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教育培训范例6篇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重要性;误区;对策

幼儿园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儿童系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促进祖国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随着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园音乐教育也与时俱进,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希望通过变革来满足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但是变革后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使得幼儿园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误区,如:教师对音乐教育认识存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音乐教学的形式与过程,而忽视学生对音乐教学相关内容的体验与实践;又如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充分体现儿童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及教师与儿童的互动交流等等,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需引起相关部门和幼儿教师的重视,针对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解决,进而促进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儿童成长的需求。为此,本文着重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对今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有所帮助。

一、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儿童音乐素养的提高和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音乐教育也是一门学科教育,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儿童接受幼儿园的其他学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加强儿童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再者,幼儿园进行音乐教育的开展并非毫无根据,是教育专家通过对学前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以及儿童发展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而进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材的编订,对儿童的教育总的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幼儿园要注意儿童的音乐教育,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并积极避免进入教育误区。

二、目前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对音乐教育认识不足,导致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音乐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儿童,音乐教育对其自身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幼儿园教师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对音乐教育认识存在不足,往往将音乐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看待,忽视了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忽视了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其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容易陷入教学误区,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上课效率,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践

重形式轻实践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误区之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课堂效率的提高。形式和实践都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式和时间的合理处理对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影响,教师对教育认识存在片面化,以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往往重形式而轻实践,忽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儿童缺乏应有的互动

儿童是幼儿园音乐教学课堂的主体和参与者,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以便能及时了解学生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其却成为了教育面临的主要误区,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开展,不利于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技能训练与音乐表现的处理存在问题音乐技能训练和音乐表现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师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教师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儿童音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音乐表现的重要性,使这两者的关系成为了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误区,急需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的有效解决对策

(一)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关键,是解决教学误区的主要掌控者。要想解决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幼儿园要组建强大的教师队伍,幼儿园要加强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认识,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处理形式与实践、训练技能与音乐表现的关系

合理处理教学中存在的形式与实践、训练技能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是解决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式与实践并重,加强儿童对知识的理解。音乐是一门学科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也应组织教育活动,使儿童有技能表演的机会,以此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

(三)鼓励儿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范文2

众所周知,儿童的生理特点有异于成人。就发声器官而言,儿童声带短而薄,音色明亮、悦耳、 稚嫩,共鸣腔体较小。这就要求在童声训练中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处于童声阶段的学生量身定做一套训练方法。不过,就目前笔者掌握的童声教学的资料来看,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只有很少一部分专业院校能够严格按照童声训练的原则,在充分发挥儿童发声的天赋的同时,避免竭泽而渔的教学误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孩子的音乐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相反,大多数在普通中小学接受童声训练的学生就不那么幸运了。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歌唱教学大纲中,还没有专门设置与歌唱训练有关的发声生理课程,甚至很大一部分声乐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系统培训,学生们只能仅仅依靠简单的模仿来习得音乐,靠嘹亮来评价歌唱水平的认识误区使很多的学生在欢唱童年的同时也丧失了良好的声音条件。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这岂不是现代教育所缔造的“伤仲永”悲剧?就目前我国童声期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研发一套科学的、可推广的童声期声乐教学法,逐步健全童声教学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在我国童声期声乐教学研究成果略显不足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专业的音乐教育者认识到了童声期的重要性,并加入到童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黄亚萍的《素质教育下幼儿声乐教育的几点思考》就根据素质教育对声乐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指出幼儿声乐教育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的兴趣。论文以素质教育的标准入手,提出了如何让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良好的声乐素养,与相关论文相比不乏新意。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王枚的《浅谈童声训练的方法与技巧》在强调学生在儿童期发声特点的前提下,从童声训练的基本姿势、呼吸的训练、母音的训练区域的练习、声音的训练、咬字的训练、变声期的训练等七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童声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对童声训练有切实的指导意义。不过,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童声期声乐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等简单教学观念上,对于童声期声乐教学与成人声乐教学的区分,特别是童声期声乐教学的具体实施研究甚少。正如许多音乐教育者已经注意到的,童声期音乐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特别是注意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那么,音乐技能的培养应该摆在怎样的位置上?音乐素养的培养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上应该如何有效结合?这样的思考,比起只是简单地谈论童声期声乐训练的观念,或许更具现实意义。

二、童声期声乐教学的训练法则

与成人声乐教学应该做到面面俱到不同,童声期的声乐教学切不可贪多、贪大、揠苗助长。根据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童声期声乐教学在遵循“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的观念之外,给学生传授必要的演唱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教会学生科学的呼吸法、如何寻找声音的位置和共鸣腔等等在成人声乐教学中微不足道的教学过程,却是在童声期不可忽视的教学法则。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呼吸训练法

所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任何优美的歌声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未经专业训练的儿童虽然凭借处于童声期的优势也能唱出嘹亮的歌声,但是随着童声的失去,气息使用不当的弊端就会慢慢显现。因此,在专业训练的过程中,对于童声期学生的呼吸训练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通过形象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呼吸方法:

1.小狗喘气的呼吸法。

小狗喘气的呼吸训练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模仿小狗喘气的呼吸方法,训练学生呼吸的速度以及呼吸活动的柔韧性,让学生在这种速度快、容量大、弹性强的深呼吸状态与感觉中去体验唱歌时的深呼吸。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观察小狗喘气的特点,引导学生做出简单的模仿。简单的模仿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模仿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示范——张大嘴巴,打开喉咙,急速地喘气,使各呼吸器官都积极参与到呼吸中来。在反复的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的练习,掌握小狗喘气的呼吸法,体验到唱歌时深呼吸的状态。

2.闻花香式的呼吸法。

闻花香式的呼吸法,主要是通过平静、柔和的吸气状态与感觉,来体验唱歌时气息的流动。闻花香式的呼吸法,是一种简单、好掌握的呼吸训练法。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采用具体生动的实验法来达到教学目的。首先,给每一个学生一朵花,让他“闻花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气息的使用未必到位。教师可做示范,慢动作示范此呼吸法——让气息直入小胸与腹部,横隔膜收缩下沉,腰围也向四周张开吸气,形成一个救生圈似的气带。在现场示范不能充分展示这种呼吸方法的时候,还可以选取相关的视频来展现“闻花香式呼吸”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变化与特征,让学生充分了解调节气息所带来的特点。在示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反复练习,理解并掌握气息的使用。

(二)教会学生寻找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重要性,对一个歌唱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童声期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懂得利用学生童声的优势,也要教会学生寻找声音的位置,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控制声音。在歌唱的过程中,起音是非常重要的,声音的高位置是唱好歌曲的必要条件。我们知道,如果声音从头腔发出,位置就高,这样发出的声音不仅会铿锵有力,对保护嗓子也很有益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可一一指导学生念一句、唱一句,通过高位置的示范去体会正确的喉头状态和正确的共鸣位置,帮助他们学会用高位置来演唱。

(三)教会学生如何打开喉咙

好声音不仅仅来自于天赋,技巧的使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打开喉咙也是锻造好声音的重要一环。这是因为,打开喉咙可以使喉结保持在深呼吸的位置上,通过稳定的合声带充分振动的自由空间可获得良好的起音。通常,教师用“打哈欠”的方法,使学生自然地把口盖打开,让口腔内的共鸣腔体增大、增长。把软腭抬起,保持“打哈欠”的状态,把喉咙打开。同时也可以用把笑肌抬起,上下牙分开,把鼻、咽腔打开,用上牙尽量地往上抬的微笑状态打开喉咙。

(四)共鸣的技巧训练

共鸣技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一个专业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在童声期声乐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共鸣技巧。共鸣包括: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结合童声期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制定适宜的共鸣技巧训练:

1.寻找头腔共鸣点。

美国著名研究儿童歌唱的权威专家哈蒂,在其著作中说:“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结合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来看,头声是头腔共鸣,唱高音必须要有良好的头腔共鸣,否则学生就无法获得美妙清脆的高音。儿童要获得好的头声,必须从弱声的哼唱训练开始,因为哼唱可以让学生慢慢体会寻找共鸣点,以便发现声音缺点,从而进行纠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哼唱“eng”引起软腭后面垂直部分震动,并导致鼻咽腔通道的打开,同时放松了下颚,在呼吸的配合下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头声。

2.寻找胸腔共鸣点。

胸腔共鸣常在中低声部时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会学生喉部肌肉适当放松,喉头下降,即让学生想象“口含一口水,想说话”的感觉,学生会好奇地试一试、想一想,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喉部放松的感觉。如此方法,能增大咽喉共鸣腔体空间,使之与胸腔共鸣器紧密连接,同时要注意声音的位置。

3.寻找口腔的共鸣技巧。

口腔共鸣需要儿童打开口盖,让发生器官变长变大。可以让学生用“吞汤圆”的方法先打开喉与口腔的空间,再找共鸣。口腔的共鸣要做到“一松一提”,即“放松大舌头,提起小舌头”。放松的舌根有许多方法,例如让学生把舌头伸出来,左右摇头使舌晃动,可以体会到舌头的紧张度,而小舌头的提起是要注意用面部的表情来帮助提起的。解决了舌和小舌头的问题,口腔共鸣的技巧就能轻松掌握了。

三、走出误区:区分儿童声乐教学与成人训练的差异

目前,儿童声乐教学过程中除教学方法不够规范、教学专业度不充分之外,将成人声乐训练与儿童声乐教学混为一谈,以及为追求短期效果,在童声期声乐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揠苗助长的现象也是当前童声教学最大的误区。专业的音乐教育者在强调儿童声乐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绝不能走入这样的误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童声期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并结合童声期的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训练计划。为此,应切记以下原则:

第一,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不应过分强调儿童的共鸣腔体。不能一味追求高音而让学生演唱其不能达到的音域,否则,容易损伤学生稚嫩的嗓子。同时,还应该让儿童生动、简单、自然鲜明的音域特色加以保留,懂得对这一时期的孩子来说“护嗓”远比“练嗓”更为重要。

第二,尽量不要演唱过于复杂的声乐作品。由于儿童的认知有限,尚无法很好地理解复杂音乐作品的内涵,而且大多儿童由于声乐技巧的能力有限,也无法驾驭高难度的声乐作品。因此,教学作品的选择,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来选择。

第三,尽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作品来演唱或教学,切不可将一些成人世界庸俗的音乐作品当作时尚来教授学生。一流的音乐绝不仅仅是高超音乐技能的展现,它更是文化内涵的展现。从学生音乐道路的起点开始,教师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来贯彻,音乐修养的高低对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来说至关重要。

四、结语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范文3

【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吸收了三大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在新体系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包括:开展最自然的音乐活动,使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强调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感性积累;强调开展音乐综合活动。新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音乐素养,更新其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树立新的教师观。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 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 (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范文4

关键词:节奏教学;音乐学习;儿童早期教育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组织进行情感传递和交流的重要形式。节奏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元素,是音乐的骨架和命脉,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是音乐的起点和终点,节奏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着最直接和最密切的关系,感知节奏是人的一种本能。儿童对客观世界和自己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官的直接体验来获得的,儿童早期的艺术活动是语言、动作、舞蹈、音乐融为一体的综合行为,而使他们融合在一起最核心最基本的元素也就是节奏。儿童早期阶段是直接感知和体验节奏的最佳时期,节奏以其趣味性和人的本能感知优势,对于儿童的听觉、模仿、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拟就儿童音乐节奏训练的意义和方法试作探讨。

一、儿童音乐节奏训练的意义

节奏教学对于促进儿童的形象、创造、记忆等智力方面以及人际交往、心理承受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其一,对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作用。音乐是流动着的艺术,节奏作为其他音乐元素的基础在时间的流动中不断变化,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儿童集中注意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去获取教师的示范内容。如在上课前说:同学们 好 同学们 好 节奏是:XXX Xㄧ XXX Xㄧ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首先需要记忆这一介绍方式背后身体与言语之间的配合方式,然后才能根据老师的示范做相应的模仿。这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注意力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同时这个过程能充分调动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对于开发儿童智力具有重大意义。

其二,对儿童感知、想象、创造等方面的作用。节奏游戏需要儿童亲身参与,通过亲身体验感知不同的节奏、节拍律动感,可以增强儿童的辨别能力和对外界事物刺激的感应能力;节奏是其他音乐元素的基础,在时间的流动中不断变化,老师可以启发儿童利用自己熟悉的瓜果、蔬菜和生活物品的名称创编不同节奏型、不同节拍的节奏,使儿童在游戏中学会自己去思索去想象和创造,在不知不觉中辨别不同的音乐元素、不同的节奏给人带来的不同感觉。

其三,对儿童音乐专业素养发展的作用。儿童早期是语言、听觉、视觉等发展较为关键的时期,因为儿童早期的大脑处在一个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脑的信息存储容量大为增加,而且儿童的大脑由于受外界其他干扰因素很小,很容易接受外界对自身感官上的刺激。节奏教学首先从听觉上开始训练儿童对音的强弱的判断,久而久之可以提高儿童对音高、音准调性等的判断。这为儿童今后的音乐发展将有着非常重要的重要。

其四,对儿童情绪的控制、意志力和人际交流能力的作用。游戏需要多人参与,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使儿童与儿童之间相互交流和建立情感,这非常符合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所以在游戏中可以促进儿童的人际交流能力;增强儿童的自我和他我意识;另外在一些感知音乐节奏强弱、速度快慢的游戏中,要求儿童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这一过程需要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情,需要儿童具有一定的意志力去完成音乐与身体的配合。所以节奏游戏对于促进儿童非智力因素这些方面的能力同样又具有潜移默化、塑造良好性格和性情的作用。

但是节奏教学对儿童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能力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孤立的,人的活动是各种感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各种活动也需要人发挥各种能力。即使一个简单的拍手、跺脚游戏也需要儿童各种感官和能力的参与和调配,所以在每一次节奏游戏中,既可以培养和锻炼儿童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对儿童语言学习具有辅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儿童的关键时期对于儿童音乐方面能力的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听觉能力、音高、音准、旋律和调性的感觉判断能力等等,通过节奏游戏使他们在快乐的情境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收获快乐。

二、儿童音乐节奏训练的方法

在音乐的各种要素中,节奏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元素。节奏与人的心理和生理联系得最直接最紧密,感知节奏是人天生的本能。而儿童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亲自感受才逐渐成熟的。在儿童的音乐学习中,通过简单的节奏游戏,利用拍手、跺脚、捻指、弹舌等声势练习可以使儿童积极参与到音乐中来,可以使儿童在游戏中快乐地体会音乐的基本元素及其他元素。让儿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和基本技能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儿童节奏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多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特别是要引导幼儿亲身参与的形式来感受节奏。

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中也强调亲自参与,回归人本:即通过学生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从亲身实践中找出那些知识。对于音乐的学习首要的是感觉与体验,哪怕是最简单的高低、音量的大小,也必须在音乐活动中通过亲自参与去体验,去做。在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教学中,也有很多的例子,如用身体的头、身、臂、手、脚等各个部位,与歌声的动作、体感、表演等相互配合,以表示不同的节奏、旋律、和声、复调、曲式等。总之,身体的各个部分有如乐队中的各个乐器声部一般。但必须注意动作的整体性,并要按照预备、起奏、延续、恢复四个步骤进行。

儿童阶段是直接感知和体验节奏的最佳时期。节奏充满华丽、情感和意义,

所有的节奏都需要同身体的协调及肌肉的反映来感知,节奏感完全依赖于运动,这正和儿童对运动、情感和美感的要求及渴望是一致的。节奏是旋律、舞蹈、动作和语言的基础,任何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的支撑。对儿童进行节奏感的培养过程中,利用很多声势练习借以儿童熟悉的生活材料进行教学,具体可以通过一下方法和途径。

第一,在运动中感受节奏。动作在孩子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孩子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让孩子观察人体本身的许多动作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受形体动作能表现节奏。如在体育活动中,让孩子们拍皮球一分钟之内能拍多少下,还有跳绳的游戏。游戏后,可以让孩子说说刚才拍皮球、跳绳的不同的节奏,还可以让孩子边拍边用声音模仿。此外中班孩子还可以进行变速拍球的游戏,在拍球的过程中感受节奏的快慢。如:游戏走、跑、跳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是走、八分音符是跑、十六分音符是跳。通过听乐曲走、跑、跳掌握音符的时值,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X X | X X |和XX XX | XX XX|这两组节奏,可以启发儿童跟老师一块在教学环境中走路,老师可以口中念“1、2”、“1 、2”合着口令向平时一样走路。等到学生的脚步能和老师的口令一致时,教师可以再引导儿童做出强弱,按刚才的速度和步伐,接下来,左脚重,右脚轻,对于会走路的儿童来说,这种变化是能够做到的,然后在这一训练中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即儿童能够完全控制的时候,再进行深入。如第二组节奏型,同样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第二,在舞蹈中感受节奏。如做舞蹈基础联系的勾绷脚,脚的动作就是节奏。又如蒙古族筷子舞,在舞蹈时使用筷子双手敲打摆动也是一种节奏。在孩子们舞蹈的同时,我们就有意识的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刚才舞蹈时脚的节奏、手的节奏等。

第三,在声音中感受节奏。如用击锣的“@-- -- -- @-- -- --”声训练“×---ㄧ×---ㄧ”节奏;击鼓的“咚―咚―”声训练“×-ㄧ×-ㄧ”节奏;石英钟“嗒、嗒、嗒、嗒”的走动声训练“××ㄧ××ㄧ”节奏;小闹钟“嘀嗒、嘀嗒”的走动声训练“××××ㄧ”节奏;母鸡下蛋后“咯咯嗒”的叫声训练“×××”节奏;汽车的“嘀嘀――”喇叭声训练“××.ㄧ母鸡生蛋时的声音:咯咯咯咯 嗒 咯咯咯咯 嗒,训练 XXXX X| XXXX X|,节奏……由易到难,逐日积累。让孩子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第四,在语言中感受节奏。人类语言都有抑扬顿挫,这在音乐中看来就是一种规律和节奏的强弱。儿童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例如儿童介绍自己的名字时:我的 名字叫 小明,配合节奏X X XXX X X。利用儿童最熟悉的生活材料,模仿老师再改编;或者做滑梯的样子,一上一下,在身体的运动中念儿歌,感受稳定的节拍。让孩子们在念这些象声词时,要孩子手上拍固定节拍或着请一个小朋友用乐拍。而器打一个固定的节拍,在比较中理解节奏与节拍的关系,还可以利用生活中很多这样的象声词,让儿童去体验和感知。通过一首儿童非常熟悉的歌曲,最好是课堂上教过的大家都掌握的儿歌,将歌曲的节奏提取出来,比如小星星歌曲的节奏,(略)就这一段简单的节奏,先把节奏念准然后要求学生先替换歌曲的歌词,利用生活中儿童熟悉的水果和蔬菜类名称,进行创作,然后公之黑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结果,把组合出来的新的歌词再结合原节奏一块念打训练。比如:香蕉 苹果 梨 XX XX | X -|;桃子 李子 猕猴 桃 XX XX |XX X|这样两条节奏,在学生之间进行唱念敲打的训练或者结合到走跑的游戏中, 熟悉之后,教师还可以启发儿童,变化儿歌的拍子进行演唱,或者自己创编一条简单节奏,在群体中交流,也可以将这些节奏连接起来进行重新训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打击乐打击不同的节奏不同的小节数,也可以进行多声部的练习。

质言之,节奏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最直观、最能激起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常在教学中穿插节奏游戏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使儿童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三、余论

儿童早期教育是儿童一生中教育的基础,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儿童的成长离不开音乐,儿童的发展需要音乐;反过来,音乐可以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同时音乐又是促进幼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必须明确的是,对幼儿音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其目标不在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与对幼儿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而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其心灵的美感,对音乐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其美感,激发智力和创造性,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

因为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锻炼儿童的模仿、接受能力,还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开发儿童的智力。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生命的源泉。节奏游戏是儿童最熟悉、最直观最感兴趣的事情,节奏教学中的各种节奏游戏是符合儿童的生理发展和活动规律的。教育者要善于利用身边熟悉的生活材料进行教学,让儿童积极参与到节奏游戏中,通过趣味性节奏教学,能极大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各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总之,节奏教学在儿童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设,1996年版。

[2]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谢嘉幸,郁文斌.《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4]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音

乐出版社,2004年版

[5]缪力.《体态律动课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6]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7]汉斯昆特巴斯蒂安著 陈鸿绎译.《音乐教育―儿童成才之

道》,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8]李璞珉.《心理学与艺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张凯.《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黄人颂.《学前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2]张志华.《幼儿园音乐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13]李晋援.《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李晓东.《儿童教育新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范文5

关键词:艺术教育;学前教育;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二孩政策的试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趋突出。学前教育重在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在学前教育模式下系统科学的对儿童智力进行训练,让其大脑功能不断完善发展。教育系统中学前教育是最基础的内容,对教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智力发展在儿童期非常重要,它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发展最快的时刻,适当的学前教育方式有助于儿童智力顺利发展和成熟。正确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智力超常的儿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前阶段,儿童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这一阶段是对儿童多方面的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紧密联系,幼师和家长通力合作,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孩子自我意识更强,缺乏关心关爱他人、分享的感情。适当的学前教育可以给孩子一个健康愉快的美好童年。

一、高职学前艺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既要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加强学前教育的基本能力,也应注重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艺术给人带来快乐,陶冶情操,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艺术培养对于学前儿童可以很好的刺激大脑的发育,大脑功能得到发展,思维、想象力变得丰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学前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情绪态度,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前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内容,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如何培养一个艺术素养、艺术能力水平较高的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高职学前艺术教育既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更因其艺术本身的特点有着特殊性。

二、高职学前艺术教育技能课程体系板块设置

高职艺术教育专业板块主要从艺术能力方向进行探索,目前主要划分四个技能板块,包括儿童音乐、儿童舞蹈、儿童美术手工、幼儿语言与文学,培养学生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四方面的技能素养,对应幼儿听觉、视觉、感统、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各艺术技能教育板块教学内容、模板具体如下:

1.儿童音乐

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教学目标:(1)基本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目标。《乐理与视唱练耳》是学前艺术教育的专业技能,它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课程。本门课程教授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简谱、五线谱和简单的听音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识谱与视唱的能力,塑造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理解。欣赏能力,为后续的音乐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具体教学目标:①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能识读简谱、五线谱;②经过系统的听音训练,能判断乐音的准确高度、听记简单的自然音程与原位和弦、能够分析音乐结构、能听写歌曲并准确记录;③经过视唱训练,可以理解、表达谱面上的各种表情术语、速度和力度记号,能够分出乐句、乐段之间的对比;④能够用固定唱名法或首调唱名法对单声部音乐进行视谱即唱,且能从音乐理论层面理解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的内在关系;⑤通过多声部视唱,了解多声音乐的知识并锻炼学生对多声音乐的感知力。(2)声乐教学目标。《声乐》课教授歌唱的基础原理、技巧和方法,教学生逐渐了解歌唱情感、韵味、风格及肢体表现的技巧,学会帮助儿童完成歌唱活动、音韵和律动活动、歌曲欣赏活动、与音乐教育相关的综合活动等方面提供声音的技术、技巧的支撑,有助于提升学生歌唱技巧和音乐素养。具体目标:具备指导声乐基础学习、组织合唱训练活动、指挥小型乐队或合唱队、编配小型乐队谱或合唱谱的基本能力。(3)琴法教学目标:琴法课学前艺术教育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在幼儿教育中使用非常频繁。首先了解键盘弹奏的基本知识,键盘弹奏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训练,正确掌握键盘弹奏的各种技能和手法、弹奏技巧。(4)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专业的练习,掌握不同风格儿童歌曲的配弹知识,了解儿童发音规律和特点,能准确、优美地进行歌唱及儿歌弹唱,具备一定的儿童歌曲弹唱和配乐能力,能独立组织开展儿童音乐教学活动。

2.儿童舞蹈

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儿童舞蹈的教学目标:为了提升学生舞蹈教学的能力,学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课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运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之中。对于高职学前艺术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后将走上幼儿教学的岗位,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不仅是教会学生知道自己如何跳舞,还要学会如何教儿童跳舞。教师在进行学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时应注意,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将来也会走上教学岗位,成为一名专业的学前艺术教育工作者。因此,儿童舞蹈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舞蹈鉴赏、表演的能力,更要使学生学会以后如何教学前儿童学习舞蹈的能力。儿童舞蹈的具体教学内容:(1)形体训练。形体训练是儿童舞蹈的基础内容,由于不是所有的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学生都具有舞蹈基础,所以进行形体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形体、拉伸韧带、掌握基本舞蹈动作等;(2)民族舞学习。学习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了解藏族舞、维族舞、蒙古舞等传统民族舞蹈;(3)儿童舞蹈。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儿童舞蹈的基本舞蹈动作、儿童舞蹈构成要素、儿童舞蹈的种类等;(4)舞蹈编排。舞蹈编排是学前艺术教育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舞蹈编排的基本原则、拥有舞蹈基本要素、掌握简单的舞蹈形象,把握舞蹈编排的韵律。儿童舞蹈教学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幼儿园专职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观摩学习,在观察学习中探讨对儿童舞蹈教学的理解、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3.儿童美术手工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手工课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当前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和审美、创作能力,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绘画基本功扎实,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规律和绘画特点,并能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功能用途进行造型设计、色彩、水粉画景物写生、装饰色彩、色彩肌理运用、国画、趣味美术字、手工制作等的运用和创作。儿童美术手工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理解力、想象力都有重要作用,能帮助更好的开发儿童的智力。

4.幼儿语言与文学

幼儿言语能力发展是学前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言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幼儿文学的赏析、学习来培养锻炼幼儿的言语理解、应用能力。儿童学习幼儿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言语能力,还能为孩子提供许多语言信息,让孩子在故事情景活动中体验文学的美丽。在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孩子言语的发展状况,结合文学作品题材、类型,创设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情景,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帮助孩子学习、理解选择适合的角度,体会幼儿文学的魅力。促进儿童的言语发展能力,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强孩子的审美能力。现代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育从幼儿抓起”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这让学前教育更加的受到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突出学前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培养艺术幼儿教师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艺术技艺的模仿、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作为艺术文化的传承者,将艺术精髓发扬、传播下去。学前艺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扎实的艺术技能、较高的艺术素养对学前教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探索高职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对提高高职院校学前艺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幼儿艺术技艺能力,锻炼学生在幼儿园教学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顺利的走上幼儿教师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戴国忠.略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J].职教论坛,2005,(3).

[2]国务院妇儿童工作委员办公室.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与儿童发展[M].北京市: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05):75.

[3]李维金.高等职业教育活动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

儿童音乐教育培训范文6

关键词 儿童 歌唱 声乐教学

声音训练的基本原则对所有人都是相同的,虽然不同的声音各有其不同的问题,儿童也不例外。但是儿童不论是生理条件还是心理因素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异,并且声音的可塑性也非常强,既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照搬成年人的训练方法来限制其以后的发展。怎样开展儿童歌唱能力的培养工作呢?虽然我国高校中开设了中小学音乐教学法,但这只是大纲性的指导,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再加也并未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这一领域更显薄弱。

一、了解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

儿童动作的发展、技能的获得与儿童身体的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身体的发展有时序性,动作和技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动作与技能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对儿童智力的发育和个性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儿童阶段,不论是身体,还是感知觉、神经系统对事物的认识都处在发展时期,一切尚未定型,此时随着儿童身体和各种心理因素的逐渐成熟,可对其进行包括文化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

众所周知,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均有异于成人,在技能培养的时候一定得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尤其是儿童的听觉能力在12、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成年后听觉能力逐渐降低,主要是高频部分听力丧失。心理学测试表明,人在婴儿时期对高频声音(1万赫兹以上)的敏锐度与成人相差无几,还可发展低频范围的敏锐度。由此可以看出,在音乐教育方面,听觉艺术的培养,儿童优于成人。音乐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建立正确的教学思路

孩子的发声器官从婴儿、幼儿到少儿整个都处在一个成长、发育、变化的时期,每一年龄段都有其不同特点。所以儿童唱歌教学一定要考虑其心理、生理等特点,教学手段既要综合,也要灵活合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声音条件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一)引导并保护好儿童歌唱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唱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可是当家长把孩子送到老师那儿开始真正学唱歌时,就会发现,唱歌和他们所想象的大相径庭。因为任何学习都是持之以恒的事情,每天都要练习新的东西,每天都要向前进。坚持下来是很不容易的事。要成为一个唱歌方面优秀的人才,往往需要许多方面的因素。单纯的坚持唱歌练习,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按照现有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是一周和老师见一次面,在安排学生的训练上,老师要和家长先沟通好,对孩子有个客观的评价,对孩子的将来有什么期待等。对业余学习唱歌的孩子,没必要按音乐学院的正规模式进行训练,让小孩子吃很多不必要的苦。这实际上是许多老师都容易犯的错误。枯燥的发声练习、抽象的声音位置概念等,让本来对唱歌有兴趣的孩子长时间练这些枯燥的东西,他们当然会觉得非常痛苦,原有的那点兴趣就会荡然无存,这样就太得不偿失了。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有个非常重要的责任,那就是引导并保护好孩子的兴趣。

(二)培养儿童正确歌唱的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的时期了。在儿童唱歌教学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也将使孩子受益一生。

(三)声音美感的训练和儿童声音个性的培养

儿童唱歌教学中,声音美感的训练和发展儿童声音的个性也至关重要。美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美感与儿童的知觉、思维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教育的影响下,人在幼儿中期就能够从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中,从自己从事的美术活动、歌舞、朗读等艺术表演中产生美感,并体验到美感。个性是指一个人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是指在气质、性格、行为上表现的与其他人相异之处。声音的个性更多体现在音色上,儿童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的任务就是发展其歌唱的个性,这比机械的技巧训练重要得多。由于个性的不同,对歌曲的表达也各有特点,在方法上不能用简单的正确与错误去评判。

(四)加强传统音乐的熏陶

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由于其传承的特殊性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导致人们审美方式的改变、电视等主流媒体的影响和从自娱自赏的生活艺术向舞台艺术的转变等因素,这些民歌面临着可能消亡的巨大压力。而这些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些民歌,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祖先过去的劳动、生活、感情,等等。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为了使我们的希望在将来更能够担当起历史使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以自己的形式或特色屹立于世界之林,高校音乐教育和教师应该在音乐教科书中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建立多选择性的地方性教材,加强地方特色音乐的传承以及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解读。

三、结语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永远没有万能钥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出发,方法上因人而异,教师应花些精力认真研究孩子的个性特点,及时与家长、孩子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对于儿童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好处。现在声乐教师很少超出声乐技巧的教学范围,儿童唱歌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不同于成人声乐教学的教学思路,不要只充当儿童每发一个音的“警卫”。每一位成功者都知道,要想成功就要有一种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在儿童歌唱教学这个领域,不论是教师还是孩子,都面临着时代的挑战,有不少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去认识、探索和解决。如果旧有的做法、习惯、观念不能随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就要进行反思,否则就只能是落伍。对此,在校或即将毕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未来的教师们,对于童声唱歌教学,应加强学习和探讨、深入地研究,不仅使自己的教育工作顺利完成,也为儿童将来的成功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李重光.怎样教孩子学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2]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