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取货范例6篇

循环取货

循环取货范文1

关键词: 零部件入厂物流;循环取货;改进节约算法

中图分类号:U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023-02

0 引言

循环取货(milk-run)模式作为汽车制造企业零部件集货入厂的主要方式,它通常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TPL)根据汽车制造商的生产计划,按事先优化好的路线到指定的多个供应商处取货,然后返回制造厂或区域分拨物流中心(RDC)。这种模式适合汽车零部件多品种、短周期、小批量、多频次、准时性供应的特点,克服了供货批量与频次之间的矛盾。与传统物料供应相比,提高了物料供应的敏捷性和柔韧性。在milk-run中,运输效率取决于车辆派遣和取货的顺序,属于车辆路线问题(VRP)[1]。国外已经把VRP的研究成果应用于milk-run中,国内以上海通用为代表的汽车企业也尝试使用VRP解决milk-run中车辆路线安排[2]。本文针对milk-run模式建立了时间窗和车辆能力约束的VRP模型,并采用改进节约算法进行优化求解。

1 模型建立

在零部件供应商和RDC构成的物流网络中,C{i|1,2,…,n}表示供货点集合,0表示RDC,网络中的所有节点用N=C∪{0}表示。cij为网络中弧(i,j)的权重,表示网络节点间的行驶时间,i,j∈N且i≠j。可支持RDC零部件集货的规格相同容量为Q的车辆m辆,集合为K{k|1,2,…,m},启用的车辆均从RDC出发,在与供应点约定的硬时间窗[ei,li]范围内到达取货路径上的每个供应点,取货完成后返回RDC。在时间点ei之前,提前到达供应点的取货车辆,因待交付的零部件可能尚未加工完成而无法装载,等待会导致机会损失,因此车辆不可提前到达取货点。在时间点li之后延迟到达的车辆,因错过供应点的装载服务时间,甚至可能会影响汽车制造企业的正常装配计划,因此车辆不可延迟到达供货点。供应点i的单次供货数量为qi(qi?燮Q),装货时间为si,同一供货点只能有一辆车前往取货,车辆到达供货点的时间为τi。在满足车辆能力约束和取货时间窗约束的情况下,建立以所有车辆取货完成总时间最短为目标的VRPTW模型。模型涉及的决策变量xijk表示为

目标函数(1)为所有供货点取货完成车辆总时间最小;约束(2)表示启动车辆数量不超过车辆总数;约束(3)表示从RDC出发的车辆在完成取货任务后必须返回RDC;约束(3)表示每个取货点均有一辆车前往取货;约束(4)为车辆路径连续条件,即到达某供货点的车辆数等于离开该点的车辆数;约束(5)为车辆容量限制,即车辆集货量不超过车辆容量;约束(6)为消除有子回路的路径;约束(7)为车辆到达供应点的时间表达式;约束(8)为车辆到达供应点的时间窗约束;约束(9)、(10)为变量的整数性及非负性限制。

2 改进节约算法

C-W节约算法[3]是一种常用的配送规划近似算法,由Clark和Wright于1964年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在为每个客户安排一辆车直接运输的基础上,依据运输距离减小幅度最大的原则,依次将运输中的两个回路合并为一个回路。当车辆达到容量限制后进行下一辆车的优化,最终使所有客户的需求全部满足。传统的节约算法仅考虑运输距离,不考虑客户时间窗和调用车辆数量。

2.1 节约值的计算 此处节约值为运输距离的节约值。配送中心“0”与各供应点i∈C直接相连,构成n条“0i0”初始路线,第i条线路的运输费用为Ci=c0i+ci0。当第i,j两条路线合并,即由同一辆车按路线“0ij0”为其服务时,成本为Cij=c0i+cij+cj0,节约值为s(i,j)=ci0+c0j-cij。显然,合并优先级需按节约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2.3 改进节约算法

Step1:计算供应点对连接后的节约值s(i,j),并把节约值s(i,j)按从大到小排列,构成集合Sdescend={s(i,j)|?坌i,j∈C}。

Step2:选择集合Sdescend中的第一个元素s1(i,j),检查其对应连接边(i,j)端点i,j是否在初始化路径上,若是,则转Step5,否则转Step3。

Step3:检查点i,j,是否其中一个在已构成的路径上且与RDC相连,另一个在初始化路径上,若是,则转Step5,否则转Step4。

Step4:检查点i,j,是否分别在不同的已构成路径上,且均与RDC相连。若是,则转Step5,否则转Step7。

Step5:若连接点i,j,把点i,j原所在的不同路径合并成一条路径,合并后的路径总取货量q■?燮Q,则转Step6,否则转Step7。

Step7:Sdescend=Sdescend\s1(i,j),检查Sdescend若为空,则算法结束,否则转Step2。

3 算例分析

负责某汽车制造商入厂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现已知拥有统一容量为20单位的车辆若干辆,车辆在各供应点的装载时间为0.5,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为45,承担汽车零部件供应任务的区域供应商位置坐标、供货数量及取货约定时间窗如表1所示。

采用本文所提的改进节约算法,求得最优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算法运行结果满足所有约束条件,可作为入厂物流循环取货路径安排的依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4 结论

本文以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零部件循环取货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硬时间窗和车辆容量约束的数学模型,构建了改进节约算法对该问题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企业规划循环取货车辆路径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Toth P, Vigo D. The Vehicle Routing Problem[M].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Philadelphia: SIAM, 2002.

[2]叶雷.循环取料在上海通用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循环取货范文2

循环取货方式是1个经由优化的物流网络,其特点是多频次、小批量、定时性,循环取货物流的优点在于,首先能优化运输网络,提高零件送货频次,降低运输本钱及其他潜伏本钱,并为整个供应链提供更有效的节制库存。其次能降低物流周转没备的使用数量,平衡物抖接管,提高装卸货效力,减少物料直接搬运的需求,取缔中间贮存及堆垛。另外.它对于运输商质量与配送绩效有很强的节制力。

实现取货物流的条件前提是零部件采取标准化的包装。由于只有包接标准化,才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每一条路线货量的大小,最大程度提高运输车辆的装载效力,和更好地保障零部件的运输安全以及质量。所以,实现取货物流的基础就是采取标准化的可循环使用的托盘与物流容器(金属与塑料)系统。 物流包装标准化的意义

实现汽车零部件物流标准化给汽车出产企业带来的利益如下:

一 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本钱。通过采取标准化的托盘与可循环容器,大大降低了采取传统1次性包装的本钱。如1次性纸箱、气泡带,PE袋、PE膜、和各类包覆材料的使用;

二提高入厂搬运与装卸的效力。因为装配人员不用作过剩的撤除包装、翻箱换包装等冗余工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功课效力。此外,采取标准的零件包装对于于零件计数、质最顾全、取放功课都有增进作用,对于工厂的五s管理和目视化工作提供了基本工具,同样成为精益出产的首要工具之1;

三维护环境。采取可循环标准包装,可以有效降低对于木材的需求,减少供应链中的2氧化碳排放最,相符当下国家对于经济发展可延续性,可循环性、低碳环保的请求。

零部件物流包装的请求

1般汽车主机厂对于汽车零部件物流包装是基于下列4点来斟酌:

一. 安全性。包装的安全性主要包含:在物流功课进程中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和零部件的安全,维护零部件在运输途中的安全,必需能够有效地防水,防尘,防锈、防潮、防碰撞等;

二. 品质。即不会因物流包装的设计不良、制作不良,和容器质量问题,造成对于零部件的防护失效,进而影响汽车零部件的品质安全;

三. 功课效力。标准化的物流包装要讲究适度包装。即公道化的包装,既要避免维护不足.又要避免过分防护,致使降低工人的出产效力,不便于取放零部件,从而造成工时挥霍;

四. 物流效力。在设计物流容器、托盘、铁制料架等物流包装产品时,应充沛斟酌卡车的装载效力,最大程度提高物流效力。在选择标准化容器托盘时,应斟酌取货车辆的有效长度,宽度与高度,做到最大效力地应用空间,井使每一个托盘单元能够作到标准码放,每一个货堆接近1个立方单元,以便于货量的统计计算,公道支配取货卡车的吨位。

如何做好取货物流

做好汽车零部件取货物流,最首要的就是依据出产规划制作相对于应的物流时刻表。物流时刻表的编制又包含物流图的制作、货量计算(依据年、月出产规划调剂)、运输线路肯定、积载率确认、厂家物流时划表的编制、按物流时刻表进行试运行(路试)、车间到货物流时刻表调剂,终究肯定物流时刻表。

其中,与物流包装息息相干的就是货量计算、装载效力的确认,和路试进程中发现包装问题及缺点,并进1步优化与改善,以期能够知足汽车在量产阶段的供货需求。

此外在零部件入厂物流环节,物流包装的标准化也给汽车出产企业带来了便利性,使患上厂外物流与厂内物流实现了无缝对于接,对于于工厂管理起到了踊跃作用。

循环取货范文3

关键词:货币资金;审计;控制点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企业资产中,货币资金流动性最强,企业大部分的经济业务中都需要通过货币资金收付来实现,可以说,持有一定量的货币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所以货币资金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1 货币资金的特点

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采购和销售循环,还是取得和支出循环,或者生产循环、投资理财循环,都离不开货币资金的流转,它具有以下特点:

1.1 货币资金与其他所有循环关系密切。货币资金受其他循环交易的影响,出错的可能性随之增大。货币资金与各个循环交易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从循环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经济运作,货币资金是各循环的枢纽,起着资金池的作用。

货币资金最初以筹资的形式从投资者或债权人手中注入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源和劳务,并用购入的资源和劳务生产出产品和服务,然后将这些完工的产品和劳务出售给顾客以换回货币资金。最后,换回的货币资金一部分作为股利或利息支付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另一部分则用来购买新的资源和劳务,继续新一轮的循环。从整个企业的大循环中可以看出货币资金的重要性和中心地位,也可以看出货币资金在各个循环交易中的流转和流向。

1.2 货币资金余额虽然不大,但在企业中,货币资金收支业务量大、发生频繁,其增减变动的数额往往超过其他账户,因而出现记账差错的可能性较大。

1.3 货币资金体积小、易携带,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比其他资产更容易被贪污、盗窃、挪用。

综上所述,虽然货币资金项目的金额在企业财务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审计的固有风险却相对较高。

2 货币资金审计的关键控制点

由于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具有很高的固有风险,其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是防止发生错误与舞弊,保证资产安全完整,期末余额正确可信的基本前提。而且,在经营过程中,货币资金的流动量相当大,全部详细检查相当困难,审计人员必须利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来完成货币资金项目的审计。所以充分了解和评价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成为货币资金审计必要的步骤。

一般而言,一个良好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授权审批。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授权批准制度,明确规定审批人员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以及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对于重大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授权应在业务执行之前完成,如果业务实际支出超出授权金额范围,应按原授权程序追加授权的金额。(2)不相容职务分离。在选择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时,应考虑其职业操守,且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为有效防范和揭示可能存在的控制漏洞,应视具体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岗位轮换。(3)货币资产管理。企业应建立包括以下内容在内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a.企业一切款项,除国家另有规定外,都必须当日送存银行,以控制现金坐支;除零用金或定额备用金外,一切支出应使用支票等通过银行结算。b.货币资金收入、支出要有合理、合法的凭据。c.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设账外账,严禁收款不入账。d.资金支出应有严格的核准手续,包括批准和复核程序;支出要有合理、合法的凭据;支票需连续编号,应严格控制与管理空白支票。e.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f.应当指定专人定期核对银行账户,每月至少核对一次,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使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调节相符。如调节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g.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确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发现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处理。h.付款是否经过至少两个以上人员的授权才付出,入账是否及时准确。(4)有关凭证及印章的管理。货币资金的收支涉及多种票据凭单,银行支出凭证需要加盖专门的印章。因此,对单据和印章的控制十分重要:a.明确规定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与盗用。b.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3 货币资金审计的实质性程序

货币资金审计涉及的凭证和会计记录主要有:银行收付款原始凭单、收款收据、现金盘点表、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调节表及有关会计账簿等。

在审计中,可重点关注被审单位是否定期由出纳以外的人员索取银行对账单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余额调节表是否由会计审核,调整未达账项是否安排专人跟进并查明原因,尤其对长期未达账项是否给予重点关注。

货币资金审计的范围取决于对其他循环审计结果的依赖程度。比如审计人员了解并测试收款和支付循环,评价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较高,判断控制风险低于可接受水平时,审计人员就可以减少货币资金的测试范围。与此对应,如果审计人员评价控制风险为较高水平时,则有必要扩大货币资金的测试范围,以期发现问题。货币资金实质性测试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1)审计应函证企业所有银行账户,获取单位的银行对账单,并收回确认函。函证是审计取得所有证据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审计时应注意有伪造银行对账单、与银行串通虚假答复、银行函证加盖的是私刻银行印章等情况发生的可能。作为审计人员在银行函证时要严密控制全过程,以保证获取资料真实。若通过寄信方式,应由审计人员亲自寄发,并要求对方将答复直接寄给审计人员。通过函证,审计人员不但能够通过第三方确认企业记录的银行存款余额是否正确,而且还能通过银行告诉我们企业会计账簿没有在账上反映的事项,如银行贷款、其他未记录的银行账户以及对外担保事项。作为审计人员一定要重视银行函证,不能用已取得的银行对账单来代替银行函证。(2)从银行对账单上抽取部分收付款项目,来追查银行存款日记账,看其是否有记录,被审计单位有没有出租出借银行账户现象。应特别关注一收一付并且金额相等的记录。对账单上出现的大额取现付款,应追查支付是否合理、程序是否合规。(3)根据被审计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现金监盘工作。审计人员应在事先不通知的情况下,亲自突击监盘现金,看其是否账实相符。对单位的定期存单应取得原件,不能用复印件代替,防止以存单提现,套取资金虚增收入或挪用资金。(4)若被审单位有外汇账户,对外汇资金的汇率使用是否正确应做测试,用来验证其计价与分摊的认定是否正确。

综上所述,加强货币资金审计,评审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对于保护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及时揭示贪污、侵占、舞弊等行为,如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状况,保护企业资产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循环取货范文4

一、现金流量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的目标定位

笔者认为, 现金流量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 都是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 即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企业管理目标的层次性决定了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控制目标的层次性, 所以本文将两者的目标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同时保证现金持有量最优化。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并非单纯绝对值的概念, 还有其特定含义: 第一, 相对量最大化, 即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长不能保证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当绝对值增长速度小于股本扩张(配股或增发新股) 速度时,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不仅不能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因此在经营现金净流量绝对量和相对量关系中,应把相对量置于首位。第二, 绝对量最大化, 即规模扩张。其目的是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第三, 长期最大化。由于长期是由短期构成的, 因此这一含义本身就包含着短期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长期最大化是目标, 短期最大化是基础。在将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作为目标的同时, 还要保证现金持有量最优化。因为,尽管现金是流动性以及支付能力最强的资产, 但过多持有现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便意味着管理上的失败。但是, 企业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 又需要持有一定量的现金。因此, 必须对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数量和速度加以控制, 在从动态角度保证企业经营所需现金流量的同时, 尽可能地降低静态现金持有量。

现金流量管理目标根据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别。处于创立期的企业面临着极大的经营风险, 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财务战略主要表现出稳健的特征。所以, 此阶段现金流量管理的目标具体体现在认真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 从资本需要量方面对拟投资项目的总支出进行规划; 在时间序列上考虑多项目资本支出的时间安排, 即从时间维度进行资本支出的现金流出量规划, 并结合企业筹资方式进行筹资预算, 以保证已运行项目资本支出的需要。企业进入发展期之后, 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 但仍然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压力。因此,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目标具体体现在合理确定企业的发展速度, 以免造成“成长性破产”; 充分规划投资项目, 保证投资效益与产生现金收益的能力; 积极推进商业信用管理, 提高利润向现金转化的能力。成熟期的基本标志是企业的市场份额较大, 在市场中的地位相对稳定, 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低。此时, 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成本控制和进行再投资以增加利润上来。例如选择激进的筹资策略, 以充分获得负债的财务杠杆效益; 拓宽投资视野, 着眼于未来投资方向的定位, 为增强企业的创收潜力打好基础; 加强成本管理, 规范制度, 控制风险, 杜绝滥用资金; 加强现金的机会成本意识, 提高现金使用效益。笔者认为, 企业进入衰退期不是指企业即将破产或清算, 而是指企业经营需要通过产品开发与新产品进入而步入再生期, 故本文用转型期来代替。这一时期在经营上体现为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稳定但市场总量下降, 销售出现负增长; 在财务上表现为大量应收账款收回, 而潜在的投资项目并未确定, 因此, 自由现金流量大量闲置。在这一时期, 企业在加大转型力度的同时必须做好现金预算, 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监控现金有效收回并保证其有效利用。

同现金流量管理一样, 企业风险控制的根本目标是企业财务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笔者认为,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均衡的目标, 是收益与获取该项收益的风险的均衡, 并非单纯地追求收益或风险的最大或最小, 因为追求收益是要承担风险的, 而控制风险则要耗费成本。所以, 企业风险控制的根本目标就是以最小的风险控制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风险控制的具体目标可分为风险发生前的目标(亦称损前目标) 和风险发生后的目标(亦称损后目标) 。损前目标包括经济目标, 即风险控制必须经济合理, 必须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安全系数目标, 即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合法性目标, 即对每项经营行为加以合法性的审视; 损后目标包括生存目标, 即在不违背合法性目标的前提下, 尽量维持企业的生存; 持续经营目标, 即企业不因为风险的发生而导致生产经营活动中断; 获得能力目标, 即发生风险时, 企业必须把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使其获利能力不低于最低报酬率; 收益稳定目标; 发展的目标。

二、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分析

企业为了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 可以采取多种手段, 如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完善组织结构, 谨慎选择投资方向与合作伙伴等等。其中, 加强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中的现金流量管理, 是实现企业风险控制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 销售与收款循环中的现金流量管理销售与收款循环是从取得客户订单开始到收到货款为止的业务循环, 该循环包括对信用、发货、存货、应收账款等的控制。循环中对现金流量控制的关键点是在保证现金流入数量的同时, 加快现金流入的速度。(1) 信用批准与信用条件。企业建立信用批准体系的目标是将坏账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 对信用批准程序的改进受到信用风险控制要求的限制, 在审核时应考虑客户的信用额度、信用批准程序以及信用限额, 信用批准成本不能超过坏账的金额。信用批准过程不能太慢, 企业应该经常对信用审核速度进行检查。在某些可行的情况下可以用电话对信用申请进行批准。此外, 企业通过追查客户是否存在延期支付的纪录, 也可以减少等待信用调查而延误的时间。企业在审核客户信用时还应考虑需要进行信用批准的最低限额。通常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信用标准, 30 天内全额付款是常见的信用条件, 它要求在开出发票后30 天内全额付款, 没有任何折扣。在一些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 信用条件则更多是60天内全额付款或90 天内全额付款。当然, 信用条件会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但重要的是, 企业一开始就应同客户明确支付条件, 对于大额的订单, 应要求客户在定货时交纳10%左右的定金。(2) 发货与存货控制。在发货环节中, 影响现金流入速度的因素包括发货的速度, 因为货物被发出后才能开具发票; 收货确认书的返回, 如果需要客户确认发货单或其他单据才能开据发票, 那么应尽快将这些文件送交开票人; 准确性, 发货本身以及发货单据的错误会阻碍现金回收的过程。存货控制同样十分重要, 当有了订单却没有存货进行供给时, 现金流入速度就必然

延缓。原材料库存的短缺阻碍生产进程, 产成品短缺阻碍发货进程。如果向客户发货的进程受到阻碍, 将会产生连锁反应。在对存货控制的检查中, 企业应注意由于存货短缺而产生的无法履行的订单和延迟履行的订单数量。如果这一情况发生频繁, 则意味着收款循环周期的拖延。(3) 应收账款控制。如果所有客户都全额准时支付货款, 那么在收款循环阶段就不存在任何问题。然而, 现实中许多客户都做不到准时付款, 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应收账款控制包括了解每项应收账款的欠款人、金额及到期日; 了解客户逾期应收账款的金额, 是否还有其他未到期的欠款或其他订单; 尽量高效快速地处理客户的质询; 督促逾期未付款者付款; 对未结清的应收账款定期编制报告。企业应按照个别账户监督与总账监督相结合的思路编制账龄分析表,按时间顺序详细列出每项逾期未付的款项, 监督客户的支付情况, 以利于催款人员追收。此外, 相关人员还要定期计算企业的平均收账期, 与同行业和本企业的历史情况对比, 并随时调整企业的信用政策。此外, 企业还应定期检查客户投诉、质询的次数以及妥善处理的速度。如果对客户质询处理得太慢, 必然会导致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对逾期客户的最后手段是提请诉讼, 企业应该确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以确定发出提醒函的次数、频率以及对拒付者应采取的措施。企业在销售与收款循环中采取上述方法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 必将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加速资金回笼, 实现安全系数目标, 提高现金销售能力比率, 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二) 生产循环中的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生产循环中, 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主要是存货周转的速度。该循环中的关键控制点是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 尽量缩短存货周转期。企业应定期报告存货周转期及其变化并说明持有存货的成本。有关存货周转的资料可以编制在定期报告中, 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产成品可以分别编制。在报告中, 根据项目的购买、使用或销售方式进行归类分组, 不重要的项目可以忽略不计。通过编制报告, 企业可以判断出周转期正在改善和正在恶化的存货项目; 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成本或收益; 如何改善恶化的存货周转期或巩固已改善的存货周转期。在生产循环中, 控制企业现金流量最好的办法是实行适时制(Just in Time) 。适时制是一种由需求驱动的组织生产流程技术, 其应用可以减少浪费和库存, 以实现高质量的快速灵活生产。采用适时生产系统带来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库存的急剧下降, 随之而来的是由于现金循环的缩短而节约的利息费用。适时生产系统通过缩短存货周转期和降低库存量为企业带来财务利益, 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通过报告这些潜在的财务收益来鼓励适时生产系统的实施。在企业尚无能力实行适时制时, 可采用确定经济订购量、再订购点和安全存货量等措施对存货进行管理。企业通过运用上述手段对生产循环进行管理, 可以提高存货周转率, 降低存货资金占用, 从而使企业将更多的存量资金用于生产、投资等活动以及偿还债务, 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

(三) 采购与付款循环中的现金流量管理采购与付款循环是从企业下订单开始到支付货款为止的一个业务循环。该循环中现金流量管理的关键点是根据生产需要并结合市场供求关系, 决定采购数量和信用方式, 在不影响生产和企业信誉的前提下, 尽量延缓现金流出的速度。(1) 下订单与信用条件。企业应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 对供应商进行详细区分并分别进行管理, 从而达到控制原材料存货和付款期限的目的, 进而实现对物资流和现金流的有效控制。虽然信用条件通常为行业标准, 但也应该有一定协商余地。大企业经常能够从小供应商处得到更优惠的信用条件; 部分谈判可能会涉及在信用期长短和价格高低之间进行权衡。如果供应商对提前支付给予一定的折扣, 那么所获得的利益应该超过提前支付所花费的成本。如果企业能够向供应商提供一个有保障的支付体系或计息支付方式, 那么供应商就会乐于提供较长的信用期。(2) 货物与购货发票的收讫及存货管理。企业应建立一个收取货物、处理发票和相关支持文件的高效程序。收到的货物、收货通知以及购货发票应该与订单定期进行核对, 一旦出现问题, 应及时与供应商联系, 直到所有问题得到解决后才能批准付款。企业应对存货进行定期检查, 以确认是否存在超额购买的积压存货。同时, 企业还应确定最佳存货经济储备量, 防止存货积压, 做到既能保证生产经营的需要, 又尽可能少地占用营运资金, 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水平。此外, 企业还必须健全存货的进、销、存责任控制制度, 做到以销定产、以产定购, 防止资金积压。(3) 信用管理与付款。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其供应商, 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检查, 了解各供应商对付款期限的要求, 分析出哪些供应商可能要求尽快付款, 哪些供应商可能允许逾期付款, 然后根据供应商的不同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支付速度。企业应充分利用供应商所给予的信用期, 并不定期地对付款进度进行检查, 以确认每一笔款项都按预定时间进行支付。此外, 企业还应该认真考虑延期支付可能带来的后果。延期付款可能有利于本企业的现金流量, 但却是以供应商的现金流量恶化为代价的, 实际上是将现金短缺的难题转嫁给了供应商, 将加剧供应商筹资的难度, 甚至会导致供应商破产。在推迟任何大额支付之前,企业都应仔细考虑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和商业地位, 这样的延期付款行为是否会影响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从而导致供应商提供低质量的服务甚至停止供货。如果企业实行适时制, 则是将供应商视为价值链上的伙伴, 延期支付的方式显然与企业的存货管理制度相矛盾。企业若能有效地进行采购与付款循环的现金流量管理, 就可以在不损害自身信誉的前提下获取足够长时间的商业信用, 以相对较少的实有资金维持一个相对较大的采购与付款循环, 从而达到企业风险控制的目标。

以上虽然讨论了企业如何在产供销环节中采用现金流量管理的方法加速资金流转, 创造更多的存量资金, 从而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然而, 在传统管理方式下, 特别是当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 由于时间、地域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局限性, 企业很难对现金流量进行全程控制, 上述现金流量控制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大障碍, 难以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近年来, 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突破上述障碍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肯尼斯・汉克尔、尤西・李凡特著, 张凯、刘英译:《现金流量与证券分析》, 华夏出版社2001 年版。

[2] 杨乃定:《企业集成风险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年第5 期。

循环取货范文5

一、循环经济概述

庞大的人口基数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的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先生产后治理污染的单程式消耗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人们再提出了“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两低一高”发展模式,强调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而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则体现了对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cuse)、资源化(Recycle)” 以“3R”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减量化(Reduce),其核心宗旨是尽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大程度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及废弃物的产生;再利用(Recuse),则要避免将产品过早淘汰,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资源化(Recycle),即是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将废弃物边废为宝,化害为利,尽可能将废弃物转化为可用的资源。相对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对现行会计有着独特的要求,更加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

二、循环经济下传统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内容不够完整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使用的是货币计量,所能反映的经济活动都能用货币计量,但无法体现出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而在循环经济视域下,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资源的消耗等都是无法用货币进行计量。传统的环境会计报告目标是“向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政府管理机构及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理性投资、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货款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其主要受托责任是加强对处于生产末端污染物的治理。在循环经济下,“受托责任”不仅限于末端污染的治理,更为重要的是在“3R”原则指导下着重于源头污染的治理,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与治理,以达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治理要求。此外,循环经济要求除了提供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给予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外,也应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及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对会计核算的内容相较于传统核算内容更加完整、全面,要求也更高。

(二)现行会计核算缺乏对循环成本的反映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可以借鉴环境会计要素划分循环经济的目标及对象,增加循循环经济成本、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收入、循环经济利润这四个循环经济会计要素,以此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其中的循环经济成本,是指在“3R”原则指导下,企业因执行环境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成本。现行会计过程中缺乏与我国环保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缺乏对循环成本的反映,仅是简单设置“排污费”、“绿化费”与企业的管理费用科目中,会计核算内容不够完整,缺乏有效的核算体系。

(三)缺乏对资源、环境及收益计量的信息披露

循环经济强调从源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除了在会计报表中设置资产、收入、利润、负债、费用等常规项目,来反映企业资源开采、废物转化、原材料有害成分降低使用及费用成本等情况,也会在会计报表附注说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环境治理标准、治理政策及污染源头治理措施等。传统的环境会计虽然将环境责任放置经济责任中去,但却是停留在污染的末端处理上,缺乏对资源、环境及收益计量的信息披露,其计量的基础建立于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上,以交易价格为前提,局限于按货币计量的业务,很少会考虑到环境因素,且披露信息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

三、发展循环经济会计体系的对策

(一)引入新计量方法,扩大核算内容

首先,引入新的计量手段,要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污染处理的情况,在循环经济下,既要用货币计量企业的资产、费用、负债、利润等,也需要非货币的计量,如针对废物的排放量等,对会计提出了多重化的计量要求,需要将非货币量的信息转化为货币量的信息,借助相关的价值评估法(例如置换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假想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等)。其次,要使得会计核算内容更加全面完整,就需扩大会计核算的内容,例如增加绿色固定资产、绿色无形资产以及环境资产等资产账户到会计资产中去,其中,负债应增加环境负债账户,费用应涵括自然资产成本、环境保护、回收废弃物的支出;而收入的项目则应包括取得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资源等的收入。

(二)创造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会计核算体系

环境权益、环境资产、环境收入、环境负债及环境利润属于环境会计学的五大基本要素。企业环境会计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兼具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其加量的方式除了货币计量外,也可以是实物计量。根据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可以通过以价值量为主的多种计量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环境问题及结果进行管理和核算,一方面可以明确企业环境投入的发生的实际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环境资源责任追根溯源。

(三)增加对循环资源利用情况的确认、计量及披露

根据循环资源的取得和发出情况,设置相应的“循环资产”账户,用以反映企业对循环经济的利用状况及贡献程度。但要注意,应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企业外购的循环资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副产品及原料剩余物等,采用不同的循环经济计量处理方法(如多重计量假设),从而体现循环资源的实际成本。对于循环资源的披露,则可以专门设置单独的财务报告,用以披露企业利用循环资源的情况,以此体现企业对循环经济的重视,从而准确地向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大众披露企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

四、小结

循环取货范文6

如何确定存货控制关键点,进行高效的协同管理,将外循环控制纳入企业有效管控范围?

实践中,T集团自创的管控方法,使盲区变得有序、可控,对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制造企业有着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生产流程是存货的显性增值过程,做好其内循环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存货成本。然而,实务中,工业企业往往只注重对存货生产增值的管理,而对存货保值并不敏感,因此往往只注重请购、采购、验收、保管、领用、盘点、处置等方面,即是存货内循环控制,而容易忽视存货外循环控制的重要性。

外循环控制主要作用是对产成品进行保值,从而使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很多企业认为此时存货的成本已经确定,并且已经销售给经销商或作为样机提供给经销商因而已实现销售,存货的风险已经转移给了经销商,企业无需对这部分存货进行控制。但是,笔者研究后认为,这其实是个非常错误的观点,是企业对于存货控制的一个误区。

因为,这些存货中有部分对生产企业而言是必要的铺货或虚拟的销售,随之而来的是庞大的样机铺底费用和样机损失,以及对销售信号的扭曲,形成销售坏账、产成品减值等风险。巨大的价值“黑洞”潜藏在销售水面之下,在不知不觉中吞噬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利润,最终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使企业陷于经营风险之中!

同时应看到,在实际工作中,发出的产成品已经不完全在企业直接掌控的范围内,并且控制成本会因距离的增加而大幅增长,从而使产成品发出后的控制成为存货内控的盲点。如何控制好这部分的存货并盘活资金,已成为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下游的工业企业在存货控制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虚实皆有盲点

基于实践与调研,笔者以T集团为例,对存货控制盲点的管理进行分析。

T集团是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属于产业价值链中的下游厂商,存货主要分为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三大类。为了提升形象、拓展市场渠道、扩大市场份额,T集团将一部分产成品作为样机发给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或者以名义销售实际暗存的形式储存了部分产成品在经销商处,对这一部分存货的内部控制我们称之为存货外循环控制。

T集团作为一家管理较为规范的公司,为了对存货进行全面管理,把存货发出的控制分为两部分:一是实物控制系统,二是信息控制系统。

首先,分析T集团对产成品发出的实物控制系统可以发现,T集团从产成品的发出到销售给最终客户,在公司内部流转中主要涉及组装厂、销售公司的产品部、市场部、业务部;在公司外部流转主要涉及销售公司物流部、经销商。

在公司内部产成品管理属于存货内循环控制的范围,关键控制点在于各部门对产成品的交接、生产和保管。T集团依靠存货内控制度和单据凭证传递流程对实物进行管理,在会计上作为存货管理并复核,对产成品的控制效果较好。但发出产成品的控制过于集中于销售公司,当产成品从内循环控制转为外循环控制时,产成品从物流运输开始直到经销商最终销售给客户结束的这段时间,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公司对产成品实物的控制力明显减弱,产成品从企业发出后在会计上简单作为销售处理,企业对这部分产成品无法进行管理和复核。

其次,分析T集团产成品发出的信息控制系统(见图1),可以发现,T集团产成品信息系统为需求导向型。先由各销售大区办事处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发出产品需求指令,销售公司收到需求信息进行分析、统计后,编制产品采购单,生产事业部收到产品采购单后组织生产并入库,根据经销商实际采购订单由T集团驻办事处和销售公司二级审批后,生产事业部编制产品出库单,将产品交付销售公司物流部发出至经销商处,销售公司根据与经销商签订的销售合同的有关约定,向销售公司财务部发出开票联系单,销售公司财务部收单后,经复核开出发票,确认收入。

T集团的产品信息系统从产品需求计划到实现销售收入形成一个闭环,通过对单据的审核实现对存货的控制,总体是一个完善的产品控制系统。但从T集团的信息流程图可以看出,信息传递方向是单向的,缺少反馈和纠错功能。各部门的数据中心是孤立的信息岛,信息相互沟通是通过手工单据传递完成的,效率低。实物流程和财务信息流程是相互独立的,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和快速反应。

综合分析T集团存货发出的实物和信息控制系统,我们发现有以下问题:1. 产成品在运输途中的即时信息无法获取并加以控制;2.样机的现状及经销商是否将样机公为私用、中饱私囊的信息难以获取并加以控制;3.经销商不是最终客户,因信息不对称,无法判断一个地区销售信号的真实性,进而影响市场对产品需求预测的准确性;4.产成品在流转过程中,技术更新加快和通货膨胀加速环境下的保值问题;5.如何保证样机的最佳展示效果和合理价值。

外循环控制解决方案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应再造存货外循环流程,将实物流程控制和信息流程控制有机结合,将T集团各部门、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流程和数据在SAP系统平台上集成,以达到共享资源、实现协同效益的目的。(见图2)

改进外循环控制系统流程的核心思想是,运用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使信息与实物流一体化,从而整合企业外部资源,达到与供应商和经销商的高效协同管理,最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我们认为外循环控制的系统基础是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化。根据T集团存货控制信息与规范性文件要求,需要改进的产成品发出控制系统的关键控制点主要有:1.数据库及网络的输入、修改、查询和安全授权及管理;2.SAP系统的授权及管理;3.产成品实物发出、转库及退回的授权及管理;4.财务记录和检查的授权及管理;5.产成品发出后盘查和减值的管理;6.产成品是否实现销售的审计和管理。

存货外循环控制流程设计思路主要有五点:

首先,在T集团总部构建一个以共享数据服务器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物理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在此基础上采用SAP集成系统对不同的业务和部门采用相应的模块进行即时管理,将存货控制制度、实物发出、财务处理三个业务在一个系统上实现同步协同管理,同时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对在途产成品进行时时跟踪控制,采用产品条形码认证系统及时了解经销商销售信息、存货信息,并准确捕捉销售信号,运用这些先进系统和技术可以对发出的产成品实施远程精确控制。

其次,依托强大的信息网络,建立各部门及合作伙伴的协同管理体系,实现实物和信息资源共享(如电子交易平台信息共享、配送中心仓库共享、销售信息共享等),以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产成品物流费用,实现控制产成品物流成本的目的。

第三,建立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产品的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的电子化,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掌握未来市场对产品的预期并降低产成品交易费用,从而实现对产成品的价格锁定,降低经营风险。

第四,T集团的财务和审计部门及驻外办事处可以及时获取产成品发出后的相关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及时对外地产成品进行实地抽查和审计,控制产成品发出后的舞弊风险。

第五,根据T集团存货控制规范,对各环节关键控制点进行授权和管理,并设计相应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定期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考核和奖惩。

T集团实施基于电子信息平台的存货外循环控制流程再造方案后,集团公司总部能够实时监察分散于全国各地经销商处的存货,与经销商建立起信息伙伴关系,信息经营触角得以更好延伸。

上一篇辞呈报告

下一篇见习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