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要素范例6篇

科学研究要素

科学研究要素范文1

摘要: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具体包括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从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优化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健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

作者简介:邓雪妍(197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项目编号:W2011-0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30-03

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将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置于大学生育人教育的核心地位。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结合与理工科专业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及应用教育,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综合型人才培养教育中不但必要,而且必行,这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要。

一、优化知识结构的需要

知识结构是理工科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优化知识结构,使其在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更多学科的知识,也就是说,具备丰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成为全能型人才。而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人文素质是优化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一,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他们对文化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促使他们以更高地文化品味观察与理解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他们学好科学知识,增强专业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和探索。

第二,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广泛接收创新知识和新鲜事物,并能正确判断接收的新知识和新事物,以做出合理而科学的接受和舍弃。这就是人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学科单一、专业性强是当前理工科大学教育的特点,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不断丰富和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他们对各种学科知识的补充和储备。开拓视野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的过程,这些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能力的指引下,学生会更主动、更深刻地探讨科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实践和创新。

第三,人文素质教育将理工科大学生培养成为智商与智慧并存的通才,让学生主动参与事物的变化与变迁,成为对知识领域充满好奇的探究者。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只有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宽广的思维领域,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并得到全面的发展。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丰富的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进入社会打下强有力的竞争基础。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专业知识、人文修养和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增强适应能力的需要

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大学生掌握着现代建设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是国家建设及发展的栋梁之材。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这也反映出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反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人生活的社会错综复杂,社会现象丰富多彩,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社会问题形形色色,大学生要适应这样复杂的社会,必然涉及对社会方方面面的适应,必然需要具备适应社会方方面面的能力,因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就是这些适应社会方方面面的能力的综合体。[1]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概括为学习适应能力、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社会交往适应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认识和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如下几个重要作用。

第一,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与否,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人,那么一个国民素质高和现代化人才辈出的国家一定是屹立世界的强国。现代化人才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进步过程中能积极地适应并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革与发展,具有创造思维和高素质的人。[2]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以智力能力为主导的,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在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的过程中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其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是理工科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理工科大学生带着所学的科学知识进入社会,社会环境好似他们扎根生长的“土壤”,“土壤”的优劣决定着他们是否能茁壮的成长。社会环境是成才的基础,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何是他们成才的保证。培养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开发和利用环境的能力,这种对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成为人才的重要保证。

第三,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需要表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渴求和欲望,是产生人的行为的原动力。[3]因此,当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分别是生存、活动、交往、发展、成就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也是随着社会化的进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因为受教育的层次高于其他同龄的青年,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和发展的目标自然就会更高。理工科大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国家、应用于人民,为国家发展进步服务,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发挥其自身才能,那么,他们的自我发展就要以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来适应社会需要和满足个人需要。

第四,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理工科大学生的重任是继承老一代科学技术人员的事业,继承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接班人。理工科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以最短的时间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提高就业能力的需要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首先,它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它不是单个的素质,而是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的综合素质;其次,它是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是一种可以塑造和培养的能力;再次,它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能否适应职业和就业的竞争是这种能力的衡量标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个人发展来说,既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又圆了他们的职业梦想;对学校、社会、国家发展来说,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就业能力可以直接反映出高校的育人能力和大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全面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就业竞争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表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合作能力、求职能力等一些基本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高低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本科教育教学,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实践依据。然而在专业技能理论的驱使下,理工科大学生受到专才教育地影响,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只有学好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就业,往往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后所起到的作用。与就业能力息息相关的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就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提高个人就业前途所必须的各种相关素质的总称,包括心理素质中的可调节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独立处事能力等。适应能力的高低可以客观反映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决定就业后能否胜任工作、能否适应社会的关键要素。一个具有专业技能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学生,在就业后他可以很快进入自己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能够虚心向老技术员、老工人请教技术上的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所以,理工科大学在教育理念中要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学、艺术、历史知识等方面的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和文化品味,将人文与科学素养相融合,完善人格,有助于整体性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具备文理工知识结构,提升就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需求。面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格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培养具备文理工知识结构的综合型人才,成为世界教育界改革的新潮流。通过文理工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知识间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成为可协调持续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架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才是最基本的。”[4]也就是说理工科大学要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这也是当前理工科大学改进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最明智的选择。而文理工知识俱全的人才,其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必然会高人一筹,也必然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力推进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优化和智能的开发,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新思维,有利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和公德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

四、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面对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又要具有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社交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素质等人文素养。只有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完美结合的人,才能在专业研究领域有着更好地思维拓展与探索的精神。理工科大学要顺应知识时代的发展要求,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培养出更多地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那么摆在理工科大学面前的培养模式将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创新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造,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也就是说,没有创新,知识经济的主体便失去了生命力。在当代,创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进步和地位,也就是说世界各国间正经历着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战争,自主创新的能力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强大武器,培养具有综合性、创新型的人才成为打赢这场战争的关键之所在。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发展难题就是必须有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就此,也预示着我国的发展将进入到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理工科大学生在这场变革中,首当其冲的成为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人才,成为科技创新变革中的中坚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原有生活条件并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这就需要强调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同样是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的陆登庭也认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5]

当代大学生应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精神,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机遇并把握机遇,这绝不仅是因为有高智力的原因,而是各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完美体现。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6]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要适应时代潮流,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必须把握机遇,自觉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世界上很多科学家的发明都是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很好的融合而创造出人间奇迹,创新型人才必然要有创造性思维和完善的人格。例如,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他不但精通专业科学知识,同时也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将中国历史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美学与物理等知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显示出科学家深厚的文化底蕴。

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对于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工科大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一专多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深度,为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五、提升情商教育的需要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又称情绪智力,简称EQ,是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相对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也是相对于智商而言提出的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成功有关的一种全新的概念。[7]情商是一种能力,可以感觉、了解和有效应用情绪的力量与智能作为人类的能量、信息和影响的来源。情商不只是显示出理性的智能,但却是来自人内心的智慧。情商会让人学会认同与珍惜自我和他人的感受。情商鼓励人继续探索自身特殊的潜能,及启发人内在最深处的价值与渴望,将思想转化为现实。情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是后天的,是可以培养的,但是绝不是靠读书、考试等方式,而是经过自我评估、自定目标,并有序的迈向目标的过程。80%情商+15%智商+5%逆商(逆向思维能力)=成功人士。在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其他非智力因素其中主要是情绪智力因素占了80%。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情商是一种驾驭自己的能力,包括驾驭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思想,驾驭自己的意志,控制和协调构成自己心理过程的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让自己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也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对人情与人性的深刻了解和理解,对人的需要的内容、形式的了解,对人的感情的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对人的感情的表达方式的理解力,对人际交往的内容、原则、方式及规律的了解和运用能力,爱的能力等等。

情商培养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情商是涵盖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而素质教育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诸多方面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的一种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从其内容来看,情商培养应包含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中,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丹尼尔・戈尔曼甚至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8]

第一,同理心教育。情商教育的同理心是指培养大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在事物发生误解和争执的过程中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心理,体会他人在处理事情上的感悟,达到消除误解的目的,建立充满理解、鼓励和尊重的合作团队。国际上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20世纪70年代是学会生存,21世纪不但要学会生存,而且还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9]同理心理的建立,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体会其他学生的想法,使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形成一个友好的、和谐的氛围,在这种友好和谐氛围中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共同合作。同理心可以去除大学生自身过于独立的个性,学会谦让,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第二,自律教育。自律教育可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自律是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包括自身在面对压力和各种事物时所保持的情绪上的控制能力和清醒的判断能力,在处理各种事物时,去除遇事不冷静的心态,学会井井有条处理事物,保持平和的心态等。自律教育要建立在诚实诚信的基础上,宽以待人,严于律已,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客观的处理遇到的问题。

第三,沟通教育。情商教育可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到学生性格的养成,也是解决问题,打开人与人心结的最有效的方法。沟通可以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理工科大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更应该学会自律,相对于文科学生,他们性格上有偏内向的特质,遇事会深藏于心中,不愿与人分享,很容易走向极端。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会和引导理工科大学生打开心扉,学会述说和倾听,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有助于养成他们的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不断的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改善知识结构,增加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培养“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精神;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理念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学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融入社会的生活,与社会、与他人具有亲和力,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要有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要具有很好的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2]宋春宏.思想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丁玉泉.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8,(4):77-79.

[4]爱因斯坦.论教育[J].教师之友,2000,(9).

[5]陆登庭.哈佛校长坦言挑战[N].中国教育报,1998-05-04.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7]刘光艳.大学生情商培养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8]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情绪商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科学研究要素范文2

    一、准确定位考试的性质,把握命题功能和原则

    1.准确定位考试的性质

    命题首先要确定考试的性质和目的,是水平考试还是选拔考试?是诊断性测试还是形成性测试?水平考试(如毕业考试)重基础,难度较低;选拔考试(如中考和高考)重能力,难度适当同时试题有很高的区分度。诊断性考试(如入学考试)注重各知识点的考查;形成性考试(如单元检测、期中和期末考试)注重综合知识运用等。只有明确考试的性质,才能合理地确定试卷难度和区分度,才能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命题的关键就在于科学合理地控制上述指标,使各个指标达到最优区间之内。

    2.明确理解考试功能

    命题是一项责任性十分强的工作,考试题有三大功能。①诊断与反馈功能:可以检测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信息,给教师提供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信息。②导向与激励功能:即人们都说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的要求指向哪里,教师和学生就会朝哪里努力。所以要避免“繁、偏、怪”试题。③评定与选拔功能:可以评估、鉴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水平和标准,同时考试也是大众公认较为公平、公正的选拔重要方式。

    3.准确把握命题原则

    为实现命题目标,命题必须准确把握命题原则。①科学性。试题必须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②全面性。试题要全面反映测试要求,既要有较好的覆盖面,又要突出重点。知识点分布、难点分布要统筹兼顾。③明确性。试题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易懂、无歧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④独立性。试题之间必须彼此独立,不可相互牵连或提示,考查内容不能重复再现等。⑤适当性。试题命制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以及学科教学实际,题量、难度要适当。

    二、运用双向细目表,精心构制命题计划

    1.试卷结构的初步确定

    试卷结构包括试题题型、考试时间、分值分配、整卷阅读量、整卷难度系数、整卷知识覆盖率、考试信度、考试效度等宏观指标。

    难度P=平均分/满分值。难度P实际上表示的是容易度,与试题的实际困难程度正好相反。P越大表示试题越简单,P越小表示试题越难。难度的设定是为了筛选试题。试题的难度不但对题目的区分度有影响,而且对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也有较大的影响。试题难度大多控制在0.3~0.8之间,0.7以上为容易题,0.3~0.7中档题,0.3以下为难题。整卷难度大多控制在0.5~0.7之间。当考试用于选拔时,整卷难度值应接近录取率为好。

    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可以使用下面的一种方法计算区分度:先将分数排序,=27%高分组的难度,=27%低分组的难度,区分度D=(27%高分组的平均分-27%低分组的平均分)/满分值。区分度一般控制在0.2~0.5之间。值越大区分度越好但要做到这一点较难。试题的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0.2~0.39表明此题的区分度较好,低于0.2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太好,需修改,0.19以下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好,应淘汰。但有些试题的区分度低一些也是容许的,水平考试对区分度要求不是很高。

    试卷的信度高说明考生分数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影响试卷信度的因素:(1)试题的难度。过难或过易的试题都会降低试卷的信度。(2)题目的数量。试卷题目数量越多,信度越高。可尽量把大题化小,增加题目数量,以提高信度。(3)题目用语的准确性。

    题目用语不标准、不准确也会降低试卷的信度。试卷的效度是衡量考试结果与预定要达到的考试目标相符合的程度。

    与以往相比,当前对试卷知识覆盖率要求降低,特别像理综等学科考试,因题量减少,强调对主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2.制订试卷编制计划——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是考查目标、[LUNWEN.1KEJIAN.COM ]内容、难度、题型和认知水平目标等要素间的关联表,是科学规范命制试题的基础和保证。双向细目表有简有繁,一般是两个维度。纵向是考查知识模块或知识点;横向是要求各知识模块或知识点的学习水平、题型和分值等。如表1。

    利用双向细目表命制试题,可以较为方便地控制每个试题的难度及整卷的试题难度,可以有效克服教师命题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出现知识点重复考查或考查遗漏的现象,避免出现试卷难度太大或太小,避免题型设置的不合理现象等。

    初步完成双向细目表的设计后,就可以依据双向细目表的内容,知识点覆盖、赋分,难度等指标进行组题。当然,在试卷命制过程中,双向细目表的有关内容还可以依据需要进行适当微调。

    三、掌握试题改编方法,通过磨题提高试题品质

    试题改编是对原有试题进行改造,使之从形式上、考查功能上或发生改变而成为新题。试题大部分应该是改编的,所以掌握改编试题的方法显得非常重要,常见的改编方法有:

    1.设置新情景材料

    设置新的问题情境和提问角度。一道常规的试题,当把它放置在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中时,由于知识载体发生了改变,这道题就变为了一道新题。

    如:下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此题将通常的化学概念间的从属关系设置在数学集合的新情景下,成为一道有创意价值的改编题。

    2.转换试题题型

    按试题评分方式将试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可以避免阅卷人主观因素的干扰,题型有选择题和判断题等。而主观题则易受到评卷人的主观影响,大多数的填空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属主观题。少数填空题、分析说明题和实验探究题也存在客观部分。江西省中考化学首创选择填空题型,包含客观和主观两个部分。转换题型是指利用原有题型中的背景材料进行创新改造,将主、客观题加以转换,使其更符合考试需要。

    原题:(2007年江西中考题)制作“叶脉书签”需要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请问:

    (1)配制时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是__g,水的质量是__g.

    (2)若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配制,需要20%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是__g.

    改编题:(2009年扬州)制作“叶脉书签”需要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氢氧化钠溶液(设水的密度为1g/mL),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可调节游码

    B.在左右托盘上垫上滤纸,称取12.0g氢氧化钠固体

    C.将准确称取的12.0g氢氧化钠固体直接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选用100mL量筒量取88.0mL的水

    原题只是单一的溶液配制的简单计算,改编后融入了配制过程中的实验基本操作,扩大了试题的考查功能。

    3.通过对问题的不同角度的设问,改变试题立意

    原题:(教材中习题)某学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测pH的仪器)每隔几分钟测一次pH,其数据如下:

    (1)所降雨水是否为酸雨,在测定的期间内,雨水的酸性是增强还是减弱了?

科学研究要素范文3

关键词:高校;重点学科;评价要素;解释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4-0065-04

收稿日期:2012-06-18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00422)资助

作者简介:何刚(1966-),男,安徽庐江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及人力资源管理。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基础和载体,重点学科建设则是高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根据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需要,促进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是高校高层次人才开发和培养、教学和科研、高科技产业孵化的重要基地,推进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深化学校教育和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重点学科建设与评估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深化学校教育和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

因而,客观而全面地评价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综合实力,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科学问题。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根据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需要, 促进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是高校高层次人才开发和培养、教学和科研、高科技产业化孵化的重要基地, 推进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无疑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 对高校重点学科进行科学的评估, 作为一种提高高校重点学科水平的方法, 就显得非常必要。

重点学科建设评估具体地说, 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标准, 通过运用客观科学的评估理论, 系统采集有关信息和数据, 设计系统的评估指标, 采取有效的评估方式和方法, 进行定性和定量、客观和主观的分析, 对各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给出评估结果, 以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学科建设模式是通过多种方式定期对各学科进行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估, 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1]。

在这方面,有关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对评价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较少,尤其是应用数学方法研究重点学科评价系统更为少见,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引入系统工程中的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探讨高校重点学科评价要素的结构层级关系,为重点学科建设与评价分析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简称ISM)技术是美国J.华费尔特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特点是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将系统造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从而将模糊不清的思想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进而观察这些关键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找到最重要的关键成功因素。本文可以通过解释结构模型图,从众多影响因子以及复杂的因子链中,找出评价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的表层直接要素、中层间接要素和深层根本要素,分析层级间的作用关系,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校重点学科评价系统的ISM模型

参照部级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综合众多高校重点学科自我评价指标,以及专家访谈等,笔者给出评价高校重点学科的一级指标有:学科团队、学科方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支撑条件、学科规划、建设管理等,其中:学科团队主要考察学科带头人水平、学科梯队结构等,学科方向考察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和水平,科学研究包括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论文、学术专著、科研奖励、科研成果转化等,人才培养重点评价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教学成果、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支撑条件主要包括学科实验条件和学科拥有图书资料等,学科规划主要观测本学科的中长期建设与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管理是从学科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措施及其经费使用绩效等方面考察。由此可见,评价高校重点学科的因素较多且比较复杂,各因素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2]。

由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重点是分析影响因子的关键指标,不需要区分一、二级指标,因此本文依据所给出的重点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选取评价重点学科水平的12个关键指标:学科带头人Z1、学科梯队Z2、科研项目Z3、科研成果Z4、教学改革Z5、教学成果Z6、研究生招生Z7、研究生培养质量Z8、学术交流Z9、学科条件Z10、学科规划Z11、建设与管理Z12,以及包含这12个指标的“重点学科评价系统Z13”,作为解释结构模型系统的构成要素。

(一)各影响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评价重点学科水平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比如,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直接影响本学科的规划制定、学科管理水平等,科研项目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教学改革与教学成果的取得是相互联系的,学科实验等条件是开展教学与科研基础等等。根据我国重点学科评价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专家的研图1重点学科评价要素间关系矩阵

(二)各要素间的层级关系

解释结构模型法是通过要素的关系矩阵生成可达矩阵,即表示从一个要素到另一个要素是否存在连接的路径,来划分各要素间的层级关系。

图2可达矩阵

再按可达矩阵中元素为“1”的数量多少,由少到多将要素依次重新排序,得出各要素间的层级递阶矩阵,如图3所示。

图3排序后的可达矩阵

(三)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图

根据排序后的可达矩阵(图3),按照层级递阶结构关系,建立重点学科评价系统的解释结构模型图(图4),模型图直观地反映了要素间逐级有向的主要影响关系。

图4重点学科评价系统的解释结构模型图

二、重点学科评价要素的层级关系

高校重点学科评价系统是一个多层级递阶结构,其系统的解释结构模型确定了各评价要素之间的层级有向递阶关系。第五级为深层级评价要素,第三、四级为中层级要素,第二级为表层级要素,从第五级至第一级形成逐级递阶作用关系。

(一)第一级与第二级要素的关系

评价重点学科水平的直接要素是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研究生培养质量等,这些要素反映了一个学科的建设水平。一个高水平的学科,应有一大批围绕学科方向的科研课题,尤其要有部级科研项目支撑,并以此开展深入研究,产出学科标志性的科研成果[3]。一个学科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特别是重点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尤为重要,高水平的教学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等也是直接反映重点学科水平的重要要素。所以第二级是评价重点学科水平的表层直接要素。

(二)第二级与第三、四级要素的关系

研究生招生的规模可视本学科导师队伍和科研能力而定,一个学科导师队伍强、科研课题及研究水平高,那么则可以扩大研究生规模,反之,则减少招生规模,否则会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研究生也是导师课题组的重要成员,是一个学科科研成果产出的主力军。随着学科的交叉发展,需要有不同学科群体成员组建学科团队,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多出高水平的学科成果,那么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尤为重要,它可以为学科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诚然,人才培养是学科的基础,那么就要提倡教学改革,就重点学科而言,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级中的学科梯队、学科条件、学科建设与管理等要素是比较深层次地影响一个学科的发展。一个高水平的学科必须有高水平的带头人和学科梯队,有了高水平的队伍,才能攻克学科难题,产出标志性的学科成果。学科的物质条件和研究环境是学科出人才、出成果的基本保障。一个学科要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科学的学科建设管理是不可缺少的[4],例如,学科团队的组建、课题组的协同作战、研究生的集体指导、学科经费的使用与管理等等,都需要建立良好的学科管理运行体系。因此,第三、四级通过第二级要素对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产生影响,是评价重点学科水平的中层间接要素。

(三)第五级与第四级要素的关系

学科带头人担负一个学科的重任,往往一个学科带头人就能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本学科的水平,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已形成共识。学科规划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学科规划是学科的顶层设计,体现学科发展的各个层面,指导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的中长期建设与发展规划,具有深层的影响和重要意义。因此,第五级要素对重点学科水平的影响是根本的、基础性的,其通过第四、三、二级要素有向递阶影响第一级即重点学科水平。

四、结论

通过分析高校重点学科评价系统的关系结构,观察各评价要素之间的有向影响关系,从而找出评价重点学科的表层直接、中层间接和深层根本要素,得出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是评价重点学科的表层直接要素,揭示了“学科带头人”、“学科规划”是影响重点学科水平的深层根本要素,且学科水平的提高是通过学科队伍的建设、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等传递作用的。因此,科学地制定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强化学科带头人领衔作用是重点学科发展根本要求;发挥学科团队协同作战精神,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科交叉平台,开展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产出高水平的学科成果等是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周欢.高校重点学科评估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6.

[2]李娟,李晓旭,程兰芳.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新型重点学科评估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0):22-25.

科学研究要素范文4

【关键词】研究生;人文素质;道德修养;教育方法

研究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其肩负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使命,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衰。理学、工学学科是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最大的学科,2013年,理工科研究生已占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40%,因此,做好理工科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提高我国研究生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正在发生着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在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这一转变要求研究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秀的科研能力,还应具备正直诚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思想品德。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和学术培养同等重要,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基础,在研究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调研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措施。

一、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这要求所培养的研究生不仅要知识丰富、本领过硬,而且要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重要环节,而人文素质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人文素质教育对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有重要作用

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研究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仅靠空洞的说教是无法实行的,一般而言,教育包括“知”和“觉”两个层面,前者是指知识的传授,后者是指精神的升华,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于后者,其目的是要使研究生通过自身内部的思想活动,来实现的思想转化,进而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思想品德。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重点是人精神需要的价值和价值体系,人文学科知识素养对人的思想形成有重要影响。人文素质教育通过文化传递功能,把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引导他们理性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价值取向,进而改变其的精神境界。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研究生将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加强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对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有重要作用。

2.人文素质教育对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有重要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學家,他们错了,是品格”,研究生作为未来的科技工作者要成功,就要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转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日益凸现,面对这样的诱惑,目前,我国的科学界在道德、学风等方面出现诸多的问题,其中,不少涉及到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道德相互影响,互相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文教育中强调要修德养性,淡泊名利,这些精神对于冲淡当前社会中充斥的物欲横流的功利气息,改善人情淡薄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人文教育中推崇的潜心治学的人文品质,积极健康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伦理上引导和制约作用。

二、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本文依据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设计了《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问卷》,以河北省某高校研究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从道德素质、文史哲素质、审美素质三个方面对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研究生的道德素质较高,理想信念是端正的,但也存在认识和行动脱节的问题,诚信意识、道德修养还有待提高的问题。如图1所示为“如何看待考试作弊和找替考的问题”回答结果,从图中数据可以发现有半数人对这一问题持赞同或默许其的态度,这说明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忽略了诚信这一道德素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存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研究生的文史哲素质还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人文知识积累薄弱,知识结构不全面的问题。问卷分常识和修养两个层次考察研究生的文史哲素质,结果发现常识性问题研究生回答的正确率较高,有关人文修养深层次问题,回答的正确率较低,如图2所示。

(3)研究生艺术修养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对艺术修养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有较明确的认识,有提高艺术修养的追求与渴望,但美学知识和审美能力还是有待加强和提高。问卷从研究生对审美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和对艺术品鉴赏角度调查研究生的审美素质状况,结果表明研究生的审美知识还较缺乏,艺术修养较低。

图1作弊、替考的问题调查结果图2文史哲素质问题回答正确率

三、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途径

1.创新研究生党建活动形式,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研究生党员教育,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经过知、情、意、信、行的过程。目前,理工科研究生整体思想道德素质较高,但存在着存在认识和行动脱节的问题,这就是说,大部分研究生已经完成“知”的环节,较好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知识,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一名党员,但他们还没有完全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行动。因此,对研究生应加强对其在“情、意、信、行”环节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情感的转变是关键,它既是将教育影响转化为个人思想的媒介,又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桥梁。缺少了这一中间环节,知就难以转化为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对人情感的教育,它是用特殊的诠释语言和深厚的思想底蕴来感染人的情感。因此,针对研究生中党员比例高的特点,在研究生党员活动和研究生党员的培养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研究生的党员活动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来分析我国的历史文化,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提高研究生党员的人文素质,带动全体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

科学研究要素范文5

关键词:工科机械类研究生 复合型人才 综合素质 现状与提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36-01

1 我国工科机械类研究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政治素养偏低

思想政治素质是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和倾向,是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的综合体现[1]。目前,有不少研究生忽视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个别高校也忽视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极其容易导致多数研究生,特别是工科类的研究生不知道思想政治为谁而学、学有何用,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造成即便培养了出了高水平的人才也不能好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做贡献,不能扎扎实实的为人民服务的结果[2]。

1.2 专业能力基础不足,实践能力较弱

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在读研究生都是从本科直接考取的,很少有参与实践的经验,对工科机械类的研究生而言,他们的实践机会相对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较多,这就使得部分研究生自认为掌握了很好的实践本领,导致其夜郎自大,对老师讲的不感兴趣却又不会,自以为掌握了很好专业知识,热衷于实践,该实践的时候又不能很好的对待实践,难以坚持,草草完成“任务”,最终流于形式,敷衍过去。这就导致了工科类的研究生专业知识表现不足,实践能力又上不来的局面。

1.3 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功底薄弱

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多数工科类研究生仍然坚持重点学习专业知识,忽视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甚至还有个别研究生抱怨工科类的研究生不应该浪费时间学习人文课程,致使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等人文课程逃课率很高,造成工科类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涉及面过窄。

1.4 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随着研究生逐年扩招,研究生队伍逐步扩大,导致教师队伍却相对缩小,许多高校不得不普遍采用培养本科生的老套办法 “填鸭式”教学,使研究生始终处于被动灌输知识的状态,缺乏自主参与意识,自然就不能深入理解问题,很难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一旦遇到问题就从网上搜索然后进行模仿,导致过度依赖网络,形成多数学生模仿能力强,而创新能力弱的结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术不端行为正是由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下降和过度模仿抄袭所致。

2 提高综合素质的措施和途径

研究生的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只有深入做到专业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并重,科研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并举才能使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在广泛搜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分析研究,综合各方面的培养策略归纳出以下提高途径。

2.1 注重道德发展,加强道德教育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上层部分,更应强化德育的重要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既要通过定时开展课外相关的活动,也要通过身边的细微小事促进工科类研究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强诚信教育,使研究生学会做人做事,从学习做人的知识入手,从身边做起,学会尊重导师,遵守学术规范,学会关心同学等,在学习研究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品德,体验做人的真谛,坚决制止平时无故旷课、考试作弊,自觉抵制不良学风和社会风气的影响[3]。

2.2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完善专业基础

作为工科机械类的研究生,高校注重专业基础和人文学科的学习具有无可非议的重要性,同样也应该重视研究生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对于学习课程内的实验操作、实习课程和机会一定要做好研究生的思想工作,使其能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对于工科机械类研究生的重要性,避免工科研究生认识脱离实践、眼高手低的情况发生,使研究生完善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科研技能和科学实验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以保证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2.3 优化知识结构,强化交叉学科学习

多数人认为工科研究生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否认实践能力对工科研究生的重要性,但是理论学习也同样重要,谁也不能够否认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机械类研究生注重实践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习,同时,也要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使研究生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社会交流能力和审美能力。高校在搞学术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机械类研究生的出勤情况,必要时也可采用一些措施促使研究生参加相关活动,尽量多地涉猎相关学科知识。

2.4 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思考是研究与创新的前提,各种科学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果。学会思考是研究和创新的必备素质,学会思考才能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的方法很多,包括学会辩证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工科类研究生应注重参与对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才能从模仿逐步走向创新。

3 总结与讨论

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工科机械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也需要精心培育。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教学条件作为物质基础,更要发挥研究生各发面的积极性,通过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加强其独立思维能力,全方位地锻炼和提高工科机械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其创造力,实现我国高等人才教育质的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孔素然,张艳芳.论研究生素质教育[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S2):104-106.

科学研究要素范文6

要构建研究生的通识教育体系,就要解决研究生通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首先要转变观念,真正重视研究生的通识教育,同时必须把教育中心思想推及所有的课程制定、校园规划,并选择关于在所有环境中促进学生成长的一整套人格教育学理论―― 包括职业教育、智力发展、情绪引导和创意开发。

1 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和途径

1.1 以文化素质讲座和课程为载体,开设短期素质教育课程

可借鉴本科生假期期间小学期的做法,开设一些与当代生活有关的课程,涉及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地理、自然科学与技术、美学艺术等方面,如当代艺术、现代科学基础、电影文化、社会心理学、西方哲学与文化、营养与健康等课程,课程形式也可以是新颖的,如艺术可以通过研究沙拉盘、墨汁瓶、门锁把的设计等而被教授。这些课程假定对当现实情况的学习,能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作准备;并且假定如果教授得当的话,它们完全可以拥有跟那些基于研究跟生活毫无联系的问题和材料的传统学科一样的学术气质。

打破以往的学科界限,以前瞻的视野完善学子们的知识结构,邀请来自理学、工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名教授就其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他们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经验分别从学科架构、学术素养、学科前瞻和学科应用研究等方面,解读学科奥妙,分享研究心得,提升研究生科学精神与学科素养,为同学们从事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出。

1.2 实施名著阅读工程,建立阅读指导和考核制度,强化研究生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名志研读,是获取知识汲取人生智慧的最便捷途径,作为读者,我们只需沉下心,便可窥得作者一生的感悟与智慧。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应当仅局限于专业学科知识的积累,还应当重视涉猎人文、自然和社会多领域的知识以提高个人修养,拓宽视野。名志研读在研究生范围内展开,可以充分发挥出研究生专业背景不同、地域特色鲜明的优势,鼓励学生与教师相互分享相互学习。

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心理健康咨询室、科学以及数学实验室,文学艺术工作室以及素质拓展中心等,这些设施应该要被用来应对进一步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成年人的需要,使研究生在美学和审美、文化和信仰、经验推理、伦理学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了解更为系统。图书馆可开展开放式系列讲座,创办形式较为固定的图书馆通识教育班,邀请知名学者来馆做“通才导师”,积极开展书评活动。

1.3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

校园文化活动在培养研究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将研究生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举办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具体而言,就是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要区别于本科生,需要坚持以研究生为本,活动的方向、主题、形式以及规模等都需要根据当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来定,要开展一些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学术性活动,是有别于本科生校园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方面可以聘请前沿的专家学者到校讲授课程,或者举办专家学者讲座、学术论坛、读书报告等活动,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拓宽视野,提高研究生学术兴趣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设立研究生科研活动创新基金,专款专用,奖励学生科学创新,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研究生中开展的通识教育,应该强调导师素养及其对学生的引导,注重文化的传承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在平时的交流和沟通中,帮助学生对现实保持开放、关注的态度,体察到社会的需求并富有创意和热诚地发展相应的技能,乐于经历一切。

2 结合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构建有效的通识教育评估体系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是一项必要的管理环节,也是调动研究生学习科研积极性、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构建有效的通识教育评估体系,可以结合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将研究生通识教育效果分为五个模块来评估: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可以按五个模块成立审核专家组,进行课程分类审核,审议的主要依据:一是活动的目标应符合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交叉,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二是活动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相对比较成熟,符合通识教育活动类型设置要求;三是活动所面向的学生应具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四是活动的指导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还要对研究生通识教育活动方案制订、实施和结果进行评价,着重对活动目标的可行性、计划的合理性、实践设计的科学性、活动内容的适应性、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严密性、活动效果的满意度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查,从而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做出相应的改进,保障研究生通识教育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

3 充分发挥研究生会在研究生通识教育中的主导功能,加强研究生“三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