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报告范例6篇

启蒙教育报告

启蒙教育报告范文1

摘 要 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等学校的教育主体,如何根据他们的思想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入党启蒙教育,已成为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新生入党启蒙教育中的严峻考验,从中引申出如何有效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工作。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思想特点 入党启蒙教育

高校的党员教育工作,只有充分认识“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着手积极调整入党启蒙教育策略,才能实现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的“高年级党支部建在班上”的目标。

一、“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

(一)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但理想信念缺失

“90后”大学生与以往大学生相比,在国家一些重大问题和事件上,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具有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很关注社会、关注国家政治,参与意识较强,注重自己选举、投票权利等等,但与此同时,他们却缺少理想信念的建立,通过武汉大学调查报告表明,有将近30%的同学表示自己没有信仰,“90后”却缺少了如以往大学生所拥有的符合社会主流的理想信念,造成信仰上的危机,成长显得有些迷茫。

(二)入党积极性高涨,但入党动机多元化

2008年10月,武汉大学公布的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显示,大一141名新生中有105名学生于第一学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并没有出现之前,人们所设想的“90后”大学生都不愿意入党的趋势,但入党动机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其中有学生作为要求进步的一个方式申请入党,有同学是随波逐流赶时髦,也有同学入党只是为以后好找工作。

(三)崇尚奉献精神,但价值观多元化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中,有41%的同学认同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在大众媒体中不乏看到“90后”大学生勇斗歹徒,勇救落水儿童等新闻报道,但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物质的过分追求,也使“90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往往用效益观念看待事物,用经济规则参与社会,没有形成积极的现代价值观,也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完全继承下来,表现出多元功利、实惠实用倾向和自我型、短期化的价值判断。他们在崇尚儒家学派“仁、义、礼、智、信”精神的同时,又注重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实现,具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影子。

二、入党启蒙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通过以上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分析,会发现高校现在的入党启蒙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原因有如下几点:

1.在入党动机教育工作方面“弱化”,入党启蒙教育的内容还不够全面、系统,深度还不够。

2.有些党组织对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管理的内容、形式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教育载体的滞后,使其跟不上世界形势的发展,仍习惯于集体读报、学习文件、组织讨论等传统的理论教育形式,而“90后”对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网络基本技术,他们的知识视野广阔,传统的旧知识旧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

三、加强对“90后”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果针对他们的思想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党的知识的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教育,引导其理国,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就可以使广大“90后”大学生逐步成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办好高校学生党校,要不断调整充实教学计划,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入党启蒙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次,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对有入党愿望和要求入党的同学有目的地布置工作任务,让其积极投身实践,不断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也在不断体验着端正入党动机的目的和意义。

2.“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多元化产生的很大程度是身边缺乏榜样的带头作用,选任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党员,充分发挥他们在新生中的榜样作用,通过学生党员经常与新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新生直接感受到与学生党员的差距,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使得入党启蒙教育中落到实处,新生能切实减少信仰危机,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与素质展示给新生,会有效地增强他们入党的紧迫感。

总之,青年大学生是党的事业接班人,随着“90后”大学生逐步成为高校受教育者的主流群体,根据他们的思想特点加强开展行之有效的入党启萌教育工作,调动“90后”大学生入党的积极性,端正他们的入党动机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是推动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的根本所在,入党启蒙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党务工作者和学生工作者不断去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武大公布全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

[2]马艳萍.谈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与入党启蒙教育.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启蒙教育报告范文2

关键词 “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3)06-0022-04

一、课题的背景

(一)基于对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人深省。其实质是“如何掘与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而要培养出杰出人才,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是关键。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操作、尝试、现、创新是将个人带到成功终点的交通工具。”我们需要把幼儿好奇心、探究热情、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培养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最关键的目标。

(二)基于对幼儿园课题深化研究的思考

“十一五”期间,我园依托课题《幼儿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从幼儿科学探究环境、内容、途径的设计与实践以及教师的角色与定位四个方面进行扎实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科学启蒙教育特色”。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仍把握不够,理解不透,常常导致幼儿创新意识、探究热情和能力培养的缺失。“十一五”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我们确立“十二五”研究的生长点提供了可能。我们将以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立足园本,研究和构建“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策略,践行幼儿园“爱德、求真”之园训,改变传统科学教育中“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素养”的教育观念,创新科学启蒙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三)基于对师幼科学探究素养内涵式提升的考量

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和善于动脑、不断反思的科学作风。初步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求异的思维力、多维的创新力,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品质,使幼儿的智慧得到生,个性得到张扬,生命价值不断被唤醒、显、弘扬、提升。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去结果”式

“去”即除掉,减掉。“结果”即在某一阶段内事物达到最后的状态。

“去结果”式:指的是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以尊重幼儿本真、关注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为首要目标的科学启蒙教育策略和方式。“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过程的科学探究。整个科学活动不在乎幼儿最后做出的结果是什么,而是要看他们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想象、记录、实验、讨论等等;“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品质的科学探究。它注重幼儿求真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而不只是知识性的东西;“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开放的科学探究。它是一种多元的科学探究策略,是一种“去权威、去答案、去规则”的科学启蒙教育实践。“去结果”说明有无限可能性和一切皆有可能。它强调去“有形结果”,留“无形结果”(即“探究过程”),这种“探究过程”就是“结果”,就是“价值”。对于幼儿来说,“去结果”式是一种最为重要、最自然、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科学探究方式。

(二)科学启蒙教育

指的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主动地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操作、游戏等方法与途径,自主寻求答案或信息,自主建构意义与理解,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激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究和现的乐趣,感受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重在教授大量的科学知识。

三、支撑性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是一个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过程,新知识也是在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图式基础上逐步生成的。”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明确指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唯一主体。

(二)布鲁纳的“现学习”理论

“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他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展思维能力。

(三)施瓦布的“探究学习理论”

探究学习就是儿童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展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该理论倡导在观念上注重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强调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表现生动、多样、有趣;在目标上追求现代的务实、多元。

据此,我们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应以幼儿的亲历探究为核心,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出点和归宿,以尊重幼儿本真、关注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为首要目标。

四、研究目标

(一)梳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涵特征,形成较为系统、理性的认识,构建具有园本化的、前瞻性的科学启蒙教育理论体系、基本框架及应用策略。

(二)提高教师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指导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以求真、解放、游戏、体验为基本指导策略,以实物感知、多通道参与、游戏探究、交流分享等为主要学习方式,激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愿望,点燃幼儿创新的火花。

(三)更新教师观念,以“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理念为指导,有效促进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的形成,养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素养,丰富园本科学特色内涵。

五、研究内容

子课题1:《科学启蒙教育的现状分析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本园教师组织和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持续的、跟踪的分析研究,探讨影响其成效的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子课题2:《“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价值取向和内涵特征的研究》

研究和梳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其内涵、特质等进行理性思考,通过查阅资料、实践验证、活动分析、经验总结等方式,探索并建构园本化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策略。

子课题3:《“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框架建构的研究》

研究和构建以“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核心理念为支撑,以游戏、生活、教学为主阵地的框架体系,为教师分析、处理和评价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引领。主要包括理念系统、操作系统和评价系统三个层面。

子课题4:《“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

研究求真、解放、游戏、体验等多元指导方式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中的运用策略,提高教师指导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

子课题5:《“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学习方式的研究》

研究实物感知、多通道参与、游戏探究、交流分享等学习方式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中的运用策略,让幼儿在亲历探究全过程中,建构个性化、多元化的经验,养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子课题6:《“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的研究》

研究提升教师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实现我园教师科学素养的内涵式提升。

研究重点:“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涵特征是导向、是核心、是灵魂,框架的构建、指导策略和学习方式的运用等都需要以此为支撑。因此,子课题2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幼儿科学教育文献资料,以理论指导“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

(二)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性研究,改进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

(三)个案研究法

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对教师或幼儿个体进行跟踪观察、分析与研究。

(四)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反思、提炼,形成可供借鉴和应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和研究措施

(一)操作要点

本课题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精神为指导,以建构主义、现学习、探究学习理论等为支撑,从科学启蒙教育现状分析研究入手,构建既有理论深度,又在实践上有效可行的“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理论体系和应用策略。

(二)研究措施

1 课题组的构建与课题的策划充分挥民主,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民主管理体系,对课题进行整体构思,明确分工职责,明确“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内涵和特质,围绕总课题制定相关子课题工作计划,并加以实施。

2 建立、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在研究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初制定学期计划,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文献学习、研讨交流、观摩培训等活动。

3 遵循“十一五”期间形成的“研到‘实’处方是‘真’”的课题管理思路,创新课题管理模式,以名师工作室、市幼教学科中心组、课堂观察协作组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搭建与专家、同行互动交流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

4 实施教师专业展分层考评和成果考核奖励机制,课题研究成果与绩效考核挂钩,激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及时总结,不断反思,现问题,及时调整,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逐渐从实践上升到理性,探索“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规律。

5 依托课题网络管理、环境创设等平台,动态展示课题研究过程和阶段成果,丰富幼儿园特色内涵。

6 设置局域网,每班配电脑,订阅幼教专业杂志和相关理论书籍,为课题组教师搜寻、查阅资料提供保障。

7 聘请吴江市教科室主任、幼教教研员、苏州市教科院专家担任学术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以弥补课题组成员理论造诣不深之缺陷。

八、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01~2011.06)

1 组建课题组,采用文献法,对课题内涵、特质等进行理性思考。

2 举办设计论证会,逐级申报。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07~2015.06)

1 围绕课题涉及的六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的探索性研究。

2 定期组织开展文献学习、研讨交流、观摩培训等活动,丰富理性修养和实践经验。

3 依托课题网络管理、环境创设等平台,动态展示课题研究过程和阶段成果,丰富幼儿园特色内涵。

4 总结提炼,形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修改和调整课题研究方案,逐步形成基于“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理性认识,并给予实践印证。

(三)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鉴定阶段(2015.07~2015.12)

启蒙教育报告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用电安全;启蒙教育

一、用电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俗话说:“生命大于天”。一次很小的失误,一个很小的坏毛病,就可能引起一起重大的事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与发展,素质教育与安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即使在重视校园安全用电的大背景下,每年因为用电而导致的中小学生意外死亡事件就多达14460件,细化到每一天,就是每天有大约40名儿童殒命在“电老虎”的爪牙之下,十分令人痛心[1]。所以,加强用电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电安全“启蒙教育”是每个人受教育的起步阶段,对其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启蒙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体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切入点和引导,而智力的启蒙、情感的启蒙、主体资格的启蒙、科学思维方式的启蒙、健全人格的启蒙等都是其应有的组成部分[2]。

家庭与学校的用电安全启蒙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且启蒙教育应高度重视W生的这一角色。将用电安全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不是靠灌输和死记硬背可以解决问题的。它不仅需要老师的通俗的理论讲解,还需要学生认真体会与实践。只有让学生加入其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用电安全的启蒙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最终,学生也能更好地将用电安全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二、小学生用电事故产生原因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电,然而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用电安全常识了解较少,不规范用电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一些由于用电不当引起的触电身亡的事件以及引发的火灾事件屡见不鲜。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造成用电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用电方式有误以及用电事故发生后束手无策。这些原因换言之就是学校和家庭都缺少了对小学生用电安全的启蒙教育。

三、小学生安全用电防护措施

本着“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克服麻痹思想,进一步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确保学生在生活中有用电安全保障[3]。用电安全这一启蒙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用电规范是避免用电事故发生的先决条件。用电安全启蒙教育是规范用电的基础。

(一)学校方面

教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教育,包括交流电的知识、用电事故的预防、选择合格的安全电器等。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进行启蒙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以及了解错误操作的危害性。学校可以结合各种方式将安全用电知识传授给学生比如观看安全用电的视频,提供相关用电事故的新闻报道。理论知识需要与实际相结合。用电安全也需要小学生实际进行操作。除了安全用电规范之外,学校也需要讲述一些常规的用电事故的预防措施以及处理办法供学生参考。比如阅读电器使用说明以减少事故发生、处理由于用电不规范引起的火灾、以及人体触电后如何救治等。

进一步加强对师生用电安全教育,特别是假期前集中进行一次用电安全演练及教育。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安全大于天的意识。着力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及操作能力。

督查工作常态化,定期对安全用电情况拉网排查,及时整改接头松动电线老化等常见隐患,第一时间消除不留死角,建立实施备案销号台账。

(二)家庭教育

用电安全教育不应只依赖学校,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由于孩子安全意识不强,对用电安全知识了解甚少,生活中存在很大隐患。所以在生活中家长应针对用电安全常识对孩子进行再教育。

(三)社会教育

各用电机构要对其电力供给的装备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重视细节,不留死角。主要检查电源线是否老化,负载是否达标;检查变压器设备防护措施是否到位,警示标志是否醒目[4]。未达到标准要求的,要立即进行整改。

组织学生学习了解供电部门对用电安全知识、图标及专用术语的学习,观看安全用电影像及文字资料,认识警示标志,提高防范意识,减少事故发生,共创和谐社会。

四、小结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学校有责任做好安全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从安全用电抓起。立足小学生认知特征,以校园为阵地,以学生为载体,通过教育提高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金兰.用电稽查中关于安全用电的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26.

[2]董玲玲.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大江周刊:论坛,2011.

启蒙教育报告范文4

摘要:“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针对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顺应幼儿探究的天性,回归幼儿学习的本真,强调“重过程、重探究、重体验”,“去功利、去程式、去权威”,建构了“微项目”活动课程,提炼了“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探索“三有四好”的多元个性化评价体系。

关键词:“去结果”;科学启蒙教育;学前教育

人常会在成长和成功中选择后者,这是人追求结果的常有思维。其实,“不在乎旅游的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才是我们真正应有的价值取向。2011年,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在梳理、细化、总结、传承“十一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去结果”的概念,申报的课题“‘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年,课题如期结题,并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精品课题培育对象。

一、“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

追寻:“三去三重”过程与结果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哲学范畴,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普遍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重权威”——教育过程一言堂,教师角色固化,不给幼儿自主、质疑、突破常规的机会;“重功利”——教学过程只关注概念、知识的教授,忽视、剥夺幼儿的实际体验和需要,儿童立场缺失;“重结果”——教育教学关注预设知识的学习效果,忽视幼儿探究的过程和个体经验建构的实际状况等。针对这些问题,“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的指导下,基于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传承与发展的视角,原创性地提出了“去结果”的概念。“去结果”并不是否定结果、不要结果,而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重过程、重探究、重体验”,强调“去功利、去程式、去权威”,顺应天性,回归本真。“三去三重”教育理念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面对种子,就必须遵循种子的成长规律”[1],“三去三重”把儿童视为“种子”,致力于顺应幼儿探究的天性,使幼儿天性充分张扬,个性自然释放,灵性快乐生长,从而真正回归幼儿学前教育学习的本真。它注重幼儿好奇(敢于创新)、好问(勇于质疑)、好动(乐于探究)、好学(善于思考)等核心素养和学习品质的养成,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等精神实质高度一致,使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更具科学性、适切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理念体系,确立了“顺应天性,回归本真”的价值追求,进一步明晰“三去三重”教育理念,并将理念转化为一种通俗易懂的,教师所熟悉、能领悟、可操作的实践性操作流程,使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真正从“说教”走向“润泽”,从“功利”走向“快乐”,从“刚性”走向“弹性”,塑造人格于无形,全面提升科学启蒙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去结果”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理念追求;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方法。“去结果”说明有无限可能性,其最终的价值就是顺应幼儿的天性,回归学习的本真。

二、“去结果”的实践探索:顺应天性,回归本真

(一)建构“微项目”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特色创生

当前幼儿科学课程散落在各种教材之中,科学活动之间没有相互关联性,不成体系,具有零碎性、碎片化的特点,忽视了幼儿科学学习的深度、广度和连续性。基于课程建设碎片化的问题,我们以“顺应天性,回归本真”为基点,基于“三去三重”核心理念,建构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微项目”活动课程(以下简称“微项目”),实现了园本课程的发展和园本特色的创生。“微项目”指的是在连续一段时间内,围绕某个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开展的微型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它基于幼儿立场,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以项目的形式将科学活动系统化、深入化、生活化,强调将科学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鼓励幼儿通过集体探究、区域探究、亲子探究等多元探究方式在生活、游戏中深度学习。“微项目”涉及动物类、植物类、沙石类、生活用品类四大探究类型,每个项目包含问题搜索、主题导引、主题网络、活动导航、主题探究、主题环境、主题评价、主题感悟板块。其主题微小,体现问题性;目标清晰,体现层次性;内容丰富,体现真实性;方式多样,体现过程性;环境灵动,体现互动性;评价多元,体现开放性;感悟真切,体现思辨性。“微项目”活动课程追随幼儿探究天性自然生发、生长,润泽了幼儿灵性,实现了幼儿探究的生动、互动和灵动。研发的“蚕宝宝来了”“种向日葵”“快乐石之旅”“车轮轱辘辘”四大经典微项目活动案例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可供同类别幼儿园借鉴学习。

(二)提炼“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创新教学行为方式

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缺乏可实施、可操作的方法和范式,教师往往停留于观念、理念的层面,普遍存在“一提理念头头是道,实践操作却又回到原点”的问题。针对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操作脱节的问题,“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充分吸收了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等经典教育理论,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关精神为指导,重点研究“幼儿学习方式”和“教师指导策略”,体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教育观。针对过去科学教育中“重教轻学”的弊端,我们创生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学”与“教”全面聚焦“做中学、玩中学、悟中学”三大策略,关注幼儿核心素养的养成,彻底改变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游戏,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差异,重权威轻事实”等倾向,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焕发灵性。其操作范式为“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注重让幼儿在情境中游戏、在探究中建构、在体验中感悟、在生活中发现。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四大环节,引领幼儿尝试以多种方式自主探究,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探究。四大环节可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调整、多元组合,在实践中形成多种变式。其常规操作流程如下“三策略四环节”实践操作范式创新了教学行为方式,是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新方法、新思路、新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三)探索“三有四好”的多元个性化评价体系,拓宽教育评价渠道“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评价结合“三有四好”幼儿培养目标,基于幼儿“有爱、有礼、有信、好奇、好问、好动、好学”核心素养的考量,遵循“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其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2]的原则,主张正视幼儿的个性和差异,倡导多元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实现评价的形式、主体、功能的多元性、个性化,促进幼儿持续发展。课程评价工具《幼儿成长档案》《观察记录册》的运用,使“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三去三重”核心理念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三、“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研究成果

(一)专家指导全程化,研究不断深化

我们牢牢把握开题论证、课题调研等契机,与专家充分对话,充分吸取经验,直面问题,对课题方案、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等进行反复梳理和修正,进一步明晰研究方向,凝练“去结果”的内涵、特征,梳理操作路径,进一步提升研究品质。在开题论证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课题选题独到,立意新,定位高,课题设计完整,框架清晰,研究内容从宏观到实践,形成完整的体系,有一定的深度。课题研究成果“‘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由苏州市推选申报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并获二等奖。申报过程中,相关专家亲临现场,给予手把手的指导,厘清了一直困扰我们的“去结果”科学启蒙教育的教育理念,从“二重二去二淡化”到“三去三重”,使课题核心理念更清晰、更透彻。

(二)研究成果多元化,多主体获得发展

⒈激发了幼儿科学探究的灵性。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启迪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的研究思路,强调尊重幼儿的探究天性,尊重幼儿的个性,关注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让幼儿在亲历探究全过程中,实现生动、互动和灵动发展,真正成为“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本真”儿童。

2.实现了教师科学教育的生动。研究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并不断地得到优化,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教师们牢固树立“顺应天性,回归本真”的观念,基于儿童立场,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尝试、去探究,真正成为“呵护童心,守护童真,激发童趣”的“求真”教师。

⒊形成了家、园、社区共育的合力。“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形成家、园、社区共育的合力。家长既是科学教育课程资源的提供者,也是科学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幼儿园周边环境(公园、印刷厂、同里古镇等)也都成为幼儿探究的好去处,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注入不竭动力。

⒋推进了幼儿园科技特色建设。伴随着课题的研究,幼儿园从日常管理、教科研活动、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互动等,到幼儿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角落,都流露着浓郁的科学探究的气息,科技特色建设扎实推进,成为《未来科学家》科技特色幼儿园联盟成员单位,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

(三)成果推广多平台,赢得广泛赞誉借助

“一室一基地二中心”,即肖菊红名师工作室、“幼师国培”项目实践基地、幼教课程研究与发展中心、探究式启蒙教育研究中心,形成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核心团队,定期开展主题式沙龙、跟踪观察、课程审议、公开教学、交流展示等活动,充分展示、推广“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同行的高度认可。幼儿园先后承办瑞吉欧教育与中国早期教育实践国际研讨会、全国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暨区域游戏的设计策略高级研修班、教育部“国培计划”研修等活动30多次;先后接待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4个国外访学团来访,接待来自、山西等全国各地的5000余名幼儿教师来园参观学习。肖菊红园长担任省教育评估专家、省“名师送培”专家、省校(园)长网络课程授课专家、苏州大学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幼师国培项目培训专家、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导师,肖菊红、周惠英应邀在省教育厅选派赴英国培训学习结业成果展示、校长国培计划、长三角幼教名师精品活动观摩研讨会、省科技特色幼儿园联盟科学教育研讨会、省引智培训等活动中公开教学10余次,开设讲座50余次,培训人数达20000余人。幼儿园编著的《在探究中成长——幼儿园科学项目活动精选》《幼儿成长档案》以及参与编写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故事20例》公开出版,10多篇科学启蒙教育论文、研究方案、研究报告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早期教育》等期刊。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儿童教育的“种子法则”[J].人民教育,2015(11).

启蒙教育报告范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持续深化,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培养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

1.1教育内容不够全面、系统,缺乏科学性

由于党建工作的严肃性和深层性,在开展工作时存在教育方式刻板单一、内容陈旧枯燥、与社会脱节等问题。从授课内容看,90后大学生群体更关注新闻事件、国内外动态。而对党史和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成效一般;对于励志类内容,普遍认为励志故事无法有效移植,所以出现“听时津津有味,听过转身忽略”的现象[3]。

1.2教育方式不够灵活,教育载体不足

目前,入学启蒙教育授课形式基本以课堂教学的方式。但是90后的学生们更喜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培养出了要深化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外,还要结合以社会实践为代表的其他教学形式,是新生更容易接受。

1.3教育效果不明显、深度不够,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

目前,学院对于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均安排在新生入校开展入学第一周,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做一个专题进行讲解。单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的入党启蒙教育,水过鸭背,只重视时间形式,完成任务式的教育,得不到预期效果[4]。

1.4教育机制不完善,组织实施形式化

入党启蒙教育缺乏科学完整的工作机制,某些环节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入党启蒙教育的严肃性。从实际情况上看,新生们经过认真学习党性基础知识后才萌发写入党申请书的只占33.4%,属于少数。

1.5组织教育者自身能力、知识水平不足

目前作为入党启蒙教育的组织者基本为政治辅导员。年轻辅导员们在党建工作经历经验上有所欠缺,对时事政治党性政策上的把握还不够,单凭着工作热情、今年的党建工作经历及基础的党性知识,开展的入党启蒙教育效果不够深入、科学。

2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模式新举措

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中表现突出的一部分,更是党和国家今后人才资源的重要储备,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对当前新生的启蒙教育培养。

2.1入党教育内容

入党启蒙教育内容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一是党的光辉历史及党组织的先进性体现。向学生介绍党的光辉历程,阐述党组织指导思想、路线、宗旨、组织原则等方面的先进性,使学生明白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和榜样作用。二是告知新生作为党员的基本条件与优秀党员的区别。让学生明白入党的基本条件与底限。向学生介绍党员标准,让学生端正入党动机,明确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三是学生党员担负的责任及如何发挥作用。让学生明确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起到表率作用。这既是大学生迫切愿望,也是要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

2.2入党教育方式

一是结合新时期培训对象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载体,积极发挥如微博、博客、个人空间等,将讲义、视频、教学信息在网上公布,以便于新生随时学习,强化网络党建的正面引导效应,不断拓宽育人渠道。并开辟论坛、QQ群等开放性的信息资讯、交流平台,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同时收集学生思想动态、疑难问题等信息[5]。二是组织新生进行革命历史遗迹参观及先进党员事迹视频观看学习,以此代替枯燥的课堂讲授方式,让学生更直观、更乐于了解党的历史和先进性。三是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讨论、半教学半讨论、学习汇报等方式,让学生针对热点或关注的问题开展讨论学习,在互动中提高新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深化思想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企业、关注困难人群、接触优秀代表、参加社区义工等实践活动来改变教育模式,让新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端正思想和态度。如在清明节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在五四青年节开展永远跟党走活动,在七一党的生日开展党员宣誓活动,在国庆节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活动等,组织大学新生参观革命英雄事迹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拜访老革命、老党员、先进工作者,组织开展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4]。

2.3入党教育机制

一是坚持党团联动,努力做到党团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开展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工作仅仅靠党组织的作用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可以通过党校培训、党支部的启发活动和党员的具体思想引导、加强对新生的教育引导,亦可组织广大团员开展讨论,统一思想,端正入党动机。二是调动其他教师党员的积极性,利用教师的优势,加强对新生的入党启蒙教育。发展学生党员是老党员的义务,教师党员可以充分利用专业课程授课及就业指导契机,结合党员的促进作用,向学生介绍党组织的先进性、优越性。三是完善新生入学教育制度,将新生入党启蒙教育作为专题教育开展。时间上可以与专业教育分开进行。建议在新生军训结束后开始着手教育专题,即开学后第六周开展。四是建立健全教师党员联系班级制度。完善教师党员联系人工作制度,督促教师党员参与入党启蒙教育工作,引导新生自觉学习党性知识,自觉向党组织靠拢。

2.4教育者

启蒙教育报告范文6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如果说青年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那么在校大学生就是社会的精英,而大学生党员则是精英中的先进分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党员群体的政治思想会影响甚至决定着将来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在校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短,仅仅是3一4年,再加上他们对党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够,认识不足,甚至有些学生入党动机不纯,这往往影响了党员发展的质量。因此,我们应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做好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工作,认真并全面抓好启蒙教育的“三落实”。 一、落实受教育主体是提高人党启蒙教育质量的基础 要求入党的在校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只有3一4年,所以培养人党积极分子应从新生中选出好的苗子,争取早培养、早成熟、早吸收,这样既可以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注人新的活力,又可以在预定的时间实现发展党员的目标。落实受教育主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查阅学生档案。学生档案主要记录学生初高中阶段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特别是各个阶段班主任老师的评语,这是掌握学生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查阅学生档案是选好人党苗子的好方法,也是应该做好的第一步工作。 2.新生报到后的情况调查。通过调查,可以及早了解和掌握新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内容包括人团时间、人党意愿、人党动机、学生家庭成员的政治表现等等。通过摸底调查对学生本人和家庭政治表现有一定的把握。 3.关注入学教育和军训等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学生在这一期间的表现是最直观的,因此,结合入校后的实际表现,在个别谈话的基础上,从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挑选好的苗子是提高大学生人党启蒙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落实教育者的职责是提高人党启蒙教育质量的前提 严格说来,每个党员都是要求人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主体,即教育者,而培养联系人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职责的落实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直接决定着发展党员的质量。因此,党组织必须明确教育者的职责,密切结合积极分子的思想、工作实际,循序渐进地做好大学生人党启蒙教育。 1.党组织应确定两名正式党员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人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应当由经过一定时间党内生活的锻炼、能够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比较好的正式党员担任。联系人的培养教育职责是:“向积极分子宣传、解释;了解积极分子对党的认识及其人党动机、政治、历史、思想品质、现实表现、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等情况;经常找积极分子谈心,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2.对写了入党申请书、表现积极的学生,党组织应尽快确定其为入党积极分子,加速培养。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邀请他们参加党员大会、党日活动、党课、优秀党员事迹报告会等活动,让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接受党内生活的熏陶,感受党内活动的氛围,增强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3.为积极分子提供接受锻炼和考验的机会。如向他们交任务,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考验他们的责任心和能力。此外,要求入党积极分子要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如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础知识情况、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对国内外重大问题的看法和认识,等等。向组织汇报时,要向组织讲真话,讲心里话,使组织正确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党组织应定期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考察,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三、落实教育内容是提高人党启蒙教育的核心 大学时期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成型的关键时期。进人大学的青年在心理上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念和政治方向的理性选择期,此时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和理解,对政治方向、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把握往往会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明确人党启蒙阶段的教育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激发和引导他们加人党组织。 (一)端正入党动机是教育的关键人党动机是每个学生人党的直接原因和内在驱动力。 对广大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来说,它不仅支配着学生人党前的表现,还影响着人党后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影响党员形象甚至党的形象。所以说,提高人党启蒙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加强人党动机教育,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思想上真正人党。目前,受思想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人党动机也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和功利化的趋向。有的学生人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好在别人面前炫耀;有的学生人党是随波逐流,看到别人人了觉得自己不人太落后;有的学生人党是为了毕业找份好工作和对未来发展有好处。这些不良的人党动机将直接影响党员质量。我们必须从人党启蒙教育就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人党不是为私,而是为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自己奉献给党和人民。为提高人党启蒙教育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举办讲座,增强新生要求入党的主动性。在新生人学教育时安排关于“入党目的和人党的有关程序与手续”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人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让学生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提高认识,明确人党的目的;二是勇于实践,增强能力;三是及时汇报思想,主动求得组织的帮助飞四是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 2.落实谈话制度,及时掌握思想动态。随着学生党建工作积极有效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要求加人党组织。为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工作、思想动态,体现党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在培养上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人党联系人的制度,对新生进行四谈:“即及时谈、超前谈、综合谈、离别谈。#p#分页标题#e# 3.组织交流会,坚定新生入党的信心和决心。本着优秀党员与新生之间充分交流的原则,选取部分优秀党员代表进行演讲,通过慷慨的陈词,使新生体会到加人中国共产党的骄傲与荣耀,同时坚定新生人党的信心和决心,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表现。 (二)加强对党的基本知识认知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加强对党的基本知识认知是贯彻从严治党,坚持党员标准,确保发展党员质量的需要;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的需要。所以,要提高大学生人党启蒙教育质量必须从基本做起,让学生对党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目前,我们大部分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主要靠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训班短短一个月的集中学习,这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启蒙阶段对党基本知识认知我们必须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党课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党课和课堂教学是获取党的基本知识的重要途径,要安排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党员进行授课,以为基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宗旨、组织原则、作风教育和党员权利义务以及如何加人党组织等方面的教育。把党的基本知识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达到生动、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目的。 2.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与开展课外活动相结合,发挥主题活动的载体作用。寓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于学生各类课外活动之中,充分利用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拨、扎实有效的教育是教育的好办法。如通过开展“五四”、“七一”等重大纪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调查、参加人党宣誓大会、祭扫烈士墓、节假奉献日等课外活动,对他们进行坚信共产主义信念教育,以增强教育实际效果。 3.课堂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业余团校和业余党校的阵地作用。利用课堂和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十七大的重要文件等等。在教育中要注重学习实效,理论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自学,也可以集中学习并加以讨论,既可以网上学习,也可请老党员、老教授解读最新的理论热点。可以要求学生交学习笔记和思想汇报,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习专业知识是学生的根本任务,是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人党条件的重要指标。因此,在人党启蒙阶段,我们必须向学生灌输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学习上必须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精神,除了在成绩上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以外,还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自愿从事社会工作。在组织发展中,要把握的基本原则是:除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外,还应考核他们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即:学习优秀,社会工作成绩突出,政治素质好的发展;社会工作突出,但成绩不理想,重点考察学习态度;学习太差的不发展,但从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减轻社会工作负担,等到学习赶上来以后再发展;学习成绩好,表现也较好,担负的社会工作成绩一般或不理想,重点考察其工作态度,而工作能力强弱不是党员发展基本标准,可以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提高。此外,我们可以选取在专业学习、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党员与新生座谈,让新生一人校就能从身边党员的事迹中感受到党员所肩负着的关心群众、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从而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和自己努力的方向。 总之,人党启蒙教育阶段是党员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我们激发新生政治热情,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地抓好“三落实”,不断改进和推行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新机制,以提高大学生人党启蒙教育的质量,为大学生党建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