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范例

急救护理

急救护理范文1

总结了大批车祸伤员院内急救的护理管理工作经验。主要包括: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急预案;成立护理管理救护小组,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预检分诊、快速分流;重伤救护、有序配合;做好陪检转运,保证物资供应;加强心理疏导等措施。认为有效的护理管理是保证成批伤员院内急救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大批车祸;院内急救;护理管理

大批车祸是指突然发生、涉及受伤人数多、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大、需要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以应对的事故灾难[1]。本院是一所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经常承担各种大型车祸的救治,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突发性大批车祸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把事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有效的护理管理是抢救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现将2016年5月15日13点29分在沈海高速盐城东台段一辆大型客车发生侧翻,造成车内50名乘客受伤的院内救治护理管理经验及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4例(68%),女16例(32%);年龄3~72岁;颅脑伤14例(28%),腹部伤8例(16%),胸部伤6例(12%),脊柱伤3例(6%),骨盆伤1例(2%),四肢伤5例(10%),多发伤10例(20%),其他伤3例(6%)。其中危重伤员12例(占24%),患者在急诊抢救时间5~15min抢救成功后转入病房。参与抢救护理人员共34人,其中N410人、N316人、N28人,急诊急救及危重症专科护士8人。1.2结果所有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整个抢救过程紧张有序,忙而不乱,抢救成功率98%。50名伤员中死亡1人,为多发性损伤、双侧血气胸、严重创伤性休克;收住专科治疗45例;急诊留观4例。

2方法

2.1启动应急预案,开放“绿色通道”

2.1.1接到大批车祸报警电话后立即启动《东台市人民医院护理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急预案》、《急诊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各相关涉及科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1.2对车祸伤员所有的检查、化验、用药全院开放“绿色通道”,一切检查治疗费用暂免,保证伤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2.1.3成立护理管理救护小组。成立人力资源组、分诊组、救护组、信息组、陪检组、协调组、供应组、后勤服务组小组。人力资源组由护理部副主任和急诊科护士长分别担任救护组组长和副组长,负责整个抢救的护理人员调配。紧急抽调院应急小组成员10名、危重症小组成员10名、急诊科全体护士(14名)立即到位准备救护;各科室护士长及护士在各自科室待命,准备接待患者。分诊组由平时二组增加至五组,由急诊科5名N2护师和5名院应急小组成员担任。救护组由平时三组增加至五组,由经验丰富的急诊科高年资护士和院应急、危重症小组护士组成。信息组由应急小组成员负责伤员编号、登记、录入,做好腕带和标识。陪检组由医生、急诊科护士和物业工人组成。协调组由门诊护士长、2名导医护士组成,负责协调检查秩序,防止伤员堆积一个检查科室影响抢救。供应组由供应室护士长及科室所有成员组成,负责各种物资供应及上收下送。后勤服务组由志愿服务队成员组成,负责伤员的生活照料。

2.2抢救分区分室、安排人员到位

抢救分区分为红区、黄区、绿区三区和清创室1室。红区(抢救室)主要负责救治重症及危重伤员,抢救室内设抢救用品、药品、监护仪、呼吸机等,共设5个救护组,每组3人,由急诊科1名N3护士、1名应急小组成员、1名危重症小组成员组成,急诊科N3护士任组长;黄区(抢救室门外部分)1名护士负责1名患者,由急诊科N2护士和院应急小组成员负责;绿区(诊室及诊室外部分)1名护士负责2~3名患者,由院应急小组成员负责。

2.3预检分诊、快速分流

信息组负责登记伤员就诊时间、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初步诊断、去向、联系人姓名、电话,身份不明者按无名氏登记,做好腕带标识。分诊组护师采取一看(看面色、看表情、看呼吸、看瞳孔、看伤口),二摸(摸脉搏、摸肢体的感觉);三听(听血压、听受伤经过、听患者的痛苦呻吟),全面观察伤员,迅速判断病情,边观察边分流,确保防止病情遗漏和延误,争分夺秒抢救伤者[2]。在大批受伤患者送来时,不要只注意到那些大声呼叫者,更要注意到那些无声者,因为危重伤患者可能就在其中[3]。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在患者胸前用不同颜色做好标记:Ⅰ类红色(进入红区,立刻将患者送入抢救室抢救);Ⅱ类黄色(进入黄区,立即监护生命体征),Ⅲ类绿色(进入绿区,安排患者顺序就诊);需止血、包扎、清创缝合的送清创室处理;诊断明确的尽快护送收住相应科室,尽快分流缓解急诊室压力。

2.4重伤救护、有序配合

三人一组,组长指挥。组长位于患者的床头,负责呼吸道管理和心电监护;治疗护士位于患者左腰位,负责输液、采血、配血,准确及时执行抢救医嘱,配合医生实施各种抢救措施;巡回护士位于患者右侧,站在急救车旁,负责随时传递所需药物和抢救物品,备药、备物,做好特护记录,包括记录抢救中的各项措施、给予的药物及时间、患者的病情变化等;抢救后及时核对和补开口头医嘱,完善病历和护理记录,所有抢救记录6h内完成。

2.5护送陪检转运、做好物资供应

重患者病情稳定后由责任护士与主治医生一同护送患者做辅助检查,护送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备好急救药品和简易皮囊等,随时准备抢救[4]。转运途中患者取中凹位,推车要平稳,平车两旁要加护栏,防止患者坠落。保持液体点滴通畅,防止血液回流堵塞针头或输液管脱落[5]。将患者送到手术室或病房,需将抢救用药、病情向护士详细交班,填写转运交接记录单,严防差错。轻患者可由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和物业工人一同护送。供应室、后勤管理科做好医疗、生活用品的供给,医院志愿者做好伤员的生活照料。

2.6清创配合、心理疏导

由应急小组护士配合医生做好伤口清创、缝合、止血、包扎等工作。患者在经历车祸后会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由本院心理咨询师负责做好伤员及家属的安慰、解释和心理疏导。

2.7及时反馈、持续改进

抢救结束后第2天,由护理部召集所有参与抢救的护理人员召开“5.15大型车祸应急救援反馈会”,听取多方意见,分析此次抢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用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6],进一步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和流程,达到进一步持续改进的目的。

3讨论

大型车祸事故发生后,情况紧急、伤员多、变化快、病情危重,如果救护组织不合理,会耽误患者抢救[7]。因此,在最短最快的时间里组织相应人员到位救治是大型车祸抢救成功的重点,为此,我们配备完善的各级护理救治小组,职责分明,各负其责,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技术操作规范,每次抢救结束后进行质量反馈,制定整改措施,进一步优化抢救程序。做好护理人员管理,如在此次抢救中我们发现应急救护和危重症救护小组成员因为家到医院距离远近不一,接到电话后,距离较远的人员不能在规定时间到岗,为此,我们将救护人员信息进一步细化,按照距医院的距离远近,分为第一、第二梯队,并将外出学习进修人员及时标注,保证救援人员在最短时间到达医院参加救护。平时经常组织大规模应急预案演练和危重症患者抢救演练,保证遇到突发事件时护理管理组织得力,全院护理人员协调一致,通力合作,紧张而不慌乱。在抢救大批车祸伤员时,护士在抢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因此,具备相关急救知识技能是大型车祸抢救成功的难点。我们首先加强急诊科护士的三基训练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使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熟练的抢救技术,才能在大批车祸的抢救中做到忙而不乱,得心应手[9];其次,护理部抽调全院各科室2~4名优秀护理人员成立院“护理应急救护小组”和“危重症救护小组”,每年相应课程理论学习后参加急诊、ICU各3个月院内进修并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合格后获得结业证书,作为应急人力和技术储备,保证抢救时能拉得出、打得响。

参考文献

[1]魏芳.最新急救服务规范及考评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

[2]许玉冰,马春.成批车祸患者抢救中的护理优化管理[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6):688-689.

[3]吕军,袁慧军,马凌.重大交通事故伤521例院前和院内的急救[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6):888-889.

[4]黄向红.成批车祸伤员院前急救的护理配合[J].福建医药杂志,2004,26(6):223-224.

[5]刘选英.大型车祸的急救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8):457.

[6]管水萍.PDCA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9):105-107.

[7]余志华,何满红,黎小群,等.优化急救接诊程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95-296.

[8]吕丽萍,项玉兰,毛小媛.抢救成批车祸伤的护理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2):75.

急救护理范文2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满意度;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心肌缺血等疾病,很容易形成血栓,若救治不及时容易导致患者死亡。有研究证实[1],院前急救护理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为了解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80例,均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9.3±6.2)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59.7±6.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由家属自行送至医院救治,没有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由急诊人员出车急诊,给予了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具体为:①院前急救准备: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准备急救设备和药物,3min内派出救护车,并及时与患者家属联系,给予患者家属院前救护指导。②评估病情: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了解患者发病时间、发病原因、病史以及用药等情况,密切关注患者的脉搏、血压以及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③吸氧: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给予面罩吸氧或鼻导管吸氧,氧浓度为40%,氧流量设置为3~6L/min,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患者给予高浓度吸氧[1]。④静脉通路建立:迅速给患者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尽量选择近心端的大静脉建立静脉通路,及早给患者使用强心、扩血管、纠正心律失常以及利尿等药物,减轻患者心脏负荷,并及时准确记录患者用药情况。⑤溶栓与对症治疗:对于具有明显症状且不存在溶栓禁忌的患者,于溶栓前口服0.3g肠溶阿司匹林,将100~150万U的尿激酶加入到20ml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并加入100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给予患者静脉滴注,于0.5h内滴注完成。室性前收缩患者给予静脉注射50mg利多卡因,窦性心律过缓患者应用阿托品[2]。⑥镇静镇痛:患者由于疼痛剧烈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导致室性颤动或心动过速等情况,可遵医嘱给患者肌内注射100mg哌替啶以缓解患者疼痛。⑦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3]。⑧转运急救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同时,还应进行转运准备,告知患者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时转运至医院治疗[4]。轻抬轻放,避免牵拉患者四肢,加强转运途中的监护,做好除颤准备,入院后及时与接诊医护人员交接。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发病至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溶栓时间,统计两组死亡的例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层次,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急救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发病至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溶栓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死亡率比较

经统计发现,研究组患者中入院后死亡2例,死亡率为5.0%;对照组中死亡的患者有9例,死亡率达22.5%。研究组与对照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2.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5)。见表2。

3讨论

急救护理范文3

探讨目标案例教学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护理系2015年4月~2016年4月100名高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名护生。研究组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采用目标案例教学,参照组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采用常规教学,最后对比2组护生的考核成绩及其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参照组,且护理满意度同参照组相比较也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目标案例教学,其效果理想,同时可以使高职护生的考核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目标案例教学;急救护理实训教学;应用效果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急救实训教学中要给予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本研究为探讨目标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选取本院护理系2015年4月~2016年4月100名高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与常规教学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共选择高职护生100名,纳入时间为2015年4月~2016年4月。其后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名高职护生分为参照组(n=50)和研究组(n=50)。研究组中,最大年龄为22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20.1±2.1)岁,全部为大专学历。参照组中,最大年龄为22岁,最小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21.3±2.3)岁,全部为大专学历。2组的基本信息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选取急救护理实训教学项目中的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作为实验内容,共包含课堂教学2学时,实训教学4学时。课堂教学同一教师统一教学,实训课参照组高职护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回示与教师总结、课后练习、考核。研究组实施目标按例教学。具体如下:

1.2.1教学准备

研究者向带教老师及研究组护生介绍目标案例教学的相关知识和要求,取得师生配合。带教老师于实训课前一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设计、组织和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教学任务与情景。在理论课后,分发教学案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相关情景剧本编写。

1.2.2课堂实训

以1例心脏病患者突发心跳骤停导入实训,结合PPT图片和操作视频,分步骤详解操作要点后,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角色扮演,老师指导纠正。

1.2.3教师小结

研究者将分组模拟练习中的问题汇总,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评,对操作中的难点、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及讨论,并予以解决。

1.2.4练习、考核

以学习组为单位开放试验室自主练习,第2次实训课,对每名学生进行操作考核。考核前给每名学生不同的案例,对复苏模型进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急救。实训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实训课的总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组织学生填写本实训项目意见的调查问卷。

1.3观察指标

对2组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同时记录2组对护理教学的满意度,结果分为三个标准,即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核成绩

研究组接受目标案例教学后,考核成绩为(92.15±6.73)分;参照组接受目标案例教学后,考核成绩为(84.82±8.43)分;t=12.35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教学满意度

研究组采用目标案例教学,对该教学模式较为满意的护生37名,满意度为98%;参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对该教学模式较为满意的护生50分,满意度为86%;组间比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教学满意度对比,见表1。

3讨论

3.1调动高职护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组在实训期间期间接受目标案例教学,首先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并让护生认识到护理岗位的真正需求。其后,可以将临床案例与真实情景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又提高护生的学习欲望。此外,护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案例进行教学,可以使护生的学习目标得以完成。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目标案例教学,护生可以针对自己的爱好和性格,在学习中扮演不同角色,一起参与。团队合作会使护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护生和临床实践进一步接触,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更加贴近,从而为护生未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1]。

3.2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操作技能

结果显示,研究组操作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参照组。研究组在练习过程中,对各种情景案例中心脏骤停患者的处理准确有效;参照组只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在面对具体临床病例的处理方面表现应对能力差,不够灵活。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教师要加以重视高职护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与理论相结合,不仅提高了高职护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商得到明显提高;锻炼了护生的逻辑思维和预判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为高职护生的未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1~3]。

3.4有利于提高实习护生的综合素质

目标案例教学教学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强调护生运用护理程序来分析和设计案例,角色扮演中实施护理及健康教育,老师可以适时进入情景扮演一角色,训练护生的应变能力,同时提高了护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的能力[5]。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分工协作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查阅书籍、文献资料,护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护理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了护生的专业和自我发展。同时还提高了护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角色扮演,使护生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性化关怀。护生通过对角色的掌握,进行换位思考,更切身地了解病人的需求,理解病人,在临床护理中会用更多的爱心、关心、责任心对待患者。

4小结

在高职护生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目标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提高护生急救护理技能考核成绩的同时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其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认识,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丽欣.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求实,2014,10:280~281.

[2]刘燕.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与完善途径———以案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7):62~64.

[3]陈雄林,傅文学,曹小明,等.案例教学法在护理本科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3,22(6):569~571.

[4]柳琴,张银玲,徐巧玲,等.“护理与法”案例教学中伦理问题的反思[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111.

急救护理范文4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开通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0例,女32例,年龄14~72岁,平均38.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7例,高空坠落伤32例,打架斗殴致伤3例。受伤部位以颅脑损伤为主者42例,以胸部损伤为主者13例,以腹部损伤为主者25例,以多发性骨折为主者12例。

1.2方法

为做好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相关工作,保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有效实施,患者得到快速高效的救治,科室护理组在护理管理及人员素质培养方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做法,具体实施如下。

1.2.1制度建设及规范流程(1)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度,优化抢救流程,加强医护技术训练,抓好质量检查等,为急救绿色通道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2)规范流程,急事急办。危急重症患者到达急诊医学科后由分诊护士直接送入抢救室处置,抢救室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病情后,立即上报二线医生或创伤中心医生,由二线或创伤中心医生启动绿色通道。科室将相关表格包括病情记录单、检查单、手术通知单、手术同意书、入院证等右上方均盖上“创伤救治急救绿色通道”印章,其他救治科室接到盖有印章的相关表单后,急事急办,一律执行“先处理后交费”的优先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出急诊医学科后病情记录单由每个环节的医生进行填写和移交,要求护士填写好病情观察表。原始医疗资料应妥善保管,专人负责,详细记录好患者出入急诊医学科及各项辅助检查室的时间节点,便于总结和分析,查找不足,及时整改。

1.2.2人员管理(1)定人定时。创伤急救工作随机性强、无规律,伤病员时多时少,病情轻重不一,难以预测。针对此特点,护士长合理安排抢救人员,提高工作主动性,面对批量伤员时做到忙而有序。具体做法是以人定事,谁值班,谁就负责到底,时刻不离岗位,全天24h安排护士机动班、120值班等。(2)增强急救意识,提高护理质量。急诊医学科具有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加之护士人力不足,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救治的质量和成功率,科室积极开展“假如患者是我亲人”的活动及医德医风教育,增强护士的急救及服务意识,热心为患者提供服务,把握“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3)加强在职训练。为了提高创伤急救护理的质量与水平,不贻误患者抢救时机,本科室严格按《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管理手册》上的要求演练,并不定时进行抽查。采用操作训练、授课、教学查房、晨间提问、情景模拟演练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使护士均能熟练掌握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并了解国内外急救医学的新进展。在抢救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迅速而有条不紊地参与抢救工作。

1.2.3物资管理(1)树立“五常法”管理意识。为了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科室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请专业讲师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向全科护理人员讲解“五常法”管理内容与标准,提高认识。五常法包括常组织:根据急救物品的使用率进行分层管理,重新摆放,做到物必有名,物必有家;常整顿:是现场所需物品放置方法的标准化,培养护士养成物归原位的好习惯;常清洁:保持抢救室内整洁,发现脏乱及时整理,发现损坏的仪器设备和物品及时维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监督,共同完成;常规范:制订抢救室相关管理规定和抢救制度与流程,对照标准自评互评;常自律:是五常法的最高境界,它要求护士能够自律,通过自律摒弃坏习惯,养成好习惯。(2)物资齐全,确保各种抢救仪器处于功能备用状态。抢救室的急救物资做到专人专管,各班认真检查并交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因物资不足、仪器设备未处于功能备用状态而耽误患者的抢救时机,保证抢救效果及提高抢救时效性。

1.2.4把握环节质量,提高抢救时效性(1)医护一体化。强调医护之间的配合,进行医护一体化教育。护士长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采用PDCA循环管理对抢救过程中医护配合的薄弱环节进行总结,制订改进计划和进行针对性培训,保证护士能够掌握与医生沟通合作的方法,形成规范性、程序化的医护配合流程。(2)沟通与协调。各个救治环节的有效沟通,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也是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很重要的环节,当遇到批量伤员或科室人员紧张时,应通知相关人员支援,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会诊并参与协作抢救。

2结果

通过规范建设抢救相关制度与流程,进一步加强人员及物资管理,有效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及获得确切性治疗的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伤残率。

2.1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由原来平均20min下降到现在15min内,得到确切手术治疗时间缩短5min。

2.2胸、腹部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缩短8min,得到确切性治疗时间缩短5min。

2.3多发性骨折患者整体救治时间缩短6min。

3讨论

急诊医学科是抢救急、危、重症创伤患者的重要窗口站,在院内救治的最前沿,护理质量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严重创伤疾病抢救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业务素质和作风建设才能适应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工作的需要。“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是急诊医学科对急、危、重症创伤患者在接诊、检查、住院、手术等环节上实施一系列快捷有效的全程急救服务。其目的是让患者快速通过,缩短在院内各救治环节中的处置或停留时间,从而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3.1护理队伍的建设在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的初期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科室基本保证了参与创伤急救的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其业务能力精、服务意识强、急救水平高、综合素质好。

3.2严格护理管理,实行时限服务,要求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处置停留时间不超过15min,为患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急救服务。

3.3护士必须熟练掌握严重创伤的诊断及救治流程,掌握各种监护仪器及设备的性能、使用、保养、操作等。本科室通过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术及专业技能培训,树立“急诊、急救”意识,最终做到反应迅速、思维敏捷、救治有序。

急救护理范文5

关键词:急诊;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救护理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广大农村地区寒冷季节比较常见的急症[1],系吸入高浓度一氧化碳所致的急性脑缺氧性疾病[2],且以昏迷为首发症状,常合并多脏器的严重损害以及各种并发症,若不采取积极的治疗还可引起后遗症,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影响其生活质量[3-4]。因此,及时高效的急救护理就显得极为重要,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我院对急诊收治入院的3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的急救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3月我院急诊收治入院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12~70岁,平均43.5岁;重度中毒5例,中度中毒20例,轻度中毒11例。

2急救护理

2.1成立急救护理小组

成立由监护护士、处置护士及急诊内科医生共同组成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急救护理小组,依据科室现行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救治程序,分解明确小组各成员职责及其配合衔接。并对各成员职责及成员间配合衔接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2实施急救护理

病人经“120”转运入院后,急救护理小组第一时间接诊,依据各自职责及配合衔接方案,迅速同时展开病人的急救护理工作。监护护士立即将病人安置于通风良好的病室,给予吸氧,时间不超过24h,轻中度中毒者采用4~6mL/min鼻导管或面罩给氧,重度中毒者给予8~10mL/min高流量面罩吸氧,待生命体征平稳后,送高压氧治疗[5-6]。在病人吸氧时,监护护士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况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监护护士要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准确记录病人出入量,了解碳氧血红蛋白的测定情况,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变化、瞳孔、皮肤颜色,特别是病人的体温和呼吸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小组急诊内科医生,给予及时处理。处置护士立即为病人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采血并正确给予病人脱水药、解痉剂、抗生素及脑功能恢复等药物,控制静脉输液速度,密切观察药物作用及反应,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小组医生处置;对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使用冰帽冰毯;对抽搐者加床挡防护;对意识障碍出现尿失禁或不能自行排尿者常规留置尿管;对昏迷病人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予排痰,去除分泌物,常规留置胃管或肠内营养管。小组急诊内科医生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与诊断,制定与组织实施抢救治疗方案,根据监护护士提供的监护情况数据,不断调整与完善抢救治疗方案,同时,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安抚,消除病人及家属的紧张、焦虑情绪,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预后,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治疗信心。

2.3后续护理

待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或抢救苏醒后,安排病人卧床休息,强化对病人的观察,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营养护理及皮肤护理,加强病人的整体护理与预见性护理[7-9]。

3结果

3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经急救护理,31例痊愈出院,痊愈率86.11%;4例好转出院,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好转率11.11%;1例死亡,病死率2.78%。

4讨论

急救护理范文6

关键词:群体性;急性食物中毒;急救;护理管理

0引言

食物中毒是指人体摄取了有毒物质后引起的常见疾病。此病无传染性,分急性和亚急性两种,多见于细菌引起的中毒。群体性急性食物中毒是指在某个相对区域内突发的中毒事件,常发于公共集体场合,因牵扯人数众多,损伤惨重,所以拟定简便有用的急救预案,科学的程序操作,对解救病人脱离危险有重大意义。我院对群体食物中毒病人急救方面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现将抢救经验和护理体会分享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7年度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群体急性食物中毒病人中挑出90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基本资料为:男女人数分别是48例、42例,年龄7~79岁。共同病症:摄取有毒物质后9h内,均有上吐下泻表征,重者出现脱水症状。将两组病人基本资料比较,几乎无差别,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急救护理干预,具体操作见下文。

1.2.1急救护理干预

接收患者后医护人员应测量记录每位患者的基本体征,以便抢救医生正确判定病症。按照病人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情况严重的立即抢救,利用药物使病人呕吐或直接清洗胃部;情况不严重的可安排到观察室,做抽血化验。针对观察组病人,增加巡房次数,护士也实时记录病人身体情况[1]。

1.2.2绿色通道

群体急性中毒事件人数较多,突发性强,采用“绿色通道”形式为病人做各项身体检查,大大提高了急诊室治疗和护理的效率。

1.2.3心电监护

急救之前,护士必须测量记录病患体温、血压、心率等,一旦有异常第一时间告知负责医师,听从医师嘱咐为病人提供适合的护理,同时进行24h心电监护[2]。

1.2.4洗胃操作

为了加快毒素代谢,可为中毒病人实施洗胃。如毒物乌头碱可经人体消化吸收或外伤的表皮吸收,且吸收很迅速,极易造成中毒事件。乌头碱可由泌尿系统和口腔分泌物排出,因此针对乌头碱的病人采用洗胃急救是最直接有效手段,洗液选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KMnO4)或者2%氯化钠溶液(NaCl),利用洗胃机清洗,一直到透明无杂味液体出现。清洗结束后利用胃管先将40g左右活性炭输送到体内,再输送浓度为0.2的甘露醇125mL,加快有毒物质代谢。以上清洗操作时应时刻留意患者意识、心率、脸色、呼吸等情况,还要留意洗出液体的状态。

1.2.5供氧护理

中毒病人必须提供吸氧护理,并实时心电监测,同时还要留意患者意识、脸色、肺啰音、咳痰等方面是否有异常,一旦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告知医生。

1.2.6心理护理

食物中毒属于突发情况,发生时大部分患者都没家人在身边,难免害怕、焦虑,这些不良情绪对病情只会有害无益。护士可与患者多交流沟通,多关心他们,安抚不良情绪。按照病情逐个采用适合的心理辅导,消除病人不良心理,以便其更好配合急救工作。

1.2.7加强医护配合

医护人员协同配合产生最大能动性,当接收大量病人时,按照实际病情,护士及时进行有效分诊以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尽最大努力使所有患者第一时间接受相应治疗,并严格按照急救预案流程执行。

1.2.8急救物品准备

抢救所用耗材、药物、仪器设备必须保证完整待用状态,要求达标率为96%。急救室所有设备必须处于待用状态,设备指针必须指向所用数值。

1.2.9严密监测病人

住院病患较多,且每位病人自身耐受性不同,因此患病表征也参差不齐,对痛感的忍受度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急诊科护士密切注意病人异常出现,并采取相应有效护理对策。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士全权管理病情加重患者,严密监测并实时测量基本体征,如有异常第一时间告知医生[3]。

1.3判定依据

通过比对临床效果,请病人填写护理服务满意度表。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计算,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判定标准。

2结果

经计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急救护理干预,所得病人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很多,拥有可比性,P<0.05具备统计学的意义。

3讨论

急救群体中毒病人时,迅速给出有效紧急预案并且有条不紊配合执行,使每个病人都能得到应有救治。对此可组成紧急小分队,有专人带领,明令职责到个人,争取急救工作做到极致[4]。中毒分深浅,抢救时应优先选择病情严重的患者进行救治,尽最大能力保全病危患者生命。群体中毒是大面积恶性事件,牵扯人员众多,必须跟政府有关疾病和卫生管理部门报备。本次研究,观察组添加了急救护理干预,使得患者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很多,表明在急救时添加护理干预,能显著控制病情恶化,提高抢救效率,杜绝死亡率出现,获得病人一致好评。综上所述,抢救群体急性中毒患者时增加急救护理干预措施是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的。

参考文献

[1]许毅,吴婷,吕宇,等.2009-2011年四川省食物中毒现况[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2,27(3):154-157.

[2]李集宇,苏婉华.2008-2011年广州市海珠区食物中毒流行特征[J].职业与健康,2012,28(12):1474-1475.

[3]杨素平,宋焕麟.基层医院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旬刊,2012,3(9):238-238.

急救护理范文7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院前急救;救治成功率;满意率

0引言

院前急救又叫做院外急救,是对各种突发事故、意外伤害等进行急救的首要环节,是决定病人急救是否成功的关键[1]。院前急救工作节奏快,救援任务艰巨,病人病情发展迅速,护理风险因素较多,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2]。为此,了解院前急救中的护理风险因素,并针对性给予护理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为有效提高我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降低院前急救不良事件的发生,我院自2017年3月起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医院接收的45例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照组与干预组研究病例分别来自我院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与实施后(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各自接收的45例院前急救病人,所有病人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90例病人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16-82岁,平均(41.58±9.37)岁;其中交通意外事故39例,心脑血管疾病32例,其他疾病19例。两组病人的常规资料区别不大(P>0.05),可比较。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组则先组建一支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组内成员均接受系统化培训,具备较佳的应急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小组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以往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再针对性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2.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及急救处理流程等,根据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特点,执行弹性排班,确保急诊科24h值班人员在岗,规范交接班制度,交接班前需再次检查病人的各项指标,安排一些急救经验丰富、年资较高的护理人员参与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要求急诊科预检护士充分了解本地交通道路情况,根据要求问清楚病人病情、地点,迅速准备好急救物品,安排救护车3-5分内迅速出诊,并在出诊途中通过电话与家属保持联系,密切关注病人病情发展情况,指导家属自救。1.2.2加强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其急救风险防范意识:定期组织急诊科护士参加急救技能培训,要求其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与设备,如心肺复苏、呼吸机应用、气管插管等,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让其明白“时间就是生命”,遇到突发事件时要沉稳果断,忙而不乱,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及时清除病人口腔分泌物,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对意识清醒的病人需及时给予安慰、鼓励,注意谨言慎行,稳定病人情绪,让其配合治疗。1.2.3提高急诊科护士沟通技巧:加强对急诊科护士的沟通技能培训,充分尊重病人及家属的疾病知情权,在对病人进行急救护理时,需对病人病情做出恰当判断,根据病人或家属的文化层次,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介绍病人病情及转归,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疑问,耐心给予解释,若条件允许,可以让家属共同参与到病人的治疗方案中,尊重家属的选择权,保证沟通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1.3评价指标。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风险良事件发生率(操作失误、文件不全等)及护理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22.0软件处理,救治成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风险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通过[n(%)]表示,给予χ2检验,以P<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护理风险管理后,干预组的救治成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7.78%、2.22%、6.67%、95.5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4.44%、13.33%、22.22%、82.22%,P<0.05。

3讨论

院前急救范围较广,急救场所随意性较大,现场急救环境是院前急救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若急救环境过于狭小、光线较暗,护理人员在急救时极易因为视线不清晰而造成护理操作错误,而若急救场所在马路等人流量较大、声音较嘈杂的地方,则容易对护理人员的心理造成刺激,影响其正常思考与判断能力,对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极为不利,此外,出车速度不够快,急救仪器及物品准备不齐全,急救制度不完善,急诊科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较差,护理操作不熟练,护患沟通不良等均会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影响病人的急救成功率[3-4]。以往传统的护理通常只重视对院前急救病人生命的挽救,而忽略了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态,且急救流程不规范,交接班制度不严格等,导致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并不高,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提前预知病人存在的护理风险,再针对性给予风险管理,使得护理措施更有预见性与针对性[5-7]。本次研究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干预组病人后,干预组的救治成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中我们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交接班制度、院前急救流程、人员排班制度等,有效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加强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其急救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提高了急诊科护士院前急救操作技能,保证病人急救成功率,降低风险事件发生,而提高急诊科护士沟通技巧,有效保证护患沟通和谐性,满足病人及家属的疾病知情权与选择权,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急救满意率。总的来说,院前急救护理时加强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救治成功率与满意率,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刘劲松,张勇燕,何迪辉,等.院前急救中的隐患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02):163-165.

[2]高永霞.院前急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3):254-255.

[3]商霞芳,朱妮琴.院前急救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2):21-22.

[4]晁丽杰.风险管理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2):113-114.

[5]刘海燕.护理风险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3):251-252.

[6]杨庆玉.院前急救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8,6(17):1576-1577.

急救护理范文8

【关键词】急诊科;优质护理;护理纠纷;满意度

急诊科作为高危科室,接收的患者通常为高危患者,应及时开展治疗护理工作,及时抢救患者生命,预防死亡。但因急诊科内护理人员服务工作比较繁重,面对需要接受及时抢救的患者,如未合理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极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1]。因此急诊室合理护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选取60例急诊科患者,探讨优质护理对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60例急诊科患者,均保持清醒,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63岁,平均(41.63±6.51)岁;胃肠疾病10例,车祸伤7例,骨折13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2岁,平均(41.51±5.38)岁;胃肠疾病10例,车祸伤7例,骨折13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明显对比差异(P>0.05)。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急诊科常规护理,包括接诊中的基础护理,三查七对,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熟练开展护理操作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包括:①接诊护理: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服务态度,及时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通过分诊站及时分流,预防“扎堆”,及时将患者送往急诊室,避免耽误救治时间。按照先重后轻原则开展抢救工作,且应及时沟通,获得患者及家属理解。②救治护理:细化急救中的医护配合,提高熟练度,便于对患者及时有效的抢救。细分每个抢救环节,提高急救质量,预防风险。③文书护理:加强护理文件书写培训,提高书写规范性,即时记录患者急救处理措施,可通过表格进行病历书写,预防多花时间。④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通过讲解疾病情况及治疗方法、效果等,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信心及安全感,促进其配合度,利于患者预后。⑤输液护理: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如出现输液反应,应及时处理,预防严重不良后果,由此可降低护患纠纷。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自拟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估,总分100分,满意:≥80分,一般:60-80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满意+一般)/n×100%[2]。观察两组护理纠纷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20.0系统处理,数据采用n(%)表示,经x2验证,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纠纷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6.67%,与对照组76.67%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

2.2护理纠纷

观察组护理纠纷1例,发生率3.33%,对照组护理纠纷7例,发生率23.3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x2=12.617,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在护理服务过程中“以人为本”,可使得护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显著提高护理质量,而且可有效提高护患信任,使得患者得到更为理想的护理服务。对比常规护理措施,优质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患者为中心”,使得患者心理、认知、感受等方面均得到关注,多层次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之在临床治疗中保持较高的舒适性。总之,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急诊科护理纠纷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翟兆欣.根因分析法在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7(6):42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