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专业培养方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99-03

为了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基于这样的背景,2012年12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启动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目前,参与该项目的高校共32所,分别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目前,我国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支持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而如何改革和制定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成为应用科技型大学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应用科技型大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必然性

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是教育部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于2012年12月部署的重点项目。该项目将通过对欧洲应用科技大学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研究、对促进本国经济转型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贡献研究,以及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在本国教育体系中的功能目标定位、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的研究,旨在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使得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并促进我国经济转型[1]。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请推荐有关院校参加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的通知》要求,参与高校必须符合“办学定位明确、特色明显,技术技能培养能力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居领先地位,学校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有重大支撑作用,学校领导班子有改革创新意识”的明确要求。因此,这32所高校有必要按照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有关要求,结合本校特点,改革并制定新的专业培养方案。

二、应用科技型大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策略分析

专业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学校进行教学组织、运行、管理、监控与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师生完成整个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应用科技型大学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该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的思路,结合各个高校各自的具体情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科学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做好培养方案,努力使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2]。

1.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是通过对32所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的试点改革,以探索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解决企业用人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问题。32所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时,尤其是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该遵循教育部的这种人才培养思路,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学分、教学内容、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认真研讨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案,等等,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校企合作落实在各个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使得各专业的学生能真正成为服务地方、服务具体行业和企业的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2.结合实际改革专业培养方案。各个高校有着不同的师资力量、不同的生源特征及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因而,32所高校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校内外的具体情况,将自身特色展示出来。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可以对每个专业做一个SWOT分析。先分析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再对比分析同等院校本专业的专业设置特征和人才培养效果分析,最后得出自身专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W)、机会(Opportunity,O)、威胁(Threat,T)。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在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的前提下,合理改革专业培养方案。

3.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本身就是通过对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在本国教育体系中的功能目标定位、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的研究,来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3]。因此,32所高校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该对比分析欧洲各大学,尤其是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内容,再结合本校特点,具体制定可操作的、具有时效性的专业培养方案。

三、移通学院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策略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成立于2000年8月,是经教育部批准,由重庆邮电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所设专业面向全国招生。2013年参加中国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加入该项目后,移通学院及时调整了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战略,深入细化各个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移通学院在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致力于培养人格高尚、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工程型、创业型、国际化”、服务于信息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人才。

2.结合实际,制定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除了遵循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思路外,还要对移通学院各专业做SWOT分析,也就是对各专业的内外部环境做分析,得出各个专业的优、劣势,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制定独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

移通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经积累了14年的办学经验和教育资源。和其他三本院校相比,移通学院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上具有先天优势,当然在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硬件资源上还有不足之处[4]。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经济发展形势、企业应用等宏观外部条件,移通学院在专业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新增了物联网工程、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并且对原有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全面改革,重新制定了2014级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改革后的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框架如表1所示:整个专业培养方案共分为五大模块,分别是通识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专攻课程、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全校任选课程。每一模块下,都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优势,精挑细琢课程安排,合理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移通学院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框架下,改革专业培养方案时要体现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公共必修课程、专攻课程、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中均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表1中的实践方式①~⑦分别表示:①团队式实践,集体参与,校内双体系人才培养基地、大学校园微创企业、校内拓展训练基地、校内竞技体育中心、校外企业合作;②寒暑假社会实践;③体育;④机房上机实验;⑤校内或校外毕业实践;⑥校内实验室实训平台操作;⑦根据不同课程,具体安排,有校企合作培训、机房上机实验、寒暑假社会实践、校内实验室实训平台操作等形式。对于第⑦种实践方式,因专业课程不同而方式不定。比如,移通学院在制定2014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时,从社会需求出发,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5],删减不实用的课程,增加具有专业竞争力的课程,全面改革和制定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方案如表2所示。

按照移通学院专业培养方案整体框架下的理论与实践的配置改革后,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毕业学分达标。基本要求如表3所示:理论总学分119分,占比73%,实践总学分45分,占比27%,与教育部专业培养方案吻合,而且更符合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规划的相关要求。

3.充分借鉴德国的办学经验。移通学院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继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联合成立中德应用技术学院以来,已与德国、美国等国的十余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广泛开展了中外联合培养的硕士、本科双学历教育活动。在与德国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充分考察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经验,尤其是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充分借鉴他们的先进教育经验,将可操作的、可移植的教育经验融入到移通的专业培养方案里。

四、结论

应用科技型人才的培养能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教育功能目标定位、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以满足企业对应用科技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2014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为例,分析了应用科技型大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策略问题,期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找到适合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学春.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切入点积极创建特色鲜明的应用科技大学[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3,(2):8.

[2]张发明,刘安民.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2012,9(1):26-29.

[3]张有龙,赵爱荣.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及借鉴――兼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93-95.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建设

OBE教育理念即是一种以教育产出效果作为教学评估主要导向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理念认为高校对人才的教育培养应该以用人单位的需要为目标,按照人才使用者的需求来设置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效果评价等。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OBE教育理念强调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科学性、创新性,也为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OBE教育理念下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定位

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主要是研究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观念、理论,理解掌握有关企业战略理论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对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特征、理论、战略分析思路和方法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认识;掌握企业战略态势、企业成长战略、不同行业企业成长战略的类型,理解认识每种战略的实施条件,及其各种战略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利弊;掌握战略决策的分析与选择过程及战略评价、实施及控制的基本方式、方法和要求等。在OBE教育理念下,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应该通过课堂的教与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针对各类企业不同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案例分析,完成企业战略的制定、战略实施与战略控制,以提升学生运用管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战略思维框架,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目前《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中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不科学。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一般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定的,相对于其他的课程来说,由于它强调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全局发展出发来进行战略决策,因此该项课程的学习需要综合许多学科知识,内容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应该属于工商管理专业中学习难度比较大的课程。如果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更大的困难。从该门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来看,基本上都是始终围绕着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过程,按照战略管理概论、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与评价这四项主题来展开的。这种教学内容安排主要是从学科体系层面来划分的,但是很多高校的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时没有结合具体的特定行业和经营环境来讲解,案例教学内容比例偏低、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太少等,导致这一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知识介绍,不利用启发学生思维,不符合OBE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要求。

(二)课程教学模式没有创新。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本身也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的课程,需要学生能运用战略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企业战略问题,这就需要开展多种课程教学模式,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开设了《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这门课程,并且都是把该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来设置的,但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其实并没有多少创新,依然采取的是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平常做作业,期末开展考试的做法。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单调,毫无主动性可言,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体现OBE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的科学性要求。

(三)课程教学方法陈旧。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非常艺术化的课程,各人可以有自己对企业战略的理解和选择、实施战略的方式。所以这门课非常需要模拟企业的经营环境,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不少高校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还是停留于“满堂灌”的做法,强调在课堂上介绍理论知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是把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能力教授给学生。虽然有的高校在该门课程中建立了案例教学库,尝试了案例教学法、启发示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等,但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没有系统的经验和方法广为推广。

三、OBE教育理念下的战略管理课程建设思路

(一)创新教学内容。1.组织编写教材。教材的质量关系到课程建设的质量,教材的内容应该基本概括课程教学的内容。一般而言,外来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教材不可能专门结合高校所在的地区产业特点和特定的经营环境来编写教材内容,这就使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不能较好地结合实际,影响了OBE教育理念的实施。应该考虑采用产学研教育模式来编写教材,与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组织编写该门课程的教材,将该教材的编写作为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精品教材来编写。教材中应该有良好的理论教学内容,概念解析清晰,章节结构安排符合逻辑,同时教材中也有丰富的教学案例、模拟试卷、课后练习等加入,并且应该形成相关的电子教学课件,并配备相应的实训教材供学生参考、学习。2.建设案例教学库。应该考虑建立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库。为了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校企合作,这个案例教学库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只由任课教师编写的做法而改为向学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共同征集案例,经过认真挑选最后确定案例教学库入选案例的方法,并且以每年修订、调整的方式对该门课程的案例进行更新、维护。在案例教学库中主要应该偏重于有高校所在地区产业特点的,有具体经营环境的,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案例。另外,应该广泛推广案例教学库的应用,比如在网上建立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平台,允许学生登录查看案例教学库,分组讨论,以形成案例企业问题解决方案的方式完成作业,进行日常学习。3.充实实践教学环节。OBE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来培养人才,那么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主要手段理应得到重视。一方面,在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中应该考虑配合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增加课程实验,该课程实验的进度基本与理论教学进度一致,课程实验的内容也紧密配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在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实验中还要注意配备企业导师同时指导,并有专门的课程实训教材。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紧密结合使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做”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级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之前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那么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高校应该按照OBE教育理念多开设深入到企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或者鼓励学生以工学结合的做法,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对企业经营环境的了解,这对于以后学会以战略思维来看待和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是非常有益的。

(二)创新教学模式。1.开展校企联合教学模式。采用OBE教育理念培养人才,必须“打开门”办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充分了解企业,能主动储备知识和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那么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就应该运用到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中来,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主要是以企业的经营环境为背景讲述企业的战略选择、实施与评价,本身也是需要结合大量企业实际经营资料来讲授的课程,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增加企业指导老师作为外聘教师、建设校企合作的实验实习基地、校企共编教材或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等多种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的建设效果。2.尝试双语教学模式。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直到现在西方的经营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依然走在前列。要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就要在该门课程中尝试双语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利用专业英语水平来查阅英文文献,了解西方先进的战略管理思想。3.探索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开展教学。可以通过建立教学资源信息库、QQ交流群、微信群等方式建设网络教学环境,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在这一平台提供学习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参考书籍目录、作业、案例讨论、在线答疑、开展微课教学等方式发挥互联网优势,加强师生交流,创新多种教学方法。

(三)创新教学方法。1.重视案例教学法。由于经营战略理论很多是直接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在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中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都能起到明显作用。要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首要的任务是有大量合适的案例可用,这需要依赖案例教学库的建设。然后也需要在运用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来开展案例教学,比如分组进行讨论、就案例提出的问题写作论文、或者以案例企业的资料为背景开展学科竞赛等。另外,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也应该持有开放心态,点评学生的案例讨论结果时,尽量不偏不倚,做到点评专业、中肯。2.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方法主张增加师生在课堂的沟通来进行教学。然而很多时候只是把互动式教学理解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但这其实只是互动式教学的一个方面。真正的互动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比如,在下一次课程即将讲授之前或是在上次课程结束之后,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进行课程内容的预习和复习,并提出问题,然后由老师进行回答,这也是互动式教学的应用。课外的师生互动可能比课堂中短暂的师生互动起到更好的效果。3.应用主动式教学法。主动式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符合OBE教育理念的做法,它主要是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式自学为主进行教学。比如改变传统的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和计划,教师授课为主的方式,先由学生提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再由教师进行修改、调整来确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这样教师可以课前了解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哪些内容比较有兴趣,对哪些内容感到比较困惑,这对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适度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杨毅刚等.基于OBE模式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24~30

[2]冯志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本科教学的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4,6:130~132

[3]王慧青,尹少华.《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10:8~11

[4]王晓飞,胡保玲.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体系构建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0,26:12~13

[5]朱国军,张宏远.地方普通高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与运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5:84~86

[6]郭昆.企业战略管理优质课程建设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8:75~76

[7]胡钊涵.案例教学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运用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2:169~170

[8]吴丹.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7~19

[9]刘会齐.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249~250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特色专业 差异化战略

一、 差异化战略的基本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代表著作《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被称为“竞争三部曲”。有关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的研究,波特教授并非第一人,然而,对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理论作出最系统阐述的权威非他莫属。波特认为,企业要想长时间维持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其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竞争优势。尽管企业相对其竞争对手有很多优、劣势,企业仍然可以拥有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性。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优、劣势程度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相对成本和差异性的作为。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与企业寻求获取这种优势的活动相结合,就可引导出在产业中创造高于平均经营业绩水平的三个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其中,差异化战略是指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不同客户群的不同需求,以求巩固其独特的地位而获得溢价报酬的经营战略。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意义在于:建立起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进入壁垒;增强企业对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削弱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因为有顾客的忠诚,使得替代品无法在性能上与之竞争。

二、 差异化战略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迈克・波特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领域,重点对公司战略展开研究,

提出了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两种形式和三种基本战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笔者认为,其中的差异化战略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差异化战略下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可作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特色专业建设主要涉及的是人才培养问题。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决定毕业生的就业乃至于未来。目前,高校专业同构现象与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通过在高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建成一批能够充分整合学校资源、竞争力强、深得社会认可的特色专业,已成高校教学工作的客观要求。

竞争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培植核心竞争力而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持续主动的核心能力,它具备价值性、独特性和延展性。笔者认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依靠高校自身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专业优势,培植一种学校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持续主动的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能力,并通过其延展性促进高校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核心竞争力理念可以作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

2、差异化战略下实现方式的多样性可作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差异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攀升,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连年下滑,造成一定数量的毕业生难以就业,这种“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与高校同质化倾向直接相关。因此,高校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已刻不容缓。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涉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设施的配备、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等环节,根据上述差异化战略实现方式多样化的原理,高校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结合社会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在专业建设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创造独特性,办好特色专业,在实践中有很强的可行性。

3、差异化战略下的风险理论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规避风险具有指导意义。

差异化战略理论告诉我们,差异化战略包含一系列风险:可能丧失部分客户、用户所需的产品差异的因素下降,大量的模仿缩小了感觉得到的差异,过度差异化等。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挑战。如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和高校办学自缺乏的矛盾,人才需求多样化与高校同质化的矛盾,高校升格、扩张的动能强劲与高校信贷风险、生源面临不足的潜在问题,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指导不够完善以及高校为综合而综合、为特色而特色的形式主义等问题都预示着高校发展中隐含着相当的风险。因此,审时度势,强化创新意识,把握差异化战略的精髓,避免机械地创造差异,是规避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 地方综合性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1、适当下放专业设置权限,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创办特色专业的前提。

目前,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权限主要集中在国家教育部和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时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学科专业目录内也有一定的专业设置权,但须在教育部备案。地方综合性大学一般是指由地方投资兴建,主要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生源以所在省为主,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大学,它具有多学科性、基础性、区域性等特点。很多地方综合性大学颇具办学实力,但苦于没有专业设置权,只能按照统一的专业目录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建设,很难体现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根据差异化战略原理,高校创办特色专业,不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人无我有”;一种是“人有我优”或“人有我特”。地方综合性大学一般都具有贴近地方社会经济需求,学科门类齐全的特点,通过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容易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多样化的需求,容易实现“人无我有”和“人有我特”的形式,但这都须建立在地方综合性大学拥有专业设置自的基础之上。

2、有效进行资源配置,是地方综合性大学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

目前高校的特色专业是作为教学质量工程中的一项内容进行建设的。能作为学校及其以上级别的特色专业,一般都是经过程序遴选产生的,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专业建设取得成绩的一种奖励,比拼的是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学科建设水平和师资力量等,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使原先具有优势的专业锦上添花,而有潜在优势或特色的专业得不到应有的阳光雨露。笔者认为,最近十多年来大学的“综合化”,实际上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是原因和结果的颠倒。应该说综合性大学是在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产物,是学校长期凝炼、沉淀、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促进高校发展的原因。热衷于综合化,而忽略潜在优势或特色的开发,是不利于学校内涵发展的。同样,热衷于建设一流的专业,是不利于形成特色专业的。

从本质上讲,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就是学校资源整合的过程。特色的培育和形成,必须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这涉及到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师资、经费等要素的投入倾斜。地方综合性大学应该抓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推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认真盘点学校资源,充分挖掘综合性大学学科交融的优势,对真正具有特色或潜在特色的专业给予重点建设,打造真正的特色专业,而不是创建一般的专业特色。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建设特色专业的重要抓手。

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体现高校的教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水平。特色专业建设尤其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要根据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等人才的需求,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紧密相关的是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决定人才的规格和质量。

如何避免高校专业同构现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有效途径之一。以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全国没有这个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多。所有本科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同小异,公共课的门数和课时几乎相同。笔者认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此类专业建设工作中,大有文章可做。地方社会经济部门需要大量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商品学、以及技术和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而纯经济类的培养模式很难达到这种要求。应该说,地方综合性大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多学科条件,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完全可以通过多学科课程模块的组合,体现学校学科交叉和融合的优势和特点,从而达到创造特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琳琳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理论探讨《科技资讯》2008(13)

2、王淑滨、田也壮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念的高校差异化战略定位及路径选择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3、郭必裕

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04(4)

4、刘彬让

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高等农业教育》2008(3)

5、孙霞

浅析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科技信息》2008(31)

6、迈克・波特

《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第1版

7、周三多、郭统钎

《战略管理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8、刘传林

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作者简介: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40

1我国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和高创新性的新兴产业,对新兴技术类和产业经济类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当前正是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同时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学科相关教学资源也亟待升级改造。

在当前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产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和资源约束下,我国在产业经济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呆板;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是非常紧缺。另一方面,虽然产业经济学课程也已经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然而紧密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及新兴产业教学资源研究仍显不足,基本停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理论改革上,并未真正提出适应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关于新兴产业经济类人才培养方式和有效途径研究尚不多见,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和需求的产业经济学教学资源也亟待整合、更新和升级改造。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观念的保守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老师致力于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课堂之外,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课程考核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学生为应对考试就会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逻辑思维体系就不易建立。而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强调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填鸭式的人才培养观念下,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虽然有所掌握,但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不强。

1.2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单一

和国外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我国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比较单一。我国人才培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国外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是既有深厚知识基础,又有创新思辨的人才。因此,学校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人才培养侧重于校内单方面培养,而与产业企业合作的比较少。学生参加讲座、例会的机会虽然多,但是参与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的机会不多。这种单一校内培养方式不利于产业经济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被认可的成果却是少数,这也与我们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1.3教学内容的滞后

教学所用的教材内容滞后。编写一本教材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一般要滞后于当前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实际。一些产业政策条例和产业案例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生掌握的信息过时,这会影响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的把握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思索。

2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既需要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技术人才,还需要熟悉产业战略布局的产业经济人才。产业经济人才是以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掌握专业的产业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产业经济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参与。虽然近几年培养的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非常緊缺。因此,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效发展,就要求对高层次产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1培养更多的产业经济高层次人才

目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人才是不足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了2005年至2014年之间我国较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从趋势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的人数整体上逐年增加,海归人数也在增加。经济学研究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1.8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8万人。但是这些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才在总量上占比全国总的受教育人数还是较少。

2.2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产业经济人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不可分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求主导产业的更换升级,这就要求产业经济人才要有国际视野。通过阅读国外最新产业经济文献,了解现下最先进的产业经济理论,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主导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往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2.3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经济人才

如果说本科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那研究生教学就要求学生开始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学术界对其研究还不够完备。这些都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完善学术研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方案。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除了要求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著作来开拓思维,还要求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当然这些都要求教育设施的改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正确的教学引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更强大的带动作用。

3适应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

产业经济学人才掌握专业的产业经济理论知识,可以运用所学很好的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虽较短,但发展环境复杂,面临的问题较多,急需产业经济类人才改变其发展现状。这也使得它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产业经济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3.1提高师资水平与教材内容更新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吸纳知识的效果。高校产经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呆板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好的教材有清晰明了的概念,丰富的内容,逻辑合理的结构,简便易懂。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产业经济学教材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这些实际情况,添加最新产业案例,附上最新产业政策条例,从而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思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2注重实验教学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和市场运作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做好产业经济的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具体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就是将产业经济学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建设产业系统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计量操作。虽然一些产业经济问题的实验结果,不能代表现实产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但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的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积累自身分析和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的经验。实验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熟练相关计量软件的运用,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这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更有成效,也算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和巩固。学生也更能展现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3.3注重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与当地企业进行沟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项目。另外,学校可还以请企业优秀工作人员来校讲座会谈,与学生互动交流。

4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体制机制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这不仅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还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经济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需要社会各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4.1以市场为导向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会走向社会,服务于企业。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掌握的知识理论和学习技能是和社会脱节的,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学校对产业经济学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学好课本知识,查看产业理论文献。但是只偏重理论教学,就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性不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教学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改变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设计上有理论性而无实践性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产业经济学人才时,把握市场动向,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学生推向企业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2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与企业双向合作,整合高校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去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实习,切身体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的发展状态。尽可能给学生机会,参与相关产业的合作项目,策划相关部分的方案。在企人员可以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指导和点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请一些优秀产业经济学校友来校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产业经济学。还可以请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授课,让师生更全面的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3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

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高消耗性。国家对高校高级人才的培养进行投资资助时,要做好整体性培养资助规划。要结合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对高校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形成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可以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津贴等方式资助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将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资助对象,纳入高校高层次人才储备队伍进行培养。并和国外高校保持学术探讨,让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的学术成果。

4.4科研环境的改善

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学术氛围是软环境,学术讨论的自由与否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给出自己的观点后,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并允许他们提出质疑。学生和老师在一个比较平等的位置时,学生才会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术讨论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像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平台这些就是硬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需要进行实验研究,而实验的成功需要优秀的教师进行指导,因此师资力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专业平台的建设,对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5结束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趋势。面向新兴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保证。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整合优化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资源,进行面向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推动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培养,使产业经济人才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朱瑞博,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1,(5):6572. 

[2]李峰,高淑东,李艳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路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5):98100. 

[3]高淑东,李峰,李艳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J].科学时代,2015,(2):193194. 

[4]汪芳,赵玉林.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7,(6):101103. 

[5]王艳荣.基于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设计[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101102. 

[6]朱建安,谭岚,周自明.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9102. 

[7]曹洁.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D].长沙:湖南師范大学,2013.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战略管理;军队;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21-02

背景

走过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时至今日人类已步入新经济时代。所谓新经济,是指知识化的、创新化的、全球化的、网络化的、科技化的经济。在农业时代的冷兵器战争中,作战双方比拼的主要是士兵体能与武艺;在随后工业时代的热兵器和机械化战争中,人的因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与拓展,掌握机械化装备的技能成为军人素质的重要内容;在新经济时代的未来战争中,人的因素将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成为未来军人核心价值要素,复合型人才成为了未来战争取得胜利的核心。面对未来的“海、陆、空、网络、太空”五维度战争,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型军事人才成为赢得未来战争的关键。因此,回答如何在我军高效地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战略管理的内涵

1976年美国学者安索夫在其《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战略管理(Strategy Management)一词,他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任务。美国学者拜亚斯其所著的《战略管理》中指出“战略包括对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命的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选定将要实行的方案。” [1] 费雷德戴维在《战略管理的概念》中把战略概括为“制定、实施和评估管理决策和行动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科学,要处理系统管理、市场营销、融资和财务、生产和操作、开发和研究、信息技术系统等多方面的问题。”[2] 综合前人的观点,本文认为战略管理就是在综合分析了组织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的前提下,为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制定出一个全局性的目标,并通过战略实施来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组织制定正确的全局性目标(即战略设计)是整个战略管理的关键,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中心环节。

那么,如何实现战略实施呢?暨南大学李相银博士提出的“战略―文化―结构”战略管理模型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该理论认为,无论企业大小和企业面临的问题有多少,都可以围绕战略、文化、结构三个方面去认识一个企业。依据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构建出“战略―文化―结构三角形模型”[3](如图1所示)。在这个模型中,企业战略位于三角形的顶部,寓意产生向上发展的张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位于三角形底部的两个顶点,表示对企业战略起着支撑作用,并产生推动力。也就是说,一个组织必须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科学的组织结构才能进行好战略管理。

图1战略―文化―结构三角形战略模型

二、战略目标的建立

战略目标的建立必须要客观分析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基于此才能提出科学的战略目标。本文所关注的是新经济时代条件下我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从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出发来建立培养军事人才的目标以及与此目标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目标。

1.新时代所需要的军事人才。在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下,我军必须要培养出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因此,新时代要求军事人才具备多种专业技能,并具备利用这些技能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2.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出复合型军事人才,必须有一套完备的培养体系作保证。新时代需要的培养体系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科学的院校培训体制,有了这个体系,就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二是科学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按照这样的目标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三是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连续培养过程,有了良好的继续教育制度才能保持对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三、我军目前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略目标是“彼”,在知“彼”之后,知“己”也至关重要。目前我军无论是人才本身还是人才培养体系都与战略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才质量跟不上时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军人才质量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学历方面,目前部队干部的学历普遍偏低,而且学历、文凭多是通过在职、非脱产的方式获得的,“含金量”低。虽然文凭不能完全等同于能力,但也能从很大程度上说明问题。专业结构方面,军政指挥干部,特别是作战部队的指挥干部中,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较少。知识结构方面,目前部队干部所获学历以社会科学居多,理工科背景的人才偏少。社会科学固然重要,但如只具备社会科学的知识,是远不能满足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的需要的。带兵作战能力方面,能够在海、陆、空三个领域带兵作战的人尚且很少,能带兵同时协同打赢“海、陆、空、网络、太空”五维度战争的人则几乎没有,这与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高标准不相适应。

2.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建立起来。(1)院校培训体制落后。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方面,我军院校一直沿用初、中、高三级培训体制。虽然证明有些是可取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衔接不够紧密,有时甚至出现比较大的培训间隙,影响了继续教育的质量。(2)培训的目标不科学。到目前为止,各级各类军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员毕业后能否直接上岗作为评价。而部队建设是跟着时展需要相应的人才,如果院校把“第一任职”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待,实际就是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标准。第一任职只能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性要求,而不能作为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目标。(3)继续教育制度还不够健全。目前大学教育既没有与社会发展脱节也没有与未来发展接轨,从而制约着我军的人才培养。从目前教育的状况来看,是很难培养出复合型军人的。但我军的继续教育又很难为军人提供针对性的再教育的机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一两次的入校学习,是无法使人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发展的要求。

3.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不科学。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大多采用以教师教学为中心,主要靠教师灌输的方式进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这样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外,我军院校结构虽经多次调整,但仍不够合理,专业设置数量偏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覆盖面过小,与新军事革命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实施

1.高层领导要具备战略意识。部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全军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因此部队高层领导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出发,一方面明确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在宏观上进行顶层设计,理顺体制,建立适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的培养体系。“上行”才能“下效”,只有高层领导清楚地认识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指明了培养人才的方向,部队各个层级才会重视起来,沿着战略目标前进。这也就是做好“战略―结构―文化”模型中的明确战略。从宏观上进行顶层设计,理顺人才培养体制,建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制度保障,是这一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战略―结构―文化”模型中对“结构”的要求。

2.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良好的组织文化的建立,可以用最低成本来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要在全军建立一种崇尚复合型知识的氛围,让无论军官还是士兵,都以能够掌握、驾驭多方面知识为荣。在建立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我军的优良传统,将这一新的组织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嫁接,使得全军官兵都乐于接受这样的文化。

3.革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在军校中积极探索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新型教育方式。鼓励军校教员与地方名校、国际名校的教师进行沟通,积极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与教学方法。

4.鼓励复合型人才入伍。基于我军目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状,要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复合型人才入伍。通过选送一批政治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入伍,一方面可以直接改善部队人才短缺的现状;另一方面这些入伍的人才可以自己的影响力去带动一批新人,这样,通过人才辐射效应来快速实现我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

参考文献:

[1]魏海苓.战略管理与大学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费雷德・R.大卫.战略管理[M].李东红,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201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随后将此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高度。“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发展机遇,也对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及国际形势发展等领域的人才提出更多的需求。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满足新的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基于不同的发展战略需求,提出有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案,以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交流是将实践人才推向国际的重要方式,“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推进了职业教育国际化。

二、理论依据

从理论角度观察,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活动尽管类型全面丰富,但是多是以国外经验与成果引进形式出现,输出国内的相对较少,国外认可度不多。因此需要深入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建设发展高职教育专业特色,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另外,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动态过程,其内涵和进程都在随着环境和政策在不断变化,研究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的特点、策略及经验等都需要以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为依据,用系统思维等方式进行研究,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演技提供研究价值。“一带一路”发展建设东接亚太经济区,西邻欧洲经济区,沿途连通64个国家,这无疑对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提出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而对于建立中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也是重要的跨国人才需求,探索该专业的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三、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立足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依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要求,重点针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将国际化教学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结合,满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并积极探究国际行业需求,有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化人才。同时,加快我国地方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本文主要结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际情况,并进行实际的调查访谈,了解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际状况以及职业教育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为高职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模式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有利于有效措施的实施。进而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方式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实际经验,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欧美地区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不同专业学生国际流动和国际交流合作。其中欧洲主要以高等教育学生国际化流动为主要研究内容,较突出的是博格尼亚进程,主要为高等教育下学生参与国际流动活动等提供有关服务。2002年欧洲提出了哥本哈根进程,其主要目的是为职业教育学生参与国际流动项目服务,该进程有力推进了世界职业教育国际化,同时也说明职业教育打开国际大门的重要性和必然趋势,进而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教学中国际流动项目培养方案。

对于国内外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趋势主要会结合经济发展战略和其他发展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于国内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会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式集中在立足国际化教育培养战略要求,研究我国高职教育面对国际化培养人才的优势和有利竞争条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和专业优势,研究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实际的国际合作院校为平台,提供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国内外教学相结合,研究以国际化联合培养下的成绩互认制度和双校认证等教学手段,提高国际化人才能力等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