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护理范例6篇

儿童康复护理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1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方法和体会。方法选取8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实际情况进行一对一的综合护理治疗。结果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综合性的康复护理之后,患儿的生活质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减少,使得住院时间大大的缩减。结论对脑瘫患儿采取综合性的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患儿的身体功能恢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体会

小儿脑瘫,也被称之为是脑性瘫痪,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月内因非进行性脑损伤而引起的脑病变,从而形成永久且可变化的姿势和运动异常,对患儿的正常成长起到严重的阻碍后果。为了探讨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的积极作用,特选取我院所收治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的研究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均在0~6岁之间[1],包括运动过度型10例、痉挛性四肢瘫27例、痉挛性双下肢瘫21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14例以及弛缓性瘫8例。

1.2方法。

1.2.1日常护理:对患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康复训练对患儿身体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家庭训练任务进行定时定量的布置,例如指导患儿坐位脱衣较为方便,对于病重侧肢体要坚持“先穿后脱”的原则,指导患儿自主进行大小便和正确使用卫生纸等[2]。

1.2.2心理护理:首先要消除家属心中存在的焦虑情绪,增强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尽可能的配合医护人员,为患儿营造一个友好的治疗氛围,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其次,还要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对患儿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予以关心,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方案,与患儿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1.2.3摄食训练:首先,要通过饮食动作来对患儿的骨骼肌肉的控制能力进行分析,准确的找出出现错误动作的源头,并在护理过程中对其予以纠正。其次,对独立禁食有困难的患儿,要在家属的帮助下开展独立进食动作的训练;同时,在摄食训练期间还要注重对患儿进行足够的营养补充,以促进身体器官组织的尽快恢复。

1.2.4语言训练:帮助患儿恢复语言交际能力是对其进行语言训练的根本目标。对脑瘫患儿的语言训练应坚持尽早的原则[3,并将一对一训练和集体训练、专业训练和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患儿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主要包括呼吸训练、话语交流训练、构音训练以及嘴部训练等内容。

2结果

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发现80例患儿的病情均发生明显好转,身身体机能和运动功能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且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有效降低,使得患儿的生活质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3讨论

康复护理是基础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疗手段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家属心中较为容易出现急切的心理,甚至对医护人员会表现出敌视的态度,因此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摄食训练应该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在其入院时就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摄食训练方案;为了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在家长的监督下,对患儿独立生活的能力进行培养[4]。综上所述,经过综合康复护理,使得患儿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实现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素杰.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探析[J].医药与保健,2014,22,(02):114

[2]赵南,赵文红,张玉洁,崔桂芬,王海丽,等.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01):135-136

[3]陈莺倩.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35:485-485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2

关键词:护理干预; 支气管肺炎; 小儿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28-02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 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均居首位。在我国支气管肺炎占儿科住院患者的24.5%~65.2%[1]。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过程中,积极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患儿的早期康复非常重要。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对56例小儿支气管肺炎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治2013年01月―2013年09月我院住院的支气管肺炎患儿112例,均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均有咳嗽及咽部痰鸣、气急,两肺可闻及中小湿鸣音,胸片均示有支气管肺炎表现。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2.07±1.79)岁,病程(3.52±1.34)d;对照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2.11±1.82)岁,病程(3.58±1.42)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口服化痰药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雾化吸入、引流以及胸背部叩击振动等护理干预方法。具体方法:(1)健康教育:以一对一面对面讲解、发放知识手册和观看录像等方式,向患儿家长介绍小儿肺炎的有关知识,如小儿肺炎病因、预防、病情观察、治疗及康复等知识,并进行用药指导如用药种类、作用、用药时间、药物反应及用药治疗的重要性。(2)雾化吸入:每天患儿进行超声雾化吸入8~12 h,每次15~20 min。在雾化液中加入氨溴索、普米克和万托林,使药物随着吸气吸入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减轻炎性反应,降低痰黏度,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肺通气,以利于痰液排出。对呼吸无力的患儿采取垫高床头30°,侧卧位,使膈肌下移,增大气体交换量,提高呼吸深度,以利于雾化滴在终末支气管沉降;腹胀患儿排除肠麻痹,给予胃肠减压后,行超声雾化吸入,以提高超声雾化效果。(3)翻身和引流:翻身和引流可促进肺部分泌物从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方向引流,分泌物多时根据病情2~4h翻身1次,左侧分泌物多时采取右侧卧位,右侧分泌物多时采取左侧卧位,以利于肺扩张及分泌物引流,从而改善通气并能预防肺分泌物堆积,保证支气管排痰通畅。(4)胸背部叩击:在采取特殊的同时叩击胸背部,通过胸壁的震动,使小气道的分泌物松动脱落易于进入较大的气道。常用手指、手掌(使用手法没有“前胸”叩击部位)或叩击(胸外振荡器)器,在婴儿呼气时用腕部的力量轻叩,轻叩部位在前胸、腋下、肩胛间和肩胛下左右等共8个部位。叩击频率为100~120次,每次叩击时提起2.5~5.0 cm,叩击时间为1~2 min,每个部位反复6次或7次,总共时间不超过10 min。叩击时应注意患儿呼吸、心率、皮肤及口唇是否青紫。(5)吸痰:在引流、叩背和超声雾化后及时吸痰。先清理口鼻内的分泌物,再将吸痰管插入气管预定部位,稍退0.5~1.0 cm,游离导管尖部以免损伤气道黏膜,从深部左右轻轻旋转,向上提拉。每次吸痰的压力为100mmHg,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动作要轻巧,防止损伤黏膜,观察呼吸、面色和痰液黏液等情况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干预后患儿咳嗽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气促消失及肺部音消失时间。于护理干预7天后对肺炎患儿行胸部X光片检查,并与入院时胸片相比较,将胸片改善情况分为4级[3]:无改变:炎症未吸收;稍改变:炎症稍吸收阴影稍缩小;明显改变:炎症明显吸收,阴影明显缩小;阴影基本消失:炎症基本吸收消失。明显改变和阴影基本消失视为总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处理,P

2 结果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3

【关键词】孤残儿童;健康状况;策略

孤残儿童是父母或其法定监护人遗弃的孩子,大部分儿童带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带有先天性或后天性疑难杂症[ 1 ]。这些疾病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无法治愈,因此会给这些孩子带来巨大的心身创伤,再加上心理上无法满足亲情上的需要,更易产生异常心理问题。如不能给予合理有效的干预、纠正引导措施,会影响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特别会降低其社会适应能力,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深入了解并处理好孤残儿童的健康问题,已成为目前针对如何促进孤残儿童健康的重要课题。

1 孤残儿童的健康问题

1.1 心理健康问题 于素英的研究指出,孤残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除了与一般儿童有着共同的心理问题以外,还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如依赖、退缩、自卑、敏感、多疑等,针对这些特殊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孤残儿童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2]。另外,理由于孤残儿童缺乏一个完整的家庭生长环境,没有父母的细心照料,加上身患疾病或残疾,致使孤残儿童精神依托空缺。心理空缺已成为影响孤残儿童健康的首要问题,这必然会引起孤残儿童幸福感下降,负面情绪困扰,严重影响孤残儿童的心身发展,最终可能会导致其躯体疾病加重或社会归属感显著下降,严重的孩子会发展为抑郁症或孤独症等。

1.2 生理健康问题 根据文献报道,孤残儿童大多数是因身体上残疾或患有疾病而被其父母或监护人遗弃[3]。其中最常见的是各型脑瘫患儿,其次是先心病、神经器官发育畸形、各种内脏发育畸形、智障等[4]。这些疾病中,有些是可以通过有效治疗(如手术)后可以痊愈或明显好转,因各种原因导致,特别是经济费用高的方面,如唇腭裂患儿需要进行3~4次的整形手术,并且还会影响孩子的发音,而这些原因有可能是孩子父母或监护人遗弃他们的主要原因。

1.3 社会适应能力不良 孤残儿童由于患有不同的疾病或不同程度的残疾,及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使这些孩子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严重者会导致身心平衡失调。当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表现的胆怯、不敢正面对待困难。另外,由于孤残儿童特殊的生活圈,与社会、其他人(除福利院工作人员)接触甚少,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在一定程度上与正常家庭的孩子存在显著地区别,致使大部分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或不良。

2 影响孤残儿童健康的原因

2.1 家庭空缺 不完整的家庭是影响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儿童养育模式以家庭为主。当传统的家庭模式被打破,孩子与父母分开,特别是在其幼年时,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5],即不能满足其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

2.2 经济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加强,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力度对孤残儿童的照顾程度并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但相关的儿童保障制度特别是儿童医疗保障并不能惠及所有的儿童,这势必会导致孤残儿童数量的增多;另外,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康复器材的供应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困难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条件较简陋的福利机构更是无力完善这些硬件措施,导致的后果影响了孤残儿童的康复进程。

2.3 相关的政策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规定,对孤残儿童的救助方式有三种模式,即收养、家庭寄养及儿童福利机构安置[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和《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的规定,规范收养登记办证程序,认真审查社会弃婴和福利机构抚养孤儿的收养登记资料,鼓励符合收养条件的公民按照《收养法》规定收养孤残儿童、社会弃婴(儿),让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而在《收养法》规定范围内,存在门卡较高的现象,应更灵活的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孤残儿童的收养工作;家庭寄养虽然可以为孤残儿童提供一个完整的家庭生长环境,但也存在不足,寄养有明显的时间限制,被寄养的家庭有随时终止合同的危险,这些情况或多或少会给孤残儿童带来一定的伤害[7];李玲在其研究中指出,儿童福利机构安置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安全、舒适、近乎完美的生长环境,但这种集中养育的封闭性,不能给予亲情的支持,缺少正常人成长的感情支持[8]。

2.4 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方面 由于福利院的特殊环境,以及工作人员的职业特殊性和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工作人员易产生心理问题[9]。另外,福利机构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为非专业人员(专业护理、医疗康复、特教等),虽然他们因在后来的工作中的需要参加过各种培训学习,但这种现状确实影响了护理、医疗、康复等工作的开展,从而会影响到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不利于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

3 孤残儿童健康促进策略

3.1 孤残儿童应加强自我调适 促进孤残儿童正向的自我概念,鼓励其正常的社交活动,而过度的保护会影响其正常的心理发展。孤残儿童中有一部分儿童虽患有各种疾病,但他们的智能方面保持正常水平,对于这部分儿童应主要加强教育引导,同时竭尽全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提供各种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孩子个性发展,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存在智能低下的儿童,根据其能力,针对其具体情况,可以有福利院的康复、医疗、护理、特教老师及营养师等工作人员,为每个孩子量身制定一系列的学习计划,最大程度的促进每个孩子的全方面发展,争取把每个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可以自食其力的人。

3.2 积极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 刘淑珍,饶宁的研究指出,寻找对孤残儿童全面、有效而经济的抚养方法。家庭寄养模式是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福利机构积极开展的抚养模式。家庭寄养模式的相关研究显示:家庭寄养的孤残儿童临床康复总有效率为97.5%[10]。

3.3 提高福利机构从业人员专业技能 首先,福利机构的负责人应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工作人员的选取入用方面,最主要的是思想道德水平要达标准,如对于医疗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求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规,要有慎独精神;其次,根据相关专业的标准严格选拔人才;再次,要有不断学习、积极要求进步,为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要时刻准备着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最后,要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并制定严格的培训制度。另外,文春燕等指出,除做好以上工作外,还应做到提高部门负责人的科学管理水平,是改进护理质量的关键[ 1 1 ]。

3.4 健全孤残儿童保障制度 国家应当继续加大宏观调控,保证社会资本在儿童福利机构中合理的利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加大我国福利事业的资金投入;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加强孤残儿童的救助和权利保护,真正维护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尽最大努力使他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

4 结论

孤残儿童是我国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与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密切相关[12]。如何保证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孤残儿童是特殊的弱势群体,且内心无所依,甚至疾病缠身,是他们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影响他们心身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精神,提高孤残儿童生活幸福满意度、社会适应能力,应进一步完善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促进孤残儿童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等,极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华.浅析我市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心理护理现状[J].黑龙江医学,2012,(5):399-400.

[2]于素英.孤残儿童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中国民康医药,2011,(19):2444.

[3] 徐怡.浅谈孤残弱智儿童康复护理对策[C].2009 - 中国儿童福利政策研究暨第五届全国儿童福利院院长论坛:416-420.

[4] 徐子健,焦桂云. 一齐动手支撑生命[J]. 社会福利,2009,(9):51-52.

[5] 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于1992年12月29日通过,自1992年4月1日起执行. 《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1999年5月2日国务院批准,1999年5月25日民政部第14号令.

[7]许莉娅.失依儿童福利院内家庭养护模式探所性研究―以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8-13.[8] 李玲.福利院集中养育的封闭性对孤残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9,(27):102.

[9] 杨晓军,弓月娥.影响儿童福利机构护理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18):2348-2352.

[10] 刘淑珍,饶宁. 浅谈孤残儿童在家庭寄养中的康复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164-165.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4

(孤独症儿童)

甲方(康复机构):

乙方(受助监护人):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是2014年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是改善残疾儿童状况的一项抢救性工程。为办好办实事这项惠民工程,明确责任,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特订立以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

1、甲方同意接受 (乙方)为本康复机构在训人员享受政府补贴,为其提供 康复训练服务。

2、甲方根据省定点康复机构建设和服务标准的要求,为乙方孩子提供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时间为一学年(10个月)、每天训练课时6课时(每课时30分钟),其中每天要安排单训课和感统课至少各一节的康复服务项目。

3、甲方根据定点康复机构建设标准的要求,保证训练场所,教学设备的完善,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确保受助对象的人身安全,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

4、甲方要建立健全受助对象的康复训练档案,内容包括全年康复计划、康复记录、康复小结以及康复前期、中期、后期的评估,填发《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残疾儿童康复工程”项目救助卡》(以下简称《救助卡》),保质保量做好受助对象的康复训练。

5、甲方可适当收取食宿费,食宿费不能超过当地物价部门规定普通幼儿园食宿收费标准。若有违反视为放弃作为定点康复机构单位。应保质保量做好受助对象的康复训练,并提供受助对象康复训练票据和救助卡记录。

6、甲方协助乙方凭《救助卡》及票据到残联领取政府定额补助资金。

二、乙方责任:

1、乙方应向甲方提供“残疾儿童康复受助审批表”、受助对象和监护人的户籍证明、受助对象的残疾证或诊断证明、监护人的贫困证明、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协议书,经市级、县(区、市)级残联审核批准后,方可享受补贴。

2、乙方应定期送受助对象到甲方康复机构参加康复训练,并自觉遵守甲方有关规章制度,服从甲方人员管理。

3、乙方对受助对象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特殊疾病、特异行为及其它特殊情况,应如实告知甲方,在甲方遇到乙方的受助对象发生临时病情变化,并及时送往医院抢救时,乙方接到通知后须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理。

4、乙方享有政府补贴为每人1500元/月康复训练费。乙方在训期间,除按照文件规定要求受训时间外,如需要加训,其费用应由乙方自理。

5、乙方在训时间为孤独症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年度康复训练时间少于6个月不享受康复救助。康复训练满10个月以上方能享受政府全额补助。

三、康复训练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四、本协议双方盖章签字后生效,一式叁份,甲方、乙方、残联各一份。

甲方单位名称: 乙方监护人姓名:

法 人 代 表: 身 份 证 号 码:

单 位 地 址: 监护人家庭地址: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5

根据对近几年几篇文献的探究,笔者结语了一些关于特殊困境儿童及社会保障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以便发现这三类特殊儿童目前发展的一个趋势和变化。

1.1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资料

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的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人,特别是湖南、河南、安徽、四川、江西等省份留守儿童比例非常高。后来在2013年5月10日最新公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农村17岁以下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2.55万,加上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并逐年扩大。

1.2孤残儿童的背景资料

根据民政部2008年启用的全国孤残儿童信息系统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失去父母和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孤儿约71.2万名。根据民政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共收养孤残儿童10万人。

1.3自闭症儿童的背景资料

2001年全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0—6岁精神残疾现患率为0.101%,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0.4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孤独症儿童。另外,我国政府2006年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以期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服务体系。

2研究现状及原因

2.1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原因的结语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梳理和结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生活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等五个方面。

2.1.1生活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绝大部分隔代照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其主要生活来源以“劳动收入”为主,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员的补给,极少部分祖父母还会有最低生活保障金和离退休金。总体上来说,这些儿童的祖父母面临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和压力,导致留守儿童出现生活困难的问题。

2.1.2安全问题

由于隔代监护,缺少了父母有效的监督和指导,这就导致了对留守儿童监护力度的减弱。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范能力弱,再加上尚未成年的留守儿童身心发育都还不成熟,对安全隐患的认识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较低,更容易导致被拐卖,溺水,受等人身伤害。

2.1.3心理问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还很弱,所以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高。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缺少了父母,家庭,社会的陪伴和教育,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生理和心理的转变和过渡,会更容易产生孤僻,焦虑,自卑,偏激等不良心理倾向,甚至产生越轨行为。3.1.4教育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留守儿童处在一种不稳定,临时的家庭结构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系统不稳定。而且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及时的监督和交流,部分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管教,使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加之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匮乏,加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1.5医疗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不能得到父母长期良好的生活照顾,这就大大增加了留守儿童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害及患病的可能性,加上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落后,更有些家庭贫困而买不起药。

2.2孤残儿童现状及原因的结语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梳理和结语,发现孤残儿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生活环境问题、医疗康复问题和教育就业问题三个方面。

2.2.1生活环境问题

由于我国被遗弃的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给福利机构带来很大的压力,多数儿童福利机构都存在收容能力不足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床位需要,而且受到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些儿童福利机构的运作成本在不断加大,经济压力在不断增加。而且还有许多家庭寄养和无人收养的孤残儿童处在及其贫困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环境下。

2.2.2医疗康复问题

对于孤残儿童来说,主要的问题以心脏病、肢体畸形、脑瘫、先天性精神残疾为主,其中残疾儿童比例非常大,对于他们的手术和康复工作具有很大的风险和难度,而且在每人每月固定的日常生活所开销的费用基础之上,可用于医疗和康复的费用明显不足,而且福利机构康复设备和康复人员的不足也限制了孤残儿童的康复问题。

2.2.3教育就业问题

针对孤残儿童的发展过程,其中主要面临的教育和就业两大问题。虽然国家已经对孤残儿童在政策和社会福利上有许多层面的补助,比如免收书费和学杂费,给予经济资助等等。但是还会出现继续教育阶段困难,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有限等现实因素。

2.3自闭症儿童现状及原因的结语

根据笔者对文献的梳理和结语,发现孤残儿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法律问题、医疗康复问题,经济问题和教育问题四个方面。

2.3.1法律问题

目前自闭症并没有被列入《残疾人保护法》的保障范围,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来保障自闭症儿童的各项权利。用法律来明确规定自闭症儿童应享有的权利,对于完善我国自闭症儿童社会保障是十分必要的。

2.3.2医疗康复问题

据调查,全国现在自闭症康复公办机构不到30家,家长创办的机构占70%,能接纳自闭症儿童总容量非常有限,根本得不到任何康复和教育服务。

2.3.3经济问题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基本上存在严重的经济来源不足的问题,除了满足日常的开销之外,大多数费用都花在了儿童的治疗和康复上,从而造成家长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

2.3.4教育问题

自闭症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较少,自闭症专业教师薪资福利较低,得不到国家的社会保障,这些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研究结论

3.1困境儿童范围的广泛性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类别的困境儿童,比如重病儿童、重残儿童、孤残儿童等等。这些真实的个案都来源于社会生活中活脱脱的写照,还有更多偏远地区或者未能主动联系的困境儿童及家庭需要社会的关注,其家庭的问题会更加严重和急需解决。

3.2困境儿童服务的多样性

困境儿童服务主要涉及医疗,教育,康复,生活,就业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对这几个方面的日常开销以及国家政府在这几个方面给予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对困境儿童的服务可以在多个方面进行干预和介入,对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是一个新的议题。

3.3困境儿童立法的滞后性

通过笔者对文献和访谈的结语发现,目前中国并没有制定一部《儿童保护法》。儿童社会保障这个领域与妇女社会保障,医疗社会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所以在困境儿童社会保障的立法上,需要明确和说明各部门的管理职能,避免出现法律盲区和不合理的分工,最终导致困境儿童的权利未能受到保护。

3.4建议和措施

目前我国儿童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是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在覆盖范围,资金筹集,保障项目,待遇水平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出发点,明确管理部门,加大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投入,并尝倡导宣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环境,逐步完善中国特殊儿童在经济,生活,心理,医疗,康复,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社会支持的综合体系。国家和政府应该完善特殊儿童立法保障和特殊教育体系,来维护这些特殊儿童在经济,生活,心理,医疗,康复,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权益,制定行业标准和扶持政策,并进行适当的评定和监管。大力加强专业人士队伍建设和专业治疗救助人员的培养,能够对特殊儿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提供双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另外还要不断在科研和学术上大力投入,为研究工作提供方向。大力普及宣传困境儿童及家庭的特殊情况,号召社会大众减少甚至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让这些特殊儿童可以尽快地进行社会再融入的过程。

3.5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对于困境儿童心理层面的研究非常少,包括对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孤独感,自闭症,社会融入和心理支持等方向,这同时需要社会大众消除自身的社会偏见和刻板印象,所以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研究的课题。

4结语和反思

儿童康复护理范文6

    1 基本资料分析

    1.1 临床资料本组105例患儿中,男童67例,女童38例,年龄5个月~14岁,其中婴幼儿64例,学龄前儿童26例,学龄儿童15例;烧伤面积2% ~100% ;致伤原因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热液烫伤68例,火焰烧伤22例,电击烧伤9例,鞭炮烧伤6例。

    1.2 临床表现1.2.1 产生分离性焦虑。

    30.4%的烧伤患儿出现分离性焦虑,主要原因是其接受治疗时与家人分离,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拒绝与陌生人接触,用语言及行为攻击陌生人等。

    感丧失。

    36.1% 的烧伤患儿控制感丧失,这是因为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而产生的,表现为反抗、拒绝接受任何治疗护理以及退化性行为等。

    1.2.3 产生恐惧。

    96.7% 的烧伤患儿出现恐惧,因为创伤及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经历记忆犹新,对康复锻炼可能产生的疼痛产生恐惧。婴幼儿表现为大声哭泣,尖叫、烦躁;学龄前儿童会出现骂人、打人行为;学龄儿童表现为肌肉僵硬、咬紧牙关或较少有肢体语言的反抗,但可从对疼痛的描述或轻微的行为对抗中进行评估。

    1.3 分析方法采用家长访谈、调查及行为观察法, 对患儿情况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患儿一般情况,正常的应对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睡眠、饮食、排泄等;系统功能发育情况,精神状态,性格、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爱好及对烧伤的了解等主要心理问题,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和相应的健康教育,观察效果。

    2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康复及健康教育的措施

    2.1 通过了解,接近患儿医务人员应主动向患儿家属了解患儿的日常饮食、起居、生活习惯、性格、爱好,日常惯用词法、表达需要及需求的特殊方式,建立相关患儿资料档案。

    2.2 爱护、体贴烧伤患儿医护人员应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与烧伤患儿建立信任关系,保护患儿自尊心,尊重烧伤患儿的人格,重视与患儿的情感交流。切忌训斥、恐吓或强迫患儿。对婴幼儿以非语言交流方式为主,如抚摸患儿身体,轻拍、哄逗,温柔的直视等。

    2.3 减少烧伤患儿与父母分离提倡人性化护理,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量允许烧伤患儿的家属陪护,放宽探视时间及次数,但要注意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4 及早进行肢体功能训练针对烧伤患儿控制感丧失的问题,在创面基本愈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及早进行患儿肢体的功能训练,防止关节功能障碍。

    2.5 将治疗融入烧伤患儿的生活医护人员应将治疗融入患儿的生活,鼓励患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多用患肢吃饭、喝水、做游戏、穿衣服、扣纽扣、玩玩具等。为烧伤患儿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式的就医环境,如利用温馨的墙纸、卡通玩具、轻音乐等对患儿增加各种感官刺激。护士穿着非白色的护士服,提供亲切、温柔的服务,减少烧伤患儿控制感的丧失。

    2.6 预防和减少身体伤害及疼痛因为烧伤患儿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耐受力、理解力差,在术后长期的功能锻炼中,不可避免的疼痛会引起患儿的恐惧心理。为了尽可能减轻或避免治疗操作及训练过程中的疼痛,医护人员应采用各种方法,转移患儿对疼痛的注意力。如对小于6个月的婴儿可用带声音或能动的玩具逗乐;大于6个月的婴儿让其看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画;可利用幼儿模仿力强的特点,讲英雄的故事,鼓励其向英雄学习,还可用赞扬、鼓励等暗示语言增强其信心;对学龄儿童,可用看图书、看电视、听音乐等方式减轻其恐惧,预防和减轻他们身体的疼痛与不适。

    3 结果

    在心理干预组,86例患儿接受心理治疗后,其中79例无心理行为问题,7例仍有心理行为问题;在非干预组,19例患儿未接受心理干预,其中1例无心理行为问题,18例仍有心理行为问题。非干预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干预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8.9,P<0.O1)。这表明健康教育能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4 健康教育

    促进烧伤患儿康复的体会加强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情绪与精神状态对伤残者的康复过程及转归的重要影响,在于它能决定约50%伤残者康复的成败。 烧伤患儿属于健康弱势群体, 一般病情较重,在康复期及早开始康复训练对恢复肢体及各项功能有显着益处。

    儿童大多不能很好地表达自身感受,所以要求护士及时评估患儿的心理反应,采用心理支持和护理干预,对患儿有耐心和爱心,同时应具备沉稳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操作技能。

    健康教育对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对康复治疗的理解和配合;②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对陪护的依赖;③减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④提高护士的教学、授课、沟通和管理能力;⑤提高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⑥为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在康复病房的开展提供全新的工作模式;⑦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