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系统个人汇报材料范例6篇

石油系统个人汇报材料

石油系统个人汇报材料范文1

【论文关键词】 森林 低碳经济 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是对传统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挑战。森林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产加工等可通过新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开发生物质能源来达到低排放,减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坏、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森林面积,利用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建立造林与更新长效机制,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经营主体保持积极性,使森林经营与林农致富紧密结合,实现持续碳汇。本文就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 发展森林低碳经济的作用

1.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体内和森林土壤中。同时,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稳定。同样,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固碳的时间可达几十年、上百年。统计分析表明,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核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各种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1.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多一半,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宝库。树苗长成大树,不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和储藏了太阳能。因此,选用那些易繁殖、萌发力强、能固氮、生长快、热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强的树种,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阳光,就可以达到固碳储能的目的。

1.3消除各种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结构复杂,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大量飘尘。杜鹃、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氧化锌等有害气体。松属、圆柏属、云杉属、桦木等许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杀菌素,可杀死各种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喷洒各种杀虫剂或杀菌药来消除环境污染,不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

1.4减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们投资、投劳耗用水泥、钢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种拦水、蓄水工程,不仅耗费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产生了污染。当使用寿命结束时,清理报废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成本远低于修建水库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林业发展对化工产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

1.5降低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与能源消耗

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调水、防洪、减灾,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质与能量投入。森林能够调节气候,降低或减缓洪涝、干旱灾害,保持和维护有利的生产环境,减少了化石养分或能耗投入,使农作物和畜牧业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并获得高收益,从而降低了灾害控制和恢复成本,减少了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1.6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有着良好的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精神放松,增进人体健康。同时,森林也是人们旅游、爬山、远足,甚至探险的场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意味着用于调温、调湿、滞尘的各种人工设备使用数量和时间的减少及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的降低。

1.7林产品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占地少、一次种植持续利用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为生物类的材料,以及各种非木质林产品,不论作为能源,还是作为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一种低碳经济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2. 促进森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商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制定和实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油茶等木本粮油等林业重点工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木材加工产品“下乡”补贴试点,推动低碳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2.2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2.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

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

2.4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2.5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石油系统个人汇报材料范文2

关键词:建材价格;战略储备;施工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国际的接轨,中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于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房地产业,当然也不例外。2007年以来,受到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一路攀升的影响,国内建材价格也在不断走高,进而影响到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2008年6月以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大幅回落,国内钢材价格也随之走低。建材价格的大幅波动已经影响到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作为房地产业主力军的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应对建材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影响,减少合同纠纷,是摆在施工企业领导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近年来国内建材价格走势

1.2005~2008年国内钢材价格走势。2005年,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钢铁市场的影响下,钢材价格一路走低,2006年1月达到最低,之后钢材价格一路走高,至2008年6月达到最高点后迅速回落。其中2005年年内价格振幅接近100%,2006年比较平稳,2007、2008年振幅较大。2008年上半年,国内钢材价格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从2008上半年钢材价格水平与去年同期比较看,上半年价格整体水平高于去年同期。上半年钢材综合价格平均指数144.77点,比去年同期综合平均指数(110.58点)上升了34.19点,升幅30.92%。

2.其它建材价格的走势。与此同时,水泥价格也不甘示弱,继续保持上升趋势。至于建筑市场的商品混凝土、油料、木材、沙石、AB填料、级配碎石等建筑材料,更是以走高的态势渗透到施工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建材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

1.区域市场环境因素对建材价格的影响。产品市场价格变动主要受关系不稳定影响,这在区域市场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讲区域市场对材料价格有最终决定作用。某个时间段内建筑项目增多和减少都直接影响当地建筑材料市场价格的上涨和下跌,而区域市场价格又很容易被人为操控。建筑工程企业施工成本因此无形被增加。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材料价格波动中取利的无数材料商,他们赚取的不仅仅是产品中的剩余价值,也包括建筑施工企业在材料采购中因供求关系变化和人为抬高建筑材料价格,使施工企业增加了建筑成本。

2.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当前的支柱产业主要有建筑业、汽车制造业、信息产业等,但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建筑产业拉动,与建筑直接相关的产业达50多项。现阶段我国建筑产业的投资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央政府投资,表现在各地方政府城市房产开发、市政建设等基础项目、国家交通网络建设、国家大型基建工程等工程项目上。一旦国家控制经济的增长,势必会影响建筑材料价格。以98年为例,国家97年预计98年经济增长将达到17%,为了有效控制经济的过热过快增长,国家宣布将经济增长控制在9%以内,紧接着涉及建筑产业的原材料价格便出现下跌现象。

国家扶持和限制建筑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国家出于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扶持建筑业的发展,但由于建筑产业过快发展没有和其他产业形成有效经济循环(房价过高,导致居民存款过多,限制消费,与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战略矛盾),又限制对建筑工程项目投资。

这些分析都是以国家经济建设以建筑业为重心这个前提,工程企业也必须考虑国家经济重心转移对建筑材料市场价格产生的冲击,以及建筑市场萎缩对企业发展的重大影响。

3.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现有的国际贸易根本规则是建立在各国货币汇率自由浮动,黄金非货币化和货币储备多样化为基础的牙买加体系。贸易规则制定往往是政治军事经济强权国家起主导作用。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和汇率变动亦会影响钢材水泥价格,而相关国家的国内经济政策、大选、局部冲突、战争等事件又影响着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和国际汇率变动。

(1)原油。钢材水泥生产和运输依赖石油能源,石油价格变动必然引起钢铁水泥价格变动。当原油价格上涨未实质影响建筑市场需求时,建筑工程基础材料价格将会出现跟涨。2003年美国伊战开始,石油价格从每桶28美元左右一路走高,同期有些钢材从每吨2800元直至突破每吨4000元大关,水泥涨幅亦达每吨100元左右。石油作为能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决定了石油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地位。现阶段伊战久拖不决和伊朗核能危机是导致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是相关国家出于自身政治经济的战略考虑,而有些国家的战略对外是模糊的,很难判断他们的终极战略意图。控制石油资源、控制地缘政治经济决不可能是他们的最终战略目的。但在当前科学技术没有找到替代石油的有效能源背景下,发达国家与石油输出国之间的任何斗争与合作都将引起石油价格变动,进而影响我国工程材料市场价格。

(2)汇率变动。随着以固定汇率为基础进行国际间贸易结算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的崩溃,现行的贸易体制是对布雷顿贸易体系进行改革而来的牙买加体系。由于允许各国间汇率自由浮动,当一国贸易出现逆差,通常以货币贬值的方式刺激出口,但同时也增加了国际采购成本,限制了进口。我国货币相对铁矿石原料出产国货币的升值与贬值,将直接导致铁矿石采购成本的减少和增加,从而影响国内钢铁材料价格涨跌。最近人民币小幅升值,虽然未对国家经济产生结构性影响,但其影响仍不可小视。1 985年美国、法国、前联邦德国、英国、日本签订的《广场协议》对日本国内各产业造成的恶果就是鲜明的例子。

三、施工企业对建材价格波动的应对措施

1.加强主要建材产品的战略储备。工程材料战略储备可以规避市场价格变动给工程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规避危机时刻因材料供应不畅或极不正常的价格长期上涨因素,导致工程企业无法运营或运营困难。为此,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材料战略储备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战略储备,一是同材料生产商确定固定采购价格,市场风险共担,让材料生产商作为企业间接储备仓库。二是在材料价格低时,大量采购,自行储备。企业白行储备将增加企业材料仓储与二次运输成本,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战略储备量做具体的技术经济比对。三是投资建立建材销售下属企业,这一方面解决了建材产品储备的经费问题,另一方面,又保证了建筑施工企业获得优质低价建材货源的问题。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进行建筑材料采购和储备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不可孤立地从供需角度看待材料价格变动,必须结合政治经济环境变化,深层分析政治经济变化的本质原因,能看多远就必须看多远;坚持搜集大量的市场信息,分析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成本的各个重要环节,以及各环节变化对材料生产成本的影响;设立独立采购基金和独立财务监督管理机构;考虑材料的运输成本,必须根据企业面对的区域市场确定材料储备量,以区域战略储备为主,各企业也可以考虑区域联合储备;企业内部需建立各区域储备信息交流平台。

2.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虽然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已成为扼杀项目创效能力的“杀手”,但相比于粗放管理来说,材料涨价造成的效益缩水是可以计算出来的,而管理粗放所导致的效益流失却是个“无底洞”。以某项目部为例,项目主管事事“一手抓”,其他管理人员成为聋子的耳朵,致使管理漏洞百出,仅拌合站就超产超报3300多立方的混凝土量,土石方施工多报3万方。相当一部分项目部对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成本不能及时掌握,为项目亏损埋下隐患。

石油系统个人汇报材料范文3

一、1972年、批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

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156项工程,改变了我国工业一穷二白的面貌,为基本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基础。60年代我们从日本、法国引进技术、设备。“”爆发后这个工作中断了。1971年11月,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在此前后,大批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与我国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封锁。而此时西方国家战后20多年的发展,面临着产品过剩,他们的产品、设备、技术急于找出路,很想卖给中国。外部环境为引进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内部,自我爆炸后,排除了集团的干扰,国内有了引进的条件。、李先念、决定抓住机遇,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由计委向国务院写一个报告。

为写好报告,统一思想,1972年1月初,李先念和专门听取了计委主任余秋里、轻工业部、燃化部、商业部、外贸部委汇报,组织大家讨论。①

李四光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我国找到大庆等油田,石油、天然气都用不完,为发展化学纤维和化肥提供了物资基础。现在准备从法国、日本进口4套装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合成纤维24万吨,约等于500万吨棉花,可织布40亿尺,其中“的确凉”涤纶的产量,包括目前生产的数量(指进口原料由国内加工抽丝),总数将达到19亿尺,当时中国人口8亿,平均每人可以增加3米多“的确凉”,可以极大地满足城乡人民的需求。当时买“的确凉”要凭票,还要起早排队,十分困难。

一直管农业,他很清楚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每年七八千万亩,产量就是四千万担,相当于二百万吨。这些棉花不能都织成布,还有化工等工业原料也需要棉花。当时亩产低,要增加棉花主要靠扩大种植面积,但是又不能挤了粮食种植面积。再增产,中国8亿人中,每人最多增加2尺布,也就是只够做一条裤衩。国外的经验就是发展化学纤维,发达国家化学纤维在纺织原料中占40%,而我们只占5.5%,相差太远。

粮食生产受耕地面积限制,只能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化肥。在湖南就抓住建设小化肥厂,生产尿素。施用1斤尿素可以增产稻谷4-5斤。这时全国已有1533个小化肥厂,一年一个工厂产量2千吨。一年产量也就是二三百万吨。平均每亩地10斤,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质量不行,有效养分只有17.7%,有的还达不到。而国际上是大型化肥厂,有效养分达到46.3%,是小化肥的3倍。每年要进口化肥七八百万吨,需用外汇三四亿。一次引进设备虽然贵,可从长远看,引进成套设备在经济上是很合算的。

大家一听到国务院决定引进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都十分兴奋。“”这几年一直搞运动,终于可以好好抓生产,终于有机会开放,可以跟上世界水平。会议气氛热烈而有秩序了。大家议论,引进的4套设备放在纺织工业比较发达、原料短缺而人口众多的地区,如四川、辽宁、上海、天津。化肥方面,进口的2套30万吨大型合成氨设备,建在四川和大庆。同时加快全国正在建设的25个合成氨厂的进度,以及为改造、扩建老厂要进口的急需设备、部件和钢材,需要9千万美元,另外再进口生产合成材料的部份单机、材料,需要外汇4千万美元,共计4亿美元。会后,轻工部计划组副组长陈锦华在讨论基础上于1月16日就起草好《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上报李先念、纪登奎、并报。1972年1月22日,在向总理送报告时,李先念、、余秋里联名给写了一封信,特别指明:

鉴于我国棉花播种面积今后再扩大有限,同时这几年来,由于工作跟不上,棉花产量一直在4200万到4700万担。为了保障人民生活和适应工业生产、出口外援的需要,除了继续抓好棉花生产外,根据国外经验,必须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把化纤、化肥工业搞上去。因此国家计委与有关部门商量,拟引进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4套,化肥设备2套,以及部份关键设备和材料。约需4亿美元,争取五六年内全部投产。投产后一年可以生产化纤24万吨(相当于500万担棉花,而耐用方面,比棉织品高几倍),化肥400万吨。

拟引进的这些设备,都是以天然气、油田气和石油为原料的,原料比较有保障。据了解,国外在技术上也比较新,引进后,可以加速我国化纤、化肥工业的发展。

建国十几年了,吃饭、穿衣一直是定量供应,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压在中央、国务院领导心上的一块石头。2月5日,批示同意,并报批准。②引进工作得到的支持。2月7日这项工作正式组织实施。③

国务院十分重视。兵分两路,一路轻工部、燃化部组织考察组分别到西欧、日本考察了两个月。一路由轻工部和国家建委、燃化部、交通部、水电部等组织调查工作,轻工部焦善民带队到四川、辽宁、上海、天津实地调查厂址。决定四川建在长寿,上海建在金山卫,辽宁建在辽阳,天津建在北大港。报告国家计委并报李先念、。

5月,李先念批准了国外考察报告,委派柴树藩主持同外国谈判。此时柴树藩在干校劳动,紧急将他调回来。9月2日,将柴树藩写的《进口化纤设备谈判进展情况报告》批给李先念,并提出提前从日本进口设备。9月19日李先念对国家计委、外贸部的报告作了批示,由此第一批进口化纤、化肥设备的报告正式决定下来。1972年9月20日国务院批准计委成立进口设备领导小组。④

我国和法国的合同签订后,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西方国家纷纷找我国做生意。

引进工作进展顺利,冶金、燃化、机械、电讯、民航、水电、铁道、三机部、四机部写报告,要求引进先进技术,出国考察,了解国际这些年的发展情况,货比三家,引进技术、设备。⑤这年8月,计委向李先念、纪登奎、呈送了冶金部的报告,要求从德国、日本进口一米七连续式轧板机。这已是第三次。进口一套设备需2亿美元,每年进口300万吨钢材需3亿美元,进口设备比进口钢材合算。进口的设备放在武钢。李先念、纪登奎、对此积极支持,报告很快送到那里。

8月21日,总理批复:拟照办,并送和在京的政治局成员审批。⑥

此项目建成,可以解决国内对薄板的要求。经过谈判、准备,1975年6月正式施工,1978年12月建成。

在主席、总理的批示支持鼓舞下,计委汇总石油、煤炭、化工、机械、军工、电讯、民航、水电、铁道、三机部、四机部又准备了两个方案,11月7日计委将小方案《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求报告》报。报告建议进口6亿美元的23套化工设备。11月30日,看到这个报告,认为很零碎,同时认为既然有这么好的机遇,事情就应该做大些,要求将关于进口33亿美元的大方案一起送他。

二、1973年的“四三方案”及其完成

1973年1月5日计委向李先念、纪登奎、并报,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求报告》,建议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简称“四三方案”。

报告提出进口设备的主要原则是:第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要积极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要集中力量,切切实实地解决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第二,学习与独创相结合。由现在的四五十年代的水平,提高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第三,有进有出,进出平衡。准备采取分期付款。设备投产后所增加的工矿产品中,拿出一部分来扩大出口,是能够做到外汇平衡的。(后采用利用国外存款承担部分外汇。)第四,新旧结合,节约外汇。也可以用些半新不旧的。第五,当前与长远兼顾。进口七八百万吨化肥,所需外汇三四亿美元,进口钢材二三百万,所需外汇4到6亿美元,而进口10套化肥设备只需外汇三四亿,可生产1千万吨。进口生产350万吨的钢厂设备只需外汇六七亿美元。第六、进口设备大部分放在沿海,小部分放在内地。

报告建议“由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军委工办、冶金、燃化、一机(部)、外贸等部门共同组成进口设备领导小组,并设立必要的办事机构。我们建议,燃化、冶金、轻工、水电、交通、一机(部)等部指定一位主要负责同志专管这项工作,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组织成套设备进口和相关配套建设工作的安排。凡有进口基础上的有关省、市,也要抽调一批得力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组织专门班子,像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抓‘156’项设备那样,扎扎实实地把建设任务抓紧抓好,尽早投产见效。”这就是“四三方案”。后来追加8.8亿美元,整修方案共计51.8亿美元。⑦

后来由于“”的干扰,引进工作虽然一再起波澜。如制造了“蜗牛事件”、“风庆轮事件”,但是到1977年底26个项目20个建成投产,平均每个项目建设工期是3年8个月,其中最长的是5年。同期第四个五年计划安排的项目建设工期长达11年。显然这些项目的建设速度是快得多。

1979年底完成实际签约成交39亿多美元,比预定43亿少花了3亿多美元。这些项目有: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个烷基苯工厂、43套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一米七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汽轮机、工业汽轮机制造厂和发动机。

三、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极大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

顶着“”不断的干扰、破坏,顶着“”不断批判崇洋、卖国主义的巨大压力,领导国务院坚持引进、开放,发展生产。到1982年26个项目全部建成。这些项目的完成使我国的工业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有了很大的提高,极大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首先,解决了穿的问题。从1978年到1981年四个石油化纤厂相继投产,生产24万吨,相当于500万吨棉花,可以织布40亿尺,10亿人平均每人4尺,部分解决了穿衣问题。到1983年布票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了。

1981年南京的烷基苯厂建成投产,洗衣粉可以敞开供应,结束了20多年买肥皂要票的历史。

“”结束时,积累十年、几十年的矛盾堆积如山,积重难返,而人民已不能等待,纷纷要求解决。政治上后,要有一系列政策落实,如经济赔偿、返城后解决就业、工资、住房问题,每项都要有物质支撑。物品逐渐丰富,极大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是改革开放能顺利进行的原因之一。“四三方案”功不可没。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端起碗来吃肉时,不要忘记、李先念、和各部委的同志们,在中,他们克服一切阻力,为人民留下一大笔遗产。

以这些项目为龙头,带动了各个方面的开放、改革。为了引进,大批同志出国考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地和西方发达国家交流与合作。人们眼界大开,看到了差距。就在我们关门搞革命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真是“洞中只一日,世上已千年”。我国年产10万吨合成氨厂职工要上千,而国外年产30万吨合成氨厂职工只要一百多人。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不抓生产不行,不抓科技不行,不整顿不行,不抓管理不行。先有开放,才有改革。中国再也不能封闭下去,否则真要被开除出地球。不仅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还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思想的转变。

在引进过程中,积累了与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培养了外事干部,培养了技术干部,培养了外语人才,培养了一批对外的干部队伍。这些人成为改革开放的主力。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注释:

①《1972年1月16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

②《年谱》(1949-1976)下,第511页。

③⑤⑥ 陈锦华:《国事忆述》第11页、第12页、第14页。

石油系统个人汇报材料范文4

[关键词]石油地质实验 油气勘探 实验仪器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434-02

1.石油地质实验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石油地质实验工作开始于沉积盆地露头区的油气地质普查。20世纪三十年代,西北、西南地区的地质实验从建立油气水、孔渗饱分析起家,只有一些简单、手工操作的仪器装备。四、五十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石油地质实验室方法,开展油层物性、水化学、岩石化学、沥青化学、岩矿鉴定、古生物鉴定等分析项目.引进一些仪器设备,五十年代末建成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地质所实验室。六十年代我国东部石油勘探大会战.大庆、胜利、华北、大港、辽河、江汉、长庆等油田地质院勘探实验室相继建立。从1974年开始,特别在1978年以后,在原石油部科技局、勘探局领导的支持下,大量地引进了仪器。尤其是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学习世界先进国家的一些分析方法,建立了和国外接轨的分析流程。增强了实验分析能力。九十年代以后。地质实验全面更新配置,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开发,改造、创新,无论在有机地球化学、古生物岩矿、油气水和油层物性分析专业,国产化和引进仪器设备的硬软件并存,独立创新和参照国外建立的分析方法侵备,石油地质实验已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装备配置和分析流程的行业总体,成为我国各地区油气勘探主体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标志着石油地质实验已进入了具有我国特色发展的新阶段。

由于石油地质样品复杂;气、液、厨三态都有,分析目的也各式各样,一般色谱仪的汽化入口系统满足不了石油地质样品的要求,因此先后出现了热抽提、热蒸发、热降解、热裂解、顶空进样、吸附丝进样、超临界进样等多种入口系统装置的改进,也促进了热蒸发烃色谱、热解色谱、热裂解色谱、超临界色谱等商品化的新型仪器研制和投入市场。通用化的色谱仪器逐渐转向油气勘探专业需要的专用色谱,是石油地质气相色谱分析仪器进展的一个特点。

2.石油地质实验仪器的应用状况

纵观当今石油地质实验仪器装备能力的发挥,明显地有不少“短腿”。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进入地质实验室的光谱类仪器,已历经三个时期;用于有机物的分析的红外光谱.也先后使用了光栅分光和付利叶变换的两期换代仪器。到20世纪50年代未至90年代,色谱-红外、显微镜-红外、显微分光光度计等光谱联机分析仪器。又逐渐深入于油气地质研究,探索性地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而至今还未形成指导油气勘探效果较为明显和系统的成果。某些仅器的功能也明显存在“积压”,需要开发。1992年2月“储油岩油气组分定量方法”被中国专利局授予发明专利。1997年11月该方法又被中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颁发了奖牌、金牌和证书。

3.管理与职责

石油地质监督管理是勘探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面广,内容多,有质量管理、资料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成本管理等;不仅针对录井队,还包括钻井队、泥浆服务、测井队及试油测试等施工单位。其中地质监督的质量管理既是重点,又是关键,它是降低成本,缩短探井建井周期,提高勘探

效益的前提。因此质量管理不仅贯穿于探井施工的全过程,还包括设计、招标及完井资料检查评价等。地质监督管理可以分为设计学习准备阶段、驻井监督管理阶段、单井监督情况述职和地质监督报告编写阶段、完井资料验收评价阶段。驻井监督管理阶段又可分为一开钻进、二开前交底检查验收、非目的层钻进、进入目的层的钻进、完钻完井阶段等。

地质监督在现场一定要按程序进行地质决策,重大决策必须向上级汇报,经批准后方可实施;驻井期间必须坚持日常例行工作汇报和及时汇报制度。

地质监督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负责油气区探井和部分开发井现场录井过程的技术管理及技术决策工作。

负责各施工单位之间的工作协调,确保取全取准各项资料。

负责取心层位,潜山界面,完钻层位和油气显示的把关落实工作。

负责探井录井过程的检验。

负责疑难井技术问题的处理。

负责《地质监督报告》的编写与上交。

负责施工现场施工动态和技术信息的传递。

4.在勘探开发的新形势下,石油地质实验技术发展方向

首先,根据勘探生产实践的需要,打破实验分析专业的界限,积极开发已有仪器装备的“潜在”功能。发展石油地质实验分析科学。实验室的分析专业是人为的分工,对于一块样品应尽量提供综合的分析数据,全面地反映地下信息。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地质实验工作的组织结构。明显存在有机和无机相隔离、光学观察鉴定和仪器分析脱节、一些分析专业互相不通气、分析资料单一性的研究,影响了仪器装备潜在能力的发挥,这种状态必须打破。有的项目打破了分析专业界限就有了显著进展。

石油系统个人汇报材料范文5

中苏在新疆联合组织石油公司

19世纪20世纪之交,俄国著名地质学家奥布鲁切夫曾先后对中国新疆及其西部地区进行过4次考察,写下了3000多页笔记,著有《边缘准噶尔》一书,并绘制了150万新疆地图,描述了黑油山沥青丘和乌尔禾沥青脉,将新疆准噶尔盆地列为含油远景地区。继之,苏联地质学博士杜阿耶夫来到新疆,在今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做过路线调查,撰写了《准噶尔盆地地质调查报告》。他认为,该地区石油生成于中古生界的志留―泥盆系沉积,运移到上面的地层形成油藏。由于长期剥蚀作用,使含油地层出露,石油流出地面;又由于构造运动使其褶曲变形断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已形成的油藏。

实际上,早在1909年,新疆省商务总局就在克拉玛依南部的独山子开掘了第一口油井。此后,这种开采活动时断时续。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曾利用苏联提供的各类石油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与之合营建立了独山子炼油厂。但这种合作仅维持了几年,即因盛世才当局与苏联关系恶化而告终。至新中国成立前,独山子油矿已成为同玉门和延长齐名的国内三大油矿之一。

就在以陶峙岳、包尔汉为首的新疆军政当局通电宣布起义前夕,驻扎于甘肃酒泉的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王震部广大指战员加紧进行和平解放新疆的各项准备工作之际,一野司令员、政委兼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于1949年9月20主持召开西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他在会议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指出:“目前,西北地区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尽快恢复新山子油矿的炼油生产,并且加强生产中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努力提高成品油的产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清醒地认识到,要使新山子油矿尽快恢复石油开采和炼油生产,为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能源动力,就必须更新设备、扩大投资,并要有足够的技术力量,而这些恰恰是我国难以独立承担的。鉴于苏联紧邻新疆,双方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过开发石油资源的合作关系,于是他上书党中央,提出“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联合组织石油公司”的建议,得到和刘少奇的高度重视。后经中苏两国谈判达成协议,按照平权合股的原则,于1950年9月在新疆组建了我国石油工业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此后,该公司遵照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交给的关于查明新疆石油资源情况、增加石油产量、满足新疆地区需要并大力培养石油工业干部的基本任务,将勘探区域界定为16.8万平方公里,包括新疆北疆(今克拉玛依、独山子)地区、南疆的库车和喀什地区。由此拉开了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进行大规模石油勘探的帷幕。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1951年春,由苏联专家莫依先科率领的中苏石油股份公司4/51地质详查队奉命进驻黑油山地区。经过充分的探测研究,莫依先科对该地区含油远景的评价很高,认为“在黑油山地区有大量天然气出现,说明其下可能存在着工业油藏”。因此建议在该地区进行构造钻探,并提供了4口井位。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对此很重视,于次年3月派苏联专家捷列肯带队,在黑油山地区沥青丘附近钻了4口以侏罗系沙岩为目的层的构造浅井。1953年4月完钻后,各井都有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其中最深的2号井在502.6米发生水喷,每日涌油约100公斤,不久停喷。根据4口浅井的钻探结果,捷列肯指出,克拉玛依地区有具备工业价值的油藏存在,并提议今后的勘探工作应向构造的东南方向发展。

围绕黑油山地区是否具有丰富油藏,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内部展开了争论。当时,该公司虽然对露头及油苗较多的黑油山地区给予重视,但根据已掌握的历史资料,当时在新疆工作的许多苏联专家都认为:黑油山大面积的含油层出露于地面,大量轻质油挥发后形成沥青丘,说明地下原油已大量散失,油藏已遭破坏,现在留下的只有“氧化残余油”,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石油蕴藏,不具有开发价值。因而反对在黑油山展开勘探部署,坚持在天山山前地区局部构造上钻探。

1954年,由苏联专家乌瓦洛夫任队长、张恺任地质师的中苏石油股份公司4/54地质调查队前往黑油山地区进行勘察,完成了2150平方公里110万的地质普查,收集了充分的野外勘探资料。该调查队认真总结了前人已做过的地质、浅钻、电法、重磁力工作,综合分析了所掌握的资料,取得了对这一地区油层、构造等的新认识。乌瓦洛夫等人指出,这一地区含油远景很好,最有希望的是沥青丘露头以南、玛纳斯河以北3030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建议进行详细的地球物理工作和展开钻井勘探,并提供了所选定的3口探井井位,其中包括黑油山1号井(后称克拉玛依1号井)。

针对乌瓦洛夫等人对黑油山―乌尔禾地区含油远景的高度评价,1954年11月1日上午,一场辩论在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乌鲁木齐明园总经理部展开。

当公司地调处副处长余萍宣布会议开始后,张恺就在乌瓦洛夫充满信任的目光鼓励下首先站起来发言:“黑油山―乌尔禾沥青脉是地层油气生成后运移的明显指向。在中新生代地层大面积东南倾斜的背景下,可以由沥青封闭、断层遮挡、地层超覆、岩性尖灭形成圈闭,是含油的有利地区。”

张恺讲完刚落座,苏联专家捷耶列夫就急不可待地站起来反驳说:“如果仍然以沥青丘和自溢油泉为标志,那么黑油山构造带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美丽的空想!失手的4口探井已无可争辩地说明,黑油山地层下生成的原油已经随着地壳运动运移到地面,形成那座沥青丘了。所谓自溢油泉,不过是一点残余的油气而已,黑油山不可能是大油田!”

原本不想说话的乌瓦洛夫见状,感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遂站起来侃侃而谈:“黑油山4口探井中的一口500米井是因为井喷而关井的,这更能说明那一带的油层生存较好,油气储量均存在……”

不等乌瓦洛夫把话说完,捷耶列夫就厉声说道:“黑油山―乌尔禾以南是一个背斜带,它控制着油藏的生成……”

乌瓦洛夫坚持认为:“准噶尔盆地的大油田在地台区域,在盆地的西北缘,而不是山前凹陷!不是!”

见两位苏联专家争得面红耳赤,余萍感到再争论下去也难有什么结果,便找理由宣布结束了会议。

根据中苏两国政府发表的联合公报精神,自1955年1月1日起,包括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内的各中苏合营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被有偿移交给中国。从此,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结束了各项业务活动,将管理和属于公司的全部财产移交给中国燃料工业部新疆石油公司(后改称新疆石油管理局)。

新到任的新疆石油公司经理张文彬,很快就了解到存在于原中苏石油股份公司苏联专家中争论的有关情况。于是,他召开了黑油山地质调查专题汇报会。会议首先听取了乌瓦洛夫关于“走出山前凹陷,走上地台”的观点的陈述。当饶有兴致的张文彬要求他“说得再具体一点”时,乌瓦洛夫却眼望着张恺,说:“具体情况请张恺同志汇报吧,他会令您满意的。”张恺会意,便站起来详细汇报了这一地区含有丰富石油的理由。

张文彬对此十分赞赏,向张恺询问了在黑油山打钻探井的井位设计问题。当张恺正要回答时,有一位专家又提出质疑:“黑油山勘探两上两下都没能得手。单凭这种推理和假设就决定再打探井,是不是过于轻率了?”

张文彬凝神思虑了片刻,便站起来缓缓说道:“国家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找到大油田。在我们面前,没有任何退路,只有大踏步地向前!如果说走上地台的观点在目前的勘探中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的,却应该是百分之百的努力!”

聚奎,我要向你祝贺呀

这次汇报会后,新疆石油公司党委统一了勘探工作“走出山前凹陷,走上地台”的指导思想。随后,新疆石油公司所属独山子矿务局根据乌瓦洛夫和张恺的报告,迅速编制了《黑油山地区钻探总体方案》,拟定在黑油山构造带打4口探井,构成一个剖面,进而探明白垩纪、侏罗纪的地质情况。该方案经公司党委讨论通过后,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在1955年2月4日结束的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工作会议上,批准了《黑油山地区钻探总体方案》,并决定:在准噶尔盆地北部黑油山地区,“为探明侏罗系地层的含油气情况以及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地质构造,在获得浅钻补充资料之后,再打两口探井,计划进尺2400米”。

遵照这一决策,王克明等地质工作者立即测定黑油山1号井井位,作出地质技术设计,苏联留任专家潘切享娜作出钻井设计,设计方案报经新疆石油公司总地质师杜博民批准后付诸实施。4月,开始安装钻机井架。6月14日,一支由汉、维吾尔、哈萨克等8个民族36名青年职工组成的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1219钻井队奉命进驻黑油山,担负起钻凿黑油山1号井的任务。

1号井开钻后,1219钻井队全体职工怀着为祖国寻找大油田的雄心壮志,战胜了荒漠戈壁夏季的风沙、酷暑,克服了用水需要用汽车从几十公里外拉运的困难,在材料短缺的情况下,硬是制服了强烈井喷,提前在517米钻穿侏罗系和三叠系地层进入古生界,并于620米处完钻。11月1日,测出10毫米油嘴8.5小时产量6.95吨;11月2日产油8.1吨。

11月15日,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发现黑油山新油田的新华社电讯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这一情理之中却又是意料之外的收获,惊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兴奋着全国人民的神经。主席打电话给国家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聚奎,我要向你祝贺呀!”这天,国务院副总理陈云连夜打电话到石油部,详细询问了1号井的情况。次日,陈云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召集石油部负责人开会商讨关于新疆石油勘探的有关问题,指示要加强黑油山地区的地质勘探工作。

这是一个动人的神话

为了完成好尽早发现大油田这个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首要任务,国家于1955年7月撤销燃料工业部,成立了石油工业部,使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1956年一二月之交,石油部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石油勘探会议采纳了当时正在苏联考察的石油部部长助理康世恩寄来的一份书面发言中所提的建议,这就是根据苏联的经验,小盆地和构造复杂地区不易找到大油田,应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展开区域勘探。会议要求新疆石油公司“加紧黑油山的钻井和试油工作,争取上半年查明黑油山构造的工业价值”。

2月26日,、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认真听取了石油部部长李聚奎及康世恩关于石油工业发展特别是克拉玛依1号井的钻探出油情况和勘探开发前景的专题汇报。其间,鼓励道:美国人老讲中国地层厚,没有石油,看起来起码新疆、甘肃这些地方是有的,怎么样?石油部也给我们树立点希望!当谈及克拉玛依、玉门都是戈壁荒滩,野外勘探开发工作十分艰苦时,语重心长地说:“搞石油艰苦啦!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

10天后,国务院副总理陈云召集地质部、石油部领导何长工、李人俊、康世恩进一步讨论加快石油勘探的有关问题,指示“应进一步壮大石油勘探力度,克服一切困难,在两三年内查明一两个大的产油区域”,以彻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受能源匮乏制约的问题。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李富春和薄一波于4月7日批准石油部关于当前应把准噶尔盆地作为勘探重点、应在独山子至克拉玛依之间的广大地区集中力量、大力勘探的报告。

为了确定新疆石油勘探的发展方向,康世恩率领由石油部苏联专家组组长安德列克和勘探司总地质师陈贲等10多名专家组成的工作组,于4月19日来到克拉玛依进行实地考察。工作组全面查看了黑油山―乌尔禾地区的几处大型油气苗,先后听取了张文彬关于黑油山勘探开发计划和有关工作以及张恺关于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的评价及下一步部署意见的汇报。在汇报中,张恺认为,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具备形成大油田的地质条件,提出在详探黑油山地区的同时,应对整个区域展开勘探。

汇报结束后,在康世恩主持下,新疆石油公司在独山子召开会议,由安德列克和新疆石油公司专家组组长瓦尔彼得夫组织中苏专家进行讨论,由此引发了关于如何认识黑油山地区油藏状况的第二次辩论。恰在这次辩论激烈进行中,传来了位于南黑油山两个局部构造之间的4号井出油的喜讯,从而完全证实了黑油山确有不受背斜控制的油藏存在,也为这场辩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于是,康世恩果断地决定:新疆石油勘探的重点应由山前转向地台,“撒大网,捞大鱼”,采取大规模勘探与小面积集中钻探相结合的勘探方针。

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新疆石油公司党委第二次全委会讨论通过了《黑油山地区钻探总体设计》,决定了我国石油史上著名的“撒大网,捞大鱼”的勘探部署。会后,1160多名各族干部职工积极响应独山子矿务局党委提出的“紧缩独山子,大上黑油山”的号召,迅速投入到黑油山的勘探大会战之中,使油田面积不断扩大,石油产量不断攀升。5月1日,新疆黑油山油田正式更名为克拉玛依油田。

随着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的迅速展开,人员、设备、物资极端匮乏,仅靠刚刚起步的新疆石油工业自身是根本无法在短期内解决问题的。为此,《人民日报》于5月14日和23日两次发表社论《迅速支援克拉玛依油区》、《加速发展石油工业和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从而掀起了一个全国各界在人财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的热潮。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已被证实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的好消息,通过新华社迅速传遍海内外。在9月召开的党的上,李聚奎在发言中无比自豪地报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拉玛依油田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储油面积勘探还在扩大,可采储量1亿吨以上……”

石油系统个人汇报材料范文6

一、中美贸易产品结构现状

按联合国规定的“标准国际贸易产品分类”(SITC)方法,将贸易品分为10大类:0类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1类为饮料及烟类;2类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3类为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4类为动、植物油脂及蜡;5类为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类为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7类为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为杂项制品;9类为未分类的商品。其中,0~4类为初级产品,5~9类为工业制品。为确定中美贸易品结构及发展趋势,本文选取1992~2009年的中美贸易按SITCRev.3四位码分1200余种产品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中美贸易产品结构。[1](见表1)

(一)中国对美国的原材料进口依赖较大,而化石资源大量出口美国

从中美1992~2009年的贸易数据看,尽管中美贸易顺差逐年加大,但在初级产品上中国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而逆差额主要来自1类、2类和4类产品,即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动、植物油脂及蜡。其中,最主要的进口产品是动物皮毛、棉麻、金属原料、植物、矿产材料、大豆、棉(精梳及未精梳)等非食用原料,仅大豆、棉麻、毛皮三种产品已占中美贸易初级产品逆差的四成多。在初级产品中,中美贸易只有第3类产品连年顺差,从贸易结构看,该类产品中出口美国最多的是石油原油、焦炭半焦炭煤、煤炭等化石能源产品,仅石油原油、焦炭半焦炭煤两种产品顺差几乎占第3类产品贸易顺差的全部。

(二)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大,主要来自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

量化排比SITC十类产品的中美贸易,第1类、2类、4类、5类、9类均处于累积逆差,第0类、3类、6类、7类、8类产品处于顺差,其中顺差最大的是第7类和第8类产品,分别为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这两类产品贸易顺差之和占中美贸易顺差累积总额的近95%。其中,第7类产品集中在数字挖掘机、电子储存器、无线电传送器、录音机及配件,占该类产品中美贸易顺差的60%以上;第8类产品集中在皮鞋、木制家具、运动鞋运动用品和玩具。制造业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仅2009年制造业中的加工贸易中国对美国顺差1176亿美元,占中美贸易顺差的82%。此外,涌入的外资大量进驻传统和新兴的制造业,仅2000~2008年,注入制造业的外资就达5300多亿美元,占外商投资总额的近60%。而高新技术产品(无线电传送器、电子储存器、数字产品等)企业出口中80%以上的是由外资企业主导的。可见,中美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工业制品,而工业制品出口贸易品大量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

(三)中国出口美国产品的稳定性较差,受国际环境影响较大

1992~2009年间,中美贸易较为明显的波动是2007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动最主要的体现是2009年贸易额明显下降。从中美贸易中方进口的商品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种类较少,仅SITC分类中第1类、第5类(即化学品及其相关产品)的进口明显下降,其余产品均没有明显的进口量减少,而第1类产品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很少。但反观中美贸易中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几乎没有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其中,受影响而出口额下降幅度最大的为SITC分类第6类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下降幅度达27%,其次为第7类和第8类产品,出口额下降11%和8%。可见,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多是需求弹性较小的非生产生活必需品,主要出口品的出口稳定性差。

二、中美贸易产品结构不平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化石资源、高污染行业产品出口有可能带来可持续发展危机

在中美初级品贸易中较为明显的是中国连年向美国出口原油及焦炭半焦炭产品。化石资源产品的大量出口不但会给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带来能源危机隐患,还会带来环境破坏。焦炭产业是对原木等自然资源消耗巨大且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焦炭产品一直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初期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中国并不是石油、煤炭等化石资源贮藏丰富的国家。相反,近年来东北、西北等地越来越多地出现因石油煤炭等化石资源枯竭而面临调整的产业。在没有出口创汇压力和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尚未找到能替代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新型可再生能源之前,连年有增无减地出口化石能源产品显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加工组装的工业制成品对美国出口增加迅速,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单从中美贸易品结构看,在某些行业产品的生产上中方有比较优势,从中国对外贸易的领域看,对美国出口品多是加工贸易品。我国的技术水平相对于美国很多高技术产品的生产而言,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基本是承担了这类产品的加工和组装工作,而且很多产品是从美国进口半成品,加工成成品再出口美国。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越是增加,但从中获利却很小,而且加大对美国产品出口的依赖,还加大了对其半成品(原材料)进口的依赖程度,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一方面,我国对美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意味着美国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美国的“次贷危机”带来中国沿海地区小企业的大规模破产就是有力的证明。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与外贸规模高度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围绕市场争夺而产生的贸易壁垒增加及贸易摩擦加剧、出口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时,经济增长的风险也相应增大。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左右,这对一个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企业和整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强,越来越高的外贸依存度将不利于经济稳定。

(三)中美贸易摩擦加剧

中国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者。在1979~2007年间,全球共有38个国家对我国发起各种贸易救济调查897起,涉案金额18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是最主要的贸易救济手段,发生案件780起,占全部贸易救济措施的87%。我国连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合组织成员。在对华反倾销的浪潮中,美国一直处于前锋,在1998年7月至2010年5月,世界各国对华发起184起反倾销案中,美国占30起。2010年3月,美国更是提出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反补贴税。

(四)中美贸易顺差带来超额外汇储备及汇率压力

中美贸易顺差使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会与贸易顺差同方向增长,连年增长的中美贸易顺差带来我国外汇储备的激增。[2]另一方面,中美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给人民币汇率带来很大压力。尤其是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美国等国更是给我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2010年3月15日,130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财长盖特纳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要求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要求提高人民币汇率。而人民币汇率提高不仅会给我国外贸产品带来很大的冲击,更会使外汇储备严重缩水,造成财富的流失。[3]

三、我国的对策

(一)积极扩大内需

长期以来,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大量生产对外加工品中赚得少量的报酬,加之中国人传统的储蓄习惯,难以消费大量的加工品,使许多企业只能依赖出口来维系再生产。近年来,我国通过引导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完善消费信贷品种等措施并没有实现扩大内需的目的。可见,倡导消费和从信贷角度刺激消费对扩大内需效果并不明显。扩大内需的关键是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和加快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要加大对社会发展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要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养老保障体系;缩小劳动者报酬与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报酬的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使百姓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

(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对美国大量出口的是化石类能源产品和加工贸易产品,我国经济靠这些产品出口拉动的主要原因在于本土企业的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差。因此,必须尽快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有中国特色的产品,从而转化为较强的贸易竞争力。二是培育大型跨国公司。大型跨国企业的缺乏导致我国企业不能整合世界各国的优势资源,也制约了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