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基础知识培训范例6篇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范文1

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划与实践,我们顺利完成了黄金、森林、水电和交通四支警种部队的国防生任职培训任务。作为一名应急救援专业课教员,结合半年来的授课经验、学员等各方反馈,我对如何搞好这个学科的教学工作谈一些看法。

一、应急救援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课程特点:新型学科、知识体系庞大

根据2009年11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安全科学技术”是一级学科,代码620;其中,二级学科“公共安全”,代码62080;下设三级学科中有“应急救援”,代码6208040。在我国军队院校重点建设工程中,应急救援学科属于建设基础比较薄弱的新兴、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组织指挥、政治工作、后勤保障、装备建设等内容,与军事理论、勤务战术、政治理论与工作、军事心理、管理与后勤、信息技术等多个基础学科,以及地质勘探、森林防灭火、机电工程、道路桥隧工程、医疗卫生等专业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二)学员特点: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缺乏部队经验

当前,“90后”国防生是军队基层干部补充的重要来源,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一支骨干力量。他们科技素养较好,知识丰富、功底扎实,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很强、思维活跃、善于学习、敢于质疑、个性鲜明、创新能力强,投身部队、献身使命的热情比较高涨,具备了一定的牺牲献身精神。

(三)教学特点: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

应急救援任务是党和国家赋予警种部队新的职责使命,瞄准警种部队任务转型需求,培养多警种联合应急救援指挥人才是应急救援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应急救援学科又是一个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应急救援的教学既要优化基础理论进行专题课程设计,力求实现专题搭配合理、内容衔接有效,理论与实践教学搭配得当,满足第一任职需要;又要精选教学内容,区分基础内容、核心内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重点突出、贴近实际、满足需求。同时应急救援具有实践性较强、危险性较大的特点,应急救援任务突发、属于非常态下的行动任务,教学主要应采取现场模拟、桌面推演、模拟演练、综合演习等实践性方式进行。

二、应急救援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体系架构不完善、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以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开设了应急相关课程。但是,国内相关课程设计偏重于宏观性培训,重管理轻实践的现象较为严重,针对应急处置的内容呈现出零散、系统性差的特点,以传统授课、讲座、报告等形式为主,缺乏实战检验反馈及专业化评价。军队院校虽然也开设了许多与应急救援相关的专业化课程,但对于武警警种部队的职能任务来说,我们不能直接搬来照用。警种部队按照总部关于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把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作为有效履行新的职责使命的大事来抓,各级均成立了由军政主官挂帅的组织领导机构,经常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先后编写了《应急救援行动实施办法》、《应急救援作业指导战法》等规范性文件。

(二)应急救援意识不强、观望意识严重

武警部队随着职能任务的拓展,黄金、森林、水电、交通等警种部队成为国家应急救援力量的国家队。各指挥部都结合任务转型,着眼打造国家应急救援精锐之师,注重开展经常性的战备教育,不断增强官兵应急救援意识;制定了各类战备方案和行动预案,并经常组织演练;对以工代训、脱产专训、分类组训、警地联训等进行了规范指导,各总队、支队也分别抓了试点推广经验。而来院培训的国防生们,在部队待的时间较短,有的还不足一个月,对警种部队的职能任务了解不深,对部队近期开展的工作掌握不足、对形势任务认识不清,导致应急救援的意识不强、在学以致用方面研究较少,对当前的任务转型有些模糊甚至是偏差的认识,觉得任务转型后,发挥专业特长的机会少了,普遍还存在观望的态度。

(三)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实践环节较少

随着军队院校编制体制调整工作的落实,警种学院任职教育承担着黄金、森林、水电、交通等专业国防生的应急救援合训任务。而现有课程设置及内容设计,不能完全满足应急救援人才培养需求。我院从2012年9月开始在国防生培训中增设了30课时的应急救援教学课时。同时,我们为国防生教学编写了《应急救援理论与实践》教材,虽然我们在教学中针对现有课时进行了合理设计,从应急救援概述、应急救援装备、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与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四个方向进行了专题式的教学,但从教学的效果来看,由于教学时间短,每个专题的教学只介绍了一个框架结构,学员学起来好像很零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同时又因目前场地建设、实验基地建设和校队联合办学都在设计计划中,故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只占到6课时,占全部课程五分之一的比例,学员们要求最多的是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多讲授装备的操作与使用。

(四)信息化基础建设较弱、智能化水平不高

目前,警种部队都建立起信息综合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完成了三级网络的建设,三级网络的扩容基本完成。按照总部明确的基本标准,各单位把人员装备的投入、整合作为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重点来抓,力求配实配强。从调研的26个重点中队情况看,除少数今年新建的重点中队还缺少一些通信和保障类装备,其他中队都达到了齐装满员。同时,不少单位还把便携式卫星站、卫星电话、短波电台等通信手段使用起来其,实现了现场视频实时传输,并普遍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灾害预警机制,保证了第一时间掌握灾情信息。而我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快步伐,一方面赶上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也需加快基于信息系统的应急救援指挥模拟系统研究与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弥补信息水平低、智能化教学差的不足。

三、应急救援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应急救援学科、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夯实教学基础

武警黄金、森林、水电、交通四支警种部队具有特有的专业、技术和装备优势,已经成为国家应急力量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武警警种部队院校唯一的警种应急救援学科,其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其建设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关系着警种部队应急救援指挥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而且对于推动我国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和提高新时期我军履行职能使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警种部队应急救援作为综合性学科,学科建设组织结构以警种学院应急救援教研室为核心,以现有的军事理论、勤务战术、共同科目、政治理论与工作、军事心理、管理与后勤、信息技术等基础教研室,以及黄金勘探、森林防灭火、水电工程、道路桥隧工程、机械机电等专业教研室为支撑,以体现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和着重研究应急救援实际问题的教学和科研为方针的应急救援学科体系。它应包括应急救援基本理论、应急救援建设理论、应急救援专业理论、应急救援指挥、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等五个方面。应急救援课程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警种部队担负的任务设置课程。我认为,应急救援课程建设,应围绕岗位任职所需重点设计。

(二)营造以提高应急救援意识为主体的院校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救援意识

多年来,黄金、森林、水电、交通部队在发展壮大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光荣历史传统,如黄金部队的“三光荣”、“三特别”、“三热爱”和“阳山精神”、“西口子精神”;森林部队的“火场精神”;水电部队的“三峡精神”、“羊湖精神”;交通部队的“天山精神”、“老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激励着历代警种部队的官兵们,同时,它也是我们警种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底蕴。随着警种部队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应急救援任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对此,作为武警部队唯一一所警种院校,黄金、森林、水电、交通警种专业建设是学院的突出特点,积极研究探索多警种办学的特点规律,紧紧围绕警种部队职能使命和遂行多样化任务现实需要,培育具有“警种元素”的专业文化,特别是宣传危机意识、树立应急救援理念成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一个新的方向。通过宣传、报道近年来警种部队参与应急救援的急难险重任务及感人事迹,组织学员参与地方应急救援等活动,强化学员的应急救援理念、提高应急救援意识,树立“警种战场”敢打必胜的信念,培养学员“警种战场”牺牲奉献的精神、英勇顽强的作风和不辱使命的能力。

(三)构建院校与部队的交流机制,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

为适应我国应急救援的新形势和我院任职教育的特点,应广泛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新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手段,在完善以往实践性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加参观警种部队建设、参与部队演练等教学手段,强化和扩大教学领域。一是要从部队精选知识结构合理、有组训教学能力的专、兼职教官。充分让学员接触与领会一线的实践经验与案例。二是要构建院校与部队共享资源、训练基地的机制;让学员通过在实地训练过程中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认识与能力。三是要建立各警种部队应急救援队伍间的综合演练制度,不断强化各部门间协调演练,形成“总部主导、统一指挥、职责明确、反应灵敏、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使学员能够经常参与到应急救援综合演练的实战,不断应急救援能力。

(四)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增强课程建设实力

把应急救援学科的教研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关键性的基础工程来抓,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团队。通过参加院或国防大学轮训班、参加全军学术交流等形式,不断更新现有教授、副教授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始终站在学科前沿,成为应急救援学科名副其实的学术带头人。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员在职或脱产学习,出国留学或进修深造,大力培养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范文2

【关键词】急救护士;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60-02

1 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3名,年龄:20-41岁;学历:中专10名,大专3名;职称:护士6名,护师 5名,主管护士2 名;其中招聘护士9 名,从事急诊护理工作1-3年10名,5年以上3名。

2 培训内容

2.1 理论培训

2.1.1 灾害一般知识:包括灾害的定义、种类、特点及各种灾害对人体的伤害和救治技术,增强急诊护士对灾害的认识。

2.1.2 现场救治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职责: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护理文书及常见急危重症院前处理流程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救治能力。

2.1.3 急症护理知识 包括各类烧伤、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骨折、休克、大血管损伤、各种急性器官功能衰竭、心跳骤停、各种急性中毒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急症护理知识。

2.1.4 批量伤员抢救知识 成批患者抢救工作流程、各自职责。

2.1.5 自我防护知识:灾害现场可能对救援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要加强各类灾害自身防护知识的学习,包括环境、疫情、安全等方面的防护知识,增强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

2.2 急救技能培训

2.2.1院前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畅通气道、海氏手法等。

2.2.2专业救护技能:气管插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给氧、清理呼吸道、洗胃、胸腔闭式引流、胃肠减压。

2.2.3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心电图机等。

3 培训方式

3.1 制定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 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制定规范化的培训计划,从理论、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全面培训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质量、效益、津贴挂勾,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2 建立多种学习途径

(1)人人参与 以熬新主编的《急救护理学》为蓝本,年头制定学习计划,每人负责一个章节,每月安排一人讲课,从各常见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到急救原则、护理常规。在备课的过程中自觉的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部学习一遍,促使护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每季度组织一次急救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及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机器洗胃、电除颤、呼吸机使用、急救用药等急救技术与知识培训。先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及护士,进行各项操作技能的演示、讲解及各项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由科主任、护士长及讲课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参加训练的护士进行逐一考核过关。

(3) 一对一跟车督导我科院前急救小组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组成,在急救现场只有一名护士,这就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独立业务素质。年轻护士在出诊时,派一名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随同,观察年轻护士的整个处理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告知年轻护士,与之分析交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3 应急预案演练急诊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发病急、病情重且复杂的病人,其工作压力大、风险性高,而系统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1]。模拟急救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运用[2]。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重复性和可控制性,可以使急诊科护士能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全面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协调能力。根据疾病好发季节及科内收治病人疾病特征,选取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病例:如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批量伤员的处理流程、院前急救途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复合性外伤等,由护士长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及人员配置,上报医院护理部批准备案,最后由医院医务科、护理部督导组织实施。

4 讨论

急诊科在临床治疗和院前急救中具有自身特点:病情急、病种多、治疗和抢救复杂,院前急救现场往往只有一个护士。针对这些特点,要求急诊专科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把急救技能培训与应急预案演练有机结合是提高急救质量的关键,可全面提高急诊专科护士对急危重症的快速应变能力,对疾病能进行准确的观察和判断,提高院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经过几年的实施,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抢救工作中,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急诊急救的整体综合能力均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范文3

【关键词】医学生;社会实践;急救知识;群众;便利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为社会服务,直接感受社会生活,进行以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劳动技能训练、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教育活动。对于医学院校,因其自身专业的特殊性,更加要求在其社会实践中要有所针对地加强、侧重某些方面或环节的重要攻关。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是1-3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现代医学证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min,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min,因此,培养公众急救参与急救的意识性和主动性是刻不容缓的。

由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利用在校和寒暑假期间,对各阶层开展急救知识普及的志愿活动,旨在加强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建立详备急救普及培训体系,传授全民自救互救技能,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在具有专业医学精神的医学生培育体系中,急救知识及手法原理的接触与应用,对社会群体保障有重大意义。

一、实践中医学生对急救知识普及的优势

(一)专业特殊性。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将会走向临床工作岗位,肩负救死扶伤的职责,其掌握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很大程度的影响患者的存活率,医学生是未来可以很好实施急救操作的潜力人才。

(二)优越的实践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具有专业的急救培训设备与理念,具备资深的急救救援指导者,在大学结合社会实践的宣传中可以起到引起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关注,借此利用专业的急救知识起到培训大众的作用。

(三)当代社会的要求。通过“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成立4年来,开展专业培训30余次,培训团队400余支,大众急救普及培训为25次,更结合历年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接受培训的人数达到万余人。

二、急救知识普及的实践活动

(一)活动内容。四肢止血法;头部、上肢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腿部包扎法;应急突发状况:触电、溺水、烫伤、气道阻塞、毒物咬伤等急救处理;生活常见情况:中暑、车祸外伤、抽搐等急救知识;还包含对火灾、地震特殊情况的灾害逃生引导;针对各种急救伤害的心肺复苏(CPR)的应用。CPR:有研究显示,4min内进行心肺复苏者可能有一半的人会被救活;4-6min进行心肺复苏者有10%可能救活;超过6min复苏者存活率仅4%;10分钟以上的存活率可能更低根据我国卫生部统计,我国心跳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发达国家存活率为60%。说明相对于世界急救水平和群众意识来说,中国公众仍处于劣势。

(二)活动模式。(1)实践师资。面向我院全院学生开始志愿者的招收,正式成立志愿服务队的组织,并聘请太和医院专业急诊科医师和本院灾害救援教官,开始常规培训。(2)实践活动的组织。每次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步先确定实践活动的对象、主题、培训内容,根据实践对象设计调查问卷:从调查对象是否接受过培训,了解了哪些简单的生活急救。并对调查问卷回收和结果反馈选择培训内容。第二步确定培训模式,采用情景剧、情景互动的形式使过程通俗易懂,根据实践对象撰写主持稿,配合情景剧等表演形式来展示整个模拟演示,利用言语向实践对象诠释整个情景剧中的急救知识与手法,达到步步分析的效果,活动中还利用互动形式使志愿者亲手教会群众。第三步收集群众对急救知识的掌握度并收集群众对本次实践活动的建议与评价,吸取活动经验。

三、实践活动的方便性

(一)医学领域的扩展。(1)医学生。急救技术是临床急救技能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纯理论的教学不能代替急救技能动手训练,因此对医学生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必须给予规范的实际动手操作,以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大学生志愿者为大学的特殊平台,医学生利用志愿者的身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类的活动会培养医学生大学生与未来医生双重身份的责任感,这类实践活动也赋予了医学生时代性。(2)医学类教育。普及急救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拉近了医学院校与医院的沟通交流,加强医学生与医院医生老师的联系,便于吸取更多关于临床技能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收集到了关于社会对于医学类对急救知识普及的看法和其他研究类信息。

(二)社会的需求。(1)群众对急救活动的必需。随着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建立美好和谐社会意味着公众安全的保障,我们实践问卷调查中涉及的基层群众对急救知识的了解:92.7%的群众没有接受急救知识的培训,其中67.2%在我们实践活动前并不明白急救知识的重要性。据统计,在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培训完急救知识后98.7%的群众人员表示很支持医学生普及急救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2)社会实践的便利性。社会实践是促进学生个体多样化发展,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成果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形式宣传,结合当代教育广泛受到社会群体关注的现实。

以社会实践为主体,培养高校医学生为志愿者,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宣传急救知识,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展现,提高社会各层面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关注和学习,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樊娟.走出去,撑起一片天――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范文4

关键词:急救知识;公众;推广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被明显改变,突发性的意外与伤害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对受害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救助、最大限度的降低意外伤害所造成的致伤致残率、大幅度的提高被救助者的抢救成功率,不仅仅是医疗救护人员的工作职责,更是事发现场的"目击者"、"亲历者"所应当履行的社会义务。

1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现状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准与健康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突发性的身体疾患、交通事故、以及意外事件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安全。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所能够参与的相关急救培训活动非常之少,民众普遍缺乏急救知识,难以达到对突发性事件中的患者或伤员进行急救的水平,为提高我国公民整体健康水平与危难救助意识,对公众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所亟需解决的紧要问题。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90%以上,而在心跳停止10min后才开始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

急救强调的是时间,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到求救信息到抵达现场平均耗时10min以上,这正是心跳停止实施抢救的黄金时间,但多数"第一目击者"无法开展急救措施。

相关资料显示,在美国,国民CPR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脏复苏术) 的公众培训率是25%,西雅图等城市培训率超过30%;而北京2007年的一项问卷式调查表明市民中通过各种形式接受过急救知识普及教育的比例占12.9%,接受过CPR培训的占5.7%,能够独立实施基础生命支持的仅占0.2%,仅就此数据来看,我国的急救培训工作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可喜的是,目前我国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团体与人群积极的投身其中,在社会公众当中开展着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对于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生理常识、不同方式急救的技术要领、人体肌肉与骨骼构造和解剖知识、对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一般性外伤止血、包扎方法、患者运送、伤员转移等。上述内容简单易懂,便于操作,可以在公众中得到广泛的实践应用。

除了以社区为单位进行讲座式培训外,我们还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状况以校园为单位、以特殊工种为单位、以个别行业为单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训及专题练习。

2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普通民众对急救知识的了解与运用知之甚少 普通民众对急救知识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对患者和伤员的救治仅仅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并且认为急救技术相对复杂,难以掌握,即使自己施以援手也难以保证患者或伤员的生命就一定能够得到挽救,一旦施救失败,那么自己就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2.2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 目前在我国,公众基本都是依靠医疗机构走入社区进行普及式培训才能够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但是由于情况所限,公众很少有机会进行模拟演练与急救器材的操作,因此公众所获取的急救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每个人所拥有的急救技术与能力参差不齐,即使多人合作也难以完成整个的急救流程。此外,我国尚未对医疗急救培训机构制订出统一的行业管理规则,现存的急救培训大多属于公益性质,商业价值不大,而不具有利润的商业活动是很难得到企业机构的重视的,所以,如果要想使企业参与到具有公益性质的急救培训工作当中来,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3急救内容吸引力不足 目前公众所接触的急救类培训一般以心肺复苏、骨折固定、创口止血等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内容为主,缺少涉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性急救内容[1]。如果将急救知识作为一项普及性的工作来做,那么就必须要对公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培训内容务求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3 加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的对策

3.1首先,在公众中普遍推广和宣传急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结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在公众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串联可以利用的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增强公众对急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2]。

3.2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使公众主动救助患者、伤员成为社会主流;制定出相应的行政法规、法律条文对急救进行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的双重制约,尽可能的保护施救者的利益,同时为获救者与施救者提供保护。

3.3调整急救知识的内容 调整急救知识的内容,以公众最为需要的内容为主,以医疗保健知识为辅,密切联系生活,注重平时保健。培训方式也应不拘一格因人施教,对学员以年龄、学历、工作等条件进行有效的划分,制定通俗易懂、易于操作的急救手册逐人发放。在培训过程中做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做好实例讲解与急救规范流程、现场演示与练习的结合。

总之,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展开一场全民性质的整体运动,才能最终获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的胜利。

参考文献: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范文5

为提高新护士的综合素质,使其尽快适应急诊护理工作,增长和巩固急诊护理人员核心才能及整体技术实力。

2、培训目标

巩固专业思想,抓好三基与实践的结合,了解各种工作职责与程序,了解专科护理理论与技能,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术。

3、培训内容

规章制度的学习

基础理论培训

基础操作培训

各班职责跟班

基础及重病护理

护理文件书写

急诊八大件的培训

4、培训时间

岗前集中培训:培训一周

临床后续培养:强化培训3个月

5、培训计划

【月安排】

第一个月:熟悉科室环境及规章制度,掌握各班次的工作程序、文件书写、基础及危重护理、专科护理常规及操作技能,提高穿刺技能。

目标:全面熟悉科室工作环境和各岗位职责,掌握急诊科的工作性质及工作程序。

计划: 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医疗安全、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核心制度。

2、 开展思想教育,进行礼仪、礼貌用语的培训。

3、 介绍急诊科环境、布局、结构、人员。

4、 介绍急诊科日常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

5、 急诊科主要仪器设备及操作规程。

6、 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班职责。

7、 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程序、内容、目标。

8、 学习交接班规范。

9、 急诊科常见抢救药物、仪器的放置、使用与管理。

10、跟班学习各班次工作流程。

实施: 相关法律法规、院纪院规及礼仪培训由护理部集中学习培训。

2、 由科室骨干负责带领巡视各个区域,边看边讲解。

3、 对照实际工作,学习科室各项制度。

4、 由抢救班、治疗班、输液班各带教老师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个月:掌握急诊八大件,提高急救技能。

目标: 危重病人基础护理,晨间护理工作程序

2、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与记录方法

3、 掌握各种抢救设备的使用

4、 熟悉急救车内药品、物品放置的位置,各种抢救药品的作用

计划: 病情观察重点

2、 基础及重病护理

3、 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4、 讲解急救车及各种抢救设备的使用

5、讲解常用药的作用、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

实施: 临床带教老师一对一带教病情观察要点、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2、 各班次带教老师随机讲授,加强记忆。

3、 科室安排讲解急救车及急诊八大件的使用。

第三个月: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的培训与操作技能培训阶段。

目标: 巩固基础理论,掌握急诊科护理常规;

2、 熟练规范基础操作程序,如:铺床、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技术、肌注、皮试、输液等。

3、 掌握专科基本操作技能,如cpr、吸痰、吸氧、雾化、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瓶、各种标本的留取方法等。

4、 掌握急诊八大件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计划: 讲授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措施。

2、 培训基础及专科操作技能。

3、 结合实际工作交流护理心得,提高沟通能力。

实施: 由教学组长安排每周讲课,做好记录。

2、 各班次带教老师随机讲授,加强记忆。

3、 护士长晨会提问,巩固知识。

4、 由带教老师示范各种专科基本操作技术、老师演示为主,边做边讲,然后培训者反复练习,带教老师负责指导。

5、 各班次带教老师在实际工作中负责监督指导。

【考核】

采用单向考核、多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笔试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考核新护士的业务能力,一方面了解带教效果。考核成绩与奖金分配及转正挂钩。 单项考核

护士长协助带教老师,单独对培训者进行某一项指定的理论操作考核、如心电监护、呼吸机消毒保养、各种仪器操作规程、急救车上的抢救药物及常见疾病的抢救程序等。

2、多项考核

临床培训阶段考核的主要形式。考核培训者某一常见病人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工作方式、方法与效果,了解培训者急诊科护理工作程序和方法熟练程度。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范文6

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对我院62名工作3年内的低年资护士实施情景模拟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进行应急护理能力的培训,并与培训前的应急护理理论考核与急救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本研究共发放6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接受问卷调查的62名护士中以年轻人为主(20-30岁占51.61%),工作时间较短,学历水平主要是中专,大部分为聘请,拥有正式编制者较少。由表2可知在经过积极的培训后,62名护士的应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其考核成绩优秀率明显高于培训前;而不合格率则明显低于培训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7、12.07,P

结论: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的培训方法使低年资护士尽快适应临床,可以强化低年资护士急救意识,拓展急救知识,有利于低年资护士提高应急护理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学习法情景模拟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74-01

本研究于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对××医院××科室62名工作3年内的低年资护士实施情景模拟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进行应急护理能力的培训,并与培训前的应急护理理论考核与急救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62名工作3年内的注册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9~32岁,平均年龄(25.82±5.35)岁;从事护理工作53年以下,工龄0~3年,平均工龄(1.76±1.22)年;婚姻状况:已婚28名,未婚34名。入选的护士均为中等卫生学校以上毕业,其中中专40名,大专18名,本科4名。所有护士均无身心疾病。

1.2方法。由院内护理部挑选5名具有丰富急救经验的护士长和护理骨干组成培训小组,首先由培训小组负责对低年资护士进行理论授课,进行CBS案例授课内容包括该案例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护理要点等;然后插入急救情景模拟场景,进行急救技能示教、情景模拟操作培训,设定主班护士、辅班护士、医师、患者等角色,每个角色均由低年资护士扮演。训练低年资护士急救技能和抢救时的临床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1]。

1.3观察指标。①应急能力考核:在护士培训结束时,对所有接受培训的护士进行试卷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指挥组织能力、静脉开放速度、急救药品使用速度、使用抢救仪器熟练程度、对外协调能力、医护合作能力、与患者家属沟通能力、临场发挥能力、思路拓展能力、体现人文关怀等10个项目,每项10分,共计100分。成绩达到90分以上则评为优,60~89分为合格,60分以下评为不合格[2]。②临床医生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评价:对临床医生进行低年资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进行专家咨询评价指标得分的计算。应用SPSS15.0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2.1被调查护士的基本资料。本研究共发放6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接受问卷调查的62名护士中以年轻人为主(20-30岁占51.61%),工作时间较短,学历水平主要是中专,大部分为聘请,拥有正式编制者较少。被调查护士的基本资料具体可见表1。

2.262名护士应急能力培训前后考核总成绩比较。由表2可知在经过积极的培训后,62名护士的应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其考核成绩优秀率明显高于培训前;而不合格率则明显低于培训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7、12.07,P

2.3临床医生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评价。在培训后由临床医生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进行问卷评价,结果显示对低年资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认可率达到93.55%(58/62)。

3讨论

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应急理论授课或操作技能培训法中低年资护士被动接受的地位,CBS结合情景模拟培训方法使低年资护士已成为主动参与准备的一方,从中锻炼或考察其某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3]。本研究于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对我院62名工作3年内的低年资护士实施情景模拟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进行应急护理能力的培训,并与培训前的急护理理论考核与急救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的培训方法使低年资护士尽快适应临床,可以强化低年资护士急救意识,拓展急救知识,有利于低年资护士提高应急护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春莲.临床情景模拟应急演练在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