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概念范例6篇

慢性病的概念

慢性病的概念范文1

1.1中医药“治未病”理念

“未病”,《素问》解释为“已疾之后、未病之先”。“治未病”理念是中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其预防学思想可概括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1]。“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保身长全;“既病防变”注重于阻截传变,遏制疾病的病理生理发展;“瘥后防复”着力于固本扶正,防止疾病复发。究其核心,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就是一个“防”字[2]。

1.2后医疗管理的概念

后医疗管理的概念源自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时至2003年,国内学者才就维系医院与出院病患间的医疗关系提出了这一概念。后医疗管理就是指患者出院后至再次就诊前之间整个时段的医疗服务管理,它包含了医患间各种医疗与服务关系,如随访呵护、咨询预约、医疗监管等。

2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在后医疗管理中的应用途径与作用

2.1中医“治未病”应用于疾后调养

防其复发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痊愈后如调养不当,极易造成食复、劳复等不同的疾病反复,这种疾病愈后的未复发状态即属于“愈后未病态”。对于出院患者的疾后调养,“治未病”强调的是个性化的顺势调理,体现在尊重机体自身内在规律性,分析离院在家患者病史、不适症状等临床资料。依据“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判定健康状态,制定个性化的中医康复调养方案进行临床干预,使患者机体自行提高与自然界的适应能力,达到无病自调的养生目的[3]。以祖国医学理论中“冬病夏治”的思想为例,就是利用夏季机体阳气充沛、肌肤腠理开泄的“天时”,采取针灸、擦浴、按摩、理疗等中医药疗法,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抑阴祛寒、补充阳气,使一些宿疾得以康复。与其他养生保健品相比较,针灸、推拿、穴位敷贴等中医药疗法具有简、便、廉、安全、副作用小等优势,对于促进机体的完全康复,控制疾病复发及防范并发症发生具有更加明显而持久的疗效。此外,开展好疾病调养的“治未病”医疗管理,不仅有助于医院业务范围的拓展,对于加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治疗特色,树立文化品牌也具有重要意义。

2.2中医食疗调理应用于慢性病防治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当前威胁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1.6亿人,糖尿病2000多万人,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早期干预各种慢性疾病的病情进展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针对人们对健康保健的迫切需求,积极推广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中医药膳疗法,辨证配剂、辨病配剂,做到以食防病、以食治病,可以有效配合医疗机构的慢性病早期干预管理。比如:双耳汤(白木耳、黑木耳各10g),泡发洗净后加适量冰糖隔水炖食,可缓解冠心病患者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玉米须冬瓜皮赤豆饮,取适量玉米须、冬瓜皮煎汤取汁,同时食用赤小豆,长期使用可利水消肿、降低血糖。此外,羊骨胡桃粥可温肺平喘,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慢性咳喘。诸如此类,在医嘱下科学食用,对慢性疾病的长期防治均具有一定疗效。

2.3中医药“治未病”应用于体检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一度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疾病已不再是医学革命的主要对象,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老年病的早期预防上。提高人们对健康管理的关注程度,早期干预和调理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是践行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重要任务,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改变卫生保健工作的被动状况。医院应尽可能的在较大范围人群中开展定期健康检查,针对亚健康人群建立中医个人体质健康档案,辨识评定中医基本体质类型,如平和、阴虚、阳虚等。有针对性地从饮食、运动、情志管理等方面组织健康教育,传播中医药“治未病”文化,为亚健康人群开具拟定辨体施养的个性化养生方案,早期干预和逆转处于未病态体检者的亚健康状态,调理体质,扶正祛邪,以达未病先防。

3结语

慢性病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a)-046-01

回顾性分析172例胸痛患者的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探讨冠脉病变与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72例。其中,男111例,女61例,年龄40~75岁,平均(58.92±18.23)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无冠脉病变组(对照组)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平均(57.60±8.96)岁。有冠脉病变的141例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68例,其中,男40例,女28例,平均(60.20±8.66)岁;双支血管病变组53例,其中,男36例,女17例,平均(61.78±8.21)岁;三支血管病变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平均(70.60±6.58)岁。经询问病史排除服用洋地黄、奎尼丁、胺碘酮类药物者及急性脑血管疾病者。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了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病及高血压所致的心肌肥厚。实验室检查排除了电解质紊乱。

1.2 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由专科医师完成。采用Judkin's法常规造影多投照。造影之前在患者无胸痛的安静状态下常规描记12导联加正后壁、右胸导联心电图。

1.3 判断标准

判断标准:⑴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径≤50%即为冠状动脉造影阳性。⑵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判断标准,①ST段压低≥0.05 mV,持续时间大于0.08 s。②ST段水平延长≥0.12 s。③T波低平(T波小于同导联R波的1/4)、倒置。④左胸导联出现u波。⑤QT间期延长。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本资料中,年龄是冠心病患者不可修正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各组冠脉病变主要累及血管依次为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和左主干(LM),见表1。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ST-T改变例数及发生率随冠脉病变范围(支数)的增加而增加。单支血管病变组出现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44例者(64.70%),与对照组(12.90%)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双支血管病变组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37例(69.81%),与对照组(12.90%)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三支血管病变组出现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18例(90%),与对照组(12.90%)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3 讨论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概念已在临床应用了50年。这一概念认为,当冠状动脉存在供血不足时,心电图可以表现为慢性ST-T改变[1]。近年,随着对冠心病心电图现象的研究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开展,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这一概念受到质疑。根据急性冠脉缺血的典型动物试验提出的缺血区分别处于不同水平的平衡时,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实为心肌肥厚或其他类型的心肌病的心电图。但是,本组资料显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与冠脉病变有密切的关系,与冠脉病变范围呈正相关。除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外的冠脉供血不足在临床确实存在,这种供血不足的结果必然给心肌活动带来暂时或持久的影响。因此,临床工作中,为减少冠心病的漏诊,真正做到“防事件,防复发”,应当重视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特别是在没有条件做冠状动脉造影的地区和人群中,心电图仍然是一种无创伤、可重复性强、费用低的诊查冠心病的最优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9-143.

[2]郭继鸿.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质疑[J].心电学杂志,2003,22(2):21-27.

[3]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2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

慢性病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 前列腺炎; 感染性; 神经症

疾病的临床分类(型),对于揭示疾病的本质,指导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前列腺炎的存在,但直到1968年,Meares和Stamey根据临床症状时间长短、严重程度、不同尿段和前列腺液的细菌培养以及前列腺液的镜检情况,才第一次系统性的将前列腺炎分为:一、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二、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三、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四、前列腺痛(Pdy)[1]。后来相继有学者分别根据病因、病理、发病经过及病原学的不同而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2,3]。虽然这些分类方法对指导前列腺炎的治疗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不够精确而影响了对前列腺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效果和疗效评估,特别是对前列腺痛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在Meares-Stamey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将前列腺炎分为5型,Ⅰ型: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前列腺的急性感染,有严重的前列腺炎症状,前列腺液白细胞阳性,细菌培养阳性。Ⅱ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前列腺的慢性感染或前列腺复发的感染,前列腺炎症状一般,前列腺液白细胞阳性,细菌培养阳性。Ⅲ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进一步分为ⅢA型(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和ⅢB型(非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两者都有前列腺炎的盆底部疼痛症状,细菌培养阴性;前者在患者的前列腺液、或前列腺按摩后的尿液中发现有诊断意义的白细胞,后者则不存在具有诊断意义的白细胞。Ⅳ型:慢性炎症性无症状性前列腺炎(AIP),患者没有客观症状,是在其它相关疾病检查中发现前列腺液、或者前列腺按摩后的尿液中发现具有诊断意义的白细胞[1,4]。这种分类方法从表面上看好象和Meares―Stamey法差别不大,实际上它改变了以前对前列腺炎分类的混乱状况,并且在流行病学、病原学、病理学及治疗方法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立即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和建议推广使用,目前这一种分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我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其实这一种分类方法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容易引起概念上的误解。首先,从病原学来讲,可以引起前列腺炎的病原微生物多种多样,除细菌外,也可以是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也有报道病毒不会单独导致前列腺炎,往往是合并于其它感染)、滴虫、原虫等等,并且由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前列腺炎其病理变化、治疗药物、疗程长短都各不相同,将其全部用“细菌性”前列腺炎来分类不足以说明除细菌以外的其它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病因学概念比较模糊,也可能导致治疗方法上的错误,如果将Ⅱ型前列腺炎命名为“慢性感染性前列腺炎”似乎更能说明问题。其次,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有资料定义为非细菌感染因素引起的前列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真菌、滴虫、病毒感染等[5,6],这说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感染是存在的,只不过感染并非由细菌引起,而是由其它致病微生物引起。而NIH中的Ⅲ型前列腺炎,是指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无尿路感染史,实验室检查也不能证实有感染的存在。这样的两个概念在临床上就容易产生混淆和矛盾,有必要进行澄清,这也是有必要将Ⅱ型前列腺炎命名为“慢性感染性前列腺炎”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早就有学者提出了使用“感染性前列腺炎”这种提法更科学的观点[7]。第三,前列腺炎的临床症状复杂而多变,表现各不相同,无特异性。Ⅲ型前列腺炎的主要症状是盆腔区域的疼痛不适、腰骶部的疼痛不适、伴或不伴有障碍和排尿困难以及其它症状。但有一部分患者,其主要症状是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减退、无力、出汗、精神萎糜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侯,伴有程度不同的减退,而盆腔区域或腰骶部的症状轻微或缺如,也没有排尿方面的异常或仅有轻微的排尿不适,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卵磷脂小体减少,白细胞升高或正常,病原学检查也没有阳性发现,按照上述NIH对前列腺炎的分类,目前大多数临床医生都将其归为Ⅲ型前列腺炎。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无论是我们按ⅢA或ⅢB型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比如使用抗生素、a-受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药、解痉药或其它药物以及物理治疗等综合疗法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疗效都不理想。从2006年3月~2008年底,笔者对伴有明显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而诊断为ⅢB型前列腺炎的148例患者采用以治疗神经症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方法,经过近3个月左右的治疗,痊愈88例,显效36例,好转15例,无效9例,效果明显。这说明这一类的患者虽然有慢性前列腺炎或慢性盆腔痛综合征的某些症状或体征甚至是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的某些变化,而实际上是神经官能症在前列腺和盆腔区域的表现,类似于出现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侯经检查没有其它阳性体征而诊断为心血管神经症[8],以及出现胃肠道疾病有关症状和植物性神经紊乱症侯经检查没有其它阳性体征而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一样。虽然慢性盆腔痛综合征包括了神经精神因素在内,但因果关系不明,主次也不明确,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因此,我们建议在ⅢB型前列腺炎分类的基础上再分出一个亚型,即ⅢC型前列腺神经症。这样Ⅲ型前列腺炎就有三个亚型:即ⅢA型,炎症性慢性盆腔痛综合征;ⅢB型,非炎症性慢性盆腔痛综合征;ⅢC型,前列腺神经症。前两型不合并有神经精神症状或神经精神症状轻微,后者合并有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或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或先有神经精神症状后再出现盆腔区域的症状,这样在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时,就会有一条比较清晰的思路。当然,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具体介定神经精神症状的轻重和主次,有待进一步探讨。

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率高,危害广泛而严重,由于致病因素的性质、病理变化、患者机体的生理状态以及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性不同等,目前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对前列腺炎的分类进行再探讨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每一种不同类型的前列腺炎的本质特征,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不同类型并适合各个不同患者的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 贾金铭. 中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238.

2 李宏军.征服前列腺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21-23.

3 王和.前列腺 男性的隐患器官[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8-21.

4 刘继红,熊承良.障碍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517.

5 贾金铭.中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57.

6 王琦.王琦男科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46.

7 孙令,黎志远.皮肤性病科的前列腺炎问题[J].中国性科学,2005,11(14):26.

慢性病的概念范文4

摘 要 近年来,医疗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前进。疾病从传统的治疗,到现在的预防,经历了巨大变迁。随着慢病防治意识的开启,社区中医服务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又开始有了用武之地。目前中医治疗已经成为健康、预防的标准。本文主要探讨慢病防治为社区中医服务带来的机遇。

关键词 慢病防治 社区中医服务 机遇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ring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mmunity serv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i Xiaohong

T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of Xugou,Lianyungang City,Jiangsu 22204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medical is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along with the community economy progress.The disease has experienced great changes from traditional treatment to prevent.With consciousness of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community serv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btained a goo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and began to play a role.At present,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has become a standard of health and prevention.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opportunities of community traditional medical service bring by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Community service of Chinese Medicine;Opportunity

观念转换,利于中医施行

针对目前疾病谱发生的改变,现代医学也在积极寻找相应对策。现代医学模式开始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社会-心理-环境模式,以疾病为核心,向以生命健康为中心的方向转变[1]。将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技术追求,转变为以预防损伤和疾病,维持健康的医学理念。目前,所走向的慢病预防观念,与中医所主张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中医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2],人体疾病应当以调理、预防为主,为身体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空间,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自古以来,就有“平安脉”一说,中医针灸、按摩都可达到通经顺血之效,调节体内瘀积之气,可达到驱邪之功。而此种自古以来,中医所秉承的由内而外治疗方式,与当前医学理念相契合。在当前发展局势下,正可以发挥社区中医服务的优势,为慢病防治提供有效途径。

慢病防治中社区中医服务的机遇

目前,中医慢病防治正处于摸索状态,但中医有上千年的慢病防治经验与手段,其养生保健方法早已炉火纯青。在如此态势之下,中医药开始走向健康事业前台,为中医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009年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显示[3],中医门诊慢病发病率最高的为脑梗死、腰痛病、消渴症、颈椎病、眩晕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胃炎等。其中大多因疗效不佳,而转中医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

大多慢病需长期治疗,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需要终身治疗,西药治疗易产生不良反应,会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虽然可帮助患者控制生理指标,但患者自我感觉差,医疗费用较高,为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与经济压力。

社区管理对慢性病管理极其重要,中医治疗是将人体放置于自然状态下整体考虑,以自然环境、人的体质、起居饮食、情绪变化等视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而加入干预调整中,致力于使人体能够达到阴阳平衡状态,从而激发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与自身调节能力,以此达到慢病预防效果。

中医精神调养:使用中医精神调养,调节心理状态,日常生活保持健康规律,且有健康的睡眠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随自然规律。一日三餐,确保营养搭配,且定时定量。每天做适量运动。中医养生大多追求自然原则,既经济,又可避免不良反应影响。

中医绿色疗法:推拿、针灸、拔罐等技术治疗被称为绿色治疗,以简单、经济、便捷、有效为原则,且无不良反应。目前中医养生中的食疗、膏方等身体调节方式,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保健方式,可有效强身健体,祛除百病,保持强壮的体魄。

社区中医服务的防治措施

健康促进:中医防治大多以干预为主,使用健康促进措施,针对高血压预防、控制饮食、禁烟酒、运动调节、心理干预、肿瘤防治、糖尿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等。建立定期测量血压制度,让>35岁社区居民定期检查血压,保持健康观念。以行为干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帮助群体、个人掌握养生、健康知识,树立健康生活理念。以宣传册、书籍等方式[4],将中医养生方式传授给民众,建立健康生活态度。尽量劝诫民众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高血压疾病要从小预防。

行中医绿色治疗:中医针灸、按摩、推拿、拔罐等技术性治疗方法,被称之为绿色治疗,不含化学成分,无毒不良反应。大多慢病患者为>50岁老年患者,长期服用西药,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可定期为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腰椎病、高血压疾病患者实施绿色治疗,能帮助身体活血化瘀,补肾壮阳、排毒利湿,加快身体微循环,促进身体健康。能帮助患者减轻身体负担与经济负担。目前,社区医院中医服务,已经获得显著成效,成为慢性病防治的首要方法。

倡导绿色生活概念:中医在慢病防治过程中,一直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以绿色概念为主,如饮食习惯,食用天然无公害蔬菜,多食用新鲜瓜果,促进身体代谢循环。做定时定量的营养摄入,确保营养均衡。尽量避免每日所食之物相同,应尽量摄入不同营养食物,满足身体所需。

提倡中药调理:对于身体素质差,且年龄>45岁患者[5],需及时预防慢病。许多慢病为终身治疗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会严重影响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社区应尽量做慢病相关知识宣传,让社区民众能够对慢病有初步了解,知道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对于慢病这样的社会性疾病,单靠医生防治还远远不够,医生应该带动民众自发防治慢病,减轻慢病所带来的社会危害。

自身免疫系统较差,且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倾向患者,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中医建议采取自然药物进行调理,改善机体微循环,提高身体代谢循环速度,减轻压力,改善身体内环境。中医用药大多使用植物草本药物,针对性强,且无不良反应,在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时,采用标本兼治模式,提高自身免疫力,改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疾病预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国平,牛丽娟.从美国高血压病防治的经验探讨中国慢病防治的挑战和机遇[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43):3415-3418.

2 杨乐,周春祥.中医指导慢性病防治的思路与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9):2037-2041.

3 孙宁玲,霍勇,王继光,等.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3,21(2):69-74.

慢性病的概念范文5

撰稿人:张院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2012年岁末,您做客天津电视台《百医百顺》节目,介绍了倡导《寻找“健康短板”,重视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治,开启个性化养生》的一些思考,传递了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实用的养生智慧和慢病防治方法,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您是基于什么原因提出这样一个倡导的?您倡导的主要理念和观点有哪些?

张建宁院长: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但是对健康的概念,存在着很多需要澄清的模糊认识。比如,有的人认为:“没灾没病”、“能吃、能喝、能睡”,“牙好,胃口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就是健康,这是不正确不全面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的标准的“健康”概念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这里包括生理、心理、道德三个方面的健康。生理健康,是指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处于良好状态,这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达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处于良好状态,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道德健康,是指人们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基于这样的健康理念,衍生出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学说。

撰稿人:是这样,人们的健康理念有了发展,现代医学的一个分支——健康管理由此应运而生。据我了解,健康管理这一理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由美国人提出的,核心内容是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其医疗保险客户,包括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进行系统健康管理,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显著降低出险概率和实际医疗支出,从而减少医疗保险赔付损失的目的。延伸到医疗管理和疾病防治上,您提出了倡导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治,有着自己的研究和见解。您能简要做些介绍吗?

张建宁院长:好,我谈一些认识。广义的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狭义的健康管理,是指基于对健康体检结果的利用,建立健康档案,给出健康状况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处方),由专业人士提供一对一咨询指导和跟踪服务,使有健康管理需求的人们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等多个角度得到全面健康维护和保障服务。健康管理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和生命质量为目的。目前健康管理计划已成为健康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已证明能有效降低个人的患病风险和医疗开支。美国的健康管理经验证明,通过主动的有效预防与干预,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按照医嘱定期服药的几率提高了50%,医生能开出更为有效的药物、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法的几率提高了60%,从而使健康管理服务参加者的综合风险率降低了50%。

撰稿人:健康管理确实十分重要。我了解,健康管理还有一个具体内容,就是通过系统检查和评估人们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帮助人们在疾病形成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或在疾病发生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治疗,从而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我想,对健康的管理,首先是对疾病和未病的管理,您有一个提法是:健康管理是从健康保健到慢病管理,请谈谈您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独到见解。

张建宁院长:我认为,从健康保健到慢病管理,是人们认以上的一个发展。慢病大体有i利,:一是退行性疾病。随着人体年龄增长,各器官系统老化、功能衰退而导致或并发的一系列疾病,如老花眼(屈光不正)、颈椎病、动脉硬化等。颈椎的退变,形成颈椎病;动脉的退变,形成动脉硬化。其特点:缓慢起病,并可突然发作。二是慢性疾病。也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是以生活方式和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其特点:发病具有隐袭性,发展缓慢,逐步造成相关器官系统的损害。三是重大疾病的并发症及后遗症。重大疾病经治疗后,合并存在或遗留的一系列病症。如脑卒中后遗症、肿瘤手术后肺叶缺失、胆囊切除术后消化不良,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防治慢病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缓解症状,提高生命质量。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健康到疾病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从健康到低危险状态,再到高危险状态,然后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最后形成疾病。可以说,从健康保健到慢病管理,充实和丰富了健康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撰稿人: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治等理念及观点的提出,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身体的结构功能、疾病的发生状态,健康的实质内容。我看过您的一些讲课资料。您讲,一个人慢病的形成过程,有可能经历很长时间,几年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您还讲,慢病的形成和人的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医疗条件、个人生活方式等因素都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其间经历的变化过程很多不易察觉。这些或许都让人警惕,我们想再听听您的一些精湛见解。

张建宁院长:倡导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治,关键是要更新思维模式,重塑健康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承受着工作和家庭事务及社会的多重压力。如果长期处于压力下,而得不到适当缓解,人体内脏器官就会加速老化,使人体机能加速衰退。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人体机能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又称“亚健康状态”。主要特征为:一是功能性改变,而不是器质性病变。二是体态改变,但现有医学技术尚不能发现明确的病理改变。三是出现类似疾病的症状,并无相关病灶。四是生活质量差,生理功能低于正常水平。慢病往往集中反映了“亚健康状态”。因此,慢病防治要坚持四个原则,也称作“四个不一样”:查与不查不一样,早期检查辨真伪,晚年生活巧安排;治与不治不一样,积极治疗好处多,任其自然更痴呆;早治晚治不一样,早期治疗是关键,延缓病情不发展;长治短治不一样,维持治疗最重要,功能保持减负担。所以,在慢病防治上要做到“了解自己、心中有数、应对到位”。

撰稿人:您的慢病研究成果和健康管理建议,对人们“建立科学的求医问药思维模式”很有益处,老百姓求医问药,就是希望感受温情,温暖,温馨;希望省钱,省事,省心。一个重要选择就是要重视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是天津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在服务百姓治病防病方面有很好的口碑,尽管常常“人满为患”,但老百姓还是愿意到这里求医问药。您对人们加强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治,还有进一步的建议吗?

慢性病的概念范文6

单元

细目

要点

一、口腔颌面外科基本知识及基本技术

1.口腔颌面外科病史记录

(1)入院病史

(2)门诊病史

(3)急诊病史

2.临床检查

(1)口腔检查

(2)颌面部检查

(3)颈部检查

(4)颞下颌关节检查

(5)唾液腺检查

3.辅助检查

(1)病理学检查

(2)影像学检查

(3)实验室检查

4.消毒和灭菌

(1)手术器械消毒和灭菌

(2)手术者消毒

(3)手术区消毒

5.手术基本操作

(1)操作步骤

(2)注意事项

6.创口处理

(1)创口分类、愈合及处理原则

(2)换药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及换药技术

(3)绷带包扎的目的

(4)口腔颌面部常用绷带类型及应用

二、麻醉与镇痛

1.常用局部麻醉药物

(1)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阿替卡因和丁卡因的临床药理学特点

(2)局麻药液中加入血管收缩剂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2.常用局部麻醉方法

(1)表面麻醉、浸润麻醉

(2)上牙槽后神经、眶下神经、腭前神经、鼻腭神经、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的阻滞麻醉

(3)各类牙拔除术的麻醉选择

3.局部麻醉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1)临床表现

(2)防治原则

4.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全身麻醉

(1)常用的全麻方法

(2)全麻的特点及全麻后的处理

(3)镇静与镇痛

(4)重症监护要点

 

五、口腔颌面部感染

1.概论

(1)解剖生理特点与感染的关系

(2)常见致病菌及感染途径

(3)临床表现

(4)诊断及鉴别诊断

(5)治疗原则

2.下颌智牙冠周炎

(1)概念及病因

(2)临床表现

(3)治疗

3.间隙感染

(1)概念

(2)眶下间隙感染

(3)咬肌间隙感染

(4)翼下颌间隙感染

(5)颞下间隙感染

(6)下颌下间隙感染

(7)颊间隙感染

(8)颞间隙感染

(9)咽旁间隙感染

(10)口底多间隙感染

4.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1)概念、病因与分类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5.新生儿颌骨骨髓炎

(1)概念及病因

(2)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6.放射性颌骨骨坏死

(1)概念及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及预防

7.面部疖痈

(1)概念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治疗

8.面颈部淋巴结炎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9.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1)颌面骨结核

(2)放线菌病

(3)梅毒

六、口腔颌面部创伤

1.概论

口腔颌面部创伤的特点

2.急救

(1)窒息

(2)出血

(3)休克

(4)颅脑损伤

(5)感染防治

(6)包扎运送

3.软组织创伤

(1)创伤类型

(2)临床表现

(3)处理原则

(4)各部位软组织创伤清创术特点

4.硬组织创伤

(1)牙槽突骨折

(2)颌骨骨折

(3)颧骨及颧弓骨折

(4)眼眶骨折

(5)骨折愈合过程

七、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瘤样病变

1.概论

(1)概念及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5)预防

2.软组织囊肿

(1)病因及分类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3.颌骨囊肿

(1)病因及分类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4.色素痣

(1)病因及分类

(2)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5.牙龈瘤

(1)分类及病因病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6.血管瘤与脉管畸形

(1)分类及命名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7.成釉细胞瘤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8.骨化纤维瘤

(1)临床表现

(2)诊断

(3)治疗原则

9.鳞状细胞癌

(1)舌癌

(2)牙龈癌

(3)颊癌

(4)口底癌

(5)唇癌

(6)中央性颌骨癌

(7)上颌窦癌

10.恶性黑色素瘤

(1)临床病理及预后

(2)诊断及治疗原则

11.肉瘤

(1)临床表现、分类及预后

(2)诊断及治疗原则

12.恶性淋巴瘤

(1)临床表现及分类

(2)诊断及治疗原则

八、唾液腺疾病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1)病因及临床表现

(2)诊断及治疗

2.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1)病因、临床表现

(2)诊断及治疗原则

3.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1)病因、临床表现

(2)诊断及治疗原则

4.涎石病及下颌下腺炎

(1)病因、临床表现

(2)诊断及治疗原则

5.涎瘘

(1)病因及临床表现

(2)诊断及治疗原则

6.舍格伦综合征

(1)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

(2)诊断及治疗原则

7.舌下腺囊肿

(1)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

(2)诊断及治疗原则

8.黏液囊肿

(1)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

(2)诊断及治疗原则

9.多形性腺瘤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10.沃辛瘤(腺淋巴瘤)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11.腺样囊性癌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12.黏液表皮样癌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九、颞下颌关节疾病

1.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1)概念、分类和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2.颞下颌关节脱位

(1)概念、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3.颞下颌关节强直

(1)概念、分类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十、颌面部神经疾病

1.三叉神经痛

(1)概念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概念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3.舌咽神经痛

(1)概念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原则

十一、先天性唇裂和腭裂

1.概述

胚胎发育与唇腭裂的形成、发病因素及流行病学

2.唇裂

(1)概述、分类及临床表现

(2)手术治疗原则

3.腭裂

(1)概述、分类及临床表现

(2)手术治疗原则及术后并发症

4.唇腭裂序列治疗

(1)概念

(2)治疗程序

十二、口腔颌面部影像学诊断

1.口腔颌面部X线投照技术

(1)口内片

(2)口外片

(3)唾液腺造影技术

2.正常X线影像

(1)牙

(2)牙周组织

(3)颌面骨解剖结构

(4)颞下颌关节

(5)唾液腺造影

3.典型病变X线影像

(1)牙病变

(2)牙周病

(3)颌骨骨髓炎

(4)颌面骨骨折

(5)颞下颌关节病变

(6)颌骨囊肿

(7)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8)颌骨良性肿瘤

(9)颌骨恶性肿瘤

(10)涎石病

(11)唾液腺炎

(12)舍格伦综合征

4.CT及MRI

(1)概念

(2)适应证

十三、牙颌面畸形

牙颌面畸形

(1)概论及临床分类

(2)治疗原则

十四、口腔颌面部后天畸形和缺损

1.概论

(1)病因

(2)整复手术的技术特点

2.组织移植

(1)游离皮片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