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环境治理范例6篇

生态水环境治理

生态水环境治理范文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流域水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饮用水安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为我国水源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指明了新的方向,开启了新的历程。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长期以来,水资源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我国已经开展了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建国以来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条例。

 

西方发达国家水源地经历了“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近200年漫长而艰难的历程。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和居住人口不断增加,对供水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流域水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状况堪忧。我国由于水源地污染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突出,水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同时,建设“绿色水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建设绿色水源不仅可以提高水质,还能达到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科学的目的。随着人们对饮水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绿色水源已得到广泛认同和理解。笔者通过分析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治理方案,以期为改善水源地生态安全和人民用水安全提供借鉴。

 

1 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已成为我国许多流域越来越突出的问题[6-7],水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容忽视,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是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的具体体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水安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正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饮水安全的重要体现和具体践行。

 

1.2 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现状

 

通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能很好地遏制水源地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修复,达到提高水质、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

 

1.3 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8],是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的一项紧迫任务。

 

1.4 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

 

实施水源地保护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践行治污新思路的具体体现。

 

1.5 有利于预防自然灾害,保证人民安全

 

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可以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区的居民搬离后也可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1.6 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当地水源地保护的规章制度,提升水源地管理能力

 

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可为掌握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区的环境状况,加强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的建设,建立完善水源地保护的相关规章制度,解决目前水源地周边的主要环境问题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今后其他水源地保护的各项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2 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步骤

 

2.1 准确把握水源地现状

 

水源地现状的准确把握是进行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是具体综合治理措施的基础工作,决定着综合治理的规模、深度及广度。后续工作建立在准确把握现状的基础上。现状调查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污染、工程活动、社会经济等方面,对于表现突出的问题,要深入调查其影响程度及范围。

 

2.2 分析水源地环境问题

 

在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对非常态现状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具体问题,并认真分析产生原因,原因要尽可能细化。如水源地水土流失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

 

2.3 合理的保护区划分

 

2.3.1 划分原则。

 

①水量、水质保护并重。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要做到水量、水质保护并重,在取水量有保证的地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应以保护水源水质为重点。②符合水源地特点。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标准和方法应针对水源地的保护特点。③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水源保护区划分不仅要考虑现状水源水质和水量的影响因素,还应与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区域的城市发展规划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相结合,保护区的划分不仅要满足现状要求,还要考虑未来发展。④保护区划定后,要切合实际,方便监督管理,根据排污现状、水源周边情况、管理实际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种现状因素,划定适合地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力求明确简单,便于主管单位部门及公众参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⑤保障饮水卫生和人体健康优先。⑥防止近地区对水源的直接污染,保证在正常情况下取水水质达到规定要求。发生污染水源的突发情况时,有采取紧急补救措施的时间和缓冲地带。⑦根据水源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划分的技术指标和简易、可靠、实用的划分方法。⑧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2.3.2 划分方法。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了兼顾经济发展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降低污染防治成本,设置了不同要求的3类保护区,即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内水质主要是保证饮用水卫生的要求,二级保护区主要是在正常情况下满足水质要求,在出现污染饮用水源的突发情况下,保证有足够的采取紧急措施的时间和缓冲地带,而准保护区则是为了在保障水源水质的情况下兼顾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其提出一定的防护要求来保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各级保护区的水质保护目标:一级保护区水质保护目标为II类,二级和准保护区水质保护目标为III类。

 

2.4 确定水源地综合治理规划主要内容及规模

 

为了实现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对于一般水源地综合治理规划项目而言,主要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4.1 打造绿色水源。

 

绿色水源是在治理水土流失、绿化、美化环境,提高生态质量和环境品位的基础上,在达到保护水源的同时,保证流域水环境安全、生态安全、景观协调,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2.4.2 治理水土流失。

 

由于人为因素致使水源地植被覆盖率不断降低,水土流失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农业发展,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土地面积不断缩减,水土流失加剧。

 

2.4.3 进行生态修复。

 

人们的环境保护观念淡薄,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综合治理的重点之一就是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4.4 生态移民搬迁。

 

生活生产污水任意排放,化肥农药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引起水质污染。保护区内人口可以全部搬迁,移民安置后可更好地进行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缓解保护区污染,确保生态自我修复战略措施顺利进行。

 

2.4.5 污染源治理。

 

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改善河流水质[9],实现饮水安全。综合治理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环保意识,保护自然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减少自然污染;二是减少人为污染,如减少人为活动,实现污水零排放等。

 

2.5 编制水源地综合治理规划方案

 

综合治理强调多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以实现水源地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

 

3 综合治理方案

 

为了实现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防治水土流失,须对水源地实施综合治理,以促进水源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综合治理方案应建立在充分了解水源地现状与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水源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方案,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保障水源地水质、水量,以实施环境整治、生态修复为重点,对水源地保护区实施分区保护,对环境问题采取综合治理。

 

4 结论

 

饮用水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身心健康的大事,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水源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0],虽有统一的治理步骤,但尚无统一的治理方案及措施,既要考虑各项措施自身的有效性,又要考虑各项治理措施之间的相互影响,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各水源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生态水环境治理范文2

关键词:水环境生态治理

1前言

水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构建健康和谐的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不仅能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更能全面改善周围城乡人居环境,形成水清、岸绿、景美、人文和谐的局面,大大提高城市的品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2邹平县地理位置及简介

邹平县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东接工业重地淄博,西临山东省省会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全境26公里。邹平南部长白山区为山区丘陵,是重要的林果产地,有部级森林公园鹤伴山公园。中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历来是粮棉集中产地和国家重要的优质粮棉生产基地。邹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发现的丁公遗址,把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进了八百年;隋末王薄首举义旗,拉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北宋名相范仲淹的青少年时代在这里度过,为“先忧后乐”的思想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代硕儒梁漱溟19世纪30年代在这里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实验;邹平还是第一个对美国学者开放的农村调查点,美国前总统卡特曾来邹平进行考察访问。近几年,全县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最具幸福感县城,邹平县经济开发区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山东省唯一一家设在县级的部级开发区。随着邹平县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邹平县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做法

3.1县城区主要河道综合治理

黛溪河、新月河是流经邹平县城区的两条主要河流,一条位于县城东边,发源于南部山区,流经县城,向北汇入杏花河,最终流入小清河;一条位于县城西边,流经经济开发区,最终汇入孝妇河。原先的河道主要用于水利灌溉、防洪除涝,但是随着两岸居民生活污水、垃圾往里排入的现象日趋严重,导致河道的部分地段环境异常恶劣,水生物无法生存, 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黛溪河、新月河的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通过治理,改变河道两岸脏、乱、差的现状,创造一个水清岸绿、虫叫蛙鸣、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水岸环境,使之成为县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01年,邹平县已对黛溪湖下游2.25公里的黛溪河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实施了衬砌、硬化、亮化、绿化工程,昔日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黛溪河早已变成了集“拦、蓄、补、美”四位一体的“民心河”。随着邹平县城的不断发展,城南新区的高标准建设,黛溪河、新月河穿城而过,河道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日益凸显。2010年,黛溪河、新月河两大城市水系建设被列入邹平县城市建设十大工程,按照"水为魂、山为韵"的城市建设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实施黛溪河、新月河两大城市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集蓄水补源、绿色生态和城市防洪于一体,结合邹平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资源,进行河道拓宽、衬砌、绿化、亮化、造景等综合治理,实现河流水环境自然化、生态化、人文化、景观化,全力打造新的环城水系景观带,营造人水和谐相处的浓厚氛围。

综合整治工程在设计上尽量恢复河流的近自然状态,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旅游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河岸带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中,结合河道流域具体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及区域社会经济条件,遵循“宜宽则宽、宜弯则弯”的思想,恢复河道原有的结构形态和自然特征,让原有生物群回迁,提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环境,重建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同时,做到以人为本,建设生态驳岸,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通过科学的配置,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建立起阳光、水、植物、生物、土壤、堤体之间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河堤的植被有涵蓄水分的作用,河堤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使河堤土壤具有很高的孔隙率。丰水期,水向堤中渗透储存,减少洪灾;枯水期,储水反渗入河或蒸发,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气候的作用。在河道断面形态设计上,既注重河流防洪排水的功能要求,又体现了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的要求,采用复式断面设计,这样可以加大洪水过水断面,保持河流主槽长年不淤积,增加人们良好的亲水感和视觉美感。

总之,通过高起点、高品位的城市生态水系建设,构建起"亲水宜人、人水和谐"的生态水城,为邹平"范公故里・山水邹平"的品牌创建呈上点睛之笔。

3.2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污水排放量也越来越大,为保护城区生态环境,避免受到污染,污水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同时,污水还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当今社会水资源短缺将会影响城市供水,而污水经深度处理后可回用于工矿企业、市政环卫、园林绿化以及城市河道景观等方面,是解决城市缺水的一条重要途径。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污水资源,体现了水的"优质优用,低质低用"和"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经济利用"的原则。

邹平县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一家,位于县城北2公里处,可综合处理县城老城区、经济开发区、城南新区的全部工业、生活污水,确保县城区排水河道――六六河北外环断面河水COD低于50mg/L,NH3-N低于5mg/L,实现河道彻底变清,恢复其 “草繁鱼跃”的自然生态面貌,使六六河变成县城一道亮丽的自然风景线。邹平县城市污水处理厂现有规模为日处理污水能力16万吨,日处理回用中水10万吨,工程自运行以来,整个工艺流程均达到并超过设计要求,在省主管部门历次检查督查中均被评为一类A级单位,被誉为处理率和处理达标率均为100%的“双百”单位和建设好、管理好、环境好的“三好”单位。工程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标准高,按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A标准设计,并且实现中水回用;二是规模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6万吨,为全省县级最大,回用水规模10万吨,为全省最大;三是工艺流程长,增加了酸化水解工艺,并延长了生化反应时间,工艺流程增加了0.5倍;四是难度大,以处理工业废水为主,排水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尚属国内重要研究课题。

目前,污水厂出水水质全面达到并优于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其水质可以满足农业灌溉、城市杂用水、生态用水以及热电厂循环用水标准要求,既全面彻底解决了县城区水污染问题,实现了六六河彻底变清要求,为解决小清河乃至渤海流域水污染治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邹平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备用水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结论

通过水环境生态治理,不仅提高了城市的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能全面改变周围城乡人居环境,邹平的城市品位将得到大幅提高,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1社会效益

通过水环境生态整治,打造起邹平县重要的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随着不断发展和完善,黛溪河、新月河周边将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游憩者可在滨水区开放空间与家人享受休闲时光、与朋友聚会、约会、锻炼身体等,成为休闲、旅游的好场所,同时,增强人们亲近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人们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形成水清、岸绿、景美、人文和谐的局面。

4.2经济效益

通过水环境生态整治,环境优美的滨水区将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居住胜地,随之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即可以带动河道周边房地产的发展,利用滨水区开放空间和景观环境的优势,推动周边的楼盘选择走高档住宅区的路线,附近的建设用地及楼宇等会有较大的升值。同时,为邹平县城的进一步开发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优美的环境,和谐的社会必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这里投资创业。

4.3生态效益

生态水环境治理范文3

关键词:生物膜 生态修复 水环境

1、净化河流的基本原理

生物膜法对于河流进行的净化作用,其实质就是水体自净能力的一种人工强化,把一个普通的自然过程变化为天然+人工过程的组合形式。模拟天然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及其产生的过滤与净化作用,由人工提供滤料或载体,增加相应的比表面积,以供超量微生物附着絮凝生长,形成净化水体所需的生物膜。当污染的河水流经人工增殖的生物膜时,污染物和载体或者滤料上面附着生长的菌胶团开始碰撞接触,菌胶团表面由于细菌和胞外聚合物的作用,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起到了絮凝或吸附,这种状态与介质中的有机物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菌胶团表面不但附有大量的活性细菌,还有较高浓度的有机物,这些都成为了细菌繁殖的有利条件。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吸收消耗污水中的有机物,这样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就会大幅度的降低,水质也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

生物膜技术发挥作用主要有以下4个阶段:

外部扩散阶段:污染物向生物膜表面移动;

内部扩散阶段:污染物在生物膜内移动;

化学反应阶段: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

外排阶段:代谢生成物排出体外。

由于生物膜是依附固定在载体或者滤料上的,因此有着较长的生长周期,可以产生长周期细菌与高级微生物,例如硝化细菌的出现,因为硝化细菌的繁殖速度是一般单胞细菌的1/40左右。这就使得生物膜法在正常吸收有机物的同时,还能兼具脱氮除磷的能力,有利于处理同时受到有机物和氨氮双重污染的河流。另外,在生物膜上繁殖出的后生动物,例如缀体虫、线虫、轮虫等,从而极大增强了生物膜的降解净化能力。

2、生物膜在河流污染治理中的技术模式

目前,国内外用于河流生态净化的生物膜技术有以下5类:

2.1 砾间接触氧化法

砾间接触氧化法的设计依据是河床生物膜净化河水的原理,通过人工干预填充砾石作为载体,水与生物膜的接触面积会增加数10倍至上百倍不等。污水在[石间流动的过程中,会与砾石上附着的生物膜相接触,进而被生物膜截留吸收、氧化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例如,以φ50mm的砾石作为填充物,填充河床面积为1m2,高度为1m的河流时,这时河床的生物膜面积就可以达到原来的100倍,河流的净化能力也就相应的增强了100倍。砾间接触氧化法采用的载体为天然材料,具有来源广、费用低、工程难度小、净化效果较好等特点,因此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青海省沿湟实施的西宁第1污水处理厂和湟源、乐都、民和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潜流处理单元就对该技术做了很好的技术移植和应用。潜流由底至上分别为防渗层、倒淤层、填料层及种植层,砾间接触的水力负荷大,对BOD、COD、SS、TN、TP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并且很少会有恶臭和孳生蚊蝇等现象的发生,特别是能有效解决北方寒冷地区的冬季防冻问题,出水水质效果好,对于COD的去除效率在40%~80%,据监测验证污水处理厂尾水经潜流处理单元后COD、BOD、NH3-N、SS、TN、TP等污染物浓度削减明显。

2.2 排水沟(渠)接触氧化法

排水沟(渠)接触氧化法基于排水沟(渠),在其内部或外部设置含有滤料的净化设施,填充的滤料为砾石和塑料,可填充颗粒状、细线状、波板状或垫子状等,因为这些滤料具有比表面积大,间隙率高等特点,所以适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附着,产生大面积生物膜。当污水流经此人工净化装置时,污染物质与生长的生物膜相接触,大量污染物质被截留、吸收,进而被微生物分解掉,充分有效地净化了污水[2]。排水沟(渠)接触氧化法具有净化效果好,有利于人工干预管理的特点,因其是在沟渠中进行反应的,往往不需要曝气系统,可以有效降低能耗。近年来,由于其具有的特点,在河流的直接净化中有着较多的应用。

2.3 生物活性炭填料法

生物活性炭填料法以活性炭为填料,利用了活性炭其特有的超强吸附能力,同时由于其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利用“生物膜效应”、“生物再生效应”和“吸着效应”,可以充分发挥细菌和微生物等的分解作用,活性炭的微孔吸附作用,以达到去除水中污染物、净化水质的目的。生物活性炭填料法充分利用了活性炭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特性,使附着在其表面的微生物种类更多、活性更强、数量更大,形成的生物膜能力更强。

2.4 浅层层流法

生物膜法在河流净化中起主要作用的方式,就是河水流过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通过与生物膜的接触而达到净化的目的。生物膜法采用增加附着的生物膜膜面积,从而减少单位生物膜的处理量,进而提高河床的自净能力。具体方式是增加河面的宽度,降低河流水深,增加河水和河床的接触面积。工程建设可以拓宽河床,以达到目的。此方法缺点也比较明显,需要进行大量的土方施工,涉及到征地问题,同时还要确保水体流量和周围生态环境。

3、结语

生物膜技术作为一种自然生物处理方法,在水生态修复与自然水体水环境治理中,越来越得到普遍关注和广泛应用。其工程建设具有投资少、运行管理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处理后出水水质稳定的特点。对于水体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污水净化处理和资源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生态水环境治理范文4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利工程;生态水利;环境保护

引言:水资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同时水环境也是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随着节能环保理念的提出,人类对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增长使得河道水污染现象更加严重,这就给区域经济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水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治理河道则十分的重要,河道治理工程的完成不仅能够美化城市中河道的水环境,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同时也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及物质生活,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1.现阶段河道治理工程与生态水利之间的矛盾

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是指通过对河道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来不断促进河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提高[1]。但是,在目前大多数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中人们从自身的安全利益等角度出发进行认为的控制及调配水资源,然而这样就会使得河道本身的天然状态、水文泥沙的流动过程及河流流域的地形地貌等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样就会对河流形态的连续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河流形态人为化及单一化等[2]。此外,在河流形态变化的同时河流流域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也会随之降低,直至流域内生态系统的退化。而流域内生态系统的退化则会导致流域内气温、降雨、风力以及湿度等局部气候发生改变。此外,河流形态的改变也会使得河流来水来沙的条件及输送沙子的动力发生改变从而进一步导致河流自净能力的降低,导致水库泥沙淤积现象严重、河床淤积变多、河道发生萎缩现象以及湿地和滩地的消长演变等问题的发生,从而进一步威胁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失衡。与此同时,在修建大型水库时会使得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进而破坏了水生生物之间的稳定的生态环境。

2.在河道治理工程生态水利的分析要点

2.1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流域综合规划

流域的综合规划主要是在江河流域的范围内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中心的长远的规划,流域的综合规划是各流域进行开发的重要依据。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首先就要完善流域的综合规划,在自然生态工程的理念上来保持河道的平衡,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协调发展。此外,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水利工程与自然地有机结合,在建设水利工程时要尽可能对原生态的自然元素进行保留,注重保护流域内的植被、水文等,从而保证流域内生态结构的完整性[3]。

2.2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体现生态水利的理念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不仅是在规划阶段要融入生态水利的理念,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融入生态水利的理念,从而更好的促进流域的合理开发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统一。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可以选择就地取材,利用区域内成活率高的喜水性植物来进行河道两岸的保护,从而促进水土的保持、水源的涵养、流域绿化面积的增多以及流域内空气的净化等[4]。同时在进行改建流域时要遵循能宽则宽的原则,保留足够宽度的河漫滩,采取提防后退等措施来不断增加河道水流的连通性以及河流的最大国过水量,从而给流域中动植物留有足够的栖息地及预防洪水的危害。此外,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评价阶段要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生态影响的评价体系,对量化评估标准进行不断地细化,并及时整改和改进那些对流域生态环境不利的环节。

2.3在实施生态水利工程时要以科学的技术为支撑

生态水利工程师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生态、生物、水利、物理、水文以及地理等众多领域。在实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有技术性的扩学科的难题,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实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跨领域的技术合作机制,不断地完善生态水利工程的技术支撑体系,从而能够及时的解决吧水利工程建设时遇到的技术难题。

2.4提高生态水利工程实施后的修复能力

生态系统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净化及自我修复能力,所以在进行生态实力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态系统这一特点进行创新其防污治污技术,不断地为生态系统自我净化及修复创造出一个相对完善的外在环境[5]。一方面,可以在生态水利工程实施时构建水生植被,如金鱼藻、黑藻浮叶植物睡莲或伊乐藻等,从而更好地提高水体的供氧能力及自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水生动物种群,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3.河道治理工程中环境保护的措施及管理

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了荒地复原措施、水污染防治措施、土料开采及弃渣场保护措施、噪音及环境空气污染控制以及施工期卫生保护措施等多个方面。荒地复原措施主要是指平整施工时临时占用的土地,使其恢复原貌,同时也要注重破坏土地上的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加重。在刚开始挖土时要将表面上的耕层土单独防置,回填时最后用表层土,并采取复垦措施、种草措施,从而尽快的恢复当地的植被状况。水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从生活污水、施工废水这两方面出发,从生活污水的防治角度,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应该有规律的清运,禁止向河道内乱扔垃圾、禁止向流域内排放生活污水。从施工废水的防治角度,施工人员应尽可能在河流的枯水期工作,且施工材料远离河道,避免水体污染,同时也要禁止将施工废弃物丢入河道。土料开采及弃渣场的保护措施主要由于对环境保护的重点是处理施工之后形成的弃渣、弃土等其他建筑垃圾,从而避免二次污染[6]。噪音及环境空气污染控制主要是保证工程的施工料场远离居民区,对易造成扬尘的材料要加强管理,以及在施工时采取相对先进的施工技术,避免噪声污染。施工期卫生保护措施则要保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传染病人,防止病情传播。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水利主要是指在满足群众对水资源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的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的河道治理措施。生态水利的主调是以突出自然为主,主要是为了人类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同时在河道治理的工程中要尊重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能利用河道水流自我净化的能力来解决河道的水体污染问题,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1]房建华,王强,王少东,王敏勇.济南市生态水利建设实践及保障措施[J].中国水利,2012,21:59-62.

[2]贾浩谋,宋晓鹏.探析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17:166.

[3]杨石泉.花都新街河河道综合整治及景观营造中生态技术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4]张震宇,陈强富,张展羽,夏继红.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0:55-56+60.

生态水环境治理范文5

Abstract: The causes of soil eros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grams are establish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standardized to preserve water and soil resource,prevent soil erosion and maintain a health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加强监管;重要性

Key word: soil erosion;causes;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TV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016-01

在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环境与资源保护已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搞好优化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是头号的环境问题”,如不注重防治水土流失,对人类危害的恶果不言而喻。

我县为长白山火山喷发构成的典型地形地貌,绝大部分是由山地和丘陵所构成,四周群山环绕,山坡陡,岩石多,树木和草场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方能恢复,由于过去木材的过量砍伐,现在又大量开采石料,新增大量开发建设项目等因素,破坏了原有的地貌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大部分是强度流失,没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难以恢复植被,同时,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因无法涵养水源,山洪爆发,洪水直泻大河,短时冲向下游,加大下游防洪压力,再就是大量泥沙块石带到河中抬高河床,造成水位升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范围内取土,挖砂采石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上述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罚款。

在山区植被好的前提下,各种建设项目不按水土保持法律规定办事,认为无关紧要。首先是在公路建设上没有按照工程与水土保持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的规定办理,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流失的泥土冲埋良田、淤塞河道。其次大量开山采石、挖矿、无序砍伐,不按科学技术操作的农业开发等因素,也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垦、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罚款。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①落后的耕作、管理,边开垦边撂荒,坡耕地的增多,滥砍盗伐产生了新的水土流失。

②人口增加,自由民的流入,任意开荒砍树以及不顾条件的种植人参、药材和发展养鹿等,都使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强度加剧起来。

③乱开小片荒、沟壑开地等直接危害农田,由于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产生大量的冲刷沟,冲刷掉大量的泥砂,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荒坡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垦,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罚款。

治理措施:

①坡耕地采取修水平梯田,过渡梯田、地梗植物带、石格等措施可以控制,水、土、肥的流失,对于精耕细作,提高产量都有一定的作用。

②荒山治理:主要采取植树造林、改变荒山、平衡生态环境,增加民需用材林的面积。

③农田耕作和经营管理的改变能防止水土流失的产生:横山打垄、合理布置农作物,合理调节农业、林业、牧业和多种经营的结构,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④借鉴外地先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是预防水土流失的好经验是对水土流失区防冶的一条捷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计划地对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耕地进行治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

全县的生产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凡生产建设性项目,一定要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工程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原则。立项计划、设计书一定要有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案并由水保部门审批。否则,不予立项。农业、林业部门在组织开发性项目要将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纳入项目范围之内。要大力宣传水保法律法规,以保护环境资源为荣,做到对破坏水土保持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的要敢于批评、劝导、举报,营造一个人人关心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围。同时,治理水土流失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树立起良好的保护环境资源的社会风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治理。本单位无力治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治理,治理费用由造成水土流失的企事业单位负担。

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列支。

生态水环境治理范文6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五道五治;生态环境治理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环境治理

(一)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4],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就是良好生态环境,人们必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不仅影响农民身心健康、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良性运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是现实所急所需、农民所思所盼,是生态好转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5]。

(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乡村振兴及环境治理关键在生态宜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农村[6],核心是贯彻党的提出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总方针,那么“生态宜居”的内涵及要求是什么,又该如何发展呢?“生态宜居”不是强调单一化的“村容整洁”,而是对乡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其内核是倡导绿色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系统治理,将山水林田湖草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修复;第二,突出重点,加快补齐短板,农村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强治理,开展绿色农业行动;第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其市场化多元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四,发挥多重效益,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让农村既呈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颜值”,又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

二、长治市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长治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长治市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种类多、开采量大,煤、铁储量居全国前列,素称“煤铁之乡”。矿产资源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红利和能源支持,但其生态恶化后果也严重制约着地区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1.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防治意识薄弱。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化肥等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7]。农村经济落后、环保设施不健全、生活垃圾处理困难,来源分散且处理成本较高,垃圾长期堆放易滋生细菌,污染大气和地下水源,使得农村面源污染更加严重,面源污染的历史累积短期内无法好转,已经污染的区域还将进一步加剧。2.农村工业污染突出,形势日益严峻。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地区废气、废水及各种工业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也随之增加。长期高强度煤炭开采使大量土地塌陷,沉陷区连片;煤尘飞扬,有害气体在空中弥漫;地下水破坏、饮用水供应不足;生态恶化、资源枯竭,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和残酷的矿区生态修复危机。

(二)长治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成因。

1.自然原因。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部,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加之干旱、少雨、多风,土地荒漠化逐年扩大,生态环境失衡。多年来连续排放的工业“三废”加剧了空气、水体、土地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粮食大大减产,使本已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加剧生态环境污染。《长治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1.1亿吨,增长3.4%;发电量287.1亿千瓦时,增长5.1%;焦炭产量1329.9万吨[8]。工业布局不均,产品结构单一,工业污染不断向农村扩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各相关政府部门对生态脆弱性认识不足,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使得生态环境治理困难重重。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受自身生活环境与传统观念影响,盲目种植农产品,只注重产量而忽视质量,大量滥用农药、化肥,也是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原因之一。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治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一)“五道五治”专项整治行动。

“五道五治”是指在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沿线开展治违、治乱、治污、治路、治理行动,是长治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年底以来在全市境内46条国、省道,3455条县、乡、村道,为解决道路环境问题、加强道路环境治理而开展的一场专项整治大行动[9]。长治市是晋煤外运主干线之一,国道、省道辐射广、沿线长,道路周围布满煤渣、尘土和地膜以及建筑垃圾、秸秆焚烧、废品堆放,甚至违章建筑和无证经营的破烂厂房,其“脏、乱、差”危害程度之深、影响之广,无不令人胆战心惊,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严峻形势倒逼生态治理[10]。近一年的集中治理,共腾退土地2.26万亩,道路环境明显改善,该环境整治行动成效显著。

(二)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从“五道五治”生态治理实践来看,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党的报告为思想统领,立足新时代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总要求,科学设计、系统规划、协同推进,促进城乡联动、服务共享、社会共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1.界定问题,治理核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结合不同地区发展实际情况,准确界定生态治理的核心问题,优先考虑生态文明建设,以此为着力点推动乡村振兴。2.明确主体,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大惩治力度。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舆论工具动员力,引导干群互动、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建设合力,使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3.强调务实,严格执行任务。从地区实际出发,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开展高效严格的治理工作。在“五道五治”行动中,主要采取市委市政府“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和“双督查”工作机制,并建立奖优罚劣激励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的执行人员追责问责,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4.提高意识,主动自觉参与。农民是农村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受益者,更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农民的枳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汄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其对破坏生态坏境行为的自我约朿,自觉积极参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