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学论文范例6篇

急救医学论文

急救医学论文范文1

刘清泉表示:“中西医结合急诊有取长补短的治疗优势。目前,很多具备中西医结合急救条件的医院,都在研究如何更好发挥中医作用,以达成更好的治疗效果,以及推广中医治疗继承,这些都需要中医界内部的合作。”

中西结合急诊

说起对突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有着20年急诊科经验的刘清泉表示,“独参汤”是中医配合急救突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救命药。由于心肌梗死病人多会因病而元气大伤,所以中医急救中一般会采用人参这一大补元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材。

刘清泉告诉记者,现代医学中的心肌梗死,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名为“卒心痛”。中医在配合急救时,“独参汤”中的人参配以活血化瘀的当归,加之温通的桂枝等中药,便成为急救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救命良药。

刘清泉坦言,中西医结合急诊是非常有效的综合急救方式。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中,中西医的共同点很多。西医常采用“口咽通道、气管插管”急救方法,与我国最早的古代急救书籍《肘后备急方》中,“以管吹下部,另数人互吹之,气通则活”的中医抢救心肌梗死的原理如出一辙。

在急诊救治中,刘清泉经常会用到中医的传统急救知识。例如遇到昏迷晕厥的患者,人们可以掐病人的人中、合谷穴急救,对于发热惊厥的患者,按揉风池穴也是一种急救措施。记者了解到,如今中医急救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把传统方剂里的有效成分分析提取出来,制成针剂等剂型方便救治,让药物成分能够得到更快吸收并发挥作用。

历史上的中医急救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蕴含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医学古籍中更是有上百种的草药和病症治疗方法。刘清泉告诉记者:“与大众对中医的‘传统重养生’的观念不同,其实在中国整个医学发展历史中,中医在保护生命健康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对于疾病的急救治疗。”

在古老的文献记载中,中国古代的瘟疫流行基本都是以中医救治为主,以迅速地遏制疾病的突发和蔓延。刘清泉解释称,《黄帝内经》作为最早的中医传统书籍,其中就有许多治疗方法是针对突发危重症病例。《黄帝内经》中有许多例如“卒心痛”的病情探究,“卒”字就是急性病的代名词。

回顾历史,中医的历代名家多数研究急诊学。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伤寒病”在古代也是一种急性突发传染病,书中就伤寒病的发病情况、诊治经验、药方救治有着细致的讲解。

采访中,刘清泉动作形象地表述了最古老的中医急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东晋时期的作者葛洪对这本书籍的功能用意。古代医生会将《肘后备急方》放在宽大的衣袖中,在中医急救诊疗时可以快速拿出来查看并开方救人。”

中医自古就有“走马看伤寒”的传统说法。因为外感病传变快,症状不断变化加重,所以古时医生都是守候在病人家里,或者在诊所现场煎药让病者服药,观察其变化。

理论结合技术

中医学的发展伴随着中国5000年的文化大背景,因此,中医急诊医学更是一种基于深厚传统临床经验的学科。但近100年内,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相对西医体系的迅速发展,人们眼中的传统中医则显得古老且神秘。

刘清泉坦言,虽然1000多年前的中医就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但中医在运用科学技术工具方面的欠缺则阻碍了其发展。因此,中医只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配合,才能使古老文化瑰宝形成学科体系,提升中医学的就诊经验。

目前,医生对于中医急诊的认识度和病例证据不足,导致不敢轻易将中医治疗运用在风险过高的急诊上。“中医内部欠缺‘诊疗共识’的统一。系统的科学梳理与归纳是中医治病理念与方式提高创新的关键。”刘清泉如是说。

急救医学论文范文2

    纵观人类文明史,自19世纪中叶医学科学(MedicalSci-ence)的形成并迅猛发展,近100多年的进展举世瞩目。医学科学标志人类文明进入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保健、医疗实践发展等活动中,人类已逐步取得协调和主动。现代急救医学或现代急救灾害医学(EmergencyandDisasterMedicine)是近40年来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对于越来越多的医院外突发的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事故,提出迫切的医疗需求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渗透,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在现场救护基础上,产生了现代急救医学(ModernEmergencyMedicine)。随着急救医学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扩展,灾害医学也成为主要内容,或是其延伸。事实上,灾害医学与急救医学很难区分,只不过是致病原因、环境不同罢了。所以,1976年由国际着名的麻醉科、内外科医生在德国美茵次(Minze)发起成立了急救、灾害医学俱乐部(Club),将急救医学(EmergencyMedicine)和灾害医学(DisasterMedicine)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这个俱乐部的成立很快引起各国医学家的重视,不久即更名为世界急救、灾害医学协会(WorldAssociationonE-mergencyandDisasterMedicine,WAEDE)。协会的主席即当代心肺复苏医学创始人PeterSafar教授(已于2003年8月去世)。

    该协会主要研究世界各国在医院外抢救垂危病人的经验和现场急救组织,显然,仅仅依靠临床医生、医院内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关注。WAEDE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性的学术大会。笔者认为:国内有些人士将急救医学(EM)译成“急诊医学”;将活跃在医院外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eMed-icalService,EMS)译成“急诊医疗服务系统”,将院外急救(Pre-hospitalMedicalCare)译成“院前急救”是不确切的。“急诊”主要在医院内的范围,医院外的广阔领域乃至地面、天空和海洋,“急诊”是无法概括难以覆盖的。我国卫生部十分重视中国急救事业的发展,早在1980年以国家卫生部名义向全国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的正式文件[1]。

    现代急救、灾害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是对传统的医院内的急诊包括手术室在内其他临床科室抢救规范的提高;是对危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系统救治经验和理论上的完整和支持;更是在昔日简陋的医院外环境的基础救护(FirstAid)的重大发展;同时它将通讯、运输、计算机技术等纳入医学科学理论及应用范畴。我们可以这样宣称:现代急救医学,是对20世纪60年代尚未形成体系的急救医学的重大变革与革命。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可以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任何院内外的医学救援均伴随着护理活动的进行;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是救援医学理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院内外的基础急救(FirstAid)还是心肺复苏(CPR),往往最早实施者就是护士,而这些急救技术本身包含着护理。可惜未能引起重视,缺少认真的总结提升,更没有把它引向形成救援护理这样一门学科。事实上,救援护理学与救援医学相伴悄然而至,而在实践中绽放光彩,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发挥着独具的重要作用,创立救援医学护理学已呼之欲出。

    2认清形势:严峻的“天灾人祸”

    意外灾害即天灾人祸,或称“突发公共事件”,在近30年来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1978年我国唐山地震以付出24万人的生命和城市被毁的代价,成为近400年来全球地震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幕。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地受到灾害事故的威胁。城市化进程加速,社区在不断地兴建,发展与安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989年,在斯德哥尔摩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举行的“首届世界预防事故和伤害会议”通过了《安全社区宣言》,提出安全的生活是一个基本权利,提出了“使人人安全”的口号。这是基于现代城市意外伤害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安全生产、生活而提出的,它已构成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随着都市现代化在继续恶化。1989年12月22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4/236号决议,将20世纪最后的10年作为“国际减灾十年”。

    中国政府、社团等有关组织积极响应参与这一行动[3]。当代急救医学泰斗PeterSafar教授的匹兹堡大学国际心肺复苏研究中心,将研究重点也转向了对灾害医学的研究,更名为彼得·沙法国际心肺复苏、灾害医学研究中心。这种变化,预示着灾害医学在急救医学的学术内涵上已明显占据了重要地位,表明救援医学事实上已经形成。它对现代化救援医学服务(Emergencymedicalservice,EMS)在理念、机构、队伍、技术和装备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国际减灾十年已过,灾害有增无减,形势不容乐观,但成绩也不小。联合国从中提炼了两条重要的理念。

    一是“使21世纪成为安全的世界”(forasaferworldinthe21stCentury),它既表明了全球灾害形势依然严重,减灾是一项持续而长期的任务,同时也表明减灾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根本转变,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必须在全球持久地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体现对人类在今后自身生存、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二是提出建设灾害“预防文化”(Buildingacultureofprevention)。“预防文化”(国内多译成“安全文化”)是在减灾十年深入发展时形成的理念。这个重要理念的提出和实际运作,对各国防灾、减灾的活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

    3科学共识:现代社会奠定了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

    “9·11”这个特大的恶性突发事件表现出美国急救体系的有效运行和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9·11”事件后,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地区行政当局,进一步加强完善了这个体系。灾难并未因“9·11”事件后而减少,随之2002年10月12日印尼巴厘岛的爆炸,2003年我国及一些国家发生了“非典”,阿尔及利亚、伊朗发生了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波及到东南亚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多个国家。在此次印度洋海啸灾害中,国际社会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在救援上迅速作出反应,开展了全球性的救援活动。

    21世纪初尤其2004年12月26日大海啸救援等一系列救援活动中,社会学家及医学家已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医学救援离开了护理学的理论、实践将难以承担其使命、无法开展其工作。“救护”一词本身就明确地涵盖急救与护理。在各种灾害、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中,现场维持、恢复生命的基本抢救技能是“心肺复苏”(CPR)。具有执业护士资格的护士均可进行此项抢救,而发达国家的专业急救人员包括护士在内则是现场实施急救的“主力军”;我国院内急诊科及院外急救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护师,经过规范培训及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考试考核合格,即具有开展救护的资格。

    灾害事故的现场医学救援包括赴伤病员集中点、难民营的巡诊医疗,面对大量的伤病员,伤病情一般皆为明朗,急需进行及时的各种创伤急救护理操作,包括软组织损伤、烧伤的清创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大量的急救护理操作。幸存者还需要护士的心理支持,护理人员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即使在异国他乡语言交流困难的情况下,护士的“天使形象”和操作给予了伤员心理上的安抚和支持。此外,高级护理人员是医学救援临时机构管理的重要成员。在此次印度洋海啸救援中,笔者与各国救援队包括雅加达和印尼卫生部、国际SOS急救组织等专家们取得共识,现代社会已经奠定了护理学在医学救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不重视、不加强、不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将是救援工作的重大失误。

急救医学论文范文3

急救知识网站是一个学习急救知识的相对简单且有效的途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医疗行业中的部分商品利润较大,不排除有一些网站出于商业目的进行宣传,如或者贩卖医疗药品、或者替某个医院打广告。从众多的网站中把商业倾向强的排除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好在这些网站中的急救知识总是实用的。我们不妨多学习网站登载的知识,遇到有具体药名和医院名的信息,则抱着警惕之心尽量绕开就可以了。还要注意的是,虽然一些医疗网站的名字起得很响亮,但是登载的消息并不一定经过专业医生的认定,可能存在着各种错误。在学习的时候要提防以讹传讹的错误知识,对于可疑的地方要多加求证,必要的时候还应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

急救主题网站

以急救为单一主题的网站比较少。一般也都会做得比较专业全面。不少急救主题网站都倾向于提供包括论文在内的专业信息,只适合从业人员使用。不过,大部分的网站也都针对普通用户提供了各种急救知识,能有效地提高普通人的救护本领。就像是其他非娱乐性的专业网站一样,急救主题网站一般都不会注意网站建设的技巧,在排版、栏目安排上都比较传统。有些可以说是简陋。

中国急救网

“中国急救网”包括的内容形式比较全面,摆在醒目位置的新闻和资讯等栏目收集了各地和急救有关的新闻。但对于经常上新闻网站的普通用户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对用户真正有用的是“自救互救”栏目。这个栏目对急救内容的分类比较全面,着急的用户可以根据症状查阅,家里有弱者的用户也可以根据急救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不过,一些分类中的文章较少,还需要进一步补充资料。另外,“中国急救网”还提供了留言板问答、社区建设等互动板块。用户可以通过这些交流手段询问更有针对性的知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中华急救网

“中华急救网”分为大众版和专业版,两个版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大众版主要针对的是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用户,而专业版则更多是面向医务工作人员交流经验使用,一般用户只要登录大众版即可。在“中华急救网”大众版的急救手册栏目里列举了各种急救知识,但是内容的分类粗糙了一些,要多浏览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网站也建立了论坛供用户交流,不过论坛还需要加强管理。不少和医疗知识无关的内容也出现在论坛里。

急诊医学网

“急诊医学网”提供的内容比较全面,比如包括了农药中毒等农村容易用到的急救知识,也有安全驾驶的技巧。科普园地和急救自救栏目都有着大量的急救知识。不过在内容分类上有些乱。网站也提供了版块丰富的论坛供用户交流。“急诊医学网”最实用的地方在于该网站在继续教育栏目里提供了多本和急救医疗有关的书籍在线阅读。这些书籍当然比其他网站简单地转载文章要更加专业全面得多,有更高的学习价值。

急救快车

“急救快车”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急救网站。包括了不少专业论文和知识。在大众健康栏目里只是简单罗列了一些普通人可以学习的医学常识,并没有针对急救选择内容。需要专业知识的用户可以在这里学习,普通用户就不必了。

医疗综合网站急救频道

不少医疗综合网站都把急救知识列成了单独的频道。根据各网站水平的不同。这些频道的质量也各不相同。因为是综合网站的下属频道,这些栏目在排版和内容安排上都比综合网站要更加普通一些,很多栏目只是把文章罗列出来。作为下属频道,专门制作专题的也很少。大部分频道都是以转载单一的文章为主。不过在综合网站的技术支持下。一些急救频道也可以拥有视频演示、咨询问答等栏目。而且医疗知识并不是单一的。网站的其他栏目也可以帮助用户增加有用的知识。

39健康网急救频道

“39健康网”是目前做得比较优秀的医疗网站之一,其急救频道做得也十分出彩。页面不仅有着非常漂亮的排版,包括的内容也十分全面。除了普通的急救知识外,系统还提供了几段急救视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传播知识的效果。急救故事栏目里的文章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向用户讲述急救知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更增加了亲切感。“39健康网”急救频道的内容并不是非常名,但已经可以满足一般需要了。

飞华健康网急救专题

这个版块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是按照症状给文章分类。名词解释栏目里向用户介绍了一些医疗中常用的特殊名词。弥补用户的基本知识。自救训练栏目听上去比较有特色。但其实包括的仍旧是普通的急救知识,大概是网站希望做出特色栏目,但是内容却没有跟上。 “飞华健康网”急救专题的内容形式比较丰富,投票调查、问答自测、专家在线资讯等栏目都有。另外,飞华拥有自己的视频站。但是不少视频都是需要收费观看的。

康易医学医务急救宝典

急救医学论文范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各7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两批(每批39人)先后进入急诊科实习。这些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以及其他临床医学课程,并且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内科的大部分科室轮转实习了1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将第一批学生设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将第二批学生设为实验组,即院前急救教学组,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进行教学。通过入科考试对急诊实习前摸底考核,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前期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实验组: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进行教学,包括(1)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跟车实习);(2)严格依据各种急危重症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来开展临床带教工作;(3)开展综合演练,教师将各种突况、急救技能综合到一个具体的实际抢救病例中,每次让3名学生一起操作共同完成,依据正确的诊疗顺序开展急救操作;(4)急诊思维:降阶梯思维、先开枪后瞄准、判断暂不诊断等;(5)临床医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病历、谈话、签字)、全面分析能力(致伤因子、经济能力、家属需求)、敏锐的观察力(各种关系、精神异常)、特殊原则;(6)急诊施救措施与流程;(7)急危重症识别、现场救护、转运。对照组:我们对“传统教学班”的教学采用传统的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包括(1)急诊医学教材中的内容;(2)围绕急诊常见病种进行病例分析;(3)临床查房不特别介绍突发事件;(4)急救技能学习不增加“综合演练”这一环节。入科考试:所有学生在刚刚进入急诊科实习时,接受一次摸底考试,试题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出科考试:在实习结束后,理论试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技能操作考核则具体模拟多种内科合并症急发病例、车祸创伤病例、群体中毒病例(抽签),要求学生组成急救小组开展现场急救,主要考察学生的院前判断和急救能力以及运用急诊医学知识的能力。

1.3教学效果评估

78名学生在刚刚进入急诊实习时,接受一次摸底考试,试题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习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出科考试,理论试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技能操作考核则具体模拟一个车祸创伤现场、群体中毒事件,要求学生组成急救小分队开展现场急救,主要考察学生的院前判断和急救能力以及运用急诊医学知识的能力。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评估结果采用(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学生不同教学方法的考试成绩比较:对照组:入科成绩(82.10±6.23)分,出科理论成绩(83.25±5.14)分,出科技能成绩(84.69±6.34)分;实验组:入科成绩(81.34±5.68)分,出科理论成绩(91.38±6.15)分,出科技能成绩(94.36±5.18)分。对照组学生和实验组学生摸底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学生在进入急诊实习前的前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是,实验组的出科考试成绩,无论是理论考试成绩还是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P<0.05),表明院前急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增加,较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诊医学临床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对各种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效果明显。

3讨论

社会的发展使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急诊医学已成为反映临床医学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医学本科五年级学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已经有一定的内外科知识,已经历临床见习、实习课程,并即将进入毕业前阶段,在这个时段学生渴望能在即将面临的临床工作中独当一面,他们即将成为一名临床医师,无论从事何专业,面对的患者是一个整体,可突发各种本专业或本专业外的急症,故必须掌握基本的急诊抢救技术,熟悉常用的监护技术,具有一定的急诊基础理论。所以医学本科学生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提高整体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学习和掌握急诊医学课程十分必要。“急救要从现场开始”的观念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2],当前国际上有两种主要类型院前急救服务模式,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前者强调在现场紧急处理后尽快把伤病员安全转运到医院再进行有效治疗,就是“将病人带到医院”;而后者强调由医院抢救小组尽快到达现场,在现场对伤病员进行救治,然后再转运到医院继续治疗,就是“将医院带给现场的病人”。此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最关健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模式。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参加急诊医学院前急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生在急诊、急救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成绩均优于未参加学习的学生,通过对答卷得分分析,发现两者在涉及心、肺等其它专科急症的诊治急救处理方面的得分差距不大,而对突发事件如群伤、群体中毒等的得分上存在差距。在临床技能上,实验组学生在处理院前急救患者面前,如车祸患者的伤口包扎,止血,运送及药物的治疗,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由于受到学生急诊临床实习时间短,参与研究的学生数量有限等不利因素影响,本项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在今后教学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急救医学论文范文5

急救护理学心得体会一

20XX年,是我在急诊科工作的第五年,也是我们在急诊小楼里摸爬滚打的最后一年了,明年,我们就要搬到专为急诊科腾出的门诊大楼里,届时,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将会有很大的改观,科室业务工作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我们肩负着“120”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的任务,以快捷、高效、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充分保障了辖区内“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我院“120”急救站“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保证了门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急诊科全年门急诊量、累计收住院人次、急诊抢救与往年同期对照均有显著增长,为医院各病区及辅助检查科室输送了大量病源,有力地促进了医院各科室的“两个效益”的增长,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在20XX年上半年,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养,力争文明行医,优质服务,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务实、和谐相处、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应急抢救能力

急诊科护士处处以“质量管理年标准”、“全国医疗万里行”检查标准为准绳,加强急诊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建设,以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为重点,认真执行了各项操作规程和抢救工作流程,严防差错、医患纠纷等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按照医院及科室制度的培训和考核计划,定期对急救队员进行业务学习及急救技术的培训,在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认真钻研业务,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从而使科室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电除颤、电动洗胃术、心电监护等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急救队员的急诊急救能力,对科室医疗和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质控、培训、考核、督导,严格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医疗行为规范开展急诊抢救工作,做到防医疗差错、防医疗事故于未然,杜绝医疗行为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在“120”急救工作中,我们坚决服从“120”指挥中心的调度,做到随时出诊、迅速出车、准备及时到达急救现常始终做到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抢救设备处于应急备用功能状态,在“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抢救过程中,从病情评估、预检、分诊、分流到安全正确地转运入科。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无缝衔接,有力地保障了辖区居民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科室护理管理,做好急诊工作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做好自身防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四、加强科室对外宣传,树立医院窗口形象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和反映出医院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形象。“120”是救死扶伤的生命救护者,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绿色通道”,在日常急救工作和院前急救的时候,做为一名急诊科护士,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我们时时刻刻注重树形象、抓内涵,为医院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奉献出了一份光和热。

五、实践与思考并重,上半年度工作反思

回顾20XX上半年,我们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意识到在急诊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急诊工作中进一步改进,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小结如下:

1.急诊科就医环境简陋,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差,患者满意度低,急待搬迁后加以改善。

2.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急急救经验不足,急救技能有待提高,要注意对抢救室仪器设备的熟练掌握,如呼吸机、除颤仪等,关键时刻及时跟进,还需要加强专科培训、进修学习,以提高整体抢救水平。

3.急诊急救工作中缺乏灵活性,要时刻注意和患者、家属进行医患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发病原因,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今后需加强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

4.要熟练掌握急诊危重症的监护和抢救流程,如急腹症、昏迷、休克、中毒等,对昏迷患者,第一时间开放气道、吸氧,在实施紧急救护的同时,及时通知医生抢救,注意血糖、瞳孔及对光反射、是否颈项强直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避免手忙脚乱。

5.掌握常用急诊抢救药品的用法和用量,严格执行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制度,注意患者过敏史、血糖、心肺功能等,注意用药安全。

6.注意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具备整体观和全局观,在急诊患者病情尚未稳定前,一定要加强巡视和沟通,尽量把患者安排在自己实力范围内,以便及时观察和急救。

7.当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或接诊的患者较多时,切记及时向上级汇报,组织抢救,分解危难,做好分诊分流,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希望医院在新的半年加以考虑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待遇问题,以促进急诊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我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共创医院和谐美好明天。

急救护理学心得体会二

急诊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医院是省里名列前茅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不仅接诊正常的急重病人,还要收治从地县上转的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急诊病人又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而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急诊不同于病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急诊,患者及家属在与医护人员较短的接触时间内,还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十分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对病人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造成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所以我越发觉得沟通在急诊是最容易忽略而最重要的东西。

南丁格尔说:护理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艺术。首先,要学会观察,才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包括对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观察。例如:有些患者家属对护士的行为百般挑剔,却对自己患者液体输完都浑然不知,像这样的家属我们就应该在每次更换液体时都耐心的提醒他液体输至什么地方时应该叫护士,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按时巡视病房,多观察液体的进展,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为液体没有及时更换了与患者家属产生矛盾。其次,要学会沟通,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

对于来急诊就诊的病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询问,热情的为其引导。例如: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可以予以搀扶或协助其用推车送至诊室,为其测量生命体征,交予诊室的护士;对于需要并可以去病房治疗的患者,我们可以为其细致的指明病房的位置,避免患者跑“冤枉路”。而对于患病时间长而并不危重的病人我们可以建议他去门诊就医,耐心而细致的告知其门诊的位置和就医的时间,便于患者的安排。

虽然,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搀扶的动作解决不了患者身体上的疼痛,但是,却能迅速缩短护患距离,有效满足病人需要被照顾的心理需求,从而便于我们开展下面的护理工作。最后,通过观察和沟通学会判断,对病人的病情和需求有一个准确地了解和判断,有利于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展开,也为病人争取了时间。例如:受外伤的患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大致的询问了解其受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第一时间为其找到接诊医生为其救治,理而挂号等手续可以稍候补齐。

以上只是我在急诊短暂工作的浅谈,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在急诊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件事都是我的经历,教会我很多东西,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当然,想做好一名急诊科的护士,只会沟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抢救经验、快速的反应、麻利的动作,这才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禁得起考验的保证。

急救护理学心得体会三

时光荏苒,为期四个月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结束了,本次正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收获超过以往任何短期的学术活动,不仅改变了我对急诊工作的认识,丰富了我的理论,同时提高了我急救技术能力,受益匪浅,体会如下:

四个月的专科培训,总的来说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其实真正达到急诊专科护士的水平,我现有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培训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4周理论学习、10周临床实践、2周总结汇报。第一个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理论课程,内容都是讲述急诊专科知识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包括了护理管理、护理技术、急救配合、症状护理、临床评估技术、教学培训、护理科研等等。

这次专科护士培训的学习方式给了我们全新的感觉,两方面让我们学员特别满意。一是课程内容安排合理,所学的即是我们工作中所需要的,还可以学习到我们比较少见的蛇毒,蜂蜇伤,电击伤等等处理。急诊是个全科性较强的科室,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那样突如其来的情况不知如何处理,所以这次课程周到的培训内容让我们大家有了新的认识。二是充足的临床实践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所学内容。

看得出,省护理学会为我们的培训化费了很大心血。专科培训共有七大临床实践基地医院,我被安排到xx市xxxx医院和xxxx附属第一医院。在学习期间,这两家医院给我的感觉是:xx市xxxx医院急诊科病人不算很多,但急诊病人的处理流程很优化,便民,集中,人力的分工明确,不但利于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处理而且减少了人力资源,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而xxxx附属第一医院的病人很多,工作繁忙,而且患者的病情危重,经常会遇到重大或特殊病人的抢救,也让我吸取了不少抢救经验,还有抢救室的布局很合理,急救物品的摆放很集中,一目了然,而且中山附一的老师们非常有内涵,无论是论文或科研都做得非常出色,教学能力很强,这也是他们的亮点。最后,我们要完成护理个案和成组计划的论文汇报,进行ppt制作和演讲汇报,还要经过理论,技能操作的最后关口,综合分数合格后才能取得广东省急诊专科护士资格证。

虽然总的历程有苦有累,但能学到的很多知识是值得的。知识是无价的,但更重要的是我拥有了这个由广东省各大医院急诊人才组成的沟通平台,结交了一帮急诊专业水平较强的朋友,也是一种共享资源,对以后自己的专科水平有了指导沟通作用,并能更好地为急诊发展服务。

急诊科是科室虽小,但体系很大,收治各种各式的急症患者,轻到普通感冒发烧,重到休克,心跳呼吸骤停,而且来得急,来得不定时,所以我们需要更专业,更多元化的知识,才能担任急诊护士。遗憾的是,在这两家医院临床实践期间,遇到儿童及孕妇的患者比较少,没吸取到更好的经验,真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到其他科室去轮转学习,以更适应我们妇儿专科医院急诊的特色。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有规划,还要带着思考,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所在,其实取得资格证并不代表什么,也不代表真正的合格了,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业务水平。

急救护理学心得体会四

从前很喜欢看影视节目中关于急诊科的故事,觉得故事中的医生和护士是那么的果断和干练,具有魅力,让我羡慕不已。没想到多年后长大学成的我现在也有幸成为一名急诊科的护士,从开始的手忙脚乱到渐渐找到规律,这才真正体会到想做好一名急诊科的护士谈何容易!

急诊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医院是省里名列前茅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不仅接诊正常的急重病人,还要收治从地县上转的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急诊病人又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而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急诊不同于病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急诊,患者及家属在与医护人员较短的接触时间内,还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十分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对病人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造成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所以我越发觉得沟通在急诊是最容易忽略而最重要的东西。

南丁格尔说:护理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艺术。首先,要学会观察,才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包括对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观察。例如:有些患者家属对护士的行为百般挑剔,却对自己患者液体输完都浑然不知,像这样的家属我们就应该在每次更换液体时都耐心的提醒他液体输至什么地方时应该叫护士,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按时巡视病房,多观察液体的进展,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为液体没有及时更换了与患者家属产生矛盾。其次,要学会沟通,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

对于来急诊就诊的病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询问,热情的为其引导。例如: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可以予以搀扶或协助其用推车送至诊室,为其测量生命体征,交予诊室的护士;对于需要并可以去病房治疗的患者,我们可以为其细致的指明病房的位置,避免患者跑“冤枉路”。而对于患病时间长而并不危重的病人我们可以建议他去门诊就医,耐心而细致的告知其门诊的位置和就医的时间,便于患者的安排。

急救医学论文范文6

关键字:急救药品;急救器材;管理;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急救药品的管理在医院抢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抢救结果的成败与否。所以在医院急救药品的管理中要保证其100%的完好率和使用记录的真实性,以免发生医患纠纷时无据可依。当前在一些医院中仍然存在一些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械管理不善的情况,加强其管理、检查十分必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对我院急救药品的使用记录,并统计医护人员的反馈意见,探究当前医院急救药品管理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和相应的对策措施。现报告如下。

1.医院急救药品管理的现状问题

药品放置问题:当前医院能够做到将内用和外用药品分开摆放者较少,经常凌乱摆放,且摆药后不锁好药柜等事件时有发生。有的药品使用剂量较少,但是其更新的时间间隔较差,雨季时较易潮解[1],护士在管理中值看药品的保质期,但不注意是否潮解,只有例行检查时才能发现。此外,急救药品部安规定位置摆放, 经常发生使用药物时不能快速取药,延迟抢救和治疗时机的事件。与此同时,毒麻药品使用后不放入专柜中加锁管理,或不现场清点,只口头转交不班班交接等也会造成对毒麻药品管理和统计的困扰。急救药品用后不及时补充,有时医生不遵守制度,不属紧急用药为图方便在急救箱内取药给病人用,过后不能及时补充,出现急救药品缺失现象;无专人保管或保管人员对所管药品情况不熟悉,如许多抢救药品除了化学名外,还有别名,保管的护士不了解,老护士对别名比较熟悉,而年轻护士对化学名较熟,导致在管理交接中出现误解现象。

药品标识、记录问题:药品名称的标记不清楚或错误,例如初次使用的药物剂量为每支50毫升,而更新或补备药品的剂量为每支25毫升,若护士在更能该标识时只注意药品的名称而护士其规格、剂量等会导致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错误;此外,对药品别名的标记或掌握不清,也会造成拿药错误,或延长取药事件的现象;不同科室对药品有效期的标记方式不同,有的精确为年、月、日,但也有标记为年、月,甚至指标记年的现象,书写格式不同意等,都为药品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2.医院急救药品管理的解决对策

2.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管理意识

由于部分医护人员对急救药品、器械的掌握情况不足或管理欠佳,经常会导致延误抢救时机和错误的事件,加强对护士的素质教育,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3]等,使护士真正了解药品和器械的摆放、管理、使用情况,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以法律为准绳,坚持药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检查过期、实效药物,磨损、失用器械,并做好使用记录。经常举办关于防范护理纠纷的专题讲座,通过讲解实例的方式提高护理的警惕,使护士了解随意签名、重抄登记内容、虚假填写结果等会使记录失去完整性和真实性,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将会造成举证失败的后果,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2.2制定管理、控制标准

在医院建立完善急救药品、器械的管理制度,要求护士将急救药品和器械摆放整齐,保证清洁和标记清洗;保证输液瓶无异物存在、不过期,无瓶口松动,每天按时检查,并做好等级,护士长做好周检记录;保证急救器械的摆放定数、定位和定期[4],将污染物与无菌物清楚分区,做好陈设的规范和标记,保证器械100%的完好率;由专人保管医疗抢救用品,熟悉掌握药品和器械情况,保证准确及时的供应。

2.3落实药品检查制度

急救药品每周检查一次,由护士长进行本科室的检查,严格按照检查标准进行,对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并对每次检查结果作好分析。护理部每月对其进行一次检查,可以将护士长集中检查的结进行统计分析,也可以由护理部主任带领助理员例行检查,将检查统计的结果在护士长会议上宣读、督促、强调,避免相同事件的再次发生。

2.4 加强教育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进行抽查考核,使之真正弄懂、弄通,掌握要点,养成在日常工作中以法律为准绳,以各项规章制度为依据的行为习惯,严格按照“举证倒置”的法律规定,及时检查和准确登记急救药品、物品相关项目,并将各种登记本保存二年以上。举办护理纠纷防范专题讲座,用实例教育其防患于未然,提高护理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张红鹰.急救物品有效管理的探讨[A].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年会暨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暨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18(07):109-110.

[2]罗长华.产科急症的护理管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13(04):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