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利用的概念范例6篇

循环利用的概念

循环利用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循环经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引言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一直是我国可持续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讲,不仅土地资源非常匮乏,而且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从而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而总结了循环经济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策略。

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特征

循环经济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引入我国,并且在2005年被正式引入到经济发展的策略中,循环经济的概念主要是指,通过减少资源的利用,以及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能够发挥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率,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循环经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主要是从输入端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量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第二,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技术,能够从技术角度进一步节约资源,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第三,生产技术方面,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对资源的消耗,需要利用可持续的理念进行生产,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能够使得经济获得绿色发展。

三、循环经济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对循环经济概念的论述可以知道,循环经济对于土地等其他资源都能够形成有效的利用模式,可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降低资源的使用速率。因此,可以说循环经济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人们土地资源保护意识

对于早期的土地资源利用来讲,人们没有对土地资源形成一定的保护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对土地资源进行破坏和浪费,从而使得土地资源变得进一步匮乏。当循环经济的概念提出之后,能够帮助人们树立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的不足,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能够用来种植的土地资源非常稀少,加上我国的人口众多,如果不对土地资源加以保护,那么很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循环经济的概念提出之后,能够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在实际行动中保护土地资源;第二,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保持经济稳定健康的增长,而且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保护,所以循环经济的概念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二)循环经济使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重要导向

循环经济的概念,为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了重要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循环经济通过自身的各个环节,能够形成有效的闭合式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对于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给予一定的启发,从而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能够从理念和实际操作方向转变;第二,循环经济中的多项原则,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实施也包括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因此循环经济中的多项原则可以被借鉴,从而用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和实施过程。

四、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循环经济概念的引入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而且为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要在循环经济的概念下,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的作用。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实现土地资源的减量化

土地资源的减量化主要是指进一步降低土地资源的占用率,使得土地资源的总量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稳定的减少。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使得农村人口及产业方向都向着城镇集中发展,同时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维持土地资源在一段时期内的稳定;第二,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对于部分土地资源的使用需要进行明确的规划,建立农田保护区,尽量减少建筑用地、工业用地对农田资源的占用;第三,注意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一些生态敏感区不仅仅资源不可重复再生,而且其中生长着很多珍惜的动植物,所以需要注意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不要刻意建造生态保护圈,尊重生态敏感地区的自然发展。

(二)减少废弃土地资源

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显示,很多地区对于一些不太肥沃的土地地区进行了废弃处理,这与目前提倡的循环经济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是相悖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就需要进一步减少土地资源的废弃,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一些人为的干预,使得土地保持持续的肥沃程度,例如:可以通过人工测量土地肥沃度的方式,对于缺乏肥沃度的土地进行人为干预,帮助土地资源尽快恢复肥沃程度,从而能够被进一步利用起来;第二,多种土地利用方式相结合,对于一些地区的土地,可能确实不太适宜种植农作物,因此可以鼓励人们发展林业或者畜牧业,从而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土地资源的量;第三,主要土地的休养生息,当土地为农作物提供营养之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修养声息,这段时间可以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其他农业劳动,不仅能够使得土地恢复肥沃程度,而且可以帮助农民对土地做到可持续利用。

(三)土地资源的再利用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是非常匮乏的,为了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利用,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和调整,一些土地资源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了灾害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作用。对于这种类型的土地应该给予治理和改造,使得土地资源能够满足土地利用的质量;第二,加大对土地资源的投入,通过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方式,筹集更多的资金对土地进行改造和治理,不断丰富我国的土地资源的数量,使其能够不断被利用;第三,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从规章制度方面,以强制的方式要求人们更好地做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能够不断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小结

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地资源非常匮乏,要求我们对土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而提出了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如何利用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策略。相信,随着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发展和利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敏,张军.GIS 支持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土壤学报,2012,49(1):1-8.

循环利用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工业;循环经济;博弈;福建省

1引言

近年来,由于福建省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地区生产总值仍保持逐年增加,但增长速度却呈现逐年放缓的趋势。这也是福建经济从“速度效益型”转战“质量效益型”的明显标志。但我们必须明确,要想完全转变以投入作为重点经济驱动因素的局面,就必须大力发展福建省循环经济。

2福建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分析

自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来,福建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在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资源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许多不足。

2.1总体能耗指标方面

由于福建省践行“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理念,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指标方面,呈现出连年下降的喜人态势。但不得不指出,福建省各社区市的能耗指标仍然存在结构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漳州和宁德两市在2013年的能耗指标升降中,出现了有所上升的趋势。

2.2工业废水方面

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14》核算,2009年以来,经过多方努力,福建省在工业用水总量及废水排放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为,用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工业废水排放及直接排入环境总量也在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见表1。

表1福建省工业废水排放情况

年份项目[]2009[]2010[]2011[]20112[]2013

工业用水总量(亿吨)[]87.32[]79.33[]96.3[]60.36[]68.63

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142746.99[]124168.21[]177185.62[]106319.29[]104657.99

#直接排入环境的(万吨)[]73810.86[]59215.46[]163335.15[]94062.52[]90584.55

看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想要完全解决工业废水的处理问题,福建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表2所示,我们可以看出,从2009―2013年,福建省工业废水的处理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废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必须引起省政府及相关环境部门的重视。

2.3工业废气方面

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宏观调控,在废气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在废气治理设施的投入,以及治理设备运行费用的投资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总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处理情况见表3。

2.4工业固体废物方面

工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势必带来固体废弃物的不断积聚,福建省亦不例外。但由于近年来福建省的不断努力和投入,在固体废物的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以及危险废物处置量三方面,都在总体上有所增加。

但由于工业固体废物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难以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因此在产生量的控制上,福建省仍面临较大的挑战。从表5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来,福建省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尤其是危险废物产生量均不可避免地呈现上升态势。

3双重利益视角下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博弈分析

通过对福建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在总体能耗、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方面呈现的弊端不容忽视。循环经济能否在福建省得到长久而持续的践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大利益主体的态度与行动。政府是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主体,企业作为最主要的工业经济参与主体。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当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监管对象。

3.1提出假设

“美丽中国”推行以来,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若仍为一己私利,置环境于不顾,大肆排放污染物,一经查实都将受到环保部门的惩罚。而对于认真履行循环经济理念,在治污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企业,却鲜少会受到表彰。从政府监管角度出发,若其未能积极履行监管职责,对企业的污染行径置之不理,同样地也将遭到惩戒。本文提出了如下假设:关于进一步减少企业污染行为的监管措施,加大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受罚成本是最优策略,加大对政府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的处罚成本是劣等策略。

3.2博弈分析

本文假定博弈双方分别为:政府和企业。政府存在支持循环经济与不支持循环经济两种选择,企业则存在遵循循环经济与不遵循循环经济两种选择。双方的支付矩阵如表6所示。

3.2.1若政府支持循环经济

一是当企业选择不遵循循环经济,大肆排放污染物,违法行为被环保部门发现后,记为-A,而此时政府由于支持循环经济,敦促环保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从而发现企业的违法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政府的政绩,但由于在监管环节上投入了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付了一定的监管成本,因此,假定这种情况之下,政府的收益与其成本是相互抵消的,故政府的收益记为0。二是当企业选择遵循循环经济时,必将会在治污环节有所投入,产生一定的成本,使经济利益有所减少,但由于企业的环保行为使其免去了因排污而被查处的可能,因此这部分收益与成本相互抵消,此时企业的额外收益记为0。同样地,政府因实施了环保监管工作,而阻止了企业违法行为的发生,取得了政绩收益,但却与实施监管的成本相互抵消,因此政府的收益也为0。

3.2.2若政府不支持循环经济

一是当企业不遵循循环经济时,其违法行为因为不受监管而无须付出相应代价。那么企业除了无须遭受罚款和声誉危机外,还获得了额外的收益,如可以利用本应投入到治污环节的资金进行其他回报更大的投资,为自身带来更多收益,因此此时企业的收益记为B。相反地,此时由于政府不支持循环经济,导致企业的违法行为日益猖獗,使得环境遭受破坏的同时,也拉低了自身的政绩,从而蒙受了一定损失,故政府收益记为-C。二是当企业选择遵循循环经济时,那么企业获得的额外收益为0。而政府则在没有投入监管成本的情况下,规范了企业的行为,既保护了环境又保证了自身的政绩,因此政府的额外收益记为D。

该博弈模型并不存在纯粹策略纳什均衡,而是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我们设企业不遵循循环经济的概率为p,设政府支持循环经济的概率为q,则可得到以下分析:

企业的期望效用与最优策略分析:

期望效用E=p*q*(-A)+p*(1-q)*(B)

此时设E/p=0,通过求解得到:q*=B/A+B。

政府的期望效用与最优策略分析:

期望效用E=p*(1-q)*(-C)+(1-p)*(1-q)*D。

此时设E/q=0,通过求解得到:p*=D/C+D[2]。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企业以D/C+D的概率选择不遵循循环经济,政府则以B/A+B的概率选择支持循环经济。也就是说,只有当政府环保部门选择监管的概率小于B/A+B时,企业才会不遵循循环经济。同样地,只有当企业选择不遵循循环经济的概率大于D/C+D的时候,政府才会选择进行环保监管。

第一,加大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受罚成本。如果将企业违反循环经济理念的违法行为的处罚数额从A提升到A1,那么在政府遵循循环经济的策略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企业不遵循循环经济的期望收益将会小于0,且此时企业不遵循的概率仍然保持在D/C+D不变。但政府趋向于支持循环经济的概率却将从原来的B/A+B下降到B/A1+B,这种情况是我们最不愿见到的,因此不理想。

第二,加大对政府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的处罚成本。如果将政府不支持循环经济,即环保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的处罚成本从原来的C提升到C1,我们将发现,在企业不遵循循环经济策略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监管部门若仍然选择不监管,其期望效用将会小于0。此时,政府支持循环经济的概率仍然保持在B/A+B不变,但企业选择不遵循的概率却会从原先的D/C+D降低为D/C1+D。可见,加大对政府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的处罚成本,能够更加有效地遏制企业违反循环经济行为的发生概率,这种情况是最理想的。

3.3结论及对策建议

笔者通过建立博弈双方支付矩阵,以及混合策略博弈分析,论证了在推行工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的正确措施,以期为全面迈向工业循环经济,减少企业污染行为的产生,保障生态环境和公众的健康提供更大可能。为进一步推行工业循环经济,应从中央政府、当地政府以及工业企业三方面着手,努力寻求福建省实现工业循环经济有序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一,中央政府应当:一是对于切实践行工业循环经济,为生态建设作出表率的企业,中央应当在财政补贴、减免税费方面予以适当奖励;二是授意各大金融主体,对于优先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优惠,并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进行工业循环经济项目的投资,并以此作为风向标,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力,引导企业积极践行循环经济理念。

第二,当地政府应当:一是进一步完善环保监管系统,构建合理的环保监管模式以及奖惩方法,从而起到督促监管部门完成职责范围内工作的效果;二是加大对企业在践行循环经济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培育企业主的循环经济意识,敦促其加大对治污方面的投入,还可对有突出表现的企业予以表彰,利用模范效应,在全行业兴起积极贯彻执行循环经济的良好风气。

第三,企业应当:一是转变陈旧观念,意识到循环经济理念的贯彻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并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将节能降耗融入到日常生产中,达到企业行为的优化;二是加大资金投入,重视科技创新,以环境无害化技术和环境友好化技术为重要支撑,重点开发具备推广意义的“零排放”技术、工业原料回收利用和处理技术以及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等;三是完善企业文化,强化责任意识,通过制定和节能环保相关规章制度,将循环经济的理念传达给每一位企业员工,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以此赢得良好的声誉和社会效应,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子晗,吴伟强.博弈论视角下政府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的制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9):142-144.

[2]任晓松,吴世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J].经济师,2010(1):27-28.

循环利用的概念范文3

一、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寻找教学切入点

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新生,生物知识仅限于小学自然中,学习到的一点知识,小学五年级的自然课介绍了人体循环、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的简单结构和作用,循环系统介绍了心脏的结构和血管种类,还介绍了血管中动脉、静脉概念,提到动脉是从心脏发出的血管,静脉是回到心脏的血管,呼吸系统就简单介绍肺的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等生理作用,生物知识量非常有限。

二、分析教材特点,明确教学目的

本节课通过对“血液”、“血管”“心脏”概念特点的复习,通过对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特点、比较的复习,归纳人体“血液循环”的特点。利用挂图,教学电动模型、录像等手段来重点讲述“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教学另一个难点为:“血液的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好三个要点:一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二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血液循环的意义,也即血液循环在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的毛细血管以及流经肺部主毛细血管时发生的物质交换。

本节课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第二节课时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

三、制定合理巧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我在这节课中是这样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复习、分析、归纳与多媒体相结合,利用挂图、教学模型、实物解剖、教学光盘等手段。本节课是建立在“血液”“血管”“心脏”有关知识特点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比、归纳、升华出人体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和途径,可以利用画示意图、电动模型,对比、归纳出特点,由于是动态过程,在通过教学光盘演示循环的途径,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并通过动脉血和静脉血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物质交换的进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显示循环系统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核心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1)血浆、血细胞的成分作用;(2)回忆小学自然学过动脉、静脉概念: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结构特点、概念并画出血流方向示意图:心脏动脉,心脏静脉,动脉毛细血管静脉;(3)心脏结构:二心房,二心室。并出示心脏结构示意图(图1)。

让学生将这三部分知识整合在一起,得出血液在心脏与血管之间的流动的方向和顺序(图2)。

导入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在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中流动,即血液循环。

提问:血液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心脏”,复习心脏起到“泵”的作用,回忆心脏四个腔室、名称和肌肉层的厚度,强调左心室最厚,其次是右心室。

(二)新课讲述

1.根据学生在小学自然已学过的“肺的呼吸”的知识

提问:肺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问:“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人体如何运输的呢?是由人体内的液体运输通道即血液循环进行运输的。

2.体循环和肺循环:人体内血液循环非常复杂,大致可分为两条循环途径:(1)体循环(2)肺循环。

(1)介绍体循环和肺循环展示挂图:体循环和肺循环比较,两条循环途径:让学生得出体循环较长、肺循环途径较短。

(2)介绍与心脏四个腔室相连的血管提问:“体循环出发点应从心脏的哪个腔室出发?”提示学生看图(1)心脏左心室肌肉层较厚,收缩力最大,射血最有力,在根据图(1)介绍心脏四个腔室所指的血管名称:左心室肺动脉,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静脉左心房,并在图(1)上标出四种血管与心脏的连接。

得出图(3)示意图。

(3)指导学生将图3和上面的图2内容结合起来,推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途径:体循环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

右心室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各级静脉体内毛细血管

肺循环为: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

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4)指导学生判断血液循环中,各部位的血液成分。

强调在肺循环中肺泡毛细血管进行全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则从肺泡中流入的含二氧化碳的血液,将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氧气扩散到血流中,则血液变为含氧气多,含二氧化碳少的鲜红动脉血,由此得出肺静脉中为动脉血,肺动脉中为静脉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我把肺比喻成人体的“加氧站”,进入肺中的血液含二氧化碳多含氧气少为静脉血,流出肺的血液含氧气多二氧化碳少为动脉血。

在体循环中:在体内各器官毛细血管产生二氧化碳由血液运走,这样则血液变为含二氧化碳多氧气少的暗红的静脉血,由此得出体动脉中为动脉血,体静脉中为静脉血。

3.总结

(1)心脏四个腔室所连接的血管口诀:“房连静,室连动”,即心房连接静脉,心室连接动脉。

(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口诀:“体左右,肺右左”,即体循环起点从左心室出发,途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终点回到右心房。肺循环从右心室出发,途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回到左心房。

(3)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中各部位的血液成分:口诀:“体名符,肺相反”,即体动脉中为动脉血体静脉中为静脉血。肺动脉中为静脉血,肺静脉中为动脉血。

循环利用的概念范文4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中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数字、图形、符号、名词术语和定义、法则等都是数学概念。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极强的基础性,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概念时,就要根据不同概念的不同特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按感知、形成、巩固和运用四个阶段进行教学。

一、发现概念 领悟概念

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是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出示一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的数据:有一商场的衣服降价10%;六⑶班同学的体育合格率达98%;今年城镇人口人均收入比去年增长12.5%……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学生根据上述的材料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读?怎样写?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有了这样的开始,再来学习“百分数”的概念就显得轻松自然了。再如:开始学习“角”,教师凭借常见的直观实物(五角星、三角板等),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意义。

对于发展性概念,一般采用课前预习、课堂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智力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已有的概念去认识新的概念,使新概念在已有的概念中深化,产生新的知识,即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如,讲“比的化简”时为了讲清“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一概念,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的道理,复习“最简分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很快理解了“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再进一步指出化简比的方法与约分方法相同,但要注意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有小数或分数,必须转化成整数比再化简。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找出新概念与已有的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

二、探究概念、形成概念

当学生感知概念后,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必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和学习手段,来剔除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其基本属性,认真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找准概念中的重点难点给学生讲解,帮助学生构建自己正确、清晰的知识框架。如揭示倒数概念时,应重点强调“乘积为1”、“互为”两个重点,让学生明白两个数互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一个数是不能称为倒数的。再如,什么叫循环小数?课本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这里要抓住两点,①前提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②属性是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明确了这两点就能迅速的判断出某些数字是不是循环小数,如7777.777、7.32132、2.2020020002……这样的小数都不具备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所以都不是循环小数。而0.324324……、0.146262……具备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它们都是循环小数。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引进教学,因势利导,通过观察和语言描述提供感性材料,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可通过分析比较概念的关系或几何图形的位置、形状等变化,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充分感知,形成正确表象,给概念下定义。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划清了异同界线,才能建立明确的概念。而对这类概念,应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牢固记忆学过的概念。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因数,再比较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然后根据因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因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即因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果能够把握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教学的层次,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突出每一个概念的重点难点,使学生不仅了解这个概念是如何表述的,而且了解描述这个概念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那么,必然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掌握概念的能力。

三、强化概念 巩固概念

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基础上,让学生在不同题型、不同方式的训练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积极思维,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抓住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概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巩固概念,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结论就不单纯是文字的结论,而是对概念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时,当学生形成概念后,对分数意义理解应有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观的认识,结合具体事物描述分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理解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理解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第二次飞跃是由具体到抽象,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1份或几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然后概括出分数的定义,这是感性的飞跃;第三次飞跃是对单位“1”的理解与扩展,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个群体等,最后抽象出:分谁,谁就是单位“1”,这样单位“1”与自然数的“1”的区别就更加明确了。这样的三个层次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展现出知识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展中去理解分数,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结论所能代替的。再如学习了“比的意义”后,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关系设计练习,从中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运用概念、发展概念

循环利用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企业会计 环境会计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在逐渐上升,但是因为很多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造成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加深。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在企业的生产中逐渐改变以往的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会计是为企业经济服务的,循环经济的引入势必会对企业会计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一些企业会计问题。

一、循环经济及其产生的背景

循环经济是以实现循环利用为目标,坚持减量化和再利用的原则,按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运行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较小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实现尽可能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基本特征是:在资源的开采中要坚持综合性的开发和回收利用,资源消耗中要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在整个社会的消费环节要提倡绿色消费。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国家开始对环境会计进行了研究,对环境会计目标、计量、成本以及负债确认等都做了相关的规定,而我国也开始将其融合之后对环境会计假设、信息披露等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不足,还是处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处于末端治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目光逐渐从污染末端到污染源头转变,到了90年代,世界各国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将预防取代了治理,逐渐走向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在这种大形势下,我国也积极研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且颁布了一系列与循环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和条令。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问题

在当前的世界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也在进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数都是围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的而研究,而对于在循环经济对年企业会计的挑战的研究比较少,所以需要对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目标、会计对象等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阐述。

(1)会计目标。在以往经济环境中会计目标主要是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权益人等与环境利益有关系的人提供经济活动主体对自己环境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以及一些与理性投资和决策有关系的信息,在这里受托责任是指末端治理责任。但是在循环经济下,企业的受托责任不仅是末端的治理,还包括污染源的治理,要求企业实现零排放和高回收,所以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目标应该调整为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权益人等与环境利益有关系的人提供经济活动主体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以及一些与理性投资和决策有关系的信息。

(2)会计要素。在循环经济环境中,企业会计所有反映是企业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开展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所以在循环经济中企业的会计要素应该包括循环经济成本、负债、收入以及利润。其中循环经济成本指的是企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或者是在执行环境目标要求的过程中付出的其他成本;循环经济负债指的是企业符合债务确认标准的与循环经济成本有关系的义务;循环经济收入指的是企业符合债务确认标准的与循环经济成本有关系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利润就是循环经济的收入和成本之差。

(3)会计计量。在循环经济环境中,企业会计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预防、治理污染以及资源循环利用信息进行反映,与以往不同,企业有些资产、负债、收入等需要采用非货币进行计量,例如,在废弃物的排放量计算中就需要采用非货币计量,所以循环经济中要执行多重化计量,但是企业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会计为基础的,因此还需要借助价值评估办法用货币信息代替非货币信息,而当前市场中价值评估办法的科学性不强,循环经济的会计计量还是存在较大的困难。

(4)会计信息披露。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增加,要保证企业财务报表能对企业成本费用和资源开采中的节约情况进行充分的披露必须要坚持以下三点:第一,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要设置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各要素科目,其内容能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第二,对会计报表的要不断完善,在报表附注中应该对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标准注明。第三,在企业会计还要对企业治理的措施和政策进行披露。

(5)会计准则。全球经济发展到如今,绝大多数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都已接受,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积极倡导经济模式的转变,所以如何提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会计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发挥循环经济中会计的作用,必须要制定相应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要借助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尽快制定循环经济会计准则。

会计概念框架构建。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理论发展水平,会计业务的顺利开展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基本观念和目标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能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和重新颁布真实的体现了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应该对循环会计概念框架进行深入的研究,尽早确立。

总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在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必然面临更多的挑战,所以必须要借鉴一些成功的会计研究成果,以循环经济为主研究企业相关的会计问题,从而能保证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循环利用的概念范文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是必修三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体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立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推进学生从宏观层面理解“稳态”的涵义。针对高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素养差异多元的实际,采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引导探究学习方式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设疑为主线,以问题驱动式引导学生为主体形式,以多媒体手段为载体,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梯次以问题冲突循环冲击学生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推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拓宽自身的思维维度,将培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融入教材知识内容体系中去。

[教学目标]

1 以概念辨析、模型建构为师生课堂交流载体,推动学生围绕物质循环的概念经历了解――理解――简单应用――较熟练应用过程,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进学习生物的情感。

2 围绕“碳循环”多维设置信息呈现形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互助交流,教师收敛测评方式,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融入“展示自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氛围中,一方面渐次提升理解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不同维度的认知,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协同、对比、感受“知识生成”所需的各个层面的能力素养。

3 以社会热点信息为载体,以“物质循环”概念要素为思维收敛点,以师生交流为依托,引领学生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4 以概念要素对比分析为主要载体,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围绕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5 以“实验信息读取”“实验步骤设置”“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为重点,引领学生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 教学方法:主题探讨法、问题归纳法、典型案例法、多维思辨法

[教学过程]

1 复习回顾:围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设置框架式问题信息――依托教师设置的信息,领会“流程”“要素”――引导学生为后续学习阅读分析新知做好思维发展铺垫

2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设疑――所需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你自己所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去了哪里?原因是什么?然后围绕教师设疑,融入新课。

3 问题导学,师生协作,丰富概念知识细节支点:(1)出示“物质循环概念”问题界面。构建“模型”,关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相应关联。(2)概念要点设疑:概念中的“物质”具体是指什么?概念中的“循环具体是指在那些主体中往返出现?其范围具体是指什么?“物质循环”具备哪些特点?(3)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关注“物质循环概念”生成的各个细节点,交叉矛盾点,冲击自我“浅阅读”缺失细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把抽象的知识以细节问题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4 问题导学,主题探讨,小组协作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1)出示教材图5-11碳循环示意图。(2)教师出示三种学习方式:文字纲领式、对应教材简单图文代换式、变换幅度较大的示意图式资源信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5分钟,教师巡堂辅导和确定收敛时间。(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互相点评对方的疑惑点和出错点。(4)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发放答案。(5)教师出示变式测评问题,总体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5 问题导学,师生协作,感悟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关联:(1)出示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平衡吗?如果不平衡的话,导致了什么结果?怎么造成的?有没有解决方法呢?”(2)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依据“CO2增多的原因”“温室效应的危害”“如何解决温室效应”等主题逐渐收敛学生思维。在教师的引领下,体会分类、归纳、演绎、对比等思维转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