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范例6篇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范文1

对数字图书馆和地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认识曹希平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标准化研究胡小华

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平台刘锋英,王新春,李晨阳,何春珍

宗地空间变更分析王康弘,钟耳顺

工作流软件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初步应用孙俊

移动GIS及其在国土资源信息化中的应用李成名,刘勇,王继周,印洁

磁带系统技术介绍张献华

浅谈Windows2000的安全配置陈志兰

如何在RS/6000上安装磁带库的驱动程序张献华

办公自动化:向第三代OA演进小溪

国土资源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王广华,贾跃明,吴其斌

国内外地理信息标准化现状与思考蒋景瞳,刘若梅,贾云鹏,周旭

南京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张在桥,徐士洲,丁华

基于Web-GIS技术的规划和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辽宁省利用正射影像图更新城镇地籍管理数据库的探讨李景艳

IBMRS/6000&AIX4.3.3出现0518错误的解决办法张葵

面向对象方法在地籍信息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刘利,王康弘,钟耳顺

两级管理模式下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运行模式孙俊

GIS技术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的应用程雄,吴争研,刘艳芳

Geodatabase中基于规则的拓扑关系管理机制蔡晓兵

存储备份技术介绍张献华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李根杰,王少安,张子平

数字地籍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王康弘,钟耳顺

基于网络和GIS技术的土地登记公开查询系统研究赵俊三,赵耀龙,李练恒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系统建设吴初国

利用遥感图像处理的方法进行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绿地调查国土资源信息化 李金海,林晓锋,李国建,糜伟,王家学

关于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李长江

青海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建设目标韩良,崔菊红,薛忠

广东省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的建设与思考李诺夫

深圳市规划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电子平台梁勇

谈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图形系统的三次规划陈学业,江鹢

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启动模式与发展探讨陈学业,郭仁忠

WDC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戴爱德

国土资源信息化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系统建设姜必行,韩杰,蒋文彪,刘聚海

基于信息系统的基准地价测算方法设计刘洋,潘俊杰

北京市城镇地籍空间数据交换格式应用研究黄华国,林瑛,汤军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初探车学文

江苏省国土资源需求调研过程管理研究舒飞跃,石志宽

2003年广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技术研讨会在桂林举行谭鑑益HtTp://

基于AO实现电力通讯GIS的几个开发技巧杨坤,柳晶辉

网站测试经验谈时代

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工作概况及有关建议陈春仔

贵州省遵义市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经验与思考赵毅,蒲云贵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技术方法及问题评述林宗坚,程烨,张继贤

省级数据中心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胡小华

贵州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实践周林岚,赵晓鸥,王建华,周丕基,张海峰,韦泽波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屈晓波,陈芒

可定制图文政务软件设计及其应用余井泉,崔秉良

硬盘分区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解决二则小溪

"3S"技术在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田淑梅

关于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库的若干问题探讨程雄,焦英华,陈荣山,钟勇

基于FME的多元空间数据共享方式探讨周海平,雷昕

NOTES数据库应用程序与关系型数据库的集成宋莹

CorelDraw软件在建立土地利用现状图库中的应用王振峰,王红,万园

网页制作经验谈时代

PKI在电子邮件系统中的应用探讨王建兵

网速变慢的故障分析小溪

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赵善仁,周桅,曾建鹰,吴仲煜,赵岱虹,范延平,胡容波

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案及其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 周桅,赵善仁,曾建鹰,范延平

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中图形子系统的设计及特点吴仲煜,查宗祥,赵善仁,范延平

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建设赵岱虹,查宗祥,胡容波,赵善仁

WebGIS在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邓颂平,蒋文彪

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实用的矿业权图形管理机制范延平,曾建鹰,赵善仁,吴仲煜

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中勘查区块数计算的实现算法曾建鹰,胡容波,蒋文彪

基于模板打印输出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胡容波,曾建鹰,范延平,何春珍

申请表单输出方法的应用及探索曾建鹰,胡容波

探矿权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国的推广使用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掀开采矿权管理新篇章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

油气勘查开采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

采矿权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中有关问题的探讨黄忠华,王滨,董洋洋,李锋

对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几点认识赵善仁,周桅,赵岱虹,蒋文彪

矿业权数据库内容简介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组

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南(试行)(二)国土资源部

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其和日格,韩志军

大力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全面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体系王忠德

对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化有关问题的几点认识姜作勤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研究--项目管理流程周俊杰,张献华,刘志刚

图像分析方法在土地定级中的应用与研究刘秀珍,徐世武

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发展简述王建兵

浅谈国土资源网站的规范化建设时代

结合Pqmagic用法实例谈如何改变磁盘分区余前佳

湖北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在宜都市召开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全面部署信息化工作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河北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在沧州召开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我国网格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探讨钱德沛

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建设构想陈春仔

空间数据挖掘与发展趋势研究国土资源信息化 江宝得,江雯倩,李洋

土地信息系统学科前沿的若干问题严泰来,崔小刚

武汉市规划国土局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张林,李宗华,赵中元

江苏省金坛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研制张鸿辉,刘友兆,吴林,宋奇海

基于复制和分区表技术的异构分布式城镇地籍数据库实现探讨王蕾,黄华国,汤军

Oracle空间数据互操作解决方案赵彦荣,何建国,郭长青,刘伟

面向生产与建库的空间数据标准制作原则胡大国

信息资源范文2

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信息)是一家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集团型企业,主要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其相关业务的运维服务,为档案局(馆)、食品流通追溯领域相关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重点领域客户提供软件产品与整体解决方案。

成立十余年来,中信信息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国内档案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各级档案局(馆)系统、食品流通追溯系统、政法(司法)系统、企业集团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这些客户多为政府机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具备较高的客户忠诚度。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不断开发与创新,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档案信息领域有着坚实的实力与竞争力。

中信信息坚持“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五个转变”的企业发展战略:坚持以档案业务为中心;转变观念和理念;坚持技术、业务、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事业留人;为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提供优良的薪酬和福利制度,引进高级、尖端人才,形成人才高地;坚持让客户满意;坚持以利润为导向,从高成本、低利润业务向低成本、高利润业务转变;加快市场布局和分公司团队建设和人才引进和培养,将工作重心从上海走向全国;通过技术创新,研发高利润、高附加值的软硬件产品;培养业务型和管理型人才并重,加快管理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以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管理模式从中、小型企业向集团型企业管理过渡,建立管、办分离,行政、业务分离的新型矩阵管理组织。

信息资源范文3

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社会需求及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为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信息化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加快网络建设;提升管理工作人员信息服务意识,拓宽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协同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发展,优化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

网络信息化;文献信息资源;管理途径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子化、虚拟化、数字化图书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读者对知识的获取途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实现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是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一)开放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对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具有了社会性。文献信息资源的来源、组织、分类、管理等环节都由计算机管理系统完成,文献信息资源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学习者,从而拓展了学习者的需求范围和领域。

(二)主动性

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数字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习者利用网络技术便可搜索获得所需资料,传统的文献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应主动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转变传统被动的服务意识为主动服务意识,并利用网络技术开通多方面(如教育、医疗、生活)的网上信息咨询服务。

(三)多样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习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与此同时,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内容也有所增加,既有纸质资源,还包括丰富的网络资源。管理者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更精准的整合、分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四)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

文献信息资源来源于社会,也最终服务于社会。树立为社会提供公益的理念,建立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公益性机制,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图书馆的社会需求。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适当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有偿信息服务,将两种服务方式相结合能有效增加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可支配资金,有利于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1]。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也发生了一定改变。特别是随着各项设施的完善,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利用网络,学习者可以接触到丰富而全面的电子资源;检索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搜索效率;管理流通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资源管理者的工作效率,馆藏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实现了资源共享。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还较守旧,限制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发展,影响了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需求,不利于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2]。

(二)管理设备不够完善

在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初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硬件设备的不足也给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众多文献信息资源要实现有序管理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由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管理设备不完善,学习者在检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网速慢、卡顿等现象而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作为为社会积累、保存、传递各种智力资源的管理人,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管理系统被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对管理者对数字化管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要适应网络信息环境,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不足,造成创新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管理模式较传统

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多采用封闭式,学习者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查找所需资料,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价值,无法满足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量,不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传统的文献资源管理从资料的采集、整编到储存完全由人工操作完成,影响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三、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能够丰富馆藏信息资源,实现资源数字化管理

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通过工作人员收集、整编、储存而获得,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结构发生了变化,除了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纸质资源,还包括通过网络获取的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而存取便捷的网络资源,将会成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馆藏信息资源结构的变化,促使文献资料管理工作进入数字化管理模式。

(二)可改变文献借阅的方式,实现网络信息化服务

在传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采购、编目、检索等都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学习者想要借阅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也只能通过索引卡片检索,具有一定的不便性。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从采购到流通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可改变传统图书馆“面对面”的借阅方式,而文献传递的内涵也从单一的借还、复印,逐步发展为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文献的搜索及获取,不仅可以借阅纸质图书,还可以在图书馆的搜索引擎中输入相关的信息,获得所需数字资源,并且可以进行下载打印,避免了传统文献借阅的弊端。这是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巨大优势,已在许多高校中得到了普及。

(三)可提升文献的查找效率,实现网络信息化管理

文献资料的查找效率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及社会功能。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者通过标题、关键词、作者姓名等关键词就可在数据库中检索所需文献资料,这不仅缩短了查阅资料的时间,还可同时享受多个单位的服务,为学习者查找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

(四)能够满足信息服务的需求,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习者在特定的图书馆中检索不到所需资料,就需要到其他图书馆进行检索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料。由于某一图书馆资源的不足,不仅不利于学习者查找资料,而且浪费了学习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献信息资源不仅仅有实物的存在,还有了大量以数据形式存在的网络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内涵。学习者可在一个图书馆通过网络信息服务获取其他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2]。这是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巨大优势,也是资源共享的基础。

四、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途径

(一)购置先进设备,加快网络建设

先进的管理设备是管理工作高质量开展的物质基础与保障。借助现代化设备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将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转变为数据形式,采用数据库管理模式对资源进行更精准、科学的分类,使学习者能够快速检索到所需资料。同时,还能够将因保管原因而使资料受到损害的程度降至最低。数据库管理模式不仅节省了馆藏空间,延长了文献资料的保存时间,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管理成效,降低了管理成本[3]。

(二)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服务意识,拓宽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提高管理者管理质量,首先要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加强服务意识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以藏为主,以馆藏大小、藏书量多少来衡量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观念,把提供信息能力、满足学习者需求作为衡量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服务能力的标尺。其次,要拓宽管理者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作为信息服务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要改进工作方式,管理者应在了解学习者需求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服务形式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在提供传统服务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网络预约、借阅服务等变为现实,以满足学习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实现具有专题性、特色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4]。

(三)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质量,尤其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为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应对他们进行最新的管理技术培训,使其能较好地掌握与应用新技术,提高操作与应用能力,以切实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强化其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为学习者提供更为精准、高效、智能的文献信息资源,使他们能充分地享有智能与便利的资源服务。

(四)协同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发展,优化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纸质资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纸质资源具有的社会实用性、娱乐观赏性和收藏性等特点,虽然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受到一些冲击,但还是以其独特的魅力颇受学习者的宠爱[5]。电子资源因其具有方便阅读、可检索性节省了学习者的时间和精力;又因其具有高速性、传播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可以使学习者在最短时间获得知识的更新和拓展。电子资源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阅读市场的内涵,也补充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获得的来源。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电子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图书馆在对这两种不同介质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要深入分析两种资源的特质,从学习者阅读的角度协调纸质和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充分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其进行合理分类和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同时要将人力资源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得到有效优化,逐步实现对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将会更大程度地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

作者:张荣 单位:长治医学院科技处

参考文献

[1]马合木提•司马依.图书资料管理的优化与创新方法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2):255-256.

[2]高华.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图书资料管理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2):209-210.

[3]赵雪冬.浅议图书资料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企业教育,2015(2):137.

信息资源范文4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增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统计能力和业务应用能力,推动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标志着环境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入国家信息化建设层面。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环境保护要参与国家宏观经济决策,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因此,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仅对于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推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随着“十一五”重大环境信息化工程项目“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完成,用于环境信息资源管理的网络覆盖与传输通道、数据交换与存储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运行维护与安全保障等基础软硬件支撑环境基本建立,初步具备了全国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管理的条件,为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快推进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意识 信息资源是具有使用价值或潜在使用价值的各种信息的总称,是现代社会的战略资源,与人力、自然等多种资源共同构成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体系,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信息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对于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参与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在环保部门,还是其他社会部门,对实现其共享和提高其应用服务能力均有着巨大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普通公众对提高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有了更多的期盼和要求,对环境保护部门公开环境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当前,环境信息获取能力不强、信息资源不共享、信息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业务相互不协同、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强、信息服务水平不高、信息公开不够全面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环境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发挥,制约了环境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加大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宣传力度,提高对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共享服务、开发利用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环境信息共享、公开、利用和服务的责任意识,改变传统的数据占有观念,打破信息共享壁垒,促进数据的合理流通。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发挥信息资源在环境保护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加快信息资源开发步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加大环境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力度,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确保信息资源应用工作取得实效。 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是环境信息化的重要建设内容,是环境管理业务协同和联动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信息共享的重要保障,是不断拓展环境信息应用深度和广度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提高环境管理和决策水平的必然选择。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能够推动环境信息获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能够统一集中各种环境信息,促进各种环境信息的高度融合和高效利用,服务于业务管理部门;能够加强环境信息的公开性,服务于人民群众,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及时了解自身所处环境的质量状况;能够推动社会化利用环境信息资源,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公众的需求。 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环境信息来源于国家、省、市和县四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涉及建设项目管理、污染防治、总量控制、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环境监测、核与辐射、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业务以及日常政务信息等,部门和业务之间,纵横交错,关系复杂,不仅要充分认识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要充分认识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分阶段加快推进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 明确战略目标和近期目标 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长远目标是以“感知环境、智慧环保”为愿景目标,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新技术、新理念,实现对水、大气、土壤等多种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进行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对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和趋势进行科学分析、智能分析和预测,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精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 中期目标紧紧围绕控制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的需求,以“数字环保”为目标,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建立较为完善的天、空、地一体化环境信息获取体系,及时、准确和全面获取各种环境要素的信息,为污染减排、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初步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精细化和科学化。 近期总体目标是围绕近期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专网和数据传输通道、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统一的支撑和运行平台、统一的安全体系和系统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业务协同。具体包括6个方面。 一是环境信息采集分工更加明确和合理。通过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进一步明确环境信息资源目录,明确环境信息采集责任和工作机制,实行数据采集与数据应用部门职能分离,数据采集与数据应用部门科学、合理分工,扭转目前“封闭自我、苛求他人”的信息共享局面,确保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确保信息应用全面性、科学性、公开性。 二是环境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建立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各部门、各单位环境信息共享与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跨部门、跨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业务协同、联动能力不断增强,重点业务信息共享率达到80%以上。 三是环境信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通过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深化环境信息资源融合和应用,扩大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范围,提高环境信息的统计能力和应用能力,环境信息服务于环境管理和宏观决策能力明显增强,重点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率达到85%。#p#分页标题#e# 四是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初具规模。通过对总量减排、环境监管、应急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各类信息的汇集、整合,逐步建立全国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初步实现对主要业务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信息量初具规模。 五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在“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完善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统一数据传输、统一数据管理、统一业务应用平台和统一运行维护的环境信息化工作布局,明显提升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所需要的支撑能力。 六是环境信息共享保障制度明显加强。通过建立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管理的长效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信息资源统一集中管理工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完善的政策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为推动重点领域和跨部门信息资源统一集中提供重要保障。 逐步建立完整的环境信息资源建设整体框架体系 围绕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需求和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目标,针对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统筹不到位、集成共享力度不够、数据共享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多等问题,加强统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逐步建立完整的环境信息资源建设整体框架体系,指导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避免走弯路。 一是要加强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统筹协调各级环境管理部门之间、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环境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环境信息资源建设规划。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业务领域与地方、建设与应用、统一与分散、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整合各种资源,真正把环境信息资源统一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协同。 二是要强化顶层设计,确立环境信息资源建设战略目标和任务。从环境保护全局高度,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凝聚各方面的智慧,构建环境信息资源建设整体框架体系,确立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体系、政策管理体系、组织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信息获取体系、信息资源体系、信息系统体系和评估监督体系。从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高度加快研究并制定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做出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分阶段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确保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稳步、扎实地推进。 三是要加快构建环境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统一的环境信息传输网络、统一的环境信息资源中心、统一的环境业务管理平台、统一的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统一的环境保部门户网站、统一的运行维护平台,为环境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私有云示范应用研究,更好地利用环境信息化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为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 加快出台相关政策体系、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 完善的政策体系、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是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环境信息资源产生于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只有出善的政策体系、管理制度,才能确保环境信息资源的统一集中,确保环境业务数据“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多源共享”,避免数出多门,相互矛盾。只有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才能确保应用系统互通互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一是要建立健全环境信息资源政策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从环境信息资源产生到共享和服务等多个环节,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动态更新机制,明确环境信息资源管理要求,确保环境信息资源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集中。逐步建立并完善信息获取的投资政策、数据安全保密政策、质量检查监督政策、数据分类政策、社会化竞争政策、社会化经营的政策,以及环境信息采集责任制度、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环境信息汇交制度、环境数据质量验证和监督管理制度、环境信息安全保密制度、环境信息共享与服务管理制度等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 二是要建立环境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资源产生、传输、存储、管理、维护、共享、服务等环节涉及的技术性标准规范、服务性标准规范、信息安全保障性标准规范和管理性标准规范,加强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管理、强化信息服务,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成效。 三是要建立环境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加强环境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维护,保障网络传输通畅,保障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正常运行,保障信息安全。 加快推进环境信息资源整合与集中管理 围绕环境管理业务需求,加强环境政务和环境业务信息资源的梳理和整合,按照环境信息资源集中管理要求和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利用“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建立的环境保护专网和数据传输通道,逐步开展主要业务数据传输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资源数据库,满足环境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需要。 一是要加快构建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从国家层面认真分析和梳理环境保护业务及业务过程生成的各种信息,加快组织编制环境信息采集责任目录、环境信息资源服务目录、环境信息公开目录,建立一个贴近应用、可扩展性强的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对环境信息资源进行高效、统一的管理,推动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二是要加强环境信息资源获取能力建设。借助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强对水、大气、土壤等多种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进行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建设,提高环境信息获取水平。加强环境信息获取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扭转“一源多数、数出多门、相互不一致”的信息获取现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化经营,逐步培育基础数据服务的市场和产业,打破部门之间数据壁垒,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p#分页标题#e# 三是要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推进环境政务和业务数据集中传输。基于环境信息采集责任目录,按照国家、省市事权划分规定,以协同服务、联动更新的方式,把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环境信息资源整合为逻辑上统一集中,物理上分散的一体化的环境信息资源。逐步将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环境统计、建设项目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核与辐射等各种业务数据及有关政务信息统一集中到国家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数据库。 四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资源数据库。按照国家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集中的环境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和融合处理,逐步形成涵盖环境要素齐全、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多源、多类型、多尺度的海量环境信息资源库,实现对环境信息资源高效管理和共享服务,形成统一管理、分布储存、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工作布局。 五是要加快建设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围绕环境管理对环境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加快建立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管理和共享服务平台,为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环境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为各部门提供丰富的、不间断的环境信息在线服务,提高环境信息共享和利用水平,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积极研究云计算模式在环境信息共享服务发展中的作用,适时开展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管理和共享服务工作。 加强开发利用,提高环境管理决策水平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政府有效管理、科学决策和为民服务的基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开发利用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环境信息资源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环境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信息资源在加强环境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环境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的根本目标。 一是要加强环境信息综合分析,支撑环境管理需要。围绕环境管理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需要,强化环境统计数据的应用,提炼环境统计信息产品,支持和服务污染减排、流域水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保护等业务工作。强化污染源数据应用,支持和服务于环境监管和排污收费工作。深化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努力说清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增强环境质量预警预测能力。深化污染源排放数据与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综合关联分析,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规律、找准问题,提高环境形势分析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提高环境管理决策水平。加强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从多年环境管理中产生的各种丰富数据提炼出“数字”和“事实”,用“数字”和“事实”说话,促进管理精细化和决策科学化。 二是要加强环境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支撑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经济政策。深化环境业务数据与宏观经济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应用,发挥环境信息资源在支撑环境管理需要和参与经济发展宏观决策中的作用,使环境保护更好地参与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提高环境形势预测预警能力,提升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水平,努力将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智库”,为国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正确决策服务,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最佳平衡点,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 三是要大力推动环境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围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应用的需要,逐步汇聚覆盖环境业务活动中产生和获取的各类重要环境信息,严格规范环境业务数据管理,严把环境业务数据质量关,增强环境信息的权威性,增强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质量的认同感,定期凝练出一批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易于理解的环境信息产品,推动环境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 四是要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应用科研基础能力。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应用科研机构学科、方向能力建设,加大科研项目支持力度,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加强环境形势宏观分析,提高数据应用分析能力,拓展环境信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切实增强环境信息资源的应用能力,推动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迈上新台阶。

信息资源范文5

现代信息技术下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类选取、组织、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有效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形成的教育信息资源具有较大的关联性以及共享性,即用户在进行知识检索时,虽然获取的信息内容较为零散,但是整合起来的知识却具有完整性以及权威性,同时为了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一些学校也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吸取并对学生进行分享,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1.1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的分享与存储形式

相对于其他教育信息资源分配模式来讲,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分配模式更为便捷化,且信息资源的格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分享以及存储形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如从传统的文本格式转换为视频格式、动画格式、促使教育信息资源更为直观且便于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吸收。同样,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分配时增强了一定的时效性,同时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只要具有网络,用户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课堂上都能够较为方便的获取到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

1.2远程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资源分配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塑造出了多样性的教学信息资源分配模式,其中远程教学以及网络化教学为主要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模式,其主要的技术特点就是将教育资源更为直观的传输给距离教育资源所在地较远的用户,能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远程化、网络化。当然这种教学信息资源分配的方式需要保障通畅的网络连接,同时需要具有现代化的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促使学习者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并且能够如同传统教学信息资源传播形式一样能够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同时也能够在借用网络远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值得一提的是,各类网络学校的开辟以及各个高校网络学院的开设,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教育的现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区域的限制以及经济不发达的限制教育设施发展等问题,让更多的人获得了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促使教学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二、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措施

2.1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调拨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调拨是发挥教育信息资源价值效用的最佳方式。在网络通讯技术保障下,教育信息资源能够通过多种信息传输渠道进行分享传播,同时基于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的完整性,用户能够使用网络强大的检索功能获取较为丰富的教育信息内容,从而获得知识素养的提升。采用网络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不同形式的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如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近年来一些大学开始进行公开课的开放一方便于其他院校的学生或者社会人士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信息资源,这就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资源分享以及调拨的形式。此外,为了能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均衡发展,国家也向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注入一定的资金,构建相应的网络化教学的配套设施,与一些名校之间实现网络远程沟通与合作,并定期面向教师以及学生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在学生享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对校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本质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资源优化分配。

2.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信息分享平台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沟通,各个教育机构应该推动教学信息资源分享平台的建设,以方便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之间进行教学问题的研究,平台的架构兼顾了学习者以及教育者双方的利益,能够让学习者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也能够在教育者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失衡的问题,推动了教育的和谐化发展。

三、总结

信息资源范文6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 网络信息资源

因特网的出现为人类开辟了新的更加广阔的信息空间。它的无国界性和使用的便利性,使它迅速地集聚了亿万以上的各种各样的用户。人们利用它发邮件、聊天、消息和广告、文件传输(FTP)、发表文章和各种作品、远程登录(Telnet)、购物、交流思想等,随之而来的就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爆炸性增长。据统计,1995年4月―1997年8月,因特网上的信息量增长了100倍。以后每100天翻一番。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因特网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广域网。因特网对已有的信息传播和管理方式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它将无比丰富的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带给人类。如何让海量、无序的网络信息资源为人类服务,这就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

1 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1.1 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

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下面简称网络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信息资源包括用于网络信息组织、管理和传播的软硬件设备、人员以及网络信息内容,狭义的网络信息资源则指网络信息内容。本文所论述的网络信息资源仅指狭义的概念。

从字面上讲,网络信息资源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具体地说就是指经数字格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磁等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加以利用的信息资源。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指放置在因特网上的信息内容集合。

1.2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与传统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呈现出许多新的类型和特点,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复杂等。这给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下面从5个方面来分析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特点。

1.2.1 内容丰富,数量大

网络住处资源内容十分广泛,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数量巨大,增长迅速。上至宇宙,下至地理,只要你想得到的内容,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中大多数是免费提供的。每天网络上的各种语言的信息不计其数,没有人可以全部浏览。

1.2.2 多媒体、多类型、多语种,传播范围广泛

网络信息丰富多彩:文本、数据、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声音等,应有尽有。宽带技术广泛使用后,从网络中下载音乐、找网络游戏、下载电影都轻而易举,人们能通过不同类型的载体来认识这个世界。此外,各种语种的信息都可以在网上获得,一条信息到网上只需数分钟便可以传到地球的其他地方,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

1.2.3 信息构成复杂,缺乏管理

因特网提供信息的机构数不胜数,信息的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信息格式不统一,质量上良莠不齐,没有“把关人”,缺乏必要的管理。网络上不仅有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也有许多垃圾信息、违法信息,缺乏必要的管理,对未成年人十分不利。所以,需要过滤、甄别、筛选,对未成人上网给予积极的引导。

1.2.4 交互性强

与传统的媒介相比,交互性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传统的媒介的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而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过程却是双向的、互动的。人们有了查询的意愿后,可以主动上网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向网络输送信息或通过网络与别人合作一项工作。网络信息资源使不同国家的人真正凝聚在一起。

1.2.5 分散性和动态性

信息分散存放,纷繁无序,可随时修改,动态性和时效性强,尤其是新闻类的信息,可能过了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分钟,这条信息就经过时了,网络中信息更新或淘汰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媒体。

2 网络信息资源的宏观管理

网络信息资源赖于存在的因特网是一个松散、没有专门机构进行集中管理的网络, 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自由发展模式: 自由连接, 自由信息, 自由扩展, 自由增加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等。是自由发展造就了因特网, 从而也最终形成了网络信息资源, 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问题(有关内容已被广为讨论, 在此不再赘述)。为解决这些问题, 将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导向更合理的未来, 采取一定措施对网络参与者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与控制并辅于相关的技术手段势在必行。

2.1 网络法规的建立

利用法律的力量解决网络信息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信息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规范和约束人们的信息行为已成为全球呼声。信息法律通过规范网络活动来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 解决矛盾, 达到疏通信息渠道、保护信息产权、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交流的目的。以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为例, 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极大的自由度, 给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带来困难, 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网络信息的正常交流。因此, 完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受到各国关注。美国在《N II:行动计划》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十分强调网上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的保护, 英国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委员会知识产权工作组的最终报告以及台湾资策会制定的《多媒体节目著作权法修法建议》都是有代表性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规。这些法规明确了网络信息产权保护的范围及信息利用者的义务和规范, 促进了网络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2.2 建立健康的网络伦理

网络伦理指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网络伦理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一些专门的研究组织纷纷成立,并开展各种学术研讨活动。有的机构或组织还制定了约束网络行为的“网络守则”。健康的网络伦理有助于人们正确回答诸如“应在网上何种信息”、“如何复制网上信息才是正当的”、“可否在网上窥探他人的隐私”等类的问题, 从而推动网络信息资源的健康发展。

2.3 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的使用是控制网络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如开发特殊的网络软件用于过滤或删除含有黄色、暴力、种族歧视等不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 利用防火墙、电子密钥等技术保护信息安全等。因特网在技术方面存有的缺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安全、利用及其它方面都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但它本身是现代高技术的产物, 许多问题还得靠技术的手段加于解决。

3 网络信息资源的微观管理

网络信息资源的微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把握需求,合理组织、协调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般由具体的政府部门、网络信息机构、公益性机构或企业等组织负责实施。

3.1 基层组织

网络信息资源整体上的混乱与无序并不说明它缺乏任何形式的组织, 而是说它已有的组织程度对满足各种信息需求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Internet 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许多信息查询工具(或服务功能) , 它们对网络信息资源构成了一定程度的组织手段。如A rch ie 可自动地查询FTP 服务器, 将其中的文件索引创建到单一的、可搜索的数据库中。该数据库就是A rch ie所能查到的所有服务器中文件目录数据的索引。用户只要给出希望查找的文件类型及文件名,A rch ie 服务器就会指出在那些FTP 服务器上存放着这样的文件。然而最神奇的还是WWW 系统, 它是一种基于超文本方式的信息查询工具, 能够将位于全世界Internet 上不同地点的相关数据信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使用户能够在Internet 上查找已经建立的WWW 服务器站点(Site)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WWW 把各种类型的信息(静止图像、文本、声音和影像) 天衣无缝地集成起来, 并提供图形界面下的快速查找, 使用同样的图形用户界面可与Internet上的其它服务器对接。但是, 上述工具所提供的主要是方便地浏览网上信息的手段, 并不能提供从茫茫的网络信息资源中迅速找到特定信息的方法。搜索引擎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信息查询工具, 它对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二次组织的作用。

3.2 搜索引擎的二次组织作用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 是一种在互联网产生后伴随着网上用户快速查询信息的需求而产生的能提供网上信息查询服务的系统, 即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其工作原理是以自动或人工的方式收集Internet 中的信息资源并提供一条检索途径。概言之就是将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做一完整的集合、整理、分类, 从而便于用户能轻易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不同的搜索引擎可能会有不同的检索界面, 不同的侧重内容,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就是它们都有一个庞大的索引数据库。这个索引库是向用户提供检索结果的依据, 其中收集了因特网上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主页信息(网站和网页信息) , 包括该主页的主题、地址、包含于其中的被链文档的主题, 以及每个文档中出现的单词的频率、位置等等。为了获得这些索引信息, 每个检索工具都配备有自动检索程序(Robo ts 或Sp iders) , 随时都会顺着超文本之间的链接跟踪网上新加入的主页、节点, 为其建立索引, 并送回集中管理的索引数据库。可见, 搜索引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作用十分明显,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网上信息的控制, 在逻辑上序化和优化了网络信息资源, 为充分开发利用这种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能。

3.3 更高级的组织形式

目前的搜索引擎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是在建立资源索引时针对性不强, 面向大众的资源覆盖面广, 而面向科学技术的则相对非常少; 另外, 检索结果中包含大量相关性很小的内容, 用户必须花大量时间进行剔除, 检准率很低。搜索引擎所能达到的组织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针对学术性资源的专业性较强的深度信息需求。而且, 网络中的各种检索系统虽然功能十分强大而易于使用, 但它们对资源不具有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对网络信息资源更高级别的组织仍然需要图书情报机构在信息分类编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美国图书馆界的许多单位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 典型的做法是用机读编目格(MARC Fo rmat) 来组织和整理网络信息资源。

在我国, 一些图书馆和情报单位利用搜索引擎筛选网上信息资源, 在交通、军事、医学等领域建立了专业性的网络信息资源主题指南。

因此, 根据条件和需要, 对因特网上某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和有序化的资源重组, 建立为特定用户群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指南系统, 是提高管理网络信息资源能力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曹树金,罗春荣.信息组织的分类法与主题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2]王海波,汤珊红.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