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建议范例6篇

高等教育建议

高等教育建议范文1

关键词:高等学院 海权教育 大学生 建议

一、大学生“海权”意识的现状调查

近年来,我国海权持续遭受周边国家的侵食。中国需要不需要海权?中国海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海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仰恩大学2009-2012级的部分同学组织抽样问卷调查。本问卷设计海洋海权多方面问题,包含32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

(一)当代大学生关于海洋、海权意识的现状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中国自始至终都面临“海陆分裂的二重国家性格”。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有80.3%的受调查学生认为海权就是一个国家依法享有的海洋利益,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它性的权力,然而只有20.6%的受调查同学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这些足够说明我国公民当前的海洋、海权的意识相对薄弱,和一些海权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几乎所有的受调查学生都认为海洋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中国必须大力提倡海权观念。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海洋、海权意思薄弱的原因

1、传统思想文化。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农耕文化形成时间早且延续时间长,使中国人在心中对土地产生了巨大的依赖心理。这样,在中华民族意识层面上就形成了一种自闭狭隘的小农生产意识,人们对外界的好奇心逐渐减退,于是国人漫漫缺少了一种创新精神,致使中国在几千年中生产力发展缓慢。在缺少好奇心这种情况下,国人心中就没有欧洲人那种探险欲望,滋生一种夜郎自大的虚荣心。就像历史教科书上面写的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竟然只有炫耀国力的成分,而不是像哥伦布那样开发殖民地或者资源。

2、综合国力。

近代的中国一直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榨。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国外侵略者一直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肆无忌惮地横行霸道,破坏我国的完整,掠夺我国人民创造的财富,使我国的经济基础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科技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仍不够强大,没有用发展性的眼观看待和培养我国人民的海权意识。

3、国家海洋知识普及问题。

通过这次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一点问题,就是关于我国领土面积:有将近98%的同学认为我国只有960万平方公里,而不知道世界上还有473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属于我国;有62.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黄岩岛和苏岩礁;有18.6%的学生尽然不知道中日之间存在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说不清楚中日问题是怎么产生和形成的,对中日东海划界产生的争议区域也一无所知;对于大学生海洋知识缺乏的原因,有接近55%的受调查者指出中小学课本上没有,而老师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没有涉及到;对于西方奉为历史教育经典著作的《海权论》,98%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没有阅读过该书。

调查还显示,50.8%的受调查学生认为从1840年以来中国面对的主要威胁就来自外部,其中34.3%的受调查者认为威胁来自“担心和遏制中国强大的势力”,24.7%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威胁来自“与中国有海洋划界争议的国家”。50%以上的受调查学生认为中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于自身对海洋的重视不够。确实让人心痛!这点我国应该重点普及一下海洋知识和海洋。

二、高等学校针对海权教育的建议

通过本次对仰恩大学学生关于海权方面的调差总体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就海权问题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对海权意识的重视,高等学校的教育引导应做好前期并且有效的准备。用创新的方式嵌入到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为我国增强海权意识做出贡献。

1、树立强化大学生海权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拥有海权就是拥有并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开发权,这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的控制权问题,还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海权的归属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

2、海权问题的知识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之中。截止目前在我国的高等学校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本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的取得能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我国高等院校在编制教科书的时候,可以创新地把海洋权力的相关知识灵活地融入到教科书(军事理论、形势政策、近代史等)中,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强化大学生对海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海权意识。

3、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更多关于海权知识的活动。高等教育是研究性的教育,是创新性的教育,高等院校作为教学主体,海权知识的普及加强责无旁贷。高等学校可以设立关于海权问题的社团组织,定期不间断的宣传海洋海权知识,并通过各种级别的专题讲座、报告会、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形式宣传海权知识。在校园内部高等院校可以设置宣传橱窗、校内广播、涂鸦墙专栏等多渠道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关注海洋、海权问题。

结论

分析本次调差问卷的结果,我们得出了我国当代大学生对海洋的认识、了解的程度还远远不够。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对海洋意识薄弱的原因,我们找出了很多问题。高等院校的教育引导是现今对海洋教育的一个空白,进而我们努力找到合理的补救措施,并一如既往地实施下去。为我国海洋海权事业的发展尽上微薄之力。

作者简介:

曹健明(1991-)男;籍贯:河北滦县;单位:仰恩大学;学历:福建省仰恩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财政系学生;方向:财政

林淑彬(1992-)女;籍贯:福建诏安;单位:仰恩大学;学历:福建省仰恩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财政系学生;方向:财政

高等教育建议范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74-02

收稿日期:2007-01-20

作者简介:王凤(1965-),女,河南开封人,讲师,从事教育学研究。

一、转变人才观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我国由于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次等教育”。中国青少年中心的调查显示,52.3%的中学生认为,即使自己适合就读职业学校,也不会选择它。49.8%的中学生认为,即使自己想去,父母也不会同意。原因是高职毕业生找工作难,进不了政府机关,只有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才去上高职。因此,社会上出现了“无可奈何读高职”的局面,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观念障碍。所以,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匡正鄙薄职业教育的偏见,纠正不切实际的强调高学历、名校毕业的用人观念。

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养少数“精英”,更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

二、依法治教,规范管理1.要有合理的布局和规划

发展高职教育必须立足高职教育自身特点,才能办出特色。不能把办高职当成是解决目前中专和成人高校艰难生存的途径。对一些办不下去的中专学校和成人高校,可以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妥善处理。要有合理的布局和规划。要着力于办好已有的高职院校,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已批准设立的高职学院,应大力扶持,特别在招生上政策要倾斜,使之尽快扩大规模,办出特色,提升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形象,增强吸引力。要控制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行为,因为本科院校在校生规模已大大膨胀,严重超负荷运转,二者在办学模式与培养目标上也不同。要切实按照学院原有的特色、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要,合理设置高职院校和专业,形成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

2.制定高职院校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应按《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地方制定的高等学校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尽快核准高职院校的机构编制,把高职院校领导班子配齐、配强。学院领导必须具有必备的学历、资历等任职资格条件。要明确党政各自的职责,重大问题由学院党委集体研究。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关于“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明确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

三、采取有力措施,促使高职教育健康发展1.实施“双证”并重工程

职业教育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强高职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搞好服务。一是劳动、人事及各用人部门要严格执行就业准入的各项规定,规范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切实落实持证上岗的规定,真正把好用人关。对于违反规定招用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从事技术工作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予以处罚。二是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大力支持高职院校设置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学院全方位推行“双证”制度打下基础。三是实行高职教育学历证书与相应层次、等级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从业资格证书衔接的制度,对于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者,有关部门发给相应种类和等级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从业资格证书。

2.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拓宽“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来源渠道,按1/3的教师来自于学校,1/3的教师来自于社会,1/3的教师来自于企业的办法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并帮助社会上各行业中的优秀人才到高职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实施“双师化教育”来弥补“双师型”教师的不足。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事实上能将两种能力集于一身的教师是很少的。因此,必须树立新的用人观念,本着“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人才资源,建立“双师化”教师队伍,或实施“双师化教育”,即根据每位教师的各自优势,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有些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这样,即使不是每位教师都具有双师资格,但同样能够保证学生接受“双师化教育”。

3.实施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工程

在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必须坚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牢固树立职业本位的思想,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始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的人才,也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教给学生的应是一些基础的东西,即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修养和其他一些基础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接受高职教育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所以职业技能训练的水平是考核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不只是会动手的蓝领阶层,还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要按照这些要求实施高职的课程体系建设,以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4.实施产学研结合工程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方向。高职院校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应用科技研究和开发工作。实施产学研结合工程,一方面对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改革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为教师参加科技活动,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还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推进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教育,提升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5.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是要建设1―2个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或中心实习实训基地,还可分片建立3―4个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各校要建好自己的校内实习基地,以确保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的有效进行;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建好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能直接接触生产实践,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掌握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操作使用能力;四是要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下,按照“统一指导、院校协作、依托企业、资源共享”的思路,建设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相互交错与开放的实践教学网络。

目前,加强高职教育理论的研究已迫在眉睫。高职教育在发展中应考虑培养模式的转换,通过实施“订单式”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育定位,使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突出职业特点。应根据区域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专业,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逐步建立起个性化的高职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建议范文3

高数;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77-02

高等数学的有效教学,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对于非数学专业而言,高数就是培养他们数学素质的主要方式。高数作为一门在大学的基础课程学科,其教学内容中所介绍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分析方法,是解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工具。然而,高数也是一门非常繁琐和复杂的课程,在学生眼中高数是最难学的科目,而没有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学生缺乏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还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思考有着莫大的联系。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本文中对新形势下高等数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1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1.1启发兴趣不到位

在大学的众多课程之中,高数是让学生最头疼的学科之一,被评为最枯燥无味的学科,有些学生甚至认为高数与其专业无关,就算学会了以后也没有用,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学习高数的热情不高,在进行考试的时候再临时抱佛脚,非常的被动,使得高数在大学教育中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学生自身肯定是有部分原因的,但更多的则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由于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的教学模式是截然相反的,以至于学生在刚刚步入大学时,对很多学科都不甚了解,这时教师在学科指导教学上的效果,对学生对学科的认知及掌握的影响非常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教师决定了学生的兴趣。倘若教师具有足够客观的认识及恰当的引导,绝大部分学生是能够对高等数学学科产生兴趣的,反之,则使学生从心底对高等数学学科产生排斥。

1.2知识讲解不到位

由于当下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高等数学出现了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少的问题。受到这种情况的影响,很多教师再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基本只是把教材上的内容捋顺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对于一些教学重点,也只是粗略的讲解一下就一带而过,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教学和拓展延伸,以至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不够,对于解题思路和方法也只是略知一二,随着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难度的不断增大,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问题预计不够充分,高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会使得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埋下了隐患。

1.3对管理引导不重视

"寒窗苦读十二载,只争多年状元梦",由于大学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所以管理制度相对比较宽松,这使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经常会出现逃课、不交作业的情况出现,然而教师在发现了这种情况后,大多数都选择了默认这种不良行为,并没有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长此以往,造成了纪律松散、逃课成风的不良现象,使得课堂失去了应有的学习环境和课堂纪律。

1.4缺乏创新教学方式

大学教师一般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他们对数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都是教育界赫赫有名的人物。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教育课程也开始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然而很多教师的思想十分守旧,不能够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更是因循守旧,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造成了一种距离感,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之不同的是,随着多媒体逐渐应用到教学当中,很多高数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使高等数学教学失去了其独有的特点,多媒体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并不能成为高数课堂教学中的主角。

2改善高等数学教学的建议

2.1注重兴趣培养

在大多数学生眼中,高等数学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师想要提高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水平,首先就要改变学生内心对高等数学的这种偏见,培养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高等数学产生了兴趣,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提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等数学第一讲时,可以多讲解一些高等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对高等数学有一定的了解,再给学生例举一些高等数学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对数学历史的介绍,让学生对数学的历史发展有所了解,并能够从数学先驱者的故事中学习他们对数学孜孜不倦的精神,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

2.2耐心与细心相结合

在教学大纲中,高等数学更侧重与计算的培养,证明方面相对较少,特别是在进行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高等数学大纲的指导下,许多教师只重视对学生在计算应用方面的培养,忽略基本理论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很多基本理论课程讲的十分简单。虽然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合理的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的复合型人才,并不是只会牢记数学概念和理论的"书呆子",但也不能完全否认数学概念和公式对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忽视了概念教学,应该做到一应俱全、详略得当。比如说在进行定积分的教学时,一般在考试中,只要求学生能够求出定积分就可以,但是对定积分意义的充分的认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求定积分,所以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2.3 加强管理和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让学生明白步入了大学校门,并不是他们眼中的"解放了"。学生的第一次逃课和不做作业可能是有某种特殊原因,教师若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学生就会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以后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倘若教师对其熟视无睹,就会传递给学生错误的信息,认为逃课、不写作业没什么大不了,反正又不管,使逃课、不写作业渐渐的成为了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逃课、不写作业的重要性,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及时纠正一些不凉行为。

2.4努力发展创新教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黑板和粉笔,教师常常把图画在黑板上,然而手工画图会占用大量的上课时间,这大大降低了教学速度和效果;同时教师画出的图形并不可能完全准确,相对来讲也不够形象直观,有些时候很难将问题解析清楚,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数学的这一教学缺点,其可以通过幻灯片等方式将立体图形更加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得教学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虽然多媒体教学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在进行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大多数高校数学的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来自己完成,绝不能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依赖感,一定要掌握好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一个度,是指真正的成为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手段。

高等数学的课时少,内容多,教学任务相对繁重,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学,并写出自学心得,教师在学生进行自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找出自学当中的难点,然后进行分组讨论,甚至是争论,分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并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让学生对自学过程中的难点,能够有更好的把握。这样不仅减少了教学压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

3总结

总而言之,高等数学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培养的重要途径,必须要掌握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客观实际,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合理的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纳能力,还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有所帮助。高校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寻求突破和改变,将学生培养成多元化人才,使他们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孙尊.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

[2]向昭红.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3]刘健文.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周焊荣.新形势下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高等教育建议范文4

关键词:外延发展;内涵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问题;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徐丽霞(1975-),山东省沂南县人,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3-0016-0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为标志,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1996年“三改一补”和1998年“三多一改”政策,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此后,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2002年国家确立了进一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使的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2004年底,我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04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5%,此外,还有600多所本科院校设置了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595.654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4.7%,招生数达到237.4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2.3%,办学规模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一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但总体上来看,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未能及时跟上规模超常扩张的需要,质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从规模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以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十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这标志着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心转向提高教育质量上,2006年11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加明确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

一、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本质

就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内涵发展道路的思路早已有之。1996年“三改一补”方针的提出,就是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典型体现。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主要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仍不能满足需要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学校改制等方式作为补充,这就是“三改一补”。1997年10月14日,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天保同志在深圳《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三改一补”的方针,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内涵发展为主,确定这样的发展途径,是从宏观的发展战略,整个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出发的。近几年来,国家教委一直坚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三改一补”。从“三改一补”政策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主要是指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内部挖潜来扩张的发展模式。而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规模和数量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特别是在“十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一变化使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等问题凸显出来,使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内涵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内涵发展主要是指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具体含义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本身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而言的。与外延式发展一样,新的内涵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也强调教育规模的发展、教育结构的合理调整、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快速提高。但在实现方式上却有所不同,它不是以兴建新校为其主要特征,而是在现有高等职业学校数量不出现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通过挖掘现有高校的潜力,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

所以,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阶段的发展而言,我国高职教育的总量规模将继续扩大,各地区发展趋向理性,注重规模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招生总数将进一步增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仍然不够大,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无论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还不能适应和满足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4%,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30%至40%的比例相距甚远。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等,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要把发展和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放在突出地位,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还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将注重适度办学规模,提高竞争力,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办学规模”,二是要“根据当前高校实际情况,有必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可以看出,今天强调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是对过去特别是1999年以来以数量为主导的发展选择的纠正,但这并不意味着数量上停止增长,而是要以质量保证为前提的扩张,其实质就是反对盲目的数量扩张,反对把数量扩展作为绝对目标,要求在质量、规模、效益和速度之间实现均衡。可以说,新的内涵型发展本质上指的是一种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无论是在数量、质量方面,还是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就业率逐年提升。以规模快速发展为标志的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式发展新时期。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到不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有研究表明,“根据国际经验和视野,内涵发展的核心是学科(课程)、师资与办学体制、制度”。这正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需要重点填补的关键缺陷。从学科(课程)、师资与办学体制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性支持仍然不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不足,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但大部分学校主要靠学费办学,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政府更大的投入。而有数据显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6年的1654.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465.9亿元,增长了1.7倍;预算内教育经费从1996年的 1211.9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027.8亿元,增长了2.3倍。但是教育经费的大幅度提高并不代表教育经费投向的公平、合理。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046.37亿元,其中,普通本科预算内财政拨款为936.05亿元,占89.46%,高职高专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10.32亿元,仅占10.54%。

由于政府拨款有限,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除了学费没有其他经费来源,因此,为了维持学校自身的日常运转,不少高职院校都采取了“高成本、高学费”的办法,以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从而形成高职院校学费收取标准明显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学费收取标准的格局。经费投入的不足,使一些实验实习设施无法到位,使得有的学校的实训课只能是老师布置任务后让学生自己课下去做,实际上成为学生脱离教师监管的自由活动课,实训基本失去了实际的意义。有的学校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则不得不脱离高职培养目标,设置一些本科院校设置的热门专业,以此扩大招生规模来增加学费收入,而实际上并无师资、设备培养这些学生,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出校门后与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相比缺乏竞争力,动手能力差,找工作难,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经费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

(二)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要,尤其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尽管近年来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很大进展,但总体上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中这一比例低于15%的学校占了 41.1%,其中甚至有130所学校无“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50%以上的高职院校是近5年刚刚建立起来的,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其中“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而非学术教育,它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产学合作为途径,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在课程设置上,脱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和系统性。

三、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政策建议

有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短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除了有来源于广泛的社会与个人需求所形成的强大动力之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即政府的扶持以及自身不可被替代的办学特色”。这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政府的支持和干预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办出自身的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在高等教育结构中谋求自身的地位、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依托和基础。

以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为指向,以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依据,本文拟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希望能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政府应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建立政府投入的保障机制。从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政府财政拨款仍然是大学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我国政府应从教育公平的原则出发,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按照学校的教育成本确定经费的配置比例,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提高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逐步改变最顶尖的知名大学,它们得到的经费最多,而职业类院校得到的办学经费最少的投入格局。在确保政府投入的情况下,应降低高等职业教育的收费标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创造公平的投入环境,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成本分担体系。保障政府的合理投入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达到相当规模的重要转型时期,除了要依靠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以外,还应该拓宽资本来源渠道,尽快形成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保障机制。建立吸收民间、企业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动员民间、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补充政府投入之不足

(二)建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主要包括:1.教师的引进、培训和考核体系。2.提供公平的竞争起点,建立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类别沟通的终身教育体系。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主要是“一次教育定终身”的教育制度,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后一批招生制度,容易在社会上造成高等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印象。而目前高职教育只限制在专科层次以及相互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的不完备等,阻塞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道路。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鼓励高职院校从实际出发,办出自身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发展思路、培养途径等方面的独特性、学制和收费的灵活性以及开放性等。

参考文献:

[1]段志坚,马仲明,刘太刚,余绍军,金潇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8).

[2]陈昌贵.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四大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6,(7).

[3]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7).

[4]谢仁业.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价值、问题及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6,(7).

[5]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错位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2).

高等教育建议范文5

【关键词】高等院校,课程,建议

一、大专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倾向

(一)傲慢失谦,眼高手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高己卑人的思想倾向,对物质追求不切实际的希望和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比照让社会各界明显感觉出眼高手低的特点,在关键时刻则显得缺乏自信心,不能勤奋务实,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二)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孝亲尊师思想。自我意识是指思想行事方面首先想到自己,其次再顾及到他人的生活意识形态。问及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份收入准备如何使用时,准备给父母礼物或帮助家庭改善物质条件的学生仅仅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学生都在计划如何改善自己的条件和购买自己一直向往的某件时尚用品等等,缺乏中国古来人皆有之的报恩孝养思想。

(三)功利思想、享乐主义、等价交换心理普遍存在。在校学生虽未完全步入社会,但在学校人事环境处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普遍表露出比较强烈的功利思潮,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交换等心理思想倾向较为普遍。初次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工作等活动中,具有很强的等价交换心理,注重自我利益的得失,失于团体、社会利益的综合考虑。

(四)缺乏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精神。于校园生活乃至初入社会的工作生活环境当中,当代大学生在独自面临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重选择当中,绝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现实生活当中、报刊杂志报道当中、网络适时爆料的社会现象当中,有着大量的实例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

二、传统文化教育是医治当代大学生不良思想倾向的对症药

在国内一所普通大专院校举办《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之后所作相关内容的随机调查中显示,34.48%的学生表示加深了对国学与传统文化的了解,27.08%的学生表示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26.04%的人表示认识了“真实的孔子”,22.92%的学生表示加深了对“礼”的认识,同样比例的人表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近47.92%的学生准备通过阅读的方式学习国学,10%的学生决定通过网络学习国学,其余近40%的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均有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学习国学的打算。

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迫切需要。(一)孝道的教育能使学生明白社会人的基本义务。孝亲尊师是孝道的基础,孝道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百善孝为先当中的孝,意指孝养父母尊敬师长,这是孝道的根本和基础,将孝义理拓展并运用到兄弟姐妹、朋友、工作同事乃至社会等人事环境中时就成为孝道。学习孝道,可以唤起学生本有的对父母双亲的感恩之心,并使这种感恩之心能够拓展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社会工作的所有领域中去,自傲自私、高己卑人之习气自然慢慢远离。

(二)四维八德和伦理教育教给学生处世的基本原则。礼义廉耻,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以及人与社会等五伦关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等教育,是中国古来学人的必修科目,也是每个人自觉遵循的基本处世原则。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的学习,将对学生思想、言论、学习生活工作等行为起到不可替代的匡正作用。

(三)三纲八目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三纲八目是每个知识分子终身追求的人生目标和进修阶梯。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就会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大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开始趋于成熟,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就能慢慢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无疑将对其人生目标的正确树立起到巨大的正面作用。

三、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建议

(一)组织编写系统的揽括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大学教育中使用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应系统地揽括从孝道开始,至四维、五伦、八德乃至三纲八目等主要内容。涉及面无须广泛,但内容一定要深入。使学生既能通过教材了解学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为今后离开校门步入社会的终身学习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为终身学习的长远计划奠定坚实的学习根基。

高等教育建议范文6

中国高等教育的“三字经”:钱、人、权问题

一是关于“钱”的问题。我们是否缺“钱”?国家曾承诺,2000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到GDP的4%,但至今也没有达到(2002、2003、2004年的国家对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33%、3.31%和2.79%)。我们政府承诺的两个比例:教育投入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收入增长比例等也没有达到。所以我们教育是缺钱的。

在缺钱的情况下,教育是怎样用钱的?每年投入大量的短缺的资金搞实验室,搞211,搞名师工程。这些实验室到底出了多少有影响的实验成果?还有多少实验室资源在闲置?

在缺钱的情况下,我们公立大学人浮于事日益严重、公立大学行政化、衙门化、官僚化,太多的钱去养公立大学的官员。我们是不是真的缺钱?回想20年前,我国经济也是缺钱。改革开放后,搞市场经济,我国经济逐步强大。近日,世界银行公布了其计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况,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超过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5000多亿美圆的外汇存款。为什么,一句话: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等教育为什么没钱?主要还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中。为什么民间有大量闲钱我们不能用,或者不敢用?主要是权的问题没有解决。

二是关于“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自己的大师。表面是一个学术问题或者是一个人才培养的问题。本质是一个权利多元化问题。春秋战国为什么人才辈出?为什么“五四”时期人才辈出。原因很简单:学在民间。我们研究的结论是:自从中国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政府与民间都办学,人才辈出;政府一股独大,大学就办得死气沉沉。北洋政府是政府与民间并举,国民政府是逐步限制民间办学。解放后计划经济时期民间办学全面取缔。改革开放后民间办学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落上头”。所以,公立大学出不了大师的本质还是学在官府,而不是学在民间。大学为什么人满为患、人浮于事、窝里斗等,恐怕还是由于政府垄断办学而导致的。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很多找不到工作?社会上一方面是大量失业、一方面又是大量的工作岗位没有人做?专业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课程由教育主管部门决定,教师和学校都没有专业调整的积极性。教师从理论到理论,从教材到教材,投入不够,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和自主创新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三是关于“权”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的所有问题可以归结为政府的“两权合一”――行政权与所有权的合一;公立大学,或者说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一股独大”。从表现形式上看,我国高等学校已经是一个独立法人,实际上国家是以所有者缺位的虚置法人,公立大学的独立法人资格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运用。与“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相一致的主要标志是,大学校长、副校长的任命权集中于政府各部门,校长主要对上负责。在这种体制下,校长不是通过竞争机制产生的;往往最适于担任校长的人未必能得到上级认可,而上级任命的校长却往往并非最佳校长人选。而校长及其属下的校内干部的地位高低,则与大学的行政级别直接相关。由于产权的“一股独大”公立大学不仅像一个小社会,而且是一个小"政府",其机构设置基本上类似于党委、政府内的机构。

民间办学的权利还没有得到保证。这次修改宪法最重要的是“私产入宪”、“人权入宪”、“三个代表”入宪。私有财产受到保护的实质,不仅是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而且是产权的四大权利: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政府有办教育的义务,民间也有办教育的权利。民间与个人办教育的权利与政府办教育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人权入宪的本质是人不仅有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且还有办高等教育的权利。

公立大学与民办大学依然是“妻妾关系”。现在民办大学在许多方面不能与公立大学享受同等的权利。从理论上说、从法律上说,公立、私立是平等的,但现实不是。民办大学在资源占有、社会地位等方面还受到歧视。

办好独立学院的建议

中国的独立学院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一种创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条道路。回顾10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就知道确实是百年难遇。如果从千年历史看独立学院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农业文明,孔子办私学,3000弟子72贤人。工业文明,夸美纽斯借助工业文明的规模化、标准化的思想创办“年级制+班级制”的工业文明的大规模制造教育;那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知识经济的武训。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变革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我们不能仅仅从独立学院几年的短短历史来看,更要从百年历史看。为此,特提出十条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1.国家对高等教育要维护行政权、退出所有权;政府从所有权的身份退出,淡化所有权身份,强化管理者身份。减少所有权、强化行政监控权。

2.公立大学要走股份化道路,民间资本要进入高等教育,要搞高等教育领域的“公私合营”。

3.修改民办教育促进法,确定独立学院是民间办学的一种形式,是股份制的一种形式。

4.独立学院的准确定性。独立学院既不是公立大学的二级学院,更不是个体老板的私人公司或者家族企业。独立学院是大学而不是公司。是大学就必须以公益性为独立学院的基本价值定位。一方面独立学院要在公益性与逐利性、事业与产业之间找到“纳什均衡”;另一方面在提倡办学公益性的前提下,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间资本家数量少、规模不大、品位不高,加上资本天然带有它的逐利性,只能提倡但不能要求企业家全部搞捐资办学或者不谋取利益;我们是否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共识,投资办学寻求合理回报是合理的。我们要认识到多一所大学会少一所监狱。大学多了,受教育的人数就多了。民间投资办学不管是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就给社会带来好处,就具有公益性。

5.提高创办独立学院的门槛。不要让那些“空手套白狼”的家伙混进高等教育体系中来“抢钱”。举办方与投资方签定的协议要经过专业中介机构的审定,保护相关者利益,特别是学生与教师的利益,重点要对投资方投入资金的审定,防止没钱的家伙跑进来“圈钱”。要引进那些真有钱、真心办教育、真心投入的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家办教育。

6.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现在的公立大学。对现有的公立学院或大学进行股份制改造,这样即可发展新的独立学院、盘活公立教育资源、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同时也避免民间资本盲目办新的独立学院,导致新的重复投资和新的土地过度开发和引发金融风险。

7.拓宽独立学院发展思路。办独立学院不仅是公立大学与民间资本合办,还可以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资产重组;或者把部分公立大学转制成独立学院。现在无校园、无资金、无师资的独立学院太多。所以要积极鼓励公立大学转制。在大学转制的过程中,要鼓励现在的民办大学与原来的公办大学合并,即用民间资金收购属于国有资产的公办大学,成立改制的独立学院,这样可以避免独立学院的“一无所有”或“一步登天”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