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例6篇

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

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1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和金额都较少。尽管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加,但其在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重较小,只有29.32%,因此,在这一阶段外商直接投资还不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1998年,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并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外商投资在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重超过对外借款,为74.02%,最高年份达78.14%(1994年),此时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取代对外借款,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和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主渠道。第三阶段从1999年至今,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有较大幅度减缓,但外商投资金额保持在4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测算,[1]在1981至2000年的20多年间,

关。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之交通条件较差,基础产业薄弱,西部地区的整体投资环境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3][4]因此,尽管外商投资有向我国中西部扩展的趋势,但这种趋势进展相对缓慢,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外商投资仍将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改革和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增强,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认识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找出调整结构偏差的对策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有以下特点:第一,gdp中第二产业比重偏高,服务业的比重偏低。2000年,我国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份额为49.2%,高于标准结构的比例,服务业在gdp的份额为32.8%;与“标准结构”相比,明显偏低。第二,在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比重偏低。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高达49.9%,显著高于标准就业人口28.6%,偏差程度超乎寻常;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就业比率为26.4%,而标准就业比率为30.7%。第三,城市化程度不高。2000年,城镇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为30.4%,远远低于标准化水平53.0%,表明

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

1.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下降,使得产业结构偏差变得更加突出。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水平同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高于同属发展

2.引导外商增加对重加工业的投资,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目前外商对我国工业的实际投资中,大概有60%分布在消费品工业,对重工业的投资只有40%左右。外资工业占我国消费品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产的比重约为30%,而重工业的同样比重只有15%。外资工业占以工业品为原料的消费品工业的增加值比重和产品销售收入比重2000年为38.25%和41.28%,固定资产净值比重和流动资产比重为34.52%和35.67%,而外资工业占重工业的前两个比重为27.67%和28.96%,后两个比重为24.35%和22.84%。但是,我国消费工业的产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比重工业更加突出,“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适度重型化,加强重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相应控制消费品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因此,需要引导外商对工业的投资更多地转向重加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部门,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比重。

3.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利用外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引进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缺口,促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进步,从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除了大型跨国公司外,目前外商投资过度集中于一般加工工业,而一般加工工业中,有些是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和竞争激烈的产业,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重复建设、引进的产业。外资的大量涌入,加剧了这些产业的过度竞争,造成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的强烈冲击,致使部分国有一般加工企业的处境十分困难。目前,外资工业虽然在机电工业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对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外资企业同时在不少加工工业中也占有较高比重,这部分企业主要是来自港澳台地区的中小企业。而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具有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趋势,因此应利用这一趋势,进一步重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引导外资更多地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薪技术产业,同时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比重。

4.引导外商投资增加对薄弱的第三产业投资,减少对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投资。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导致外商对第三产业投资波动比较大,并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在我国经济扩张时期,外商对房地产和社会服务的直接投资高度扩张,往往导致整个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在经济相对紧缩时期,外商对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直接投资迅速收缩,导致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下降。由于第三产业中投资结构倾斜现象的存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的外商投资大幅度波动会直接造成整个第三产业的大幅度波动。显然,只有当第三产业外商投资结构过度倾斜趋势得到逐步改变后,外商对第三产业投资的周期性波动现象才会明显减少,由此对整个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才会相应下降。

在第三产业中,目前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的部门,如金融、保险、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等,多数属于层次较高的服务部门,我国要提高其发展水平,必须通过相应的外资产业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资合理地向这些行业投资。[5]

5.引导外商加强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进程。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但中西部地区还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以优势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体系,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相对薄弱,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很大差异,这势必会严重阻碍我国整体产业升级的进程。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外资地区流向的引导,以便有更多的外资投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中,从而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使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建立一种协调的产业关联机制,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 胡新文.入世后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动向及我国的应对策略调整[j].世界经济研究,2002,(1):19-22.

[2] 张德修.入世后的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变化趋势探析[j].经济科学,2001,(6):81-87.

[3] 顾建清.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产业结构的影响[j].中外科技信息,2002,(5):26-28.

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2

1979~200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达9610.1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达7666.65亿美元,占79.78%。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弥补了我国发展建设的资金不足。特别是在1992年我国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的10年间,年平均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达到12.7%,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

提高我国的就业水平。据测算,截至2006年,我国注册外商投资企业32万家,约占注册企业总数的3%,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就业人数约2800万人,并通过外资企业带动的其它相关企业发展解决了更多人数的就业问题。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截至2006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不含关税和土地税费)达到7976.94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1.19%,同比增长24.81%,高于同期全国税收增幅(21.93%)2.88个百分点。

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几年来,无论是在我国外贸总额,还是在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上,外资企业所占比重都超过了50%,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引进先进技术。通过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我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向以汽车、化工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的升级发展。近年来,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外商投资逐步增加,特别是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增幅显著加快,反映了国际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正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方向发展。此外,有研究指出,外商投资企业中,有45%使用跨国公司母公司比较先进的技术,42%使用母公司先进技术,仅13%采用母公司的一般技术,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方式。

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外资投向第二产业的比重过大,而流入非房地产服务业的比重则偏小。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统计,全球流入制造业的外资比重从1990年的41%下降到了2005年的30%,全球流入服务业的外资由1990年的49%上升到2005年的61%。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调整政策,鼓励外商在其服务业部门开展投资。

区域发展不均衡。地理位置的优势与率先实施对外开放带来的先发优势使得东部沿海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集中地,而中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进展仍然有限。

外资企业加快抢占我国市场。随着外商独资企业与外商控股份额的增加,目前在某些领域开始出现外资垄断的迹象,制约了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

二、建议

(一)保持竞争意识、继续优化投资环境

据测算,我国占发展中国家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的30%下降到了2007年的18%,而巴西、土耳其等国的比重则大有增加。我们既要从全局考虑,坚定两税合一以及反垄断法的实施(从一定意义上使得外商享有的优惠政策减少了而且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也受到了监管),也要发挥我国稳定的宏观经济和政治环境、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继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改进行政效率,维持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

(二)把握国际服务业转移机遇,改善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全球跨国投资向服务业部门集中已经是大势所趋。我国具有人工成本低、电信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等有利因素,具有承接诸如国外呼叫中心服务外包、技术研发外包等产业转移的潜力。我们应当抓紧强化人才培训体系,提升语言能力与专业技能,并进一步降低电信资费,降低呼叫中心、数据处理和传输等综合运营成本,尽快开展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外包转移的承接。此外,我们应当继续加强对外商投资行业的引导,结合金融、保险等服务业部门的开放,推动外资进入这些非制造业行业,提升我国利用外资的层次与质量。

(三)继续引导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

内陆地区应当着力改善其投资环境,特别是建设高质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多式联运服务,降低其到港口的物流成本,以有效地承接东部沿海的制造业转移。中西部有一定产业、科研基础的地区,应当充分利用其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参与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当中,与沿海城市一道推动服务业外商直接 投资的发展。

(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发展跨国并购外商直接投资方式

近些年外资对我国跨国并购额有所增加,但我国以跨国并购方式吸引的外资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还很小,比重最大的2005年也才达到13.68%。2006年又下降到10%以下。

另一方面,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全球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全球跨国并购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比重保持在50%以上,2003、2004和2005年分别达到53.06%、53.08%和83%。

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3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对策建议

2000年1月,湘潭神州龙实业有限公司在阿尔及利亚投资100万美元设立阿尔及尔神州龙有限公司,拉开了湖南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序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湖南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程加快,政府加大对跨国投资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期快速推动企业“走出去”步伐。

一、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考察

湖南省企业海外投资呈现投资规模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较单一、投资地区集中和投资效益低下等特征。

湖南省海外投资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逐年增加。2015年,湖南省对外投资流量为15.82亿美元,同比增长22.1%。截止至2015年底,湖南省对外合同投存量为额120.68亿美元。2005年至2008年,海外投资的企业较少,年平均合同投资总额不到3亿美元。金融危机给带来了巨大机遇,湖南省企业2009年海外投资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53.43亿美元,当年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降到7.86亿美元,此后,除2012年稍有回落外,湖南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湖南省海外投资主要是以独资(69.71%)和合资(24.41%)的形式,涉及行业主要是制造业(30.50%)和服务与贸易业(39.13%),投资主体主要是民营企业,而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金额高于民营企业。湖南省海外投资区域主要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按企业数量划分,湖南主要投资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按投资金额划分,湖南企业主要投资大洋洲、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湖南省企业海外投资监管不严、效益较低。据统计,湖南省一共在境外设立有774家企业,其中只有8家企业运作良好、10家正在筹备、42家在经营、50家已撤销、30家暂停经营,而剩余634家则没有相关记录。虽然湖南省参与海外投资的企业非常多,但是能运作良好的企业非常少,只占总数的1%,有记录的企业总共只占总数的18.1%。这既体现了湖南省政府对跨国企业的监管不严,又体现了湖南省企业投资后的经济效益较低。

二、现有湖南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考察

(一)监管体系

湖南省政府对外投资监管以事前监管为主,事后监管为辅。湖南省对海外投资项目实施审批制度,企业确定合作伙伴后将想商务部提交资料进行审批,而审批流程相对繁琐,且视投资金额的高低略有不同。湖南省企业实施投资项目后,每年必须通过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提交统计资料与数据,方便商务部对有关资料的统计与对企业的监管。

(二)协会、商会组织

目前,湖南省对外经济合作方面有湖南省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和5家境外商会――越南中国商会湖南企业联合会、泰国湖南商会、老挝湖南商会、阿联酋湖南商会、全美湖南工商会。协会和商会的主要职能是服务投资企业和海外员工,通过空间集聚效应增加投资效益。

(三)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湖南省促进企业海外投资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包括网站信息服务、招商推荐会服务和人才培训服务。网站信息服务包括中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网站、湖南省商务厅网站、市州商务局对外经济合作科等网站,企业可以通过上述网站了解法律法规、商务动态、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等。湖南省商务厅多次举办境外招商推荐会,如走进印度尼西亚投资贸易推介会、湖南省境外园区招商推介会等,为湖南省企业提供了合作项目信息、解读相关扶持政策。湖南省商务厅也针对劳务合作、境外投资、境外承包工程提供专项人才培训,邀请广大企业参与。

湖南省现有的海外投资促进政策体系相对健全,但重视行政审批与事前监管,对企业实施投资后的公共政府服务和商会服务较少,且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度较低、网站信息过时,不利于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对外直接投资。

三、优化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针对湖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考察以及现有政策体系分析,为促进湖南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针对湖南省政府对对外投资事后监管薄弱、管理低效率、审批多流程、政府多部门协调性差等问题,建议政府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一个财政、商务、海关、税务、公安、外事、外汇、银行、建设等多部门组成的管理机构,由其负责行政审批和监督管理工作,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放松事前管制,加强事后监管,加强对每年报送企业经营状况的企业的奖惩制度建设,严格防控违反国内外相关法律的违法行为,保证海外投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针对高兴技术产业和战略资源型产业实施特殊扶持政策。此外,还需加强企业对政府部门的监督作用,实现政企双向监督。

(二)发挥协会、商会组织作用

湖南省已有6个协会、商会,但未发挥其作用。湖南省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协会类似于一个政府网站,没有起到应有的组织作用。湖南省政府应主导协会将银行、保险、人才服务、律师组织、会计机构纳入其中,为湖南省企业海外投资提供相关专业知识服务。最后,湖南省商会集中于东南亚地区,应合理规划商会地理位置布局,充分发挥商会的投资促进作用。

(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湖南省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存在忽视涉外机构统筹协调的问题,涉外政府部门存在权责不清、主次不明、信息交流不通畅的现象,妨碍了海外利益保护工作。建议湖南省政府加强与涉外政府部门的联系,建立涵盖政府、驻外使领馆和企业的境外安全保护工作联动机制,及时为湖南省企业提供相关服务,提高境外安全服务与安全监管,积极探索在双边和多边行政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唐礼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政策体系的战略转型[J].中国经济问题,2008

[2]陈坚.完善中国企业“走出去”政策措施体系之思考[J].国际贸易,2013

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4

关键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82-03

目前,全球大约有6.4万家跨国公司,有大约87万家子公司。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450多家在华投资并设立了分支机构,设立了3 000多家分支机构。截至2005年底,外商在华的直接投资项目44 019个,合同金额1 890.65亿美元,实际金额724.06亿美元。

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对华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1979―1990)。在这一阶段,我国立法不完善、基础设施落后、政策透明度低,惠普、IBM、诺基亚、英特尔、飞利浦等具代表性的跨国公司在这一阶段正式进入中国,但投资大多只是试探性的了解市场阶段。

二是与对华直接投资的持续发展阶段(1990―2001)。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环境更加开放,加大外商立法的力度,并且随着90 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减速,利润大幅滑坡,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进行生产性投资,对华的直接投资持续发展。

三是对华投资的全方位发展阶段(2001以来)。2001年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加紧进行法律、法规的清理,对与WTO不一致的内容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修改完善,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很好的投资环境,掀起了新一轮投资中国的热潮,在华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当前,很多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投资重点由初期的试探性投资转向战略性投资。

二、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新趋势

(一)跨国公司投资区域集中化

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将集中化,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按照1985年中央在《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的划分: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河北、江苏等十二个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九省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十省区。这种区域划分对宏观经济政策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分析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主要区域划分。从表1中可以看到,从1994―2005年间,我国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都是最多的地区,也是最为集中的地区。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535.8亿美元,占总投资的88.83%,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随着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东部地区将继续保持吸引投资的上升趋势。

跨国公司投资的区位选择,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具有成本最低化、接近市场和获得集聚经济三个指标。跨国公司选择东部地区,是因为这些东部地区能源、交通、通信的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善,铁路、公路综合密度很高,加上西部地区廉价劳动力的大量涌入,给这一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从而使在此地区的投资成本很小,符合跨国公司投资成本最低化的要求。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规模大,与中西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大,但是目前还不成规模,不具有连续性。因此,东部地区更利于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按照获得集聚经济的标准,东部地区更具有吸引跨国公司的优势,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是政治文化中心,有雄厚的教育、科研资源和信息,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聚集的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有配套的生产能力和广阔的市场,电子、化工及设备制造业形成机群效应,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

(二)跨国公司投资方式多样化

1.跨国公司国际投资模式从新建投资为主转向以并购投资为主。从全球看,跨国公司全球并购数量逐年上升,从《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可以看到,2004年全球并购数量达到7 160亿美元,增长了88%,交易数达到6 134亿美元,增长了20%。但是,由于中国长期缺乏外资并购的法规建设,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一直以新建投资为主。近些年来,我国关于外资并购的法规逐渐完善,2006年8月9日,由中国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和外汇局六部委联合公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首次允许外国集团通过股权收购中国企业,这对传统行政体制下,给跨地区和跨行业的并购行为减少了很大的阻力,在法律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并购日益成为外资进入我国的重要方式。如世界最大的啤酒企业AB公司收购了哈尔滨啤酒,法国达能集团通过股权收购控股了50%的乐百氏、41%的娃哈哈和63%的豪门啤酒公司的股权。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企业还由于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使企业建立了清晰的股权结构,使市场的竞争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加之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开放,将更加吸引跨国公司采用并购的方式,包括通过合资合作增资扩股、收购境外市场股份和收购B股等非典型方式收购中国公司。

2.跨国公司投资方式从合资到独资。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各项制度尚不完善、不透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总体投资环境较差,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都是小规模的实验性投资,许多是从产品的组装开始,主要是进口组装。也有一些跨国公司如上海贝尔公司,在华投资的起点比较高,但这类企业数量很少。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华的直接投资的项目和实际外资投入额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投资独资化趋势明显。

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从1992年开始,外商投资开始出现独资化趋势,到1998年外商独资缓步递增,1999年以后外商独资的步伐明显加快,到2004年外商独资在华投资额几乎是中外合资与中外合作两种方式投资额的2倍,外商投资在华独资化趋势非常明显。

外商在华投资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带动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尤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控股、独资化所可能引起的市场垄断、对国内品牌的侵蚀和中方利益剥夺以及带来的产业压制、技术垄断等,严重损害了中方利益,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三)跨国公司投资生产服务业加强化

生产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生产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外贸、电信服务、专业咨询等部门,与生活服务也有一定的区别,它不直接服务于大众生活的部门,而是与生产制造密切相关的服务部门。

2001年以后,生产服务业对外资开放的进程明显加快。与此相对应,中国生产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呈快速增长态势,2002年,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199.55亿美元,占合同金额总额的24.11%,同比增长26.24%;实际使用金额为129.59亿美元,占总金额的24.57%,同比增长8.10%。加入WTO过渡期后,我国生产服务业全面开放,为跨国公司投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3―2005年我国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3%~24%之间,比例将继续增长。同时,我国是新兴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通过承接外包吸收外商投资的数量还很小,但由于我国未来在亚太地区将成为IT产业的巨大市场,在信息产业链专业分工和市场竞争的影响下,我国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吸收外商对我国生产服务业投资的前景将增加。

由于中国的服务业相当落后,已经影响了制造业和整个经济系统的现代化。跨国公司在中国如果不投资服务业项目,制造业项目难以正常运行。同时,这些部门往往是高附加值的行业,因此,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之后,积极促进中国生产服务业的开放,积极推动对生产服务业的投资。

三、我国应对跨国公司投资新趋势的对策

(一)加强利用外资的法律建设

目前,我国涉及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只有关于外资企业股权变更的规定、关于外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关于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的规定等相关法规,尚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在华大规模独资化趋势和开展投资并购的需要。因此,要建立跨国公司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尤其为防止跨国公司的投资挤占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对部分行业市场形成垄断,制定国内《反垄断法》。政府应以制定反垄断法规为核心,构建具有现实可操作的反垄断监测体系。同时,提高有关法规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简化有关的审批手续。

(二)合理利用跨国公司的区域导向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在空间上,约90%的直接投资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吸收外资不足。加强利用外资的水平,引导外资促进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加大外资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因此,在内陆地区选择少数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区位良好、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设立特殊经济区,继续对外资实行鼓励政策,引导外商在此投资开展制造业或发展服务外包。同时,要注重西部地区企业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接的培育,形成产业集群以促进西部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并达到以外商直接投资来加强地区产业集群和关联水平的良性循环的政策目标。

(三)利用外资跨国公司的“溢出效应”加大创新

跨国公司的投资尤其是在华设立研究中心对自主创新具有“溢出效应”,有利于我国提升技术水平。因此,要继续鼓励外资企业在华开展更高水平的研发活动,鼓励外资企业加强与本土企业、教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鼓励高素质人才的流动。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在引进消化吸收跨国公司先进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的同时,自主开发和研制我国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以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技术创新。

总之,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趋势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对华的投资战略转变为主导的投资,加大了技术投入,已经把中国纳入全球战略计划。虽然这种趋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显而易见,这种变化对加速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新趋势,积极运用政策引导及扩大投资,改善投资环境,以稳步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 周晓光.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趋势[J].商业经济,2004,(12).

[2] 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趋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62-177.

[3] 李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新趋势及其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4).

[4] 章文光.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互动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0-55.

[5] 井百祥,刘燕.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新趋势[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5

关键词:SFDI;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5-0070-06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FDI over Technology Improvement

in Traditional Service Sector of Henan Province

ZHANG Er-j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2001~2009,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SFDI over technology improvement in traditional service sector of Henan Provinc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is all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whole service sector or capital-intensive traditional service sub-sectors technology improvement of Henan Province. The further analysis proved that SFDI push technology improvement of service sector of Henan Province through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SFDI and but the influence is different among service sectors.

Key words:SFDI; technology improvement; TFP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各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长,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其中,河南省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SFDI)的利用虽然起步较晚,但投资总规模增长较快,已经成为推动河南省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从技术的角度看,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外商直接投资利用的质量。那么,SFDI对河南服务业技术进步有什么影响、程度如何?明确这个问题,将可以对河南省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做出更全面的判断,为政府在相关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有限,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由于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部门,因此,文中分行业分析部分主要以这些部门作为对象进行探讨。

2 SFDI与服务业技术进步

早期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影响的研究主要是以制造业为对象进行的,而较少地关注服务业。近年来随着服务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关注SFDI对于服务业发展及技术进步的影响,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弗农[1]、海默[2]、邓宁[3]等人,多数研究均认为一般FDI研究框架及理论同样适用于服务领域的研究。

2.1 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一般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采取很多措施吸引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商直接投资是新技术的主要来源之一,跨国公司不断研发出新技术并运用于各个分支机构,包括国外的机构,因此技术能力也随着国际直接投资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外资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类:即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由于技术转让而影响当地技术进步的方式称为直接效应。而外资的技术溢出本质上是一种外部效应,故一般称之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间接效应。

(1)直接效应的影响机制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影响的直接效应主要与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水平、被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配套措施、双方的合作方式等有关。

显而易见,跨国公司投入的技术水平越高,对当地技术进步的影响就越大。但是,从保持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跨国公司没有单纯输出技术的动机,对关键技术进行控制或对生产和组织软件的转让持保守态度是跨国公司的一种本能性策略。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与在跨国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这必然会减弱对当地技术的带动作用,从而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效应。

此外,外商投资的直接效应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进方吸收、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以及基础设施支持水平。如果东道国自身技术吸收能力不足,就不易形成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前后向关联效应;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差距越大,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达不到一定的程度,则二者之间就越难形成彼此的配套合作关系。

最后,合作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会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效应。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投资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国独资企业,每种组织形式的外资对技术影响的直接效应是不同的。在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方式下,发达国家投资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技术、资本、设备等要素,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模式,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在外商独资经营方式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母公司把一些生产要素及其组合,转移到设在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在东道国开展生产、研发和经营活动,即实现了技术转移。但这种技术转移专属于跨国公司间的内部化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外商独资企业的收益由外方独立占有,因此更能够激励外商把母公司的技术投入到东道国,提升该国的技术水平。

(2)间接效应的影响机制

间接效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来源于外资的技术溢出。与当地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具有或多或少的技术优势,而技术是一种带有公共品特征的知识,当地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联系,很可能就得到了技术溢出的好处。外资技术溢出包含四种基本渠道:第一,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当地员工在跨国公司的工作经历和所受到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当这些能力得到提升的人力资源由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流向当地其他企业或自创企业时,其在跨国公司工作时所学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也随之外流,从而产生溢出效应。第二,示范―模仿效应。由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存在技术差距,东道国企业通过学习、模仿就可能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外资企业不仅将先进设备或加工方法引入国内,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战略策略以及营销策略等非物化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国内公司仅仅通过对外资企业的观察、模仿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第三,竞争效应。由于跨国公司子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争夺有限的资源,加剧了市场竞争,由此可能会刺激当地企业更加有效地使用现有资源,推动技术效率的提高。第四,关联效应。跨国公司子公司在与当地企业的交往中,通过与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发生的前向关联以及与销售商等下游企业发生的后向关联产生的溢出效应[4]。

2.2 SFDI对于服务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服务业的迅速发展,SFDI对于国内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开始受到关注。姜建平、赵伊川[5] 采用广义差分法对服务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服务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服务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服务业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接玉芹、潘东波[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服务业与服务业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SFDI对GDP的影响十分明显。曾国平、张清翠[7]基于西部9省市的面板数据,分阶段实证分析了SFDI与我国服务业增长的关系,认为2001年之前SFDI对服务业增长具有负效应,2001年以后SFDI则对服务业增长转为正效应。何枫和袁晓安[8]、江小涓[9]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于SFDI与服务业增长的关系。本文主要关注的是SFDI与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关系,下面就SFDI对河南省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3 河南省SFDI对传统服务业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知道外商直接投资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影响行业的技术进步。那么河南省服务业引进的外资对该行业的影响怎么样?如何衡量外资对河南省服务业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下面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外资对河南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影响途径进行研究。在此之前,首先要解决技术进步的度量问题。这方面本文借鉴孙晓华、田晓芳[10]等的方法,使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技术水平。

3.1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及对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生产率是指产出量与要素投入量之比或要素投入的单位产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总产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从企业或部门看,投入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和从其他企业购进的中间产品;从整个国民经济看,由于企业间的购进、售出互相冲消,再加上土地要素相对稳定,投入要素简化为资本和劳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的计算是以生产函数理论为基础的,1957年著名的经济学家索罗,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技术进步的总量生产函数

其中A为全要素生产率,索罗也将其定义为技术进步因子,它是促使生产函数变动的力量,Y、K、L分别代表产出量、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α和β为常数因子,分别代表资本的产出弹性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本文选择河南省服务业2001年至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由于河南省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行业内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部门,因此,主要数据来源于这些传统服务业部门。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河南省2001年至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求出服务业整体及相应子行业的α和β常系数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对应的全要素生产率。

下面选取河南省服务业中2001~2009年外资投入较集中的三个传统行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为分析对象,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及河南省商务厅的相关数据计算出这三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服务业中三个主要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01年至2009年9年中总趋势是上升的,说明在资本、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不变的情况下,单位生产要素的产出量是增加的,即三行业的技术进步趋势是明显的。

2001年至2009年,三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也有很大的增长,那么每个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外资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利用表1中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后得出,房地产行业外资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41914,交通运输与仓储行业的FDI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系数为0.52759,批发零售与餐饮业的FDI与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1891。三行业的相关系数均大于零。说明FDI与河南省传统服务行业代表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外资的增加对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三行业的相关系数存在差异,说明外资推动三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大小不同。

3.2 SFDI对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外商直接投资是决定河南省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之一,但这种影响究竟是通过技术转让即外资的直接效应还是通过技术溢出即外资的间接效应来发挥作用呢?下面进行更深入的计量分析。

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假定由于FDI对国内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因此可以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内生化的技术进步模型

外资企业直接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由 FDIθ表示,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在服务业中的存量,θ为相对生产率弹性系数,表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直接促进作用;外资对河南省服务业的技术外溢由ηshare来表示,其中η为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的弹性系数,反映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间接影响;而share则表示外资在河南省服务业总投资中的比重。FDI的技术外溢程度是与内外资之间的比例相联系的,一般来说,外资相对内资的比重越大,则越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技术外溢,这种技术外溢可能是正的外溢或负的外溢。如果η取值为正,表明外资对东道国企业存在正的技术外溢作用;反之,若η值为负,则表明FDI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溢有负面作用;而当η=0时,表示FDI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仅限于其自身相对内资企业拥有更高的技术水平而不存在对当地企业的技术外溢效果。当然,技术进步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外生影响,我们用Bt表示影响技术进步的其他因素。(4)式说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既由外国直接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所表示的技术外溢内生决定,又由FDI本身相对于国内投资的更高生产率水平内生决定,当然还受到所表示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6)式进行回归分析,可以考察外资对河南省服务业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系数(θ)和间接影响系数(η)。

下面对河南省服务业整体以及外资集中度较高的三个行业(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计量分析。选取的计量模型为(6)式,样本数据选择河南省服务业和上述三个行业2001年至2009年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获得。

(1)河南省服务业整体技术进步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回归分析

首先根据2001年到2009年河南省服务业整体的国内生产总值等变量,对(6)式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外资对河南省服务业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利用这些数据对(6)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外资对河南省服务业的技术进步既有直接促进作用也有间接溢出影响,在自由度为4的情况下,F值为116.20,说明此方程可以根据自变量预测外资对河南省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2)河南省传统服务业的外资对该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现以三个主要行业2001年至2009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以(6)式为基础,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得出:

第一,FDI对河南省服务业整体的技术推动作用中,直接效应和间接溢出效应都存在。其中,外资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通过直接效应(θ)及间接溢出(η)可以带动服务业总产值分别增加0.17和0.14个百分点,这说明,从河南省服务业整体来讲,全部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因而直接提高了服务业技术水平,同时还能够通过溢出效应提高非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在三个传统服务行业中,直接效应和间接溢出效应表现出差异性:(1)房地产行业系数η为负,但不显著,这显示房地产外商直接投资在技术溢出方面虽然还没有负效应,但已经显现了消极倾向。系数θ为正且显著,表明房地产外商直接投资本身具有较高的生产率。(2)交通运输及仓储则显示出与房地产相反的结果,系数η为正,显著,而θ为负,不显著,说明交通运输及仓储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及生产率水平不高,不能直接提高该行业技术水平,但具有溢出效应,这可能是外资进入引起竞争加剧的结果,而竞争效应实际也是外资推动东道国(地区)技术进步的方式之一。(3)批发零售及餐饮系数η及θ均为正,表明该行业引进的外资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并且能够通过溢出效应提高行业内其他资本的技术水平。

第三,上述三行业的之和均大于零,表明总体上SFDI对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均起到了促进作用或产生正的影响趋向,这和前面的研究结论一致。但θ和η系数之和远小于服务业整体,因而和服务业整体相比, 这三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效应并不十分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外资集中的这些行业主要是传统服务行业,它们的技术进步效应没有其他新型服务行业技术效应大。不过,由于河南省其他的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分布较为分散,对这些新兴服务业分行业进行分析存在暂时性的困难。

4 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河南省SFDI对服务业技术进步具有正向的影响关系,对服务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行业要素密集程度和市场结构、类型的不同,SFDI对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行业间差别。

针对这样的特点,河南省在下一步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方面应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以提高服务业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质量。首先,对于传统服务业本身的SFDI引入,应区分不同部门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1)房地产行业由于溢出效应不明显,应引导外资组建更多的合资公司,从而加强该行业外资的溢出效应,提高内资资本的技术水平及生产率。(2)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目前引进的外资技术水平较低,阻碍了SFDI直接效应的发挥,未来应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水平,避免为政绩而进行的低水平外资引入。(3)批发零售及餐饮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但间接技术溢出效应远低于直接效应,也就是虽然对内资资本技术水平及生产率起到了提升作用,但这种效应还有待加强,这一方面说明了该行业引进的外资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规模,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说明,SFDI挤占了内资资本的生存空间。因此,应适当控制批发零售及餐饮行业SFDI的引入,给内资资本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其次,实证分析表明,河南省传统服务行业SFDI的技术进步效应并不十分的明显,而且目前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也主要集中在诸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这些传统服务行业,因此,在河南省服务业SFDI引入的方向把握方面,主要的政策调整应该是转变引资观念,变单纯的重视量的引资为“选资”,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更多地投向技术进步效应更为明显的邮电、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行业。

参 考 文 献:

[1]V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80: 190-207.

[2]Hymer S H.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76.

[3]Dunning J H.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 Boston: Allen & Unwin, 1981.

[4]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海闻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姜建平,赵伊川.SFDI与中国服务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4):106-109.

[6]接玉芹,潘东波.中国服务业FDI对服务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7,(12):22-26.

[7]曾国平,张清翠.FDI推动服务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西部9省市的面板数据[J].财会月刊,2008,(27):36-41.

[8]何枫,袁晓安.我国SFDI产业内溢出效应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基于跨省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6):40-45.

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6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监管;引导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5-0000-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同期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从47.9%上升为48.6%,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从23.9%上升到40.1%,产业结构改变的总体方向符合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由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项目势必会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产生影响。

一、外国直接投资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有很多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一国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普遍的结论就是外商直接投资整体上给一国产业带来技术上的进步、管理上的提高,从而提高产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当大量的跨国公司选择对某一产业投资时,该产业的技术水平、经济规模、劳动力价格乃至需求结构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该产业得到发展,而产业结构也随之相应变化。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作用主要有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

据中国学者王夏阳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商投资的产业关联效应受到产业增加的投资、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国产化程度的影响,并指出当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规模逐年增加,但投资项目产业分布不合理,产业关联度和国产化率都不高,因此产业关联效应并不大。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主要受制于投资的产业分布不合理,过度集中的产业投资反而会给产业升级造成一种阻力。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是指外资企业会通过技术外溢提高东道国的要素生产率,从而优化东道国的产业结构。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可以更直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经验、跟踪世界动态,向国内进行传输和扩散,充分发挥技术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推动技术升级,为相应产业的升级提供基础。中国学者陈滔滔(2003)研究结果表明,充分竞争是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有效机制,即在内外资企业竞争能力差距较小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更为明显。本文赞同陈滔滔的观点,因为中国实际情况正是较有实力的企业一方面能够经得起外资企业进入市场带来的竞争冲击,另一方面实力较强的企业有优秀的学习创新能力,对于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能够较好地承接。对于竞争力薄弱的企业暂时还不适于完全暴露在与先进外资企业竞争的环境之中。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受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政策的制约

20世纪80年代,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效应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东道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环境、体制、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效应的大小。另外中国学者傅梦孜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东道国资源、技术、私有化及政策在一定时期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外资流入产业或部门,东道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也影响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此外东道国产业政策的变化也对产业结构演变有重要影响,产业政策是国家经济意志的载体,国家对某项产业进行扶植或者限制都能够直接影响该产业的发展。比如在中国政府逐渐放宽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管制时,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分行支行数量迅速增长,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也在逐步扩大,这就是我国产业政策变化对外商直接投资方向具有很强影响力的一种表现。

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投资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但同时其带动作用又受到东道国自身经济政策条件的制约,有效地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趋于合理化。

二、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国产业结构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的数量增长迅速,从“七五”时期的142.6亿美元增长到“十五”时期的2740.43亿美元,增加18倍,“十一五”时期的前三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也以每年增加100亿美元左右的速度增长,巨额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在经历“八五”时期的60.80%超高速增长以后有减缓的趋势,到“十五”时期投资额又有所回升,至今一直保持了增长势头。在这一时期,在华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也经历了由契约式合资企业向产权式合资企业的转变。契约式合资企业、补偿贸易、来料加工装配等形式的投资风险较小,金额也较少,说明当时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利用中国廉价的资源优势。产权式投资方式的转变说明外商看到了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对中国市场前景看好,投资目的转为抢占中国市场等长远的战略目标。这样的变化无疑会加强外资和中国产业结构的联系,因为投资的长期性、战略性更容易与当地企业建立联系,产生关联效应,战略性投资也更倾向于在投资地区建立起适应本地市场的研发团队,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促进提高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对该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也产生更明显的作用效果。

分析十年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见表1),可以看出外商对我国第一产业的投资热情一直不高,十年来占新增投资的比重一直较小;第二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外商投资的重点,2000—2007年八年间外商直接投资的70%左右都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制造业占比重最大,2008年、2009年两年,第二产业的外资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有上升趋势,尤其是2008年、2009年两年增速明显,且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一直是外商投资比重最大的一部分。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造成了三次产业结构偏差

在中国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愈加突出,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部门。从数据的时间反应可以判断外商直接投资是造成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因素之一,并且对国家政策的调整反应相对滞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偏差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是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政策等东道国自身条件影响的,国家的控制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屡次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修订,强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国家发改委鼓励外商投资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环节,严格控制“两高一低”外资项目进入,这些都表明了国家领导层进一步加强对外商投资方向的引导和控制的意图,避免因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中国产业结构偏差加剧的危险。

2.外国直接投资在产业分布上的变化新趋势

当前全球面临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经济危机必定会对外国投资者的决策有较大的影响,例如部分外国投资者在经济低迷以后可能就不在偏好高收益高风险的房地产业,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动荡也使能源项目遭遇融资困难,投资者资产的大幅缩水抵抗投资风险的能力也下降,对母公司危机的支援,这些都会使投资者对于再投资抱有谨慎观望的态度,由此解释2008年上半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变化,面对风险较小的农业基础投资开始受到重视,也是外国投资者应对经济危机寻求稳妥发展的一种表现。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评述了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设立企业数下降,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上涨,表明单笔投资规模提高。这正说明外商投资可能更集中于资金需求大、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而减少了对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的投入,这也符合我国宏观调控的预期。”总的来说,2011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资本市场动荡等挑战,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仍呈现出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等特点。

王 鑫: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影响分析三、结论与建议

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对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也在加深,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合理利用投资,加大监管力度

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不断增长,表明外商投资依然看好中国市场,而且正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这是产业升级的一股积极力量。同时在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长的背后,加强监管,防范热钱冲击造成大起大落,冲击实体经济已成为当下企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使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最大效应,回避和减小其带来的负面作用,使外资真正为我所用是政府宏观调控应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一直都在发挥主导作用,它的两个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外资的监管和有效的吸引外资参与到中国产业结构优化进程中来。在监管方面,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监管措施,比如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决定自2008年7月14日起对出口收结汇实行联网核查管理,对热钱的进入和抽离,进行严密监视;另外国家相继对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外债和对外债权实行登记管理,旨在对资本的流动实施更加严密的监测,加大对投机性资本的打击力度,防止资金集中外逃,避免对我国经济造成过大冲击,这些都显示了国家对外资的有力监管。

(二)抓住外商投资产业方向转变的契机,将优惠政策引导变为产业政策引导

政府的另一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引导,主要目标是促进外商降低对工业的并购力度,加大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减少对一般初级加工工业的投资,增大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的投入。从吸引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看,政府应着力构建好外商投资与产业结构的法律支持体系、资金支持体系和人才支持体系,从而引导外资投向高科技产业,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不断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升级。

[参考文献]

[1]陈滔滔.中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2003(9).

[2]陈勇.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