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政策范例6篇

海洋经济政策

海洋经济政策范文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金融系统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也日益加深。美国作为经济大国,其货币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国际影响越来越明显。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受到其他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也更加显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条件日趋完善,在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展海洋产业,把发展海洋产业列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容。因此,探讨中国海洋经济在发展转变中面临的国际冲击十分必要。Kim和Soyoung(2001)对1974年—1996年间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美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他国经济的发展有正向的影响[1]。Mackomiak(2007)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可以解释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经济波动的3%到6%[2]。贾俊雪,郭庆旺(2006)利用1992年—2005年的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了美国经济冲击对中国经济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3]。李星(2009)研究了美国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她认为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主要是通过金融与贸易渠道对中国经济进行传导,其中包括直接的传导,如进出口需求波动,也包括间接的传导,如世界利率对中国的冲击[4]。庄佳(2009)对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美国货币政策的冲击通过政策渠道、贸易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对中国产出造成影响[5]。本文基于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一般原理,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和评估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以期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1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汇率的角度分析,美国增加货币供应量将导致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引起中国海洋经济出口市场需求量的萎缩,不利于中国海洋出口企业的成长。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减弱了海洋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出口市场的扩张。另外,由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引起国际资本流入中国,会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给企业成长带来诸多压力。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发展迅速。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通货膨胀预期、人民币升值等现象,会对中国海洋产业造成较大冲击,进而引起海洋经济周期的波动。2010年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15531亿元,比2009年增长13.1%①。2009年—2010年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如图1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在海洋经济增长中占较大比重。近年来海洋油气业得到快速发展,其对中国海洋经济的贡献也越发明显。四个产业在2009年和2010年占海洋经济的总比例分别为82.2%和87.5%[6]。

1.1对中国海洋渔业的影响

美国增加货币供应量对中国海洋渔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美国货币宽松政策使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使水产品出口企业的财务成本增加,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二是人民币相对升值使得中国水产品的外部需求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及盈利;三是中国海洋渔业产业海外融资的困难加大,影响中国海洋渔业的长期增长态势。

1.2对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海洋交通运输业涉及了港口设备器材、运输业、交通运输船舶、港口物流产业、相关保险产业等40多个产业。美国货币供应量增加一方面导致了能源资源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的增加导致了出口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这些因素导致了港口业务量增速放缓、出口货量下降的趋势。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具有明显周期性的高风险行业,在全球航运能力过剩、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中国航运周期呈现拐点。

1.3对中国滨海旅游业的影响

美国增加货币供应量对滨海旅游业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中国入境客源主要来自欧美国家,美国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美元贬值,外国消费者出游意愿降低;二是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入境旅游的价格优势降低,周边国家的滨海旅游具有了相对竞争优势;三是美国增发货币导致国内流动性增加,预期的通货膨胀降低了国内游客的旅游意愿。这些都对中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4对中国海洋油气业的影响

油气能源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海洋油气的需求越来越大,海洋油气业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促进中国海洋油气装备的进口,降低海洋油气开发的成本。美国增发货币导致世界流动性泛滥从而推动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海洋油气资源出口的收益。从上述分析来看,美国增加货币供应量对中国海洋油气业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2数据来源及处理

为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海洋经济周期的影响,本文选取美国的货币供应量M2的同比增长率和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作为影响因素,分别用am2和huilv表示。对于海洋经济周期的定量描述,通过选取代表性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海洋经济状态综合指数,用该综合指数描述海洋经济周期的波动,并利用hp滤波法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海洋经济状态指数(zs,见表1)来反映海洋经济周期波动趋势,样本数据选择从1996年到2009年②。变量am2和变量huilv的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发展指标。

3实证研究

3.1数据平稳性检验与协整分析

3.1.1数据平稳性检验

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时,需要先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变量zs、am2、huilv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D(zs)、D(am2)、D(huilv)表示相应的一阶差分值,D(zs)、D(huilv)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而D(am2)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都是非平稳的。综上所述,变量zs和huilv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一步做协整检验进行分析。

3.1.2协整检验

如果经济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就意味着经济系统不存在破坏均衡的内在机制。如果变量在某时期受到干扰后偏离其长期均衡点,则均衡机制将会在下一期进行调整以使其恢复到均衡状态。zs与huilv的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运用两种协整检验方法,得到一致的检验结果,即在5%显著水平下,变量间至少存在着两个协整方程,说明海洋经济周期波动和美元对人民币汇率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3.1.3格兰杰因果关系

两变量间具有协整关系并不能说明它们具有因果关系,需要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确定两者在时间上的先导—滞后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由检验结果中P统计量值可以看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海洋经济指数的格兰杰原因,中国海洋经济指数不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格兰杰原因。在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主要海洋产业的影响分析中我们指出:一方面汇率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会对中国海洋涉外企业造成冲击;另一方面,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外资对中国海洋产业的投资力度,这进一步对中国海洋产业的周期性波动产生了影响。

3.2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3.2.1VAR模型从式(1)可以看出中国海洋经济指数自身的滞后项和美国货币供应量以及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的滞后项对海洋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除自身滞后项的影响比较大外,相对于美国货币供应量,海洋经济周期受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程度较大,并且滞后两阶的影响大于滞后一阶。滞后一阶的美元货币供应量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对海洋经济周期是正向影响,而滞后二阶的美国货币供应量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负向影响。

3.2.2脉冲响应分析

对zs,huilv两个变量的协整检验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受到随机干扰项的影响短期可能偏离均衡值。基于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进一步说明变量受到某种冲击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图2反映了10期内海洋经济hp滤波指数对美国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和汇率变动冲击的脉冲响应。zs受am2的冲击在第2期到第4期产生的是负响应,第5期到第7期产生的是正响应,第8期到第10期又转为负响应。zs之所以在正响应和负相应之间出现这么多的反复变化,是因为美国货币供给量增加对中国海洋经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一方面会导致中国海洋产业获得的投资增加,海洋产出增加;另一方面会带动中国海洋产业的原料价格、消耗的能源价格、员工工资等上涨,不利于海洋产业发展。zs的响应值出现的波动是这两种力量较量的结果,但从整体来看,zs的累积响应值为-0.4,说明美国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利于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zs对huilv冲击的响应值在第7期开始显现,一直到第10期均为负向响应,波动不大。zs对huilv的累积响应值为负,说明从整体来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经观察可以发现,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对海洋经济周期的影响不明显,是因为现实经济中存在价格黏性以及厂商的生产调整需要时间。但是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中国,增加海洋产业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兴建;另一方面,使中国进口国外的大型设备变得成本更低,有利于海洋产业更新生产设备,扩大海洋产业生产能力。所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有利于中国海洋产业发展。

3.2.3方差分解

对zs进行方差分解,分析huilv对zs的贡献率,以更清楚地解释zs的波动原因。由表5可以看出,zs的波动除受自身影响外,还受到am2和huilv变动的影响。第一期zs波动只来自于自身的标准误差,所以为100%,往后逐期自身的贡献下降,在第10期出现回升。zs受到am2和huilv冲击的影响在第二期才充分体现出来,am2的冲击效应在第6期达到最大,以后有所回落;huilv的冲击效应比较平均,最大时22%,最小时为15.9%。可以看出,huilv的冲击对zs的解释能力高于am2的冲击对zs变化的解释能力,且每期huilv对zs的方差贡献率小于来自于zs自身的贡献率,说明zs增长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因素。

4政策建议

一国货币政策尤其是经济大国的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及结构调整的大局。结合前文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能较好应对美国货币政策冲击提供决策参考。

4.1积极利用外汇市场投资工具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很大程度通过汇率的传导来影响中国海洋经济。海洋出口企业应积极利用各种外汇市场投资工具,避免出口产品的结售汇受到汇率变动较大程度的影响。同时,出口占比较大的海洋产业可针对自己行业的特点开发适合自己的外汇衍生产品。

4.2促进海洋产业出口产品市场多元化通过拓宽出口产品的市场,降低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在拓展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同时,应加快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提高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

海洋经济政策范文2

关键词:海洋经济;澳大利亚;美国;韩国;日本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海洋经济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贡献与拉动效应研究》(项目编号:L13BJL011)部分内容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28日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既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各国政府均加大了对海洋的重视和开发利用程度,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所谓海洋经济就是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据测算,近年来世界海洋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将达到3万亿美元。从拥有海洋资源的数量来看,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然而,从对海洋的开放和利用程度来看,中国却远远落后于诸多发达国家,尚处于海洋开发和利用的初级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级政府逐步认识到海洋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为此出台诸多政策措施,中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中国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4%增加至2011年的9.7%,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尽管如此,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法律法规不健全;海洋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考察和梳理世界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分析其中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有益启示和借鉴,对于大力推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二、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综观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已经制定了详尽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澳、美、韩、日等主要海洋国家均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并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且取得了诸多成效,他们在统筹海洋产业协调发展,发挥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均值得中国借鉴。

(一)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海洋管辖范围,其海洋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倍,是一个真正的海洋超级大国,海洋产业极为发达,尤以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旅游业最为突出。为了促进海洋经济和产业的快速发展,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及各州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纠纷解决、海洋权益扩展、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措施包括:第一,澳大利亚在1997年就出台了《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强调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拟定了《21世纪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第二,对海洋产业发展实行综合管理,一改原有的单一海洋产业管理模式,综合管理模式要求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和配合,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求高度的透明;第三,澳大利亚十分重视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的保护。政府提出海洋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海洋环境保护作为前提,并根据不同海域的特点在环境承受能力的限度内对海洋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立海洋生态保护区和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对重点海域环境实施定期跟踪监测。渔业管理部门还根据海洋渔业资源的状况制定可持续捕捞的政策,对捕捞时间和工具严格限制和科学管理,防止过度捕捞给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危害。

(二)美国。美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长达22,680公里的海岸线和340万平方海里的海洋经济区,是世界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首先,政府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出台了完善的法律法规,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就通过了《海洋资源与工程开发法》,并成立海洋科学、工程和资源总统委员会,由总统直接负责对美国与海洋有关的问题和事务进行全面审议。美国政府还将海洋经济发展政策细化为区域政策,针对不同海洋和沿海区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以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因地制宜、互补共赢和协同发展。同时,财政拨款始终是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据统计,美国政府每年用于海洋领域的财政预算高达500亿美元以上;其次,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美国政府针对不同区域海洋项目的发展重点,先后建立了多达700多个海洋研究所,财政对这些科研机构的年投资高达300亿美元。以这些实验室为依托,结合各区域的不同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建立了大量的海洋产业园区;第三,美国完善的金融体系在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在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之下,美国已经形成了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海洋资金支持体系。早在19世纪中叶,美国政府主导建立了海洋投资基金,该基金由财政部、美联储、联保存款保险公司等共同投资,目的在于为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多方位支持;美国政府就成立渔业委员会,专门负责提供海洋渔业补贴,他们采用低息贷款、专项养殖补贴等方式,对鱼类加工新技术的开发予以支持;最后,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洋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国政府于2000年通过了《2000海洋法令》,提出了21世纪海洋发展的新原则,即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该法令的指导下,美国政府不断加强海洋环境保护,进行沿海流域管理,对入海内陆河流域进行全境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并以全美海洋保留地体系的形式,对国家重点海域予以保护,力求保证海洋生态系统始终处于健康、高生产力和可恢复状态,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韩国。韩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多年发展,韩国已经形成了以海运、造船、水产和港口工程为支柱产业的海洋经济体系,是亚洲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韩国的海洋水产业极为发达,其海洋水产量年约350万吨,是世界第七大水产国。据调研,韩国海洋水产业的高度发达主要得益于其远洋捕捞能力的增强,韩国建立了一支拥有近800艘船只的庞大远洋渔业队伍。同时,韩国十分重视海洋产品的深加工,其深加工水产品量占水产品总量的比重高达50%以上。韩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港口及临港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韩国有大小港口近1,500个,以港口为中心,韩国政府建立了多个临港工业园区,涉及钢铁、石化、建材、电子、机械制造等多个产业。这些产业园区在带动海洋产业和陆地产业协同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如蔚山的汽车工业及仁川的石化工业等。

(四)日本。日本既是一个岛国,又是一个陆地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为此,日本一直十分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将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步转向开发海洋,提出“海洋立国”战略,并陆续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首先,重视制定合理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并出善的海洋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2007年4月,日本通过《海洋基本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日本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加以规范;其次,日本在对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十分注重海洋经济与腹地经济产业的互动和相互促进。日本政府结合腹地原有产业的发展状况,建立临港产业集聚区,形成“以大型港口城市为依托,以海洋产业为先导,腹地与海洋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最后,日本政府十分注重鼓励私营资本对海洋经济的投入。例如,日本的关西空港产业园在建筑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民营资本,成立了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营资本共同参股的股份公司。通过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海洋经济,不仅使得海洋产业快速发展,还减轻了政府财政的负担、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效益,也为民间资本找到了好的投资渠道,实现了多盈的局面。

三、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制定完善的海洋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应加快制定完善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合理布局海洋产业。尽快编制包括海水养殖、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旅游等领域具体规划。建立健全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相关的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并抓紧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在财政政策方面,结合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通过财政补贴、政府低息贷款、财政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海水养殖、远洋渔业和海洋新能源开发等战略新兴海洋产业的支持力度。在投融资政策方面,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等投资海洋产业,尽快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的投融资格局;支持有实力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并考虑建立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资力度,鼓励创业投资基金对高科技海洋企业的投资;完善海洋自然灾害的保险机制,探讨建立由被保险人、保险公司、政府等共担风险的保险和担保机制。抓紧制定包括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交通法、海洋资源法和渔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海洋经济发展有法可依,也有法必依,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

(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在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中,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和海洋盐业始终占有较大比重,特别是前三项占比高达70%以上,而海洋渔业就业人数占全部海洋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更是高达50%。而从长期发展潜力来看,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的发展潜力极为有限,而像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制药、海水利用等这样的战略新兴海洋产业则潜力更大,然而后者在我国海洋经济中的占比是很低的。这说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层次较低,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待转型和升级。因此,应加快推进中国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海洋战略型新兴产业。首先,还应继续巩固海洋第一产业发展。尽管第一产业对海洋经济的贡献最小,但鉴于其基础性的地位及先天的弱质性,政府应继续保护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结合各海域资源的先天禀赋,发展特色海洋渔业,实施科学捕捞,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大对海洋科技的重视和投入力度,鼓励科技创新,提升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大力扶持包括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最后,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其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现阶段,我国海洋第三产业在以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为主导的基础上,建议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服务和海洋环境监测等现代服务业,实现海洋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加大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力度,重视人才培养。美、日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均表明,提高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是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而我国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远远低于美国60%的水平,这也正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借鉴美、日的经验,我国应逐步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首先,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资金支持体系。政府财政应在海洋科研投入,特别是基础性及重大科研项目的投入中占据主力,并出善的鼓励政策,吸引企业、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其次,紧紧围绕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对于国内急需的紧缺高端人才,可以考虑从国外引进,出善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吸引海外人才有序有效回流。同时,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依托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积极培养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或管理能力的高级海洋人才。还应完善高层次人才的户籍和流动政策及股权期权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使用与培养环境;再次,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更多着眼于自主创新的应用;最后,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要求,打造实现先进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的平台,促进高科技成果的转换,提升转化的成功率。

(四)改革分散式的管理,构建统一综合的海洋管理体制。中国现行的海洋管理体制是以分部门、分行业为典型特点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各部门和各行业无序竞争和重复投资问题十分突出,区域分工体系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协作和配合,造成大量的浪费和内耗。例如,北方的青岛、大连和天津均试图将自身定位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纷纷上马大型集装箱和原油码头,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不断升级。为此,国务院应从中央层面成立专门的部级海洋综合协调决策机构,统一负责“发展规划、海洋研究、开发开放、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和方针的制定,而地方则建立相应分支机构,负责配合中央和协调地方的海洋管理具体工作,如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保护海洋环境等。

(五)加强海洋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对海洋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由于过度捕捞、海洋油气污染、陆地废水排放、海水养殖污染及其他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洋资源的涵养,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严格控制陆域污染物向海洋的排放,在进行排污总量控制的同时,加大企业的排污成本和违法惩治力度,提升企业自觉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并对重大涉海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等;其次,建立健全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海域防御工程建设,建立海岸生态防护网,加强沿岸滩涂保护和防潮堤坝建设;最后,严格审批标准和制度,按照海洋功能区的划分进行科学用海,加强监督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储永萍.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8.

[2]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9.16.

海洋经济政策范文3

关键词:浙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财政金融支持

本文系宁波大红鹰学院校科研基金项目(32015103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3日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中央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构筑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浙江是海洋经济大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财政金融手段的引导,合理的财政金融政策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有效工具渗透到海洋产业发展全过程,从而实现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本文在分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进行梳理,提出如何利用财政金融政策加快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浙江海洋产业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一)海洋产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三产结构日趋合理。经过长期努力,浙江省在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海洋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特别是21世纪以来,海洋经济增速显著。2001年,浙江海洋产业总值为603亿元,而到2014年,浙江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达到5,913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海洋产业产值占浙江省GDP的14%。2001年浙江海洋产业第一产业比重为51%,第一产业比重占绝对优势。但是,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2014年第一产业比重仅为5.38%。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第二产业呈现了先快速上升后有所下降的趋势,2010年第二产业比重已达到48%,到2014年比重为45%。第三产业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12%,而到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到49%,成为目前三产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产业。可见,浙江海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二)海洋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三大主体产业发生变化。浙江省海岸线全长2,660.71公里,海洋资源类型丰富,为各类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目前,浙江省海洋产业已形成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主要产业为基础的门类较齐全的产业体系。而在各种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包括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逐渐减少其在浙江海洋产业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56.6%降至2014年的8.5%,逐渐失去四大支柱产业的地位。海洋产品制造、海洋设备制造、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及滨海旅游呈现快速发展,2014年海洋产品制造总产值约为3,062亿元,与海洋设备制造、海水利用业分列前三,其总产值分别约为2,464亿元和2,068亿元,而前三大海洋产业总产值约占全部浙江海洋产业总产值的46.72%。因此,传统三大主体海洋产业即海洋捕捞、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旅游业逐渐被新的三大主体产业即海洋产品制造、海洋设备制造、海水利用业所取代。

(三)传统海洋产业内部发展速度呈现差异化。传统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浙江渔业产量方面,2001~2014年浙江海水产品产量均保持在500万吨左右,海洋渔业发展总量上趋于稳定;海洋渔业在海洋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弱化,从2001年的第一位降至2014年的第七位。海洋盐业在浙江海洋产业经济中的比重非常低,总量上变化不大。而海洋运输和海洋船舶业在近十年发展迅速,2001~2014年浙江省海洋运输业、海洋船舶业产值年均增长率20%以上,2014年海洋船舶业产值是2001年的57倍,分列浙江海洋产业的前二位。传统海洋产业中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发展迅速,传统海洋产业内部发展呈现差异化。

(四)新兴海洋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迅猛。浙江海洋电力、海水利用、海洋生物、海洋工程和海洋矿业这些新兴产业是从2001年开始发展起来的,起步较晚,但是像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这些产业发展迅速,短短13年时间,产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均达到30%以上。如浙江海水利用业从最初2001年8.30亿元的产值,发展至2014年浙江海水利用业产值约为2,468亿元,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居全国海洋地区首位,发展速度尤为迅猛。浙江海洋生物医药业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呈现快速的发展态势。从起步之初的产值仅为1.4亿元,到2014年全年产值达到约150亿元,仅次于山东省。

二、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经验借鉴

海洋经济具有资金需求量大,且具有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高等特征,单纯依靠金融市场难以为海洋经济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多数发达国家都运用了强大的财政金融政策工具。

(一)美国发展海洋经济的财政金融支持。美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财政金融政策对本国海洋经济的刺激作用,颁布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如对海洋渔业提供财政补贴,对渔船提供财政贷款,一方面刺激美国捕捞船队的扩张并加速其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增强其在远海、公海以及他国专属经济区对渔业资源的控制,对美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美国在2000年8月通过了《2000年海洋法》,据统计,美国每年投入到海洋开发的预算为500亿美元以上,而对于有利于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开发项目和技术,政府财政拨款会给予更大的倾斜。美国设立国家海洋信托基金,该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联邦政府收取的海洋使用费,如沿海油气资源开发活动所上缴的费用以及即将出现在联邦水域从事海洋商业活动所交的各项费用,该基金将专用于海洋管理的改进工作。以建立基金的方式,返还性地用于海洋管理的改进工作上,这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里建立绿色消费制度的原则。美国政府还积极引导个人对于海洋进行投资,成立了海洋投资基金,该基金由财政部、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私人投资者共同投资,为海洋事业的投资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持续的资金支持,推动了美国海洋产业技术的极大提升。到2011年6月底,美联储将购买总额高达6,000亿美元的财政债券和机构债券,其中10%的资金用于海洋产业的发展,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军事发展等方面注入大量资金,保障海洋制造业的实施。

(二)日本发展海洋经济的财政金融支持。日本一方面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海洋经济信贷支持,加大对海洋经济重点产业的信贷投入;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组织银团贷款,实现互惠互利,加强银行间的合作,减少融资风险。同时,通过运用浮动利率杠杆,对相关企业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20世纪50年代,日本在国内造船业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实施了“造船计划”,通过政策性银行向提出贷款申请的造船企业发放优惠贷款,成功推动日本跻身全球造船大国。2000年开始,日本政府为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发经费持续增加,2008年达到5,620亿日元。日本政府还通过不断完善税费制度,助推海洋经济发展。其中,与海洋经济发展中的“3R”事业、海洋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等相关的项目,可以在税收上得到14%~20%的税收优惠。此外,日本政府为了促进海洋循环经济方面的科技创新,对于新增海洋科技研发经费进行了一定的免税。2013年4月,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了新的《海洋基本计划(2013-2017年)》,提出进行海洋资源、能源开发和新海洋产业与市场的一体化培育,并将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官民并举推动海洋资源、能源开发,培育新的海洋经济领域。根据海洋循环经济发展中重点项目繁多、融资额度大、风险大和融资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日本积极地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海洋循环经济产业的信贷投入。

(三)新加坡发展海洋经济的财政金融支持。新加坡的政策性金融模式更为显著,政府通过三大海事招标机构对全球海洋产业的研发提供大量资金。每个项目资助金额从500万~5,000万新元不等,专项支持可达上亿新元,为新加坡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新加坡政府设立海洋集聚基金,用于海事产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及相关的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新加坡还建立了8,000万美元的海事基金、1亿美元的海事技术革新基金和2,000万美元的海事IT发展基金,为海洋研发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综上可见,发达国家在推进政策性金融的同时,充分尊重金融市场对海洋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海洋商业金融发展相当充分,银行商业贷款、海洋投资基金、融资租赁和证券市场融资目前构成海洋经济强国的主导型金融力量。“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共同构成了发达国家海洋金融支撑体系。

三、浙江省海洋经济升级转型的财政金融支持建议

海洋经济发展为浙江经济的快速腾飞奠定了基础,海洋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结合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浙江海洋经济升级转型应以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推动海洋经济的产业集聚为抓手,形成市场与政府的联动机制。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海洋经济的信贷投放和金融资源集聚,推动完善海洋产业链。各金融机构应根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导向,加强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逐步改变目前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不足的局面,不断优化信贷支持结构,加大对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金融支持,扶持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现代海洋渔业等加快发展。重点扶持海洋经济发展“三大领域”(海水利用、海洋能源和海洋生物工程),突出向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舟山群岛新区)金融资源集聚,支持试验区建设;强化对“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金融服务,支持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构建;积极开展船舶融资业务,在做好大型化散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三大主流船舶融资的基础上,支持钻井平台、钻井船、深水作业工程船、远洋捕捞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和特种工程船舶,积极扶持船舶零部件行业发展,推动完善浙江船舶行业产业链。

(二)设立海洋信托发展基金,助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技术要求,也是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是前提也是基础。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民营资本充裕,民营机制灵活,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的民间资本达数亿万元。因此,设立浙江海洋信托基金既有资金基础,又是以银行为手段的间接金融的有益补充。

设立浙江海洋信托基金可以借鉴美国海洋信托基金的设计思路,设立全省范围内政府性海洋信托基金,承担海洋管理、科研资助和风险补偿等职能,为海洋经济提供公共产品。具体而言,由省财政厅与海事局联合设立基金管理机构,负责浙江海洋信托基金的运营管理。省财政投入10~30亿元作为启动资金,基金正式运营后,后续资金来源包括针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征税或对海洋过度开发或违规行为的行政性收费,如对海洋油气开发溢油事故的罚款。浙江海洋信托基金主要用于沿海城市海洋管理、海洋科研、海水污染治理、海洋灾难救助、海洋风险补偿以及非经营性的国际合作等。

(三)发展多种投融资方式,提高投融资效率。由于海洋产业的行业分类、发展阶段、与宏观政策发展导向的相符程度等不同,对资金的数量和实效性要求存在差异,应采取分层次、分类别的投融资支持战略。就产业层次而言,海洋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和基础性、战略性设施需要政府积极投入,大力扶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成熟产业,只需在政府适度引导下进行市场化融资,高风险、成长空间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非盈利性”投入,但在适当时机可鼓励盈利性的商业运作模式介入。就产业类别而言,应优先发展新兴、环保、特色产业,继续支持传统、高附加值、民生产业,严格淘汰落后、双高、纯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构建区域金融合作体系,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省政府应该制定整体规划,逐步打破地区割据藩篱。各市县地方政府应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地方政府间合作协议,逐步完善市场化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区域金融资源流动,逐步推动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鼓励浙江“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发展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金融服务组织互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加强金融资源倾斜配置,争取在全省开展海洋经济领域的金融业务创新试点,在信贷规模、机构设置、审批权限、产品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强化货币政策工具引导,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有区别的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沿海地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切实增强沿海地区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能力。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涉及多国、多币种的跨境结算,需要有效的国际金融合作提供保障。建议以宁波综合保税区等为依托,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保险市场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跨境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创新,构建与金融市场对外合作相适应的监管体制,完善有利于金融市场对外合作的配套服务。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善坤.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与举措[J].浙江经济,2010.24.

海洋经济政策范文4

1海洋生态环境状况

根据《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13年广西海域主要海洋生态环境指标良好,在全国海域中排名靠前。《广西壮族自治区2013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13年,广西区近岸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52.9%。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依然保持良好。重点保护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和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处于健康状态。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重点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质量良好,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能够满足养殖活动要求。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总体稳定,未因倾倒活动产生明显影响。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范围和程度有所降低。

2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动力因素

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生态、政策的优势,加快发展广西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符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意义重大[10]。

2.1广西发展的优势分析

虽然广西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总量不大,结构也不够合理,与全国海洋经济发达省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广西发展海洋经济仍拥有其比较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资源优势广西在海洋生物、滨海旅游、港口岸线、海洋矿产、海洋能、生态环境资源等海洋资源拥有量十分丰富,且大多处于为未开发或者开发程度较低状态。这是为广西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1.2区位优势随着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的开展,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开展,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的广西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将给广西的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以港口为依托的海洋工业、海洋服务业带来巨大的空间[11]。

2.1.3政策优势广西沿海地区享有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边境地区开放及部级经济新区五大政策叠加带来的优势,随着广西经济发展战略转向沿海地区,政策带来的优势将逐渐显现。如《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实施意见》规定的五大类十九条具体优惠政策措施,以及在产业方面,国务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产业、《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等[12]。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将会迎来高速发展的空间。

2.1.4后发优势广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这为在新的条件下高起点的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留下巨大空间。广西应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明确海洋经济的战略定位,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运用新的海洋开发理念,依托现代海洋科技,制定海洋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以发展海洋经济。

2.2现代海洋服务业初露端倪

根据《广西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估》报告以及《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中对于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前景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及规划方向,依据城市创新系统理论,可遴选出海洋旅游业及海洋交通运输业两个快速发展的海洋产业,作为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动力支持。

2.2.1海洋高端旅游业从资源禀赋方面,广西位于我国大陆最南面,旅游岸线资源众多,其中海水质量与沙滩质量在全国沿海地区名列前茅,发展水上、水下旅游俱佳。因此,近几年广西滨海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北海为例,2009年,入境旅游者人数6.1万人次,外汇收入1721万美元。2010年,入境旅游者人数7.3万人次,外汇收入2173万美元。2011年,入境旅游者人数8.3万人次,外汇收入2574万美元。2012年,入境旅游人数9.9万人次,外汇收入3429万美元。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推动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有力推动力量[13]。同时应注意到广西游艇产业的发展,作为高端旅游业,虽然其在全国游艇发展的进程中尚处于末端,但广西有着优良的旅游海岸线和风景优美怡人的漓江以及西江和其他库区,广西游艇业将会成为水上旅游的又一个朝阳产业,推进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步伐。

2.2.2海洋交通运输业在海洋运输业方面,广西较大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岸线资源方面,广西海岸线曲折,拥有1595千米的海岸线。直线距离仅185千米,仅为海岸线总厂的11.6%,众多海湾是天然的避风良港。从东到西分布有铁山港、廉州港、三娘港、钦州港、防城港、珍珠港等港湾,形成“天然港群海岸”。沿海港口同时具有深水、避风、浪小等自然特点。地理区位方面,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资源圈的结合点,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出海通道,距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的港口都较近。因此,广西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海洋货物运输量与海洋货物周转量两个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近期都出现了大幅度提高。2009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2368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324亿吨千米。2010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2952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479亿吨千米。2011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3787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615亿吨千米。2012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4739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787亿吨千米[14]。快速发展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将成为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新支点。

3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问题分析

从发展规模来看,广西海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较小,在全国的排名靠后,2007—2012年以来广西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占全国比重仅1.4%;从发展速度来看,广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2012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速为9.5%,低于全国增速。此外,广西在海洋科教支撑力量、海洋产业基础设施方面仍比较薄弱[5],这与广西在区位、资源、环境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对各种政策的利用不够充分广西沿海地区是中国唯一同时享有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边境地区开放及部级经济新区五大政策的经济区,享有多种优惠政策叠加带来的优势[6]。中央给予广西许多特殊政策以支持和推动其经济发展,早在1984年北海就被列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此后又在广西沿海地区设立了包括钦州保税港区、北海进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等一系列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使广西沿海成为全国对外开放和发展国际经贸合作的先行地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大力度、高规格的特殊政策大多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与运用,直接影响了海洋交通运输业、沿海工业的发展[7]。

3.2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支撑较弱发展海洋经济,尤其是现代海洋产业,需要以强大经济、科技实力为支撑。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对沿海地区港口建设、铁路公路建设、城市建设等都投入不足[8]。经济结构仍比较落后,工业化程度不高,制造业不够发达,难以对现代海洋产业形成有效支撑。广西整体科研、教育实力较弱,海洋方面的科研能力更为薄弱,涉海科研人员只有365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的人员分别只有13人和67人,全区没有一所部级海洋研究机构;广西高校在海洋专业点设置方面,只有5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点,博士点则空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程度低,科技难以对广西海洋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9]。

3.3优势的海洋资源未充分利用广西拥有其它沿海省份不具备的独特资源优势。比如,虽然海洋渔业、海岸带的开发、陆域污水的排放、沿海工业的发展对广西沿海海域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应,但这片海域以及整个北部湾,仍是目前中国自然生态最好,最洁净的海域之一。岛屿风光旖旎,长滩、碧海、阳光、绿树构成如梦如幻的滨海景色[10]。广西沿海空气清新,如北海市连续多年环境空气质量全国第一,空气污染指数排名全国最低,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浓度最低,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沿海各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到95%以上。对于广西旅游,人们更为熟知的是桂林山水,而滨海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滨海旅游的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广西沿海地区是山海相连,临近越南,少数民族众多,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借助境内的桂林山水游、越南跨境游、民族风情游,形成互动,推动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4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1要速度更要质量,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效益广西目前还拥有一片生态环境良好的海域,海洋资源破坏程度还比较低,这是广西发展海洋经济的最大优势之一,为在新的条件下高起点的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留下的巨大空间。广西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增长速度,应坚持“要速度更要质量”,将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优先位置,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应秉承绿色、低碳的理念,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制定海洋生态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政策等方式,维护好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创造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14]。在产业布局上,广西应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色,培育壮大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如建立国际游艇俱乐部、休闲旅游度假村等。还要抵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项目聚集广西沿海地区,从而避免与其它沿海因产业雷同造成的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15]。

4.2实施低碳发展战略,保护沿海最后一片“绿洲”广西的生态优势使其成为沿海最后一片“绿洲”,因此要切实实施低碳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制定有关低碳技术的相关标准,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为发展低碳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引导企业向低碳技术进行投资,扩大低碳技术研发的经济来源;政府和企业充分考虑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规模应用低碳技术,抢得先机,提高公众形象,紧密研究和跟踪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发展,超前做出企业的部署;利用CDM(清洁生产)项目机遇,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利用技术转让机制,加快实现跨越式技术发展;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使广西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低碳领域科技人才纳入广西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范畴。同时提高城市碳汇能力,积极推进低碳发展市场化运作[16]。

海洋经济政策范文5

1.1海洋经济研究自身发展需求海洋经济研究必须打破部门经济研究范畴的局限,对凌乱分散的知识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整序,整合管理决策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及信息资源,打通学科壁垒,在深入了解海洋实践活动和海洋生活知识的基础上,来拓展海洋经济研究视野,充实海洋经济研究智慧,形成海洋经济研究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协调机制,增强海洋经济研究的规模效应与社会应用贴近性,规避海洋经济研究活动的盲目性。

1.2海洋经济研究成果转化需求我国海洋发展战略是融科技、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为一体的复杂工程。海上能源、海上运输、海洋渔业、海洋环境、海洋旅游等都是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海洋开发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海洋管理决策部门对海洋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认知需求越来越大,需要更多海洋经济研究成果来导引海洋经济管理与实践部门的活动。同样,随着我国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政府管理与决策部门对海洋经济活动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大部分海洋经济研究项目的实施,都是应不同领域与职能部门的决策支持需要而产生的,其成果质量与应用转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管理与实践部门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海洋经济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服务政府决策与企业发展。从已有的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看,由于信息数据的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致使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较多,而定量研究的较少,高品位的成果较少,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较低。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的价值体现在能为国家海洋投资、规划和保护等战略提供基本信息和有效指导,或为制定海洋政策提供依据,其产出过程依赖于来自人类海洋行为过程中各个方面的信息与数据。由此,将分散于不同部门与研究机构中的各种知识信息资源集成与整序,便于利用,是促成海洋经济研究的科学合理开展,获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有效路径。

2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的内容构建

知识资源整合就是寻求分散在各处的知识,并汇集起来,再对知识进行归纳、组合,使其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以增强知识间的融合度与利用率。要聚集分散的知识,首先必须明确其对象与特征,其次要对知识内容进行认识并分类。整合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是将海洋经济开发与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信息、知识及最终获得的结论或成果,按一定的框架进行重新整理,使海洋经济发展相关信息有机联合起来,促进海洋经济研究深化,引领海洋实践活动深入。

2.1积聚海洋科技发展信息海洋经济研究是建立在海洋科技发展及人们认识的基础之上。海洋科技成果是人们探索与认识海洋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导向标,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海洋科技活动与人们开发海洋实践活动是海洋经济研究的基础。海洋科技成果是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持资料。对海洋科技知识信息的积聚,既是实现海洋开发知识再创造的支撑点,也是规避目前海洋科学成果与海洋经济研究之间的断层问题,增强海洋经济研究的客观性与针对性,促使海洋经济研究回归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研究和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聚集海洋科技发展与研究的成果信息,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海洋科技发展的研究动向与研究成果,及时整合海洋科技成果信息,为海洋经济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资料,让海洋经济研究活动与海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提供海洋科技发展的动态信息,为海洋经济研究提供背景知识,使海洋经济研究人员及时总结海洋行为的规律,进而探究海洋经济的基本规律,找出海洋中的经济机会与经济开发的效应,促使海洋科技活动与海洋经济研究活动对接,弥合海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壑。

2.2集成海洋经济研究信息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的获得,是一个创新过程,是针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物和问题,根据特定目的或方向,探索与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植根于认知者及其认知环境互动的认识实践之中的过程。在认知实践中,认知者在应用已有知识的同时,不仅创造了个人知识,还会创造集体知识。有机整合海洋经济研究知识体系,并不断地判断与吸纳动态知识过程产生的价值信息,是提升海洋经济研究的创新能力,激活海洋经济研究的创新动力的有力手段。集成海洋经济研究信息,一方面是立足于知识创新的需要,对国内外海洋研究动态信息与成果信息及时描述与集成,对已有成果或相关理论及海洋经济研究过程中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海洋经济研究所涉及的领域、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阐释,以形成完整知识框架与合理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基于海洋经济研究创新需求,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整合,以提高研究成果间的关联度,促成研究人员互动,凝聚特定学术共同体的志向,促进交流与沟通,加强目标一致的合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3跟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信息知识总是与认知者及其认知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海洋经济发展创新需要使不同行为者之间进行交流。当下,海洋经济策略实施与海洋经济研究活动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我国海洋经济研究已逐步从专家和学术团体自发研究阶段进入政府指导研究阶段,国家和各管理层的海洋产业政策的导向与经济研究选题的目标导向日趋一致;另一方面,海洋经济研究学术研究导向逐渐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思想的策源地,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沿海国制定海洋政策的重要依据。跟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信息是基于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密切关注海洋经济发展状态,做好海洋开发、管理、决策等各层面信息的收集与归纳,其包括信息的发现、获取、组织、整合及长期保存等。同时,构建有效的信息网络,将来自政府部门或管理机构等单位提供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产业结构等各种数据或信息,全面地收集、整理、集中于统一的界面,加强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节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确保各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畅通,或交叉融合,更好地推动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对海洋发展动态信息的整合,既有助于促进海洋经济研究的具体性与目标性,使研究者不断通过“感知创造”来发展知识,形成新的思维模式;也能促使海洋经济研究及时捕捉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思路与对策建议,增强海洋经济研究的现实贴近性、导向性。

3海洋经济研究知识库分类及构建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源可以打破时间、空间、语言、学科等因素造成的各种限制,以最适合人们认识的方式,对信息数据进行解析、整理、重组,从而把信息转化为具有一定内在体系的高级形式———知识,并在知识的基础上组建数据库。对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的组织重点是要解决知识及知识间的关联、描述、处理与表示等问题,进而汇集各种知识的内容,形成知识库。根据海洋经济研究知识类型与知识的使用效率,可构建以下海洋经济研究知识库,以对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序化集合,表达海洋经济研究的事实与关系,以及知识和推理规则,为用户提供有特色、专业化的知识服务系统。

3.1海洋科技成果库海洋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要历经科研成果与实践对接阶段、转化试验阶段、批量生产阶段和市场开发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对海洋科技成果的必要认识,那么成果只能处于离散的成果源状态。构建海洋科技成果库是集成海洋科技成果信息,并创建海洋成果源转化为最终产品,进入产业、市场领域的描述、认知、诠释和扩散等知识体系,是实现海洋科技成果由成果源信息到生产领域,再到市场领域的知识迁移过程。其包括:①对成果转化目标,或概念产品,以及转化过程的关键问题、成果源转化为最终商品的构想等信息的描述,尤其是注重成果源提供的关于最终产品核心功能方面的知识消化,并纳入知识库;②对海洋科技成果形成最终产品的专利或专有技术的描述,即对科技成果的产业特征描述;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产品,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投入市场后的效应等描述;④链接科技知识、生产知识、市场知识,促进海洋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向物质形态的转变。海洋科技知识库是对海洋科技成果源到最终产品转化过程中的不同知识状态的知识进行描述与整合,其功用为:①满足成果转化过程中对成果知识的认知需求,实现海洋科技成果源提供与需求过程中的知识对接;②扩大海洋科技成果源信息的影响力,将成果源知识及外部显性知识转化为内部显性知识,促成最终产品形成;③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新技术、新产品后知识扩散与市场效应等的信息跟踪与互动等。

3.2决策需求与研究导向库决策需求与研究导向库包括两个部分信息:①是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需要,及时收集海洋开发与管理过程的前沿信息,追踪海洋经济发展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再对海洋经济发展与决策咨询信息进行整序和分析,并对海洋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判断与评估,形成系统可行的、系统的研究指南与项目导引。其涵盖各社会管理与海洋开发部门在海洋管理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亟须解决的问题,并由此而产生的需要研究的主题、来源部门、所属领域等。这类信息整合力求更加明确海洋经济研究的导向性,统筹国内外资源,谋划和建立符合中国利益的全球创新体系,为海洋经济研究人员明确研究方向、探究新的政策思想提供合理的政策方案。②要用简短的报告或媒体评论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为政府与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形成过程中的智力支持,或科学依据,营造一种引起决策者反应、提出建议并实践新思想的良好环境,使政府决策部门及时获得来自各研究机构的经济模型或预测结果,帮助管理决策部门及时吸取研究成果,从而启发思路,开阔视野,科学合理制定和实施海洋开发与管理策略。

3.3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是对海洋经济研究过程的知识整理,其包括相关海洋经济研究的各级各类课题实施与管理,如海洋经济研究团体、项目申请、在研项目进展、成果产出等信息。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构建需要及时联系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及时收集各年度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申请与立项、经费投入、承担机构与团体、成果产出等知识信息。海洋经济研究的过程知识蕴含着海洋开发与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价值及行为模式,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隐性知识外化,便于共享。

3.4海洋经济研究文献知识库海洋经济研究文献知识库包括期刊、文献、图书、论文、报纸等索引。对这部分知识的整合可采用特色数据库的方式,按“题录型、文摘型与全文型”等不同形式对海洋经济研究的各种理论、知识等文献信息进行描述,并按一定的方法提供检索路径,以促进学术交流,实现学术信息的良好流通。

3.5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知识库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知识库主要包括:①海洋经济研究的管理知识,即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这类知识多为文本知识,需要对其题目、执行部门、主题与文本内容、分类等相关信息进行关联。②海洋经济研究相关的统计资料,即各类社会、经济与科技方面的统计材料。这类资料多为数值型资料,且来源多元,可通过网络链接的方式,实现共享,如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中的“海洋经济板块”就提供了海洋经济公报等数值型信息。

4结束语

海洋经济政策范文6

1.体制

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体制。这种体制主要表现在市场准入、财税体制、金融支持、公共服务、政府监管、舆论氛围等方面,民间资本能否取得与国有资本同等的市场主体地位,直接关系到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长期以来,海洋经济领域的主要投资者是政府和国有资本,民间资本涉足很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民间资本的市场主体身份不明确,没有取得和国有资本同等的市场主体地位。

2.政策

广东省在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还未完全形成具体的制度安排,许多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仅停留在宏观层面。在具体的制度安排和运行细则等方面,同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实施细则不具体、操作性不强或门槛设置过高,实践中很难落实;对政策落实缺乏考核监督,一些法规规章也没有及时作出调整等。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政策一定要有持续性和联动性,因为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相比有其自身特殊的属性,因此政府一定要保证政策的持续性,要给民营企业以足够的信心,为民营企业排除参与海洋经济项目的后顾之忧。

3.渠道

过去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的渠道较为单一,一般都是以独资的方式进入浅层次的海洋经济领域,而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单一的民间资本很难应对。海洋经济开发领域的投融资渠道不畅,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层次。今后要进一步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以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临港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滩涂等海洋资源开发以及海洋教育、海洋科研等海洋经济领域。

二、广东省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的对策

1.消除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的体制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主要还在于如何深化改革的问题,诸如积极探索海域使用权及流转的改革,建立岸线有偿使用制度,进行农业用海转为建设用海的改革试点等。政府要尽快解决阻碍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的体制性问题,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先前多被国有企业垄断的石油等战略物资储运、港口物流以及滩涂、海岛等海洋空间资源的集中连片开发。发展海洋经济,政府的职责是在宏观上搞好顶层设计,发挥规划和监管的功能,而不是在微观层面上和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竞争。政府、国企投资不可包揽一切,其主要目的是发挥杠杆的作用,从而引导广大的民间资本进入。广东省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民企机制灵活的竞争优势,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用足用好民间资本,在海洋经济领域进一步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

2.引导民间资本加强对海洋科技的投入

海洋经济是一种对科技要求非常高的经济,尤其是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都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力量作支撑。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积淀,广东省在创新强省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其科技创新力量较强。但长期以来,民营经济体的科技投入都难以与国企相比,今后应配合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引导民间资本加强对海洋科技的投入,特别是选择几个重点领域进行投入,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3.创新金融工具,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

民间资本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散,广东省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必然是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为主,这就使得民间资本以分散的力量进入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通过抱团的方式进入。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工具创新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诸如采用VC(venturecapital)风险投资和PE(PrivateEquity)私募股权投资等方式将分散的民间资本汇集起来,然后有序进入海洋经济开发领域。政府要从政策上为这种抱团的巨额的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通道,才能实现民间资本有效对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

4.积极探索海洋经济项目投融资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市政建设项目中已经比较成熟的BOT(建设—营运—转让)、BOOT(建设—拥有—营运—转让)、LDO(租赁—开发—营运)、BOO(建设—拥有—营运)等模式,完全可以运用到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的过程当中。鉴于绝大部分海洋经济项目,比如港口、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其经营周期都较长,资金需求量也很大,资产专用性较高,综合风险系数较大,而民间资本的抗风险能力又较弱,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有关项目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海洋经济项目投融资保险机制,运用商业保险的方式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同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分散和降低民间资本投资海洋经济领域的风险。

5.引导民间资本深层次进入海洋经济开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