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例6篇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 职业化 专家化 辅导员

高校专职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05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就为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明确的方向,即职业化和专家化。

一、专职辅导员队伍朝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扩招使在校大学生人数增加,但专职辅导员的数量却并没有相应增加。辅导员事无巨细,根本无法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完全做到位。伴随高等教育改革而来的公寓式管理、弹性学分制和贫困生贷款制度的实施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等问题,都对专职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实现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大学生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校园暴力、自杀、学生诚信缺失等现实问题屡见报端。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主流意识形态,来引领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辅导员应肩负起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道德、法制以及诚信教育,心理辅导、职业策划等重任。但这些内容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必须经过专门和系统的培训才能具备开展工作所需的能力和水平。

再次,专职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高校专任教师等岗位一样,有独立的地位和专门的服务职责。但事实上,专职辅导员处于一种“非职业化”和“非专家化”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把辅导员岗位当成过渡性的职业,从业时间相对短,队伍不稳定;分工程度低,“眉毛胡子一把抓”,岗位职责不明确;专业基础薄弱等。提出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既能使辅导员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又能使他们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

二、实现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要建立职业型辅导员队伍

职业随社会分工出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职业化和工业革命后专业化的分工联系在一起,由美国在二战前率先提出。从职业标准和职业生涯两个角度来解析,职业化至少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事这个行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通过行业内部的运行机制和系统调配,形成合力的职业壁垒和职业规则。二是把这个行业的工作当成一个人终身从事的事业来对待,使从事该行业的人在业内有一定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发展。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指的是使一定数量的人员通过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教育培养或培训,从而具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在高校中长期甚至是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并推动建立相应的制度、职业培训与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和分工,不仅能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也是许多人愿意选择终生从事的、赖以为生的特定生计。

实现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其核心和关键在于催生一批能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的职业辅导员,从而打造出一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职业型辅导员队伍。我国专职辅导员职业化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1)人员专职化,要求专职辅导员把辅导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在职期间是主要从事,甚至是唯一从事的职业,从而改变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2)岗位职业化,设置相应的岗位,强化辅导员的岗位责任意识,从而改善当前专职辅导员岗位职责繁杂,工作界限模糊的情况;(3)建设法制化,用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证专职辅导员的发展。要求在法律法规中对辅导员的任职条件、准入资格、专业学历、职级待遇、培训、考核、晋级、奖惩、淘汰等问题做出明文规定,建立辅导员职业化的聘入、考核、淘汰机制,形成辅导员队伍发展所需的稳定机制,逐步实现我国高素质职业型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化发展是职业型辅导员队伍实现专家化的过渡

统筹专职辅导员发展,要“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可见,职业化并不是专职辅导员发展的最终目标,必须进一步向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即指在涵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凝练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使辅导员主要从事这一方向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成为具有丰富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专家化是辅导员工作在全职基础上对某一职责的侧重,这并不意味专职辅导员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以不考虑个人禀赋和个人意愿等因素,让所有的职业辅导员都发展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领域内的专家。对部分表现突出,有专业发展兴趣的专职辅导员,可以引导他们往专家型方向发展。

专职辅导员要朝专家化发展,而专家化又是和专业化联系在一起的。辅导员的专业化就是依托专门的机构和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由此可见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分别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侧重的是职业本身的社会认同和制度确认,人们认同辅导员的职业规范,有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打算,为专业化和专家化提供了稳定的载体。而专业化是普通职业发展到专门职业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辅导员接受专门教育,培养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为辅导员队伍实现专家化提供了可能。

四、辅导员向专家化发展,要建立专家型职业辅导员队伍

专职辅导员队伍朝职业化发展,形成了一支职业型辅导员队伍。按照《意见》要求,这支队伍应该朝专家化方向发展,建立专家型的职业辅导员队伍。依据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界定,经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辅导员可以纵深发展的专业方向至少有4个,即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楼层)管理、职业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专家型辅导员队伍至少应该由四部分专家构成。

1.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对辅导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贯要求。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教育部《规定》对辅导员8项工作职责的表述中,前3项就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可见,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核心职能。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等。

2.班级(楼层)管理专家

班级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娱乐和交往的主要场所,也是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班级(楼层)管理专家的工作与传统专职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比较接近,主要体现在一些事务工作的处理上。一般包括:学风和班风建设;学生的综合测试、评优工作的组织及实施;违纪调查、处理及后期的教育引导;新生的入学教育;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勤工助学等的组织落实;宿舍文化建设以及实践活动的指导等。

3.职业规划指导专家

专职辅导员是学生的第一任职业导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不应拘泥于提供少量求职信息、组织几场招聘会、办理学生签约手续、辅导择业和面试技巧,还应扩大到深层次的职业定位、自我认知、择业决策、职业生涯规划和事业发展、职业道德培训等领域。不同时期,职业规划指导专家对学生开展的职业规划指导活动有不同的内容:新生入学阶段,介绍专业发展状况和对应的职业,鼓励大家热爱专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着手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学习过程中,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隐性课程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自我认知,充分了解社会;就业前,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等。

4.心理健康教育专家

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学业、人际交往、青春期烦恼、升学就业等问题都有可能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必须通过专门人士对大学生潜在或者显性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调试和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品德、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特殊群体发展的一般规律,能敏锐判断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障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沟通技巧,因人因事而异,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人生观问题,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发生变化,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心理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是目标,也是过程。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辅导员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的共同努力,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孙其昂,魏永军.高校“职业辅导员”的理念与队伍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08.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2

一、设立辅导员队伍的目的不同

美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对心理、学习和职业等方面的辅导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应运而生。而我国辅导员队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设立的,最初被称为“政治辅导员”。

美国的辅导员制度约有100年的历史。由于当时的教学、课程、硬件、管理等高等教育环节越来越完善,一些的学生辅导工作却跟不上,这些的工作包括心理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等,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就出现了。可见,美国的辅导员是随着高校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辅导顾问工作诉求的时候才产生的。美国的辅导员制度主要承载着社会性要求,他们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类似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般认为,我国的辅导员制度发端于1953年的清华大学,时任校长蒋南翔提出了设立“政治辅导员”的设想,政治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并管理学生事务。可见我国的辅导员制度是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设计出来的,辅导员制度除了社会性、服务性要求,主要是一种政治性要求。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也是必需和必要的。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可以看出,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还将进一步强化。

二、对辅导员的准入要求不同

由于中美两国辅导员队伍设立的目的不同,为了实现各自的制度目的,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自然也不相同。

美国辅导员需要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具体而专业的问题,如心理、学业、就业等问题,从事辅导员工作就必须有相关专业的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不难理解,美国高校专门设立了学生行政等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来培养辅导员,此外还有辅导员协会举行辅导员从业资格考试及业务培训。目前,美国高校辅导员大都具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学生事务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部分岗位的辅导员还具有心理学、营养学硕士、博士学位。美国辅导员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学生具体而专业的问题,因此对从业人员有具体专业要求是理性的。

我国在设立辅导员制度时,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学业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要特别过硬,对所学具体专业则不作具体要求,这就不难理解我国辅导员的政治面貌必须是中共党员这一标准。既然不需要辅导员具有特定的专业背景,只要品学兼优、又红又专就行,那么选择品学兼优的高年级本科生做辅导员是最经济、最理性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高校没有设立辅导员相关的本科专业,是容易理解的。虽然我国的大学在政治学学科领域中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但这个专业和学生事务管理相关性不强。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来源复杂,原来以本校各专业本科学生干部、干部为主要来源,近年来主要选自高校的硕士毕业生,专业来源多样。

最近有人对中美两国各14所高校的辅导员招聘条件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要求应聘者为中共党员,注重单一的学历证书和学生管理经验,有地域、性别和年龄等要求;美国高校辅导员招聘更注重能力,强调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经验,显示出更大的开放性和公平性。可见,两国最初的辅导员制度设置对现今从业人员的准入要求有很大的影响。

三、辅导员内部的分工不同

美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使其内部分工很细,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各司其职。我国高校的辅导员由于没有专业背景,内部分工也没有实际意义,所有辅导员的工作大同小异。中美两国辅导员的组织结构也不同:美国辅导员只接受分管副校长的领导,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工作;我国辅导员接受学校和院系两级领导,面向班级、年级的学生开展工作。

美国高校的辅导员制度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而设立的。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很多,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才能解决。需要指出的是,美国高校已经将学生服务工作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分离开来,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类似于当前我国高校的奖学金评定、宿舍管理、困难学生资助等,辅导员不承担这些工作。学生服务相当于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这些工作由辅导员承担。每个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明晰,从业人员有明确的专业背景,专人专责,包括全职的心理辅导员、职业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以及部分兼职人员。

从业人员有各自的专业背景,是美国高校辅导员进行内部分工的前提。这种分工的细化,有助于从专业角度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辅导员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就业等问题。比如,美国的心理辅导员有时要对学生实施“催眠术”,若没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是不可能办到的。

如上所述,由于我国的辅导员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也就无法像美国那样在辅导员之间进行细化分工。辅导员只能大事小事全都管,所有的辅导员职责基本没有差异。辅导员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这必然会导致角色冲突。

当然,美国高校辅导员分工很细也有不利的一面。美国高校完全实行学分制,没有班级设置,辅导员面向全校开展工作。学生需要帮助时,先和辅导员预约,然后见面谈具体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说,美国高校的辅导员工作缺乏主动性,只对提出预约申请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不主动积极寻求帮助的学生也就无法受益。

虽然我国辅导员内部几乎没有分工,但也因此带来了有利的一面。我国辅导员面向班级、年级开展工作,这有利于主动掌握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管理工作,有利于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这种结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辅导员之间的分工也开始细化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分别安排不同的辅导员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指导。

四、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不同

中美两国辅导员制度设立的目的不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同,辅导员内部的分工也不同,这些不同造成了中美两国辅导员从业年限的不同。

美国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要求从事辅导员工作必须获得咨询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专业的硕士学位,中层管理职务还须具备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高校也认为,学生辅导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长期性工作之一,根据设定的岗位,辅导员可被聘为教授、副教授等职位。辅导员个人则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和自己的终身职业对待,具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因而辅导员队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辅导员工作虽然承载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却未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成为一种能够长期从事的职业。高校将辅导员的发展方向确定为两个方面:党政管理干部和业务教师。也就是说,辅导员的出路有两条:要么放弃所学专业,专心于学校党政事务管理;要么离开所辅导的学生,潜心于专业教学与研究。这种制度设计明确将辅导员定位为一种过渡性角色,很难培养辅导员较强的职业归属感,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五、美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

从上文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改进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两点启示。

一是辅导员除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美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在学生的各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辅导员发展的动力来自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增多。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是美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最大特点。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设立辅导员制度时主要是为了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仍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但是大学生的其他需求,如心理辅导、学习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方面也应得到满足。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严重影响校园稳定,这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求。因此,围绕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努力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的正当合理需求推动和引领辅导员工作,应当成为我国辅导员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是应该对辅导员的专业有具体要求,使辅导员成为一种终身职业。美国不仅有专门培养辅导员的硕士、博士专业,也有辅导员从业资格考试,这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性。而我国辅导员选聘重政治素养,轻专业素养。辅导员没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一方面限制了辅导员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很多人将辅导员工作当做跳板,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可见,高校应设立相关专业专门培养辅导员,细化辅导员队伍的内部分工,使辅导员成为一种终身职业,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3

一、高校辅导员定位

(一)辅导员的发展定位

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 195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试点请求设立辅导员岗位, 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1978年,国家教委出台文件,恢复高校辅导员制度,由专业教师兼职担任政治辅导员,辅导员工作不再局限于政治工作,而是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辅导员工作增加了许多内容,比如贫困生、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2000年、2004年分别出台文件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十六号文件)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其中第七部分强调了辅导员作为思政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之一的重要性,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意义,为辅导员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方向和保障。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杨振斌在由教育部,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主办,复旦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提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专职辅导员69198人,与2005年底相比增加了20506人,增幅达42%,按照1:200比例配备的要求,配齐后,我国高校专职辅导员人数将稳定在10万人左右,此外还有5万名兼职辅导员。教育部确定了首批21个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基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按照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安排,5年内,分批选拔5000名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分批选拔500名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高校辅导员正在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学生工作专家方向发展。

(二)辅导员的身份定位

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我国高校辅导员已经消除了过去“身份模糊”的困惑,其身份定位具有多重性,是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高校教师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合。

(三)辅导员的意义定位

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的关键被党和国家赋予了新的意义定位。

(四)辅导员的工作定位

从宏观方面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一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素质教育。这是辅导员宏观的工作目标,从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公民道德和素质四个维度为主体的结构是整体性、本质性的工作目标。这要求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意义世界,即支撑人在现实世界中安身立命、生活实践的价值理念系统,是一个超越性的形而上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辅导员更重要的任务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构建或者是改进大学生抽象的意识形态体系。

刘韵:论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性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6卷第4期从微观方面看,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主要分三个方面:教育,管理,服务。其中教育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学校规范教育,道德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管理主要是以班级管理,学生干部管理,宿舍管理等各类学生事务规范化管理,包括突发事件及危机管理。服务主要是心理、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咨询和辅导。

二、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关系

(一)高校辅导员的介入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是诸多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是交织的,因此呈复杂、多变、隐蔽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必须从根源寻求解决途径,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更注重思想问题的解决。国外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心理危机的解决途径,其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实践方法有很多值得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学习的方面,但比较彻底地化解大学生内在的心理危机还有许多思想问题要解决。面对大学生严重的失衡状态,辅导员不仅需要评估、控制和恢复危机前正常状态,还要重新构建大学生应对危机的价值理念系统。例如学生因就业困难陷入心理危机,辅导员不仅要稳定其心理状态,而且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调整对就业困境影响的认知程度,更重要的还应结合学生自身优势及市场需求提供出最佳结合点和有效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有效消除学生的心理危机。反之,倘若只是疏导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学生心中仍然会有困惑和压力,心理危机就没有解构。因此,现阶段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既是心理问题的解决,更是思想问题的解决,而思想问题的解决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高校辅导员的介入正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客观要求。此外,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不在于被动的干预,而在于主动地预防,在心理危机发生之前认真分析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各项因素,能动地调节和改进学生对应激事件的认知水平,有效地强化应对能力,从而把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这个过程正是辅导员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辅导员工作的介入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客观要求。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现基础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基本前提是在大学生整体的思想及心理状态基本处于相对平衡的水平,这必然要求个体的思想及心理状态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这样才能确保辅导员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监控、发现、干预和消除心理危机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保证,由于不少心理危机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安全,因此心理危机甚至是心理或思想异常都已经成为辅导员高度关注和重视的工作内容。由于心理危机成因复杂,发生较隐蔽突然,影响极大,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需要辅导员暂时中断日常管理工作,全力以赴。控制危机的发生,寻找外因,内化学生的认知体系,以及不断调节失衡心理状态是异常艰辛的过程,有时学生的心理危机因为干预暂时得到控制,但是在某个时间又重复发生,这样的情况在辅导员工作中非常普遍,因此,心理危机干预因极其重要性和艰巨性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心理危机干预使辅导员在了解个体心理状态的同时发现整体心理状态中潜在的同类或相似性心理问题,掌握心理危机发生的内在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计划和目标,借助心理危机案例调整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优势

(一)学校与学生的沟通者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连接学生的重要桥梁,如图1所示,从学校的行政管理结构来看,辅导员处在最低层,隶属学院,同时由学工部领导。各项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是各部门通过辅导员向学生传达和执行;从学生和辅导员的组织结构看,辅导员处在学生管理的最高层,底下依次是学生干部,学生。辅导员的各项工作通过学生干部传达到各个班级、宿舍。在图中两个从上到下的双向反馈过程中,辅导员在教育、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增加了接触学生的频率,并且扩大了了解学生生活的范围和视野。因此,在高校中,相比心理咨询人员,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渠道更多,理解更加深入。

(二)多重角色的教育者

高校辅导员集人生导师,管理者和服务者于一体,既是危机干预专家,同时还是职业发展教练,资深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讲师,人际交往指导师,学业指导教练,政策宣传与演讲者,活动策划与组织者,朋辈知心人等,多角色能够使辅导员在不同角度的转化中引导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效果\[1\]。与专业心理干预者相比,这种优势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三)预防体系的管理者

危机预防体系与辅导员所处的学生事务运行体系是完全一致的,越靠近学生,预防体系越显得重要,但是学生对于心理危机不是完全敏感的,怎样通过学生的表面信息发现和判断出心理危机,怎样督促学生上报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将心理危机的信息反馈给学院和心理咨询教师……这是危机预防体系运行中的关键环节,这些环节的反应速度决定着心理危机干预的成败,决定着在任何一名学生产生心理危机时获得支持的速度和力度,甚至决定着一名学生的生死,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顺利实现主要依靠辅导员通过一级级预防体系的有效管理才能发挥监控、反馈、应对和检查的作用。没有辅导员的危机意识管理,预防体系构建再好,也无法生效。

(四)人力资源的整合者

心理危机的频繁与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不足的矛盾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困境,心理危机干预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广泛参与\[2\]。以辅导员与学生为1:200的配备比例为准,一名辅导员将拥有一支庞大的学生干部队伍,这其中包括校级、院级、社团学生干部,党员、团员、班级干部、宿舍负责人等。这些学生干部积极热情,能力突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资源。此外,辅导员可以通过与心理教师、专业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宿舍管理员等学校职员的沟通和交流,以及与家长的定期联系来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心理危机干预的合力。

(五)意外事件的应对者

学生意外事件是发生在学生个体或群体中间,超出意料之外的事情。意外事件的发展对学校秩序和师生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危害性极大,一般由学生意外伤害(自杀、他杀、溺水、出走等),恶性破坏事件、传销等社会邪恶势力,以及自然灾害等诱因引起。辅导员往往是学生遭遇意外事件的应对者,在这个过程中,在反应速度、心理素质等方面提高了危机应对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经验,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危机干预联系紧密,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客观要求决定了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必须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4

朋辈辅导工作近年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朋辈辅导工作。如中国矿业大学已建立起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一级为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心,二级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三级为大学生心理自助中心,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实现了从学校到学院到班级的心理健康网络层层覆盖。

朋辈辅导的高校调查

1 调查研究的方法

(1)设计两份问卷,一份调查普通同学对朋辈辅导的了解情况,一份针对朋辈辅导工作人员,共200份。将设计好的问卷进行发放、收集、统计、分析。

(2)邀请朋辈辅导员参与小组访谈,通过聚焦小组访谈法进行调查,访谈提纲主要涉及朋辈辅导员个人对朋辈辅导工作情况及个人对辅导工作中问题的认识两方面,共10个题目。访谈时间约为40分钟。采取记录员记录并录音的方式对结果进行记录。

2 调查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分为部分。一部分调查对象为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本科生,调查对象的选择具有随机性,遍布本科各个年级,覆盖文法、经管、工科、理科、艺术几大类专业。

另一部分是中国矿业大学各学院的朋辈辅导工作人员。主要集中集中在大一到大三各个专业的。朋辈辅导员。

(2)焦点小组成员为校心理自助中心朋辈辅导的12位成员。

3 调查的主要内容

(1)了解朋辈辅导现状:包括对朋辈辅导的了解情况及态度,心理咨询机构和场所,师资力量、专业技能、朋辈辅导活动状况、对现阶段朋辈辅导的改进意见。

(2)朋辈辅导员对朋辈辅导工作的认识和对朋辈辅导实践中的问题的认识和反思。

调查结果

1 对朋辈辅导的了解情况

62%的学生表示之前对朋辈辅导不太了解,也有22%的心理委员,17%的心理自助中心成员对朋辈辅导不是很了解。多数心理委员和心理自助中心成员表示对朋辈辅导有所了解。

2 朋辈辅导的场所和专业素质

朋辈辅导员进行朋辈辅导的场所主要是图书馆、公教、户外场所、咨询室、宿舍。朋辈辅导员获得专业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讲座培训,书籍、网络,专业老师督导(老师面对面指导)。朋辈辅导员认为朋辈辅导应掌握专业的心理知识,平易近人,有责任心,善于交流。

3 朋辈辅导的开展状况

朋辈辅导员主要通过团体辅导活动、主题班会及少量的个人辅导来进行朋辈辅导。40%的同学对朋辈辅导表示乐于接受,51%同学可以接受。60%以上朋辈辅导员认为现阶段自己的工作效果一般,20%朋辈辅导员认为工作效果显著。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1 朋辈辅导制度缺乏规范性

心理委员是离同学最近的朋辈辅导员,合格的心理委员可以及时发现周围同学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对于促进班级同学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访谈中发现一些班级的心理委员没有严格按照特殊的角色要求和程序产生,一些是按照一般班委选举方式产生,也存在少数班级心理委员有团支书或其他班干部兼任,不能保证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

在问卷调查中近六成同学认为班级心理委员没起到什么作用。可见对于心理委员的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效绩评估制度。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委员开展的活动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比如团辅没有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更像是普通的集体游戏,一些主题班会也常常是形式化过场。随着年级变化,大三、大四的心理委员由于考研、工作等事情,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针对以上的选举和管理部规范的情况,需要建立朋辈辅导员筛选标准。辅导员本身的素质对整个咨询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目前我们可以先批判地借鉴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从职业态度、本人的兴趣、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等方面建立筛选标准。在筛选方法上,可以把他人推荐和自我推荐相结合,前者又可以分为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两种,但要遵循自愿原则。

2 朋辈辅导员专业性不足

调研中了解到本校每学期都会对大一心理委员进行为期一月的培训,主要采取讲座加团辅的形式。少数心理自助中心也会定期组织成员学习。但在问卷调查中有一半的朋辈辅导员认为自己缺乏专业性。在访谈过程中朋辈辅导员反映自身缺乏实践训练,表示不能将理论转化为可以使用的知识技能,很快就会把培训的内容遗忘,很难运用。

虽然部分学院辅导站老师定期也会召开座谈会,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实际案例分享也十分有限。大多数学院和心理自助中心都缺乏专业老师的督导。朋辈辅导员是在以学生的身份承担帮助他人的责任,但因此而产生的自身问题却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这是极其不利于朋辈辅导员以及朋辈体系成长的。

对辅导员的培训要有计划地系统进行,要讲究时间和进度上的循序渐进,不能采用大满灌的方法。培训方式可以多样,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授课。可以针对某些主题开展培训,时间一般可持续一学年,主要分四个部分:辅导员个人的成长(如性格测试、成长小组活动、对个人的辅导等),辅导知识和技能训练(如设训练营、开日间训练课程、组织小组研讨等),辅导实习(如开讲座、新生辅导、组织大型活动、人际关系辅导等),朋辈辅导员团队建立(如节日联欢、助人自助小组等),在经过培训的基础上再进行辅导员的最终招募。

作为专业的指导老师可定期组织他们进行朋辈督导,朋辈督导可以以朋辈小组会议的形式开展,通过共享彼此辅导信念和技巧的交流、个人咨询分析、案例分析、朋辈评价和反馈等方法,并辅以录音回顾,来实施对朋辈辅导员的管理和指导,从而达到促进其成长的目的。另外,朋辈辅导员要有主动寻求督导的意识。及时与老师沟通,形成持续有效的督导关系。

3 朋辈辅导的宣传力度不足

在问卷调查中,有62%的学生表示之前对朋辈辅导不太了解,也有22%的心理委员,17%的心理自助中心成员对朋辈辅导不是很了解。在回答“如果朋辈辅导效果不明显,你认为是什么原因?”60%学生认为是由于自己有所保留重要信息,导致交流不够深入,可见学生对于朋辈辅导缺乏了解和信任。在最后建议一项多数同学填写了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朋辈辅导。

学校及相关组织应加强对朋辈辅导的宣传力度,同学只有在了解的情况下,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才会产生信任,才能真正实现朋辈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建设中的作用。

结束语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5

人文素质是构成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基本文化修养,是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广义的文化状况、特征、趋势和利于社会进步的潜能。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工作

大学三年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影响也最直接。辅导员的一言一行、情绪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质、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甚至今后的职业态度、人际交往。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少数辅导员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个别辅导员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的问题。同时,一些地方和院校对提升辅导员人文素质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不多、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提升辅导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切实把提高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素质上主动引导、职业素质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促进广大辅导员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矢志艰苦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造创新,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具备的人文素质

(一)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培育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要有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大学生的教育事业;要能够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影响和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面对着国家、社会、学校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挑战无疑是严峻的。因此,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辅导员工作机制,把学习师德规范纳入辅导员培训计划,作为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激励辅导员爱岗敬业,以高尚的师德、健康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学识风范去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

(二)全面的知识素质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善于思考、思维活跃、自主性强,这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辅导员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才能够海纳百川,包容学生,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想法、志向和梦想,并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的知识素养,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全面的知识素质能够使辅导员客观地理解世界的美好和丑恶,理解世界的各种发展、各种现象,并善于在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美好的德行发扬光大。新时期,为了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学校要搭建有效的平台,提升辅导员的知识素质。一方面,为辅导员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加强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激发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另一方面,强化辅导员的职业指导能力,提升他们发现并培育创业创新人才的能力,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等繁重的工作,使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心理挑战。同时,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方面,辅导员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应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完善辅导员心理疏导机制,给予他们积极的人文关怀,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聘请专家、学者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定期组织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技术,指导他们在工作中、生活中灵活运用,提高他们自我调适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减缓职业倦怠,增强身心和谐,养成健康人格。辅导员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同时,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舆论环境

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舆论环境对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促进自身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陶冶辅导员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凝聚人心,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能够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学院建立人文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渗透,增添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为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平台。如开设各类人文素质讲座、培训班,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邀请道德模范、消防战士讲述他们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故事,在不知不觉中熏陶了人文素质。而辅导员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能够以先进分子高尚的民族精神之光感染和感召学生,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辅导员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人文精神得到了提升。

(二)提升以应用为主的创新能力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同时,《意见》还提出:“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这对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要更加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一方面,加大对辅导员的职称政策支持,将辅导员指导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纳入辅导员工作年度考核中,作为职称评聘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改革辅导员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辅导员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提升辅导员指导学生创业创新的素质与能力,提高他们为学生创业服务的水平。把这一工作或学习经历作为辅导员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辅导员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并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辅导员

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见范文6

【关键词】辅导员 工作重心

一、辅导员的定位

2004年 8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 16号文件)以及2005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作为16号文件配套文件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中对辅导员有具体的角色定位是:人生发展的导航人,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人,教学科研的承担者。

从以上文件和材料看出,辅导员属于高校教师,主要任务是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活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必然要求,也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分析

辅导员既然定位为高校教师,那必然承担着高校教育教学的任务。在高校里,一般辅导员任课不多,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组织课堂、实践教学的任务是由高校的各专业教师承担的。从辅导员的设置目的和定位来看,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主要就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从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高校毕业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最接近他们日常生活的辅导员,自然就要承担起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素质的责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应该包括:

1.运用直接谈话、网络等各种方式多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3.做好班级管理,包括班干部选拔、管理工作,组织班级活动,树立良好学风班风。

4.指导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力提供舞台。

也许有人认为,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辅导员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为大学生提供有序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创造条件。但笔者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有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有思想上的稳定与提高,有了成熟的思维和明确的目标,才能最大的激发他们潜能,发展他们的能力。转贴于

三、辅导员的工作现状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存在怎样的问题,是否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工作重心上来呢?

首先,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行政工作,导致一些辅导员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高校里面,由于工作的需要,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是最了解学生的教师。所以,一般牵涉到学生的行政事务,分工到各个辅导员去完成是比较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因此也是大多数高校行政工作所采用的一种工作方式。但是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高校里涉及到学生的行政工作是非常多的,各个部门把这些工作分配下来,辅导员的工作量就比较大、工作就比较繁杂,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些辅导员在处理行政工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时间相对就少了。

其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质量。在高校中,辅导员这个岗位的待遇相对专业教师来说是有差距的,有的甚至不如一般的行政工作人员,许多在岗的年轻人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另一条出路,有些人忙于考研,有些忙于考公务员,这样的心态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质量。而且在一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比较大,有的辅导员没有带完一届学生就离任或者转岗,让接任工作的人员工作难度增大,工作的连续性不强、经验的积累不够等问题,都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

第三,辅导员自身的素质、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中担任辅导员的大都是年轻人,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学识和阅历都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而要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德育工作,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先进思想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管理学、社会学知识,具备一些的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知识和阅历丰富辅导员才能正确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

四、如何让辅导员把工作重心放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来

1.高校要重视辅导员的工作,认真执行中央的文件精神,了解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辅导员现实工作状况;平衡辅导员岗位待遇与学校其他岗位待遇,在改善工作待遇的同时,为年轻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平台和发展通道,增强辅导员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和自信。改善待遇,提供发展平台,增强辅导员的自信,才能真正稳定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才能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思考创新,找到工作的重心。

2.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各个方面知识和素质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知识,还需要涉及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知识。辅导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为了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辅导员要创新思维,改变工作方式,多培养和利用学生干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辅导员管理的学生比较多,工作中会碰到很多细琐的事情,不能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应该去注重培养所带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好学生干部,让他们能处理好一些简单的行政事务,帮助辅导员管理好班级,让辅导员能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学生思想,做好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上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R].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