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例6篇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文1

移动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区域。“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2011年12月国务院在有关部署加快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的常务会议中指出,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对于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路线图和主要目标。

可以说,和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热点领域一样,移动互联网已经完全纳入了中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

回顾2011:移动互联网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1)地理格局:初步形成“南北呼应,西部崛起”的总体分布。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主要集中于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和以成都、重庆、西安为核心的西三角这四大区域。该四大区域的产业规模超过全国整体的90%以上。其中,广东省的优势尤为明显。2011年,广东省移动互联网产业产值超过1200亿元,凭借终端制造的巨大优势,稳居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产值的龙头;环渤海区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第二中心,这一地区在移动终端制造、移动互联网软件与服务等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实力;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重点地区,该区域在与移动互联网有关的软件和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终端制造能力相对较弱;而西三角地区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最具成长性的区域。

(2)结构格局: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以终端为主。

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超过3500亿元,高增速的一个原因是全球移动终端产能迅速向中国集中,从而拉动了产业迅速成长。市场角度的数据也同步验证了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另外一个原因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稳定增长。从2004年开始到2011年12月份,移动互联网用户从区区350万户增长到3.56亿,增长幅度将近百倍。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产值份额中,移动终端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绝对最大份额,而移动软件和移动应用产业的绝对份额虽然只占到1/4左右,但可以预见的是,2012年移动终端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仍将继续,移动软件与应用产业将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形势。

(3)投资格局:企业投资非常活跃,政府投资散落分布。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国企和民营企业领域,以国家专项等方式出现的政府投资只有科技部等单位有个别专项。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国企投资的主体是运营商。运营商主要投资在基础网路建设和城市建设方面。中国移动于2011年开始进行“6+1”个城市的TD-LTE规模示范技术。三大运营商分别携手上海、南京、广东、四川、厦门、江西等省市分别推行的“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社区”、“无线城市”等计划。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民间投资非常火热。截止到2011年第三季度,已经披露的移动互联网投融资笔数超过了30余例,总投资额超过4亿美元。从2010年开始,科技部在全国选择十大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其中,中关村移动互联网成为第一批试点集群之一。对每个集群科技部计划三年内给予1亿资金支持,各地给予科技部支持资金的50%左右配套资金。

展望2012:移动互联网的4大方向值得关注

(1)支撑技术:通信网络带宽决定移动互联网的承载能力。

从2008年国际电联(ITU)提出4G标准IMT-Adavanced(速率瞄准1Gbit/s)后,目前全球正迎来空前高涨的LTE部署浪潮,到2011年底,已有237家运营商推出LTE业务,涵盖了商用、试用、测试和研究,包括了LTE FDD和LTE TDD两种系统模式。未来,TD-LTE更将会在亚洲地区占据主流位置。TD-LTE将覆盖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的27亿人口。宽带通信网络将为丰富的移动互联网软件与应用提供带宽保证。

(2)终端技术:集成移动云服务的新型移动智能终端将会普及。

未来,围绕着“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软件应用商店)+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的产业生态系统,构建集成移动云服务的新型移动智能终端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集成移动云服务的新型移动智能终端集成了跨终端操作系统平台、开发与测试工具、浏览器、搜索引擎、网络内容聚合、信息技术服务支撑工具等软件技术,结合了新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纸书等终端产品技术,以及社交网络、移动游戏、移动视频LBS、移动支付等应用服务技术;通过以上软件计算能力和内容与服务供给的云侧化,解决移动终端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电池续航能力薄弱环节。“强后台”+“薄客户端”的“云+端”模式成为未来集成移动云服务的新型移动智能终端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

(3)操作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制高点。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不断涌现和快速普及,谷歌的安卓(Android)、苹果的iOS成为目前两大主流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开放和封闭,各有取舍。而下一代Web技术HTML5与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使得Web能力得到极大扩展,富媒体、图形高级处理、终端能力访问、高性能JavaScript、运行环境、3D渲染硬件加速、数据本地存储、数据本地查询等技术将把Web打造成为全功能高效率跨终端的统一应用层平台。如何打造自主可控的自主知识产权移动操作系统?是选择传统操作系统,还是基于Web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大有文章可做。

(4)安全问题:移动互联网应用加速普及,信息安全问题开始凸显。

对用户而言,用户在移动终端上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办公、即时通信等应用,会有大量的重要数据流,黑客等信息窃取者将关注这一平台,安全问题成为重要话题。对于移动互联网本身,作为定位于开放的信息承载网络,向固定用户和移动用户在内的所有用户提供IP电话、电子邮件、Web业务、FTP业务、电子商务等业务、WAP业务、基于位置信息的业务、短消息结合业务等具有移动特色的因特网服务,移动互联网自身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从国家层面,通过移动终端多样化的获取敏感信息方式,再辅之于强后台的同步分析,很容易获取国家的社情民意、舆情动向。这就对中国对信息资源生产、传播和监管的能力面临严峻挑战。针对用户、网络和国家安全层面的移动信息安全势必会引起关注。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战略目标:自主可控。

当前,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整个信息产业竞争最为激烈、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从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出发,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战略目标应该是打造自主可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移动互联网产业。

总体战略:整合发展。

可以预期,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将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其中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增加其在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中的比重,促使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更加协调。同时支持并引导企业围绕移动互联网产业联合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整合发展,降低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对国外企业的依赖程度。

整合抓手:龙头扶持。

对于特定产业或行业,应识别并认可龙头企业的产业地位;支持龙头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尽快做大做强;引导龙头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建立配套协作的联合团队,推进产业链的整体协调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对相关产业的垂直和水平整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升本土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整体地位,减少对国外企业的依赖性。现阶段,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龙头企业是运营商和以腾讯为代表的迅猛发展的应用服务商。应该切实通过扶持这些产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重点领域: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加大“核高基”等国家重点专项的投入力度,加强对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的投入;在操作系统领域建设部级研发平台,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操作系统及相关软件的自主研发进程,在上游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同时集中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在操作系统及核心芯片环节形成一批有引领性的本土龙头企业,实现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产业化。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浅析;移动互联网;技术

几年来,全球信息通信领域最令人瞩目的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希望能随时随地获取“Internet”的信息。基于此现状,1996年开始“英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制定支持移动“Internet”的技术标准。时至今日,移动IPv6的正式标准(MIPv6-RFC3775[1])和相关标准:移动IPv6的快速切换(FMIPv6-RFC4068[2])、层次移动IPv6的移动性管理(HMIPv6-RFC4140[3])、网络移动(NEMO-RFC3963[4])都已经制定。基于IP分组交换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网,且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相互融合的,因此移动通信系统可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IP协议为支持Internet上主机的移动性 ,且能保证主机在子网间移动过程中不改变原来地址和对IP层之上协议的透明性。移动IP协议的重要扩展是对移动Internet中移动主机定位的策略。通信时,它们的IP地址和端口号保持不变。而移动IP主机在通信期间可能需要在不同子网间移动,当移动到新的子网时,就要改变其IP地址,否则就不能接入这个新的子网。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在“Internet”上提供移动功能的网络层方案,移动节点用于执行无通信中断时间且保持优异的通信连续性的高质量越区切换处理,具有连接到网络的接口功能。网络质量监测部,根据网络装置(11-1到11-n)接收的电波强度和无线带宽中的至少一个来监测网络质量。越区切换控制部,响应于网络质量的状态在通信断开之前执行越区切换:向地址注册目的地发送转交地址,改变通信信息的路由,并将连接目的地切换到新网络。网络控制部(14)接收表示转交地址在地址注册目的地中得到了更新的响应,并保持从切换前的网络进行接收的功能直到通信被断开。

网络移动性工作组将移动子网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互联网范围内变换接入位置时的移动管理及路由可达性问题。移动网内部的网络拓扑相对固定,用一台或多台移动路由器连接至全球的互联网。网络移动与移动网络内部节点是完全透明,内部节点不要感知网络的移动,无需支持移动功能。 在移动IPv6中引入扩展协议后,移动互联网可以提供对单一终端和子网的移动性支持,并且在移动过程中支持终端、子网的快速切换和层次移动性管理。

移动IPv6对于实现通信在网络层移动过程中保持不断的解决方案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点:(1)定义了家乡地址,上层通信应用全程使用家乡地址保证了对应用的移动透明;(2)定义了转交地址,从外地网络获得转交地址,保证了现有路由模式下通信可达;(3)家乡地址与转交地址的映射,建立了上层应用所使用的网络层标识与网络层路由所使用的目的标识之间的关系。

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无线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提供了移动支持,为用户提供了极大方便。但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如快速切换、层次移动、子网移动三者的结合、子网移动的路由优化等问题,这些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移动互联技术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上网移动设备的诞生,厂商必须懂得怎样将这些设备集成进他们的网络中去。据调查,在接下来的10年里,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地区将会是发展中国家。据互联网世界(Internet World)的统计数据:目前互联网普及率最低的是非洲地区,仅6.8%;其次是亚洲(19.4%)和中东地区(28.3%);相比之下,北美地区的普及率则达到了74.2%。这表明未来互联网将在地球上的更多地区发展壮大,而且所支持的语种也将更为丰富。

随着移动3G技术的成熟商用和移动网络的宽带化,移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趋势日趋明显,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是当今发展开放社会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十分战略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十分重要,要从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移动互联技术是推进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互联网将摆脱目前以电脑为中心的形象,越来越多的城市基础设施等设备将被连接到互联网上。据CIA公布的2009年版世界统计年鉴显示( CIA World Factbook 2009), 目前连接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主机大概有5.75亿台。但据国家科学基金会预计,未来会有数十亿个安装在楼宇建筑,桥梁等设施内部的传感器将会被连接到互联网上,人们将使用这些传感器来监控电力运行和安保状况等。到2020年以前,预计被连接到互联网上的这些传感器的数量将远远超过用户的数量。我国要想在移动互联产业发展及科研上的领先优势,抢占国际移动互联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格局尚在形成中,它对未来移动通信、互联网和电信业以及整个信息产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晓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思考[J].电信网技术,2008,12.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文3

实际上,移动社区主要是指通过手机访问WAP站点上的社交网站,它是一个类似于互联网社区的手机用户群,用户可以在这个群内享受到类似传统互联网社区一样的新闻浏览、原创小说、视频下载、图片、铃声和游戏等业务,同时还包含了定位交友、视频聊天、手机论坛、手机博客、相册等新型的手机互动娱乐项目。

它与传统的手机上网最大的不同在于,在一个固定的关系网内,不仅可以下载丰富多彩的内容,还能上传图片和视频,与朋友形成交流和互动。

自2006年4月,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社区服务网站Myspace与虚拟移动服务运营商Helio签约,正式踏入移动领域以来,移动社区服务日益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应用。随后全球各个地域的互联网社区网站都纷纷推出了手机社区。而在中国,专业的移动社区服务网站早在2005年前后就已经在这一领域辛苦耕耘了。但也只有3G的出现,才引来了如此多的关注。

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状况来看,它的驱动因素是多样化的。运营商对于新业务开拓的需要和技术方面的成熟都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其中的关键是用户对于移动社区有着强劲需求。

随着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方便,人们期望在手机上有更加丰富精彩的应用。从手机“偷菜”应用的大卖就能看出人们对于新应用的迫切需要和欢迎程度。便捷是一种人人都追求的特性,也正是这一特性让用户对移动社区青睐有加。但最重要的是,手机作为个人属性的通信和互联网工具,能满足个体随时随地交流的需要,能将我们与一群卡通昵称和头像的对话放在一个真实的生活背景下,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房间或乌烟瘴气的网吧。我们不是从想象中寻求安慰,而是在真实中获得力量。正是这种对真实交流的需要从根本上促进了移动社区的发展。

但是,移动社区发展到现在,它是否满足了以上需要呢?

目前来看。大部分的移动社区向用户提供几近相似的功能。在一个需要注册的环境,通过发图片、视频、日志、评论展示自我,依靠评论回复、特定IM等形式交流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然后呢?

然后,用户会觉得移动社区确实让上网和交流更加便捷了,但是功能与传统互联网并无太大差别,并且在真实性方面也没有特别显著的提升,你同样不知道回复你评论的那个手机号码背后是什么。

不过,位置交友等形式的出现或许可以让用户的这些抱怨减轻。在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社区里,用户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他的评论添加回复的那个号码在哪个商场或是办公区,也能让自己的行动信息随时显示给好友,可以说功能方面的创新增添了交流中的真实性。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社区零售;消费者行为;移动互联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媒介。随着消费者购买行为从PC端向移动端的转移,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端网购交易额达到了2.1万亿元,在网购总交易额中首次超越PC端交易额,占比达到55%。由此看来,手机移动端购物将成为企业竞争的主战场。对企业而言,深入了解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的消费者行为模式与特征,利用移动互联网有效开展营销活动,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区零售行业发展现状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社区概念,它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零售行业以社区为载体,以居住在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它在为社区居民提供采购日常生活用品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信息。

从2014年起,社区零售行业开始逐步移动互联网化,实体商业正在逐渐学习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模式,并在总结互联网企业经验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有效的创新。

1.追求便捷、体验型消费的80、90后家庭构成主力消费群

随着80、90后组建家庭、开拓事业,他们已成为中国社会消费的中坚力量。一方面,他们的工作节奏快,平常没有太多时间在大型商超停留太久。大卖场购物环境嘈杂、人流拥挤,常常使得他们的等候失去耐心。另一方面,伴随互联网成长的80、90后是典型的网购一族。80、90后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1%,却贡献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的55%、网购人群的73%。另外,随着以80、90后为主要人群的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推动整体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体验型消费和个性化消费特征更加明显。

2.政府支持形成政策利好环境

2016年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政府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为社区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构建高效的信息网络、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是政府大力推行的战略,为社区零售行业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单体店与连锁经营店并存的多样化格局

目前,社区零售市场的发展不甚规范,一部分老社区仍以杂货店、夫妻店改造而来的小超市为主,以非连锁的单体零售店形式经营。这些单体零售店的货品陈列杂乱、经营面积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且,软硬件条件欠缺,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进驻社区市场的连锁经营零售店与单体零售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便利零售店7-11超市、主营肉菜的钱大妈超市、水果连锁百果园等等,正以其精细准确的定位、强大的软硬件支撑、高效的物流配送占领社区市场。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由于受到大型商超综合体和电商的冲击,社区便利店和超市也开始尝试体验式业态、线上购物业务。如百果园既与美团网合作推出线上业务,又开发了自营APP,大力推进线上业务。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区零售行业消费者行为分析

1.社区零售行业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恩格尔(Engel)、布来克韦尔(Blackwell)和科拉特(Kollot)在其三人合著的《消费者行为学》中,提出了消费者行为概念,他们认为消费者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的行动;二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在拥有产品或服务的使用和处置权之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而消费者的行动则可以认为是购买决策的实践过程。

消费者行为受到消费者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包括消费者心理因素、生活方式、消费者个性等的影响,而环境因素包括社会阶层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的影响。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区零售行业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消费者个性化心理特征。奥尔波特曾经说过:“人们的个体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同时也具有跨时空的稳定性。”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社区零售行业的主力消费人群为80、90后,其消费特征更具个性化因素。80、90后消费人群面临多样化的购物选择,购物时常常犹豫不决;他们一方面会透支消费,但也热衷于使用优惠券;他们不再顶礼膜拜潮流,个性化定制成为新的追捧;他们会在社交媒体分享购物行为,也会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感兴趣的商品信息。总之,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80、90后消费者更多变、更具个性。因此,这些特点也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别。

(2)移动终端应用环境。移动终端应用环境,和传统的PC终端相比,手机终端的最大优势是便携式移动使用,社区零售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查询社区零售店的产品信息,实现网络购物,进行移动支付。而且,在大中城市的社区,无线信号相较以往实现了良好的覆盖,消费者的购物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另一方面,手机终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屏幕空间有限带来的商品和服务的展示效果较差、页面信息受限等等,再加上在碎片化时间里,移动互联网消费者与社区零售企业的沟通互动也会被中断分割,消费者做出决策的难度会比传统网络环境下更大。

(3)社区居民移动互联网文化氛围。社区是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几乎覆盖了80%的生活消费领域。因此,无论是以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已经占领据点的社区零售企业,都在向社区移动电商发力。在商家全方位的发力助推之下,移动互联网使用惯开始渗透至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此,社区居民的移动互联网文化氛围越深厚,消费者就越容易接受移动互联网的消费,对移动互联网的商品交易过程越放心。

2.社区零售行业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1)冲动消费趋势明显。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加依赖手机移动终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人们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经常会被其他事务打断,这也给消费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他们的手机收到商家推送的促销信息时,出于一种不想错过的心理,他们常常会第一时间打开查看,并且受到这些广告活动等外因的诱导失去理性,进行冲动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超越时空限制的消费。与传统的互联网购物相比,移动互联网购物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消费者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产品信息、对比同类产品,最终下单完成购物。

(3)碎片化时间消费。在传统的互联网时代,用户浏览信息的三个高峰时段分别是: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晚上9点到11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手机能随身携带,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在碎片化时间进行消费,他们可以在上下班坐车途中、下午茶休息时间、排队等候时间等完成快速浏览、比价、购买、收藏等消费行为。

(4)互动型消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区零售商家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号或者品牌APP,通过策划营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或者下载APP,并通过一系列营销策略的设计,不断加深消费者的品牌黏性,促成他们对社区零售商家的持续关注和购买。在这个过程中,从吸引关注、加深黏性到持续购买,移动终端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以“一对一”的方式展开,因此消费者行为更多地呈现出互动性特征。

(5)分享型消费。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媒体的盛行,使得社区零售消费者能够方便及时的与他人分享购物经历,并发表对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感受。对于社区零售消费者而言,他们在朋友圈、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对购物行为的评论,将直接影响社区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这当中,社区舆论领袖发挥的作用更重要。

3.社区零售行业消费者行为模式分析

2005年,日本电视广告集团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消费者行为模式--AISAS模式,即传统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被来自电视、报纸、杂志、户外以及互联网等媒体的营销活动或创意广告所吸引(Attention),创意的互动参与使消费者产生兴趣(Interest),然后消费者会到网上去搜寻(Search)有关产品的信息,最后在网上下单或到实体店购买(Action),并在网上与网友分享(Share)这次的购物体验。至此,一个完整的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行为就完成了。与传统的互联网环境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行为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1)吸引与互动。只要消费者随身携带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实现购买。因此,为了加强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促成最终购买,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广泛应用了二维码技术。当消费者被营销活动或者创意广告所吸引,就会主动利用手机扫描企业网站、微信公众号或者营销活动的二维码,在互动中了解商品信息。

(2)主动搜寻与比较。由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消费者在对商品产生兴趣,进行购买决策之前,通常会通过手机主动搜寻类似产品,进行对比。对社区零售消费者而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搜寻主要是指基于位置的搜索(LBS)。基于此,由于手机作为智能移动终端具备可定位的特性,一些社区零售商家会利用已经开发LBS功能应用的社交媒体和APP,如微信、美团、百度地图等,向消费者推荐与其社区位置相关的消费信息,如社区周边的美食、生活用品、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通过附近商家类似产品的比较,消费者最后决定是否实施购买行为。

(3)移动支付购买。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产品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中最常用的是扫码支付,消费者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描社区零售商家的二维码,便可即时实现与商家账户的支付结算。这种支付方式便捷迅速,为消费者节省了购物时间。

(4)分享与展示。作为移动智能终端的手机,既具有空间上的便携性,又集成了拍照、美图等多种功能,方便消费者随时可以记录自己的消费行为。此外,伴随社交媒体的盛行,使得消费者乐于分享并展示自己的购物行为与体验。而这些分享与展示又会促成新一轮的商品信息传播,引起其他消费者的兴趣,成为新的消费行为的源头。

三、社区零售行业消费者行为研究对社区零售商的启示

今天,消费者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对社区零售商而言,必须跟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步伐,迎合新的消费者行为模式与特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1.营造良好的移动购物环境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随处可见低头玩手机、到处找WIFI的人群。社区零售商在实体店铺内,应尽早实现良好的WIFI信号覆盖,帮助消费者节省网络流量、方便消费者利用手机即时上网查询、比价、使用电子优惠券、进行移动支付等等,最终实现移动购物。具备实力的零售商可以进行更好的软硬件配置,包括配备平板电脑、开发专属的APP平台等等,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移动购物环境。

2.利用移动互联网营销工具加强互动

社区零售商的消费人群是稳定居住的社区居民,他们对生活圈中息息相关的社区零售商的营销活动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经常光临的社区零售店,他们通常会下载APP、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者在美团网等平台主动搜索产品信息。因此,社区零售店应更多的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商城、网络平台、APP等移动互联网营销工具,加强与消费人群的互动。

3.策划激发消费者兴趣的营销活动

当社区零售商的营销活动能激发消费者的兴趣时,他们会主动参与活动,并且乐于分享、传播商家的营销活动信息,从而吸引其他消费者的参与。很多社区零售商在设计促销活动时,将消费者的信息分享作为参与促销的条件,如消费者将促销信息分享到朋友圈并集赞一定数量时,才能享受促销优惠等等,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未来,如何策划激发消费者兴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营销活动,是社区零售商营销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廖卫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0.

[2]王斌,聂元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式探析[J].电子商务,2015.8.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文5

在twitter最近增加的用户中,至少有16%的新增用户是来自移动终端。种种的迹象表明,社区网站中越来越多的用户在抛弃电脑,而使用移动终端实现互联互动。首先是移动终端的普及,远比当时电脑的普及要来的迅速和普遍,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以及各式各样的移动终端如IPad、PSP、上网本等等,加上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发展3G网络环境,让越来越多的用户能够方便快速的连接到互联网。新浪微博的发展如此迅速,有很大一部分是得益于移动终端的发达。

创新工厂的李开复先生很早就看到:“看看移动互联网,把它和今天的PC互联网做一个简单的比较,用户的数量多了接近三倍,而每天我们平均在PC旁边的时间只有三小时,而手机是我们随身携带的,这就意味着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它可能能够被使用的时间是PC的14倍。”基于这样的认识,李开复领衔的创新工厂投资的项目几乎都集中在移动互联网领域。

最近非常火爆的LBs模式,“开开”和“街旁”如同抢车位一般的风靡,城市中的精英们到处炫耀签到,把社区从虚拟搬到了现实。百度也在近期开始悄然测试“百度身边”,意图抢占移动终端用户,据网站介绍:“百度身边是以美食、购物、休闲娱乐、丽人、健身、酒店、便民等为主的本地生活信息搜索和分享平台,致力于通过用户贡献的方式汇集更多更好的本地商户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优惠打折信息以及消费决策支持。”11月16日,新浪召开了首届微博开发者大会,参与者众多,甚至都被挡在了会场门外,但这仍然不能阻止这些开发者们的热情。

移动终端的发展,为互联网创业者带来了新一波的机遇。但对另一些创业者来说,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过去,满足人们情感交流的地方是大大小小遍布整个互联网的社区,传统的地方社区网站是一个天然的本地化平台,在上面几乎可以植入所有的垂直应用,凭借超强的吸引人气以及吸纳本地商家的天然能力则又让人分外眼红。在一批创业者默默耕耘数年后,地方社区网站方兴未艾,地方社区已经成为近年中小互联网创业者的第一选择。而现在,面临移动互联网的机会,社区却无法迈出脚步。

相对于巨头们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不断布局,传统的社区网站则显得困难重重,一些被不断蚕食的细分领域市场,如LBs、移动终端应用等,让PC互联网最顽强生命力的社区网站们感到丝丝的寒意。

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争夺战

移动互联网在中国正处于初级阶段,正好像10年前中国刚开始发展桌面互联网时期的混乱阶段,但在将来,将是一场绝对比桌面互联网还要惨烈的战争。

不管大家愿不愿意看到,传统互联网巨头们早已经在移动互联网上提前布局,而经历过移动应用与移动平台的整合痛楚的企业则更倾向于把应用称之为平台。

优视科技CEO俞永福就强调,UCWEB正在将更多的应用接人到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平台上,UCWEB不仅仅是一个游览器,更多的应该是一个手机服务平台。

新浪则是在这个移动互联网中出了一口恶气。在桌面互联网中已经沦为第二阵营的新浪,凭借微博产品,成功切入移动互联网,为新浪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新战略主流地位提供了现实的可能。11月16日召开的首届微博开发者大会,则是为无数个应用提供了一个平台,并提供了高达2亿元的开发者基金,显示出其对移动互联网的极大野心。

此外,APPLE携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产品来势汹汹,2010年预计将达到30万个应用的数量,已经成功打造一个苹果的移动帝国。Google虽然在移动终端上没有太多的布局,但却期望通过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和游览器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在线服务平台。果然如所众望,Android依靠其开源和开放性迅速占领了各大手机平台,目前已经超越苹果手机操作系统占据17.7%的市场份额。而微软也早已经推出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Mobil,试图在移动终端中获得一席之地。

沉默的大多数 社区网站的困境

不难看出,移动互联网的争夺战,是平台的争夺战。与此同时,盘踞于各地的地方社区网站则显得相对沉默。地方社区网站此时的沉默是有其苦衷的,地方社区并非不重视移动终端的用户,在社区wap版、短信应用、甚至定制移动客户端方面,少数地方社区很早就做出了尝试。但是技术、资金、平台化的门槛,让地方社区难以跨越。

传统的社区盛行得益于像phpwind这样的通用型程序,解决了最基本技术门槛,给予所有人公平的机会,在无数自发生长的社区网站中,成长了一批地方和行业型的网站,而移动互联网则缺少phpwind这样的角色。

社区网站在投入资金上陷入被动,资金的门槛也使得创业者和巨头们的距离拉大。如同10年前刚起步的PC互联网,处于孵化阶段。而此时又不同于10年前的环境,巨头们已经完成了桌面互联网时代的资本积累,有时间、人力和技术层面的优势,为此时进入移动互联网建立起了一个高高的壁垒。而地方社区网站则是近几年才崭露头角,如果想要进入这个全新的领域则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在这个壁垒之下,许多的地方社区网站纵使有想法也不敢轻举妄动。

地方社区网站在移动互联网上的选择也相对窄众。长期以来,地方社区网站根植于地域的用户需求提供相应产品,如资讯的刚性需求等,实际上盈利模式还是较为单一。无法有效的组织产品与桌面互联网统一,是绝大多数地方社区网站的困顿之一。

地方社区网站的困境还在于,社区网站创业者们的思维更多的固定在桌面互联网中。移动互联网更多的依靠各种各样的终端产品来实现互联互通,它是个人的、移动的,而又是隐私的,因而拥有与桌面互联网很多完全不一样的用户习惯和独特的商业需求。在这样的引导下,如果带着桌面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移动互联网,难免被旧有的模式桎梏,而无法将移动用户的体验发挥到极致。

平台化,可能是唯一的机会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机会,Frost & Sullivan首席顾问王煜全认为,“微创新”是没有创业前途的,要创业就要选择颠覆性的大机会,真正好的想法才能做出大的成就。

而平台化,可能是唯一的机会。

Phpwind CEO王学集认为,社区网站解决的是人与人的信任关系,特别是地域网民对社区网站品牌的信赖,是巨头们无法简单触及的。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每一个社区网站同样可以看成是一个平台。地方社区网站需要突破的,是平台化的限制,通过社区与社区网站的联合,实现更大平台上的流通,把网民的信任链链接起来。

自从加入阿里巴巴之后,phpwind即不遗余力的整合众多应用在社区网站里面,其中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对电子商务和社区资源的整合,从淘满意和淘链接等产品开始,phpwind和大大小小的社区网站,已经逐渐发挥着平台和平台之间合作的优势。

phpwind总裁王学集曾经多次表示“我们要在开放的平台上做开放的服务,为合作伙伴引入多种资源,让网站更具价值。”正是秉持这样一种开放的心态,phpwind将在第二届地方与行业网站峰会,与广大地方与行业网站探讨崭新趋势下,我们的社区如何在互联网丛林中,成就一条共同生长共同繁荣的生态链。

而社区网站创业者们此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则是思想的解放与突破。这次峰会召开,即将会是社区与移动互联网的一次激烈的碰撞。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教育;移动教学;移动教育;android;lOS

0.引言

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百度最近《2013年Q1百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表明: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在2012年第三季度首次超越传统PC互联网用户数,并延续了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13年3月,两者差距扩大到29%,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端迁移的趋势进一步凸显。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也发展迅速,以android和iOS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迅猛,已经占据超过70%份额,并呈进一步发展的态势。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5月统计报告表明:2012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一年,移动网络从3G向4G升级,移动设备用户数超越台式电脑数,移动应用数量成倍增长,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74.5%,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其中,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3.3亿,在手机网民中占比达79.0%,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商业潜力巨大。根据调查,手机网民平均每天累计手机上网时长124分钟,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比例达22.0%。手机网民以学生群体占比最大,为26.8%。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和终端的快速增长,为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的出现带来一种新的时尚学习体验,人们对终身学习的愿望得以灵活实现。

1.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世界各国正在建设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建设和业务发展中,由于国情、文化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些移动运营商采取了较好的商业模式,成功地整合了价值链环节,取得了较好的用户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移动互联网凭借出色的业务和优惠的资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本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有研究数据表明:截止到2007年6月,日本移动数据业务收入约占全球40%的份额,接近1/3的日本人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其中80%在3G终端上使用业务。除了数据接入费和广告费之外,来自移动内容和移动商务的收入超过10亿美元,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728万,占移动用户的87%。韩国也是全球移动互联网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根据韩国互联网发展研究机构(NIDA)的调查数据,2007年6月,韩国共有3.4亿瓦联网用户,其中46.8%的用户使用手机上网。使用过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占移动用户的比例为51.3%。

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发展飞速,人们深切感受到了从“人随网走”到“网随人走”的重大转变,互联网真正处于“无时无地不在”,移动使生活更美好。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引发智能终端旺销,“第三方开发”蓬勃兴起,移动应用精彩纷呈,移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微博移动应用成亮点,SoLoMo(社交+地理位置+移动)模式兴起。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正在形成中。

移动改变生活,这些改变大部分集中于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在高校的应用比较少,目前仅有少数高校提出移动互联网教育应用,例如浙江大学的“智慧校园”。

2.移动瓦联网特点和优势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和互联网相互融合的产物,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移动互联网不仅具有移动的随时随地随身优势,还具有传统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它是两者优势整合的“升级版”。移动互联网核心是使互联网应用能够真正实现“Anytime、Anywhere、Anyway”,是以“人”为中心。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2.1便携性

信息沟通和获取远比PC设备方便快捷。移动互联网设备一般一天24小时在线,随身携带,远远高于PC在线时间。人们可以随时接入网络来获取资讯或进行业务应用。

2.2应用轻便

移动设备基本通话功能可以解决人们绝大部分沟通问题。除了长篇大论、休闲沟通外,其他沟通都可以语音通话解决。移动设备还提供肢体语言等生物特效的简便控制。

2.3隐私性

由于移动互联网终端是个人专用,存储大量高度敏感的隐私资料,例如个人通讯录、照片、移动支付等。除非经自己特别允许,移动用户不允许他人获知这些隐私资料。

2.4智能感知

移动设备配置很多感知装置,可以随时定位自己的方位,采集附近事物影像和声音信息,甚至有些高端设备像人一样,具有听觉、视觉、温度感应、嗅觉、触碰感等感觉。显然,移动没备具有更高的智能。

2.5个性化

个性化是指和使用者高度相关性。移动互联网的设备、通讯网络和应用都是以人为中心,与使用者高度相关。终端个性化表现为移动设备与使用者绑定,个性化呈现能力非常强。其次,网络个性化表现为移动网络对用户需求、行为信息的精确反映和提取能力,并可与混搭互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地图等相结合进行直观的展示。互联网内容与应用的个性化表现在采用社交网络服务、博客、聚合内容等Web2.0技术与终端个性化和网络个性化相互结合,使个性化效应极大释放。

3.移动互联网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据《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整体偏年轻化,10-29岁的年轻群体在总体移动用户中占比达到60%。10-29岁年龄段的用户,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对智能机高性能配置和应用软件丰富更为感兴趣,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体。这个年龄段中的大学生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最活跃的用户群体。然而,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对教育机构的作用仅限于品牌和招生通路的工具,而远远不是教学服务通路。既然大学生具有如此高移动互联网活跃度,院校管理者应疏而导之,并以此作为契机,加快院校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建设。

移动互联网在高校中的应用应覆盖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娱乐等多个方面,兼顾个体、部门和整体性业务。需要重点关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学校核心业务。

3.1建设公共服务硬件平台和运维系统

整合原先的硬件网络资源,规划和建设高速无线网热点,使之覆盖整个学校的各个公共场所和教学区域。高速无线网络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硬件基础,如果没有无线网络这个硬件基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将无从谈起。高速无线网络一般采用Wi-Fi技术进行搭建。Wi-Fi是一种能够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对硬件网络等资源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为了确保移动互联网应用顺利进行,必须建立统一公共服务硬件平台和专业运维服务团队来管理。

3.2建设统一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

统一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软件基础和强有力的后台,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得以生根发芽和快速成长的“沃土”。这个“沃土”,按照IT流行语来说叫做“云”。建立统一公共服务支撑平台,首先要整合原来分散的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认证平台,实现单点登录。无论使用传统的信息服务,还是移动互联网服务,师生只需要一个账户,就可以访问和使用。其次,要建立统一校园卡服务器平台来实现统一识别,统一支付。再次,要建立统一的公共通讯平台,实现统一的即时通知和短信服务。最后,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统一存储和共享服务。有了上述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软硬件基础,就可以应用移动互联网了。

3.3移动教学

移动教学面向在校教师,提供集教学计划、教学安排和教学活动于一体的综合移动应用服务,为教师营造更为便捷、高效的教学环境。移动教学不仅包括“课程安排”“上课安排”“课程备注”“一周安排”等应用服务,还包含同步课堂、同步练习和同步测试等教学活动的辅助应用。

教师准备的课件除了要考虑传统教学模式,还要考虑适合移动互联网应用特点。相对传统PC来说,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连接速度较慢,运算能力相对有限,屏幕较小,电池续航能力弱,但是具有小巧便携、随身携带、随时使用、精准定位和智能感知等优势。这决定了教师的课件要短小精湛、交互性强,要适合碎片时间使用。这些课件存储在服务支持平台的“云端”,学生只要想学习,有意愿有时间学习都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通过移动终端访问教学移动互联网应用,就能够通过课件学习或者视频学习,也可以和教师或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疑问。这些课件通过专门软件工具进行制作,上传到高校统一服务支持平台的“云端”。经过时间的积累,这些课件将会成为院校的重要知识财富。这些知识财富可以给全体师生共享学习,共同进步。

除了课件,还有同步练习和同步测试。同步练习和同步测试都具有高交互性,这些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HTML5或原生应用来实现。同步练习使得学生知道自己对课程掌握程度;同步测试使得教师知道学生掌握程度,以便更好因人施教。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精准定位特点,教师可以精确知道哪些学生掌握得不好,从而发送专门的辅导信息和辅导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3.4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不同于移动教学,移动学习重于“学”,而不是“教”,其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里。以前我们要学习看书,必须有本物理存在的书,如果复习很多门课程,将要带很多本书。移动互联网改变学习,只需通过自己的智能手机或智能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完整的课程,而不需要带着沉重的书包。完整的课程应该包括课本、课件、作业、思考题、同步练习和同步测试。这些都是教师已经开发好,并存储在院校统一支撑平台的“云端”。任何有时间有意愿的学生都可以自己主动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这也是由重教到重学、由被动灌输到主动获取的转变。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全面、系统地查阅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料;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常规,开阔思路,敢于异想天开、大胆创新。

3.5移动办公

移动办公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来办公。它可以方便师生办事,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移动办公系统,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办公和接收邮件,提高工作效率。移动办公主要面向校领导、业务处室,为各院系主要行政办公人员提供以公文事务为核心的行政事务协作。通过移动办公,无论领导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外出差途中,都可以签阅文件,审批流程。师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外,都可以查阅文件,查看通知和收发邮件,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节约办公成本和沟通成本。

3.6移动校园和移动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