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工程与科学范例6篇

资源循环工程与科学

资源循环工程与科学范文1

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发展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此,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实现的基本途径,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的根本体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科技创新。在循环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今天,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科技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科技进步是扩大资源供给的有效途径。相对于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求而言,资源的供给受到严重限制。而科技创新能够控制资源,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和利用效率,增加资源供给的相对数量,缓和供给矛盾。(2)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其他各个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加法关系,而是乘法关系。当科学技术为零时,生产力为零;当科学技术大于零时,生产力便会成倍数地增加,因此,必须加快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中的应用速度,使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成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3)科技创新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使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并进一步带动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使宏观结构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有效缓解资源与环境的"瓶颈"约束,为构建结构合理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创造有利条件。(4)科技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循环经济与资源开发型企业的发展

从20年前的格尔木市钾镁厂到今天发展迅速的现代化企业集团,青海瀚海集团公司始终重视钾盐行业理论的研究及盐化工创新生产尾液再回收利用等的探讨,不断开发和探索新的盐化工产品及新技术,防治生产污染。在生产氯化钾过程中,产生一定尾液,为了进一步提高氯化钾的回收率,瀚海集团将尾液和老卤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兑卤,得到高品位的精制氯化钾,同时使兑卤车间的溢流液返回盐田继续晒制光卤石矿,大大提高了氯化钾的回收率。在镁资源开发方面,瀚海公司兑卤车间年老卤用量200万吨(折合氯化镁60万吨);以氯化钾和氨水为原料,年产2000吨普通型氢氧化镁。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了低钾钠氢氧化镁、油品级氢氧化镁等高端产品;为充分利用盐湖镁、钠资源,成功开发了多元系镁型、钠型浴盐产品,这些措施,为大规模开发利用盐湖氯化镁资源奠定了基础。在生产污染防治方面,瀚海集团把每年氯化钾生产中产生的15万吨左右的废盐另行堆放,待技术条件成熟时再利用。可以说,瀚海集团公司回收利用生产尾液、开发下游产品、防治污染等措施科学合理,成效显著,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初步显现了循环济发展的强劲势头。

但是,从总体上看,像瀚海集团这类资源开发型企业,包括柴达木地区的资源开发,长期以来在粗放经营的轨道上运行,资源性产业开发和加工基本上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开发能力与后续加工能力不协调,资源开发的产业链依然很短。"十五"期间,从综合回收率来看,铅锌矿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3%,煤矿和石油低14%-16%。因此,对于瀚海集团这类的资源开发型企业的发展而言,建立循环经济型矿产资源开发模式是其必然选择。

从工业化角度看,循环经济对资源开发型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在工业化发展阶段,消耗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的必然;另一方面,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废弃物会迅速增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资源开发中发展循环经济,是保证资源开发战略转移的重要措施,也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循环经济对资源开发型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矿产资源绝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矿产资源开发的目标是资源合理永续利用,原则是坚持节约利用和综合利用,途径和方法是确定资源的储采比,合理调节有限资源的耗竭速度,提高资源采、冶、选的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原则、途径和方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循环经济对资源开发型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循环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在自然成本成为制约人类发展主要因素的前提下,运用成本和效益原则,通过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和制度,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建立循环经济型矿产资源开发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而提升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关系。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都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应运而生的。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扩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均以工业生态作为理论基础。他们效仿生态系统的结构原理和运行规律,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属于工业生态学框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有共同的目标和实现途径,他们都着眼于实现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

二是循环经济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自主创新保证了进入循环经济发展领域的技术的独立性,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重要保障。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如果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们将会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发展道路。自主创新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动力,自主创新与高新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资源生产率,显著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而缓解经济发展对资源、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是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的关系。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都是人类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所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发展节约型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循环经济不是仅仅表现为节约资源,还有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等。循环经济是节约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科学技术水平能够破解产业链中一些核心技术时才产生的先进发展模式,是这一阶段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四是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于一体的全新发展模式,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在21世纪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手段。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循环经济是从更为宽广的维度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新型工业化则是从工业化的特定视角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发展思路。循环经济能够解决新型工业化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以生态经济的模式来化解。

五是循环经济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关系。体制机制的支持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是循环经济顺利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用新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管理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不断创新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市场体制、生产体制和企业机制等。

六是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资源综合利用是低水平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是较高层次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作为其主要目标,把资源综合利用当中的节约资源、废料回收目标涵盖其中,而且将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从质的层面提高,使人与资源的关系建立在自然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当中,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科技创新为突破,推动资源开发型企业循环经济的大发展

资源开发没有完全实现"循环",主要是因为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因此,矿产资源开发中,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建设。

一是政府需要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和适当调整现有科技资金的使用方向,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政府要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标准体系、技术政策和技术导向目录;要对环境与生态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大力倡导和支持;要推动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成果的转化及运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要对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政策倾斜;要组建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交流协会,促进科技攻关和技术示范的组织、实施与交流;要依靠技术创新,形成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废物再生利用、矿产资源精深利用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二是利用新工业生产技术推进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环节是形成循环生产技术体系。循环生产技术不是环保技术,循环生产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普遍存在于各个产业、各种生产活动中,它是新工业生产技术的广泛集成和组合,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等。目前,循环生产的技术要素并不缺乏,主要是缺乏自觉的组合与使用。

三是利用新材料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工艺技术设备的高科技化。目前柴达木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使用的工业设备是在不同年代生产制造的,由于国民经济一直采取粗放发展的模式,忽略对已建成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不少设备都属于应该淘汰的落后设备。因此,在循环经济高科技化的过程中,必须对生产设备进行分类淘汰或改造,根据自身条件实施工艺设备的技术改革。

资源循环工程与科学范文2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建立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的提出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研究,拓宽了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相联系,90年代的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而非机械工程学规律来指导经济生产,既考虑工程承载能力,又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系统退化;承载能力之内的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地发展。

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共存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无数实践显示,循环经济能够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上,提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就不能持续进行。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却不断增长,如果这两方面关系处理不当,必然导致生态的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通过延长生产链条,推动环保产业与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从根本上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缓解经济发展和资源不足的矛盾;循环经济是以保护生态和最有效的利用资源为特征,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许多地方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令人担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公民的身体健康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但能源消耗量巨大,我们每创造1美元利润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目前,很多产品正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如不尽快走循环经济道路,则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必然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因此,我国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只有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才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经济模式和技术支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环境污染与生态安全问题还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并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立足于我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正确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原则

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模式;第二种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第三种就是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这一点看,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其出发点在于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农业生产技术模式核心是劳动力与土地简单结合,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小规模生产,生产过程基本不产生废物,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因此,循环经济发挥作用的重点是工业生产,一般说来,循环经济在工业生产中的体现就是生态工业,基本原理是工业生态。1989年,原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副总裁RobertFrosch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的《加工业的战略》一文中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工业生态学是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业生产的一门新兴学科,将工业生产视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将一个单元产生的废物作为另一个单元的营养物,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按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循环经济也可以分为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三种模式。企业小循环模式是指企业内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废料回收生产技术和推行污染排放的生产全过程控制,全面建立节能、节水、降耗的现代化新型工艺,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区域中循环模式是指以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的形式出现,把不同的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这种生态链可以扩大到包括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在内的不同产业领域。社会大循环模式是指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主要包括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引和群众的微观生活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减量、再用、循环”(即3R)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减量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换句话说,就是资源投入最小化、废物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生态系统最优化原则。具体说来,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应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应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生产者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消费者应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实现废弃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量排放。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提升环境容量,实现经济体系向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功能的生态化方向转型,力求生态经济系统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最优化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加大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良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全民意识,是一件事关中华民族兴衰的大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能否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一个好的生存空间,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携起手来共创美好家园。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着重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使得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深刻领会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

2.做好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循环经济知识普及教育。循环经济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供人们炒作的时髦概念,它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一种全新经济模式,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许许多多具体内容。动员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朝着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循环经济使用技术方向进行研究,形成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循环经济使用技术,尤其是那些盈利较多并且污染非常严重的经济组织,它们是应用循环经济使用技术的重点单位,也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矛盾最突出的单位。我们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是研究出能够让企业获利的循环经济应用技术,能够使得企业在追求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取自身利益,否则很难实施。同时将循环经济知识普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中小学课程中,系统地安排循环经济的相关内容,使他们获得关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在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开展利用循环经济的技术培训和开设循环经济专业,培养出一大批掌握循环经济使用技术的技术人员和从事循环经济使用技术的研究队伍。

3.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施循环经济的有效保证。我国现有的环境法规多采取末端控制、指令性控制,对根本解决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不强。要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定并完善鼓励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能真正起到预防污染和绿色导向作用。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借鉴日本等国经验,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物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4.建立新的经济核算制度,变传统GDP为绿色GDP。GDP是衡量一国经济规模、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我国干部政绩的标准。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我们对发展人与自然有了新的理解,中央形成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所以我们应设计一套直接以社会基本需要为依据并有助于促进对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加以有效利用与保护的绿色GDP经济指标体系。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从国家全局角度看,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

资源循环工程与科学范文3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032-03

2008年屈家岭管理区提出了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议,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张培刚教授、张建华教授等提出“中国农谷”构想,并在荆门实施。至今,中国农谷以发展农业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协调三次产业的发展,建立循环经济体系,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据统计数据显示,荆门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油生产加工基地,粮、棉、油、生猪、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约占全省1/9-1/8。并于2013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04.4亿元,同比增长32.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上年2:1提升到2.5:1,并建立起果蔬种植,特色养殖,食品加工及文化旅游相衔合的循环经济体。2014年全部农业总产值实现增加值351.64亿元,比上年增长 5.0%。

一、循环经济运行机理与发展障碍性因素分析

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经济的原始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把依赖传统的,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经济是建立一种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倡导经济活动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以“3R”为基本原则,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新的资源”的资源反复循环流动的体系。

中国农谷以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因地制宜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然而,中国农谷这种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缺乏相关成熟的技术支撑及发展模式来借鉴,在探索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

(一)技术水平障碍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然而我国在节能环保产品技术、综合利用技术以及相关专业人员方面都较为缺乏,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也尚不完善,还无法为循环经济深化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因而导致建立循环经济体系链不能良好的衔合。

(二)模式性障碍

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并不是一个十分成熟和普遍的经济模式,各地区都还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并没有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形式或可以复制的标准样式,因此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试探和突破。

(三)制度性障碍

政府应当实施有效率的制度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对于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凸显出经济效应的循环经济建设,政府应当予以扶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割及不协调,导致信息的不畅,难以使系统的整体合力发挥出来,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传统意识性障碍

部分地方企业及政府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深,过于追求经济短期快速增长,造成环境伤害的同时,部分资源也无法充分利用而浪费。

二、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保障措施

(一)科技水平保障措施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相关地区政府应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注重农业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加强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科学技术支持。

(二)因地制宜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根据循环经济价值链,其价值函数可表示为W=W有用物质+有用能量+W可再生物质+可再生能量-W废物可见,在产品一定的情况下,价值链的形成只有通过减少使用剩余物来实现1。因此建立工农业复合型企业,将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二次资源”作为农产品养殖肥料或企业加工燃料再次利用,来使得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同时亦可借鉴外国成功的循环经济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循环经济体系最大程度优化。

(三)制度性障碍保障措施

探索并加快地方法制建设,将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进一步规范,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一套完善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并通过“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支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依靠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将农业科技转化成果与技术扩散。在建立鼓励扶持制度法规的同时,也应建立针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相关的约束机制,鼓励与约束同时进行,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长远保障。

(四)意识性障碍保障措施

加强绿色宣传,发掘与弘扬区域绿色文化,通过绿色消费来引导循环经济,通过经营者的绿色责任与绿色理念来促使其发展循环经济。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着眼于从更大空间范围来规划和设计循环经济实体系统。根据自然资源、产业资源及其“废物”资源、技术资源等分布情况,对循环经济进行宽视野的系统性设计,以使更大范围的更多的经济活动能够纳入到统一的循环经济系统之中,从而实现资源更充分的循环再利用,提高规模效益。

三、总论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经济模式以及较低的经济生活水平,导致了整个社会对资源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不够,由于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循环经济制度建设落后。为改善这种状况,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建立中国农谷,以荆门市为试行试点,试探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优模式,建立绿色新型农业经济,采用“规模化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沼气能源利用+生态种植”模式,用生态链串起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力求畜牧排泄物“零排放”,在将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协调生态环境的发展。

在追求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结果,通过试点的试行,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及循环链,将生态友好、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推广开来,得到更大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赶顺,王文中,循环经济运行机理的数理分析[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 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李飞,寿光市新型农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 王国印,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1).

[5] 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

作者简介:陈爽(1993-),女,湖北荆门人,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金融系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刘霞(1993-),女,湖北荆门人,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金融系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资源循环工程与科学范文4

一、我国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科技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工农业生产、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及其它方面,进行了大量技术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绿色技术创新使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首先,绿色技术创新增进产业化效益。在循环经济领域,我国绿色技术开发在传统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着重于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等的开发应用。无论是自主研究、模仿创新,还是共性技术攻关,均出现可喜成就。在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创新成果迅速转化成产业化效益,出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经营一体化良好局面。其次,重大共性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创新渐成规模。我国自“九五”期间就不断组织科技攻关,重点开发及推广工农业循环经济所需的重大共性技术,其它行业共性技术及其成套设备也得到充足发展,且由原先注重单项技术创新转向技术集成组合及多学科交叉研究。再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不断推进的多层次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了我国循环经济整体竞争力。

(二)绿色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使工业循环经济渐趋成熟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呈现出跨越发展良好态势。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带动生态工业建设热潮。它们踊跃开展绿色技术研发,从资源替代、产品生态设计、三废治理、清洁生产、绿色营销与管理等方面,走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之路。传统企业与中小企业也纷纷以科技进步为依托,改造落后工艺、技术及管理,加入到生态工业建设中,工业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而清洁生产技术与实践目前已全面渗透到我国工业体系,且正从工业领域向其它产业快速蔓延。大量绿色技术经过筛选引进,在政策扶持下进入各类循环经济产业园,绿色技术产业化使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欣欣向荣。绿色技术及清洁生产技术创造良好市场效益,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三)绿色技术创新使农业循环经济轮廓初现我国是农业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国家制定规划、明确责任,以科技进步有序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绿色技术的研发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推广形势喜人。资源节约的农业实用技术得到开发普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取得新突破,适宜于农业的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受到重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应用广泛,生态农业十大模式及其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多产业循环组合式发展的“大循环”农业产业链颇受青睐。另外,确保农产品质量相对安全的绿色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得到大力扶持。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四)科技进步焕发城市循环经济活力我国各级城市纷纷依托自身优势,以科技进步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形式多样的生态化技术工程,开展声势浩大的循环经济建设工程试点,多措并举,推进建筑交通、商贸市政及工厂机关等的科技节水、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城市三次产业循环经济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推动工业、都市农业或服务业调整或升级产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型产业。同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断被改造,使城市运行所需的水电气、道路通讯、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为循环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如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前实施了碧水蓝天工程、绿色照明工程和奥运科技行动计划[1],使北京许多公共设施(如奥运场馆等)成为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典范。

(五)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循环经济全球化进程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对外科技合作逐渐与国际接轨。合作趋势区域化、多边化,合作规模、领域日益扩大;合作内容由科学研究、技术引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官方、半官方和企业、民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异常频繁;在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下双边或多边合作积极开展,形成国际性多方协作局面。我国与他国共同设立了种类繁多的双边、多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及基地,并互遣人才参与项目合作或学术交流……,以提升我国循环经济科技水平。目前,引进或联合开发能源、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技术是我国循环经济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领域,技经贸一体化则是其重要发展方向。

二、科技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也有一些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一)企业尚未成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主体当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还未成为循环经济效益提升的主渠道,企业并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面临经费不充足、人才匮乏、产学研合作不够密切以及企业间技术联盟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企业遭遇技术瓶颈,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许多企业甘于技术引进和技术跟随,引进与创新关系失调;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少,发明专利不多。有的企业一次创新能力强,持续创新能力弱;局部创新产品或工艺多,系统创新产品及工艺少;循环经济行业共性技术或战略性技术研发能力弱,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瓶颈难以突破;战略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不强。

(二)循环经济科技人才相对匮乏首先,循环经济科技人才的整体水平不高。全国科技人才总量不少,但从事循环经济科技活动的人才不多,已有的循环经济科技人才“平而不尖”,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其次,循环经济科技人才分布不均衡。现有循环经济科技人才比例不协调,存在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职业差异。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人才济济,欠发达地区、偏远地区、中小企业人才则明显匮乏,研发人才远多于从事科技普及的人才,从事循环经济科学研究的人才偏低。工业领域人才多,农业领域及第三产业科技人才相对偏少,缺乏卓越的企业家群体。

(三)产学研一体化成效较低我国循环经济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其合作形式单一封闭,缺乏多元化模式活力和动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难以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多学科、全方位产学研一体化交叉合作局面还未形成,导致循环经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弱,产学研一体化成效不高。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得失与风险共担责任制度和运行效果评价体系未建立,运行机制不完善,挫伤产学研主体创新积极性。产学研各主体目标定位的差异,致使产学研技术供需出现矛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注重科技成果的前沿性,忽视市场需求;企业重市场,看重产品成本、投资回报率。目标差异导致产学研一体化效率不高,国内技术成果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我国战略牵引、市场推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尚需健全。

(四)循环经济科技投入仍显不足我国循环经济的科技投入逐年递增,规模不断扩大,但从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技投入的增幅和增速不尽如人意。具体来说,资金总量明显不足,科技投入不足与科技投入分散并存,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风险投资不发达,资本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政府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企业、金融机构或其它社会机构、及民间投资主体对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创新多持观望态度,投入热情不高。外资引进量偏小,投资潜力有待激发,循环经济科技投入全球化任重道远。以政府财政拨款为引导、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还未形成。

(五)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尽如人意我国循环经济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技术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具备品牌效应,且布局不均衡、缺乏科学管理。整个行业产业规划有趋同现象,重复建设不容忽视,技术集中度和区域集中度仍有待提高;且存在管理不力、职责不明、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化缺少多类载体和工具。企业共聚共生、和谐多赢的产业生态环境并未形成,缺少分工协作网络、产业链及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强化科技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使我国科技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应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强化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对策措施和基础保障。

(一)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1.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驱[2],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长远而强大的动力,应用研究与开发能把基础科学的发现转化为技术创新[3]。因此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推动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从而推动循环经济跨越式发展。首先,政府应对循环经济相关基础研究进行宏观指导,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同时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更新落后科研基础设施。政府研发投入应向循环经济的基础研究倾斜,研发投入比例宜逐年增加。以便优先扶持具有战略前瞻性、带动全局的循环经济基础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地球及其生态规律,以基础科学的深厚底蕴为循环经济的相关节能降耗、生态保护、清洁生产、新材料研究的创新突破提供理论先导。其次,企业和科研院所也要重视循环经济的基础研究,不断组织科技攻关,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基础研究氛围,打造学科交叉研究体系。既鼓励自由研究,也尽量使部分基础研究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相协调,或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坚持学科组合的发展模式,发挥科技人才的聚集效应,促使科研人员在不同行业、不同专业进行有序的协作与交流,开展综合交叉研究,引导科研工作走向团队化、组织化,从而建立符合大科学时代的综合交叉基础研究体系。

2.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循环经济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要依照3R原则构建适宜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重点优化各种循环经济技术路线的组合。优先发展多学科交织、跨行业共进的公益性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新技术与各种传统技术的组合与应用,定期出台循环经济技术发展报告,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平台建设。其次,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循环经济技术标准的制定、落实和推广工作,重点推进企业技术标准,积极采纳并参与制定循环经济的国际技术标准,争取国际技术标准制订的话语权。再次,完善循环经济技术评估体系。建立循环经济项目评估及准入制度,规范项目评估管理,强化循环经济科技评估主体建设,使科技评估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提高循环经济科技评估机构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完善立法以推进循环经济科技评估工作,推进循环经济科技评估机构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建设。最后,发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技术创新上加强国际合作、国内联盟的力度,以资本、人才激活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循环经济产学研深入合作。借助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循环经济相关产学研深层次合作,能使技术创新价值最大化,获得高额市场回报。为此宜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应围绕循环经济相关项目与技术,组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营造联盟成长壮大所需的各种政策环境,形成一批区域性或全国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联盟依托循环经济项目或企业技术需求,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循环经济科技创新能力,使技术创新价值最大化和获得巨额市场回报。其次,企业应发挥领军作用以打造高绩效联盟。“小企业联合组成研究协会,就能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收集足够经费来执行相当全面的科研规划。”[4]企业应科学组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明确产学研合作主攻方向;建立大批高水准协同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在联合培养人才的同时,共同开发循环经济所需产业共生技术、技术工艺、行业共性技术与个性技术,模拟生态循环体系共建基地。再次,企业应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跟踪与评估激励机制,并加强循环经济国际合作。有针对性地开拓国外市场,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技术联盟为内容的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二)优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体系

科技政策是国家为了对科技活动的投入、运作、产出、转化各环节进行调控而建立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知识生产的科技方针和实现科技方针的体系。[5]良好的科技政策体系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

1.依托电子商务优化循环经济技术市场。技术市场的专业化服务是促进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速度的重要因素,其持续的刺激作用可诱使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产品,以节能降耗、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使技术与循环经济融为一体。如欧洲企业普遍愿去美国注册专利,只因美国庞大的环境技术市场能保证其技术创新收益。[6]因此技术市场的建设不容忽视。首先,借助电子商务建设逐步调整我国循环经济技术市场布局。完善技术市场内循环经济行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在线交易信用机制,构建网络技术产品和生产要素交易平台。营造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循环经济技术市场成长的价格、竞争、退出和监管等机制,完善服务,保证技术市场良性运转。其次,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市场准入制度。对技术经营机构或科技中介机构、技术经纪人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同时,对进入市场前的技术、产品和项目进行严格科学的评估,选择评估合格的成果进入市场,防止非绿色产品及技术流入市场,坚决杜绝“三高一低”项目上马。对已取得市场准入许可的循环经济类技术或产品也要严加监管,防止其滥用市场优势地位,非法获取暴利。

2.培养和造就循环经济亟需的科技人才。人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助推器。以科技进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智力支持。要制订循环经济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制订落实差异性人才引进战略及人才管理战略,大力培养循环经济型人才。加大海内外智力资源的引进利用,加强本土人才国内外交流与培训。转换现代教育模式,以教育创新为着力点培养循环经济科技后备人才。以企业为基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国家项目、国际项目为辅佐,借助项目契机加速构建开放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循环经济科技人才。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科技人才作用。

3.加大循环经济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推动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应宏观调控和科学监管循环经济科技投入,提高循环经济科技投入使用效率。使有限的循环经济科技投入与技术服务、科研管理实现良性互动,达到资源最佳配置,优化循环经济科技投融资规模和结构。尽快建立循环经济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循环经济科技投入在GDP中的比重。尽快摆脱政府拨款投入的单一模式,改变以政府主导循环经济科技投入模式为市场主导模式,形成政府财政拨款为引导、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市场化投入为重点、社会集资和外资引进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科技投入体系。

4.加强循环经济国际科技合作。我国要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国际科技合作,并加强区域国际科技合作。使企业及其它科研院所从孤立分散、势单力薄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模式,转向团体协作、互利共赢、平等高效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国际大科学项目合作。争取一切机会,参与多国共同出资、全球专家汇集、共同协作研究、共享研究资料、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不断与发达国家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领域内的科技差距。另外,要充分强化循环经济科技经贸合作,把握国际贸易机遇,拓展国际市场,形成技术、产品、服务、人才、管理、金融、贸易和市场整合的一体化国际合作。

5.提高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首先,企业要尽快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善于选择、评估适宜自身发展的循环经济型技术及产品,在技术战略中要审慎选择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模式。企业要重视绿色产品设计,无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还是模仿创新,或是合作创新、委托创新,都要注重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作用,创新市场需求,探索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不同途径;并通过技术整合,推动成果迅速扩散和产业化发展。其次,完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除了要加快构建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平台和技术市场外,还要以推广中心和示范基地为依托,通过试点推广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成果。从而积累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国家间技术转移的工作经验、典型案例和成功推广模式,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循环经济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速率和覆盖率。

(三)完善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体系

1.健全服务于循环经济的科技中介体系。要尽快构建面向循环经济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三类中介机构:服务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中介、各类信息咨询与监督中介机构、社会服务中介机构。同时,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强化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借助网络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使科技中介机构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国际化、经营产业化。

资源循环工程与科学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念 能源资源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047-02

陕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能源资源却相对富集。开发好陕北能源资源不仅关系到陕北地区的繁荣,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总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开发陕北能源资源绝不能继续走传统的线型经济发展的老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探索和实践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

一、循环经济理论简述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将人类社会的各项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各种资源要素结合起来考虑,以实现资源高效率的利用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协调发展,建立起一种物质不断循环的新型经济形态。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能源要在不断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和高效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这一点完全区别于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程线性型经济。

简单地说,循环经济就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它不等于清洁生产,更不等于环境保护。其在宏观上统筹经济发展,实质就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循环经济理念有着自己的规范。循环经济的传统规范是“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其中“减量化”原则是指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其以资源投人最小化为目标。“再使用”原则是指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产品和包装容器能被多次和反复的使用,其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再循环”原则指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能够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其以污染最小化为目标。

而今循环经济理念有了新的规范,即“5R”理念。这在2005年3月26-30日阿联酋举行的世界思想者论坛大会上提出并得到了一致认同。“5R”理念包括:再思考。要改变旧经济理论。新经济理论的重点是不仅要研究资本与劳力循环,也要研究资源循环,生产的目的除了创造社会新财富以外,还要保护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减量化:除了原有的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能源、水和原材料的投入的概念外;还延伸到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中,合理地减少物质需求。再使用:除了原有的尽量延长产品寿命、做到一物多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概念外;还延伸到合理消费、科学消费的消费领域。再循环:除了原有的废弃物利用,形成资源循环的循环外;还延伸到经济体系由生产粗放的开链变为集约的闭环,形成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再修复:要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理论和理念,我们不只是要对其充分理解和认识,更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经济建设之中、尤其是要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之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导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要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协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陕北能源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陕北地区由两个省辖市组成,土地面积辽阔,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延安市,总面积37028平方公里,下辖13个县区,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7.5亿吨,煤炭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榆林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辖下12个县区,全市已发现8类48种矿产。其中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探明储量1660亿吨,约占全国储量的16%。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主储区在靖边、横山两县。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资源,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陕北能源资源丰富,但在开发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 能源资源开采、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目前,陕北经济增长途径单一,主要依靠能源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业。在能源资源开采的过程中,有很多采用的是粗放的开采方式,回采率很低。小型煤矿、乡镇煤矿回采率。原油回收利用率。这些都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尤其是那些掠夺性的开采,使得注水后原油二次采收率更低。此外,部分大矿的回采率,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75%的以上的回采率。在能源资源加工上,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和一些化工企业选址分散,以及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使得产品的产业链不能顺利延伸,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较低,这都造成了陕北能源资源的严重浪费。

2 能源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中,资源没有很好的实现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无污染处理和再利用工作做的不好,给生态环境本就十分脆弱的延安、榆林两地造成了水资源和空气的严重污染。据调查,榆林地区11条主要河流有9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延安地区延河石油类超标。据监测,榆林地区局部大气中氮氧化物、悬浮微粒、二氧化硫三项主要污染指标超标,悬浮微粒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此外,陕北能源资源开采致使土地资源破坏严重。随着煤田不断开发,人为破坏地表植被,侵占农田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资源开采造成的地下水水位的降低,致使很多土地盐碱化。大规模的煤炭、石油开采还使很多植被受破坏,沙化、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由于长年开采,陕北地区时有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出现。

三、开发陕北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今后15年将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为了合理开发和节约我国能源资源,解决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能源需求,我仃1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陕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在开发能源资源的过程巾,更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让陕北的能源资源得到高效率的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也让陕北的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经济要发展,转换发展观念、意识是关键。只有社会各界都有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循环经济才有可能很好的开展。为此,可由政府组织,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专题讲座、交流会,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介,在延安市、榆林市各界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增强干部、企业管理者、员工、普通群众的循环经济理念,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期早日形成循环经济体系。

2 加快地方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可根据陕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及中长期发展目标,参照国家、省现有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以及一些地区成功的经验,制定出一套适合于本地区经

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政策法规,包括政府在税收、投资、技术等方面促进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出政策的鼓励、扶持和监管作用。真正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可以制定和出台相关市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明确规定本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政策、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标准和办法、以及违反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的处罚措施等等。

3 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为此陕北地区要加快促进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加强本地区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必需的核心技术、高科技人才,组织力量消化吸收和推广。其次,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此,可以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本地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努力形成一些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最后,要努力提高本地区企业的技术转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在企业内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来提高。

4 建设陕北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转变企业经营方式。要以资源分布为基准,以大型重点企业建立为主体,由政府有关部门来规划建立陕北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首先,园区内各企业,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产品深加工的路子,改变过去资源消耗高、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大的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每一个企业都要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生产体系和生产过程,促进原材料的循环利用。其次,要实现园区各企业间废物与资源的连接,建设一批区域性资源再生产企业,提高废弃物再利用水平,实现“四废”循环利用,一家企业的废气、废热、废物、废水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真正构建全新的循环经济体系。

5 加强陕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任何地方能源资源的开发都会和环境保护相矛盾,在陕北地区这种矛盾更突出。陕北地区本就生态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能源资源开发就更容易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以,要开发好陕北能源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发展循环经济,就要解决好这一矛盾。首先,我们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走“边发展,边治理,谁破坏,谁负责”的路子。具体来看,要尽最大努力减少企业“三废”的产生。对已经产生的废物,要进行无污染处理。新建企业要尽可能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企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企业要尽力去恢复。其次,政府应加大投入,促使生态环境的恢复。资金可以通过财政划拨和向企业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方式获得。总的目的就是要减少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丁秋更,以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田商场现代化,2006

3,刘小松,侯渡舟,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良性循环发展[J],现代企业,2006(4)

4,杨迎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资源循环工程与科学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 自然资源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

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资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传统的经济模式是建立在线形基础上的,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现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这要求更新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则要求在生产中实现少排放或零排放,这将大大减轻地球环境的负荷,维护生态平衡。可见,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场物质变换的革命,更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是实现循环经济战略思想的三大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 principl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控制使用有害环境的资源投入,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在生产中,通过减少原料的使用量和改革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在消费中,选择包装简单朴实的物品和耐用可循环使用的物品,减少垃圾的产生。再利用原则(Reuse principle)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以初始的形式多次或多种方式再利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废弃物。在生产中,使用标准设计和制造工艺,使产品能轻易和便捷地升级或更新换代;在消费中,可以将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再循环原则(Recycle princip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回收利用和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少最终处理量。再循环原则不仅要求将废物资源化为其他类型产品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把废品循环使用于生产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以达循环高效,节约资源的目标。

循环经济战略的意义

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再生产实践中利用的自然资源现成物越来越少,使用经过加工的材料越来越多。但各类材料经过多少次加工,都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即原材料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自然资源。经济活动的开展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占据一定空间,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决定经济活动的性质和规模。另一方面,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再生产的规模。稀缺性的资源会随着资源总量的减少而发生价格变动,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和健康发展。循环经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高,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量少,就可以通过减缓资源的消耗速度间接获得由于资源稀缺性导致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对废物的资源化而获取直接经济效益。根据国家经贸委的有关调查,我国每年可供利用而未利用的废弃物价值达250亿元。如果建立循环利用机制,这部分价值就是废物资源化而获取的部分直接经济效益。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是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

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生产部门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有某种资源优势就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区域资源分布图与产业分布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同样的投入和工艺管理条件下,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制约,区域自然资源的状况是决定区域经济部门分布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某些自然资源数量越少,对区域生产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可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使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区域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加大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研发和应用工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循环经济的发展尤其要依靠科技。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是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防止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但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强化技术支撑,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引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型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开发生产再循环型产品,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转型。

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将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固定下来,对企业、政府和个人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促使其行动有法可依,也使我国环保法日臻完善。应当指出的是,法律法规是其他措施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形成经济激励机制,开发相关技术等措施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自然资源是国民收入或国民经济产值赖以不断增加,经济社会赖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的大量消耗必然导致未来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降低,人们可消费的东西也将不可避免地减少。因此,应将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自然资源的存量、流量以及自然资源的财富价值进行科学的计量,以正确地计量国民总财富、经济产值及其增长情况,合理评价自然资源的消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建立循环经济关键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核心是改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方法,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概念。国家要改变国民生产总值按GDP统计的方法,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一种不全面、不真实的统计。EDP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这种统计,会使我们看到很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因扣除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遭破坏的损失而大大减少。这就会促使人们抛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深化价格改革并推进资源价格合理化

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逐步提高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使之反映其真正价值,体现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资源消耗速度。合理的资源价格可改变资源利用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合理资源价格可促使资源的循环高效的利用。正确利用价格杠杆,避免资源产业规模的扩大,推动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以低水平的资源开发利用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要利用价格杠杆发展循环经济,在如何开发利用资源上调整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再区域层面上的典型实现形式。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的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设计建立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在产品、原辅材料和废弃物的交换中构建生态产业链,以达到工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共同使用,资源节约利用,财富高效产出,废弃物循环回收,污染物低排放的目的。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之,区域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资料:

1.孙贻超,姬亚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对策[J],城市,2003.(2)

2.卢振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理论前沿,2003.(22)

3.黎湘虹、张秋根、魏立安,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几个认识问题[J],环境科学动态,2003.(2)

4.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