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研究范例

循环经济研究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1

[关键词]绿色循环经济;双循环;强富美高新江苏

1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

党的“”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和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多次强调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方针,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对江苏省加快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引领江苏高质量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1.1绿色循环经济的概念

绿色经济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绿色经济以实现有限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最优利用效率为目标,充分发挥人类资本、生态(自然)资本,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核心内涵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与白色农业、黑色工业共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结构闭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绿色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是在有限的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结构闭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充分发挥人类资本、生态(自然)资本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环节,实现“最大生产、最低消费,最小废弃”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绿色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绿色产业-资源再生”的物质反馈循环的闭合式经济发展新模式。简言之,绿色循环经济是在有限的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约束下,充分发挥人类资本、生态(自然)优势,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及静脉产业,以资源最优循环及利用效率为目标,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可持续的闭合式经济发展模式。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把“高质量”作为全省发展的鲜明导向,明确要求完成党中央交给江苏的“六个高质量”的任务。因此,“十四五”是江苏省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提升绿色惠民、增强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1.2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内在要求

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江苏省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和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是我省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而打造以海上三峡、节能环保产业硅谷、绿色制造等为核心的绿色创新型产业集群,挖掘生产、生活、流通等各个方面创新要素,围绕循环产业链构建循环创新链,将为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新动能。

1.3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江苏省还处于环境高污染、高风险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迈过生态环境总体好转的“拐点”和重大环境风险的“关口”。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就是要建设经济与生态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双赢,破解污染严重的现状与江苏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打赢绿色转型和攻坚战。因此,在江苏进行绿色循环经济研究对于全面提升“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4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是着力推进全域一体化发展、提升江苏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党中央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围绕产业科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重点推进,整体提升区域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长三角重镇,江苏鲜明地提出了“六个一体化”的推进措施,而构筑区域大循环经济体系,形成生态系统、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制度,精准识别解决空间治理、绿色技术、产业升级、环境质量等先导性、基础性和紧迫性问题,将带动全省面向绿色循环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2江苏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基础与阶段分析

作为我国首批10个循环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之一,江苏省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紧跟国家战略步伐,经历试点探索(2005-2010年)、推广发展(2011-2015年)、巩固深化(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江苏省始终走在全国各省前列。2005年,省政府《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7年,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省经贸委《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方案覆盖钢铁、冶金、电力等重点行业,涉及城市、园区和企业三个层次载体。在此基础上,2013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标志我省循环经济开始由示范引领向全面推进方面发展,形成了一批典型模式,促进了全省循环经济的面上工作在广度上的推进。“十三五”期间,江苏省通过《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定调“绿色发展”思路,提出“强化绿色发展导向”,制定了各类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专项规划,为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提供了指南。目前江苏的绿色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1产业绿色循环转型进入攻坚期

在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江苏也面临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的挑战,因此江苏省已经进入以绿色循环产业转型为导向,在经济新常态过程中创造新的增长的攻坚阶段。

2.2城乡绿色循环发展进入突破期

江苏城镇化进程仍处于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势必带来经济转型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风险,因此江苏省必须进入以绿色循环发展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重点突破城乡空间布局形态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等关键问题。

2.3区域绿色循环一体化进入探索期

区域绿色发展一体化是江苏省委“六个一体化”发展思路中的重要内容。围绕这一内容,我省将进一步探索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协同推进,共抓长江大保护,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苏南、苏中、苏北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有更为合理地分工和互补。

2.4信息化绿色化融合创新进入创新期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信息技术对绿色发展具有独到的关联和带动作用。江苏省要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应用,以信息化引领产业绿色化、以信息化带动环保智能化、推动信息产业自身的绿色发展,实现信息化和绿色化的融合发展。

3结论与对策

根据中央对江苏的总要求,借鉴国内外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结合江苏省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江苏省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总定位为“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循环产业集群高地、国内外知名的绿色循环技术创新策源中心、全国绿色低碳发展先行试点示范基地。

3.1示范引领,全面推广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循环发展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基本途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各领域,城市、园区、企业各层面,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全面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3.2创新驱动,完善制度

健全促进循环发展的法规、标准、政策等制度体系,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供给,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推进机制。加快先进技术在循环经济领域的应用,创新机制模式,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走出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益。强化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增强循环经济发展动力。

3.3政府引导,市场主体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在循环发展中的责任义务,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推进机制。强化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明确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并采取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动公众参与,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合力。鼓励和引导家庭、个人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利用、再制造产品。公民应当自觉履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合理消费,减少资源消耗,抑制废弃物的产生。

3.4标本兼治,精准施策

立足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不匹配的现状,严守资源上线和环境底线,补足绿色发展短板。兼顾长远,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对符合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企业和产品,从财政金融、投资、价格、土地及环境政策、运营监管等方面实施政策创新,营造绿色生态产业良性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各类要素聚集绿色发展。落实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生态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上下游企业相互参股、持股,推动产权主体多元化。完善人才政策,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生态产业。加快政府“放管服”改革,营造有利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公平法治便捷透明的市场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佳佳,赵慧娥.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研究[J].农业经济,2015(10):69-70.

[2]刘俊杰,李梦柔.转型期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18,34(9):81-87.

[3]李云燕,殷晨曦.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发展[J].环境保护,2016,44(17):21-26.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2

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发展方向,并且具备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与企业应积极探讨可以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新型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式可以助力于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为了给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并且健全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并充分体现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形成机理;模式选择;政府管理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农业在近5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也逐渐摸索出符合中国实情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要保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在循环经济体系下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下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中第4章就构建循环农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要求“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至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秸秆利用率、渔业养殖废水利用率以及林业‘三剩物’利用率都达到8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深入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并且要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与实践出发,探索也可以促进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

循环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农业实现高效生态也需要充分的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与技术方法。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由于在循环经济的引导下,当前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基础,这些因素的具备促使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目标

高效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系框架上形成了最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下的高效生态农业不仅体现为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化解、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还将体现农业生产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三效合一目标的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在目标机制的作用下,开启了发展之路。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要求在产品开发与生产方面,不仅要做到质优、营养、安全,还要追求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以期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开发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完备的农产品生产链条,吸收更多的社会从业人员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来。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是使农业不再以单一的农业生产形式存在,而是需要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的传统文明、文化与精神财富,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休闲、民俗文化传承等服务内容,发挥示范辐射功能,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目标则是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节省自然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农业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以及减弱噪音等功能,使其生态效益显现出来。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

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参考、约束与监督。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实际,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高度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农业系统内部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与各要素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要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例如,园区利用沼气池对农业废弃物、人畜粪便以及生活垃圾等进行无大排行化处理;采用暗埋污水管道,对污水进行分类回收与再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即保证资源使用安全、农业产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防止地区农业盲目发展。再次,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应与地域特征相符合,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令传统农业与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当地的农业产业格局。只有农业产业实现优化,并且将地区农业生产特色发挥出来,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效益的高效获取。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

高效生成农业的形成,实现农业经济循环,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我国发展高效农业首先在自然资源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所周之,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处于优势地位。土地类型丰富,土壤肥沃,并且水系十分发达,特色农产品数量极大,这些都为高效农业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高效农业形成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给农民以基本保障,我国政府围绕农业出台了系列扶持与保障政策。2015年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一方案的出台给“十三.五”高效农业的发展又打了一支“强心剂”。最后,相对领先的科研攻关能力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长沙沃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彭焕新秉持“依靠科技,打造特色农业”的理念,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等深入合作,研制出富含营养的迷你型香薯。灰头土脸的香薯经过2个小时的加工摇身一变成为了20多种香薯产品,不仅深受消费者喜爱,并且经济效益翻倍。综上,农业生产资源优势、优良的政策环境以及强劲的科学技术为高效农业的形成共同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选择符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实情的生态农业模式,发挥生态农业模式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创新模式体现循环经济原理,并收获循环经济效益是涉农企业、农户以及政府部门努力在探讨的。当前已经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以及农牧结合型等几种。以下就几种创新性农业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由大型企业发挥在农业开发与经营的主导作用,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围绕一个产业类型,或者一种产品形成一个生产链条。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将散落于农村的农户聚集到一起,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格局。由于这种经营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都具有先进性,尤其是在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农户,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材料统一供给,生产过程统一标准,农产品统一回收,实现了高效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的最典型代表当属广东省的温氏集团,自上世纪80年代,温氏集团就大胆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进行肉鸡的饲养,通过这种模式与农户有机结合,与农户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了切实的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还建立了风险基金制度,保证每个农户收入超3万元。温氏企业在与农户合作的过程中,注重规范农户粗放浪费的经营方式,引导农户注重生产资源的节约,要求农户注重生产环境的保护,让农户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注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农户可以持续与企业进行合作,并得到丰厚的回报。

(二)农户公司带动型

这种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是指以农户家庭为经营主体,将多户农户联合到一起,以固定的经营场所为经济主体,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拓展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农村经济市场。例如,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共有乡镇12个,人口近35万,其中超过30万为农业人口,但是却仅有水浇耕地16.3万亩,人均不足半亩。自然资源底子薄,农业科技应用范围小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制约。不仅无法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更无法实现循环经济。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县一些农户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下,联合参股成立了农户公司,通过农户公司的形式将农村闲置的资金、技术与劳动力聚焦到一起,确定好投资目标后,共同参与农户公司的管理。截止到2014年底,实现较大规模效应的农户公司达到了200个。这些农户公司立足于自身所在区域的农业生产优势,注重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废弃物的二次利用,在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中形成规模经济,在国家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政策引导下,向着集约农业、协作农业及安全农业的方向扎实迈步。

(三)农牧结合型

农牧结合型农业是指通过在农牧户、基地与企业之间建立快捷合作通道,使散落于市场中的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环节统一起来,在农牧业培养机制的作用下,以循环经济高效农业生产为目标,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与山西、陕西、宁夏三省交接,占地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40万,由于境内沙漠面积广袤,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在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农业方面其自然资源不占优势。自“十五”以后,鄂尔多斯市政府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区域畜牧业的优势与自然资源的匮乏这一现状,确立了创建“畜牧业强市”目标,确定了“以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发展思路,并分别制定了鄂尔多斯畜牧业生产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目标,并且以畜牧业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绒产业、肉产业与林沙产业,将农牧区人口移至城镇的二、三产业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鄂尔多斯注重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11月建立了现代农牧业生产业链追溯体系,本市企业生产的26种无公害产品,19个有机食品以及18个绿色产品都实现了“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这一举措也大大提升了鄂尔多斯蓄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政府管理策略

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模式选择以及实现循环经济,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政府必须做好扶持、实施以及带动工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农业发展不走弯路,遵循科学发展道路,才能使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取得成功。鉴于此,政府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健全的政策实施体系以及持续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一)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

高效农业生产需要政府的介入,对于重点产品、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更是需要政府的特别扶持,以带动整体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其中重点产品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并且质量优良的产品。针对这些重点产品应该设立生产基地,加强检验与检疫,同时健全营销管理系统。例如上面提到的鄂尔多斯的畜牧产品就是属于当地农业的重点产品。它于2015年创建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增强其市场综合竞争力。重点区域的扶持则是要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将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几个部分,梳理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重点。例如浙江省农业生产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出口基地、退耕还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区。每个区域都要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提升地区名优产品的知名度。加强重点项目扶持,则应当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论证,围绕重点项目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开发、示范园区建设与信息网络构建。

(二)加快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

国家政策环境的营造为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而政策的实施则是使政策发挥预期效能的关键。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首先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使相关政策按部就班的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持续增强扶持政策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例如浙江省为了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农业节水“十三五”专项规划》,并且对浙江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其次,应健全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2015年5月29日农业部、国家发展委员会、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以及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强化法律法规”,“完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法规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应该“落实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各类法律法规”。只有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才能形成系统威慑力,彻底杜绝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农业生产行为出现。

(三)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农户是高校生成农业的基层实践者,也是这项产业的具体实践者,因此,应该加大对重要农户的培养,创建具有灵活机制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让农户可以自由的参与到联合体中来,也可以自由的退出生产联合体。使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发挥重要农户的积极带动作用,将其他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也吸引到联合体中来,解决个别农户想要进行现代化生产,却又受制于资金、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还应该加快人才培养,抓住新培养农村建设的有利机遇,注重农民工培训,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到基层去实践,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当加强与农业机构的合作,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生产联合体的综合竞争力。最后要深化农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生态环境需要保护,自然资源需要节约合理利用,农业生产需要持续发展的基本国情。实现循环经济前提下的高效生态农业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它既需要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法律法规的实施、目标的确立、方面的把控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处于农业生产基层的广大农户,更是要以国家的政策导向为指导,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为出发点,获取更高的经济回报为落脚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投身于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事业中去,为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资源循环利用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张富强 李凡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04):28-30.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3

关键词:陇东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熵值法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弊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陇东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大部分为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或重点生态功能区。传统的循环农业以园区、企业等为单位,园区分散,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产业规模小,资源投入量大,经济效益低下,生态功能无法体现。探索因地适宜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推进陇东地区经济转型和农业产业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陇东地区主要指甘肃省东部地区,包括庆阳市西峰区、庆城县、环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和镇原县等七县一区。据2018年统计数据,陇东地区2018年全年生产总值6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27375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74.77万亩,粮食总产量132.68万吨。2013年开始,陇东地区开始建立以资源减量投入、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经济体系。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分区中的限制开发区,陇东地区定位为粮食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农业循环经济也正在逐步建立起来。通过采用“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对部分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建设循环农业园,带动有机肥加工和有机果蔬种植。秸秆、尾菜、废旧地膜、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资源投入量大幅降低。2018年,该地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1.5%,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6%,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42%。

二、指标选择

根据2017发表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3R”原则,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咨询相关的农业专家的基础上,进行指标筛选。指标的建立过程中,根据陇东地区县域实际情况,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B1)、资源减量投入指标(B2)、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B3)、生态安全指标(B4)。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对2019年甘肃省发展年鉴、甘肃农村年鉴、2019庆阳市统计年鉴、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进行相关整理,同时广泛收集庆阳市农牧局等相关机构数据,确定陇东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形成数据库。

(二)权重确定。如何确定权重是综合评价的难点与重点,直接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大多采用主观或客观方法确定。主观法包括专家法、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HP)等。客观法主要通过主成因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进行定量研究。主观确定权重的方法简单易行,但受到主观因素影响而准确性较差。主成因分析法在指标与个案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较为准确。为准确衡量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现采用能客观性赋权方法改进熵值法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根据数据自身特征确定熵值,进一步利用指标相对变化程度,对数据整体的影响来确定指标权重。熵值法基本排除主观因素影响,客观性强、可信性高。现采用Matlab编程进行数据分析。改进的熵值法是在出现极端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熵值法在计算中更符合数据特征,实用性更强的一种改良赋权方法。由于陇东地区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差异较大,因此采用改进熵值法赋权,更准确评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1.标准化处理。由于县域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量纲和数量级差异较大,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见表2)2.消除负值。由于数据差异较大,个别数据在标准化处理后,可能会出现负值,为了计算的统一与方便将标准化数据平移。3.各指标的样本数据权重(表3)4.计算j项指标的熵值5.计算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6.确定j项指标值的权重(表3)7.计算样本的评价值。采用加权求和公式,在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后,根据陇东地区在12个指标下所占的比重,计算一级指标,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再利用、生态安全四个维度的评价值。

(三)陇东地区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根据确定权重以及各评价指标得分,对陇东地区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四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数得分进行加总并排序。如表4所示。陇东地区八县一区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为华池县,镇原县与环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也较好。正宁县表现最差,庆城县与宁县也表现欠佳。华池县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另外其在农膜、化肥、农机等资源减量投入方面成效显著。正宁县虽然是陇东地区的人口大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主要原因是秸秆、农膜等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有效灌溉系数较低导致。其他各县区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各维度表现参差不齐。在一级指标上,各县的得分与其总体表现也并不一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上,华池县、环县水平较高。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则华池县与合水县表现较好,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环县与西峰区得分较高,生态安全指标镇原县与环县表现最好。

四、结论与建议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4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保护生态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为特征,通过改变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和能源量,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和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循环经济所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运用生态工程方法,强调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保护耕地,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谐发展,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一、示范区概况   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为省级农业示范区,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中滩镇,占地面积153.33公顷,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水、电、路、暖、互联网等硬件配套设施完善。示范区现已形成了集科技示范、技术创新、信息交流、技术培训、辐射带动、旅游观光等六大功能为一体的无公害工厂化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以生态为核心,资源为基点,特色为内涵,全球市场需求为背景,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科学规范化、地域特色化的农业资源配置为基础,多学科高技术组装集成化为手段,产学研一体化为主线,解决和示范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天水特色农业的工业化、企业化、产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建设一个创新型高成长性的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成为天水城市功能扩张新的生存空间和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   二、示范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天水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按照循环经济“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原则,以安全生产为手段,建立两大循环体系,推广“种—养—菌—沼—肥”循环经济模式,优化了产业组合,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第一大循环体系是建立以种植业、养殖业和食用菌生产为基础,经沼气工程、生物有机肥生产的废弃物处理的循环体系。种植业农副产品(玉米芯)作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原料,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鲜销,菌渣进行饲料生产用于养殖业;种植业为养殖业(奶牛、生猪、鸡)提供青、粗及混合饲料,养殖业产生的部分粪便生产有机肥;养殖业产生的大部分粪便、食用菌劣质菌渣进入沼气生产环节,生产的沼气用于发电供示范区养殖业、食用菌生产使用,沼渣和沼液用于种植业生产,形成产业循环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消除废物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循环流程见图1。第二大循环体系是建立雨水收集再利用循环体系。利用温室膜面、道路地坪、屋面收集雨水,蓄水池蓄水,经滴灌系统用于温室蔬菜、花卉生产,或用于示范区绿化或养殖场圈舍冲洗,达到集雨利用的目的,促进资源高效利用。集雨循环流程见图2。   三、投资与效益   建设以金针菇为主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厂1座,达到了20吨/天的生产能力;年存栏3000头奶牛养殖场1座;年出栏1万头生猪养殖场1座;年存栏20万只商品蛋鸡养殖场1座;利用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厂的菌渣建设饲料加工厂1座;生物有机肥生产厂1座;沼气站1处;连栋温室膜面集雨池600立方米(每座100立方米),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池2940立方米(每座15立方米),配套日光温室滴灌196套。并对道路、养殖场圈舍屋面进行集雨工程配套,进行集雨利用,提高雨水利用率。建设投入总资金为15606.5万元。该循环经济模式的实施使园区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使园区生活垃圾、污水得到综合处理,沼肥等有机肥有效利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示范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年可为社会提供0.9万吨牛奶、1万只生猪、1773吨鲜蛋,对保障食品供给、平抑物价有积极作用。另外,年可上缴税金723.5万元,增加劳动岗位370个,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年处理畜禽粪便3570万吨左右,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温室气体减排做出贡献:一方面利用清洁能源沼气替代矿物燃料,起到减排CO2(生物质能被认为是CO2零排放)的效果;另一方面利用沼气技术处理大量的畜禽粪便,可减少因粪便的曝弃、堆沤或直接田间施用而产生的甲烷(甲烷的温室效应是CO2的21倍)排放,可以有效的降低养殖场污水中的COD、BOD、氨氮等有机质、减轻了粪便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园区集雨工程年可节水5.7万立方米;生产的沼气用于发电,每立方米沼气可发电1.6千瓦/小时,每年可向社会增加电力供应277.2万千瓦/小时,如按节约石油液化气计算,按热值大卡计算,每立方米沼气相当于0.5公斤液化气,173.2万立方米沼气年可替代86.6万吨石油液化气。   四、结语   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以农作物种植、食用菌生产、畜禽养殖、沼气工程和有机肥生产为产业链的产业优化组合,形成了“农作物种植—食用菌生产—畜禽养殖—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农作物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为天水市改善水土流失问题,保护森林植被,保护水体水源,减轻空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并且为农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保持该市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朝有机农业方向发展迈出了一大步,对满足畜禽养殖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节水,可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为天水市乃至甘肃省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5

[关键词]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前最为关注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的县域农业而言,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都过于粗放,缺乏特色农业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制约了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滞后,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大幅度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较贫困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也是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现实发展状况和历程来看,拥有特色农业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县域明显是一条有效的成功渠道,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融入循环经济

1.1县域经济基础薄弱需要循环经济。我国的中西部广大地区有许多区域属于欠发达地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县域经济较为落后,如自然地理条件较为落后,农业经济产业的选择也会受到历史上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时中西部县域本身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在此条件下,县域的工业基础较差,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资源开发力度不足,且方法缺乏科学性,同时县域劳动力素质水平较为低下。我国县域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都较为粗放,以简单的规模扩张为主,不仅破坏了耕地,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只有依靠特色产业和科技进步,才能使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循环经济思想倡导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正可以利用到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发展中。

1.2县域科技资源缺乏需要循环经济。我国县域长期以来科技资源都较为缺乏,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和推进过程中科技资源严重不足,仅有的科技资源也分散到了县域其他产业的发展中,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得到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效低,达不到规模化经营,从而影响发展效益。正是在县域科技资源缺乏的现实条件下,要推动县域农业产业的发展,才需要将有限的科技资源集中投入到重点产业,集聚科技力量,在农业特色产业中融入循环经济思想,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扩大生产效益,为科技资源的增量提供条件。

2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创新中的循环经济模式

2.1种植业循环经济模式。种植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为减量化和再利用,这种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技术包括农作物增产技术、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废弃农作物的处理技术。对于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不发达的县域而言种植业循环经济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中,农作物增产技术的应用目标在于实现单位农作物的稳产和高产量,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应用种植技术、农作物的轮作技术、农作物的共生技术等都是农作物高产技术的重要应用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农药和化肥减量基础上的高产。农作物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则是针对不同的农作物产品品种有不同的技术应用,主要的目标在于提升农作物产品的附加值,如林木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就是林木产品物理加工技术,甘蔗之类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就是糖水解技术。废弃农作物处理技术主要目标在于实现废弃农作物的再循环利用,不仅节约和创造新的资源,还减少对农业生态的破坏,如以秸秆制肥和生产沼气。种植业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应用较广泛,是一种基础性的循环经济模式,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的深入发展,这种基础性的循环经济模式会向种养业结合的大循环模式转变。

2.2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也是减量化和再循环,这一循环经济模式中的技术应用包括畜产品高产、深加工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主要是以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为辅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畜产品高产技术主要以提高产品中的肉占比为目标,如胚胎移植技术、饲料配比技术以及科学养殖技术等。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也主要是为了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诸如畜产品的包装、存储、运输技术等。畜产品的废物处理技术则能够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再循环,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还能节约能源资源,如养殖废产品中的粪便则可以制造沼气,动物毛也可以变废为宝。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当前我国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应用较为广泛,且形成了许多成熟的技术,沼气技术最具代表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种养结合,发展大循环模式。

2.3种养业大循环模式。种养业大循环模式是在前两种循环经济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范围更为广泛,也拓展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度。在实践中有些县域以养殖业为主,有些以种植业为主,也有种植业和养殖业都较为均衡发展,对于发展较为均衡的县域就适用于种养业大循环经济模式,旨在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均衡发展。大循环模式形成了产业链条,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产品深加工于一体,产业链中上游产业的产品或是废弃物可以直接应用于下游产业,成为下游产业资源来源,形成产业链可以实现产业之间物质和资源的交换,实现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转换率,并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2.4以生态恢复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将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应用现代化农业技术,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同时提高物质能量的交换与转换,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促进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范围主要分布于大中城市周边的县域,其中还包括多种发展模式。此外,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都要以生态型为主要追求,加强生态保护。

3结论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6

一、有机农业“、有机甘肃”与循环经济的概念关联

有机农业是在现代农业生态、经济、资源关系失衡,食品质量与安全,人类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1],[2],[3],[4],[5]。在世界范围内,有机农业自1909年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农业是一种健康、综合、环保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合成化学肥料、合成化学农药以及合成化学除草剂[3],[4][5]。是一种环境要求最为严格的持续农业系统。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有机农业是随着国际有机食品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而起步的。此后,随着人们对有机食品的逐步了解和国内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大,国内有机食品市场逐渐开拓[6]。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解决农业生产环境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高度重视,国内不少地区积极开展有机农业地区性规划以及有机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到生态规划中[8]。“有机甘肃”由张政民(2004)首次提出,王家勋等(2006)进一步指出以“有机农业”为抓手建设“有机甘肃”[7],[8]。

“有机甘肃”是指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科学发展观原则,充分利用甘肃省特殊区位、独特条件和有机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以追求资源环境成本最小化和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开发有机食品、有机产品和发展有机服务业为龙头,以发展有机农业、有机产业和循环经济为先导,以实施保护性农业、开发再生能源和研发推广有机技术为手段,兼顾国家、地方、个人利益,统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构想和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甘肃省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的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甘肃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机农业与循环经济是推进甘肃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用循环经济原理对有机农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甘肃省传统农业跨越式发展和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当然,“有机甘肃”建设,不仅仅是从有机食品到有机农业问题,而应将“有机甘肃”作为一个品牌,乡村以建设有机食品基地为重点,城市则重点发展有机工业,有机工业的核心是建设相关产业的有机集群,“有机甘肃”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本文基于“有机甘肃”的概念,结合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主要研究甘肃省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基于“有机甘肃”和循环经济的甘肃省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㈠甘肃省发展有机农业的巨大潜力甘肃省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和生物资源优势;有良好的发展畜牧业传统,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1,7,9]同时,由于工业化、机械化水平低,促使的农药、化肥用量、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等,反而构成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后发优势,为“有机甘肃”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技术等条件。甘肃省地处青藏、黄土、蒙新高原交汇地带,地形复杂,海波相差悬殊,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历来就有生产天然食品和中药材的传统。甘肃“三分山,三分草,二分沙,一分林,一分田”土地类型,高山、盆地、戈壁、沙漠、沟壑等地理单元,在大空间尺度上,自然形成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天然屏障和生产条件。初步形成了马铃薯、棉花、瓜类、蔬菜、果品、啤酒原料、制种、中药材、蚕豆、百合、草产品、草食畜牧业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和产品。天祝白牦牛、靖远滩羊、河西白绒山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甘肃高山细毛羊、华特瘦肉型猪、早胜肉牛、藏羊、牦牛等地方品种是甘肃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1],[7],[9]。另有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如发菜、蕨菜、木耳、白瓜子、黑瓜籽、黄花菜、白兰瓜、橄榄油等。这些优势农副产品品质优良,产出量大,商品率较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优势,是极具开发有机食品的资源基础。

㈡有机农业发展分区布局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甘肃省水热、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在地域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以及人口、社会经济要素的不同分布,共同作用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因此形成了有机农业生产的区域背景特色。在深入分析甘肃省自然生态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发展研究的角度,甘肃省可分为陇中、陇东黄土丘陵川塬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陇南山地区等四大自然生态区域[10],[11]。根据甘肃省自然生态环境分区、农业生产区域特点和农业生态环境类型[12],运用循环经济原理,本文将甘肃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划分为河西荒漠绿洲区节水型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南山地区特色有机林果畜循环经济模式;甘南高寒高原山地区特色有机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等有机农业特色地域模式类型。一是河西荒漠绿洲区节水型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河西走廊及其北部残山丘陵地带、荒漠戈壁和砾石绵延千里,降雨少、风沙大、日照强,为典型的内陆型气候。农业活动主要集中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在沙漠戈壁中形成的大小不等的十多个绿洲里,为典型的灌溉农业[11]。一年一作,小麦、玉米、瓜果、甜果、棉花、亚麻、油菜等种植面积较大,每年有大量粮食、瓜果和畜产品调出,是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

目前该地区已经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农畜产业,在粮食、油菜、瓜果、啤酒原料、制种、园艺特产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优势。综合开发利用河西地区优越光热条件,发展绿洲节水型特色有机农业,依托甘肃省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张武定农产品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加大建设和开发投资力度,提高绿洲有机农业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建成重要的有机商品粮基地、有机商品蔬菜基地、有机农畜产品加工基地[12]。打造三大循环经济模式:水源涵养生态林—草畜业有机畜产品链,保证林草生态系统功能前提下,发展林(草)—牧—沼循环经济模式;粮、菜、果有机种植—圈养有机畜牧产业链;生态保护—荒漠有机牧业模式,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在承载力基础上,合理发展有机畜牧业。河西地区地理环境特点适宜草畜产业的发展,发展草畜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有机草—蓄产业基地[13],[14],[15]。据研究发现农民种植紫花苜蓿等草畜农产品与种植粮食相比,不仅减少了水肥、田间管理等资金和人力投入,而且收入增加。具有良好的经济收入和生态效益。二是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黄土高原地区地表起伏大,有丘陵、山地、台塬、沟壑河谷、风道等各种地貌,黄河两岸降雨量200毫米~300毫米,为干旱气候。陇东的中、南部地区、龙溪接近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为湿润气候,其余则为半干旱区。#p#分页标题#e#

在一些河谷和有提灌条件区域有灌溉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其他地区为旱作农业[11]。优势小杂粮、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优势明显,其中马铃薯为甘肃省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属全国重点产区,质量和价格上在全国有一定竞争优势[16]。该区应克服干旱缺水、生态脆弱等限制条件,发展旱农耕作,开发绿色食品。推进集雨农业—农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体系,以沼气为纽带,发展有机农林果畜产业。陇东以粮—牲—菌—沼模式为主;陇中以林果栽培—苜蓿种植—马铃薯种植—圈养牲畜—食用菌—沼气模式为主;大力发展经济林这一经济与环境双赢的产业模式,在天水、平凉等适宜地区推进建设有机林果基地[17]。在陇中、陇东优势产区发展有机小杂粮[17]。三是陇南山地区特色有机林、果、畜循环经济模式。陇南纬度较低,水热条件较好,降水一般在400毫米~700毫米,年平均气温较高,气候温暖湿润,河流多,水量丰富,植被覆盖程度高,生物资源丰富,除一般农作物以外、还有多种中药材,经济林木、珍稀动物和土特产品。该区重点建设有机畜牧、有机林果蔬菜、有机食用菌、有机中药材基地。

主要发展以下3条循环经济链:林—山野菜—茶—沼循环经济链;果—菌—牲—沼循环经济链;果—粮—渔—沼循环经济链。四是甘南高寒高原山地区特色有机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祁连山和甘南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势较高。甘南高原西部为高原地貌,东南部为高山峡谷,降水较多、湿润、热量少。年平均气温1℃~4℃,气候寒冷,植被覆盖面积大,垂直分布比较明显,有一些水源涵养林和高山高寒草场,为放牧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该区农业生产的重点首先应当是加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开发。同时发挥畜牧业主导优势,延长畜产品加工产业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改变传统粗放畜牧业发展模式,进行有机化改造和循环经济改造。

三、甘肃省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模式

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根据区域的资源特色优势和已有有机产业基础,选择特色优势产业,将其作为有机产业发展的重点,着力做大做强,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草畜产业、林果产业等。推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生产、产供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经营转变;向适度规模、注重质量、集约经营转变;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规范化管理、突出产后商品化处理转变;向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积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生产初级产品的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生产方式的有机化、清洁化和无害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运用传统农业中的有机生产技术与秸秆有机覆盖、免耕、节水等新技术相配套,建立有机农业保护地耕作新制度。加快有机农业所需的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生产资料有机化、无害化、产业化发展步伐,使其成为一个新的产业[7]。充分发挥科研力量,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实用产品[18]。在有机农业发展全过程中注重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和推进清洁生产,完善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建成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有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执行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标准,保障产品质量和信誉,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监测监督、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出自天然,保证质量。

㈢创造有机产品品牌,实现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基地化、品牌化建设积极申报有机食品标志及相关产品在国内、国外专利申请[19]。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原产地商标保护条例和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防止无序竞争。积极适当地引进国际质量ISO认证体系,从生产加工、运销到消费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生产规范。形成品牌和竞争优势。基地是有机农业发展的载体,利于发展集群经济,发挥规模效应。基地建设以政府推动、示范带动为手段,依据现有有机产品品牌优势,加快推进有机林果、畜产品等基地建设[2]。因地制宜建设有机产品基地,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提升陇南市文县的甘肃省有机茶基地、敦煌肃州有机彩棉生产基地等已有基地,同时推进发展各地特色有机产品形成基地。今后发展中,推动“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天水蜜桃”、“天水苹果”等已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产品的基地建设。积极将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在有机农业基地的发展过程,大力推进“有机品牌+循环经济+基地”模式,促进有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和基地化建设,助力甘肃省的第一产业跨越式发展。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7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领先的管理模式,通过大力提升能源的重复利用率,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污染的最小化,我国的大部分国有石油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先进的技术管理,因此已经具有了一些引入循环经济的便利条件,分析如下。

(1)全球化背景下的外部便利条件:当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期,循环经济所需的新技术适逢经济全球化的需求,能够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从而使国际化的分工更加明确。我国拥有能源企业发展的优势,同时也得到了众多国际能源巨头的投资圈地,因此能够在循环经济的引入路径中获得很好的外部支持和内在发展潜力。我国工业发展的新趋势是由粗放式发展转而向精细化发展演变,发展路线的优化与发展结构的调整必将促使资源能源型行业中发生战略性重组,这就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外部的便利条件。

(2)我国的宏观发展战略支持循环经济:我国已经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写入愿景规划目标。随着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我国也已经建立和规范了各类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管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实体。可以说,当前我国已经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众所周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循环经济所占有的比重是至关重要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对于能源和原材料的循环开发,并支持废弃物的再利用,因此循环经济非常适合我国的宏观战略。

(3)我国的经济社会支持循环经济模式: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难得的高速发展周期,能源行业的发展有目共睹,综合实力连年攀升。尤其是石油产业属于能源行业的领头羊,是不能忽视的支柱产业,因此石油行业的循环经济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4)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已经取得一定成就:我国对于循环经济的重视由来已久,不少有条件的省市地区已经将能源行业的循环经济置于重要的位置,并成立了能源研发的科研院所,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科研机构已经有了不少有益于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对推动石油企业的循环经济起到了很好的经济积极作用。

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困境分析

当前,在我国的不少石油企业,引入循环经济模式还存在若干必须克服的障碍。首先是思想方面的障碍。我国能源充足,因此不少企业并未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难以体会到循环经济模式的紧迫性;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认识不清,并未意识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双重责任;对怎样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也缺乏系统性的把握。其次是相关法律的缺失或者不完善。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较迟。在立法方面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思路,而一些传统的规定则没能很好地适应形势,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是激励体制的缺失。我国虽然早有规定,要求企业对自身所造成的污染或者环境隐患进行负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由于环境治理需要的技术投入与资金比较多,因此不少企业并不具备投资的积极性,而我国的宏观调控与政策激励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第四是产权制度未曾理顺。我国石油资源属于一种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之间并未形成一种基于法律形式的关系,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资源往往是绝对的公有制,导致资源与环境评估的难度曾大。第五是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未能出现突破进展。在我国,能源行业的循环经济研究虽然方兴未艾,但是并未能及时满足污染治理的需求只有结合循环经济的规律和石油企业的生产实际,开发出满足其需求、符合其特点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第六是管理体制亟待优化,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工作,因此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所有相关单位和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在这方面,我国的整体方向是积极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则由于资金问题和管理体制而没能给予足够的支持。

基于循环经济的石油企业发展路径

1.树立循环经济的管理思想:应该正视的是:在我国,能源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只有经过管理部门和石油企业的联合分析与努力,实现两者的互相支持,才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出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我国的石油企业为了真正引入循环经济的模式,应该抛弃传统管理方法和发展思维的桎梏,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通过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真正指导。

2.引入清洁生产模式:在石油行业推行清洁生产模式,是为了从源头杜绝环境污染,实现循环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石油企业应该以企业或者集团为单位,在企业内部实施全方位的清洁生产模式,尽可能减少生产系统的原料消耗与能源使用,同时通过技术研发和资金支持,大力改进当前的生产的清洁化水平,通过引入无废生产技术,实现清洁生产。

3.加大生态环境管理力度:石油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生态环境管理力度,首先,应积极拓展石油企业环保部门的工作与权限范畴,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环保来协助企业提升环保力度;由传统的事后控制模式转换为预防性控制模式和预警模式;具体可以采用的做法包括:石油企业的负责人同时管理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使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协调统一工作,保证业循环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部设立环保和循环经济的负责人,通过分级管理实现层层负责、层层落实,构建一整套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4.严格循环经济检控体系:企业应定期接受环保的评估与抽查,对企业日常生产中所涉及到的物料、用水等资源按照企业生产实际作出明确的规定,实时监控企业环保设备的运行以及企业环境指数,考察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了环保要求,并结合考察结果作出整改措施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5.重视循环经济的研发:领先的研发水平是保证石油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先决条件。石油企业应以循环经济的要求为准绳,大力发展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相关研发,使企业通过对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情况的攻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环保。结合石油企业自己的研发实践与生产经验,构建出一系列适合我国能源行业特点和需求的循环经济模式。应在充分认清自身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树立企业的环境目标。在企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上,应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中确立自身的研发路径。

结束语

循环经济研究范文8

 

低碳区域中心是以低碳产业体系为主导、以低碳技术应用和低碳生活为特征,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的区域经济中心。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曹妃甸新区成为河北一个新的增长极。河北省要举全省之力,唐山市要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曹妃甸新区,无疑给曹妃甸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那么曹妃甸到底如何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是出路之一。   一、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机遇   1.曹妃甸成为河北省新的增长极带来的机遇。2011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复《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要求河北沿海地区应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要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能够做出有益的探索,做出表率。这就需要河北沿海地区要在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适时探索发展新兴产业,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相关部门的支持,相关政策的创新性调整,为曹妃甸新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良好机遇。2012年1月31日,河北省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建设曹妃甸新区,将其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给曹妃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曹妃甸新区经济又一次驶入快车道。2.国家万家企业节能行动带来的机遇。2011年12月7日,国家发改委连同工信部、教育部等12个部委发出《关于印发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河北省“十二五”期间的节能目标是2175万吨,排在全国所有省份的第三位。万家企业节能目标的实施,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两型社会的重要抓手,是对万家大型企业提出的新挑战。河北省重点发展沿海地区,高层决策者明确提出了引进大型国企、民企的战略要求,这些大型企业大多数在国家要求的减排之列,发展低碳经济也是这些企业的必然选择。而且,在一个新兴区域,利用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比对老企业的改造要有效率得多。因此,曹妃甸的重要战略是在未来几年发展引进大型企业,必然给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带来机遇。   二、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挑战   1.技术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对大量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而我国低碳技术相对欧盟、日本还比较落后。曹妃甸新区作为一个新兴经济区域,低碳科研积累远远不足,研究开发方面不论是人力还是技术的投入也很不够,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只能借助于中科院、河北工业大学等外脑,原创性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突破。因此摆在曹妃甸决策者面前的就是走引进、吸收之路。2.资金挑战。发展新兴工业,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河北省、唐山市的财政现状,对发展曹妃甸的支持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曹妃甸积极运用国家的金融政策,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需要进行新的探索来破解发展的资金瓶颈。利用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支持,争取能够上市融资无疑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另一个挑战。3.面临的省内外竞争。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来自省内外的多方面竞争。从省外来看,天津是曹妃甸的有力竞争者。天津市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率先进行了多项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低碳研究机构、低碳交易机构的建立无疑为其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保定市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在发展太阳能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由于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保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一马当先。虽然曹妃甸是国内第一个科学发展示范区,但是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仍要面对来自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   三、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优势   1.曹妃甸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2005年曹妃甸被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2006年总书记又要求曹妃甸建立科学发展示范区。经过近10年的发展,曹妃甸累计投资3000亿元,正在按照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模式蓬勃发展。钢铁、海水淡化等循环经济项目陆续建成,曹妃甸生态工业园、曹妃甸生态城逐步建立,为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多年来曹妃甸重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正在探索出一条低碳发展的生态之路。2.生态城市的建设。曹妃甸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除了建立曹妃甸科教城、曹妃甸论坛永久会址以外,12平方公里的中瑞合作项目——明日之城,计划按照“四节一环保”的模式建立,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建设模式,完全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按照河北省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合作备忘录,曹妃甸生态城将建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市政、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区。3.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借鉴中新苏州工业园建设模式,由中日两国合作开发建设,以聚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减灾防灾等领域的技术、产品、装备、服务、应用示范为主要产业特色,积极发展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截至2011年底,投产、在建及签约项目共20家,计划总投资129.7亿元人民币。随着2011年11月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创新研发、孵化、中试及产业化、技术引进消化、技术服务等工作也已经启动。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将成为低碳技术示范、交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四、在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必要性   1.曹妃甸具有探索低碳发展模式的责任。曹妃甸是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又是我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发展低碳经济与曹妃甸建立科学发展经济示范区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发展循环经济还是建立科学发展示范区与发展低碳经济都要求曹妃甸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进行更多、更有益的探索,以便为其他区域科学发展提供宝贵经验,这是国家赋予曹妃甸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2.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是唐山市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唐山市是河北省区域经济中心城市,重化工业比重较大,钢铁产业发达,建筑业、交通业发展迅猛,能源消耗占到了全省1/3。面临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型、由内陆资源型城市向沿海开放型城市转变的问题。另外唐山汽车保有量多、环保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严重制约唐山市的低碳转型。在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减轻唐山市节能减排的压力,为城市转型做出贡献。3.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一些先进区域进行探索。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必须依赖于大量低碳技术的应用。但是这些技术国内比较落后,而且很多不够成熟,这就需要曹妃甸利用大规模建设的机会不断探索引进低碳技术,促进低碳技术的中试和转化。4.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有力于为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示范。河北省有必要借助曹妃甸的开发,通过曹妃甸的低碳发展来补偿和减缓其他区域节能减排压力。同时也需要利用曹妃甸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城市的契机,大力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为其他区域的低碳发展积累经验,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和发展机制,建立低碳经济样板,为城市建设做出示范。#p#分页标题#e#   五、在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经济中心的可行性   唐山曹妃甸新区已经具备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雄厚技术和强大资金的支持,利用曹妃甸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现有条件和对资金、产业的巨大吸引力,发展低碳经济事半功倍。由于曹妃甸没有传统城市的羁绊,建设生态城市,记录低碳足迹,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的障碍较少,加上新兴区域可以试行一些优惠政策,还可以进行一些机制创新,因此在新兴区域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是非常可行的。   六、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路径   1.建立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建立低碳经济产业体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重点。低碳经济产业体系以能源革命为核心,以低碳工业、新能源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产业为主体。因此,曹妃甸必须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低碳产业体系。在曹妃甸区域,由于没有传统产业的改造压力,可以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构建区域经济体系,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建立资源梯级利用体系,也减少了大量无效的物流活动,从而减少了交通能源消耗,进而做到碳减排。按照曹妃甸的发展规划,能源的梯级利用和新能源产业的建设已经为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条件。建立节能环保示范园。曹妃甸可以利用自己钢铁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产业,同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结合曹妃甸新城可持续发展展示中心,宣传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新成就。2.建立低碳技术应用示范体系。低碳技术是支撑低碳工业发展的技术手段,低碳技术包括发展低碳经济涉及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的应用技术等核心技术。低碳技术包括开发利用两个环节。曹妃甸低碳区域中心应当依据本地区的产业特征和建立生态城的契机,率先支持一些有利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低碳技术的研发,在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方面率先应用低碳技术,促进这些低碳技术能够在不断应用中得到修正和成熟。政府还要特别支持一些技术比较成熟、应用前景广阔,对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3.建立低碳社会文化体系。建设低碳社会文化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成本最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曹妃甸低碳区域中心要倡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节能环保的生活典范。在鼓励公民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同时,又要强调低碳出行、低碳消费,尽量节约宝贵的能源,使用节能汽车、节能电器等节能产品,因此在低碳区域培育低碳社会公德。   七、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保障措施   1.制定低碳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了有效地规范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曹妃甸应当制定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曹妃甸的定位,明确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在建立生态工业园的同时,在产业体系建设、研发体系建设、促进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确定具体的建设内容。2.建立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建立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常设的机构,不断推出研究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利用招标的方式吸引科研专家解决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软科学问题,为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智力支撑。3.建立低碳审核机制。北京、上海、深圳已经出现这类机构从事能源审计、审核工作。曹妃甸应当尽快建立第三方低碳审核机构,只有独立的低碳审核机构才能对政、企业的低碳行为和低碳行动结果做出公正的评价。低碳审计机制可以保住曹妃甸对本区域的工商企业的排放进行审核登记,为下一步实施低碳交易提供依据。4.建立低碳交易机制。碳交易机制的建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创举。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从2009年开始已经着手制定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规则,随着交易规则和碳交易中心的建立,低碳交易将会具有市场机制保证。曹妃甸可以根据发展需要,率先建立唐秦承地区的低碳交易中心,为本区域的低碳交易服务。5.建立促进低碳发展的财税机制。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对一些低碳产业给予必须的财税支持,实施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曹妃甸新区应当落实在战略新兴产业上的资金和税收支持,鼓励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产业的发展,支持生态城建设节能建筑,以及发展以电能为主的新型交通。6.积极利用清洁发展机制。据统计,从2005年至2010年,中国共获得CDM的三成多市场,价值超过10亿美元。但是到2012年,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结束,未来如何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变数。曹妃甸应当利用发展四大主导产业的机会,争取CDM的支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