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评估指标系统

循环经济评估指标系统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章中强调指出,要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深入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因此“十一五”期间所建设的循环经济型试点城市有其重要的推广意义。为了推进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研究基于知识资本的评价指标体系,凸显知识资本的持续性价值,激励城市领导者和管理者关注城市软实力的积累。   一方面,循环经济型城市是城市的发展力求将天然资源的消耗控制到最小,将环境负荷最大限度地降低,以物质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循环利用为特征,最终实现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统一的城市模型,其评价指标具有动态性。从已的结果看,循环经济型城市基本上摆脱了单纯的投入产出、GDP等评价的约束,相当多的成果反映出在发展循环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注重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1][2][3],而缺乏对知识资本的关注。   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型城市是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的表现,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以高生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城市改造成为“低资源投入、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出”为特征,适应于知识经济发展的现代城市;是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为“资源-产品-再利用”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4]。很显然,要发展这一模式必须依赖于知识资本所实现的技术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   知识资本蕴藏于知识中,以知识形态存在和运动。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并列为制造资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义的一项资源。其独到之处,正在于知识是资源的本身,而非仅仅是资源的一种[5]。知识资本的创新价值一方面是通过资源的组织和使用方式上实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情况下也会减少环境污染的来源,另一方面是在知识创新的推动下,提高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当然在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中,知识资本的构成因素有很多,但是为了凸现创新价值可以选择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其作用的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两方面因素。   一、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   “3R”要素体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指标主要用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或消耗单位资源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来描述,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再利用”指标主要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以及反映传统的五大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况等来描述,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资源化”指标主要用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废气的最终排放量来描述,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因此,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离不开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层面,需要技术性改进和结构性改进同时并举来提高资源生产率[6]。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循环经济中的生产力是非常紧迫的任务,这一过程只有靠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知识资本的发展被视为从传统城市向循环经济型城市过渡的重要手段,对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起着重要作用[7]。首先,通过知识资本投资可以提高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加强人们的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8][9]。其次,通过知识资本投资可以增强循环经济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循环经济的运行提供更多的技术型与管理型人力资本[10][11]。在这个意义上,知识资本中的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模式,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培养丰富多样的人力资源。最后,通过知识资本投资可以协调循环经济系统中的投资比例,优化经济系统的资本结构,使知识资本能够更快更好地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从而提高循环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比。   经济的良性持续增长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同时,循环经济发展指标既要反映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反映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实力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水平和所处阶段,城市经济潜力不仅表现为经济实力数量上的增长,还表现为质量上的发展,城市中的各种产业结构合理、比例协调,对社会、环境发展有较强的支撑能力。社会发展水平高反映为城市化发展程度较高,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能保持人口规模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平衡,人们享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同时,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不大,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满足居民就业、医疗、保健服务等基本生活需求,注重对残疾人、老龄人、失业者、特困户等特殊人群的关怀,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稳定,犯罪率低。   二、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编制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思路是:以“3R”为原则,以知识资本为内生力量,突出被评价对象的努力程度;将“3R”、知识资本作为动态要素,经济与社会、环境作为基础要素。   首先强调“3R”原则。“3R”原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旨在从输入、过程、输出端减少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少废物的排出。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强调“3R”原则的重要性;其次关注知识资本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创新价值,并将知识资本纳入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中,关注软实力的价值;在数据收集中,强调了数据来源的公开性与权威性。本文选取的样本是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以市为单位进行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比较,指标同样适合于其他城市的比较。本文采用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公开出版的年鉴或者相关部门公布的权威指标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统计年鉴》、各专业统计年报等。#p#分页标题#e#   根据以上分析,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的指标主要包括四大分类:即“3R”指标、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知识资本指标。在此基础上分为12个二级指标,如表1。   测评过程中,鉴于同级各类指标对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互不相同,进行比较评价时,需要分配不同的权重。课题选择了十几名涉及经济、环境、资源、统计、人力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向各位专家就指标权重征求意见,对反馈意见进行汇总、分析,最终确定了每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二级指标同样采用专家评分法,在每个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合成为100分,结果如表1所示。   指标权重合理性判断:(1)在一级指标中,“3R”指标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权重应最高,知识资本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起着创新作用,权重高于另外两个一级指标。(2)一级指标权重受三级指标权重的制约,三级指标重要性相对好操作,加上一级分类包含的三级指标数量,可大致判断一级指标权重。(3)权重是相对的,不必过细,以5%为最小单位即可。   经过对近500个相关指标多次筛选,最后确定34个三级指标。三级指标的筛选原则是:有利于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的有效构建,即对二级指标的形成有实质性的贡献;保持指标间的独立性。对指标中意义相近及部分重叠的指标进行调整,删除部分指标;数据要有连续可获得性,而不是随机抽样数据;正向指标或负向指标性质要明确,数据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是正向还是负向要明确。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选取指标时力求全面,但在实际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有些数据暂缺,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这样的指标我们列入表中,但未参与运算,拟等待数据公布后再补入。   三、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的测评方法及其实证   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作为总体目标,由表2所述的三级指标体系构成。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是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合成的相对数,即对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按照各自的权重加权综合而成。   测算前需要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包括同向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指标类型有效益型指标(与发展指数呈正相关,越大越好)和成本型指标(与发展指数呈负相关,越小越好),需要把后者转化成与发展指数呈正相关的形式,即同向化处理。另外,各指标原始数据计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合成,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以下方式对原始数据标准化。效益型指标:ri=(ai-a)/a,i∈N成本型指标:ri=(a-ai)/a,i∈N   其中N为某个指标的样本数,ai为该指标的一个原始数据,a为该指数原始数据平均值,ri为标准化数据。用描述一个城市某指标值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对于效益型指标,高于平均水平记为正数,低于平均水平记为负数,成本型指标则相反。对于缺少指标数据的城市根据实际情况用中位数或0代替。   本文收集了山东省所有的17个地级市城市2009年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标准化后根据“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测算出了山东省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以及“3R”、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知识资本得分,结果如表3所示。   表中给出了总指数“循环经济型城市发展指数”,还给出了分指数“3R”、“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知识资本”。得分大于0表示指数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得分小于0表示指数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得分绝对值的大小反映了偏离平均水平的程度。总指数是由各分指数加权测算得到的,分指数又由各自的三级指标加权得到。这一评价结果使被评价城市既可以看到自己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发展前景,又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同时又可以看到,发展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基础条件相差很大,但只要在动态指标上努力同样可以走到前面。如C3、C4、C5目前总的生态环境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由于其他指标走在前面,尤其是代表发展循环经济努力程度的“3R”、知识资本指标走在前面,他们循环经济型城市的评价总指数居于前四位。而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均在前10位的C9、C13,循环经济型城市的评价总指数排在了9和13。这一结果告诉决策者,目前的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努力程度决定着循环经济型城市的未来。   结论   发展循环经济型城市是人类对于以往经济活动反思的结果,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现代城市经济活动中的体现。面对今天资源、环境的制约要完成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的一系列过程,要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一体化,知识创新已成为城市的内生动力,已成为任何管理者、领导者所必须关注的因素。循环经济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为其发展制定统一的衡量标准,对于企业、园区、城市发展有着激励作用。将知识资本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内,就是要鼓励循环经济型城市建设者要关注知识资本的获得和积累。实证研究也证实,无论被评价对象原有基础条件怎样,都可以通过知识资本的创新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走在被评价对象的前面。在实证演示过程中也发现有些相关知识资本的数据索取困难,但不等于不可以设立相关指标,而是进一步说明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主体更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等显示度高的指标,而忽视知识创新等软实力指标。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实证结果证明,面临资源环境制约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知识资本的创新价值是重要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