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音乐教育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外音乐教育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外音乐教育现状

国外音乐教育现状范文1

关键词:流行音乐;音乐教育;社会服务

音乐是结合文学、艺术于一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现实生活映射的成果。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各个地方都独具特色,与当地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流行音乐的社会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音乐艺术也紧跟其步调,不断前进。其中,流行音乐就以其独有的旋律个性,丰富明了的音乐内容,和贴近生活、易入人心的方式满足了年轻一代的内心追求。因而,它也成为年轻人最为喜爱,又积极参与的娱乐活动之一。就目前而言,流行音乐的广传度,也让它享有前沿的都市化地位。在流行音乐唱主角的音乐环境氛围下,音乐教育也备受瞩目。那么,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又将如何转变?笔者就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做简要概述,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关的几点建议。

二、流行音乐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频段,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规模也不断扩大、完善。音乐教育的发展脚步也不断前行。不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素质,都有着明显的提升。但是,相对于一些音乐教育体系更加成熟的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在某些方面向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学习借鉴相关经验,找到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优势,并结合实际,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优化。

(一)国内外音乐教育的共同点

音乐,对人类的教化作用不容忽视,是人类精神上不可多得的美味盛宴。国内外的音乐教育者在这一点上不约而同,认为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塑造等综合因素中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譬如,在课程开设方面,国内外都根据不同形势,在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学年时段,妥善的安排了相应的音乐课程,并步步依照其制定的计划执行和完善。

(二)国内外音乐教育区别

音乐教育被愈发重视。普及音乐教育,让音乐教育成为各个学习阶段的重要教育方式是各国的共同发展趋势。受国情、人文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我国与外国的音乐教育始终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国外的音乐教育中,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及内心的审美。在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情操方面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情感表现的呼吁多于音乐技巧的训练,强调更多的是理解音乐和表达音乐,从而取得一系列的音乐水平提升。在我国某些发达的一线城市,“琴童”就突破十万并仍然在剧烈增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的音乐教育已走入某些误区。例如,“琴童”的增长,虽然体现了我国人民开始注重音乐艺术的培养与发展,但也带有浓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比如,在一部分父母的思维里,音乐艺术的学习成为了进入名校的一种捷径。某些培训机构的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等。这都脱离了学习音乐最为本质的意义。其结果影响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日积月累,影响了我国整体的音乐教育综合水平。

三、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几点相关建议

(一)本土音乐文化的继承、开发

如今,国内外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创造对外交流平台,引进其他高校音乐教育的新颖教学理念,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模式丰富多样。然而,在这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弘扬本土音乐文化,也同样作为高校的使命,被充分重视。在打开新思路,突破新格局,研讨新项目的新道路上,挖掘历史沉淀的传统音乐文化,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搬入高校音乐课堂,不仅对本土音乐文化发展和继承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群“走出校门”

地方高校应鼓励学生多与社会接触,参与社会活动,把所学的技能在大众群体中公开展演。把特色的、专业的音乐活动带到社会中,多参加一些具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助阵各类文化节的演出,让高雅艺术走出校园,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这类社会公益单位蝉联开展音乐鉴赏讲座,使得音乐教育普及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群还可服务于农村建设的“三下乡”慰问义演、关爱养老院文艺汇演、关注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高校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这类音乐活动不仅对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也加强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结语

在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趁着音乐教育被推向为精神文化的重头项目。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也该被普及,大众应该保有独立且正确的音乐认识。时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文化底蕴让社会音乐文化也步入稳固的持续发展阶段,而高校音乐教育更能为社会的音乐文化锦上添花。高校音乐的教育功能对社会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良性作用。高校有能力也有义务为此做出一定贡献。

作者:于诗异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英.流行音乐与当代大学生相关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秦冉.流行音乐对音乐教育的影响[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184-185.

[3]陈婷婷.关于高校音乐教育流行音乐的定位[J].大众文艺,2013,21:221-222.

国外音乐教育现状范文2

人作为高级的生命体,其主体意识来自对象性的实践活动,这种主客体之间存在着多层次的复杂关系,因此,主体意识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在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有价值的主体意识内涵主要有自主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等,但是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交融于一体主宰着研究工作的进行。

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主体意识之本,它体现了人与外部世界以及人自身的对象性关系及其活动中对自己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认识。有了自主意识,主体就不再依附于客体而存在,而成为对象世界的主人和自我表现的创造者。音乐教育研究是主体性的自我活动,主体意识的首要内涵就是自主意识,它是研究活动中对自身地位最基本的肯定性认识。通俗地说,就是要敢于并善于“当家作主”。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承担着从理论上探索音乐教育规律和指导音乐教学实践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要“文责自负”,而且要认识到自己的活动不应该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不应该受限于某些权威观点的拘束,而必须以学术主人翁的态度,去寻求和开发有价值意义的选题和论域。

学术勇气是自主意识自信品质的反映,它不仅体现出主体对于所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感,而且还顽强地反映了不墨守成规、不依附他人而独立自在的人格。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处于大变革时期,有许多基础性的重要理论认识需要通过哲学的层面来思考,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改革思路。因此,需要勇敢地面对现实,需要开拓进取的精神。当前,我们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还有一些重要的理论薄弱地带,需要有足够的学术勇气去思考、去探索。例如指导基础音乐教育的政策性文件《音乐课程标准》已经公布将近10年了,除了操作层面上的解读和指导之外,但至今还很少见到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新课标的文章,如果有的老师问《音乐课程标准)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恐怕很难找到准确而有理论深度的答案。也正是由于我们理论研究存在这样的薄弱环节,所以有的学者就以国外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理念对新课标中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进行了哲学批评。不同学术观点得到发表,体现了我们学术的自由氛围;不同学术思想的存在,也反映出在学术民主基础上的兼容并蓄。但是,至今还没有对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进行深入地讨论,则使人感到愕然。人们不禁要问,在我国音乐审美教育过时了吗?音乐审美教育是在实践中发展还是在实践中淘汰和消亡?这的确需要大家拿出智慧和勇气展开充分地研讨。

当然,自主意识应该有“自知之明”,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不仅要知道自己的自然(生理的、心理的)属性,认识自己的社会属性,而且更应该将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当然,也应该实事求是地衡量主体能力与水平是在哪一个档次上,善于区分超越自我和好高骛远的两种心理品质的界限。对有音乐教育实践经验的学者来说,学术上超越自我的精神是需要的,但是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学术基本功和充分占有资料基础之上的。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不殆”。从实践经验来看,成熟的自主意识往往可以获得一种无形的悟性和动力,在研究的选题、构思等方面就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率。

实践意识

实践意识的内涵实质上是价值意识,以追求实用和满足需要为目标。哲学虽然是研究世界观的学问,具有抽象和逻辑思辨的特征,但是,存在价值决定哲学不能不食人间烟火。音乐教育哲学在经过抽象的理论思考之后,必须回到音乐教学的操作层面中来,既指导教学实践,又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有些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是从抽象到抽象的演绎,从逻辑到逻辑的推理,的确达到了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境界。这种演绎推理式的研究成果,具有“纯理论”的品质,也可以给专家学者以思考和启迪,虽不应该对其存在价值予以否认,但是对广大从事音乐教学的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只能奉为天书而束之高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非常赞同并欣赏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

我们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为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参照,以帮助广大音乐教师获得精神上的支撑和行为上的指南,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和这个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哲学本身就是逻辑思维的产物,理念的阐述、论据的求证难免不进入枯燥无味的文字表述,这对于沉浸在生动流淌音响工作之中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目前我们音乐教育哲学研究队伍的成员,主要是来自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他们大多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可是由于工作的内容、对象不同,因此对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了解不够具体深入,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础音乐教育的“行情”。应该看到我们的音乐教育哲学不是专门研究高等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哲学,必须把立足点确立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基础音乐教育上,基于此,就不能不看到对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体验的缺失就成为我们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工作中的软肋。

理论来自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必然是音乐教育活动的理论提升与总结。如果失去了对音乐教学的直觉体验,那么所构建起来的理论大厦必然根基不牢,这样的理论也就成为脱离音乐教学实际的空洞理论,对广大基层音乐教师来说既看不懂,也用不上,其指导实践的价值自然要大打折扣。

环顾世界上许多有重要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他们的成果都是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如奥尔夫的教学体系与方法、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与教学方法、柯达伊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与教学手段等。究其原因可以列举很多,但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都是经过到学校第一线去从事教学实践,在“摸爬滚打”的具体操作中研究出来的,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提升的理论超越了国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学习。相比之下,我们的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专业化倾向比较突出,特别是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与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接触较少。

当我们的实践意识回归而成为一种潜在的自觉力量之后,就有可能思考并解决以上一些感知过程的缺失,考虑以变革性的行为来改变我们的研究方式。也就有可能果断地走进中小学、幼儿园的课堂,多听听他们的音乐课,甚至勇敢一些,给孩子们上几节课。这种“破格”行为将带给我们的是鲜活的 直觉体验和更多的发言权,为提升理论思考奠定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和一定的实践经验。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创造实践欲望的意识活动,是主体意识中具有超越性质的积极因素,是开发创造力的精神源泉。对于人类整体来说,创新意识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对于个人来说,创新意识则是通过开拓进取而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源泉。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着两种性质的劳动,一种是“再生产”式的重复性活动,它认同并传播别人的观点,使已有的理论成果得到肯定和延续,这种劳动成本较低,其价值在于信息的传递,但是无助于现实新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提升。另一种是创造性的劳动,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去探索和追求还没有被他人发现的新观点、新理念。这种活动就需要创新意识作为行动的支撑和动力,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劳动。从这些方面来看,创新意识是不满足理论研究现状的意识,它既有否定性的特征,又有奋斗性的追求。如果没有这种创新意识,我们的音乐教育就要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的模式上。当然,创新意识的行为转化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必须和自主意识相结合,促成自觉行为意识,通过联想、想象、幻想激发起发散性思维活动,然后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不是天马行空式的胡思乱想,而是在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摘取学术的“金苹果”。因此,充分地占有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成果,是重要的操作手段。在我们这个具有抽象品质的学科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成果是完全必要的,成段地引用他人成果也无可厚非,但是必须要融入自己的观点,要为我所用,成为个人论据的支撑。那些“人云亦云”式的论述,等同于吃别人嚼过的馒头,既不卫生,又索然无味。不仅缺乏说服力,而且也没有新的学术价值。理论创新当然可以应用和引用国外的现代文化思潮来思考乃至联系国内的音乐教育理念进行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模式必须是建立在个人有创见的基础之上的,而不应该通篇论据都是国外学者的论述和观点,然后以此作为真理的标准来指导中国的音乐教育思想和行为。像这样切断历史、切断民族文化背景的研究成果不仅缺乏说服力,而且也很难产生应有的理论效应。

创新意识的培育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就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而言,应该确立学术研究的目标和理想,不国步自封,也不急功近利,在博览古今中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中国音乐教育中的新问题、新理念和新方法。当然,创新意识只是一种美好而积极的动机,本身虽然蕴涵着巨大的精神潜能,但是真正要转化为有创新意义的成果,那还需要一段艰苦努力的过程。

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它体现了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种民族性格是依存于民族文化而体现的,反映了特有的审美爱好与审美习惯,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现在有人提出“超民族意识”观点,显然只能够是逻辑推理式的预言,是不切现实的。

在音乐教育哲学的共性研究领域,民族意识不是汉族意识,也不是其他少数民族意识,而是中华民族意识,它是音乐教育的灵魂,也是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主心骨。由于音乐源于人类的生活,依存于民族母语文化的哺育。音乐教育失去了民族的根基和传统,也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是一个值得开发的宝库。仅就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而言,就包容了音乐教育的特征、音乐教育的功能和音乐教育的价值等方面的哲学思想。目前,孔子学院都办到国外去了,但是我们本土文化教育这方面的研究专题还为数不多,学术开掘也显得深度不够。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从王国维、到陶行知也有不少关于音乐教育的闪光论述,也有待开发。至于在现实社会中,有关民族音乐教育方面可以发掘的课题就更多了。例如有的专家提出”让孩子唱自己家乡的歌”,这既是一个可以操作的有意义的教改举措,也包容了一定的哲理内涵,如孩子为什么要唱歌?什么是自己家乡的歌?为什么要唱自己家乡的歌?这些十分普通的问题如果深入发掘,都蕴涵着一定的音乐教育哲理。

应该看到: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思潮影响下,我们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民族意识越来越淡薄了,不仅削弱了五千多年传统的中华民族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而且原封不动地照搬西方现代哲学思潮来指导中国的音乐教育,这是值得深思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习和借鉴国外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是需要的,联系思考中国的现状也是应该的,但是应该明确“‘全球一体化’的文化归属,与母语系统和民族音乐教育主体建设的终极目标,具有实质性的内在一致。如果不清楚这一点,只希望追随别人的话语为宗旨去参与对话,那恐怕将在全球一体化新型文明中,从根本上丧失自己在“多元共融”中的主体地位。“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强化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的民族意识,不仅是要重视民族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也要探索多元文化共融中民族主体意识,这样才可以既不数典忘祖,又坚持与时俱进,从而使我们的哲学价值体系能够在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国外音乐教育现状范文3

(一)功利化倾向严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面是家长对考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音乐教师对考级的影响。学习过音乐的人们都知道,音乐是可以考级的。正常的音乐考级目的是用来测试学生对这一阶段音乐知识技能学习情况的掌握和了解。如果达到考级标准,就会颁发相应的考级证书,其证书是国家机构认可的。但随着国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教育政策的改革,音乐考级证书可以在“升学”考试中的“加分”,无形中把音乐考级证书的性质改变而向功利化发展。当今,家长对音乐教师认可主要是通过教师学生通过考级的人数和考级级数来判断的。这也导致音乐教师会为了自己的“名誉”,而让学生考级。社会音乐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音乐考级中通过,会提前大量时间练习期曲目。在课堂中不会过多教授学生太多的音乐知识,主要是为了满足需求的测试部分,造成学生缺乏音乐感觉,欣赏和创造技能训练等综合能力。

(二)教师的水平素质不平衡

因为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对社会音乐教师提出高要求。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属于当地文化、教育部门负责和管理。音乐教育和培训的其他类型的社会教育在本质上是非常不同的,如果统一根据民办教育的标准办理,会造成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竹笋般地冒出。那这些培训机构为了获得教师资源,不会进行严格的面试并雇佣一些没有从事社会音乐教育的能力的人员作为音乐教师。这也使得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高低不等。

(三)社会音乐教育教材的匮乏

以钢琴为例,通过对社会音乐教育教材使用调查中不难发现,社会音乐教育中所使用的教材无外乎是国外的《约翰•汤姆森简易钢琴教程》、《巴斯蒂安钢琴教程》、《车尔尼系列》等为主,没有我们自己的社会音乐教育的教科书。面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们,创编写作的启蒙教材是非常关键。因此,需要编写教材应具备乐趣性和民族性音乐作品,教材编写的强度增加,丰富教学内容。

二、对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现状的思考

(一)丰富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社会音乐教育是改革开放以后快速兴起一种教育模式,其理论相当匮乏,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没有一本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的专著,只有一些硕士论文和期刊等。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的基础研究。例如: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教学方法、社会音乐教育的使用教材等等。我国社会音乐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学术团体,在这方面一直是借鉴外国优秀的理论经验,创建一个我们的自己的社会音乐教育团队,推动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完善社会音乐教育的相关制度

政府应对社会音乐教育进行大力度的扶持,发挥其特有的职能制定相关制度保护社会音乐教育稳定健康的发展。首先,是社会音乐教师制度。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对社会音乐教师提出高要求。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主要的研究的一部分,优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对社会音乐教师制定相关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社会音乐教育的水平。其次,是社会音乐教育独特的考级制度。为了消除功利性的存在,我们应该完善考级的制度,如健全考级体制、优化考试方式、丰富考试内容等。

(三)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技术进步,人们对精神的需求也在增长使得社会音乐教育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是十分必要的,社会音乐教育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不是为了考级而无休止的苦闷的学习音乐。建议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多举行小型的音乐会,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人人都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快乐,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结语

国外音乐教育现状范文4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国外 国内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属于音乐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较早,对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

20世纪初,音乐欣赏教学刚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兴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适用于学校学生的音乐唱片;二是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的经验。这个时期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音乐欣赏教程和指导用书,如:“音乐欣赏课”(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乐欣赏唱片教学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课堂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这些著作或教材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加之唱片技术发展,前述音乐欣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法

20世纪中期国外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广泛实践和应用,至今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法的研究包含在音乐教学法体系中,其基本原则也指导和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法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传播,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由这些教学法产生大量的理论教材和相关的课例研究,例如:“柯达伊教学法:从婴儿到成人的综合音乐教育”(The Kodaly method,Choksy,L,1974),“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 music for children,Orff,C.& Keetman,G,1958),等等。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映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即内在的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大量地储存听觉和动决意向的能力。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遗失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音乐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的课程;教材和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力和特点。这些教学原则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1.3音乐欣赏教学的课程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进行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应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编写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订再版)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The school music program:Description and standards)(MENC,1986)。这套标准几乎覆盖了学校音乐教育方案中除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小学阶段,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的反应或节奏乐器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听认一些常见的正规管弦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使用正确的术语来讨论作品的特征;用学生自己的词汇讨论音乐作品的质量;通过唱奏参与音乐;喜爱听各种类型的音乐;讨论并阐述对艺术作品的个人见解等。初中阶段,听认包括各种风格音乐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听音乐时集中较长的注意力;通过听觉,分析音乐演奏;使用恰当的音乐术语来分析音乐;分析、比较和对照各种风格与时期的音乐,并借助非语言媒介(例如视觉艺术、律动)等。[1]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rt),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各学科课程的国家标准,作为衡量到2000年各学科内容和成就的质量标准。由此产生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即《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MENC,1994)。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长度和难度适宜的音乐的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的音乐感知;在音乐听赏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对显著的音乐特征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作出反应;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运用学生的听赏技能,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等。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中等长度和难度的音乐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作品内容时间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等。[2]

总之,国外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历史较长,理论比较全面,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较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广大音乐教师多年的实践总结,已取得丰硕成果。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一类是以音乐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另一类是专题研究。

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很多,如:曹理与李朴民的《中学音乐教育》(1987),曹理与崔学荣的《音乐教学设计》(2002),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2003),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张开军的《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2003),王安国等的《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与案例评析》(2003),郭声健的《音乐教育论》(2004),廖乃雄的《音乐教学法》(2005),吴锐淼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最具代表性,在该书的“音乐欣赏”一节中,全面、详细地阐述了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赏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欣赏教学的方法、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欣赏教学的课例分析。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在各种音乐和音乐教育期刊上,内容涉及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从音乐欣赏的本质、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徐惠英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良好方式》,昌继光的《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曹理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等等。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3]

第二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文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钱建良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尹新荣的《“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王加宁的《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等等。在《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在倾听的欣赏习惯。[4]

第三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心理学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从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过程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如:李庆如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5]

第四类,以音乐欣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结合新课标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促进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张晓莉的《〈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曹理的《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红绸舞〉教学设计及评析》,罗义亮的《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等等。

总之,这些论文对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对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音乐欣赏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全面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根据各个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4]王加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J].中国音乐教育,2001,(3).

国外音乐教育现状范文5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师

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本文想针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来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领导不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乡村小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惟一标准,跳不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窠臼。因此,忽视音乐教学、占用或“砍掉”音乐课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显然,这是造成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而且在农村小学,乡、校一级的基层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且本身艺术素质低。他们认为音乐是人人都可教的课,所以凡是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就去教音乐,音乐教师当然就低人一等,于是纷纷改行,使本来就缺乏的音乐教师就更加缺乏。因此,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使乡村小学重视音乐教学。

2.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目前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没有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任音乐教师,学校的钢琴民办教师不擅长弹奏,上课不用,长期闲置,只成了学校创品牌验收的办学硬件摆设。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素质急待提高。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于是许多能唱两首歌的音乐爱好者便成了音乐教师。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3.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首先,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在农村小学,不仅低年级的音乐唱游活动难以开展,就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上课也受到制约。学生坐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课,受课桌、凳子、学习用品等影响,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活动空间受到束缚,有时需要练声、唱歌,全班学生站起来都很困难。更重要的是,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音乐课,发出的声响,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班级上课。可见,没有专用音乐教室会有许多不便。其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虽然学校有电脑、多媒体、影碟机、投影仪等设备,但极少用在音乐教学上。由于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也就使得音乐教学的设备缺少独立性,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最突出的就是没有从事音乐教学的多功能讲台。需要指出的是,音响、音像资料也需要不断地丰富,特别是有些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使得音乐欣赏无法进行。

4.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在财政收支方面比较困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就显得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也就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添置音乐教学设施了。更不要说引进优秀的专业音乐教师,就算是引进来也没有什么用。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就更谈不上钢琴、电子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开课或赛课等时候用一下,其他时间也就像博物馆用来展览的文物一样。

5.音乐教材内容偏深。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在此情况下,不少学校虽然订了教材,但无法按教材的要求施教,以至不得不抛开教材。许多教师不讲乐理知识,不渗透五线谱常识,没有音响资料,更谈不上如何去欣赏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

二、改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应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激活思维,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让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从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使音乐课成为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现有师资的适度使用,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放任。同时,音乐教师在教师评优评先活动中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面对农村专业音乐教师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用优厚的待遇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如果经济有困难的地区和学校也可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音乐教师素质。在岗培训的内容应包括:第一,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教师熟练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常见结构以及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加强音乐教学基本功。第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荐城市中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著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发展教师的创造性。第三,文化素养。音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艺术内各科之间的渗透,还包括与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

3.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感官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是感官听觉的教学。录音机、电视、钢琴、多媒体、手风琴、风琴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配置足够的音乐图书、唱片、光盘等资料,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各学校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专用教室,配置钢琴,拓宽渠道聘用专职音乐教师,尽快解决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并拿出大量资金添置音乐教学设备,从而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只有教学环境的改变,音乐教师的自身价值才能体现,音乐教师忠诚音乐教育的信念才能坚定,从而使我国的农村音乐教育得到开拓和发展。同时,音乐教学设备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努力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如键盘、音像器材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等。而且要加大音乐方面的图书、相关期刊与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吸取更多的音乐最新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4.开发农村资源,促进音乐教育发展。虽然农村小学没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音乐教学设施,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却拥有丰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如醒狮锣鼓、客家山歌、采茶、风俗音乐等等,都可以运用于欣赏教学、节奏训练等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又因其接近学生生活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同时,地区地理环境与地方特产也为农村音乐教育的立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学校虽不一定具有雄厚的资金配备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教学设备,但它地处农村,竹、木、泥等自然资源对师生来说唾手可得,只要我们稍动脑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乐器:竹筒可制作双响筒和竹鼓,硬木可制作木鱼,泥可捏烧制成陶埙、陶鼓,用矿泉水瓶装沙子做成沙垂、用钢丝将酒瓶盖串在一起当串铃、用竹片加工成快板……还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套或组建一支特色乐队等。这就为农村学校基本上处于空白的“演奏”,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教学内容,并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农村音乐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发展。

5.积极稳妥地改革音乐教材。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不管是对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有适用性。要适应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必须因地制宜,改编适合农村音乐教育的教材。编写教材上,要多选用当地优秀民歌、民乐。这些优秀民间音乐艺术最纯朴动人,最有生活气息,最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周围的事物、备感亲切,引起更大的学习兴趣;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音乐游戏,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音乐教学生动活泼,更具有乡音乡情的民族特色。例如:可以增加一些乡土内容。在音乐教材中,可以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比如当地的民歌,还可以增加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少儿歌曲等,这些歌曲既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删除教材中超出农村学生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内容。农村学生基础差,对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很难接受。这种超出农村学生实际水平的内容会增加学生害怕音乐、厌烦音乐的情绪,因此,要适当的删除不适合农村学生的音乐内容,增加一些他们熟悉的内容。

总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化在繁荣,全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因而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必须尽快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为此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国外音乐教育现状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 音乐教育 教学体系

随着计算机音乐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音乐制作已不再是一项高深莫测的技能。通过使用相关软件,音乐制作的过程可以变得更为简单和快速,甚至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出自己喜欢的音乐。如今,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这是教育模式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已经具备了进行计算机音乐教育的条件。在计算机音乐教育中,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是完成计算机音乐教育的辅助手段。从目前发展情况看,计算机音乐技术正在对人们的音乐教育观念进行革新,同时促进了音乐教育内容、工具、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为我国不同层次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有利于音乐教育在我国的整体发展。

一、计算机音乐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计算机音乐教育是以计算机的软硬件为基础,实现音乐的学习和创作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高校音乐基础教学来讲,计算机音乐教育更多的是进行软件的学习和运用。计算机音乐软件种类繁多,根据各自功能大致可分为MIDI音序软件、自动伴奏软件、乐谱排版软件、音源软件、多轨音频编辑及录音软件、音乐教育软件等。对这些软件的熟练使用,是计算机音乐教育的基础,也是计算机音乐教育的目标。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推行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全面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将计算机音乐技术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可以把传统音乐教育中单一的教学过程优化整合成为具有综合、互动、多样特性的教学体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充分发挥计算机音乐技术的优势,通过计算机实现音乐的授课过程,不仅可以发挥出计算机技术的优越性,并且在创新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将步入一个新的技术性的时代。

二、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本科院校的音乐学科可以在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建设两方面实施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首先,要吸取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重点师范大学以及综合型大学传媒学院的教育经验;其次,高校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量身订做一套能够体现新教育理念、新技术和新教学手段的教学体系。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如下:

(一)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系统性、原理性和普适性是对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理论一般性到实验特殊性的教学规划思想。要在对计算机音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梳理主要学科和实践课程的结构与方法,加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贯彻计算机音乐教育的授课理念,保证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生动性。计算机音乐教育课程结构应调整好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合理地安排学科课程内部机制,使计算机音乐教育有持续发展的活力。

(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在我国,计算机音乐作为新兴的学科,要想保持发展壮大的动力,关键是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导向,体现计算机音乐的核心教学价值。首先,要开展优秀计算机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增强教师在计算机音乐方面的专业性,授课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其次,与国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采用访问学者或人才引进的方式,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学院的师资队伍质量。

(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在计算机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教师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高科技带来的便捷,顺应时展步伐,积极开展教育转型工作。从我国计算机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教师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发展音乐教育,积极推动计算机音乐教育改革。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巨大而长远的工程,要求教育工作者着眼于未来,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发展的模式,走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的音乐教育改革之路。

(四)理论结合实践

计算机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音乐教学中,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并且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同理,在进行技术教学时,教师要对音乐的内涵和特点有深入了解。在计算机音乐应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把学生逐步引导到掌握计算机音乐技术的水准上去,让他们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音乐相融合,为今后的进一步提高奠定良好基础。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计算机音乐教育必须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计算机音乐教育发展之路。笔者所在学院从构建计算机音乐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套适合学院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程度不断提升,计算机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音乐教育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保持其科学地、可持续地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应重视研究如何提高教学体系的专业化程度,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具体包括更加深入地加强课程系统性建设、加强优秀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储备、加强国内外的广泛交流等,不断丰富和加深计算机音乐教育教学的内涵,借此推进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陆敏捷.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J].音乐探索,2010(1).

[2]王瑞年.互联网音乐资源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人民音乐,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