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例6篇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教育力;凝聚力;引导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183-02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信息获取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导致了各种各样非秩序化的网络行为失范。尤其是在青年学生聚集的高等学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与大学生紧密联系,正在日益改变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迅速发展的网络空间,遇到了全新而严峻的挑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于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一)有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论点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最早始于1999年6月张建松在《空军政治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文。该文提出了“所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通俗地说,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2000年2月,刘梅发表的题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最早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之后,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了不同形式的讨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至今尚没有一个得到大家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但大体上可以将其归纳两大类:一是工具说。这种观点把网络作为一种信息网络传输技术,从信息网络的角度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网络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价值说。这种观点试图超越网络的工具性特征,认为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塑造人的存在。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视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诠释,为加深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认识奠定了研究基础。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概念、功能相关联

分析有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可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与“网络”有关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这说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含义的界定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而得到关注的,与网络的功能有直接的、密切的关联。显然,如何理解“网络”成为界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含义的关键。在网络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网络的认识不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也会不同。

在网络概念的形成中,一个有趣的典型事件是“网络空间”的提出。网络空间一词来源于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撰写《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该书描写了网络独行侠凯斯被派往全球计算机网络构成的空间,去执行一个具有冒险性任务的故事。凯斯进入该空间后,并不乘坐飞船或火箭,只是在大脑神经中植入插座,接通电极,网络便被他感知。当网络与凯斯的思想意识合而为一后即可遨游空间。吉布森把这个空间称为“赛伯空间”(Cyber space),即网络空间。如果说,吉布森提出的“网络空间”是一种科幻假设,那么,由于移动/云计算将人们随时随地联系了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流,则使网络空间变成了客观现实。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爆炸性增长,人们正在为智能化信息网络的发展奠定基础、建立架构,譬如积极推进发展物联网,旨在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将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连接起来,最终形成物理、数字、虚拟世界和社会共生互动的智能社会。最终,网络空间将由交换、关系和思想构成,呈现出可以塑造人的本质特征。

(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目前,以IP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已进入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以其信息量大、虚拟性等技术特征,正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同时还在以其平等性、自主性、交互性、隐秘性等社会性内涵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网络空间对网民进行全面教育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主要是具有互动性、自主性、平等性、个体性及开放性等新特征。

既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网络的概念、功能与应用密切相关,而网络本身还在日益飞速发展,目前不可能也不应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有一个确定的统一阐释。伴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物联网的普及应用,诸多新媒体还将继续深度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也将会随之丰富发展。在现阶段,重要的是根据现有IP网络技术水平,在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同时,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主旨,采用实证性分析研究方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

(一)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优势,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网站集群、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1.构筑网络空间,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

网络空间复杂的连通性显示与日俱增的魅力,它将人们的动机、行为联系起来,使得网络舆情对网民产生着微妙的后果。目前可采用的主要措施有:第一,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细管理、动态管理和智慧管理,统领网络空间的思想意识行为;第二,发挥现有网络资源优势,在重点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页、构造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栏目、精品新闻等;第三,建立虚拟社团等特定组群,灵活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四,利用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进行实时管理与教育。

2.利用网络安全技术,加强网络空间的管理与控制

任何技术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技术也不例外。正如尼尔・巴雷特在《数字化犯罪》中所说:“计算机在支持合法行为的同时,也在日益扶持非法行为”。一些网络行为失范正是打着“价值中立”的招牌,以知识传播或娱乐游戏为名危害青年学生的。工作实践证实,实现对网络信息的实时监管与治理,比较有效的措施为:第一,建立把关人责任制,由把关人负责过滤掉网上的消极信息;第二,增大网络正能量信息的比重,平衡难以过滤的消极信息;第三,探索建立专职或兼职网络警察,实时把控互联网信息。

(二)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信传递正能量,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

1.有针对性地传播专业技术知识

通过网络论坛、博客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术知识教育,宣扬科学观点、技术资料,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是提升凝聚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让大学生参与自己的论坛建设,利用地域上的接近,不时举行一些网上网下的学术沙龙;同时,针对学科专业,进行专业技术论坛帖子的策划、撰写、发放、监测、汇总,在论坛、博客上让有专业技术知识的观点、意见能够高效传播,包括各种置顶帖、普通帖、连环帖、论战帖、视频帖等。

2.创新网络娱乐功能

网络论坛、博客、微信的互动功能不言而喻,若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娱乐结合起来则需要创新网络娱乐功能。譬如,使网络游戏具有模拟专业实验的功能,能够在线模拟自然科学现象,模拟股票交易,或者开设社区银行等,使得现实世界虚拟化,虚拟环境现实化,让学生在健康的网络空间愉快生活、学习,通过参与网络游戏娱乐活动,在快乐、轻松的网络空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密切关注网络舆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

在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推出Web2.0技术以来,网络博客、微信等以其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为信息社会营造了一个简单而丰富的生活世界。借助网络空间,能够较为容易地释放、扩张个人话语权。个人用户只需打开终端机,访问网站主页,便可有保留或毫无保留地言论,期待感兴趣的访客访问或留言。博客、微信、QQ群的兴起开始把私域公域化,把扑朔迷离的网络空间符号化的个人还原给了社会。显然,在网络空间,信息及其传播对人们的政治选择和价值判断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重视网络舆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引导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一是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措施,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培养网络发言人,引导网络舆情导向。

三、结论

网络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领域。网络空间的信息源呈现点状分布状态,是一种扁平化、多元化的结构。也就是说,从信息结构上看,网络信息是去中心化的。传统社会的信息传播是一种由中心向边陲流动的模式,但在网络空间却大不相同,即使处于底层或边界的人,也能与网络中其他位置的人同样拥有相同的话语权。在这种网络空间里,应采取网络新技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进行网络管理与控制,提升网络舆情引导力。就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经实践检验证实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优势,提升教育力;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信传递正能量,提升凝聚力;密切关注网络舆情,提升引导力。

参考文献:

[1]李林英,郭丽萍.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1(7):27-29.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政工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如QQ、博客、微博等新型交际工具的出现,必将对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互联网技术提高了信息沟通速度,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但互联网上也充斥着多元的文化和思想,使人们面临价值观多元化之惑。因为处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地发表各种意见,既有正面也有负面的思想,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例,传统的权威模式已完全不适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卡里斯马型的说教与灌输已经无法得到员工的认同,互联网时代人际交流平等化趋势必然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应地改革,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沟通、交流、协商、对话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核。本文正视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并就如何推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展开深入的探讨。

二、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难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与互联网的特质与精神有关。众所周知,互联网所构建的巨大网络已经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的互联网精神,包含了平等、共享、协商等因子,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平等地交流,分享彼此的乐趣,阶级、地位等因素则在互联网上不断地淡化,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别逐渐消弭。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思想层面的教育,使企业员工端正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学习与工作中,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说服、教育、灌输甚至强制,要求被教育者服从教育者的理念与原则。显然,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建立在权威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这一工作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尤其对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90后职工来说,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是不被接受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可能会遭遇到员工的反感与抵触,这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在网络上平等地交流与沟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已经很难通过讲大道理的方式来引起员工的内心触动。

从双向交流的角度来看,双向交流更有利于了解彼此的需求,互联网环境下的双向交流能够满足人们平等地、无障碍地交流的目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立足于单方面的说教,缺乏双向沟通交流,由于交流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身份差异,交流时必定有所保留,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传统交流方式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

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所创新,而不能抱残守缺,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只能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的摆设,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不利于提高员工士气,也不利于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

三、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进行,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身份无差别,从而创建良好的、平等的、宽松的交流氛围。具体来说,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应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平等性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平等性,教育者不应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应尊重被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强调人格平等,这是双方开展无障碍交流的基本前提。

第二、交互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从交互的角度展开,这也正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交互即交流与互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走出单方灌输的陈旧模式,可以考虑利用互联网交流工具等,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的目的。

第三、协商性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协商,从而体现企业内部管理的协商民主,有利于培养企业内部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

四、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实施时应把握的原则

第一、思政工作者要平等待人

在具体的对策上,建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要放低姿态,平等待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如开通微博账户、QQ、建立员工网络交流平台等,通过在线的、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充分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介入引导和干预。充分利用网络交流的宽松气氛,使员工的交流与沟通欲望被充分激发,同时还应注重员工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应注重常态机制构建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常态机制构建,开展经常性的沟通交流,而不能仅仅凭借一时之兴。

第三、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的构建应注重利用最新技术

如将当前比较热门的微博融合在政工平台中,可以及时听取员工的意见反馈,降低与员工的交流成本,消除与员工的交流障碍;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应注重严肃性,以宣传正面形象为主,而不能过于娱乐化,以免背离思想政治工作既定的宗旨与目标。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遭遇了很多挑战,面临着很多困难,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因时而变,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变革,从而使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符合时代要求,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2]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大出版社,2004.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内涵;特征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10-01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之一。在现代社会,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环境。在众多的环境中,网络虚拟环境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环境因素。

"虚拟"这一词是由中世纪苏格兰著名哲学家邓斯•司各特所创,最初与现实组成一对反义词,原意为潜在的。随着发展,后来又出现了虚拟环境这一词语。关于虚拟环境的讨论, 最早是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后来他在《公众舆论》一书中阐述了"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认为虚拟环境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是'人性'和'环境'的杂交物"。由此可知李普曼把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对应起来,认为虚拟环境是我们头脑中的景象,现实环境就是外部世界。

继李普曼提出虚拟环境概念后,学术界也对虚拟环境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对虚拟环境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以刘绍庭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虚拟环境是在传播媒介大众化后由媒介营造的, 与现实环境相对应又可能与现实环境脱节的人工化的环境"。[1]另一种是以张耀灿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虚拟环境是人们用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装置,进行交流、互动的一种场景和经验。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维度,人们在这里将信息进行交流,用电子的方式表现物理的存在,也可表现那些可能和想像出来的世界"。[2]显而易见,两种概念有所区别,前者的内涵大于后者,是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但两者又有联系,学者们在表述虚拟环境这一概念时,都集中在媒介这一个方面,只是媒介对象不同。由于构成虚拟环境的信息源很多,考虑到计算机网络在其中所占的分量和所居的位置最重,因此,本文侧重讨论由网络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即虚拟环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把现实生活移植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仿真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临场感觉的环境因素总和。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是指由计算机所形成网络空间中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网络虚拟环境从形式到内容、特征都与现实环境有着质的区别。其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得以存在、发展和变化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目标、内容、方法和实效。思想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环境的复杂性、广泛性、动态性、可创性等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即虚拟性、隐匿性、渗透性、交互性等特征。

1.虚拟性

网络虚拟环境具有虚拟性这一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也必然具有这一特征。虚拟性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空间之中。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比,在形成上,网络虚拟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环境;在机制上,网络虚拟环境是媒介重构结果;在内容上, 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有距离。在这个虚拟环境中思想政治教材不是纸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也不是实实在的人,一切东西都是经过计算机语言编制而成的符号,给人以假乱真的感觉。因而在这个环境中"一切都不具有现实环境中的实体性,也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性可察觉到的时空位置与形态,只是一种功能上的可重复性和实在性"[3]。另一方面,在这个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在虚拟的情形下进行,不是面对面交往,而是间接的人机符号交往。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目的虚拟性,更多的追求一种精神幻影,无法转换为现实的实践活动。

2.隐匿性

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环境中,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是面对面的交往,这样他们对现实环境的真实情况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中,具有明显的隐匿性。一方面,网络中的交往是人-机-人的模式,是一种以计算机为中介的间接式交往,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中的隐性人。另一方面学生在网上可以利用注册代号、昵称、名片档来掩盖个人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等真实信息,这样就可以在网络上畅所预言,发表自己的心声,进而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被暴露,或受到惩罚的事情。这种人机符号交往模式,隐蔽了个人的真实身份,造成交往的真实性程度低,真假难辨、善恶难分。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极易扭曲人格,造成人格的两面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3.渗透性

这一特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系统中,存在着大量有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信息。当大学生与网络发生联系交流时,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这些思想政治要素的影响,循序渐进地渗透和内化,最后使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受到锻炼,人格得以完善。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因素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存在渗透与反渗透的矛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的渗透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调动网络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规范网络环境,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

4.交互性

作为新兴的信息媒介,与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介相比,它们都是单方面的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传递由工作人员处理好的信息,而网络环境却不同,具有鲜明的互动性特征。其一是人机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以根据已经设置好的电脑程序进行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比如网络测试。其二是互联网中进行的人际互动。网络的全球性和开放性特征,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网上交流与讨论。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广泛的人际交往的互动环境。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绍庭.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月刊),2006(10).

[3]王东方、肖永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及其建设[J].教育探索,2010(08).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4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不仅仅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途径,新媒体作为“第五大媒体”登上历史舞台。尤其是基于智能手机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现代媒体已经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对人们的思想过程、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调查报告》中显示:截止到2016年6月,中国网民?模达到632亿,手机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527亿。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到了834%,其中主要用户层集中于18-29岁。大学生群体每日上网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进七成。

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极大挑战。同时,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临的新课题。而在利用新媒体之前,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知悉新媒体所具备的概念与特征。

一、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一)新媒体的概念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界内至今难有定义。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因研究切入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统一。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从以上定义看,其共同点在于“传播”。因此新媒体具有一切媒体所具备的传播特性的同时,其方式和载体是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来开展传播功能。可见高校思想教育与新媒体的概念定义上有诸多交集。利用新媒体之于思想教育是有其可行性的。

(二)新媒体的特征

1.新媒体具有个性化(Personalized)

新媒体个性化体现在,传统的媒体内容一般是由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由一点分发给数个接收者,媒体内容与媒体接收者属性无任何关联,新媒体个性化指的是媒体的内容根据媒体接收者的性质动态个性化地改变然后展示给接收者的一种新的媒体概念。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都处于“无屏障”状态,其中信息的匿踪性和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更是导致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混乱格局,人们从新媒体上获取信息具有随意性和随机性,众多有害讯息给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底线带来了重大挑战,甚至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一现状不利于正处在世界观形成期的大学生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新媒体具有碎片化(Fragmentation)

“碎片化”,本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平面媒体常常围绕着“受众群体想要获悉的是什么”来开展工作,习惯于思考该发行物定性之问题。然而,在碎片化时代,单一出版物要“揽获世界”的工作难度加大。看到读者的反馈信息,编辑记者们常常哀叹“众口难调”。传统刊物虽然在自身定性和读者定位方面有专门的权衡和规定,但相对来说,大部分刊物的受众群体定位较广,属于泛大众型传播。而当今受个性化时展之趋势影响,“一种声音,千人一面”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碎片化时代”不同受众群体对不同信息与观点的需求。

学生个体从信息的接受者成为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即时通讯工具切割了时间和空间,搜索引擎切割了知识,社会化网站切割了社会关系。人们的时间、知识、空间、注意力、心智都被碎片化了。在这个跳跃化时代,获悉讯息的碎片化越来越强,高校学生总是处于多种角色的切换之中,思考方式的系统化,世界观、价值观的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等等都受到了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既满足青年学生所追求的时效性、时代性,又具备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学生,启发学生的觉悟,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能力与改造能力,动员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信仰的实践活动,都是一个值得权衡的问题。

3.新媒体具有互动化(Interactive)

互动化是新媒体的一个处于核心位置的关键词汇。在互动的背后,一个根本性的概念是个人的自主。其基础含义是,某种直接行动会带来及时性之后果,也就是所谓的即时反馈。这是建立在交换之上的,即存在某种“传与受”的关系。如果这样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我们也就可以称其为“互动”。它的一个基本模式是“输入到反馈,从反馈到再输出”。

首先,个人可以不必经他人允许或合作而自行独立做很多事情。他们可寻求自己需要的信息,以创造自己的表达,大幅度减少对外在讯息的依赖。其次,同样重要的是,个人可以同他人结成松散的关联以便从事更多的活动,这种关联不必是正式组织中的那种恒久的关系,但它绝非不能达成有效的合作。随着彼此难以认知的个人之间形成的合作越来越普遍,共同开展网络行为的想法有了良好的基础,个人能够选择的项目范畴也大幅增加。

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以课堂教育为中心,用统一教纲教材进行传授,以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传授人生观与价值观。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实际为基准,脱离大学生现实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二、针对新媒体特征如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

网络平台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平台的建设质量将会直接作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这就要求其方式不能只局限于建立简易的网页,要与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网络论坛等互联网信息互动主流平台相结合,拓宽网络传播渠道,实现形式多样化、内容全面化的信息交互,以此加大思政教育的强度。高校在建设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时,要深化主题、确定对象,多与当代大学生所热衷的话题联动,从而达到坚定信念、提高修养的目的。

平台内容要注意紧跟当前社会热点,对于一些突出事件,要态度鲜明、信仰坚定,正确引导大学生认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

2.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网络APP与在线学习是一种互联网+新学习方式的完美组合,二维码和GPS等技术运用,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地域性和时效性以及统一模式等诸多束缚,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同时也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兴趣爱好。当网络直播平台、学习类APP等应用形式出现后,思想教育工作者便可以直播平台为载体,对学习者进行远程教学,并分享各种学习经验。这能给大学生创设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所不在的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有利于培?B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信息素养,实现移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它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和完善,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习效率和巩固教学成果,但碎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需要由发现到不断完善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新模式。因此,碎片化时代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类别,选取不同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案,明确重点与难点,使得教与育的效果尽量达到最好的状态。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模式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5后”群体,相较于之前大学生,成长时期中物质生活相对更加富足,因而思想相对活跃。但知识体系建构尚未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社会阅历尚不丰富,情感心理尚不成熟。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停留在纸媒阶段,还是以课堂灌输为主要方式,拒绝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势必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最终影响到教学的质量。

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不难看出,高校师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非常敏感,必须善于运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教学手段,结合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把严肃、严谨的思想信念结合生动活泼的语言与新颖现实的教学手段表现出来,对于思想教育具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创新教育互动机制,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互联网融合,坚持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互动的积极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网聚青年学生,真正代表青年学生,以真理引导青年学生,以真心润泽青年学生。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5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70-02

在多元化办学体制的指导下,我国各个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管理体制也存在差异。各个高校所采取的管理理念不同,如素质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都是目前我国高校崇尚的多元化指导思想。多数高校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些高校则推行实践教育活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受到了一定影响。高校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极其容易受到信息以及网络时代的影响。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关于高校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发展。

一、大数据的变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大数据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个概念,原意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1]这本是一个IT概念,但近些年来,被广泛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高校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随着科技的变革,信息以爆炸的速度膨胀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拓宽了高校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渠道,微博问政以及微信朋友圈的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表个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看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使命感以及政治素养的提升和强化。

其次,大数据时代出现大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供使用的资源十分丰富,高校可以委派专门的人员进行资料的采集和信息的推广,加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最后,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活性极大地增强,拓宽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平台,突破了以往讲座、授课等枯燥的教育方式,在社交平台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但是随着全球化以及社交平台的发展,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发展日益更新。[2]同时,宗教思想以及国外思想的涌入,高校学生接触的观念日益丰富,面临的选择也十分多样化,由此出现了大学生信仰多样化的状况。目前,我国高校信仰宗教的学生居多,虽然大多数学生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表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自己的唯一信仰,信奉多样化思想逐渐成高校学生信仰的一种趋势。另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助长了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例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想,这些不良思潮的广泛传播给学生信仰的选择提出了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同时也面临着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挑战。人是需要信仰的,对于高校学生和教师而言,信仰的力量更是十分重大。信仰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导向,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信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大部分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日益弱化,对于高校学生学生而言该种状况十分突出。越来越少的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个人信仰,一部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是十分坚定,极易受到其他社交平台上各种言论的影响,改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同时,由于大学生各方面还不是十分成熟,信仰弱化的状况比较严重。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发

(一)更新教育理念

所谓理念,是指人们对某一事件或事物的理性认识,理念对于高校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高校而言,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指导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享受到先进教育理念的熏陶则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学习和生活,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因而,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善待学生”。追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所要提倡的最终境界。在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21世纪,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及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更新教育观念,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发展、个性解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应该以学生为基本的立足点,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开拓、自由创新,保护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构建大数据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大数据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是保证互联网在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基础。因此,运行机制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4]:

第一,关注互联网发展现象,构建多维互动的动态机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主动放下身段,融入网络时代的大潮中,争取与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相融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感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概况,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能够拉近与学生群体的距离,构建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营造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规划以及畅想利用互联网平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宣传和普及,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家长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平台,使得家长能够及时得知学校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划,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服务质量。学校、学生、家长三者联动的动态机制将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优化作用。

第二,建设导向清晰明确的思想教育平台。运行机制的建立以及完善需要统一的思想进行约束,以此规范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秩序,因此,要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明确思想导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立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建设力量,需要不断提升队伍的互联网意识,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与高校学生进行互动,充分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网络的发展现状。同时,要提升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于思想政治导向变化做出敏捷快速的反应。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要建立健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借助学生组织的力量,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组织化程度的提升。高校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主力军,承担着端正思想政治导向的重要任务。同时,高校学生作为网络平台的主要使用者和参与者,对于各种思想政治观念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如何统一学生的思想观念、端正学生思想态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方面。

第三,德育先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在网络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确、科学的利用网络则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意识,端正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态度,严禁不良思想和言论的出现以及蔓延,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大数据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此外,在运用互联网平台时,不能仅仅一味追求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范围,也要注重信息传递的质量,将高校学生的德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三)科学规划网络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对于学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坚定依赖于网络教育平台的建立和发展,因此,学生要利用互联网平台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科学规划互联网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5]:

第一,走进学生生活,将互联网平台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机融合,促进教育常态化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学生的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想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实效,首先必须走进高校学生的生活,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契机,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创造平等沟通的互动平台,制作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之所以没有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原因在与没有与高校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死板僵硬,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互联网平台的引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应该主动拉近与高校学生之间的距离,破除沟通障碍,促进沟通。交流的人性化以及亲民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同时,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沟通方式和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从关心身边的小事开始逐渐过渡到对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国家政治发展的关注。

三、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的优势,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为大学生的长远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J].大数据时代,2012.

[2]于运国.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徐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研究[D].复旦大学,2013.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6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当前高校越来越重视的一方面工作。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遭遇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深入的认识,还需对互联网大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并以此作为后续工作的参考指导。

 

一、互联网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应用的重要作用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面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各大高校也应当针对性的调整培养计划,以便走出校门的学生是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就以往而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偏向于专业型,即拥有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是社会所亟需的。但是,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社会的专业型人才需求已经逐渐趋于饱和,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渴求已经不再像以往那么强烈。相反的,目前社会对综合素养水平高的人才更为重视,尤其是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人才。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就得以凸显。不仅如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尊重。

 

互联网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而互联网思维的相关概念起源于2011年,尤其是在新浪微博出现之后,互联网思维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互联网思维所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不仅可以建立起一种虚拟的连接关系,构建一个交流网络。还可以实现在群体之间进行文字、图片、信息以及各类资源的共享。互联网不仅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互联网对其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有效途径,还是符合学生兴趣特点、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

 

总的说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对互联网思维进行充分的利用,其发挥出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可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改善当前过于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使其更加符合互联网时代。二是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通过互联网这一广阔的平台,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各异的手段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学生切实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其自身思想政治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可以构建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完善校园文化。当前不少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过少,导致学生和教师存在较大程度的脱离。通过互联网思维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互联网思维的发展优势

 

互联网思维之所在提出之后的短短几年之间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是因为其自身的优势十分明显,对各行各业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和肯定。

 

首先,信息传播能力十分优良,互联网平台的样式多种多样,可供选择的应用方式种类繁多,这都是因为互联网平台具有十分优良的信息传播能力。在传播速度上,其远远超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一系列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在传播范围上,互联网可以将信息传播到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传播形式上,互联网不仅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传播,也可以实现点对面的传播,还可以实现面对点的传播。

 

其次,信息交流能力十分显著。互联网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信息交流能力非常突出,这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互联网本身就具有交互性,能够实现信息的相互传递,加深不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最后,网络内容丰富庞杂。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电子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进行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就比如高校当中的图书馆,基本上都已经构建的信息化的网络图书馆,在友好高校之间,甚至还建立了图书馆的互联通道,实现了不同高校之间的图书馆资源共享。这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也不妨是一条可以尝试的教育途径。

 

三、互联网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

 

1.师生之间的交流桥梁需要通过互联网思维进行搭建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僧多粥少,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人数很少,工作队伍不够大,而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过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根本无法应对全部的学生,进而导致大部分工作都不得不流于表面,难以深入展开。就相关课程的教学来讲,不论是“思修”,还是“毛概”,都是采取大班教学,一个教师要在课堂上面对上百甚至几百个学生,教师根本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学生存在问题无法得到教师解答,教师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活动,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无法得到保障。

 

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必须要和学生进行必要的信息互通。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要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得到保障。

 

2.互联网思维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拓展新阵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相关课程进行,而在课程的设置安排上又根本不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存在矛盾。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的机遇,即通过互联网思维开拓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展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不仅如此,互联网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拓的要求并不全是因为课程设置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传统落后。对不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而言,其传统观念比较固定,对互联网思维了解不深,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思维具有的优势以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影响以和可以产生的作用。不仅如此,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也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对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不少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抓住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机遇,相关工作不断落后、水平不断降低,最终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要求出现脱离。

 

3.互联网思维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实现多元化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落于传统,不仅是在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手段上,都存在单一化的问题,这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相背离,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不仅如此,互联网思维本身也具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冲击之后,就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朝向多元化发展。只有实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元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需要结合互联网思维所具有的丰富庞杂的信息的特点,充分对其进行挖掘和处理,找出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符合的内容,对其加工处理之后,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形式上,可以对互联网思维进行充分开发,依托网络平台开拓出更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互联网思维的应用

 

1.立足网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平台

 

要通过互联网思维进行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就应该依托网络这一庞大的载体,构建一个信息化的平台,用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阵地。构建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一个覆盖全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阵地,以此立足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第一步就是对平台功能进行搭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出发,平台功能主要可以分为用户管理、权限设置、思想政治宣传、思想政治资源、互动交流区域等多个功能板块。通过这些板块,基本上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基本目的。其次,需要对网络平台的实际的构建,彻底将基础功能板块进行反映出来。不仅如此,还需在网络平台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比如,在平台的显眼位置可以表示高校的校训,可以将思想政治宣传板块放在平台最核心的位置。最后,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网络平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并通过该网络平台进行和协调,加强学生对这一平台的认识。

 

2.挖掘互联网可用资源,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可以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多的,这些资源广泛存在于互联网当中。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必须朝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所以就应该对互联网的相关资源进行挖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首先,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的进行辨析,并以此核心目的作为资源挖掘的引导,通过网络途径挖掘各类和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的相匹配的资源。其次,在收集到足够多的网络资源之后,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处理和整合。就比如在通过“毛概”进行思想政治的教学时,如果但是依靠书本上的相关知识,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能导致学生对相关课程感到枯燥厌烦。通过互联网挖掘和“毛概”相关的各类资源材料,将其进行处理整合之后,在课堂中用于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增强教育效果。

 

3.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工具,加强师生交流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学生及时根据自己存在的疑问进行询问,如此才能及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的各类问题,以便教育效果能够得到体现。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微信是学生使用最多的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微信,可以实现点对点以及点对面的信息传递。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辐射整个班级中的学生,定期对学生推送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和学生进行点对点的交流,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思想理念传达出去。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交流QQ群,每天在交流群里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以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的展开。

 

4.依托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依赖教师进行,也需要高校自身作出努力。毕竟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的注意,起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目的。微博就是一个覆盖率和传播速度都很高的信息载体,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官方微博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宣传。在官方微博上,可以定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计划,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活动等等。通过微博这一覆盖面极广的信息平台,不仅可以让高校师生对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关注和认识,还可以通过网络对其他人员产生影响,以此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各种智能终端APP不断出现的情况下,高校也可以设计专门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APP,并且将一些和学生相关的工作关联到该APP上,这样不仅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工作联系,还可以通过其他工作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其成效最大化。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必须做出对应的改变,从强化师生交流、丰富教育内容以及加强宣传等方面,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其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面对新挑战新机遇可以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