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案例范例6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案例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课堂 问题教学 有效开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49

1 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既可以利用一种需要学生进行解释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一些历史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处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就会对那些需要进行阐释的现象产生质疑,在脑海中就会浮现很多的历史问题。例如,当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鸦片战争”这一节的内容时,为了给学生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中国在受到鸦片战争影响之后,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然后请学生在教材中找出哪些内容属于鸦片战争的内容以及哪些是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内容。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出现类似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由此,教师就成功创设了一种问题情境。另外,借助展示模型、实物以及图片等直观性比较强的方法,初中历史老师也可以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例如,历史教师在讲述有关原始人的教材内容时,就可以给学生展示出原始人的头像模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原始人和现代人的重要区别。

2 设置问题的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设置历史问题。如何有效地设置问题对问题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问题源于初中历史教材,属于教学中的基本内容;第二类问题是和初中历史教材有联系并且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历史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经过精心地选择,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置第二类问题时,要注意将学生的思维扩展到历史教材的外延,使教材之外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巩固和补充课堂上学习的历史知识。教师重视提问第二类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到课堂之外,也可以促使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问问题时,必须要在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的基础上提问,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更具有针对性。历史教师只有根据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活动;教师只有在历史教材内容重点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才更容易达到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找准历史教材的关键点,并在内容关键点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引导学生思想的目标,不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水平。

教师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问题具有启发性就是说历史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要经过认真地思考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历史教师善于提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思考教师提问的问题时,感觉到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又是自己思考之后才能解决的,自然就会生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找出问题的答案,反之则会丧失学习兴趣,不愿意配合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因为问题有没有启发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设置历史问题时,必须要避免出现“卢沟桥事变的具体时间是什么?”等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果教师提问这类问题的次数多了,就容易使学生对这类问题产生反感。教师提问这样的问题,对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

3 反馈学生回答的策略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如何提问问题,还要掌握一些反馈学生回答的策略。初中历史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够完整的,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回答不是特别正确,也就是和正确答案有些偏离,还需要历史教师进行有效地指导才能够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当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历史教师总是急不可耐地抢在学生之间说出问题的答案,没有照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问题,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相比,教师拥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识,即使教师将问题回答得再好,也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要重视呈现给一种思考问题的过程,而不仅是得到历史问题的正确答案。

初中历史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深层的问题,这样做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进行思考。原因是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更深刻的思维感受;②教师对学生进行再次提问,可以使学生对思维过程的印象更加深刻,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③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向学生提出更深层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广阔;④初中历史教师对学生进一步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和流畅。教师在提问题时,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把提问变成惩罚学生的手段。教师借用提问惩罚学生的重要表现是:对于那些没有能回答出来教师提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教师就会对其进行讽刺、挖苦以及批评等,这样的惩罚方式是极其错误的。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提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而不是让教师利用它对学生进行惩罚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正确地运用课堂问题教学法。

4 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在采用问题教学法时,除了要认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之外,还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还要做好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工作,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守幸.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案例范文2

关键词:问题导学;学生展示;学案留空

本文从问题导学策略、学生展示策略、学案留空策略和教师精讲策略出发,探讨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同行互相交流。

一、问题导学策略

初中历史的学习为高中历史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学好初中历史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如何上好初中历史是教师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大部分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理,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带着很强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相应的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巧妙的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时,教师应该先给出几个问题,例如:问题一:学完本课之后请用自己的话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问题二: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雅克萨反击战,正确认识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感受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什么精神?问题三:戚继光抗击倭寇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等等,之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并且思考,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待学生阅读完之后给几分钟时间让同学们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并请一些同学来分享答案,对回答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回答得不好的同学也要有相关的鼓励,每次课都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学好历史,提高学习成绩。

二、学生展示策略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不难发现,初中生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活跃的课堂总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课堂中,学生们都会积极展示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再加上老师的一些指导,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例如:在上完一节课后设置一些课外活动,比如让生分组制作下一节课的ppt,每组6-8人自由分组或者按照学号分,然后要选出各个小组组长,给一节课的时间和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讨论如何制作一节课的课件,怎么展示自己的想法。讨论好了之后做成PPT交到老师那里,上课时请每组组长或者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课件成果,各组都展示完毕之后,教师应该马上对同学们的课件展示进行点评,比如课件做得好的以及讲课讲得好的小组,最后评出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几个小组加以表扬奖励,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让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勇于展示自己。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展示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三、学案留空策略

学案留空是教师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在一节课结束时对某些问题、某些知识点留空,让学生利用课间或者课后时间进行思考,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与此同时,我经常我在教学中导学案的末尾留下空白,让学生写一节课的“思维导图”。例如:在上“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的促进知识记忆的结构图或表格。并且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方法。在上完一单元复习整合课后,引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写“反思报告”,主要写通过复习,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或者哪些方法,哪些问题自己掌握得比较好的,哪些重点难点还没有理解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反映,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情、解答疑惑。总体上说,都是为了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课堂上的主人,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一节课的总体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便于记忆。长此以往,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记忆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这样做不仅符合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策略,也能提高学生自我思考能力。

四、教师精讲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案例范文3

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仅有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更需要以一定的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学识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经过近几年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不在于教师个人的滔滔不绝的讲述,眉飞色舞的表演,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是否和老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景,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辩论秦始皇的功过;角色扮演并评判刘邦、项羽等人物;生活中的“纸上谈兵”透视;史图结合画出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历史课本剧立木取信、退避三舍、破釜沉舟等历史成语故事的表演等等。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参与研究。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课堂上形成了融融的学习氛围,而且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得到尊重,建立起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一些新问题不断出现,自己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和不解,比如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是我们遵循的一般原则。但随着学生发散思维的增加,自己往往有“拢不住”之感,你千方百计向某个方向引导,学生偏与老师想的不一致,甚至离题万里。特别是需要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学生更难引导,但老师又不能用唯一的答案来强制学生接受,自己要当好这个“导演”还真不容易。还有对多媒体的运用反思:只要是上公开课,没有多媒体的课就不是好课,没有声电光影的课就没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己感觉着这实在是一种偏见。虽然新课程强调互动、强调开放性,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丢,一位优秀的教师,通过流利的教学语言,优美的板书,优雅的教态及出色的组织能力,能上出一堂令人终生难忘的课,这难道是多媒体所能取代和比拟的吗?

记录自己在课堂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并围绕事件而展开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经常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教学反思的过程。而且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

近年,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

也就是说,进行教学反思,进行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三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

“课堂观察”又称“观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观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尤其是课后,观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可见,观摩听课、座谈讨论和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更是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案例范文4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8-01

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门槛”。而这道门槛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衔接问题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1.1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及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而高中历史教材则采取了依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了“模块”的案例和“专题”的案例。高中的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时序性很差。正由于专题与模块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难度。

1.1.2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在初中的具体的教学中,文化史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在赶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忽略不教的。而高中历史课程却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容。三大必修模块也分别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过程。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分量重,内容深的特点。

1.2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存在缺陷,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2.1 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如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任务以及历史时间等。”很显然,这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都必须对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但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各自为阵,那么教学的脱节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1.2.2 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因为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对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初中知识储备要求甚高。但是,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在广州地区,初中历史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的,但是只作为“非中考科”的地位而存在。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初中历史就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很低,历史思维能力更无法得到发展。高一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理论的贫乏,无形中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的难度。

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改善对策

2.1 初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注入驱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初中教师也应采取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这么学科的兴趣也应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工作。学生有了学习这么功课的兴趣,进入高中后才能继续的探究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题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应深层次的挖掘问题,看待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提升搜集历史信息和加工历史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做一些适度的补缺,为初中学生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使初中学生能获得历史较为完整的全貌,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了充分的掌握后,才能保证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倘若学生没能够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高中的历史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新课改实施后,一些历史知识在教材中可省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应补充进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降低历史学习的梯度。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尽快帮助学生入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的渗透初中和高中衔接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逻辑能力,历史知识作为载体,通过案例讨论等项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高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增强高中教师的衔接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可能对初中的历史课程了解的并不足够,在迎接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时,高中历史教师应准确的掌握学生初中所学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特点,了解每一个学生初中阶段所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提高历史教学的连续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多与初中历史教师沟通交流,相互听课,了解两者的差异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适应高中生思维特点,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大大提高了理解层次和应用层次的要求,这一点跟初中历史课历史程的要求是截然不同。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更加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一,应以高中历史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讨论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解决应用历史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以及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二,应利用好历史材料,提高学生利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也应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指导学生提取教材中原始材料的信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利用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对相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谈论和分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要多督促学生总结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1] 惠民.谈新编初中历史教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案例范文5

教师回避历史活动课的原因是活动课“难上”。在历史探究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师死搬教材;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学生不会辨别和取舍史料等。下面来具体探讨一下。

一、教师备课要充分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对新教材中的历史活动课普遍不够重视,而高中生的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却明显加强,他们反感生硬的表述、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说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少年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历史活动课可以提供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机会。

活动准备的详实是前提,在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任务。如,在人民版探究活动课《模拟古罗马法庭》中,担任原告、被告、法官、律师等重要角色都要在准备阶段明确。教师要与学生一起确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的制定可以采用先民主再集中的办法,请课代表或小组长向学生广泛征询意见,在民主的基础上,决定具体活动方案,然后明确实施活动方案的要求。学生无论是以小组形式还是以个体形式完成活动课学习任务,都要制定出活动计划,计划要将活动分解为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的目标、时间及预期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要做到具体翔实。

二、教师要活用教材

我们不只有一本教材,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多个版本教材中活动课的精华部分上好一节活动课,比如,在必修二的人教版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一课可以用人民版活动课《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中的方法和案例。另外,对同一版本教材的活动课,我们也可以进行二次开发。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活动课主题的选取不一定要集中在教材中规定的几个案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同时按照自己的喜好自主安排、自行设计某一块历史专题。努力在平时常规课的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课程序,题目不必太大,时间也尽量控制在十分钟之内。

三、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实施探究活动课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指导活动的关系。按照“新课程”理念,如,在探究活动课《“黑暗”的欧洲中世纪》中为两个班设计明确的活动内容,提供要查找资料的名称;而在另外两个班只明确活动的内容不提供其他资料。结果提供资料的班对中世纪的欧洲历史从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远远比不上不提供的。究其原因提供资料的班寻找资料的方向受到限制,而且我提供的资料他们不感兴趣;而不提供的班方向、内容没有受到限制,资料的来源丰富且充实。

四、培养学生处理史料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案例范文6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初中历史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119-02

在传统的灌输式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压抑,教师简单地认为只需要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再加上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有时难以理解某一历史事件,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对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沉浸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感受历史,并对历史产生兴趣。因此,本文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是通过营造某一特定历史情境,让学生得到相应的历史体验,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可以融入对历史知识的思考,加深对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理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一、问题情境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学生较难理解、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教学难点,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对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具有非常大的作用[1]。问题情境教学法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步进入历史事件的某一特定情境,教师在逐步揭开问题的答案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时,根据这一节的教学难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创设问题情境:在法兰西第一帝国兴起时,拿破仑面对着四种人,这四种人分别是波旁王朝的残余、大资产阶级、普通法国公民以及被占领地区的人民,那么这四种人对于拿破仑的战争持什么态度?学生在讨论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深度了解拿破仑战争中各方所持的立场,根据各方立场的不同,从中了解到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并从理性角度展开对历史问题的探讨,这对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表演情境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历史。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可以采用表演情境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设置某一历史场景的表演情境,让学生代入某一历史人物的角色当中,发挥自身的表演潜力。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对角色的思考,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与历史素养[2]。例如,笔者在人教版初中历史《南北战争》这一课的讲授中,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南方庄园主的黑人奴隶,代入到黑人奴隶的角色当中,然后笔者在课堂上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让学生思考黑人奴隶在听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之后的反应,并思考他们会怎么做。学生听到表演要求之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一些学生说要立即逃跑,一些学生说要奋起反抗,一些学生说要投奔北方军队。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时候笔者对学生说“正是由于《宣言》的广泛地调动了南方黑奴的革命积极性”,学生立即理解了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并且更深入地了解了美国南北战争各方胜败的原因。学生在表演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某一历史人物,或者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在表演的过程中激发历史兴趣,对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语言情境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与学生当前的生活没有较大的关联,学生无法通过生活实践了解历史,因此,学生与历史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隔膜[3]。要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教师就需要尽量将历史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可以体会到较大的乐趣。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情境教学法,借助生动的语言描绘,将历史知识生动地串联起来,保证学生认知的连续性与趣味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并从学习历史中获得乐趣。比如,教师在讲授抗战期间战士浴血奋战的历史时,学生的情感也会被调动,与教师产生共鸣。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语言,营造良好的语言情境,让学生与教师产生相同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加关注课堂。例如,教师在教授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内容时,可以通过生动介绍女革命家秋瑾的革命事迹,让学生深刻地了解秋瑾这位英勇的革命人物。“29岁那年,秋瑾深刻地认识到了旧社会的黑暗与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挣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秋瑾毅然决然抛下舒适的家庭生活,踏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后来,秋瑾被捕,在牢狱中,她忍受着百般折磨,但是目光仍然坚毅,临死之前,她刚毅而从容,为了革命,她早已将生死抛诸身外。”学生在听教师讲授秋瑾革命事迹的过程中,纷纷对秋瑾产生了崇敬之情,全身心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从这一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利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实现教育深层次的目的[4]。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教育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例如,在《西安事变》一课教学过程中,便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在教学开展之前,教师需下载好“西安事变”的电影素材,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这不但使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背景有足够的了解,而且还能够从“西安事变”中感受到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认识到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历史,对电影中虚构的情节加以解释,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环节才不会误读真实的历史事件。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还原历史真实事件的作用,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教学深层次的意义,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将学生代入某一历史情境当中,让学生自行感悟历史,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建华.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

[2]王金保.《以情O境促教学》――探究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5(09).

[3]张娟.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为例[J].亚太教育,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