业板市场非常必要。在曹妃甸工业区,证券公司可以专注于工业区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利用主板市场。其次,优先核准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发行债券。在核准企业发债工作中,优先核准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发行债券融资,或适当放宽这类企业发行债券的条件。由国家财政担保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最后,发挥保险行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在金融体系当中,我们往往忽略掉保险的重要性。经济越发展,保险越重要。保险业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保险业要有创新意识,注重资源整合,寻求投资融资机会,服务曹妃甸工业区建设。

2、加大信贷投放,完善信贷机制

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制定相关信贷政策,确保循环经济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第一,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时,确立一套专门审核环保企业贷款的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必须将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该体系中。第二,制定优惠的信贷政策,调整信贷结构。优先支持和保证与循环经济相关的产业、企业和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在评估审贷、贷款到位、还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发放范围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第三,加快信贷创新,开发绿色环保信贷产品。加强信贷的创新意识,不断开发信贷产品,拓展信贷业务。专门用于支持企业“3R”为原则推行的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以及企业能源或资源的再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产转型的专项绿色抵押贷款。

3、强化政策性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

政府建立政策性金融组织,是为了弱化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性或资金支持,为其提供资本成本低等市场竞争优势。强化政策性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重点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要利用现有政策性银行,来强化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帮助相关市场机制的形成。根据曹妃甸工业区的情况,依托于港口,产品进出口,中国进出口银行可以对环保出口企业给予资金的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以往参与支持了基建和环保设施建设,将来要形成有重点、有层次的金融支持。二是增开专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银行,弥补政府投融资的不足。以曹妃甸工业区为试点,建立区域绿色银行,专门为曹妃甸循环经济发展服务。三是建立政策性担保或保险公司,主要用于为环保领域的投资提供风险担保,吸引盈利性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并从经营管理中分得利润。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J].实事求是,2008(1).

[2]丁玲华.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7(8).

[3]孙恒有.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J].学术论坛,2006(8).

[4]王重润,王佳宇.曹妃甸工业区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2009(8).

循环经济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建材企业会计; 应对策略

一、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对建材企业会计的挑战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理念,促使企业对现行的管理要素、管理模式、管理对象以及管理思维进行创新。随着企业核算事项的增加和调整,企业又面临着新的会计核算对象、会计核算要素、会计核算思路,最终催生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循环经济所倡导和推进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碳经济要求的碳要素核算和碳信息披露,都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关系、成本收益关系、投融资关系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说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许是本世纪以来会计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是没有疑义的。挑战与机会并存,企业会计也在这种挑战中面临着新的发展,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建材企业会计领域更是如此。

我国的工业大都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环境负荷非常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规模效益的企业发展方式,既影响工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也加剧了能源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的压力。2009年全国工业能耗占社会能耗总量的71.3%;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化学需氢量分别占全社会的84.5%和34.4%。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主要建材产品(如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和墙体材料等)产量多年居世界首位,其中水泥、平板玻璃的生产能力分别占到了全球的50%。建材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近10年来一直占GDP的3~5%。另一方面,建材工业能耗总量约占全国能耗总量和工业能耗总量的7%和10%,建材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18%。建材工业能源消耗又主要集中在水泥、建筑卫生陶瓷、平板玻璃、水泥制品、砖瓦、石灰、玻纤等行业,其能耗总量占建材工业能耗总量的95%,其中前3个行业占86.56%。对于建材企业来说,随着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环境友好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建材工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实施,使整个建材企业要面对资源利用、减排降污、产品优化、技术支撑体系改变等方面的挑战。从建材工业来说,水泥行业发展新型干法技术、玻璃行业发展浮法工艺、建筑陶瓷行业推广辊道窑技术和卫生陶瓷改变燃料结构采用洁净气体燃料无闸钵烧成工艺、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建材等新技术、新工艺所带来的新技术体系改变,也直接要求其企业管理思想革新和成本核算体系改变;从建筑物标准来说,50%的节能建筑设计、供热体制改革、居民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供热在城市中的广泛推行、小城镇建设的新建筑要求、原有城市的建筑节能体系改造、新空调技术的广泛推进、节能门窗和新型墙体材料的运用、太阳能地热等再生能源在建筑物中的利用,所有这些都对建材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直接影响着建材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重建和创新。

从会计核算角度看,实施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挑战性主要在于在生产及投资决策(包括清洁生产、节约生产、低碳生产等)、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物料投入的核算、再利用会计事项、再制造再循环(从企业内部到行业间再到社会层面)的会计信息披露和会计评价分析问题、企业会计评价等方面,都是过去会计核算中很少涉及的。随着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深入,建材企业会计必须面对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挑战。只有及时认识,及时行动,在会计研究、会计应对、会计实践上探索总结相应的理论和做法,才能在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会计的基础和工具作用,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下建材企业会计的应对策略

根据企业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新特点,在现有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将环境因素、节能减排、排、清洁生产等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会计核算体系,就是建材企业会计工作者们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循环经济归根到底可以用“3R”原则来概括,因此,建材企业会计应对也应从这方面入手研究和实践。

减量化:在同一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中的资源减少投入或产出效率增加,或在原生产中不改变产品功能(如有改变也是更经济和更环保)和用户需求情况下的原(辅)材料替代,或在生产过程中关键原材料的减量和替代。通过具体企业的减量化带来一个行业的减量化,再通过具体行业的减量化实现社会经济模式(生产和消费)的减量化。企业会计在减量化过程中,会发生核算对象、核算要素、核算方法、核算体系、核算信息和核算模式等的变化。例如,当节能减排成为企业生产(产出)的强制性制度安排时,企业就面临核算对象、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在建材工业中,由于能源消费构成产品成本的主要内容,加强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的核算,无疑是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和会计制度深化的核心内容。再从建筑节能方面讲,采用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会带来节能的明显效果,因而会计核算的及时反映、比较分析,既成为建材行业管理水平的标志和目标,也成为建材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更是建材企业会计核算创新的基本途径。

再利用:再利用是在同一生产过程和工艺中,可循环使用的原辅材料的再利用、废弃物的再利用、回收物的循环利用等。再利用是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关键生产活动,没有这个环节,企业生产组织就不能构成循环回路,产品物质就不能实现循环再利用,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就不能实现,资源利用率就不能提高,成本收益率也无法提高。废弃物或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变了企业的资源利用模式,从工艺流程和管理技术上讲,从物料供应到利用和再利用、再制造、回收资源化和回收处理等等,这种循环利用模式不仅在于宏观经济、生态经济的改善或改变,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导致了企业对资源、资产、资本利用会计核算的改变和创新。例如,在企业对同质废弃物的利用时,物料成本会计对于企业核算的产出效率,既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的科学合理,也直接影响企业成本的优化和降低。在建材企业中,实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一个突出的会计问题或会计核算实践,就是要适时地推行物料成本会计。物料成本会计又称物质流转成本会计(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MFCA),或资源流转成本会计(Resource Flow Cost Accounting,RFCA),是由德国的经营环境研究所首创。物料成本会计是基于流量管理理论的环境管理会计的一个有效工具,也是近年来流行于欧美日国家在实践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的一个成本会计核算系统。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都很少。在建材企业大力推行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将引发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将有助于填补我国会计理论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并为企业会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提供可参考的研究范式。

再循环:在同一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中,辅助材料的再循环利用(例如废水污水的净化处理及循环利用),既是企业生产模式(对投入、核算、产出等影响)的改变,又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的承诺、担当及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计面临着既有企业内部的经济循环事项,例如水的循环利用;又面临着回收物的循环利用,例如建筑废弃物转化为水泥、玻璃、陶瓷等的原材料。这些循环利用的会计事项、核算方式,都对企业会计体系造成影响和改变。随着城市化及建筑业的发展,拆旧建新必然产生大量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废弃混凝土、钢材和废金属、废料、废物等),典型的再循环模式之一是建筑固体废弃物再循环利用模式。从循环利用的角度看,废金属可再冶炼、废玻璃可再成型、废木材可造纸、粘土及页岩砖再转入陶瓷企业。这种社会层面的再循环利用仅是“再循环”的一个方面。建立企业的废旧材料利用的信息制度,通过废弃材料的定价和核算机制,完善其市场化功能,显然是摆在建材企业会计工作面前的一大任务。

其次,从低碳经济角度来认识建材企业的会计问题。尽管到目前为止,低碳经济对碳会计核算的影响还未深入到象循环经济那样的地步。但仅从目前情况看,低碳经济要求企业会计的改变或适应,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二是碳排放会计处理(包括会计主体确认和会计核算);三是碳会计信息披露及差异化处理问题;四是碳基替代的经济技术分析和财务评价分析等等,这些都是建材企业在实施低碳经济中所必须解决的财务会计问题。以排污权会计为例,排污权交易的会计规范就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资产规模较大时,如果同时确认递延收入则会增加权益;如果免费获得排放额则会增加当期利润,从而形成会计处理差异。这一会计结果表明,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排放权模式,需要重新认识和构建。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思想,积极进行碳会计研究,推动碳信息报告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加大碳会计信息披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建材企业会计核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低碳经济还是循环经济,对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都在于直接对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产生嬗变。如果让企业自觉实现清洁生产、资源效率下的持续经营、环境生态下的科学发展,就必须解决企业核算制度财务体系问题。而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在过去的资源利用和既定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和资源效率、社会责任因素。具体而言,没有将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确认为资产或负债,没有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效益责任、环保责任、资源节约责任确认为负债,没有将资源和环境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没有专门反映确认资源循环过程中再生资源产生收入和费用、利润和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建材企业中也照样存在。因此,解决好企业会计核算的适应性改变和适度创新,不仅对建材行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全国各行各业来说也是一个标志性的循环经济会计典范。

三、当前推进建材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建材行业为主导、建材企业为基础,积极开展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制度构建

就理论研究而言,循环经济会计和低碳会计都是环境会计在实践运用中的延伸、扩展和创新。基于会计理论,环境会计可划分为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财务会计涉及的会计核算要素、假设、对象、准则等方面。从建材企业角度看,主要还是结合建材企业特点和循环经济“3R”要求,对建材企业的循环经济会计主体、核算对象、核算方法、报告制度等方面研究,逐步提出一些可操作、可实施的会计核算内容,以达到尽快进入、实践提高、为企业转型提供财务会计服务,最终实现建材企业的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目标。例如,推行物料成本会计、加强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废弃物的成本和利用核算、碳会计信息报告等等,就是建材行业(协会)当前应重视和力行的一项工作。而环境管理会计涉及具体的会计核算项目、事项和会计核算对象,是针对具体企业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事项而进行会计管理。例如,碳基替代技术的实施要求首先要对其碳基替代的经济成本、长期成本的确认、分摊、效益进行财务分析,对资源资本化(环境资本)、外部项目内部化、资本预算和收益回报(包括非会计收益和社会责任等)进行分析研究,实践探索。这些对于建材企业的节能减排、实施低碳生产、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企业循环经济会计制度,当前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制定循环经济会计条例制度,包括基本的核算原则和章程、循环经济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责任、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制度、稽核审计规范、循环经济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及会计信息报告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二是设置企业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包括确定循环经济会计主体、确定核算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对象、进行循环经济会计确认与计量、进行循环经济会计的账户设置和会计报表设置;三是实施循环经济会计信息的报告、披露和分析利用等。

(二)大力推广物料成本会计核算

在建材企业实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推广运用物料成本会计核算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物料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是按照资源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归集,追踪从输入至输出的全部物量,再乘以单价得出不同环节的成本。在输出端形成了产品、废弃物两个流向(正制品和负产品),其资源流转成本都可细分为材料成本、系统成本、运输成本和处理成本。资源流转成本会计的出现,使建材行业企业中的资源利用、再利用的会计核算具有了很高的实用性,也为建材行业企业推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供了极好的运用工具,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建立和运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可以说,物料成本会计是在注重经济影响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对于和产品同属于生产过程产出物的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水等物质,像产成品一样进行同等核算,使资源浪费和环境负荷成本可视化,从而使企业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自觉行动,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减少资源消耗、废弃污染物排出的内在需求,以达到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三)改进建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和方法

以会计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建材企业的实际出发,构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的会计报表应该在报表附注中就影响报表数据的相关环境、资源信息进行披露,如花费多少钱购置了清洁环保类设备、花费多少钱为环境污染买单、投入多少进行相关研发、享受多少符合国家政策政府补助等信息进行披露。鉴于当前会计报表不能反映资源、环境价值的情况,因此,会计报表应在当前会计报表基础上加上企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信息的披露。企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信息的披露,可以借鉴现行财务报告的思路,利用会计报表和报表附注来充分揭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并附上专门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报告提供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情况,定期对外披露环境信息,及时解脱环境责任,实现自身经济效益与周边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此外,还应在企业评价考核体系、会计队伍建设、行业会计指导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网.工业节能减排应实行更高标准[DB/OL].(2010.6.1).

[2] 杨铁生.加强节能减排,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N).经济日报,2010-6-13.

[3] 中国投资咨询网.2010-2015年中国建材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DB/OL].

[4] 中国网.建材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省略.2006.7.20

[5] 冯巧根.基于环境经营的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及应用[J].会计研究,2008(12):69-76.

[6] 郑玲,肖序.基于系统视角的资源流成本核算模型创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8):3-7.

[7] 张金利,姚伟龙.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北京市建筑固体废弃物再利用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4):88-93.

[8] 周志方,李晓青.国际环境会计指南与实务的历史进程、最新动态评述及启示[J].当代经济科学,2010(6):113-121.

循环经济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减量化;废物再利用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危机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就应运而生。这种新理念主要是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社会各个行业、各经济体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并积极反馈整个经济运作情况,以此来达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的将经济活动给人类生存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面对这一形势,如何在循环经济背景下,构建切实可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就成为当前经济学者们研讨的首要问题。

二、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弊端

构建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是新时期针对企业会计的一种动态调整。而想要确保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科学、合理,首先要对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进行综合考察,尝试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中,使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循环经济”。其中,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在过去,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是建立在传统末端治理思想基础之上的,它只针对线性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为经营者提供相应的财务信息,并对经营责任进行考核,从没有将资源、环境等带来的经济问题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中。在这种会计核算体系下,企业只会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资源的耗费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第二,从会计计量方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一般采取的是货币计量的方式。但是在循环经济下,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只注重利益的做法,而更多的去关注对环境的保护,而使用货币计量是无法准确测量影响环境的因素(比如污染面积、单位浓度以及排放量等)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阻碍了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第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且愿意尝试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提高对环境保护设备的投入和支持。但是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对于企业绩效的评价,使得那些进行环保投资的企业绩效被低估,而另外没有进行环保投资的企业业绩却被高估,这不利于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核算体系。

三、新形势下构建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策略

在新形势下,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会计核算体系,必须要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也就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产品的再利用原则以及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其中,减量化原则就是要求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使用的物质以及能量,从源头就实现对资源的节约使用以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则要求企业生产的商品及其包装是可以在各个场合进行重复利用的,这种延长资源利用时间以及周期的方式正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而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品在丧失使用功能后依然能重新回归到经济循环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且排放也可实现无污染、无公害。只有贯彻落实“3R”原则,才能使构建出的会计核算体系与循环经济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1.基于减量化原则的资源会计

资源会计实际上就是针对资源经济的循环过程及其结果采取的一种管理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对资源经济循环过程中的各种投入信息进行统计,并且能对资源开发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有一个准确而又清晰的预算,同时使用一些会计专业特有的算法来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之后将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经营者,以便于他们就此做出合理决策,提高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此同时,基于减量化原则,还提出了物料流转成本会计的概念,也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原材料、能源及其他物质等的流动进行追踪、控制,以实现对它们的“可视化”核算与管理。这也是企业能够在生产经营的同时,实现环境效益最佳化,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有效会计工具。物料流转成本会计一方面会时刻关注企业产品及副产品对于物料的消耗度;另一方面还对物料在做成产品前的流动及使用情况有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记录。可见,积极构建资源会计与物料流转成本会计体系,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经济活动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能从另一个角度减少对于环境保护的投资,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目的。

2.基于再利用原则的废物再利用会计

废弃物的再利用是整个循环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是企业能否真正意义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更是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下企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所在。与传统经济不同的是,循环经济体系下,企业进一步强化了对废弃物的管理,而废弃物再利用会计则可以真实反映和披露废弃物在再利用环节中产生的各种财务信息,它正是构成循环经济会计的重要组成要素。具体来说,废弃物再利用会计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可以进行计量的废弃物再利用及其环境影响等交易或者事项,所引起的价值或者物质流动,并对其进行核算,这样做可以有效控制废弃物成本,且废弃物再利用会计还可以将涉及到废弃物的成本与其他成本区分开来,设立专门的账户进行核算。

3.基于再循环原则的可持续发展会计

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决策依据,近年来已迅速蔓延至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而基于再循环原则的可持续发展会计恰恰遵循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且在积极借鉴环境经济学、社会科学乃至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使用会计学的相关理论及方式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并反映,将有价值的信息如实的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从而确保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可持续发展会计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内容,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期,企业需要重视未来发展中可能影响到环境以及社会责任事项的任何得失,并对其进行统一核算,以“生态人”的眼光去看待企业、评价企业。

4.基于低碳经济的碳会计

碳会计是一种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型会计研究课题。它主要采取多元化的计量方式,来对企业消耗中所有涉及到碳元素的能源或化合物等进行确认、计量以及评价。由此来披露企业的自然资本效率以及社会效益。可以说,碳会计的提出可以更加科学严谨的衡量国民生产总值以及企业的经营利润,从而更合理的评价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经营业绩。其中,碳会计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碳汇会计。就是对森林、土壤等对碳收入与固化的核算;第二,碳排放会计。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核算。由于温室气体中的大多数均可以折算为二氧化碳当量来计算,因此,碳排放的实质就是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同物的排放;第三,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就是对企业从碳排放交易市场购进以及使用的碳排放权进行核算,而碳会计的核心就是针对碳排放权的确认以及计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愈演愈烈的能源紧缺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构建循环经济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响应。与此同时,想要构建一个完备的循环经济圈,不仅仅需要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对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改进以及创新,以循环经济的角度来构建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基于此,我们应该从当前会计核算体系入手,分析和找出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循环经济“3R”原则以及低碳经济理念,构建一个涵盖资源会计、物料流转成本会计、废物再利用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以及碳会计等多维度的会计核算体系,以此来为循环经济的建立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彭铭. 有关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会计核算分析[J]. 商, 2014(9):1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