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例6篇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1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依靠自然生活,人应该爱护自然,同自然共生。在论述物质变换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人们既生活在自然界中又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进化与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不断交往的历史。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合理调整,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生产、消费排泄物的再循环

马克思对生产、消费排泄物的再循环阐述集中体现了循环经济思想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马克思认为生产、消费排泄物的再循环就是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在马克思看来,循环经济的实质是资源再生和废物利用。他指出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废物的利用可以变成新的原料,减少了生产费用,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

(三)社会化大生产产生循环经济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了大规模生产所产生的废料加以循环利用,就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他指出:由于大规模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本身才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这种废料,只有作为共同的生产的废料,因而只有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废料,才对生产过程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才仍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而这种废料的循环利用是可以提高利润率的。他指出:在可变资本的量已定,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不变资本这一部分的费用的减少,会相应地提高利润率。共同的废料这句话所说的就是资源再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废料再转化和利用的过程,也就是循环经济的过程。对废物的利用也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所以说,循环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二、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意义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有效性

第一,马克思把循环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扩大,循环经济的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生产特点适用这种生产方式。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意义的,也是有效的。近年来我国经济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以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很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对缓解资源供应紧张,降低产品价格,提高生产效率都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工业和生活废物的关键。马克思论述了实现排泄物再循环利用的必备条件。一方而,科学的发现使排泄物再循环成为可能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另一方而,科技的发明和创新,使排泄物再循环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

(三)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合理的制度体系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意义

Abstract: The meaning of circular economy is not only to save resources, reduce pollution, it is a breakthrough for China to seek new economic growth mode, completely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about economic growth.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s a process of exploration, we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promotion law, strengthen the recycling economy pilot work, all-round, multi-level promotion to build a resource-saving,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requires the production way of lif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correct implement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0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从中国资源情况看,发展循环经济有其必然性;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看,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21世纪国际社会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安定祥和的社会。这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短缺资源的使用而产生的利益摩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循环经济是上游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料等成为下游企业的可用物质,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节约了资源,所以循环经济只是制造业的事情。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实际上商业企业、学校、家庭等等每一个社会环节都是循环经济的实施地。不同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从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实施循环经济,才能完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要求消费主体尽可能多次的、多种功能的使用已经购买的产品,其最终的作用也是达到废弃物减量化的目标,就是再利用原则。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综合性或单项的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的法规,通过立法强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自从公布了《国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相应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未建立,因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另外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但是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不对称,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信息,一些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缺失,单靠政府推动很难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1)政府层面

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要通过政策调整,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

(2)公众层面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公众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做出努力,更要求有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或通过开展有影响力的活动,鼓励单位和个人树立循环经济观念。

(3)技术层面

积极开发绿色技术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技术保障。应加强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包括环境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的开发和建立。通过采用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降到最低水平,实现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五、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1)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不过天然资源水平相对较底,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低,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

(2)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当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大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总的来说,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六、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措施和对策思考

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促进方兴未艾的循环经济在我国形成特色、得到科学发展。

(1)转变观念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要彻底摒弃那种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倾向,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社会。

(2)搞好规划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和地方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搞好综合平衡。

(3)调整结构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4)健全法制

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的江河黄砂开采问题,不仅要有水利系统上的立法,而且还要有海事系统、国土资源系统上等多方面的立法健全,统筹兼顾,才能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

(5)完善政策

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

(6)依靠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

(7)强化管理

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做好了,大大有利于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从另一个侧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8)宣传教育

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9)加强领导

处理好政府、企业和百姓的关系,各地区、各有部门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把人、经济与百姓的和谐共存这个核心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好、发展好。

七、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胡锦涛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生态文明建。。”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愈来愈希望深刻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及经济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广义的生态文明,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的,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包含普遍意义上的绿色生态文明,更包含政治、文化和道德伦理的生态文明等。就其基本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所谓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人们在对待生态问题时所表现的一种先进的价值观念形态,如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和生态道德等。所谓生态行为文明,是指在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各种活动及其对人们文明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引导和培育。所谓生态制度文明,是指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科学进步的制度形态,如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制订的法律法规等。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伸。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要走“绿色化”、无害化道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要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并将这一发展战略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和个人。在社会领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优化“人居”生活环境,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生态文明建。。在文化领域,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

三、迎接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机制支配下的生产要素及其产品和服务的全球流动与重新配置。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处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下游,因而承接着产业转移和积聚的污染风险,加剧了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特点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费增加。先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大都走的是一条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能源和重要金属消费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国家提出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路,重视重化工业的层次提升和节能减排的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发展和引进重化工业项目造成高能耗和高污染。“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人类要珍惜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中的一员,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彻底改变那种认为自然界是一种可以任意索取和利用的对象而没有把它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基础和生命源泉的错误态度。这一新的发展思想指出,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经济只是发展的手段。从目的上看,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但这种需要不仅是物质的需要,还包括各个民族的价值及社会、文化和精神的需要,以及发展不能损害当代人的生活条件和健康,更不能损害代际之间的资源能源的均衡等。这使我们彻底突破了过去那种单纯为经济增长而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将发展指数放在全局战略的视角上,思考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以及怎样在经济与道德、效率与公平、工具与目的、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当代与下代的关系上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循环经济源于生态经济系统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循环、转化和传递的原理。它一改过去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线性经济增长方式,为把各自孤立的生产环节排放的废物,运用技术工艺措施,将其转化为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的“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尤其是,它强调循环经济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它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应置身于该系统之外,而要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如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循环经济的生产观是,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并循环使用,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良性循环来创造社会财富。循环经济要求我们要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和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起循环生产和消费并重的观念。同时,它还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特别是,它视自然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需要维护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要求人类的实践活动要在资源承载能力内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当前,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呵护地球家园、迎接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挑战,应高度重视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生产方式要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并力争做到废物最小化、资源无害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首先,要大力加强经济杠杆作用。要在主要产业之间组成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链,如规定家电等制造企业要将用户废弃的冰箱、彩电、手机等产品回收处理,以使有关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日后如何再利用问题。其次,要加快立法工作。真正解决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第三,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快建设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和环境价格体系,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等。可以肯定,只要我们认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就会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发展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永续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意义;利用

1前言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渐意识到过度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性,意识到资源利用的可再生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资源利用的紧迫性促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中,循环经济作为其主要手段,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良好地发展经济,更能够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

2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来源于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就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循环经济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才使用“循环经济”这一术语。与循环经济相对立的是传统经济。传统经济的应用流程是“资源”到“产品”最后到“污染排放”,这种线性经济是单向流动的,并且是遵循“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这三个模式的。在这种经济的指导下,人们对现有的能源进行大量的开采和掠夺,在资源利用方面则是一次性的,通过资源变废弃物这种方式达到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种恶性循环的经济模式下,自然界的资源不断出现短缺和枯竭的情况,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循环经济则与传统经济大大不同。循环经济是基于不断循环利用物质的基础上,提倡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这两者和谐发展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在遵循生态系统模式下,进行的是“资源”到“产品”最后到“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利用物质的过程。循环经济则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就是在输入端尽量减少生产消费中所需使用的物质量;“再利用”是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和次数;“再循环”则是在输出端把产品再次以资源的形式进行处理利用。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基本上不存在废弃物,只有暂时没有派上用场的有效资源。

3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障碍

首先循环经济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言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把循环经济看作自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手段和方式。循环经济这一竞技模式的运转可以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变革,与此同时各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这种经济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从根源和表层来帮助人们发展绿色经济。其次,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在资源短缺匮乏的地区,循环经济是国家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流程帮助人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辅共生的模式。但是,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非容易之事。很多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缺乏有效的运作方法和不完善的政策等问题,因为循环经济的运行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等机构的支持,这种时候,就需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紧密结合运营机制和加强政府、企业等机构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发展起来。

4循环经济的展望

4.1循环经济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

高新技术应抓住机遇,结合循环经济发展商机,大力研发如废旧物循环利用等的无公害技术,并且高新技术产业也应该变更自己的产业方向,从由数量增长的类型转变为质量品质的类型,积极研究探索实践循环经济模式,以达良好绿色的经济运营模式。

4.2循环经济在再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发展

再循环制造并非收集废旧产品不停循环进行简单修补,而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更新”废旧产品,可以让它比原先的产品质量更好,如新的产品一样。例如,我国是一个相对来说缺乏橡胶的国家,所以在轮胎制造等需使用橡胶的生产制造方面,如果我们可以研究出安全的再制造轮胎技术,就可以在不用担心高速行驶时车子使用的再造轮胎发生爆胎的同时,节省橡胶资源的使用,这样就可以良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保护了我国的有限资源。

4.3要深度挖掘可以再次循环利用的资源

很多废旧产品在基本耗尽利用价值后也可以“另辟蹊径”。例如,可以回收利用塑料瓶,在加工处理后,将其制作成短纤维,用以生产制作环保类的速干球衣供给在俄罗斯举办的世界杯中十六支球队使用。塑料袋在环境污染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筛选出有价值的塑料袋进行分解,再利用制作其他有效产品。

4.4循环经济中产品的发展也要依靠绿色设计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5

关键词:中国循环经济体制;环境和能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引言

如今的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然而所有的发展大都是在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纷纷开始建立并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起清洁生产的模式,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作为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关键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更应该在力求发展的同时做好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并发展循环经济。所以,本文就如何加强中国循环经济体制,详细的从循环经济的含义和特征、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帮助中国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特征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所谓的循环经济就是采用科学环保的技术方法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模式,通过清洁生产、市场管理、社会监督等方式,逐渐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求达到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产与生态一体化的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内容中,主要分为三个模式――微观、中观和宏观:

1、微观方面,即从企业角度出发。例如,日本的尼桑汽车公司的生产模式就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的代表。该公司深知在汽车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会给地球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制造过程中所选用的零件甚至到整体机型都采用可回收材料,从而降低了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将环境负荷和资源利用都控制在了自然可吸收的水平。

2、中观方面,即从区域角度出发。这主要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个企业之间建立起来的互作互利的经济往来关系,即各企业之间相互合作,通过贸易往来将其他企业的废弃物转变成自己企业的原材料加以利用,从而实现材料的高效利用。

3、宏观方面,即从社会角度出发。就是整个社会建立起一种经济循环系统,例如建立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制,全社会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把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建立相关部门对垃圾进行回收,使之可以二次利用,或者改造成其他可以利用的物品。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1、新的系统观。在循环经济系统中,包括了人、科学技术、自然资源等众多的重要因素,新的系统观要求人们在研究循环经济系统时把人作为系统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在客观角度去分析,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新的经济观。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要权衡到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到生态承载能力,也就是资源承载能力,只有在承受能力之内才能做到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新的价值观。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必须保持它的良性循环,也就是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科技等,在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到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还要充分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力。

4、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系统要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遵循资源合理充分利用、产品循环使用、废弃物加工利用的原则。

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也在日益下降。近几年来,资源环境的因素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能够很大程度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目前,我国的资源状况就是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并且资源的开采及利用水平较为低下,浪费情况相当严重。

其次,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能够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在我国,目前污染程度已经相当严重,故而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去对我国的环境进行净化,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最后,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是我国应对来自全球的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换,增强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要去变换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得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遇到的问题

(一)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长期以来,中国都一直处于总体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匮乏的状态,这使得我国人民充分意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建国以后人们已经相当重视对废弃物的回收。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开始逐渐建立一些对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相关体制,人们更加意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然而随之俱来的就是大范围的工业污染与资源的大量开采使用,这使得环保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现在对中国来说资源短缺与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发展中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在党的十六大上,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其中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走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提高资源效率,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定为经济模式发展的目标。并且中国要在2050年建立起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循环型经济的社会,提高总体生态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循环经济体制实施进度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没有确立具体的主导机制。就是说没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模式;2、没有科学合理的运作制度。与国外制度相比,我国公民没有全部参与进来;3、公众总体素质较低。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循环经济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四、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形成节约环保的社会风气。各行各业以至具体到每个人都要树立良好的环境与保护资源节约意识,生活与工业垃圾回收改造,循环利用。全民动员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政策中来。

(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约束。制定相关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制定奖惩制度来约束全社会动员起来。

(三)积极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更快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大力鼓励进行环保节约的科学研发。鼓励社会科研人员大力研发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产品,实现资源最少化,效率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钟袁元,雷鸣,杨春平.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建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

循环利用的好处和意义范文6

当前,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现状既有积极的现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方面,在我国提出循环经济战略后,金融业迅速制订了相关的支持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投资、建立专项基金以及发放节能减排贷款等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来说,资金不足以及现行信贷政策的缺陷是主要问题。具体而言:

首先,政府缺乏系统的金融政策。作为公共产品的循环经济,它是市场经济主体的外部性问题,即在外部激励缺乏情况下,市场经济主体没有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作为服务市场经济主体的政府也会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没有出台系统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缺乏明确信贷范围和优惠信贷措施,并对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相应的补偿政策,现有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仍然集中于传统优势产业,对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则鲜有涉足,短期经济效益仍然是政府实施金融支持力度的重要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我国尚未建立起独立的农业金融运作体系,农业金融只是农村金融框架下的组成部分,因此农业中的金融支持往往未能落到实处。虽然目前我国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的农村金融制度的框架已经基本清晰,但农业金融制度的框架却尚未成型,农业金融的分工合作关系还未建立,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都有农业金融的业务,但这些业务的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成份至今没有划分清楚。”

其次,单一化的投资主体导致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投资主体的角色,大量的资金被投向固定资产及传统经济领域,而以大量资金为发展基础的循环经济则仅被少量投入。虽然近年来融资渠道有所扩大,但是能够实际运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资渠道仍然狭窄,远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所以说,政府难以独自承担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这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效应。例如,“从中国的整体情况来看,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由于自身积累不足、地方财政收入及投入有限,均难以对循环经济发展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制约了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

最后,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缺少足够的积极性。作为市场经济的投资主体,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一方面在于其可以带来经济利润,另一方面则在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小于各种费用,而当前却存在循环经济利润有限前提下的各种政府费用过多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对现有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政策持负面态度。例如,“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税费压力严重,仅增值税一项就占一般纳税人营业额的17%,还有其他附加税、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职工水利基金、职工教育基金、残疾人保障金等,合计要占到企业收入的近40%。”

总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企业自身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尽管这与金融体制有着直接的关联,但是,政府经济伦理意识的缺位才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的政府经济伦理分析

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既要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进行分析,也要从政府义利观的视角进行深入阐述。义利关系问题是经济伦理领域研究的基本问题,它贯穿于一切经济活动的始终,集中体现了经济领域内的诸多矛盾。由于利益处于经济活动的中心,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义利关系问题就成为其重要内容。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这就是说,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统一是同时实现效率与公平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然而,效率与公平相一致的条件下经济利益最大化就是符合经济伦理要求的“利”,在这其中,道德与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道德的基础是利益,而不当得利、一己私利、损人之利是“义”所约束与反对的利益,“义”与“不义之利”的冲突与不断协调促进了正当利益的发展。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义与利的冲突通常表现为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冲突。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的互利既有相交的方面也有背离的一方面,而后者则会导致二者对立。经济行为的道德意义在于结果,而动机则不具道德意义。这就是说,利己的动机并不能保证结果永远是利他的,损人利己仍然可能存在;而道德行为中的价值意义则在于将结果与动机统一了起来。道德行为是结果利他与动机利他的有效融合,二者共同符合当前以及长远利益。具体来讲:

首先,政府义利观冲突是导致循环经济缺乏系统金融支持政策的重要原因。这就是说,由于循环经济具有公共性质,所以,市场经济主体在缺乏外部激励的条件下必然缺乏支持其发展的动力。由此可以得出,政府之“义”就是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时创造充足的外部激励条件,系统的金融支持政策则是重中之重。而其“利”则在于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各类主体通过完善且系统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政策享受到真正的优惠,为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然而,一些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更多地是从本地区、本部门的短期利益出发,甚至置社会公众的长期利益于不顾。在某种程度上说,政府相关部门对其应有之“义”的不作为使得系统的金融循环经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实质是政府短期经济利益对民众长期利益的侵害。

其次,政府义利观冲突是循环经济单一化投资主体的主要推动力量。这就是说,长期以来,循环经济的公共性造成了政府代替市场选择而成为投资主体局面,因此,循环经济在单一投资主体的情况下必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以得出,政府之“义”就是在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时对社会资本投资循环经济领域起引领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金融政策安排。其“利”则在循环经济领域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所带给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预期。然而,某些政府部门却着眼于地区短期经济之“利”,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需多元化投资主体局面置之不理,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设定较高门槛,力图在该领域维持其长期收益,而这种杯水车薪式的资源投入根本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可以说,政府对其应有之“义”的忽视使得多元化投资主体格局迟迟不能形成,其实质是政府之“利”对民众之“利”的损害。

最后,政府义利观冲突是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外部原因。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动力就来源于投入相对较小化的可预期的长期利润。由此可以得出,政府之“义”就是在金融税收方面给予循环型企业以强大的支持,使其可以拥有足够能力与动力来从事循环经济发展。其“利”则是政府可以通过企业发展循环型经济而在未来得到可预期的政治和经济收益,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然而,当前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却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在金融层面上对循环型企业设置种种不合理的税收及费用以满足其财政安排的需要,这会使我国原来脆弱的循环型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窘境。可以说,政府无视其应有之“义”而大大增加了循环型企业的生存难度,其实质是社会长远之“利”受到政府短期利益的绑架。

可以说,造成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所持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冲突,它将自身短期经济利益与社会公众的长远利益对立起来,出现了结果利他与动机利他不一致的情况,加之现有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制度环境不成熟,直接导致了社会公众利益受损及国民经济的非健康平稳发展。

三、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解决方案的政府经济伦理价值

符合道德规范的经济行为通常能够将个体道德与制度文化进行有机地结合,这实现了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在组织规范条件下的统一。库柏指出:“符合道德的行为是不可能在孤立的情况下形成并得以有效维持的。”[8]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不仅是经济运行状况的反映,更体现出经济伦理建设缺位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所以,以政府经济伦理建设加强为标志的各方经济伦理建设是提高循环经济金融支持力度的根本之道。从理论来看,政府的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应当承担依法合理使用公共权力,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责任。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机构,承担的是如何按照公共意志要求,行使好公共权力的责任。这种责任表现在政府行为之中就是以体现普遍化要求的伦理规则限制政治权力,防止与杜绝一切权力滥用的行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价值多元化。在这种现代性条件下,政府是公共权力行使者,也是公共意志的执行者与人,其特殊的地位要求政府按照公正的原则自觉地承担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促进公民社会、国家与政党的和谐发展。由于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主体利益的多样化,不同的利益要求只要是合理的,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也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所以,政府应该坚持从公共利益需要出发,按照公共利益要求使用政治权力,协调不同主体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促使利益的整体平衡,而不能从政府的特殊利益出发,损害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因此,公共利益与公共伦理规范构成了政府的伦理责任。

首先,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的政府经济伦理解读。健全的政府治理机制是推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从根本上转变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方式。这就是说,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方式忽视了生态利益诉求,造成人与自然间的矛盾。而政府经济伦理要求其将环境利益纳入到政府考核方式之中,充分体现了代表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应构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性竞争的环境。这就是说,循环经济制度不健全条件下的市场环境也是不公正的,这极大地损害了市场经济主体投资循环经济的动力,不利于公众的长远利益。政府通过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则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价值理念,起到了导向性作用,也最终会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持续增长。

其次,应加强现有循环经济金融支持力度的政府经济伦理解读。政府经济伦理意识的清晰化是加强循环经济金融支持力度的重要工作。第一,各级各类金融部门应联合出台高度关联的金融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其可预期的未来提供明确且强烈的金融政策信号。金融各部门通常各自出台循环经济金融政策,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相互间的矛盾,这不利于企业对未来循环经济产业的可预期收益,影响了其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而政府统一规划下的各金融部门联动机制将有利于相关企业对未来形成良好的预期,不仅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符合政府在循环经济支持力度方面的经济伦理价值取向。第二,各类循环经济发展基金的建立为长期投资主体提供了覆盖面更为宽广的融资途径,有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投资主体只能依靠银行贷款单一途径来发展循环经济,其严重地受制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及资金供应充足程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循环经济发展力度。而政府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各类循环经济基金则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资金选择余地,从长远看不仅有利于循环经济能够真正作用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反映了政府经济伦理的实质所在。第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监管体系的健全将有效保证其迅速成长。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监管体系存在着不健全的现象,资金肆意占用、挪作他用现象严重,这难以保证有限的资金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而政府不断完善循环经济资金监管体系则有利于实现资金最大效用,为循环型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经济伦理取向。

最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投融资体制改革措施的政府经济伦理解读。加快循环经济投融资体制改革也需要政府不断提高自身经济伦理意识,适应时展的要求。第一,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为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长期以来,我国循环经济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这一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循环经济迫切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则使循环经济发展缺乏社会其它力量广泛而强有力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发展。而政府通过转变其经济伦理价值取向认识到了社会各方利益平衡的重要性,从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快了循环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吸引了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之中,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机制,这不仅满足了循环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而且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护多样化利益诉求、协调利益矛盾,促进整体利益平衡的价值取向。第二,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了我国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大多设于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部委且发展十分不健全,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循环经济作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领域需要更加开放的投资机制,而政府引导型的发展模式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循环经济发展有了多元化的力量支撑。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政府经济伦理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由过去“唱戏人”转换到“搭台者”的角色一方面说明我国正在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下的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风险资本供给体系,循环经济建设因此可以得到切实推进;另一方面则体现出我国向服务型政府理念渐进性地演变态势,代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向的价值取向愈加明显。

总之,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惯性”经济伦理意识,即通过充体现各方利益诉求的经济伦理制度建设来破解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乏力的困局,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