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职业教育范例6篇

互联网职业教育

互联网职业教育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237-02

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意义和目标

“互联网+”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战略。近年来,“互联网+商品”变成了天猫,“互联网+货币”变成了支付宝,“互联网+手机”变成了APP,“互联网+汽车”变成了专车。“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它的最终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传统企业全面互联网化。

那么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互联网+”又意味着什么呢?“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本科毕业生由于其先天实践不足的短板,对于企业来说,性价比不高,在当今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企业降本增效压力巨大,这就给了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人力资本低的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很大的竞争机会,也意味着职业教育学校迎来了发展机遇。“互联网+”高速发力期和职业教育学校机遇期相重合,对职业教育学校来说是机会更是挑战,职业教育学校必须顺应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勇于革新,主动加压,自我改造,打造“互联网+职业教育”新模式,才能避免传统职业教育的不足,跟上时代步伐,利用“互联网+”,壮大自身,提高实力,不被时代淘汰,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互联网+职业教育”就是采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更加有效的信息化职业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手段将全面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化的巨大变革中,形成网络教学平台、软件、视频、资源等诸多全新概念。“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一是通过培训让学生扎实具备从事某个职业的技巧,掌握某个职业最新的技术,跟上某个职业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二是让企业能够找到不需企业内部再培训、引入就能工作、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能够帮企业跟上新技术变革不被淘汰的职业人员。

二、“互联网+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1.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学习的主动吸纳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2.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将围绕互联网展开。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拓展和补充。

3.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共享性、自主性和交互性。由于互联网的使用,特别是利用电子技术手段将课程进行碎片化处理后,以数字化形态上传到互联网数据库中,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想学习的知识,实现学习的自由化。

4.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材编写要以企业和学生需求为核心进行创新。“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海量知识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消除,使得企业和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企业和学生需要什么,职业教育学校就应该编写什么,要尊重企业和学生对教材的优化权力。同时职业教育学校要利用自身能力的优势,把教材运用和使用者体验推向极致,超越企业和学生的预期。

5.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将形成教师团队。教师将不再单打独斗,会形成教师团队,由团队来执行和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在“互联网+”的情况下,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教师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当课堂传授者,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专家甚至经验丰富的工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具体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说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不再由一个教师单独完成,而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由该名教师牵头组织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形成教师团队来完成。

6.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将极大提高学习效率。“互联网+”需要课程媒体化,富媒体的课程资源,会让知识变得更加可视且通俗易懂,虚拟现实的教学手段更加容易把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学习会像游戏一样吸引学生,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活动。

7.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将实现对个体学生的精准教育。“互联网+”需要大数据技术支撑,互联网上的数据库平台会记录、存储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数据,借助于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得出学生的偏好与需求,有的放矢地提供教育推送;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安排。

8.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体系将解决校企合作中的老大难问题。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加有效地整合区域内校企的优质资源,解决校企合作中重复建设、发展空间不足、资源欠缺、师资调配、学生管控、学校和企业主动性不足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

三、“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实施思路

1.“互联网+职业教育”要注重结构设计。通过完整、通畅的结构,来保证在“互联网+”条件下,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基础设施和学习、教务管理系统。基础设施主要是技术层面,由技术人员设计、编制和维护网络平台,这部分的主角是技术人员。有了学习、教务管理系统,教师能在其中开设课程,实现授课、互动、作业、反馈、分析等功能,也能使学校完成对教师授课的管理、跟踪和评价等功能,这部分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

2.“互联网+职业教育”要循序渐近。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当地基础设施实际和职业教育学校实际来规划建设步伐,不要贪大求全,不要追求一步到位,同时也要避免零散不成系统式建设。“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展开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它是一项长期任务。职业教育学校可以基于结构设计和可持续的整体规划,采取循序渐近的阶段式发展模式,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倒排时间表,进行有序建设。

3.“互联网+职业教育”要借好东风,用好外力。教育部2015年年初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教职成函〔2015〕1号),指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和数字资源的建设,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着力于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技能提升,努力探求和构建适合职业院校数字院校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模式”。数字化校园正是“互联网+职业教育”思维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基础体现,要利用好国家政策,利用好微博、微信、校园信息平台、手机APP这些已汇集了相当教育资源的成熟网络平台,推动“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建设。

4.“互联网+职业教育”要易经洗髓,转变观念。一是要创新教学体系和教研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体系,抓好数字资源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要建立基于网络的教研模式,丰富培训、教学方法,要求做到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可考核性等,创新教研模式时,要关注教学链的整个过程,相关各方通过网络达成人员、资料共享,线上线下结合,合作共赢。二是要创新互动方式。建立基于网络的互动方式,利用QQ、微信、云盘等成熟低廉的社会资源,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互动交流。特别是家校之间的互动,以前始终是互动中的弱项,很多家长甚至在孩子从职业教育学校毕业后,还不知道他学的是什么,学习的情况如何。这些要通过创新的互动方式加以解决。三是要创新评价办法。建立基于网络的评价办法,实现评价手段数字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科学化。要利用网络大数据的特点,制订明确的量化目标,采用科学方法,对教学的各项指标依据功能、属性、重要度、期望值等进行量化,编制出相应的网上评价标准。四是要创新教师角色。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角色。“互联网+职业教育”时期的很多课程将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和统一的教材,教师也将进行团队化工作,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这些都对教师的观察、组织、知识能力带来挑战,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创新定位,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提升教育能力的方法。除了能力之外,教师还需对思维方式进行创新,网络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情境性,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内容而有所不同,教师将面对的是复杂的、不确定的、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思维方式,提升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的能力,掌握更多的教育思维方式。五是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通过线上协作与线下握手,实施高效的岗位分析和能力要求测试体系,使校企合作产生催化剂式变化,更加低成本、高效率,彻底改变和扭转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下所产生的诸多不足和缺点,比如企业因为无法谋求更多利益而与职业教育学校合作的动力不足、职业教育学校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企业要求、校企文化不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职业教育学校中多数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而缺乏实战能力、职业教育学校因为投入和使用期限的限制而产生的实训资源和设备滞后,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先达.“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师角色[J].教育观察,2016,(1).

互联网职业教育范文2

一、“互联网+”时代呼唤中职生创业教育创新

“互联网+”丰富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在产业层面,网络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汇聚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优势资源,大批小型企业成为创新的生力军。互联网突破了技术、地域、组织的界限,使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逐渐成长为新的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动了产业创新。在企业层面,互联网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物流配送等环节,促进了生产、运营、服务等模式不断创新。在生产层面,“互联网+”运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管理模式,使协同制造成为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催生了一大批网络企业、虚拟企业。“互联网+”时代,一幅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美好画卷正在中华大地渐次展开,创新行为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高手在民间”的理念被亿万大众公认,“创新者———普通劳动者”共同体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迸发出财富涌流的巨大正能量。“互联网+”拓展了中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教育内容上看,信息技术的勃兴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媒体,对中职学校创业教育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移动网络环境的改善和手机客户端的普及化,手机网络购物将逐渐成为网民的一种习惯。庞大的市场需求带来了中职生创业教育内容的新拓展。中职生是较早接触新媒体、能够熟练使用新媒体的群体之一,“上网创业”将成为他们发展的新空间。从教育形式上看,“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具有“立体集成”的特点。通过数据分析,能够使创业教育更有针对性,有效满足中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教育方法上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把我们带进一个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运用新媒体手段为中职生创业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二、顺应时代潮流,创新中职生创业教育

(一)树立“互联网+中职生创业教育”观念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崭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观念。

1.全面理解“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经历了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价值创造发展的演进过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互联网作为通用技术融入到政府管理、医疗卫生、金融业、零售业、传统工业等领域,通过融合使经济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互联网+”促使人们的活动从虚拟空间向实体空间、由线上向线下延伸,突破生产要素流动的地域限制,形成了新的创新空间。

2.深刻把握“互联网+创业创新”的时代特征

在科技革命和政府推动下,新一波创业创新浪潮逐步成形。一方面,以移动互联网、新能源、生物、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不断汇聚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创业群体爆炸式扩大,创业投资、创业企业、创业平台迅速增长,创业创新蔚然成风。“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紧密结合,为中职生创新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树立“互联网+”时代中职生创业教育观

“互联网+”为中职学生创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只要拥有好的创意,打破固有的思想藩篱,中职生就能够实现全新的创业突破。鉴于此,中职学校要定期召开中职学生创业教育研讨会,邀请互联网领域和创新创业方面的知名专家作辅导报告,分析中职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要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引导中职学校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带动中职生创业教育迈上新台阶。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中职生创业教育内容和方式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中职生创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为中职生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职学校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努力推动创业教育由教师主导的“任务本位”向学生主导的“主体本位”转变。

1.搭建中职生创业教育互联网新平台

要发挥新媒体的创业教育优势,抽调专职教师,成立创业教育专门机构。建立创业专题网站,实施校园网络进学生宿舍工程,利用QQ群和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开展中职生创业教育。在互联网平台设置创业话题,鼓励中职生参与讨论,引导中职学校师生借助互联网平台获取有用的创业信息和教学资源。整合网上舆论资源,为中职生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大力开展互联网创业教育

建立创业教育研究团队,研究移动互联时代中职生创业教育的新问题、新机遇、新路径。变创业教育教学课堂为微课堂,进行精细化创业教育设计,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研究式、发现式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互联网企业高管到中职学校开办专题讲座,传授互联网创业技术;定期组织中职生走出校园,参加创业实践,满足中职学生创业的个性化需求。

3.利用互联网为中职生提供优质的创业服务

深入推进中职学生创业信息网建设,利用新媒体及时、便捷、高效的优势,有效降低中职学生创业成本。利用大数据,准确掌握中职生的具体情况,实行“一生一策一项目”动态管理,精准着力,加大对中职生创业的帮扶力度。以“课堂思辨”为核心,以“网络互动”为平台,以“大赛训练”为抓手,向创业中职生提供创业辅导及投资融资支持,推动中职生创业项目高速成长。对离校未就业中职生持续提供创业信息和服务,切实做到“离校不离心、项目不离弃、服务不离线”。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打通了文明融合的渠道,必然带来中职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创业能力的提升,为推动中职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催化剂。

1.中职学校要积极构建“互联网+中职生创业教育”模式

充分运用“课堂思辨+网络互动+大赛训练+创业实践”的4G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推动中职生创业教育从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生学、以辅导为中心的“帮”学生学、以论文为中心的“让”学生学,演化为真正以人为本的“向学生”学的4G教育模式。搭建“实践导向”的中职生创新创业网络平台,推动中职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实验平台、创业实践平台的对接和融合,汇聚创业教育要素和资源,完善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推动创新实践与创业教育协同发展。以虚拟网络为载体,模拟真实的创业情境,逐步提高中职生的创业素质。

2.中职学生家长要全面参与创业教育过程

中职学生创业,家长提供的不仅是资金,还有精神激励。教师要鼓励中职生经常与家长促膝谈心、交换意见,把自己的创业需求告诉父母和亲友,共同商讨创业良策、选定创业目标,一起面对和克服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在互联网时代,中职生家长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方式与学校建立联系,跟踪了解学校创业教育的规章制度、教学计划和学生近况,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中职学校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家长们还可以积极探索并建立一个能够相互沟通、交流意见的互联网平台,有组织地为中职学校创业教育提供建设性意见。

3.完善中职生创业教育的社会保障机制

互联网职业教育范文3

所谓“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当前几种职业教育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已知的融资在天使到C轮之间职业培训类的教育项目在180家以上,跟广义上的在线教育项目相似,其培训的基本模式都为工具类、平台类、网校类等几种。

工具类:工具类是以一个教学工具为出发点的职业教育,即针对某一种职业或者该职业的细分领域做一个工具类的APP。由于操作简单且能满足精准人群的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累积大量用户,譬如有道词典等就是这一类教育。工具类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小而轻盈,迭代渐进,容易成功,同时达到用户量之后也可以扩展为平台。

平台类:现在来看,平台型在线教育是各种在线教育发展的主流,不管任何种类的职业教育最终都会成为一个平台。平台可以累积大量的两端用户,也是传统教育进行在线教育试水的首选。平台类的特点是大而通吃,布局未来,缺点是投入大、风险大,需要快速积聚大量的资源。2014倒闭的在线教育机构中,相当一部分是平台型。目前来看,BAT等网络巨头布局的在线教育都是平台型。

网校:网校的特点在于,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入互联网,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相对于面授教育而言,网络教育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是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网校可以融合工具类以及平台型等各种类型,在教学对象上也可以是B2B或者B2C等,形式相对比较灵活,同时内容一般比较丰富。网校有综合教育类也有垂直教育类,其中职业教育最受欢迎。 职业教育将是热门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对它影响最大的就是经济因素。其中,经济因素主要有:GDP增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的理性化程度、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市场模式、劳动力失业状况等几个方面。

在产业结构方面,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规模的大量扩充,以及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得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转向了以工业为主,才使得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

当前正处于全产业的转型升级大时代,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工业4.0正在让生产车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数据化、智能化、连接化、信息化是将来生产制造车间的主流技术。这同时也对从业职工有了更高的要求,生产制造正向生产智造迈进,这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

譬如,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以及3D打印在接下来也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流,虽然这几项技术会让从业人员越来越高深,但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业人员必须懂的机器人工作原理及流程、人机交互以及3D建模等技术。

未来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将是精工作业,这也需要大量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出更多的具备高等技术的人才。这样,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将会是一个大热门,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的中间商将需要大量的懂互联网并能具体操作的人才。随着人才缺口的逐渐增大巨大,市场必然会越来越可观。 把握“互联网+”时代

如今,从经济发展以及教育的大背景看,以往的职业培训显然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无法更好的适应当前行业的转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教学形式上,即便是一些在线职业教育也仍旧沿袭过去的教育方式。这也就使得大部分参与职业培训的人员依旧无法直接在企业内上岗,还是需要在岗培训很久才能真正入职。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如何做才能突破、超越呢?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培训一方面是通过培训让某些人具备从事某个职业的技巧,另一方面是让企业能够找到入职就能工作的职业人才。

那么,基于这两个方面,职业培训首先就得了解市场与需求,其次要搞明白做职业教育需要的资源有哪些。然后要在了解市场、明白用户人群、拥有一定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洞悉整个产业链的情况。

此外,虽然本身是一个企业整体,但是为了供应链与价值链能够延长乃至下沉到企业内部,职业教育还是要与企业直接关联,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同时,为了进一步做好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将来还要做关于人才梯度、培训体系、产品理念、线下线上O2O渠道等几方面的建设与研究,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乃至教育全行业的更高要求。

互联网职业教育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CRP高校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现代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马临漪(1967-),女,浙江桐乡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刘海峰(1965-),男,河南平舆人,黄淮学院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刘彦军(1980-),男,河南新郑人,黄淮学院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CRP(校园资源计划)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编号:2012JK180),主持人:马临漪;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主持人:谭贞;河南省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及其转型发展综合研究”(编号:2014SJGLX320),主持人:刘海峰;2015年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创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编号:2015B307),主持人:刘彦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8-0080-0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也明确要求:“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再次强调:“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三个重要文献相继提到了三个关键词“转型发展”、“互联网+”和“现代职业教育”。然而,截至目前,能够有效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互联网+、现代职业教育“三合一”的核心技术尚未突破。实际上,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历十年之功自主研发的CRP校园资源管理平台,正是人们苦苦寻找的这项核心技术,理应引起我国1300余所高职院校和40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为199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院校,按照教育部《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统计,数量为421所)的高度重视。

一、国内先进而适用的CRP高校资源管理平台

2013年10月,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负责全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研制工作,由此,该校先后研发了由80多个软件共同组成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标准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广州工程网络版、高职数据监测中心等系统,并开通了国家职业教育评估网()。截至目前,CRP校园资源管理平台已被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60余所国家骨干高职、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成功“移植”并推广使用。2015年12月,中央电化教育馆下发关于公布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的通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成功上榜,入选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CRP(Campus Resource Planning),意为“校园资源计划”,它是一个以“应用型”教学为核心的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有80余个功能模块(软件系统)共同组成,融合了移动计算、云计算和大数据挖掘等当前先进的IT技术,使应用型教学管理(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管理)、行政管理、校企合作管理、服务地方管理、双师队伍建设管理、应用型科研管理以及学生服务、创新创业、后勤服务、招生就业等学校状态数据从采集、管理到统计、分析、改进,所有管理环节都有机融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一体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够把学校资源、行业资源、企业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乃至家庭资源完全融合在一起,使各种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时性、源头性、效率性、透明性、公开性、公正性、共享性都得到极大地提升,彻底消除了高校各种信息资源的“孤岛“现象。一台电脑,或一部智能手机,一键触发,在设定的职责权限内,校长可以随时了解学校管理所需要的各方面最新信息,教师可以随时掌握自身所需要的各种教研最新信息,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自身需要的各种学习最新信息,行业企业可以随时了解高校合作资源的最新信息,家长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种最新信息。更为重要的是,CRP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共享性和开放性,各高校在“移植”过程中,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行动计划,立足CRP技术基础,一方面,兼容高校旧有的信息化资源(如OA信息化办公系统);另一方面,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增置新的特色管理系统,使CRP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工作操作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便捷性,进而全面提高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性科学研究水平、校企合作发展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CRP资源管理平台助推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

(一)CRP资源管理平台是目前国内地方高校最有效、最适用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技术平台

我国40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刚刚经历过教育部评估中心的“本科教学质量合格评估”。为应对“评估”,各校近年来陆续构建了自身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然而,反观各校评估前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讲,评估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特别强大,学校上下,轮番督导,轰轰烈烈,对教学改进工作的效果非常明显;而评估过后,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则逐渐沉寂,效果顿减。究其原因,还是缺失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平台作技术支撑。CRP资源管理平台正好填补了这项技术空白。我国1000余所高职院校目前已经启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建设工作,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也是早晚之事。CRP资源管理平台的最大作用就是把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五大系统有机整合在一起,并能持之以恒地逐日、逐月、逐年坚持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学校常态化的“自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CRP资源管理平台,首先完善了决策与指挥系统。CRP平台中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务员日志系统、辅导员日志系统、教师日志系统、常规任务管理系统等,使校长和中层干部可“全天候”掌握学校教学工作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决策与指挥;其次完善了管理与督导系统。CRP平台中的督导监控管理系统、教学事故管理系统、听课管理系统等,使教学督导监控常态化;第三完善了信息采集与统计系统。CRP平台中的教学数据采集系统、数据监控系统、师资队伍建设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师个人业绩管理系统、学生工作数据监控系统等,通过系统自动生成,可以便捷地得到每月、每学期、每学年的教学信息采集与统计;第四是完善了评价与诊断系统。CRP平台中的教师教学评价管理系统、教工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学生学习评价管理系统、学生荣誉管理系统等,使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和学生评优评先考核更加科学、公正、透明;最后完善了反馈与改进系统。CRP平台中的教学质量满意度排行榜管理系统、校企合作管理系统、学生家长管理系统、毕业生跟踪调查管理系统等,使学校可以及时得到来自学生、教师、行业、企业、家长、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并及时加以工作改进。

(二)CRP资源管理平台使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流程更加科学规范

目前,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普遍存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流程亟待规范,而CRP平台正是一个完整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流程的管理平台。

CRP平台中的“签约入校”系统,使新生及家长在入校第一天就能了解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社团活动、《学生手册》等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生注册收费管理系统、学生勤助贷管理系统等,使学生办理入学手续和勤助贷申请流程清清楚楚;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社团活动管理系统等使学生对寝室活动、社团活动等规章制度一目了然;学生电子档案系统,明列不能毕业的9条戒律,如有学生不慎触及,系统会及时弹出“提醒”,限期改正弥补;专业建设网页站点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自助排课系统、教学视频管理系统、课件管理系统等明列各专业学生应学习的必修课、选修课课程和完成年限;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空中课堂管理系统等明确各专业、各课程必须参加的实验实训实习实践课时总数,完不成企业实践课时总数则课程考试以不及格计算;教师日志、教务员日志、辅导员日志等系统详细记录学生课堂考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荣誉厅管理系统、学生社团管理系统等详细记录每位学生每学期参加的各种社会活动及荣誉项目;考务管理系统、学生考试管理系统详细说明考试形式、考试规则、考试结果等;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管理系统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活动;校企合作管理系统、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积极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各种应用性科研活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明确“毕业设计”的行文范式并引导学生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与运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系统、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学生就业监控系统等则积极为学生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牵线搭桥。

(三)CRP资源管理平台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建设

以地方高校为龙头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是未来地方高校的发展趋势,CRP平台单独设立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中心,统筹规划与管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在CRP平台中,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与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推进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四位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可以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推进学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和从企业引进技术专家兼职教学;应用型专业建设系统,可以有效推进校地互动共建应用技术型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与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推进企业专家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材建设;专业资格认证管理系统,便捷学生考取各种专业资格认证证书;“立交桥”教育与管理系统,便于学生贯通中职-高职-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上升渠道;专业成绩认证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推进未来的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考核成绩的互相认证;职业技术培训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推进为地方企事业单位举办的职业技术培训;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推进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空中课堂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推进远程教育,达到“学生在哪里,教育就延伸到哪里”。

三、CRP资源管理平台助推高校应用性科研工作的转型发展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办学活力,一头担负着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一头担负着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任,只要是高校,不论是专科还是本科,科学研究均为其四大基本职能之一。目前,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尚未实现彻底的转型,高职院校重教学轻科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重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未来数年,我国高职院校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均面临“从不重视科研到重视科研、从注重理论研究向注重应用研究转型”的重大任务[1]。

CRP资源管理平台正好可以填补应用型科研管理技术支撑的空白。把目前CRP资源管理平台中的科研管理系统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系统有效衔接,可以重新构建新型的“应用型科研管理系统”。应用型科研管理系统,主要有教师科研管理系统和学生科研管理系统两大“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有个人资料、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学术论文、学术著作、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获奖成果、科研经费、学术活动、企业技术需求、社会技术需求、社会文化需求、校企联盟连接、协同创新团队共15个板块。该系统总体上强调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如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或参与教师主持的应用性科学研究项目。教师则按照职称职务应用性科研义务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应有的应用性科研任务,如不能及时完成,页面会及时弹出“提示”,限时改进。该系统每学期、每学年都有自动生成的个人科研业绩数据和院系科研业绩数据,业绩数据既便于教师与学生年度评先评优,也便于学校领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创新应用型科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四、CRP资源管理平台助推高校服务地方的转型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适应、融入、引领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新格局。促进新技术向生产生活广泛渗透、应用,推动‘互联网+’战略在当地深入推进,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优势。”目前,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成效上差强人意,亟待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并提供相应的管理技术支撑。

李飞先生指出:“服务社会既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功能,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反映了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目标。”[2]与其他类型高校不同,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强调“两个服务”,一是服务学生,二是服务社会。“服务学生”主要体现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系统之中,而目前的CRP平台中还没有“服务地方”板块,可以根据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系统创新,增置“服务区域发展中心”(从科研职能部门独立出来的一个职能部门),该中心CRP管理技术层面有校企合作系统、区域人才服务系统、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系统、科技服务系统、决策咨询服务系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系统、政产学研专项项目管理系统等组成,如区域人才服务系统,既强调为地方(区域)培养急需的各种应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也强调为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如教育资源服务系统,重点强调学校网络资源、技术资源、图书情报资源、重点实验室、综合性科技园等优质教育资源与地方社会共建、共管、共享;如科技服务系统,重点强调通过校企合作、政产学研合作等协同创新方式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技术推广、工业设计、“互联网+”等科技服务,促进先进技术的转移、推广、应用和创新。决策咨询服务系统、文化创承与创新服务系统主要针对文科师生专门设计。“服务区域发展中心”每学期都“政产学研专项项目”供广大师生选择,每学年都个人和单位“服务地方”业绩数据,以作为个人评先评优、评职晋职的基本依据。

五、CRP资源管理平台助推高校文化建设的转型发展

潘懋元教授曾言:“文化功能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的一切工作其实就是为了文化发展。”[3]蒋S先生也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角色、任务、功能等进行了微调,促使根植其中的高职文化也要转型发展。”[4]CRP资源管理平台实际上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与创新平台。借助CRP资源管理平台,地方高校可以实现校园文化的转型发展。

(一)逐步实现从“校园文化”向“高校文化”的转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在文化建设上主要还停留在“校园文化”建设阶段,远没有达到“高校文化”建设的高度。考察我国高职院校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分规划”,绝大多数都是“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教学条件建设与发展规划”等,而缺失“高校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分规划,说明高职院校和地方普通高校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不论是1000余所高职院校还是40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未来数年,都应围绕“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核心要素逐步实现从单一的“校园文化”向多层次“高校文化”的转型。多层次高校文化包括由内向外的四个高校文化,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借助CRP资源管理平台,学校可以逐步打造自身特色的高校精神、高校理念、高校境界、高校品位、高校理想和高校使命,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借助CRP资源管理平台就打造了“培养当代鲁班人”的办学理念和“百万建筑湘军的黄埔军校”[5]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的基本保证和规范体系,借助CRP资源管理平台,学校可以逐步打造自身特色的行政、教学、科研、服务地方、人事、后勤等制度文化,如CRP中的教职工考核系统,则完全按照岗位常规业绩、特殊业绩、服务对象满意率、领导评价等科学评价标准逐月记录,学期终自动生成,优劣等级,让数据说话,避免人为、人情因素,相对我国当前大中专院校教师考核制度,显然是一种制度创新;行为文化是高校文化的行为载体和具体体现,借助CRP资源管理平台,学校可以逐步打造自身特色的校风、政风、教风、学风以及广场文化、社团文化、寝室文化、节日文化、文体文化、娱乐文化、网络文化等校园文化,如CRP平台中的教师工作日志、辅导员工作日志和学生学习月志系统都有利于学校行为文化的积累与沉淀;CRP平台中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团委工作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中心又可以对校园网络实行有效监控,及时屏蔽众多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引导广大同学成人成才、服务广大同学全面发展”的校园网络环境;物质文化是高校文化的基础和“硬环境”,借助CRP资源管理平台,学校可以逐步打造自身特色的校园校貌、建筑风格、纪念性标志、校名、校徽、校旗、校园雕塑、校园服装、校史馆、校报、学报等物质载体,网络文化本来就是物资文化的一部分,高效、便捷、透明、公正、安全的CRP文化建设系统更突出高校的应用型、地方性、安全性诸多特色。

(二)逐步实现从“校内自为文化”向“校地互动文化”的转型

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都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通过校地互动,逐步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高校特色文化的联动机制,进而构建并彰显高校自身的特色文化。适应高校基本功能和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重诉求,未来的高职院校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就必须实现从过去单一的“校内自为文化”向“校地互动文化”的转型。

CRP平台中的“服务地方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地方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基本功能问题,借助“CRP服务地方系统”及其相关网络连接,高校师生可以及时了解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急需要的文化建设项目最新信息,有利于师生及时参与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研究,也有利于师生把已有的文化建设成果及时加以推广应用;借助“CRP校企合作系统”及其相关网络连接,高校师生在举行科技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艺术大赛等文体活动时可以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同举办,更多依托“校地互动共建高校特色文化”模式,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也将由原来的红墙之内逐渐对区域社会开放。因各地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社会习俗不同、主导产业不同,通过校地互动而建立起来的高校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特色文化。

总而言之,我国当前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高校综合改革,习惯学习西方尤其是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和先进信息技术,往往忽略国内尤其是高职院校有益的办学经验和先进信息技术。事实上,恰恰是国内地方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所探索出的转型发展经验和先进信息技术最适合、最贴近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高校综合改革的实践。CRP校园资源管理平台尽管目前还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仍不失为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地方高校信息化资源管理平台,由于其自身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共享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CRP平台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系统化,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的实践中会逐渐认识到它的巨大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海峰,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科研工作的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5(7):69-74.

[2]李飞.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研究[J].职教论坛,2015(4):45-49.

[3]周全.教学型新建本科学院文化建设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87-90.

互联网职业教育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职业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7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对职业教育突出强调了“现代”二字,顺应时代需求提升现代高职教学,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借鉴互联网时代逐渐形成的新思维方式,即互联网思维,是现代高职教学改革新的发展方向。

1 互联网思维的特点

互联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就是体验至上,这种感知要超出用户预期,给用户带来惊喜,贯穿全过程;简约思维是指用最专注的心,大道至简,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传播;极致思维体现的是一种匠人精神,能够为了实现目标而狠逼自己,在资源、目标、时间等多个维度达到极致平衡,最终不断创造极致产品;大数据思维是指如何能在不确定的场景下,做出一个确定的决策;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平台的精髓是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跨界思维就是大世界大眼光,用多角度,视野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

2 互联网思维下的教学改革策略

2.1 建立用户体验的教学思维

得用户者得天下,用户体验至上,相对于高校而言,家长和用人单位是学校的用户,转变传统思维,强调用户思维,才能让家长和社会上的用人单位满意,才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在产品生产上,产品与用户接触的开始就是体验的开始,之后不断给用户制造惊喜。学校的“产品”就是学生,家长是学校的用户,当学生一开始入学,学校就让家长体验到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体验到学校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关心学生的生活、学校的服务工作要以家长满意为中心;学生是教师的“客户”,在教学过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教学满意是教师的任务,把用户体验运用到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学生的课堂感受,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感知到学习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2.2 简化教学过程,方便学生学习

少就是多,简约即是美。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精”,化繁为简。教学情境应真实、简洁,教学内容应简明、充实,教学过程应简化、厚实,教学方法应简朴、多样,教学评价应简明、真诚,教学语言要简练、深刻,教学媒体要简单、适用,教学情境应真实、简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情境应建立在真实的学习起点上,只有真实才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发生联系,激活个体认知。同时,简约教学还讲求教学情境的简洁明快,直奔主题,应避免因情境的复杂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情境的简约化过程,要求在教学中首先考虑其与知识的相关性及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避免毫无生机与挑战的情境。

2.3 用极致思维培养学生

极致就是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最好,超出用户预期。学校的“产品”就是培养出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其服务对象是在校的每一位学生,把极致思维用在服务对象上,也就是学生身上。学校本身固有的传统思维是“互联网+”教育的阻碍力量。在教育变革中,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教育资源而是毫无思维的人还在勤奋地工作。

2.4 运用大数据挖掘和预测教学及管理

一个关于大数据价值的核心的逻辑是,在商业、经济、政府及其他领域中,决策行为将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高校中汇聚着大量信息,从学生角度来看,包括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食堂消费、住宿晚归等生活信息,选课、课后作业、借阅图书、成绩等学习信息,参与的社团、竞赛、讲座等信息;从教师角度来看,包含教学任务、课程信息、课程表等教学信息,论文著作、科学研究数据等科研信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包含学校的资产信息、师资信息、招生就业信息等。在教学中运用大数据,可以进行学情分析、学业危机预警分析、学生就业岗位预测、就可以预测教学内容、成绩分析,可以积累学校宝贵的数字财富,让校园优良的文化得以传承,数据资产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数据本身的价值不大,而在于对数据的挖掘和预测能力。

2.5 构建产教研的大平台,提高院校竞争力

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平台的精髓是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学生和合作企业搭建更多平台。每个高职院校应该与同类院校共建校校合作平台,与相关产业搭建合作平台,与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的平台,平台的高度决定了院校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2.6 突破常规,建立职教跨界思维

互联网的跨界颠覆,本质是高效率整合低效率,打破利益分配格局。跨界思维要求学校打破为教学而教学的思维模式,要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学校的专业连接着产业,如何找到与各产业的对接点,突破传统观念,在产权结构、利益分配、科研成果、产品开发、服务行业等方面进行跨界思考。

3 结 语

未来的社会要互联网化,不用互联网方式来思考问题,就没办法在社会展开竞争。高质量的教育仍然是这个时代最核心的需求,社会需要的仍然是优良的教育产品。

主要参考文献

互联网职业教育范文6

高等职业院校与其他普通学校不同,它只接收具有高中学历以上的学生,为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一线岗位提供专业性人才,职业教育特色明显,它顺应了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升级。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当中,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所学到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教学方式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要将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

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必须要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性技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加满足企业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建设的需要,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管理,培养学生成为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1]。以高等院校的目标为指导方向,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内容要将理?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应用到实践当中。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互联系,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会产生出新的经验元素,教师要重视对理论技术的实践和操作,增强学生操作的动力。

(二)教学方式要促使学生保持最佳的投入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决定着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状态也能够体现出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它包括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和主动学习动机的大小。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主动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大于被动学习,深层次参与学习的效果会大于表面层次学习的效果。科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能够主动学习并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那么效果会优于教师被动的讲给学生听。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保护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结束后一直保持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教学方式要灵活且体现师生互动的原则

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两种方式保持一致,保持和谐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为了辅助教师进行教学,二者要保持平衡和谐,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2]。良好的教学要求教师的专业技能要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要大胆、积极的探索教学方法,理顺教学思路,不断进行实践和自我反思。

二、基于互联网学习空间转变教学方式

(一)转变课程内容的选取方式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高等院校要秉承“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将工作进行解体和重新构建,并重新建立学习结构,将工作分为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两方面,主观要素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客观要素则分为条件、对象和环境。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主观要素,案列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及教学实践内容的参考则需要客观要素。

(二)转变课程资源的转变方式

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积极探索课程资源的转变方式。改掉以往的PPT,秉承“碎片化”的理念,以知识点作为单位来制作教学资源,以关键词和图片为主要的表达形式,图文并茂,将视频链接到案例中,上传网络学习空间分类管理,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

(三)转变课程资源集成方式和学习方式

高校在使用互联网学习时呈现盲目性的特点,而且不能够充分的使用优质资源[3]。高校要持有“泛在和集成”的理念,使用链接系统把有用的资源汇总到教案表格和微课地图等导航图表上,使学生和教师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并且可以将学习地图应用到实际教学和主动学习中。

(四)转变学习组织方式和教学互动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和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学校要转变学习组织方式和教学互动方式。积极采用和创新各种教学方法,建立群组讨论、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将课堂上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使有限的课堂成为丰富知识和转化技能的重要场所[4]。使用空间留言、微博等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微博当作学生学习的网络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