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的内涵范例6篇

信息资源的内涵

信息资源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 高效课堂 模式 科研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40-02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素养外,更注重科研能力。在图书馆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供人们探求、猎取。通过科研实践发现,以前的科研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内涵建设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科研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有效的科研模式的发展,让内涵建设与图书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高校科研能力与水平。

一、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重要性

(一)它是提升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重要途径

内涵建设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培养现代化人才而进行的开创性的、极具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开展科研的过程是图书馆员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进行总结、归纳和向着信息创新、知识创新的理论高度升华,形成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样的科研成果不仅对本馆工作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二)它是深化图书馆工作,提高图书馆声誉、地位的必由之路

现代企业中广泛流行的一句口号是“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树形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图书馆。图书馆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效果上下功夫。回顾以往的图书馆工作,大多在服务上花的功夫很多,但对服务的外延拓展有余而内涵挖掘不足;服务仅流于表层,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无法令读者满意,致使许多人对图书馆产生误解。深化高校图书馆改革,有利于对图书馆内涵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有利于高校不同岗位工作者的自我发展。

(三)为内涵建设提供学术平台

图书馆收藏的书籍包括各种科研活动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图书馆更是为内涵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资源和条件,方便教师和学生在图书馆内进行资料收集和汇总。高校图书馆是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学术机构,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发它的重要职能?近几年,许多高校图书馆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根据内涵建设全过程的特点,要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前期管理,需要内涵建设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内容都进行详细的核实,特别是涉及一些有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情报,要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力争处理好图书馆信息资源。作为内涵建设者,要有明确的情报资料,根据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要加强沟通,力争把相关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整理清楚。

二、高校图书馆在内涵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形象,是指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位置,即图书馆馆风馆纪、馆容馆貌、藏书质量及规模、服务质量及公共关系等围绕图书馆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及其成果在读者心中留下的印象和获得的评价。

(一)使用价值

所谓有使用价值,就是在内涵建设全过程管理中,图书馆信息资源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由于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一旦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被传递起来就显示出来是动态的,因此科研部门要建立数据库系统,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工作要做到分门别类。

内涵建设者在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和利用时,由于具有使用价值,才会被应用,如果没有价值,就只会对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工作起到作用。从整体上看,只要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就都具有使用价值,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不同内涵建设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对于内涵建设的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在内涵建设全过程管理中,图书馆信息资源都一直融入其中。

(二)具有针对性

在内涵建设全过程管理中,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和使用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的。根据不同内涵建设的需求,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存贮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要立足于内涵建设本身的特点,将图书馆信息资源与项目本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让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没有目的性地搜集无关的资料。在内涵建设中不能应用,信息资源就失去了价值,因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三)具有时效性

在内涵建设全过程中,图书馆信息资源是走在前面的,通过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将最新和最有价值的资料应用于内涵建设,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图书馆信息资源是动态的,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速度和时效。并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真正能够与科研课题完全相关的资料很少。科研产品本身就是在众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的结果就是新的图书馆信息资源。

三、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一)注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全局性

由于内涵建设全过程管理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过程管理,有的内涵建设会需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批的新图书馆信息资源会涌现出来,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实时地更新与发展,每个阶段需要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信息资料都要有层次,这就要求注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全局性,要朝着科研和生产的方向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把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最新动态,实时地对内涵建设进行更新,力争让内涵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创新性。

(二)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对于内涵建设者,在进行内涵建设过程中,要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结合在一起,这些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前期工作需要科技人员用专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需要相关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搜集和管理的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治学和科研精神,要求科技人员和内涵建设者一丝不苟地将本职工作做好,相关部门要使资料共享性好,时刻保持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流通性和动态性。

(三)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针对不同阶段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要注重使用后的整理,对已经使用过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要进行整理,为日后内涵建设的实验和验收工作提供便利。要保持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机密性,这些图书馆信息资源有的是内部资料,需要内涵建设者注重知识理论的保密工作,这样与内涵建设的专利有直接的联系。在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时,要时刻保持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都要有条不紊,不能随意处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要严谨、科学地对待。

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文献的出版都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不论从用户出发,还是考虑馆藏要求,都应体现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色。对于不同内涵建设或者内涵建设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融入,只有这样,内涵建设全过程管理才更能体现科研活动自身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在内涵建设全过程管理中的作用。

(四)要制定完整详细的发展规划

高校图书馆要制定完整详细的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和长远目标及实施步骤,取得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和改革力度,在办馆方针和方向上都要有创新意识。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知识信息、进行社会教育等多重职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社会结构越复杂,就越需要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形象体现社会的发展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高校图书馆形象和声誉,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开拓和巩固读者市场,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因此,每一个高校图书馆都应该注重塑造自身形象,重视开发这一无形资源,使图书馆在21世纪取得长足的发展。

四、结论

总之,对于当前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而言,我们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知识学习,此外也要自主地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有着丰富信息资源和广泛的学术馆藏的图书馆以弥补自身知识的空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内涵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浅谈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员素质培养[J].网络财富,2010,(14):108-109.

[2] 刘桂丽.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探讨[J].价值工程,2010,(22):35-36.

[3] 杨玉红.浅谈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员服务水平[J].网络财富,2010,(20):186-187.

信息资源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职业院校图书馆 内涵建设 模式探索

为了满足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许多院校都建立了图书信息中心,并设置了配套的教学设施,有效改善了图书馆服务的环境条件。与此相对应,图书馆在内涵方面也有所扩展,内涵建设的重点,是转变管理目标和方法,探索新式的管理服务途径。关于图书馆内涵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还不够成熟,因此,本文结合建设现状与问题,探讨完善内涵建设的措施。

1.提供优质资源

职业院校图书馆,是各种数据信息的储存和传播场所。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的文献形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纸质文献,向着数字虚拟文献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优化信息资源,使之符合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就成为了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职业院校图书馆还是应当保留一部分纸质文献。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院校的专业设计模式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增强书籍收集和订阅的针对性。要及时了解各学科领域的图书出版情况,使得图书馆提供的参考文献能够反映学术领域前沿成果。要加强图书文献的流通管理,将最新的文献提供给师生阅读,特别是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文献。

职业院校图书馆要侧重数字网络化建设。信息科技的进步,扩展了图书馆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范围。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应当涵盖数字化图书资源、多样化文献交换方式、智能型服务等。要结合馆藏特点和文献收藏布局状况,做出总体性安排。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计划性和重点突出的信息收集活动,建立起特色鲜明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便利了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信息分享,并促进了区域性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建立。图书馆不能仅停留在本馆内部文献供应的水平上,而是要不断丰富交流形式,促进资源信息的共享,实现图书馆培育人才、提供科研支持和服务实践的目标。

2.完善服务形式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图书馆片面强调规模的扩大,忽视了内涵完善。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服务形式起到了关键作用。图书馆在强化自身职能的基础上,要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确立以广大师生为根本的服务观念。

首先,要美化图书馆内阅读环境。科学设置馆舍方案,构建平面的馆舍图,便利读者查找具体文献所在位置。在阅览室的特定位置,粘贴一些导向标签,提高读者查找效率。要注意图书馆内的环境整洁,为师生营造一个舒适、清洁、安静优雅的学习气氛,提升图书馆的人性化内涵。

其次,要扩展服务方式。职业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着眼于师生需求,更新理念,拓宽服务领域。要为师生开展运用图书资源的专题性培训活动,提高他们运用图书资源的能力。图书馆也可以设计一些专门性的书架,用来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如英语等级考试、考研、公务员考试专用书架等。

再次,要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认识。要密切结合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采纳专业人员的建议,选取那些对师生具有实际价值的图书。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与教学工作者的沟通,掌握教学动态,关注新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方向。要积极发挥院校图书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课余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对多领域知识的兴趣。

3.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要完善图书馆内部的人事制度。职业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逐步确立起正确的管理理念,增添有助于发挥人才价值的管理机制。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调动服务人员的服务热情,为员工提供充分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力。管理人员要主动与员工进行沟通,把握他们的发展倾向和动态,支持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绩效评价指标和晋升指标,鼓励员工运用创造性思维,稳定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其次,图书馆各级别的工作人员,都要注意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职业院校的图书馆学术专业性很强,工作人员在熟练掌握基本的管理常识之外,还需要了解计算机、外语等跨学科知识,明确行业领域的动态。图书馆要为员工开展系统化的信息科技培训,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组织优秀员工到其他院校进行交流锻炼。管理人员应当起到带头作用,积极获取专业知识,并鼓励员工共同进步。

4.结语

职业院校在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也要注重内涵发展,显示图书馆的优势和特色。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图书馆应当致力于改变不合理的管理模式,调整管理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都应当积极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图书信息服务。深化图书馆内涵,能够促进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目前,职业院校图书馆在内涵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我们应当不断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1]喻亚琴.高职图书馆内涵建设 [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2012(12)

[2]杨森.高职院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由“三馆”免费开放引发的启示[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信息资源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地方文献;旅游资源;持续发展

一、地方文献与旅游的内在关系

地方文献是记录地区知识的载体,反映了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状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所蕴含的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地方文献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等待开发的旅游信息资源,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地方文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史料支持。地方文献中记载了地方自然风光、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民间艺术、风土人情等,通过搜寻古籍、地方志、民间传说,追根溯源等为历史文化名胜、人文景观、旅游风景区等提供文字介绍材料,提高旅游的科学性、知识性、历史性、真实性和娱乐性,才能招徕众多的游客。如广西河池一年一度的铜鼓山歌艺术节,招待四方游客都需要一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菜式、地方小吃、民族服饰、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等。在各地的地方志、乡土志的“风俗篇”、“艺术篇”、“饮食篇”就能找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的关于饮食文化、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的历史资料作为依据。广西河池东兰有“将军之乡”之称,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是壮族人民优秀儿子、广西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的故乡。1955年新中国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17名广西籍将领中,河池籍就有7位。这些史料为开辟红色旅游路线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地方文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文化内涵。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并非凭空臆想的,需从地方文献中查找有关自然条件、民族风情、诗文典故等历史依据,需通过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民俗特色、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浓厚的高档次、高品位旅游产品。针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河池市提出挖掘红水河特有文化内涵,整合开发天峨龙滩天湖、东兰大同垂钓天堂、红水河第一湾、大化八十里画廊、奇石博物馆、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都安红水河英雄大峡谷等景区(点),打造“红水河生态”品牌;以长寿养生文化为依托,整合开发巴马长寿水晶宫、盘阳河、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凤山三门海等景区(点),着力打造“长寿养生”品牌;整合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加快开发宜州下枧河、南丹甘河白裤瑶民俗文化村、罗城仫佬族博物馆、环江毛南族博物馆等景区(点),打造“刘三姐故乡”品牌;以东兰、巴马、凤山是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和指挥所为依托,整合魁星楼、列宁岩、东兰烈士陵园、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红七军标语楼等革命遗址,着力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通过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整合、开发,赋予了文化内涵,形成综合旅游优势,打造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又领略了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满足游客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离不开对地方文献中所蕴藏的旅游资源的挖掘。

总之,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从不同层面提升了旅游的内涵,加速了地方旅游资源的传播,而地方旅游文献资源的开发、整理、完善也依托旅游业本身而获得生机和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地方文献资源在旅游业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开发旅游景区、项目中或多或少都开发和利用了地方文献中所蕴藏的有关旅游方面的资源,努力打造旅游品牌。尤其是旅游节的举办,这是对地方特色的、民族的、物质的、非物质文化的展示,并融入现代文化气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吸引了大批游客。总的来说,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还是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地方文献资源分散。地方史料、地方志、地方报刊、地方人物资料、文学载体、政府规划等当中都有与开发旅游资源相关的文献记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采访、收集、记录,建立完善的收藏范围和体系,且有许多与旅游有关的口述历史文献资源、民间口头相传的习俗和技能都尚未纳入收藏范围。

(二)地方文献资源出现藏而不用的现象。地方文献资源主要收藏在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室、档案室等,文献资源没有进行系统整合、开发、编目、共享,查找困难,阅读不便,无法满足用户对旅游文献的需求,因而利用地方文献查阅旅游信息资源的人不多。

(三)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流于表象和形式,缺乏自身特色。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不同民族、地域间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不同的形式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在旅游景区的民族风情表演中表现出简单化、庸俗化、大众化,没有从历史、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做多角度、深层次的提炼打造和包装宣传,旅游项目商业化气息浓厚,文化内涵还没来得及开发就已经搬上商业舞台。如,婚嫁习俗在各旅游景点的表演相似,所表达的无法诠释民族风俗的特色,粗制滥造,容易让游客陷入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尴尬境地。有些旅游景点,其文化内涵没有持续挖掘,使之处于老化状态,新旅游项目开发跟不上,发展出现断层现象。

(四)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相似,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造成屏蔽形势。游客受经济、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选择旅游目的地上,考虑景点的知名度和便利度,造成弱势旅游资源的闲置。如河池与百色同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宜州是“刘三姐故里”和桂林阳朔有“印象刘三姐”旅游资源内容相似,前者知名度有限,竞争中难以占一席之地,只有挖掘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另辟蹊径才能拓展旅游业的新局面。

(五)在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通过互联网获取旅游地的玩、住、行等相关信息。但旅游信息特色网站建设不完善,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旅游信息、旅游资源宣传等建设远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阻碍旅游持续发展。

三、开发地方旅游文献资源的策略

地方文献是开发地方性旅游资源的载体,完善的地方旅游文献资源的收集为开发和建设地方旅游资源数据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一)深入挖掘地方旅游资源,建立特色、完善的收藏体系。应做好地方旅游文献收集工作。地方高校、公共图书馆、地方志办公室、档案室、旅游局等是旅游信息的集散地,通过相互合作,广泛征集旅游文献。收集的范围包括:地方县志、丛书、工具书、家谱、族谱、地图、图录、碑志、笔记、日记、年鉴、资料汇编、名人字画、本地历史史实、地方名人生平著作、个人论文、风土人情、“非卖品”或内部资料,高校师生著作、论文、科研成果等。对于未形成书面文字的神话故事、传说、民族史诗、民间曲艺、民族教育及伦理教化等有价值的资源,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以调查、访问、征集等形式,记录、收集、整理下来。加强网络上旅游文献资源的收集工作。

做好二、三次文献的深度开发。对搜集到的文献应认真地分析研究,考镜源流,辨析真伪,提供准确的史料与数字。以目录、索引、题录、文摘等形式,选择地方旅游文献中最具代表性,且收藏有一定优势的旅游文献作为开发目标,进行专题资料汇编,以适应本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如,《广西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作为广西教育厅立项科研项目得以通过。

(二)构建地方旅游文献资源数据库。充足的地方旅游文献资源是构建旅游数据库的重要保障。通过计算机把旅游信息资源和数据加工组织、贮藏、标引、编目,把地方旅游文献资源变成高效、快速、易检索的信息数据库。地方旅游文献资源数据库可以是由多个专题资源数据库构成的数据库群,其内容有以下方面(以广西河池为例):

1、地方旅游历史文献数据库。数据库的资源主要收集地方旅游资源历史文献资料,包括地方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的描述;地方名人、革命先辈等在本地活动的情况;折射社会历史发展脉络的家谱、族谱的收集;风土人情、节日节令、居住文化、服饰文化、婚丧生育、礼仪礼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介绍;本地地理、气候、水土、动植物等情况的记载。在特色上,注重从整体性、地域性、代表性角度进行旅游文化的开发。代表:河池长寿养生文化、原生态民族风情文化。

2、地方旅游商情文献数据库。数据库的资源主要收集旅游业发展动态、趋势、市场、投资等方面的信息,为地方旅游发展提供有关信息资料。包括旅游政策和法规、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地方旅游景区和项目开发情况、投资环境、名特产品、举行旅游活动资料汇总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构成。在特色上,注重旅游政策、法规、规划的准确性、完整性,帮助决策者和管理者做出正确选择,使旅游事业和旅游经营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代表:巴马赐福湖风情岛的建设。

3、地方艺术文献数据库。数据库的资源主要收集与旅游业相关的地方文化艺术发展和建设情况,包括地方文学、美术、戏曲、音乐、舞蹈、建筑、手工艺等艺术作品及相关的研究、评论等方面资源构成。在特色上,注重从“本色”角度挖掘旅游文化内在价值,增强地方旅游业的文化底蕴。代表:山歌文化、铜鼓文化。

(三)建立地方旅游资源信息特色网站。很多旅游者在前往旅游目的地之前都上网查询旅游目的地的情况,景点、交通、住宿等,这意味着旅游消费者趋向于以互联网作为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信息化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之一,因此建设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信息网站是对地方旅游推陈出新,对对外宣传有积极作用。

网站的建立要突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简约实用。目前大多数旅游信息网站上都设置景区信息、管理服务机构、交通信息、宾馆饭店餐饮、气候医疗等模块的信息分类。为更好地宣传地方旅游资源,还可以在网页上设置与地方旅游资源数据库的链接,为游客了解或者投资者了解地方旅游资源提供详实的文献依据;设置Blog、BBS,为旅游信息资源的互换、信息反馈提供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是对地方旅游资源的再挖掘。

综合上述,旅游的过程是旅游者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的过程。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地方文献中所蕴藏的旅游文献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主要参考文献:

[1]徐险峰.大湘西民族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图书馆,2009.

信息资源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育 教育信息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基础教育,而小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的教育质量。虽然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历经10多年的探索欲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从总体发展进程与普及程度上来看,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

一、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发展重要性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尽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家喻户晓,但目前学术界仍缺乏对教育信息化内涵较为系统的界定。西方学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定义较为形象、具体,比如“IT in education”(教育中的信息技术)、E-education(电子化教育)、Online Education(在线教育)和Network-based Education(基于网络的教育)等等。而国内学者更加侧重于技术应用于资源开发的行动、过程和目的的内涵。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整合国内学者对其涵义的界定,本文界定如下: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内,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和教育管理,通过全方位运用,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育模式和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小学教育面广量大。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农村学校占总数的90%以上,而农村中小学生占总数的80%。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受教育状况如何不仅对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有影响,还关系到我国小学教育的整体状况。农村小学教育经过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三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成绩是肯定的。农村小学一改以前的落后,有了良好的开端,逐步向现代化教育的方向发展。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将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手段和重要措施。改善农村小学教育软环境,加快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是新时期的新的要求,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分析

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过近20年的推进,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从本文对其涵义的界定,教育信息化实际上包括“技术”和“教育”两方面的内涵[1]。因此,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发展,基于农村小学教育的现实发展,深入分析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中存在的困境,以便最大化地利用技术资源,深度革新农村小学教学管理。

(一)信息化环境建设与观念认识问题错位

自2000年以来,政府为重点支持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信息化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已经投入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据2004年的统计,政府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投入已达22.74亿元,建成2万多个教学光盘播放点,4.08万个卫星接收点,7000多个计算机房,覆盖西部地区25%左右,中部21%左右的农村中小学[2]。然而,目前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仍存在诸多忽视和误解。虽然在教学中较多地运用了信息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未得到任何改变,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小学教师还并未认清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将教育信息化简单地等同于实现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并未完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化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且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3]。

(二)资源整合及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不高

教育教学资源是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网络基础设施优势的重要条件。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开发了一批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等先进资源,但是从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来说,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仍存在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资源整合问题,目前的一些教学软件,功能单一,各学科之间不能互相结合,存在资源互不兼容的现象。其二基础设施和资源重建轻用,应用效率低下。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的低效,既源于信息化理想需求与农村应试教育现实的冲突,也源于现行教育信息化推行模式与农村小学现实认识的矛盾。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博客,Moodle(学习管理系统)、电子书、移动设备、无线网络等信息化软环境工具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在农村整体发展较城市比较落后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内容与农村教学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从而造成资源的可用性不强,应用效率比较低。

(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滞后,培训质、量堪忧

推进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与提升是关键所在。尽管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数量增多,但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严重,新生力量不足[4]。同时,农村小学面临信息技术师资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据统计,全国中小学共有专兼职计算机教师7万名左右,教师数量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由于待遇差、职称评定受限制等原因,任课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有的还是其他学科改行的[3]。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教育信息化内容存在城市倾向,信息技术代表现代生活、现代文明,具有明显的城市优越性的价值取向。并且信息化教育内容也存在许多农村教育主体不熟悉的内容,如网页、博客、冲浪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采用,如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等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的农村小学,他们是全新事物。因此,开展以教师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师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对策探究

(一)构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软实力

依据美国课程学家泰勒的观点,教育目标的确立应该依据三个因素:社会、学生和课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应基于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差异及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差异性而设定。细化信息技术目标在城镇之间实现,给农村学校以适度“宽容”。采用因地制宜的多样化推进模式,从而提升教育信息化的软实力。推行的模式大致可采用,硬件资源先到位,然后教师培训普及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后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不断整合软件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二)建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与监督机制,提高信息化应用效率

虽然现实情况中,不少农村小学告诉校园网建设多年,但网上没有教学资源,并未实现信息化管理,有的学校软件资源不兼容,操作困难,造成现代教育信息体系存在闲置不用、应用层次不深等现象。有些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仅是观摩课教室,典型的“面子工程”,有领导来时才使用。因此,为了规避这种形式主义,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绩效水平,减少资源浪费,需要构建教育信息化评价与监督机制,从而避免了建设与应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形式化、低水平等现状,教师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应有所改革。培训目标上,更加注重实际运用,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资源整合,从而优化教学结果,提高教学质量。培训内容上,切合农村教育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培训重点,从以往技术培训转向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主的方面,更加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升整个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重视教育信息化教改课题的研究

农村教育信息化有效推进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消解信息化与应试教育的悖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应用信息技术创建具有创新人才的新颖教学模式的目标,从而促进“教与学”方式产生根本性转变。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以农村教育为背景的信息化教改课题研究,并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农村教育的实践,加快整个小学教育的现代步伐。

四、小结

综上所述,从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出发,面对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我们需要从全局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出困境,提高整个小学教育的教学水平,夯实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推动整个农村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青.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70~73

[2]曾水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有效性:问题、归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5):56~59.

[3]郑利霞.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8):69~72.

[4]白玉霞.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8):54~55.

信息资源的内涵范文5

黑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2011级 150025

[摘要]管理会计目标是在管理会计网络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目标,它是引导管理会计行为的航标,是管理会计系统运行的动力和行为准。它从本质上有别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分支体系。本文着重论述了管理会计目标的内涵与外延,从不同方面概括了管理会计目标的外延,并对管理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管理会计;战略;财务报告

一、管理会计目标的含义

从实践的角度看,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为了卓有成效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管理会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以此作为管理会计人员行动的指南,以保证管理会计系统按正确的方向运行。管理会计目标是管理会计实践的起点和归宿。因此,对管理会计目标进行研究,不仅是管理会计系统与其所处客观环境顺利沟通的基础,也是会计理论(尤其是管理会计理论)进一步完善的需要,更是管理会计实践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1、管理会计目标的内涵

传统逻辑认为,概念的内涵就是思想的内容,可定义为“构成一概念元素之总和”或“对象的和”,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如“商品”的内涵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管理会计目标也有其独特的内涵,即在向资源提供者反映资源受托管理情况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

2、管理会计目标的外延

传统逻辑认为,概念的外延(Extension,Denotation,Application)是指一概念所能应用的范围,也即是所指的事物所组成的那个类,可定义为“一概念能代表的个体和集体的总和”或“对象的和”。它与内涵成反比例关系:即内涵增加时,外延数量减少;内涵减少时,外延增加。管理会计目标也有其独特的外延,并且由其内涵决定着其外延的大小。管理会计目标的外延包括管理会计系统运行所要达到的一切目的,也即是提供有助于向资源提供者反映资源受托管理情况、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以及经济效益的各类相关信息。

二、管理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

理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由管理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为满足管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将自己的意愿与管理会计职能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客观社会环境、信息提供者的主观愿望、信息使用者不同的需求与期望以及管理会计的职能,对管理会计目标的具体确定和实现都会产生影响。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

无论是管理会计实践还是管理会计理论,都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作为管理会计实践与管理会计理论之沟通纽带的管理会计目标,不可避免地受到它们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从而决定了企业的会计模式、会计目标。从管理会计形成以来的历史来看,社会经济水平越高,管理会计目标越复杂。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拥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会计是在为独立的“会计主体”服务,管理会计也随之由原先的执行性管理会计转向了决策性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目标也主更具有主动性和决策性。

2、企业目标

除了上述的宏观社会环境,企业的微观环境也是影响管理会计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程度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企业目标。具体到不同的企业,由于各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或短期经营目标不同,各企业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会有所不同。如甲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是在若干内将现有的品牌做大做强,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中达到领先地位,那么该企业的管理会计目标就应主要定位于提高企业现有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如果乙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是在若干内开自己研发一种新的适销对路产品,用以替代企业现在生产且有被市场淘汰趋势的旧产品,这时企业管理会计的目标应主要定位于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估和成本管理,将企业的资源导向新的盈利项目,以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管理会计职能

如果将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目标视为影响管理会计目标的外在因素,那么管理会计职能就是影响管理会计目标的内在因素。换言之,整个管理会计实践过程就是管理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职能以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过程。在这个确定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除了外在环境这一类影响因素,还有更重要的管理会计的内在因素,即管理会计的职能。管理会计职能的实际发挥效果,也即管理会计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以有助于管理会计目标的实现。

三、管理会计的目标设定策略

1、向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管理决策信息

在这个领域内,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未来预测信息,二是非财务信息,三是社会责任信息。包括对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和公众等方方面面责任的履行情况,都需要适当披露。尽管这是管理会计的传统职能,但要从体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在长期经营中最佳使用经济资源的要求重新认识。与此同时服务于内部控制、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

2、建立系统,造就专业管理会计队伍

建立激励与补偿系统,为业绩考评和确定报酬方案提供依据。包括对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各责任中心及其各类员工不同层次的评价和激励。建立了合适的,完备的系统,可以让各单位运行更加顺畅,充分激发积极性。在现阶段,应加强会计教育,普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具体做法是普遍开设管理会计课,使得所有会计人员和其他经济工作者都能懂得、了解管理会计。

3、加强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

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由于信息披露中外在性的存在,政府可以并且应该发挥作用。因此,不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政府机构同样应予关注。另一方面,从信息市场的角度来说,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取决于信息需求者,所以会计信息的提供从根本上说会形成“买方市场”。

四、结束语

经过对管理会计目标的研究,全面分析了管理会计目标的意义,内涵与外延、影响因素以及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得出了在现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想要提高会计管理服务质量,就必须对管理会计目标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全面提高管理会计的水平。

信息资源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开放大学 内涵式发展 立足点 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01-03

我国高等教育在基本实现大众化之后,面对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形势,党的十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文所讨论的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是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现有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内涵式发展是开放大学的立校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源。

开放大学作为一种新型大学,以其开放、灵活、全纳、终身等特点,成为各国推动教育改革、体现教育公平、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办学宗旨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向一切有能力、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服务。其办学手段是集聚、整合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其办学理念是教育对象的开放,教育观念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必须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等为主要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 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的价值理念

开放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理想目标的实现。

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的价值理念是:开放、服务、责任、质量。开放,是指教育观念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培养模式的开放、管理方式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办学体系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学习地点的开放、入学条件的开放。要将开放的理念融入学校办学的全过程,融入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服务,是指开放大学服务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个性化。面向基层、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包括社会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和社会特殊群体(如部队士官、老年人)提供终身教育服务。责任,是指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社会多种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为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个性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质量,是指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同发展的同时,把质量放在首位,视质量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全过程,确立开放大学的质量标准和保证体系。

二 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的立足点

开放大学的发展面临两个挑战,一是“两个需求”的挑战,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两个竞争”的挑战,即办学竞争已从生源的竞争延伸到质量的竞争,从办学机构的竞争延伸到办学能力的竞争。开放大学要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自觉地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办学观、育人观,在发展中把握好“开放”和“质量”两个关键。“开放”是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质量”是开放大学的生命线。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的立足点是:(1)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没有规模就没有办学的基础,办学规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开放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但质量才是开放大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基。(2)处理好开放与创新的关系,以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强化管理、创新机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的有机融合。(3)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与开放教育相适应的办学设施,促进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提升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4)处理好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关系,在开展学历继续教育的同时,按照构建

――――――――――――――――――――――――――

*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云南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研究”(编号:Z13003)

项目主持人:杨美和

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加强非学历继续教育,依托优质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奠定开放大学在非学历继续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5)处理好发展与对外宣传的关系,加强对开放大学的宣传,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开放大学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赢得社会的充分关注和信赖。

三 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1.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我国虽然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毛入学率仅为26.5%,在学总规模3105万人,刚刚步入大众化阶段。虽然北京、上海、天津等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但全国很多地方的毛入学率仍然处于平均线之下。与世界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如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毛入学率早已超过了50%,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亚洲的日本、韩国毛入学率也超过了50%;中亚五国近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也高于我国。市场供求层面,我国现有高校2400余所,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真正高水平大学包括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如“985工程”“211工程”)的国家重点高校仅百余所,占现有大学的5%。面对中国社会重视学历的历史传统,高等教育学历需求仍有相当大的空间,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要达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因此,开放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之一就是必须积极稳步地发展学历继续教育。达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课程资源、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支持服务”的要求需做到:一是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共建共享优质网络课程,整合开发社会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系统,支持用户资源检索、定制、使用与评价。二是根据“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结构合理、动态开放”的原则,培养精通项目管理、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组织及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专职教师和技术人员;聘请国内外高校的知名专家教授以及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行家里手,担任专业顾问、课程项目负责人;聘请高校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担任课程辅导教师,开展远程教育的导学、助学、促学工作。三是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以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特点及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灵活地设置专业,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五是组建专业化、信息化远程接待服务团队,加强与学习者的教学交互、学习跟踪记录,以及为学习者提供体贴周到的个性化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2.大力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目前我国拥有7.69亿从业人员,其中1.2亿左右是需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此外每年还有数量庞大的新增劳动力和1.6亿老龄人口。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从业人员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数要从现在的16600万人次增加到35000万人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50%。因此,开放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之二就是要大力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开放大学要与时俱进,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区等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开放大学的办学网络、学习资源和培训项目,逐步建立起内部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外部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枢纽作用,面向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大力开展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的社区教育和各类在线培训。面向一切有学习愿望的社会成员,开展旨在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命质量的各类公益性教育服务,为社会提供灵活、弹性的终身学习机会,适应学习主体多元化和学习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如试点建设的六所开放大学分别成立了针对城乡各类人群如市民、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公务员、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退役军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各种专门类型的教育学院和学习中心,受到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欢迎与肯定。

3.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各国政府已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领域的战略目标。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等。因此,开放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之三就是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第一,信息技术是开放大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开放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驱动力量。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以云计算技术支撑的网络学习、新媒体移动装置提供的移动学习以及多种学习形式所共同形成的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环境正在快速形成。开放大学要确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与定位,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系统性流程革新与再造,变革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模式与方法,创造教育教学新的秩序、范式与文化。建构整合型信息化教育教学新形势,积极引进和开发慕课(MOOCs),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为学习者提供人本化和信息化空间,实现传播与互动功能。将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改造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之间的互动和互补,充分调动学习者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解决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与降低教育成本三者之间所存在的难以平衡的矛盾,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和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二,开放大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共建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信息服务,尤其是要加快建设能够满足各类学习者需求的优质数字资源,开发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课件素材、制作工具。建设优质网络课程和虚拟实验实训系统,探索跨区域的网络教学、科学研究,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共享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千万级以上的用户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等进行安全、可靠、高速的访问服务。通过光纤实现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等高速网络的链接,实现覆盖全国用户的高速网络访问服务。通过一站式、开放性、可扩展的软件系统,形成四通八达的开放大学网上校园,成为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引领者和建设者。如北京开放大学采用全球最流行的网络学习平台,以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构建网络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符合成人学习者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的特点。

4.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因此,开放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之四就是要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一是建设全民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以全民终身学习需求为宗旨,集教学、管理、服务以及资源整合、信息交互等为一体,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进一步探索平台建设模式,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跨平台、跨终端的教育云服务模式。二是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开放大学在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推进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服务机构、终身教育体系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三是建设“学分银行”。由于开放大学的开放性和所具有的多重功能,为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建立以及“学分银行”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成为推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相互沟通、衔接和融合的重要力量。“学分银行”作为一个平台,能有效衔接、沟通不同教育机构,将学习者在不同时间、不同教育机构获取的学习成果进行管理、认证。“学分银行”实行学分认证制度,对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标准、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分银行”实行学分互认制度,能够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合作,使学习者共享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优质教育资源。“学分银行”借鉴货币银行的某些功能特点,通过学分认证、学分转换、学分存取等操作,为每个学习者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提供学习跟踪记录服务,提供学分认证、转换与存取服务。当学习者存储在“学分银行”的学分积累到一定量时,可申请获取相应的课程结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层次的学历证书。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习者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中国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鲁雁、徐彬.云南开放大学试点建设实践与创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徐彬.开放办学 服务终身――云南开放大学试点建设论文选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 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文件汇编(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33~35

[5]郝克明.对中国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的认识和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3~6

[6]刘新华.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7(18):33~34

[7]赖明谷、向宗明.内涵式发展与高校管理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