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培养高职学生文化自信路径探析

互联网下培养高职学生文化自信路径探析

[摘要]文化是一种个人意识形态与信仰,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以及社会稳定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支撑。文化自信是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一种充分肯定,并由此产生出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容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传播之便捷,令网络媒体成为继书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型媒体上也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这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立足于网络时代,从分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出发,探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网络时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当今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一种积极肯定,并由此产生出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自豪感和满足感。”[1]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各种思想潮流、文化观念不断融合并发生碰撞,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锋、对比的局面前所未有,纷繁复杂的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在此情况下,提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一)社会文化自信的缺失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一度形成崇拜、模仿西方发达国家之风,也造就了一系列所谓洋房、洋气等词,这些都体现出西方文化对我们的侵蚀。一些人的价值观出现了混淆,他们用西方的标准和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在谈到自己的文化时,缺乏足够的底气和自信。

(二)资本引导下的价值观扭曲

新时代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使大学生获得信息更加便捷,一些被资本引导的媒体趁机利用文化全球化推行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对外来文化往往缺乏足够的分析和评判能力,追新求异的心态使其对西方的节日、娱乐等盲目模仿。这不仅危害到现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

(三)教育机构对传统文化自信的引导不够

教育机构对传统文化自信的引导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的教育体系构建主要以满足学生阶段性教育为主,在文化自信方面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少。特别是应试教育理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各高校过于重视技能、就业和回报率,使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日渐式微。第二,文化素质课程大多是选修课,很多学生单纯为了学分而学习。教师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部分文化素质课程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应该拥有坚定的理想、执着的信念、高尚的品德、扎实的学识、严明的纪律,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然而大学生在其全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现象,这些不平衡和不充分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以解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敬畏、热爱中华文化,继往圣之绝学,沉淀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评判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覆盖,手机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有效的甄别,出现盲目追求外来文化的热潮,缺乏冷静的评判能力,很容易被网上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影响,再加上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难以形成文化自信。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大力倡导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要以自信的态度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三)有助于树立校园新风貌

如今一些大学生几乎被手机、游戏、外卖占据了整个生活。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娱乐产业、消费主义等盛行,自小缺乏挫折的大学生普遍失去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青少年是人生的拔节育穗期,最需要引导和栽培”。[3]高校应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校园新风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将中国精神、中国故事作为案例,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其抱负,激发其斗志,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消费观,厚植其奋斗、自信精神,改变大学生的拜金主义、拿来主义思想,为高校立德树人注入新的“精神疫苗”,提升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整体竞争力。

三、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契机与路径

(一)网络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契机

根据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的上网比例达到99%以上,网络已成为现代大学生娱乐、求知、解惑的重要路径。[4]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观念的发展方向,这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捷径,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创建文化自信的教育环境

“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校园环境的打造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5]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应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使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高校可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校园文化体系,组建一批以传承文化为目的的社团,积极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例如,开展国学经典朗诵、民族曲艺展示、非遗文化传承等活动。还可以把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种有效载体充分利用起来,如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展示台等介质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当今网络科技迅速发展,人们对事物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媒体传播。学校应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开发多渠道的视频号、公众号、网站等传播媒介,使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利用小视频、微电影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官方微博等新兴平台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开放性的特点,引导大学生自发性评论,拓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领域。高校还应将探讨社会热点和培养文化自信产生同频共振。在网络上,东西方文化相互交锋,众生百态。高校应紧贴时代主题,聚焦社会热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经据典,以古鉴今,弘扬中国精神,宣讲中国故事,引导大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使命感与责任心。[6]

四、结语

网络时代,国际大环境波谲云诡,高校更应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基础,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关注度,情理并重,因势利导,激励、引导、教育大学生关注本国文化,大力宣传、弘扬、传承中国精神,厚植爱国情怀,使其感受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只有在优秀文化背景熏陶下的大学生,才可能具有积极的思维模式、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心理,才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力量,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7]

作者:苏伟英 冯利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