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课程范例6篇

艺术教育课程

艺术教育课程范文1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资源优势,结合舞台、表演、出访交流等因素独立设计开发的一门新课程。这一课程的开发包括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实施及评价四个阶段,内容以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业为主体,每个专业根据自身艺术特点分别设置课程,使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关键词:

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内容设置

江苏省南京市艺术小学(即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简称“小红花”)创办于1957年,是一所隶属于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公办义务制小学,承担着国家、省、市对外交流的任务,目前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小红花”自诞生之日起就建立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学科专业课程,并依据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专业引领,强化基础,实践琢练,交流推广”的艺术教育新路,成为南京的教育名片和文化名片。如今,学校依托“和谐教育,艺术修身,为每一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素质基础”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个性化发展模式,形成了“团校合一,每个孩子既是学生也是小演员”的独特办学风貌和教育风格。“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学校的特色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资源优势,结合舞台、表演、出访交流等因素独立设计开发的一门新课程。本文对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内容设置及具体实施作简要介绍。

一、“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有赖于艺术专家的指导和全体教师的努力。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再实践—再评估—再开发”,其间,专家把脉,提出意见。具体而言,“小红花”艺术课程的开发程序如下:其一,需要评估。从1957年建校以来,“小红花”一直实施着艺术教育,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口传身教,没有统一的教材。因此,学校对艺术课程的开发需要(包括学校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评估,并分析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展相关研究。其二,确定目标。这是学校对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经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规范各类艺术基本功的训练,提升舞台实践能力,加强艺术修养。其三,组织实施。是指为实现艺术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学校根据艺术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教研组为单位申报课程,校委会根据学校艺术课程的总体目标进行审议;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发课程,把好质量关。每个教研组根据各自学科建设的特点及学生的发展状况编写《课程纲要》,设立教材框架,然后分发至教研组每个成员手中,教师根据布置的任务编写教材。其四,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二、“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设置

“小红花”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课程,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以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业为主体,每个专业根据自身艺术特点分别设置课程。比如,舞蹈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技巧欣赏、音乐、舞台实践等课程;声乐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合唱、节目排练、形体、舞台实践等课程;器乐(弦乐、打击乐、键盘乐、吹奏乐等)专业主要设置基础训练、合奏、节目排练、舞台实践等课程。这三个专业课程之间有时互相交叉,有时独立进行,舞台实践时三者合一。“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在充分理解国家课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再开发。艺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舞台实践及节目创作,构成了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的生命线,更成为了凸显学校教育特色的窗口。但每个学生的专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更为宽泛,舞台实践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让舞蹈、声乐、器乐等单一课程趋向综合。我们还着重将不同专业进行重组,如声乐与舞蹈的整合、器乐与舞蹈的整合等,形成多元信息的融合呈现。这样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创设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多元智能被激发出来,最终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扎实推进。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其一,落实课程计划。

学校根据各方面的考虑,每年都会制订艺术课程实施计划,包括课程安排计划、艺术教育教学计划、艺术创作计划、艺术活动计划等,发放到舞蹈、声乐、器乐教研组推进实施,每年两次汇总考核。

其二,落实教学设备。

学校现有艺术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有5间舞蹈房、5间声乐教室、30间小琴房,还有形体房、器乐排练间、小剧场等等。每个舞蹈房均配有音响设备,每个声乐教室均配有钢琴。器乐品种多样,学校备有扬琴、电子琴、手风琴、二胡、京胡、琵琶、中阮、古筝、马林巴、竹笛、唢呐、排鼓、扁鼓、小提琴、大提琴等,做到器乐专业学生“人手一把琴,一人一琴房”,保证他们的练琴需要。学校还根据招生情况,及时添置各类设备。如2015年扩招了60多个学生,艺术器材缺口较大,因此在开学前学校全面添置钢琴、中阮、扁鼓等设备,增设舞蹈房等等。

其三,落实教学人员。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目前有艺术教师15人,包括舞蹈教师6人、声乐教师4人、器乐教师4人、形体教师1人、音乐教师1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94%,正高2人,副高3人,高级职称达到33%。这些艺术教师整体专业素质高,创编能力强。每年暑假,学校都会将人员落实到位,编内、编外同时招聘,编内为主,编外为辅,招聘程序严格把关,让能人进,让有道德的人进,把好人员进口关,定人定岗。

其四,落实教学时间。

学校在开足语文、数学、外语、品德、科学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的信息课程的基础上,设置艺术课程,每一位学生都必须选择一个艺术专业进行学习,学校整个下午安排有4节艺术课,在时间上充分保证艺术课程的实施。

其五,落实基础训练课。

学校设有舞蹈基础教程、声乐基础教程等课程,每一个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仅时间上有保证,而且是专业教师对口教、学生对口学,把个体教学与普遍教学相结合,并课课落实。每一学期都会对学生的艺术基本功进行考核。

其六,落实节目创作。

以教研组为单位推进艺术创作,每两个星期交流一次创作思路和想法,每个月汇报一次节目创作情况,每学期进行一次艺术创作汇报,每年举办一次南京艺术节展演。为此,学校充分保证排练课的课时,真正做到功夫在平时。由于每年都有学生毕业,演出者替换比较频繁,但每个教研组都安排有序,循序渐进地推进新节目的创作及老节目的延续。

其七,落实舞台实践。

舞台实践是“小红花”的一大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学校小剧场演出,不管是大队部活动(包括小型演讲),还是艺术考核,均安排在小剧场进行;二是对外演出,学校每年有5场公益演出,还有艺术节的演出、省(市)的春节团拜会以及一些接待活动,这样的舞台实践每年不少于20次;三是出访交流演出,学校最多一年出访5次涉及7个国家,演出场次达到30场。这么丰富的舞台实践是任何学校都无法超越的。因此曾有人说,“小红花”的学生大多“脸老皮厚”不怕人,在什么场合都能展示自我。

其八,落实评估考核。

“小红花”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与文化课程同等重要,学生的素质报告书中专门辟出“艺术”一栏,每学期分别按舞蹈、声乐、器乐进行艺术考核,考核过后集中评析考核情况,摆成绩,谈问题,从每一位教师上课的情况,到每一位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意见,并在课程安排中作出有效调整。尤为可贵的是,“小红花”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绝不固步自封,注重课程品质的不断提升:注重解决问题,如演出时发现声乐队、器乐队的学生上台下台时有同手同脚、哈腰驼背、手足无措等现象,为此学校对这两个门类的学生专门开设了形体课;注重技能传输,如声乐课程中不仅有声乐基本训练,还有乐理及视唱练耳的传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技能;注重课程组合,如舞蹈队不是纯粹的基本功训练,还加进了节目的排练,开设了民舞课、技巧课、欣赏课,让学生获得多层次、有顺序的学习。伴随着多年的实践研究,“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日益丰富,其鲜明的特色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的需求,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公认。从“小红花”走出去的学生,每人都有一项拿得出手的艺术活,“小红花”也因此被誉为“艺术家的摇篮”。未来,“小红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会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小红花”也会盛开得更加绚烂。

作者:邓玲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艺术小学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课程范文2

论文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也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将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新的焦点。

长期以来,河南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因基础相对薄弱,借鉴国内艺术教育试点院校的经验很有必要。实现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任务,其具体形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开设艺术课程,二是举办艺术讲座,三是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形式。开设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什么样的教材等问题,成为我们河南乃至全国许多普通高校开展艺术课程时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艺术课程的课程建设问题。全国试点院校在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方面已经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些院校的教学方式虽然各不相同,有多种形式,但它们仍有这样的总体特征:第一是结合本校的实际,包括在校学生的人文与艺术素质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要求方面的实际,也包括可以调动的教学资源方面的实际。第二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布局尽量合理并有侧重点,兼顾艺术教育中的认识与创造力的教育,使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与艺术实践都能获得提高。第三是保证所有本科生都能接受艺术教育。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艺术课程的机会。在教学方面对艺术课程执行相对应的成绩考核与学分管理,以督促学生接受艺术教育。这些试点院校除了开设艺术选修课程,已逐步设置了艺术必修课或限制性选修课。这一点与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方案》文件精神是一致的。最后是开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研究。

在教学中,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建立课程体系。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样包含着基础、应用或实践,创造与拓展等相关联的层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是,艺术的门类很多,涉及、、、戏剧、影视等等。艺术课程授课类型又可以分为教学、艺术欣赏教学、艺术技能训练、创作实践、表演实践等等。要求学生完成了练习与作业,有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也有集体排练与合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表现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是使各教学单位面临着如何建立适应本校实际的课程体系的难题。如艺术教育归口管理机构和教学研究部门不健全,尚缺少有效的规划和领导,艺术课程随意性大,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因此,课程建设的任务更加突出。 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不是各高校有或没有艺术教育的问题,而是艺术教育的质量问题,完善艺术课程体系将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新的焦点。对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中“三个层次”的探讨,不仅涉及一般课程体系所共有的先修或后续、基础与拓展等共性问题,更关系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定位问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上,同时使特长生有发展的空间。基于这个认识,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做法是为大一学生开设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艺术必修课或限制性选修课。这就保证了大学生能在低年级就普遍地接受必要的艺术。清华大学等院校还为各年级学生开设各种门类的任意性选修课,使学生的艺术视野、艺术思维与艺术技能进一步拓展。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为特长生开设艺术辅修专业,使本校艺术课程形成完整的层次体系,更是走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课程建设的前列。这就是“三个层次”的模式。 [1]

普通高等学校中艺术门类在课程体系中的布局是否合理,存在着需求与条件、目标与现实的矛盾。是回避矛盾还是解决矛盾,对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部门是个考验。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求知欲强,而且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发展的倾向。如何满足大学生对不同门类艺术的学习欲望关系到教学资源是否具备。对于教学规模较小的院校,这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有的院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一方面要求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尽量做到一专多能,并为他们拓展教学范围提供学习进修和教学观摩的条件。另一方面在教学场地的建设上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在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中的“院校合作,资源共享”是一个更积极更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北京服装学院附近的几所高等学校,实行艺术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后艺术课程由艺术师资与设施相对集中的北京服装学院承担。不仅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也保证了教学质量。国内规模较大的综合院校则倾向于在本校内形成合理的、门类相对齐全的课程体系。南京大学按、、、戏剧等七大艺术门类设置,已经做到了艺术门类相对齐全。利用教学课件通过校园网络,让大学生以自学为主接受艺术教育,使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艺术门类布局向更宽广的方向发展。在众多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仍是最基础的,必修课程的需求是合乎情理的。还有一种形式被国内许多院校所认同,这就是在解决基础必修课的同时,有规划地开设系列的艺术讲座。由于考虑了课程体系,除了反映动态的专题讲座外,“约题讲座”成为这个艺术讲座的重要部分。这些讲座满足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深受学生欢迎,发挥了支撑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作用。艺术课程体系中的授课类型问题是清华大学开展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一个课题,在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教学按授课类型分为理论型欣赏课、实践型技巧课、合作型排练课。这就是“三个类型”的模式。尽管各校侧重点不同,但这种探索说明高等学校艺术课程体系的组建已深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把课程划分成类型是使课程体系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这对我们河南各高校在构筑各自的艺术课程体系时具有参照意义。

艺术教育课程范文3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艺术教育课程范文4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是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的基础。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可以分为公共艺术教育的素材资源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条件资源两大类,这两大类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互相影响,内容重合,又相互促进。素材资源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公共艺术的基础知识、公共艺术的实践方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艺术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条件资源是艺术教育课程顺利进行的保障。主要课程进行过程中的教师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教学用具的资源等几个方面。

(二)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条件资源的开发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条件资源人员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教学用具的资源五个部分。公共艺术课的人力资源主要指从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由于目前对于公共艺术课程还不够重视,很多的艺术专业的教师偏向于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造成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的人数比较少,一个教师往往会有多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公共课的教师多以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经验不足,需要不断地进修和学习。内蒙古自治区本科院校在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投入地资金的比例很小,只占学校对于各方面投入地一小部分,使得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十分的困难。很多本科院校只是在课程表中象征性的每周安排一节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而且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课程时间也十分的短,使学生很难学到音乐或者美术的知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般都采取课堂教学没有专业的训练场馆,使得学生只能够听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得不到实际操作。这些使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举步维艰。

(三)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素材资源的开发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素材资源主要包括公共艺术的基础知识、公共艺术的实践方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艺术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起步比较晚,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都采取不同的教学和实践方法,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教学体系。

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原则

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不是每一方面的内容都适合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的,所以,对于公共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注意课程资源开发的公共性的特点,以此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只有遵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才能选出适合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兴趣爱好的艺术课程,为此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坚持适宜性原则,要做到两个方面:第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第二,要根据大学的兴趣爱好选出适合大学生现阶段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激发大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融合性原则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坚持融合的原则。公共艺术课程的知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每种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在进行京剧艺术的学习时要融合声乐、美术、表演、器乐等一些艺术。在对于公共艺术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将各类艺术融会贯通。

(三)生活化原则

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坚持生活化原则,只有坚持材料的生活化才会激发大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三、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措施

(一)对于各本科院校的艺术资源进行整合

各个本科院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十分混乱,制度并不完整,各个院校之间由于缺少联系,各自教学使得课程资源十分的贫乏。为了解决这一现状,要积极倡导加强各个院校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狭隘观念,改变以往艺术课程资源孤立、分割的状况。公共艺术课程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城市间、区域间各院校间的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二)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系

在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明确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的各种程序,严格按照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系,要根据自治区的文化特点增加带有区域与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使公共艺术课程既具有区域特色又有实用性。

(三)重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

为了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的艺术课程的选取都要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性。在进行公共艺术的教育课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重视艺术教育课的实际应用。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意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第二,要注意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注意要点的指导。

(四)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艺术教育课程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优化;分析

一、正确认识,高度重视

在构建优化之前,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站在客观的角度,全方位正确认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要意识到其构建优化的重要性,作为日常一项关键性工作。高职院校要根据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特点、性质等,全方位准确把握各专业学生各方面水平,围绕自身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等,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优化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其形式化,科学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安排专业的艺术类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构建高效课堂,科学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多方面素养。

二、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

在构建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从不同角度入手科学设置一系列公共艺术课程,科学设置教育部门规定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比如,“美术鉴赏”、“舞蹈鉴赏”、“影视鉴赏”,明确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公共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必要的艺术作品鉴赏技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同时,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优势以及所处的地理区域,科学设置艺术任意性选修课,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艺术史论类、作品赏析类、艺术实践和技能类,其涉及多个方面,比如,音乐、动漫、摄像,要结合其具体内容,明确这方面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引导专业学生参与到公共艺术实践中,为提高他们艺术综合素养埋下伏笔。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在构建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理论与实践二者有机融合的重要性,要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专业发展目标,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科学安排学期课时,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顺利开展,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同时,高职院校要根据共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各阶段教学情况,开展多样化的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各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亲身实践中全方位正确认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将所掌握的公共艺术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将课程知识学“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素养。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随时了解社会市场动态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背景下艺术受众、消费者二者审美心理动态变化,围绕他们的审美客观需求,新时期对艺术提出的客观要求,从不同角度入手科学构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使其更好地指导开设的一系列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加以优化完善,充分展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多样化作用,为提高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各专业学生艺术修养提供有利的保障。

四、注重“分阶段、分类别”构建优化

在构建优化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盲目地效仿其他同类型院校在构建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采用的方法,要准确把握自身各方面发展情况,科学设计各专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要注重“分阶段、分类别”构建优化,分阶段科学构建并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可以适当多安排一些公共艺术课程,对其进行合理化的美学教育,为后续专业乃至公共艺术课程知识的学习提供有利的保障。对于大二学生来说,他们大都已适应大学生活,已具备一定的艺术知识与经验,可以根据当下市场动态变化,巧设设置一些相关的专业技能公共艺术课程,便于该阶段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巧妙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对于大三、大四学生来说,在构建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要公共艺术教学、专业课程教学乃至学生职业操作等有机融合,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下相关行业动态发展,更好地提高自身综合技能。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分类别构建优化。对于院校中的理科专业来说,在构建优化过程中,要将重心放在基础艺术修养、审美鉴赏方面,对于文科专业来说,要适当提高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的要求,教学侧重点要区别于理科专业。以“设计类专业”为例,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延伸、拓展公共艺术教育,利于有效拓展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视野,利于专业学生更好地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在专业方面有全新的突破。对于其他专业来说,高职院校则需要结合这些专业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围绕专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科学构建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使其更具特色。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公共艺术课程占据核心位置,也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核心环节。高职院校要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注重“分阶段、分类别”构建优化等,科学构建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01:78-81.

[2]朱成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现状分析和教学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5,23:120-121.

[3]朱琴.基于活动课程理论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5,07:119-120.

艺术教育课程范文6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缺乏专业性

现有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更多的是以选修课程参与到高校教学实践中,这就造成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缺乏专业性。对各种艺术基础知识的轻视,造成了学生相关知识储备的薄弱,加之现有的艺术教育课程以艺术赏析为重点,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构建起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同时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们在进行公共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进行充分的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缺少必要的引导,实际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们并没有获得真正需要的知识,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的提高。例如高校学生在进行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赏析时,我们教师除了对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的社会背景做出必要的介绍之外,还要从专业的音乐角度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音乐构成与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教授《英雄交响曲》的精神内涵,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这种将基础知识与音乐表现手法的结合起来,一起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保证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公共艺术课程设置较为分散,关联性不强

现有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较为分散,关联性不强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长期以来由于公共艺术课程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效果不明显,提升学生就业率也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使得高校公共课程得不到应该有的重视,没有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分散的课程设置、无序的教学安排使得进行相关教学的老师得不到较为稳定的编制,大大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主观上加大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难度。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他们许多的教学实践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我国历史悠久,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但是就我国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作为我国素质与能力最为卓越的高校学生,其在艺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令人堪忧,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艺术造诣,如何才能振兴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如何才能进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如何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我们必须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给予极大的重视,加强艺术基础知识的教育与艺术实践的引导,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安排,形成一个高效、科学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质与能力。

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