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厌学心理咨询范例6篇

少年厌学心理咨询

少年厌学心理咨询范文1

论文摘要: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通过综合概括厌学的定义、表现,分析中职学生厌学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治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厌学”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一直受到所有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人们的关注。关于因为“厌学”而导致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如2009年5月新疆若羌县两名刚满10岁的男孩因为厌学,趁大人不在家带上干粮和炊具离家出走,50个小时后,接到家长报警的民警在多方努力下,从茫茫戈壁中搜寻到他们。

羊城晚报2009年6月1日的报道《广州15%儿童曾有行为障碍,学习压力成致病因素》指出,由于学业重压,很多学生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

应试教育的高压、升学率的威逼、心理负担的困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陈旧刻板的教材、等级井然的排名、铺天盖地的考试等教育现状,让许多孩子被“厌学”的心理所困扰。

“厌学”是一个难题,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扩招等,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下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也更为突出。另外,校园外浮躁的社会风气、校园内较为陈旧单调的教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许多中职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希望能够使学生大面积厌学的情况有所改善。这些做法,都起到了一定的预防、调节作用。

二、厌学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对于“厌学”的统一的标准定义。通过电脑检索可以发现,国外有“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 behavior)”的研究,但没有直接对“厌学(be weary withschool;be disgusted with school;dislike of schoo1)”的相关研究。

而在国内,傅安球(2002)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①该定义较有代表性,在许多文献中,都被直接应用。

三、中职学生厌学的表现

关于学生厌学的表现,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中职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等,都可以被视为存在厌学的心理的外部表现。但也有学者对厌学外部表现的程度做了规定,如肖承志(2004)等就认为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被认为存在厌学心理。②

四、中职学生厌学的成因及矫治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突出,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实施干预,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1.适当放松,强健身心。

一些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原因,出现了厌学现象。张晓明(2008)在研究《大脑功能及A波优势频分析在厌学青少年的应用》时以厌学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为研究组,以发展咨询的青少年为对照组,统一使用ML-2001脑功能状态检查仪对其脑功能状态和A波优势竞争频率及熵值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组的A波竞争优势主频分布于各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主频与次频之差均值和熵值差异显著(P<0.01);各脑区同时段主频不统一和多频互扰现象和大脑少氧、疲劳、左右对称性、前后功率逆转情况差。说明厌学青少年大脑工作状态和脑电活动的有序性和统一性较差,这影响了厌学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 "

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应以自我放松和适当运动为主。要理解学生由于大脑机能的原因,吸收转化信息的能力较低,因而对学习采取逃避态度,而不能一味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扭转,忽视其大脑工作状态已处于饱合,接受信息的能力处于低水平程度,学习中已经不能集中所有能量于所要注意的目标。③

2.关心鼓励,加强辅导。

一些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长期受到成绩差阴影的笼罩,对学习缺乏信心。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班主任可以通过谈心等方式,关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恢复对学习的信心,让他们重新找回对学习的兴趣。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也可以被采用。如李拯(2008)在《走出厌学的阴影——一例用意向对话技术对职业高中生厌学的辅导》中采用的国内一项专门的心理咨询技术——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对职业高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④就值得借鉴。

3.辅助学生正确选择专业,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学校与高中教育不同,它直接面向求职市场培养学生。如果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贴市场,或者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其职业倾向不匹配,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杨力(2008)在《用〈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探究“厌学现象”的成因——文秘班女生的职业倾向与专业匹配调查》中认为厌学现象成因众多,但对中职学生而言,职业倾向与专业选择之间的不匹配可能是导致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并借助《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对典型班级进行“职业倾向与专业匹专业匹配调查”,验证了上述假设。⑤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在入学初对学生作职业倾向调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加强专业课程建设,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另外,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也是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矫治方法。

注释:

①傅安球,聂晶,李艳平,金蓓蓓,崔君红.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1期.

少年厌学心理咨询范文2

【关键词】 综合医院;青少年;心理咨询;社会支持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急速发展、变动不居的时代,而青少年又正处在人生心理、生理发展关键期,他们在巨大压力和冲击下的心理状况如何,本文选取了2003年5月~2004年11月163例青少年咨客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选取门诊初诊者12~24岁的青少年[1]163人,咨询采取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评估治疗形式展开,疾病诊断标准采用CCMD-3诊断及惠诚心理测评系统进行评分。

2 结 果

2.1 咨客年龄构成特征 163人平均年龄18.99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51:1;年龄在12~13岁组6人(3.7%),14~16岁组30人(18.4%),17~19岁组62人(38.0%),20~24岁组65人(39.9%)。

2.2 咨客文化程度构成特征 163人中受教育水平为小学者9人(5.5%),男女比例为1.25:1;初中49人(30.1%),男女比例1.45:1;高中78人(47.8%),男女比例1.89:1;大专以上27人(16.6%),男女比例0.93:1;163人中12~19岁的学生身份率为100%。

2.3 咨询意识构成特征 一般情况下咨询意识分为主动求询和被动求询2种,但从临床实际接诊情况发现,主动求询者中又分为主动直接求询和主动间接求询2种类型。本组163位咨客中主动直接求询者为102人(62.6%),主动间接求询者为38人(23.3%),被动求询者为23人(14.1%)。

2.4 疾病问题构成特征 所咨询问题可综合分为医学问题、非医学问题2大类。医学问题103人(63.2%),其中神经症77人,精神分裂11人,人格障碍8人,性问题7人;非医学问题60人(36.8%),其中厌学13人,人际交往障碍10人,婚姻恋爱问题9人,学习相关问题7人,其它21人。

2.5 不同性别与求询问题构成比例比较 见附表。

3 讨 论

从文化程度结果分析,青少年阶段求询者以男性居多,以高中文化程度者居多,这与骆伯巍的青少年学生的各类心理障碍的检出率有提高的趋势,且年龄段越高,则变化越明显[2]相一致。163名青少年咨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认为教育与心理需求呈现极大相关性。本研究中大专以上者就诊率较低,一方面因其心理成熟度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则自我调节能力较好,另一方面可能与我国近年来普遍重视心理健康,在各大专院校多设有心理辅导或咨询室有关,因而,严重心理疾患的发生率大大减少。

从咨询意识来看,主动求询者占85.9%而被动求询者占14.1%,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随文化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绝大多数青少年已能意识到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渠道改善自己的身心状况,主动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此外还应注意到仍有23.3%的青少年是主动间接咨询者,即对亲属和(或)学校以某种躯体症状为借口要求诊治,到医院后再径直奔心理门诊咨询者。这部分青少年虽有自我求治意识,但可能顾虑所处的周围环境对心理疾病的诊疗仍存有偏见,从而难以直接开口。提示综合医院设立心理咨询门诊不仅对身心疾病患者有诸多便利,另外在心理咨询尚未被整个社会认可的情况下,对心存疑虑的青少年咨客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从求询问题分析,医学问题仍以神经症居多,这与张晋碚报告的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青春期咨客以精神分裂[3]为首有差异,而与汪士昌[4]等所做调查神经症居多的结果相一致,但神经症的亚型分布以抑郁症(25.2%)居首位与其报告有差异。提示当今部分青少年可能存在自我不一致性,表现出低水平的自尊,这往往是导致抑郁等心理症状的原因之一;同时独生子女大多存在自我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差,因而遇挫折易产生自卑,通过扶植、提升青少年个体的外显自尊水平,即个体对自我有意识的积极评价,会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水平。非医学问题以厌学、人际关系障碍列前2位,与汪士昌[4]、何方红[5]等的研究结果亦有所差异。表明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受挫后缺少精神支持、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有关。认为使校园拥有吸引力,让学生在活泼多彩的环境中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以及家庭恰当的期望,有助于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当然排在第3位的恋爱婚姻问题也仍是青少年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性别与疾病问题相关性结果分析,本组男性咨客明显大于女性,在某些求询问题中也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男性居多的类别有抑郁症、学习问题、性问题,而精神分裂则以女性为主体,其它类别男、女性别差异不大。表明男性更具有外倾性,而女性则内省性更强些,与男女性所接受的家庭教养方式、自身性格特性、周围环境对其形成的压力不同有关。

少年厌学心理咨询范文3

共产党员__同志现年55岁,因年龄关系从科长岗位退下来后,一直在分局私协咨询服务部工作,承担着营业执照管理、表格发放、办证业务咨询及1600318热线咨询工作,他就象老黄牛一样,爱岗敬业、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敬佩。

认真细致无差错:__负责分局执照管理工作,工作中,他坚持原则、认真细致。每次从市局领回多少执照,发出去多少执照,因错作废多少执照等等,他都一清二楚。为此建立各类台帐20余本,按执照类型分别进行登记建档。各类空白营业执照加盖公章后,都要编号并造册登记,发放时填写领取单,用完后使用回执单,作废执照统一登记,做到了营业执照发放日清周结、营业执照台帐清晰可查。企业登记表格有300余种,稍不留心就容易发错,或是找不到,为此,他专门找来陈列柜,把所有表格摆放的整整齐齐,并在每一个格子处加上小条,方便查找,提高了发放速度,减少了差错,得到了办事人员的赞扬。

热情服务无厌烦:咨询服务部人少事多,从表格发放到咨询讲解,每天接待企业均在50以上。他经常说要从每一张表格做起,保证凡来我局咨询、领表的每一个企业到咨询部领表、咨询保证一口清,凡是跑二趟的就是自己本身失职。为了准确无误的解答咨询,他是稍有空闲时间就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咨询部负责的1600318咨询热线,每天接(来源:文秘站 )听均在30个以上,对凡是来电咨询的企业,都热情回答每一个问题。企业对他回答的问题都是很感激的说谢谢。他却还平静地说:我没做什么,为企业服务这是我应该做的。

每天接待的人很多、工作量很大,但他从不因工作劳累就对办事人员厌烦,爱搭不理,总是耐心讲解,热心帮助。而企业有事愿意给他讲,向他求助,亲切的称他为热心肠的老大哥,企业的好帮手。7月20日河北卓艺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急需对外签订合同,对方要求该公司必须更名才能签约,即将企业名称中的咨询二字变为经纪。当__为他们发放相关表格时,听到了企业的诉求。他当即说,别着急,我帮你们和省局核名处联系,帮你们准备相关资料,保证你们不误事。随后,他就多方沟通,用最短的时间帮助企业准备名称变更所需的资料,使企业很高兴在第二天拿到了河北卓艺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并如期签约。

少年厌学心理咨询范文4

一、咨询过程实录

1.第一次咨询

他第一次走进咨询室,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一开始叙说就直接进入主题:“我最近脑子很乱,不知怎的,对管理学生公寓的那个老太婆很厌恶,甚至有些恨她。每次见到她,这种情绪就特别强烈,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连我自己也感到奇怪,以前我不认识她,怎么会有这种不好的念头呢?”

是啊,我也感到奇怪。他上高中才三个多月,住学生公寓,为什么会对一个素不相识的管理学生公寓的老太婆产生怨恨之情呢?这也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老太婆的长相,就问:“那老太婆长相怎么样?”

“她长得很丑陋,个子不到一米五,又黑又瘦,满脸皱纹。我住学生公寓,以前经常见她,从没厌恶的感觉。可这七八天来,这种厌恶甚至恨她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在我上课和上自习时,她那丑陋的形象经常会突然浮现在我的脑子里。我极力想把她排除出去,可越是排除,越是排除不掉,还胡思乱想,影响学习。以前我每当脑子胡思乱想时,就买些‘脑力净’‘脑心舒’之类的药吃。服药后,脑子就不那么乱了。这次我也买了瓶‘脑力净’喝,可不起作用。服了药,那丑婆子的形象还是时常在脑子里出现,我还是胡思乱想。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神经出了问题,有些变态。我想,脑子里的问题,光靠药物控制也不是个办法,就到这儿咨询来了。”

“你回忆一下,当你近来胡思乱想时,想得最多的是什么?”我试图从他胡思乱想的内容中,找出厌恶“丑老太婆”的蛛丝马迹来。

“什么都想,有家里的事,有学校里的事,有小时候的事,还有与性有关的事。总之,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我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我很失望,心想这问题暂时放一放再说。高中生的学习繁重,在学习压力下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心理问题,也属正常。我想,通过了解他面临的学习压力,也许从中会获得使他厌恶“丑老太婆”的线索来。

“在实验班是不是学习压力更大一些?”在他报说班级时,我得知他是实验班的学生。

“那是。”他回答说,“实验班学生的成绩都好,竞争激烈,学习压力自然就大。”

“最近在学习上有没有发生过使你感到不安或担心的事情?”

他想了想,说:“我才进校三个多月,也没感到学习上有什么担心的事情。”停了会儿,他又说:“进校后有过两次大的考试,考试前我都有些紧张,想考出好的成绩,就抓紧复习。学习时间长了,感到头有些晕,好胡思乱想,然后吃了使头脑安静的药。”

“是哪两次考试?”

“一次是期中考试,一次是‘四统考’。”

听完之后,我似乎感到事情有了转机,就按照我的思路,试探着说:“如此看来,你曾经在两次较大的考试之前,由于紧张复习,都出现过头晕、胡思乱想的症状,这显然是考试焦虑引起的。因为你认为这两次大的考试比较重要,而你又想考出好的分数,产生考试焦虑是难免的。你认为呢?”

“也许是吧。”

“按照你的说法,你现在的胡思乱想,是怎么也排遣不掉那‘丑老太婆’的形象引起的,这事暂时不论。我想问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你最近还有没有比较重要的考试?”

“有。再过三个星期,就到期末考试了。”

“你是不是很在乎这次考试?”

“当然很在乎。”他肯定地回答,“期末考试后,就要重新分班了。我现在的班是实验班,也就是重点班。我如果期末考试成绩差,就要被分到普通班里去。所以我很在乎这次期末考试。”

“这说明你最近的脑子乱,是由焦虑情绪引起的。如果没有对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期末考试,也许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可我为什么要厌恶那个‘丑老太婆’呢?”他提出了质疑,接着又强调:“我现在的要求,是把那个‘丑老太婆’的形象从我脑海里抹去。是她影响我的学习,使我胡思乱想的。”

“这也是我要做的工作。然而,从你脑海里抹去‘丑老太婆’形象的前提,是首先要弄清楚她的形象在你脑海里出现的理由,即:一个与你不相干的老太婆形象,为什么竟然使你心烦意乱、挥之不去呢?”说罢,我开始阐述其中的缘由:“你很在乎这次期末考试的背后,是你很厌恶这次考试。如果没有这次期末考试以及其后的按成绩分班,也许你就会永远留在实验班。正因为这次期末考试的特殊性质,你可能因考试成绩不良而离开实验班,所以在你内心的深处,你应该是非常厌恶这次考试的。”

“即使我厌恶期末考试,这和看门的老太婆有什么关系呢?”

“厌恶期末考试,是你的心理需要。但你又知道期末考试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你不自觉地运用了心理投射的防御机制,把厌恶的对象投射给‘丑婆’。这样,你对期末考试的厌恶之情,就会得到合理的宣泄而不会引起内心冲突,因为对丑陋事物的厌恶是人之常情。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你对这一心理过程并未有觉察。”

“你这样的解释,我真的难以理解。”

“对这种推断的验证,必须等到期末考试结束后。如果期末考试你考得很好,能够留在实验班,也许你就不会再厌恶那个看公寓的‘丑婆’了。如果真的没考好,不能留在实验班,也许你还会厌恶那个‘丑婆’一阵子,以后才会逐步消失。”

“好吧,那就等以后再说。”他说着站起来。

我看他有些惆怅地走出咨询室。

2.第二次咨询

才过了五六天,他又来到咨询室。咨询风格如同第一次,张口说话就直奔主题:“老师,今天我来咨询,还是那个看公寓的‘丑老太婆’的问题。她不仅长相丑陋,为人也刻薄。为此,我上课不能安心听课,自习不能安心做作业,脑子里老是她的影子。这两天,我对她的厌恶之情难以控制,看见她时,真想用脚踹她。”

他的开场白,让我感到他的心理问题远比我上次咨询的推断要复杂和严重得多。从他对看公寓太婆的态度,由厌恶升级为憎恨、并伴有暴力行为冲动,就是很好的证明。我问:“你说她为人刻薄,能否举个例子?”

“比如说昨天我去打开水,她朝瓶里冲水时,明明是她不小心把水洒在瓶外边,还说是我没把瓶放好。我气得真想搧她几耳光。”

“这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矛盾。即使真是她的不对,你也不至于发那么大的脾气,甚至想搧她耳光。你不觉得太过分吗?”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说:“事后才感到有点过分。当时只是恨她,搧她几耳光才能解气。”

“近来你对那看公寓的老太婆,还产生过哪些暴力冲动?”

“几天前我看了一个外国恐怖片,有个罪犯用刀杀死了一个老太婆。第二天我看见那个‘丑老太婆’,也想用刀杀死她。”

他的这种暴力甚至犯罪的冲动,使我越发感到他的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我开始意识到,他的心理问题并非是厌恶考试导致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憎恨一个与己不相干的看公寓的老太婆呢?仅仅是因为老太婆长得丑陋吗?我陷入沉思之中。

“你逛街时,是不是也看见过长相丑陋的人?”我边思索,边漫不经心地问话。

“见过的多了,特别是残疾的乞丐,有的长得很丑陋。”

“你在街上见到长相丑陋的人,有没有施暴的冲动?”

“从来没有。他们与我无怨无仇,我凭什么要恨他们?”

他的这句话提醒了我:在他潜意识里,肯定存在一个与他有怨有仇、并与看公寓老太婆有某种关联的人,所以他才会对她产生憎恨之情。

为此,我想到了他的家庭,因为家庭中有老人,家庭也是人最主要的生活场所。

我把话题引向他的家庭:“谈谈你的家庭情况,好吗?”

“我家在农村,家里四口人。父母在外地打工,我和弟弟上学。”

“你爸兄妹几个人?”

“爸的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爸最小,是老五。”

“有没有爷爷奶奶?”

“有爷爷奶奶。他们自个儿单独过。在我上初二时,奶奶死了,爷爷还是单独过。”

“你对爷爷奶奶的印象怎么样?”

“爷爷是个本分老实人,言语不多,只知道劳动。奶奶嘛,”他踌躇了一下,“可不怎么好。”

问题似乎有了眉目。我接着问:“奶奶怎么不好?”

他沉默一会,才说:“奶奶为人很刻薄,爱骂人。爷爷受奶奶一辈子气,是奶奶的出气筒。听妈妈说,爷爷奶奶原先跟我们住在一起,由于奶奶老是有事没事找茬儿说妈妈不好,还骂妈妈,所以她们经常吵架,不久就分开住了。大伯和三个姑姑也因与奶奶不和气,不愿意与她住在一起,所以奶奶和爷爷住在一起,单独生活。”

“你有没有单独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过?”

“生活过一段时间。大概在六七年前,爸妈到外地打工,叫爷爷奶奶住在我家,照顾我和弟弟的生活。奶奶很懒,什么活也不做,也不怎么管我和弟弟。有时我或是弟弟生病了,她也不大关心。我和弟弟放学回来,她也不管我们有没有作业,就叫我们去放羊、做农活。我们有没有吃饱、做活累不累,她都不问。住了两个多月,我实在不想跟她在一块生活了,就到姥姥家去了。”

“你走后,弟弟是不是还跟爷爷奶奶一块生活?”

“是的。弟弟跟爷爷奶奶生活有一年多的时间,那罪受得可大了,吃不好,穿不好,还要干活。弟弟身上长疮,奶奶也不给他好好治。那年放暑假,我回到家里,看见弟弟瘦得不成样,身上脏兮兮的,心里很难过。后来爸妈也知道奶奶对弟弟不好,春节回来后就把弟弟接到姥姥家住了。”

询问到此,我心里有数了。我问:“你奶奶是不是个子不高,长得也很丑陋?”

他很惊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笑了,说:“这是你告诉我的。”

“我?我什么时候告诉你的?”他迷茫地看着我。

“你先回答我的问题,等会儿我自然会回答你的。”

“我奶奶个子是不高,还有些丑陋。”

“你是不是很恨奶奶?要实话实说。”

“我是恨她,非常恨她。”他说完话,牙齿轻轻一咬。“那年她死的时候,几家都没人哭。我和弟弟,还有大伯的儿子,都还笑呢。”

“这就对了。我刚才之所以对你奶奶的个子和长相猜个八九不离十,因为我已经知道你为什么憎恨那个看公寓的‘丑老太婆’了。”

“为什么?”

“人们常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恨这个看公寓的老太婆,也肯定是有缘故的。这个缘故就是她与你奶奶在身材、长相、性情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过去,你的母亲、弟弟,还有你,都受到过奶奶的伤害,所以你非常憎恨奶奶。尽管奶奶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但你对奶奶的憎恨之情,仍保留在潜意识里,没有得到发泄,形成了心结。当你看到与你奶奶相像的看公寓老太婆时,那个存在你潜意识里、憎恨奶奶的心结就被激活了。此刻,‘丑老太婆’成了你奶奶的假想替身,你把憎恨奶奶的情感迁移到‘丑老太婆’身上,所以才感到‘丑老太婆’的可恶、可憎,甚至想攻击她,以发泄心中的愤恨之情。显然,这个看公寓老太婆是无辜的。”

他想了想,说:“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可我为什么意识不到这‘丑老太婆’就是奶奶的假想替身呢?如果我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产生憎恨她、想攻击她的念头了。”

“这也不能怪你。”我安慰他说,“你对看公寓老太婆产生的憎恨、攻击的念头完全是潜意识中的,所以才不为你所知。”

“她都死了,还在干扰我的学习。”他愤愤地说。

“你这话说得不对。”我反驳他说,“奶奶死去几年了,怎么会是死后的奶奶干扰了你的学习呢?这是你自己的心理问题在作祟。”

他不做声了。停了一会儿,他问:“我这个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我说:“我给你提两点建议,第一,要提高伦理道德水平。无论过去奶奶对包括你在内的家人有过怎样的伤害,都不要再去计较,因为奶奶毕竟是你父亲的妈妈。你应当放宽胸襟,原谅她的过失,何况她已经死去,何必再去跟死人计较恩怨呢?第二,如果一段时间后,你看见那看公寓的老太太仍不能抑制自己的不良冲动时,可搬离学生宿舍,到外边租房子住。只要离开不良的生活环境,感受不到不良的刺激,那种不良冲动就不会产生了。”

“好吧。”他接受了我的建议,“这学期快结束了,我下学期再到校外租房子住。”

新学期开始不久的一天,我在校园里遇见他。他说,他在校外租了房子住,那种不良的冲动已经没有了。

二、案例回顾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事人仇恨,甚至想杀死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丑陋老太婆,这种“缘”和“故”连当事人也无从知晓,可见是其潜意识里的动机在起作用。因此,咨询者寻找当事人潜意识里的仇恨、杀人动机,就成为成功咨询的关键。

少年厌学心理咨询范文5

关键词:男研究生 社交恐怖症 SCL-90 认知行为疗法

1 一般资料

求助者:王某,男,汉族,25岁,某重点高校研二学生。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2 求助者自述

主诉:见人紧张、害羞、害怕,难以自控,加重两年余。最初怕见青年女性,一年前见男性甚至家人也害怕。

个人陈述:求助者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有害羞的毛病。三年多来,几乎不与人主动讲话,被动与人讲话时不敢看对方,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心砰砰跳,好像全身都在发抖。最怕接触女生。对教师也害怕,常常因为紧张,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毛病,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他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眼看就快毕业了,这样下去怎样适应社会呢?

3 咨询师了解的情况

王某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对其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其禁限很多,不准其和女孩子交往。因此王某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女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感到很反感。上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来自农村,求助者经常主动帮助他,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同学不但没把他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他。这使得王某难过极了,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后来,不知不觉地就怕和别人接触,愈来愈害羞了。

4 心理测验结果

SCL-90自评量表的测验结果,总分:147;总均分:1.6;阳性项目数:48;躯体化:1.8;强迫症状:2.1;人际关系敏感:1.7;抑郁:2.1;焦虑:2.2;敌对:0.7;恐怖:3.1;偏执:0.7;精神病性:0.8;其他:1.2。由上可以看出,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最显著的是恐怖因子分值高,其次是焦虑、抑郁、强迫因子分值较高。

5 原因分析: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生理因素:青春期。

心理因素: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认知观念不合理。

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明确的负性生活事件、同学关系不良等。

6 诊断

6.1该求助者主要症状是,情绪方面:害怕与人接触,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行为方面:避免与他人接触,出现回避行为。社会交往: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关系紧张。

6.2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社交恐怖症。

诊断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异常等精神病的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2)由于其初始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达三年,内容充分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出现,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评分标准,可以诊断为神经症。

(3)该求助者以恐惧为主导症状,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求助者自身无法控制,并伴有自我评价低等。根据这些症状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4)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7 咨询目标的制定

具体目标:缓解焦虑、恐惧,减少回避行为,逐步增加与他人交往的次数。

最终目标:指导来访者克服社交恐怖心理,获得正常健康的人际交往。

8 咨询方案的制定

(1)方法与原理:咨询师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对求助者进行指导。社交焦虑障碍个体的头脑为一些典型的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负性信息所占据,这些负性认知加剧了求助者的焦虑水平,从而进一步引发行为、认知和生理上的焦虑症状。

(2)双方责任与义务:向王某指出心理咨询目标的效果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求王某每周准时来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并于每次咨询之后写出心理感受及心中的疑问。心理咨询人员要无条件地积极针对王某的问题给与咨询服务,及时解答王某心中的疑问。

(3)时间:6次(包括其中1次对来访者进行SCL-90量表测评),每次1小时。

(4)费用:该心理咨询师属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对该校学生进行咨询为免费。

9 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和心理诊断阶段。

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了解王某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尤其是重大事件,并协助他作相关的心理测验,作出评估和诊断。

向求助者介绍有关社交恐怖的一些知识,包括其基本症状、治疗疗效等,强调治疗不是一帆风顺的,重要的是坚持完成治疗及治疗中布置的作业。

第二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原因,逐步改变错误认知和行为。

这一阶段的工作,咨询师要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1)严格的家庭教育下形成的对两性关系有过强羞耻感的错误观念。(2)负性生活事件导致了对自我和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在与同学相处中的挫折直接导致了求助者对自我评价的降低和对人际交往的厌恶和回避。(3)对人恐怖反应产生后,头脑中的形成的“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他的自我感觉恶化。在王某对自己人际恐怖症状成因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焦虑心情有所缓解。

针对这些错误观念,心理咨询师给他提出了一些建议:(1)正确认识两性间的正常交往,认识青春期渴望接近异性很正常,摒弃旧的道德意识,尊重自己的正当意愿。(2)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位被你帮助而又对你不友好的同学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并宽容他。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过敏、多疑等不利于交往的心理。(3)找两位关系较好的男生了解一下他们对你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

为了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和进行反馈调节,心理咨询师又约见了王某几次。从反馈中了解到,通过注意观察别人和写观察日记,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并不特别关注我,也不在意我的行为”。在对女生和教师的调查中,他意外地获知:由于自己成绩不错,教师说他“很有发展潜力”,辅导员对他争取入党给予了热情鼓励。女生对他的评价是“稳重、内敛”,并没发现他有什么异常,更不讨厌他。这些评价证实了他自己过去“想象观念”的错误性,使他信心大增。再加之改变了过去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坚持了想象放松训练,执行了逐步与人交往的任务。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咨询师和求助者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整个咨询过程,帮助求助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把咨询中获得的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10 咨询效果评估

王某自述对人际交往不再感觉焦虑,与女生的交往已能保持轻松自信的态度,不再消极回避。心理咨询人员观察到王某在咨询的后期收尾阶段,表情放松,见面、交谈、离开的几个过程中表现出正常的人际交往态度,情绪良好。通过SCL-90自评量表对王某进行复查,恐怖分数、焦虑分数等已恢复到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少年厌学心理咨询范文6

姓名:小王

性别:男

年龄:11岁

主诉问题:

和英语老师发生了争吵,觉得英语老师很讨厌,对英语老师进行语言攻击威胁,未下课就来找心理辅导老师要求放松心情。

背景信息:

小王多次对英语老师进行语言攻击威胁,上课不听讲,下课和男生打闹,欺侮女生,放学后不回家,而是和班级另一个随班就读学生一起到处闲逛,最近甚至到四号线地铁站里的“全家”便利店进行偷窃,被监控设备拍摄后,店长及警察来校进行调查取证。后和其家长联系,进行了赔偿。

该生父母离异,父亲为社会闲散人员,被捕入狱8年,该生是他父亲在狱中时出生的,通过亲子鉴定后报上户口,由于父母一直未能结婚,母亲对父亲很有怨言。父亲出狱后方领证,不到一年又离异,双方关系紧张。母亲现吸毒,父亲几乎从不回家,父母双方均不提供抚养费。该生只能和爷爷生活。但是爷爷年纪大了,精力有限,管不住他,而且由于经济困难,不能及时提供良好的饮食,致使该生比同龄孩子要瘦小。父亲只要回家就对他拳打脚踢,使他产生惧怕和怨怼,同时产生“武力解决一切”的想法。在日常和学生的相处中,经常性动辄拳头相对。

二、简要分析

1.对来访者问题成因的一些分析看法

小王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基本处于无人教养,没有正常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的关爱。由于在家里食物供应很难满足他的需要,他常会有偷窃行为,并且在警察来学校进行调查取证的时候,仍然撒谎抵赖,直到调出监控录像才承认。由于父亲的管教方法粗暴,导致小王只害怕其父亲,也认为武力是解决一切问题最好的方法。这样的想法影响了他和同学的相处,也影响了和教师的相处。英语教师由于经常要求小王背单词课文,遭到小王的厌恶,在课上和老师唱反调,不做作业、上课讲废话、随意走动。当英语教师批评他时,他威胁要狠狠打老师。

2.基本判断

小王在过去的12个月内,表现为:

(1)经常欺负、威胁或恐吓他人。

(2)经常挑起打架。

(3)曾伙同他人盗窃地铁站内“全家”便利店物品,并在警察查访调查时说谎。

(4)三年级时开始有夜不归宿现象,近段时间逃学、在外过夜次数增加。

同时,当老师教育他时,同学埋怨他时,他缺乏悔意或者内疚,当做错事时没有不好的感觉或者内疚,表现出普遍性地缺乏对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负性结果的考虑。小王本人情感表达较弱,对教师、同学很少表达感受,不展示情感,只经常表达愤怒,以恐吓他人。

根据以上情况,判断为品行问题,且严重程度为中级。

3.咨询目标确立

品行问题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此需要采用个体化的辅导教育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跟小王同学共同制定的目标是控制情绪、每天来校上课、在课堂上不影响他人。

4.咨询的干预计划

第一阶段(1次):确立目标,获得小王同学的认可。

第二阶段(3次):情绪处理,干预认知,适当控制情绪。(1次放松训练、2次艺术彩泥泥塑治疗)

第三阶段(4次):行为治疗――社交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签订约定),增强行为正强化。

第四阶段(2次):家庭治疗――父母管理训练。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让家长意识到和孩子之间异常的相互作用方式。

第五阶段(2次):评估咨询结果。

三、辅导过程记录(节选)

1.第二次辅导

小王:我今天又发火了,英语课实在没劲,姜老师(英语老师)又被我骂了,我一听到她叫我站起来读我就生气。

咨询师:发了很大的火吗?到了什么程度?

小王:就是骂了她,讲她烦死了,还有想打她。

咨询师:那你现在情绪感觉怎么样?

小王:不好,心里难过,还有火没发出来。

咨询师:来做个泥塑怎么样?把能代表你的形象用手捏出来。

小王:捏什么呢?

咨询师:你觉得能代表此时你的某个形象。

小王:好,蛮有意思的。

15分钟后,小王完成代表自己的泥塑:

咨询师:感觉怎么样?

小王:蛮好,心里舒服多了。

咨询师:能介绍一下这个泥塑吗?比如为什么选择这两个颜色?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形象来代表自己?

小王:老师,你觉得是不是有点恐怖?

咨询师:你觉得有点恐怖?

小王:对呀,我就是要让人觉得害怕。

咨询师:这个形象代表你吗?

小王:对呀。

咨询师:你希望让人觉得害怕?

小王:对呀。

咨询师:当别人怕了你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小王:他们就都听我的啦。

咨询师:哦?你是怎么让他们都听你怕你的?

小王:我对他们凶呗。

咨询师:怎么个凶法?

小王:打他们呀。

咨询师:你说的他们是谁呀?

小王:很多人,同学啦。

咨询师:同学们很怕你吗?

小王:怕的。

咨询师:他们怕你表现在什么都听你的话吗?

小王:那倒也没有……

咨询师:大多数时间,同学们是怎么对你的呢?

小王:……我不稀罕他们睬不睬我。

咨询师:嗯,那么听下来,似乎让人害怕不是一件好事,达不到你希望的目的。

小王:……(沉默)

咨询师:其实你还是希望同学们和你玩到一起,并不是一定要怕你的,是吗?

小王:嗯。

咨询师:我很好奇,每次你发火都是为了让人害怕吗?

小王:不是的,像今天我就是很生气,其实我知道老师也没错,可我就是控制不住火气。

咨询师:你觉得当时让你离开一下会不会好一点?

小王:会呀,所以我过来啦。

咨询师:恩,你能过来说明你是愿意控制情绪的,也是相信老师的。那你过来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和我聊聊?听听音乐?还是其他?

小王:老师,我觉得做泥塑蛮有意思的,我可以再做吗?

咨询师:可以啊。不过这次我有要求的,做做你心中的怪物,并且要为他们起名字,告诉我代表的含义哦。

20分钟后:

咨询师:这些怪物一直在你心里吗?

小王:对的。

咨询师:什么时候它们总是跑出来?

小王:很多时候。

咨询师:你希望它们一直跑出来吗?

小王:……(沉默)

小王:老师,今天就到这里吧。我心情好很多了,以后生气了我还是来你这里。我知道,要控制情绪,我能拿一块彩泥吗?

咨询师:你还想做什么吗?

小王:不是,我就想下次还要发脾气时手里捏着它。

咨询师:嗯,听起来是个好办法,可以帮助你控制一下情绪

是吗?

小王:是的。

咨询师:好的,你拿一块吧,以后有需要还可以来拿。

2.第六次辅导

先前邀请其他学生和他一起来扮演角色,体会不同场景下同学的心情感受。

(1)作业本没交,抢他人的作业本。

(2)上课讲话,拿他人的笔,发生争吵。

(3)推搡同桌,导致手扭伤,不能写字。

咨询师:感受是怎么样的?

小王:没怎么样,挺好玩的。

咨询师:好玩在哪里呢?

小王:体会一下被欺负的感觉。

咨询师:被欺负的感觉很好吗?

小王:还可以。

咨询师:假如一直被这样欺负呢?

小王:我肯定会还击的,打死他们。

咨询师:如果被你欺负的同学都聚集在一起,和你的想法一样,对你也报复呢?你想象一下,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

小王:打死了呗。

咨询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

小王:不会!

咨询师:为什么不会?

小王:他们不敢的。

咨询师:哦,我们请同学们说说看,他们是怎么想的好吗?

小王:(沉默一会儿)好的。

学生甲:我是不会来欺负你的,不是我不敢,我身体比你壮多了。只是打架很疼,有必要打来打去吗?

学生乙:我是不想和你吵,吵来吵去让人讨厌。再说,你在踢足球方面蛮厉害的,我们体育课上也算是哥们。

学生丙:我吵不过你,只好躲着你。可是你又老是来问我问题,我觉得你又很可怜。

小王:(突然插嘴)你才可怜呢!

学生丙:嗯,我也蛮可怜的,经常帮你回答作业问题,你还要欺负我。

小王:我不是有意欺负你的,是你有时候不理我。

学生丙:谁让你有时候跟我讲话也不挑时候,老师在上课还叫我。

小王:(沉默)。

咨询师:看上去,同学们并不想那么做的原因有很多,是不是出乎你的意料?

小王:嗯。

咨询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有时候你是想让同学们都来帮你、和你玩,只是方法用得不太好?

小王:是的。

咨询师:愿意试一下同学们能接受的方法吗?

小王:愿意。

咨询师:好的,我布置一个回家作业给你,想一想,同学们希望你怎么和他们交往。你可以回到前面的情景扮演中,想想如果这次你再碰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下次我们再来聊时,你告诉我好吗?

小王:不要写只要想是吗?

咨询师:是的,你想写下来也可以。

小王:好的。

四、个案评价

对于品行问题学生的辅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系的建立

双方要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有助于辅导的深入。作为咨询师的我和小王同学在关系建立上是成功的。品行问题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抵触和逆反。为此,我从彩泥泥塑入手,干预他的情绪问题,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使他愿意来咨询、愿意面对我,从而建立他碰到和老师、同学相处的问题就愿意来找我的信任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咨询效果提供了支持。

2.目标的商榷

对辅导对象的辅导目标要共同制定,这样才能获得持续辅导的保障。对于小王同学的咨询目标,我们是共同制定的,他觉得做不到的我们没有予以考虑。同时,我也考虑到了该生在学校里对其他同学的影响,把目标定得切实可行,最大程度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该生的学习权利是我考虑的重点。因此,“控制情绪”“每天来校上课”“在课堂上不影响他人”的目标还是比较适切的。

3.咨询技术运用

品行问题学生的辅导需要多种方式。我运用了行为治疗、艺术治疗、家庭治疗等方法,在咨询过程根据学生当时的实际情况,交替使用,有时也进行一些变通。比如,我和他签订了《读书协议》。他不喜欢英语课,如果一定要他坐在教室里听课很困难,而且他和英语老师关系紧张,比较容易出现激烈行为,影响课堂。于是我和他约定,碰到英语课不想上时,可以向我提出申请,到图书馆借阅书籍阅览。这样的约定,避免了他影响课堂正常教学秩序,也能吸引他来校读书,减少旷课、逃学。

4.当事人改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