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知识范例6篇

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知识范文1

随着家长和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重视,以及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逐年提高,高职类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每年都会招收大量学生,伴随着计算机专业生源的不断增多,各高职院校也正不断调整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然而在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重软件、轻硬件”的教育现象,在对学生的培养上缺少对计算机硬件方面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教育情况不断被重视,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农村生源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而由于地域限制、经济条件限制等因素,导致这些农村生源的学生以前接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较少,在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方面进展较慢。

2.农村生源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硬件基础薄弱

由于农村学校教育课程中对计算机专业教育缺少足够的重视,且碍于学校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村生源的学生接触计算机较晚,甚至有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从而导致了农村生源的学生在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上掌握薄弱,缺少基本的硬件理论支撑。

2)软件编程能力欠缺

大多数农村生源的学生在大学之前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编程方面的学习,从而导致在开始学习计算机软件编程课程的时候成长较慢,由于软件基础理论知识的欠缺,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编程方面的教学进度,进一步影响了学生软件编程能力的提高。

3)对传统计算机教学方式接受较慢

传统计算机教学主要采取“老师讲课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方式,学生缺少自主锻炼的机会,一些高职类院校缺少足够的机房等基础教学设施,导致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村生源学生缺少直接的实践练习机会,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培养。

3.改革计算机专业农村生源学生的培养机制

针对于农村生源计算机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创新性实践教学的理念,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索适合农村生源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新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学校硬件教学设施

高职类院校应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均衡配置学校教育资源,加大投入计算机专业硬件基础设施,加快现代信息化建设步伐,扩大计算机机房、多媒体电教室等基础教学设备,为学生能够随时使用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提供保证。

2)软件编程与硬件教学有机结合

学校在不断注重学生软件编程能力教育的同时,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硬件基础知识的教育,做到软件教学和硬件教学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软件编程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硬件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

3)加强计算机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主要注重老师在课堂中的职责和地位,随着对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的不断增强,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高职类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加强学生对计算机专业项目的总体把握和细节实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4)组织并实践计算机竞赛项目

通过参加计算机专业知识竞赛项目,不仅可以使同学们进一步熟悉基本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计算机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计算机竞赛项目、全国计算机挑战杯等各类计算机大赛,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对学生专业技能、合作意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应该积极将这类竞赛内容融入到教学课程当中,从而进一步培养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水平。

5)校企联合新型教学机制

高职类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企业输送高科技人才,学校应该重视对企业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企业技能的培训,通过校企联合教学的教学机制,采用“学校教学、企业实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校就开始接触企业的工作内容和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

4.结束语

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硬件 软件 网络使用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中职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此课程一般包括计算机硬件、输入法学习、操作系统(WINXP或WIN7)、办公软件使用和互联网基础知识。一般教师在教此门课程时,基本照本宣科。很多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连基本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都过不了,使得本课程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如何改革学习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使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增加实际操作教学内容

在进入校门之前,中职院校的新生都已会一些计算机知识,但仅限于上个网页,打个游戏,聊下QQ。在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新生也会在回家后购买计算机。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里,介绍计算机软硬件这部分的内容,已经是陈旧得不能再陈旧了,远远跟不上现实中的硬件更新速度,导致学生学到的硬件架构知识完全无用。在购买自己的计算机时,学生经常被商家蒙得晕头转向,却无计可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当时所流行的硬件种类、性能(包括参数)、名称,对资料进行一定的收集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内容包括图片演示、参数比较、视频讲解、硬件测试软件的使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硬件知识架构,在购买的过程中,能识别一定的硬件参数,减少受骗几率。另外,在课后可以适当地布置作业,作业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去电脑市场查找自己想要的电脑型号与对应的价格,再回到课堂上,对学生带回来的型号与价格进行点评、分析,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到各种型号的区别,为自己真正选择电脑打下一定基础。

二、讲解操作系统

在介绍完电脑硬件这部分内容之后,需要讲解的就是操作系统部分。现今流行的操作系统就是WIN XP与WIN 7系统了,WIN 7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WINXP已经在慢慢淡出市场。现下新出的硬件,比如固态硬件等,都只有在WIN 7下才能良好运转。在操作系统的教学中,除了基本的操作,如复制、粘贴等基本的工具使用以外,还应该加入对操作系统设置的讲解,如用户管理、进程管理、服务管理、设备管理和驱动程序的安装。很多时候,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总是抱怨计算机很慢很卡,动不动就认为计算机出了故障。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使用操作系统不当造成的,如一开机就有五六个窗口跳出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加入以下内容,第一,安装软件的时候要看清楚提示,不要乱装插件,不需要开机时就启动的软件,就不让开机启动。第二,认识操作系统的进程与服务,知道如何开启与关闭服务。第三,了解设备管理器,如果设备没有驱动或驱动程序安装错误(出现黄色感叹号),应当如何下载正确的驱动,进行安装。在详细地讲解了这部分知识后,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就会又上一个台阶。

三、针对“考证”的教学

考证是中职院校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一个与计算机能力相关的就是“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其中,办公软件的试题占了较大的比重。在教材中虽然也讲解了办公软件的使用操作技巧,但是在考试当中,学生还是不能很顺利地完成应试。经过分析,笔者发现,主要是平时讲的例子与考试不相符,上机练习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讲解往年考试的真题,并让学生多练习。一般学生在看教师操作的时候觉得很容易,自己练习起来时,却因为某个功能找不到而出现操作错误,这是因为学生很难将操作一次性全部记下,所以我们提倡将教师自己做题的过程用屏录软件录下来,保存为一般的通用视频格式,如AVI、RMVB之类。除了上课的演示,再让学生将操作视频拷回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复习演练。通过以上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做题正确率。

四、互联网知识教学

现在大学生寝室用得最多的网络设备就是两样,一是普通版交换机,二是无线路由器。交换机没有什么需要讲解的内容,接上网线、插上电源就可以使用,而无线路由器我们可以讲解一下,如何设置上网账号,如何设置无线加密功能,如何设置内置防火墙功能。另外,可以讲解一下网上交易要注意的事项,如何识别安全购物网站,进行安全的电子商务交易。讲解安装网络防火墙,设置一些常用的网络规则,抵御木马软件的攻击。

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安装;维护;基础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及硬件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中的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深入了解与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部件的分类、性能及选购方法,并对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硬件结构、软件安装、相互联系和作用做到深入的理解,通过对硬件的维护及软件的安装能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装,并对简单的故障进行排除。

一、计算机硬件的故障诊断

1.对计算机的故障进行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对计算机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计算机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三类: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人为因素。我们所说的内部因素主要是元器件的性能及质量问题导致的故障,这种因素还有器件的完全损坏;外部因素主要是受用户使用的外部条件所致,比如,较长时间地使用所造成的元器件受损、灰尘导致元器件性能降低等情况;人为因素还有用户主体使用不当导致的故障。通过分析,学生对相应故障进行了归类,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2.对计算机的故障进行诊断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对计算机日常出现的故障进行诊

断。一般来说,计算机的硬件故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黑屏、开机没有反应、显示器颜色异常、系统不能启动、硬盘损坏等。学生在维修之前,要对故障进行诊断,确认是不是硬件的问题,此时,可以借助计算机的启动原理对硬件的故障原因进行判断。所采用的故障诊断方法包括观察法、拔插法、替换法、隔离法、高级诊断程序检测法以及综合判断法等。学生可以迅速准确地弄清计算机硬件故障原因,为进行维修打下基础。

二、计算机硬件的组装与维护

1.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组装

为了让学生学习到计算机组装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设立虚拟计算机实验室的方法进行。虚拟机是一种软件,它通过在电脑上虚拟一个计算机,让学生可以进行真正的操作。因为在计算机硬件安装与维护过程中,某些计算机设备容易损坏,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可以通过虚拟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解决各种问题,因为利用虚拟的设备中不产生磨损和消耗。出现错误的步骤,计算机会进行提示,所以,虚拟设备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这对初学硬件维修的学生来说更有益,这样学生就不用担心对硬造成的损坏,我们可以大胆地对计算机硬件维修技术进行练习,对虚拟硬件设备可以

进行维护。比如,计算机病毒能够对虚拟硬件造成损坏,只有及时进行备份,并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常规的维护,这种造成的损坏会极小,远远小于真实的硬件设备维护,它的资金消耗及工作量也小得多。这样,我们可以推断出虚拟技术的强大,以及它具有的明显优势。

2.做好硬件的保养工作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计算机进行及时的保养,比如,定期开机,尤其是在潮湿的季节里,机箱会因受潮发生短路,经常使用的电脑不易坏。当周围没有避雷针时,打雷天气不能开电脑,还要把所有的插头拔下。在夏天要进行散热,不能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长时间使用电脑,冬季要加强防冻,因为电脑也会怕冷。电脑闲置时,把它的显示器、机箱、键盘用透气性好,且遮盖性强的布将其遮盖。

3.对软件系统加强日常维护

对计算机的相关硬件配置做深入的了解,并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维护工具的使用,对计算机做及时的维护,从而使计算机可以实现高效的服务。对软件系统的日常维护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安装,对防护软件以及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比如,对数据备份工具、硬件测试软件、注册表工具、系统管理工具、优化工具的安装等。对软件的维护主要包括以上知识与内容。

4.借助多媒体机房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机房配有投影、教学控制软件等教学设施,对教师教学的演示与临时文件分发带来了便利。从总体上讲,可以借助于计算机机房相关硬件条件,对计算机软件安装与维护进行演示,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为了使教学质量有保障,使教学顺利进行,计算机的安装与维护工作要提前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教师要按照步骤提前操作,对相关的过程与步骤,要牢记在心。为了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得心应

手、水到渠成,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问题做好充分的考虑,能够进行紧急处理。

2.内容讲解要有先有后

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做到有先有后,先讲哪些内容,后讲哪些内容要清晰,还要做到详略得当,教师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合理及时的安排。

总之,通过对计算机硬件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并对计算机进行维护的示范,学生掌握了简单有效的处理办法,可以选择有效的方法对计算机进行安装与维护,使计算机发挥最大作用。在操作中不能急于求成,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瑞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薛胜军.计算机组成原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知识范文4

一、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工作,造成了培养的人才技能与社会需要脱节的恶果。高职院校的前身是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大部分中专学校的升级,经过体制的改革形成了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但是,这些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软硬件水平却迟迟无法提高,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如计算机机房的硬件配置、实训课程的软件安装等方面往往存在着设备老化,软件更新不够及时的宿疾,同时教学课程计划没有针对时代变化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计算机基础课设置的目的是实现加强学生在计算机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针对各个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体现出学生计算机业务方面的高素质和综合能力。

诚然,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设施投入了不少的财力,但在观念上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认识肤浅,从而导致计算机教学也成了形式主义。鉴于这种状况,笔者根据这几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求推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希望通过自己的以下见解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分析如下:

(一)我国地域教学条件差异较大,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高职院校的实验室机房应力求有较完备的设施,其实验室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HUB集线器、网卡等设备。这部分设备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进行安装调试,其主要目的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对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应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软硬件使用要求的标准。因为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安排都是围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实验室应该根据国家等级考试中心提供的机房硬件配置进行组建,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等级考试上机的模拟环境,提高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上机测试的学习成绩。但是,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资金上的限制导致他们不能对计算机机房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致使计算机机房设备和应用软件的版本都得不到更新,抑或机房内计算机的数量不足。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条件不能充分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条件,导致学生在实践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时,不能很好的进行实践操作,严重影响了我们学生的计算机实际的操作水平。

(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定位应该随着社会用人标准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变化进行改革,并与各个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接轨。重点是着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感性上的认识和软件功能的使用;培养学生根据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老师没有意识到以上情况,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时展的潮流,没有进行高职教育提出的工学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同时,教师也没有了解学生以前计算机技术掌握的基本情况,死板机械的完成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造成一部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而没有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时,因没有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而需要企业进行再次培训,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进度,部分企业甚至可能因此辞退学生。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几点意见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进行相应的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文化基础以及社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合理进行。以下为笔者的理解,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一)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教会学生首先从感性上认识计算机软件使用,然后通过后面的课程逐步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理论教学目的要把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在进入高职教育后,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学,使学生在认知程度上能够达到同一层面。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大实践教学,实践内容要考虑到把企业应用计算机的实际工作内容添加到课程当中。基于上述想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office系列软件菜单命令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一套以理论教学为辅,实践操作为主,实践操作由浅入深,实用性、技巧性比较强,能让学生感觉到实际工作时应用的内容。

(二)计算机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以双师型教师和外聘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实际的问题或目标,引起学生对某一实际操作方面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或操作,使之完成预计“任务”,从而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在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既突出了实践,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对一些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总结

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知识范文5

本文对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及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一些教改思路和方法。

一、当前硬件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硬件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材知识相对落后,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即教材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实践环节,实验条件差,学生无法锻炼实践能力,教师更无法鼓励和激发其创新能力;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理论基础较差,其对硬件的分析理解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学习困难较大。总体上讲,目前国内计算机硬件教学的状况不容乐观,重视这一问题,改革相应的教学体系和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导致当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认识和条件方面,国内的计算机教育存在着重软轻硬和急功近利的倾向。由于基础软件教学实施起来相对容易,实用性强,设备投资较小,有立竿见影之效果,甚至学生通过自己购买的微机即可完成多数软件课程的学习;而硬件课程的教学实施比较困难,设备投资大,通常每门课程需要配备专门的实验设备,相应辅助设备(如示波器等)的价格相对昂贵,实验设备的维护工作量较大,对实验室辅导和维护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限于各方面的条件,国内多数高校在硬件课程及实验条件建设方面都明显不足,这导致了计算机硬件课程在教学上的不足。

其次,硬件知识特点和教学内容落后。从客观上来说,计算机硬件知识存在不直观,讲述起来抽象、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容易的现象。其中,“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一般教材都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再加上现有硬件实验的可视性差、直观性差,致使学生对硬件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而“微型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外部设备”等课程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再次,课程缺乏足够的系统性。计算机是一个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庞大的复杂系统,计算机知识有着很强的系统性。而在目前的教学中,硬件课程知识与软件课程知识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叉和互补,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软件系统中的作用。另外,在硬件课程之间也缺乏充分的衔接,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缺失,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不健全。

最后,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才能满足社会要求。而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实践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绝大多数学生不具备基本电路设计、调试和实现的能力。一方面是实验条件和设施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包括社会各类计算机考试评价体系)中对硬件实践能力的不重视。

根据计算机硬件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改革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强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增加并提高实践教学知识和内容已成为国内各高校计算机专业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提高硬件知识的先进性

由于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而国内多数高校的主要教学内容基本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准,尤其是“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的课程内容,基本是以8086/8088 CPU为主体进行讲述,而学生在实验室使用的却都是CPU为Pentium Ⅲ 以上的微机;学生在高级编程中希望了解分页分段存储管理技术,而教学中却只讲述分段内存管理技术。因此,学生会对教学的内容感到疑惑、反感甚至是厌恶。

许多客观条件原因限制计算机硬件教学内容的更新。其一,计算机硬件发展太快,真正能反映当今世界微机领域新技术的微机原理教材太少,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几乎没有。其二,最新的硬件知识往往包含许多较复杂的技术,学生较难学习和理解,由于组织和实施教学的难度非常大,许多教师偏向于讲述旧的知识。其三,新知识的过快更新给许多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熟悉并掌握新的教学知识和内容往往需要几年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因此教师往往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改进计算机硬件教材。计算机硬件的教材应是先进的、能反映目前世界微机领域内硬件新技术、新成就的知识。例如“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教材至少应涵盖目前世界上微机领域内最先进的知识及技术,像分支转移预测技术、超标量执行技术、微机的流水线操作技术、高速缓冲存储器技术、虚拟存储器技术(分段存储管理技术和分页存储管理技术)、浮点数据处理技术、高速总线传输技术等。正是这些技术,为微型计算机提供了卓越的性能,并构成了各种高性能软件的载体。

考虑到教学安排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的要求,可以在教材中有选择地加入部分旧的知识结构。例如“微机原理”教材可以将8086/8088 CPU作为模型机,删除那些过于陈旧的知识,用8086CPU的结构和基本电路为学生建立微型计算机的概念,然后引入当前的一些新技术和知识。

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多数高校微机原理教学均以Intel公司的处理器为讲述对象,而欧美等国一般以Motorola、Alpha或MIPS处理器作为讲述对象。从技术的先进性上讲,前者不如后者,如果希望与国际接轨,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考虑直接采用国外著名教材。

三、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硬件和软件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包含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计算机硬件知识必须对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组成及其核心技术进行系统的描述,以使学生能学到先进的硬件知识。硬件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尤其是系统软件和底层软件。而学到计算机软件知识后,再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会对软件的载体――硬件、硬件组成、硬件的工作原理以及软件是怎样依附于硬件的全过程有一个飞跃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统一,他们才能学到计算机的系统知识,而不是残缺的计算机知识,最终达到对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

而目前计算机软硬件教学之间却基本分离,教师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学生尽管学习了一些计算机硬件接口知识,但在使用高级语言对硬件进行编程时却无从下手;尽管学习了操作系统和网络技术等课程,却不知道在嵌入式系统如何应用相关理论。当需要综合运用软硬件知识来解决问题时,多数学生都是一筹莫展。这些都说明,在计算机教学体系中软硬件课程间的结合存在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因此,必须在软硬件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进行适当的穿插。例如“操作系统”课程中的CPU调度、内存管理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中的许多知识都密不可分,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提及相应课程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必要的知识关联。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课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利用高级语言对硬件进行编程的实例,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对硬件的编程能力。

另外,计算机硬件课程之间还存在重叠和互补的关系,教学中也应注意相互次序和互补,以保证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1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一定要求,因而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大学、中学,甚至于小学的一门必要课程。但由于各地区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使得刚踏入大学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给大学计算机基地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而随着各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学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教师所面临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问题也越来越严峻。这些困扰与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所能解决的,而应该从教学模式的根本上进行改革才能解决问题。

2 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特点与问题

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往往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即在课堂上重点讲述理论性内容,在实验课上重点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熟练度。在早期由于社会对计算机能力要求还不高,在学生人数较少的小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既能对计算机有初步的认识,又能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要求也变得越苛刻,甚至许多企业已经将计算机基础能力作为应聘的基本条件。使得各高校不得不加紧计算机基础学科的课程建设。而当今计算机的软硬件更新周期也不断加快,据主流硬件媒体网站所提供的数据,现今CPU换代周期已经缩短为一年半,而显卡更是缩短为一年;在软件方面,如微软OFFICE2003到OFFICE2007版本只用了两年零六个月。这些软硬件知识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它们的快速更新换代给教学与实际应用带来了挑战。因按国家教育体制的要求,大学专科学制普遍为三年,本科则为四年,少数专业学制时间更长。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因为后续课程的需要,安排在了新生入学第一学年进行学习。这就造成了知识需求与知识运用在时间上的矛盾,学生在大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在毕业后可能已经遭到淘汰。

3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目前参考国内大部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本与教学大纲,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计算机硬件基础与发展历史;操作系统操作基础与计算机操作基础;常用软件操作技能;网络与多媒体。

其中第一部分内容计算机硬件基础与发展历史与重要性等是计算机入门知识,此部分内容相对固定,但却常常跟不上现实计算机硬件发展。由于计算机历史课往往较为枯燥无味,且内容多是属于记忆类型,而非逻辑操作型,这考验了学生的持续学习耐力,往往许多学生听课不能从一开始坚持至结束;另外因为一本大学教材从编写、审核到出版的周期已经超过计算机硬件发展周期,学生会觉得课本中的知识过于陈旧,不够新颖,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而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操作系统基础,由于操作系统更新相对较慢,且换代的操作界面变化相对也较小,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相对较容易掌握,主要教学重点在于多上机练习,熟练操作键盘与鼠标等。虽然此部分内容较易掌握,但由于大学新生来自于不同地区,其生活水平的差异造成学生们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笔者曾任教过一个教学班,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操作键盘与鼠标,但有一个学生由于来自穷困农村,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其计算机基础能力远低于其它学生的水平。而对于教学来说,不能因为他一个人而延误了教学进度。在前些年由于教学班较小,基础较差的学生人数较少,教师往往选择在实验课一对一对该类型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与强化训练,使得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但当高校不断扩招,一个教学班的规模可达上百人,该类基础较差的学生人数可占据两成至三成左右,因教学时间的限制,实验课上教师不可能再单独一对一为这类学生进行辅导,这就给我们的教学产生一个矛盾:是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放缓教学进度,还是依照整个教学班的总体水平按原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教学?

另外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是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这些软件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会使用到,对学生来说是都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但该类知识会随着软件的版本更新在操作上有所变化,学生在入学掌握的操作知识到毕业时可能也已经遭到淘汰。笔者曾任教的一个教学班,按照教材与大纲,传授学生基本的微软OFFICE2003操作技能,但当学生毕业时,OFFICE 2007已经开始普及,其操作界面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就考验了学生的适应和学习能力。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适应新软件系统的使用,而一些基础较差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往往就无所适应,对软件的上手非常困难。因此对高校来说,如何做到“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最后的第四部分内容通常是与网络多媒体有关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就目前大学的氛围环境而言,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与使用到的知识内容。同时由于自制力的原因,也是学生最容易受网络多媒体的各种影响,在教学上通常是开拓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对网络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提到的特点和问题,我们在教学上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根据以上分析,课程的特点与矛盾主要体现在时间线上,教学不应该受学分制、学年制限制,同一门课程,其知识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传授,一门课的学时可以是不连续的,可以是跨学期的,学分也不一定需要以学年、学期为单位而获得,应根据课程与社会实际的特点对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选择最佳的时机向学生传授知识。

根据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上可以总结为:认识,练习,运用。对于“认识”与“练习”的内容应该尽早安排课程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校进行训练,遇到困难也有专任教师进行指导。而“运用”则是实际软硬件系统的知识使用,这些知识有着快速更新淘汰的特点,应选择早期指引方向,后期进行专项训练学习的方式,将课程安排在学生即将毕业离校时,达到学生学有所用的目的。

“认识”的知识内容,如计算机概论、发展历史属于一种记忆性,认识性的内容,任何一个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都能轻松掌握,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学习。该部分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学习,我认为应该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对知识进行线性延伸。几乎所有大学生刚入大学校园都会选择购买新计算机,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机,选择一台性价比非常高的计算机往往就是学生的最大兴趣。这部分内容切忌“引古博今”,学生关注的是“今”,引“古”会因为内容过于庞大而使学生很快失去兴趣。我们应该反过来给学生传授知识,做到“以今述古,点到即止”,在软硬件的发展上可以自今向古进行纵向对比,令学生的心灵有所震撼而不至于失去兴趣,而且应做到对“古”的讲述适可而止,避免冗长失去教学重心。

“练习”部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键盘鼠标操作与文字录入上,这些技能关系到学生日后各课程的报告、论文撰写,简历设计的效率等方方面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这些内容并不需要太多思维理解,而是训练大脑的条件反射,需要的是时间进行训练,应该缩短理论教学时间,增加上机实验与练习。教学难点在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人数多的大班难以学;另外的难点是如何解决学生刚进大学后的学习消极性。我认为应该在学生入学时进行一次能力摸底测试,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同一水平层次的学生抓住其好胜的心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采取竞争式训练,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运用”部分的知识主要是一些通用、常用软件系统的熟悉与使用,如微软OFFICE、网络各种联系软件系统的使用等。该教学内容的软件有着快速更新换代特点,且掌握难度不大,所需要的理论教学时间也较少,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自学自用。例如在EXCEL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在公式的使用上难以掌握,单纯教授某公式使用方法并不能让学生掌握所有公式用法,我们应该教导学生使用软件帮助文件,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等找到各种公式的使用办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校学以致用,毕业后也有一定能力接受新版本软件系统。而由于这些软件系统功能十分庞大,使用方法也各异,掌握的方法若没有每天使用,很容易遗忘,建议将该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最后学年进行学习。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因时施教”的教学模式,学生能更好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并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应与社会的发展实际、社会的实践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所学知识能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应社会用人需求和岗位需要。同时,该门课程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跟进时代步伐,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齐俊英.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2,1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