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生论文范例6篇

急救医生论文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1

刘清泉表示:“中西医结合急诊有取长补短的治疗优势。目前,很多具备中西医结合急救条件的医院,都在研究如何更好发挥中医作用,以达成更好的治疗效果,以及推广中医治疗继承,这些都需要中医界内部的合作。”

中西结合急诊

说起对突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有着20年急诊科经验的刘清泉表示,“独参汤”是中医配合急救突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救命药。由于心肌梗死病人多会因病而元气大伤,所以中医急救中一般会采用人参这一大补元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材。

刘清泉告诉记者,现代医学中的心肌梗死,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名为“卒心痛”。中医在配合急救时,“独参汤”中的人参配以活血化瘀的当归,加之温通的桂枝等中药,便成为急救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救命良药。

刘清泉坦言,中西医结合急诊是非常有效的综合急救方式。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中,中西医的共同点很多。西医常采用“口咽通道、气管插管”急救方法,与我国最早的古代急救书籍《肘后备急方》中,“以管吹下部,另数人互吹之,气通则活”的中医抢救心肌梗死的原理如出一辙。

在急诊救治中,刘清泉经常会用到中医的传统急救知识。例如遇到昏迷晕厥的患者,人们可以掐病人的人中、合谷穴急救,对于发热惊厥的患者,按揉风池穴也是一种急救措施。记者了解到,如今中医急救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把传统方剂里的有效成分分析提取出来,制成针剂等剂型方便救治,让药物成分能够得到更快吸收并发挥作用。

历史上的中医急救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蕴含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医学古籍中更是有上百种的草药和病症治疗方法。刘清泉告诉记者:“与大众对中医的‘传统重养生’的观念不同,其实在中国整个医学发展历史中,中医在保护生命健康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对于疾病的急救治疗。”

在古老的文献记载中,中国古代的瘟疫流行基本都是以中医救治为主,以迅速地遏制疾病的突发和蔓延。刘清泉解释称,《黄帝内经》作为最早的中医传统书籍,其中就有许多治疗方法是针对突发危重症病例。《黄帝内经》中有许多例如“卒心痛”的病情探究,“卒”字就是急性病的代名词。

回顾历史,中医的历代名家多数研究急诊学。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伤寒病”在古代也是一种急性突发传染病,书中就伤寒病的发病情况、诊治经验、药方救治有着细致的讲解。

采访中,刘清泉动作形象地表述了最古老的中医急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东晋时期的作者葛洪对这本书籍的功能用意。古代医生会将《肘后备急方》放在宽大的衣袖中,在中医急救诊疗时可以快速拿出来查看并开方救人。”

中医自古就有“走马看伤寒”的传统说法。因为外感病传变快,症状不断变化加重,所以古时医生都是守候在病人家里,或者在诊所现场煎药让病者服药,观察其变化。

理论结合技术

中医学的发展伴随着中国5000年的文化大背景,因此,中医急诊医学更是一种基于深厚传统临床经验的学科。但近100年内,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相对西医体系的迅速发展,人们眼中的传统中医则显得古老且神秘。

刘清泉坦言,虽然1000多年前的中医就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但中医在运用科学技术工具方面的欠缺则阻碍了其发展。因此,中医只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配合,才能使古老文化瑰宝形成学科体系,提升中医学的就诊经验。

目前,医生对于中医急诊的认识度和病例证据不足,导致不敢轻易将中医治疗运用在风险过高的急诊上。“中医内部欠缺‘诊疗共识’的统一。系统的科学梳理与归纳是中医治病理念与方式提高创新的关键。”刘清泉如是说。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2

[关键词]早期预警评分;护士;急救

口腔专科医院在口腔颌面部疾病的专科医疗上具有较高水平,但在危急情况的处理和综合救治方面能力相对薄弱[1]。在手术或治疗前,医护人员会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在术后或治疗后的应激状态下,患者常出现喉头水肿、突发心绞痛[2]、出血性休克等急症表现[3]。但非综合医院在急救设备及医护人员急救水平相对不足,患者无法在口腔专科医院得到立即有效的治疗,故口腔医院专科护士对急危重症病情的准确评估非常重要[4-5]。早期预警评分量表(EWS)是国际上应用快捷方便的评分系统,可提高医护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险程度的识别水平[6-8],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关于口腔专科医院使用早期预警评分作为观察及呼叫医生的依据未见报道。本文旨在通过对口腔专科医院护士早期预警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实际调查,分析口腔专科医院护士的早期预警能力现状及相关因素,以期制定出提高其早期预警能力的对应措施,提高口腔专科医院护士的急救意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3月对吉林省长春市某公立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5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纳入标准为:从事口腔颌面外科或口腔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护士,具有护士执业证书且自愿参加者。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调查问卷包括2部分: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文化程度、从事本工作年限、护士层级、急救理论学习经历、急救相关培训经历、急诊科实习轮转进修经历、抢救经历、呼叫医生依据。早期预警能力调查表:分为三部分:①危急预判能力:5个条目;②早期预警评分知晓情况:共计6个条目;③访谈:2个条目,不计分,仅作为了解口腔专科护士评估危急病情现状的参考。单选题采用5、3、1评分法计分,根据评分将早期预警能力分为三个水平:低水平(11~25分),中水平(26~40分),高水平(41~55分),总分越高,早期预警能力越强。笔者对早期预警能力调查表结果进行分析,得出Cronbach'α系数为0.737,信效度可靠。

1.2.2资料收集方法:选取吉林省长春市某公立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5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利用护士休息时间,说明问卷调查的目的,解释问卷相关内容,取得其知情同意,当场发放,现场回收,进行再次核对,以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回收有效率为100%。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口腔专科护士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50份,在文化程度中本科文化占86%,88%的口腔专科医院护士学习过急救理论知识,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详见表1。

2.2口腔专科医院护士早期预警能力标准化得分为59.89%,总体水平较低。早期预警评分知晓情况得分为12.38±7.93,仅占41.27%,见表2。

2.3多因素分析:口腔专科护士的基本资料在早期预警能力得分上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护士层级较高的口腔专科护士的危急预判能力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层级为N3的护士在危急预判能力得分上高于其他层级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理论学习经历、急救培训经历是影响口腔专科医院护士早期预警能力的主要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口腔专科医院护士早期预警能力总体水平不容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口腔专科医院护士早期预警能力得分为(32.94±7.74)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66%护士仅了解过或不知道早期预警评分,无人掌握早期预警评分的使用。访谈环节结果显示,口腔专科医院护士在进行病情评估时主要以监护仪上的生命体征数值为参考依据,部分护士会参考血糖、血钾等危急值、心电图波形[9]等,但在预警范围方面说法不一,普遍认为各参数超出正常范围即为预警指标。口腔专科护士早期预警能力与急救应变能力较低,与其对口腔医院住院患者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风险意识不足有关。口腔专科医院对专科护理与急诊急救培训较为重视,但在临床工作中客观评估急危重症患者病情的能力尚有不足。统一评估急危重症患者病情的工具尚待制定。

3.2口腔专科护士早期预警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3.2.1急救相关培训经历对口腔专科医院护士早期预警能力的影响:口腔专科医院在护士新入职时统一组织进行急诊急救课程的学习及急诊急救操作培训,很多口腔专科医院护士具有良好的急救知识,但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准确应用,建议口腔专科医院开展更为系统的急诊急救知识与操作培训[10],重点讲解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前期表现以及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各指标的意义,使护士将早期预警评分量表上的指标与临床上出现的体征及参考值进行对应,将早期预警评分量表应用于临床,准确预判患者病情的危急程度,降低死亡率[11]。凭借早期预警评分分值呼叫医生查看患者,与医生在判断患者危急状况方面达成统一意见,便于医护关系的和谐发展,将患者的损失降到最小。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3

关键词:沟通;院前急救;技巧;医患纠纷

院前急救多见于严重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事故现场,或急性发作的某些危重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跳骤停,急性脑血管意外、急性脑梗塞等。需要院前急救的疾病共同的特点是病情严重、复杂多变、发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1]。由于起病突然,患者及家属缺乏任何心理准备,一旦出现死亡等不可挽回的情况,家属很难接受,由此引发医患纠纷[2]。因此,在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积极进行抢救,同时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家属保持合理的心理预期,减少医患纠纷。本文以本救援中心收治的75例严重创伤患者家属为调查对象,分析沟通技巧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6月~2013年12月,本救援中心收治的75例严重创伤患者的家属。按1∶1的比率,选取75名家属进行调查,其中男家属52名,女家属13例。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35.7±1.38岁);文化程度:小学学历6名,初中学历12名,高中学历26名,大学及以上学历31名。选取同期参与急救的18名医护人员进行对照调查。

1.2排除对象 选取家属对象,排除情绪容易激动、暴躁、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及合并精神障碍性疾病者。

1.3方法

1.3.1沟通技巧培训 自2012年6月其,对本单位急救中心急救人员进行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的专业沟通技巧强化培训。内部沟通是加强急救人员之间的理解、配合沟通,外部沟通是指加强急救人员与合作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

1.3.2满意度调查 提前设计好问卷调查表,将表格发放给受调查对象,请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实际操作认真填写。调查问卷包括患者或家属对院前急救服务行为的满意度调查表、医生、护士配合满意度调查表。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是采用SPSS15.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2.1沟通技巧培训后患者满意度调查 进行沟通技巧培训后,患者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为94.67%、现场处理能力97.33%、疾病诊断与观察97.33%、急救用药98.67%、与院内衔接的满意度为96.00%,见表1。

2.2医生、护士之间满意度调查 强化沟通技巧培训后,医、护之间在相互对对方的服务态度、专业理论知识、急救技术、应变协调能力、医护间配合与尊重的满意度都非常高,见表2。

3讨论

今年来,患者家属对医生的不信任程度越来越深,最重要的原因是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家属对疾病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导致对急救、治疗结果缺乏心理预期,直接引发医患矛盾。院前急救过程中,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急救医生,都最希望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急救医生忙于救人的同时,没有时间向家属解释病情,没有时间和患者做有效的沟通,一旦急救失败,患者家属很难接受,因而迁怒于医生,使患者满意度下降,认为医生不可信任、急救中没有及时交代病情,造成医患纠纷。医生所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殊性,无条件地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进行抢救,是医生的天职,但医生在急救过程中,还受自身业务水平、医护间配合、应变协调能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导致急救结果的不同[3]。

本救援中心在沟通技巧培训中强化外部沟通,即医患间的沟通。医生在急救的同时,重视和患者家属的交流,及时向家属说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使家属保持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调查显示,80%的医患纠纷都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医患沟通,而医疗技术原因只是患者家属的一个纠纷理由[4]。本研究中,加强外部医患沟通后,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现场处理能力、疾病诊断与观察、急救用药、与院内衔接的满意度非常高。因此,应重视医患沟通,提高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纠纷[5]。

本救援中心同时强化院内沟通技巧培训,即急救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在急救过程中,医生及时诊断、正确急救;护士提供护理措施,协助医生采取急救处理,遵医嘱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医生在急救中占主体地位,护士加强配合,医护间互相尊重,共同完成急救任务[6]。

综上所述,强化沟通技巧培训,积极进行外部与内部沟通,加强医护间配合,提高急救水平,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可有效降低院前急救中的医患纠纷,对提高医务人员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9,39(3):191-192.

[2]张岩,魏来临,赵延英.谈医护人员的非语言流技巧对医患沟通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10,2(1):48-49.

[3]孙益琴.严重复合伤患者的院外急救与护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5):319-320.

[4]张忠森.急性左心衰竭43例院前急救与转运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04):54-55.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4

【关键词】珠海;院前急救;服务现状;对策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8.089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可以为挽回患者生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为到院内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1]。作为院前急救工作者,应熟练掌握它的基本特点,从思想上到工作上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以便圆满完成院前急救任务[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珠海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濒临南海,与澳门陆路相通,拥有3个行政区,200万人口,7640平方公里的海滨城市。笔者所在市现行急救模式为单纯“指挥调度型”,是以市急救指挥中心为龙头,由全市20家医院和镇级卫生院为急救网络单位而形成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实行集中受理,统一调度,就近派车,专科出诊,患者选择的原则。全市从事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约700人,绝大部分为兼职人员[4]。

2008年1月-2010年12月珠海院前急救有效出车49 880次,救治伤病员51 658个,平均出车时间3.1 min,超时出车率33.2%,平均反应时间14.2 min,平均现场抢救时间为8.8 min。

1.2方法通过整理数据、调查走访,召开访谈会等方式,将在院前急救活动中获得的成功范例和所发生的差错、事故、投诉、纠纷进行总结,总结其现状和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

2结果

珠海市院前急救主要程序基本符合院前急救服务需求。各急救分站院前急救程序相差不大,均为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是对患者进行体检,再进行现场急救处理、转运和途中监护。统计显示,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基本能够快速出车,坚持急救操作常规,医护配合良好,未出现明显医疗差错,因急救医务人员行为不当引发投诉5宗。

经调查分析发现,珠海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院前急救工作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精益求精,造成院前急救工作中技术风险增大,给急救人员形成较大的压力。部分急救人员没有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平时不注重业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设备的使用掌握不熟练,造成上班时不能熟练完成较复杂的操作,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容易导致操作失败,进而引发医患纠纷。另外部分急救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紧急抢救时手忙脚乱,在家属面前大喊大叫,或抢救过程中讲一些与抢救无关的话和事;对患者家属拒绝接受的抢救治疗,没有及时签字而易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院前急救病例及时性、准确性不够,如果发生医疗纠纷,这部分院前急救病例将不能提供有利的法律依据。主要影响因素为珠海市急救模式所限,无专职的院前急救队伍,急救人员缺乏系统的院前急救培训[4]。

由于部分患者及家属所受教育的限制,素质不高,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或者由于疾病,特别是突发疾病,危重症的影响及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制等因素,患者及家属易产生不良心境,导致过激行为,都是导致医患纠纷的一个因素。

3讨论

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工作在急救现场的第一线,急救人员的形象素质、精神风貌能直接或间接体现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院前急救人员每天不断地为病情和需求千差万别的患者提供急救服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常需要急救人员及时快速做出反应,共同协作和密切配合,某一环节或某一个人的工作出现偏差,就可能影响整体工作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在执行抢救任务中,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现场人尽收眼底。此时急救医务人员要胆大心细,操作稳重,抢救操作时娴熟有序,尽量不要显得慌乱,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同时应注重现场的气氛,态度温和,沉着冷静、有条不紊,注意讲话艺术,考虑患者情绪,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

针对珠海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服务现状,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点中进行加强:(1)接到“120”派车指令后,争分夺秒进行协调、快速出车;(2)出车前和出车途中备齐急救物品,确保通讯畅通,途中可与120中心保持联系,了解病情最新变化,作好针对性准备,避免到达现场后的忙乱;(3)勤实践,熟练掌握各种技术及设备,反复强化训练,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专业型急救人员[5];(4)培养协调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严格遵守急救操作原则,医护配合默契;(5)院前急救患者因其病种多,病情复杂,且由于救护车诊疗设备少,现场急救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诊断不能明确,这就需要加强患者转运途中监护,急救人员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患者进行监测;(6)院前急救的伤病员有相当一部分家属都不在现场,急救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安慰和心理指导。如患者被送到非出车医院,急救人员应与急诊科医务人员做好患者病情交接,避免纠纷的发生[6-7];(7)出诊救护车返回急救分站后,出车急救人员应对车厢内器械物品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工作。每次执行完一次院前急救任务后,应及时补充消耗的一次性医疗耗材和药品,为下趟任务做好准备;(8)经常组织急救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了解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医患双方法律问题;(9)对患者家属拒绝接受的抢救治疗,要及时请患者家属在病历上签字;(10)进行急救操作后应及时做好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为患者到达医院做进一步诊治提供有效的数据和信息。一般情况下,院前急救病例应在每次完成急救任务后即刻完成。

院前急救处于急救医学的最前沿,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服务窗口,直接反应一个城市医疗文明现状[3]。这对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很高,除加强业务学习,总结工作经验外,还应参加各种形式的院前急救技术培训班,学习先进的院前急救技术和先进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拓展知识,开阔视野。120急救中心要加强组织院前急救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并分步实施,逐步实现珠海市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服务规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

[2]关若珊.院前急救的特点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7,17(9): 807-808.

[3]赵永春,张永利.院前急救医师必修教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4]梅文华,李力,沈向东,等.浅谈珠海市院前急救服务弊端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3,6(8):681-682.

[5]陈玉梅.基层医院在院前急救中应对救护分析[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l6(1):111.

[6]范锦.谈如何促进院前急救发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6):139-142.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院前急救文化建设人文环境行知合一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院前急救工作是社会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应对突发意外伤害事件及疫情逐年增多,对人类社会及生命构成很大威胁[1]。院前工作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院前急救职责和作用也倍受各方关注和瞩目。

在发展建设中,无锡市急救中心不仅逐步完善现代化的急救体系装备建设,更加注重营造富有急救行业特色的人文环境。围绕强化生命意识教育,积极培育急救人文精神;熏陶职业素养,倡导行知合一人文关怀;激发自我教育潜能,营造精神家园人文需要等方面,为院前急救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医药先进单位”、“全国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群众对“120”的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一、强化生命意识教育,培育急救特色的人文精神

1.院前急救工作特点

院前急救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时间上不确定性,地域上的广泛性,工作上的被动性,应对上的长期性。这就要求院前急救长备不懈,随时能应对,拉得出、应得上、救得好;要求医护人员须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急救现场,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救助患者的生命,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决策[1]。

2.开展生命意识教育

为确保中心具备抢救生命、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重大灾害的救援能力,中心在对职工开展教育时,着重开展生命意识的人文培育。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2]。从引入理念到团队意识培养,从自我提高到创造交流的平台,开创了实践急救人文教育新模式。不仅邀请享有一定威望的专家来中心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职业道德”等系列讲座,在传统文化和职业使命的熏陶中,让职工理解生命与天、物、人、我四者之间的关系,追求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并进而知行合一,立己立人。

3.注重急救理念培育

通过“我在急救路上服务理念”的表达,让不同岗位、不同工作年限的普通职工积极参与,讲述点滴体会和感受,并不断自我完善、自我修整提高,牢固树立 “病人生命第一”的理念,建立起 “四得”(服务的承诺要记得,病人的意见要听得,病人的困难要帮得,受了委屈要忍得)的职业准绳,明晰急救人“敬畏生命、用心服务、普济众生”的核心价值观。

在实际工作中,凡急救发展中遇到阻力和难题,急救工作中遇到困惑,与病家发生冲突矛盾等,领导和职工们都会在一起分析思考:是否有背于“病人第一”的宗旨,以此理清思路,达成共识。突破各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阻碍,化解各种医患矛盾问题。 实践证明,急救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以其特有的导向、激励、凝聚、塑造等功能,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活动载体,在急救职业道德的培育和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内化为他们坚强的精神力量[3]。

二、熏陶职业素养,倡导行知合一的人文关怀

在急救理念和精神支撑下,还需不断熏陶自身的职业素养,去为病人解除病痛,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焦虑,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把人文关怀的理念和价值观,变成为行知合一的自觉行动,需要在三个结合上下功夫。

1.把满足病人期望同提高员工素质结合起来

由于院前急救固有的风险性,病人病情变化快[4],急救环境的特殊,急救医疗服务没有达到伤病人员及其家属的期望值,则会必然引发误解而产生医患矛盾[5],因而对急救服务的要求更高。加之危重患者急救时间的紧迫,所以对急救服务细节的要求也不尽一样。

急救伦理素质和急救技能素质一样,都是急救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5]。要通过开展“沟通技巧”、“团队配合”、“幸福感”等培训,对急救工作的属性要求,发挥团队的力量,增加做好工作的信心,以及调整工作心态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通过开展“创伤救治”模拟场景培训,模拟开放性气胸、腹部开放伤肠外露、严重呼吸困难等创伤场景,让职工在模拟现场开展问诊、体检、辅检、救治、搬运等强化训练,熟悉不同病种特殊场景的工作流程,进行角色互换“做一次病人”的体验等,帮助职工从细处着手,最大限度减少伤病员二次损伤,从而重视病人的感受,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突出对患者关爱之情[6]。此外,通过开展急救员培训,军训,“学雷锋见行动”,“比一比赛一赛”,评选岗位标兵、服务明星等活动,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激励职工在岗奉献。

素质提升,能进一步带动和促进院前急救质量的提升。2013年中心35名急救医生收获了“生命之星”勋章。得到奖牌并非易事,一颗星就代表成功救治了一名猝死病人。

2.把人文关怀同提高员工职业素养结合起来

医学的伦理基础是为患者服务,离开这一点,离开人文关怀,医学的科学价值就会失去根基。人文素养对医务人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7]。要注重职工细小环节上的人文精神培养,使人文关怀成为急救人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

开展“120文明之路”一线风采摄影展,自导自拍《急救‘心术’》微电影,“真情与感动”难忘的医患故事征集,自编自演小品《我是120》、《我要上前线》,以及《天使的翅膀》小合唱与诗朗诵等形式,引导人的思维、陶冶人的情操,凝聚人的智慧,调动人的积极性。让职工把个人目标融入中心的发展目标之中,同心同德,凝聚成一股合力,发挥出整体优势[8]。对病人推行并丰富 “三明白”(病情诊断、用药治疗、收费项目标准明白),“三主动”(主动配合、主动服务、主动抬担架),“五到位”(安全驾车、出车检查、车辆整洁、急救配合、文明服务到位)等特色服务举措,创建 “120――有求必应”、“温暖回家路,爱酒城际间――党员长途转运班组“等富有人文关怀、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使急救人员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无论“三无”病人还是流浪汉或是酒醉病人,不管收不收得到费,无论上班还是已经下班,职工从思想上达成了共识――既然选择“120”就意味着服从指挥,意味着必需辛劳和奉献。在1月份大雪、2月“春运”高锋、3月“学雷锋”、夏季“战高温”期间,通过开设“春运保障班”、“行知救护班”,组织志愿服务队,积极应对呼叫救护车难的矛盾,确保市民最需要时能够出好车,社会反响良好。

3.把强化社会责任同树立急救新风尚结合起来

院前急救要科学发展,不仅需要承担起公益性的社会责任,还需加强与社会各届的交流沟通,赢得百姓的理解、支持与配合,确保院前急救和谐稳定发展。

为了贴进社会发展的需要,贴进百姓健康的需求,要建立多种途径搭建平台,通过参加应急演练,为市民培训急救知识和技能,参与各类服务性急救保障服务等,展示急救的公益形象;开展“危机时刻请记得我――120”走进直播室活动,请市民“走进120,体验120”市民体验日活动;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市民道德巡访团、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等来中心调研走访活动等,广泛倾听领导和市民群众对急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共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更好地向社会提供公平可及的院前急救服务。同时,要通过主动邀请市民、记者跟车体验,与急救人一起并肩作战,懂得作为一名急救人的社会责任和必备素质,在相互增进了解时,取得理解和支持,共同为人道救助开辟出“绿色通道”,伸出援助之手。

各大媒体多次报道急救人的优秀事迹:破窗而入抢救轻生女子;跳下泥坑抢救生命垂危患者;动车停歇5分钟内“一针”挽救患儿;爬惠山冒雨抬下180斤重的病人……急救的人文关怀处处充满着向善的力量,人与人之间,急救人与社会、服务对象之间也因此更加和谐。

三、激发自我教育潜能,营造精神家园的人文需要

中心用文化激发潜能,用心积累和放大文化的力量,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职工自觉行动的管理方法[9]。充分利用简报、办公内网、无锡急救网、橱窗、无锡急救新华博客和微博等文化阵地,开设急救心声,讲述职工自己的故事――报道职工原创的急救体会、急救现场的生动图片、各急救站的团队信息;通报表扬来电来信的感觉人事迹;报道去一线跟车、科室推举的新举措和职工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25幅“真情与感动”图片长廊;编撰《铸造坚实的生命之舟》、《当好市民的生命卫士》、《谱写多彩的生命之歌》、《传承永恒的救死扶伤》年度文化手册……通过影像、文字,富有急救特色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大家一起分享对人生的态度、对工作的积极心态,传承生动而难忘的医患故事,相互间点亮心灵之火,相互间产生共鸣,营造一个富有人情味和文化气息的医疗环境[10]。实践证明,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时、度、效上做文章,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职工们才会有精神上的“加油站”。

在平时急救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职业活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我批评,这种精神上的自我调节促使医务人员的事业道德素养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不断提升、不断完善[11]。在“感动•瞬间”――江苏省卫生系统医务人员职业风采摄影大赛中,有7篇稿件入围,其中一幅获得一等奖;两位医生出席江苏省卫生厅“真情与感动――我难忘的医患故事”颁奖大会,分获二、三等奖,成为入围作品最多的单位之一。

近两年来,中心接到服务对象来电来信表扬150余次,受表扬职工266人次。打开急救中心表扬回访单,一个个富有感染力的肺腑之声映入眼帘。“遇到120,就能解决困难”;“120,次次帮患者‘活’生命”,“无锡120真好!”在绝望之中,120帮我找到了精神上的支持与后盾”――这一句句表扬的话语,是急救人几年来用心服务的见证。职工们用自己的思索与实践丰富了“生命第一”的思想羽翼,共筑着行知合一的精神家园,为院前急救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立新,王少平,宋成珍,张培.120院前急救从业人员心理卫生状况初步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2):337-338

[2]李芳,杨朝均,徐建中.医学人文培育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2):73-74

[3]祝瑾,傅智勇,张京平.医院环境文化的本质解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406-407

[4]陈志刚.构筑伦理道德防线提高院前急救质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61-63

[5]周奇,朱成明,陆建明.院前急救医患矛盾的伦理原因及对策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1,25(6):405-407

[6]周妤,秦芳,马宝山,罗宏丹,姚蕾.神经内科病房护理文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2):203-205

[7]吕志,徐勇.试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79-81

[8]陆建明,康小明.试论医院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3):51-52

[9]徐昌璞,钟声,李梅,等.现代医院人才资源开发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5):75-77

急救医生论文范文6

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

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中,>90分达到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通过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不但可以提高患者抢救效果,而且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素质,为急诊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门诊急诊护理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73-01

门诊急诊是抢救危重患者医务工作的第一线,通常急诊患者起病急、病程进展快、病情较重,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门诊急救需要较高的医疗质量,而急救护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以此为患者提供迅速、及时、高效的护理服务[1]。为此本文将探讨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的措施,尽最大努力抢救患者生命。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240例门诊急诊患者,其中男143例,女97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2.3±2.4岁,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平均分为两组,行质量控制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各1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急诊疾病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措施如下:

1.2.1提高护理人员综合专业素质。专业急救理论及实践培训。组织护理人员统一进行专业急救理论及实践培训,拓宽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面,根据门诊急诊特点,掌握各种抢救技术、止血固定肢体、心肺复苏术、穿刺技术、急救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抢救技能,同时,也要掌握现代监护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库,对有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应登记记录,为临床抢救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2]。

1.2.2加强门诊急诊抢救。门诊急诊患者多为急危重症,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急诊就诊范围,重视院前急救,强调时间观念,组织医护人员前往现场抢救,院前现场中初步对患者危情进行判断,同时院内建立“生命绿色通道”,强化急诊护理环节,立即送至手术室继续抢救,从而保证急诊救治的快速有效[3]。

1.2.3强化服务质量观念。坚持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观念,为患者提供迅速、及时、高效的护理服务,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患者相关病史,用药禁忌等资料,为临床医生提供抢救治疗资料,缩短患者抢救时间[4]。

1.2.4加强监护观察。因急诊患者发病时间短、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为此护理人员应通过现代监护仪器设备,从接诊到手术室抢救,再到术后入室观察期间,严密加强急诊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症状的变化,并依照记录患者临床变化资料,为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5]。

1.2.5规范护理文书。

认真、准确、详细地记录门诊急诊期间患者的临床变化资料及相关所需资料,记录应用急诊药品的品种、剂量、时间等资料,以便统计和查对,以免出现医疗差错[6]。

1.3评定标准。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参照《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所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中,>90分达到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门诊急诊患者病情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而门诊急诊护士快速应急能力和娴熟的抢救技能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基础之一,通过急诊抢救,并配以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7,8]。

3.1增强护理服务意识。

3.1.1加强应急反应速度。速度是门诊急诊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突出抢救生命至上的观念,因此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在急诊中的应急反应速度,要求急救门诊护士要具备反应快、动作迅速、护理操作熟练、掌握急救医药及医疗器械的使用、加强医护之间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最有效的抢救护理方案等快速反应的素质[9]。

3.1.2树立院前急救意识。一有急诊任务,应在第一时间组织好医护人员到达急救现场,在现场开展急救,为此需要护理人员具备院前急救专业素质,并配合医生转运患者,在回院途中给予不间断给予心肺复苏、止血固定躯体等抢救措施[10]。

3.1.3加强监护意识。掌握现代监护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根据各种监护数据,并掌握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患者临床变化情况的资料,为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11]。

3.2门诊急救流程及管理模式。

3.2.1建立“生命绿色通道”。门诊急诊中,需要快速抢救患者生命,为提高抢救质量,应建立“生命绿色通道”,强化急诊环节,将危重患者迅速推进抢救室后配合医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氧输液支持,并给予相应检查配合工作[12]。

3.2.2制定急、危、重及公共卫生事件的护理实施预案。总结每次急救护理的经验,制定面对急、危、重患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处理预案,并依照急救护理方案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演练、考核。强化急救培训,提高抢救效率,规避抢救隐患,推动急救护理工作能有效开展。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行质量控制的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中,>90分达到66.7%,明显高于行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的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红艳,谭东.急诊病人的输液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5(14):281

[2]陈军.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识别与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2(29):320

[3]翁淑贞.加强护理规范管理提高急诊护理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8,12(11):103

[4]汪东亮,孙明,金薇.提高急诊质量管理的“六个环节”[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06(1):158

[5]徐燕荣.对急诊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东南国防医药,2008,03(16):293

[6]王波.转变对急诊患者急救护理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3):285

[7]黄金姣.流程管理在门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蛇志,2012,01(26):134

[8]梁美英,罗银秋.急诊综合护理模式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意义[J].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2011,02(6):279

[9]文美月,黄玉娟.门诊患者对急诊注射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02(16):198

[10]姚峥,刘力松,张育.人性化服务理念在门急诊管理中的具体应用[J].中国医院,2008,12(0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