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创新教学案例范例6篇

体育创新教学案例

体育创新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 小学 体育游戏 价值取向 游戏创编

游戏,对于每个人成长的过程有着积极作用。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已经被人们所共识,他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和基本活动能力,同时也是运动技术教学不可以缺少的教学环节和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教学发展少年儿童的体育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智力与个性发展。大部分体育游戏蕴涵教育因素,从游戏的名称、内容、方法、作用、目标无不有丰富的教育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的同时又对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创编思路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为什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游戏都那么相似,那么一成不变?我们是否忽略了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一种工作,游戏是竞技吗?我们太重视游戏的结果而忽略了它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养成正确的走、跑、跳、投、攀爬、滚翻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体育教师需要创造更多更新的游戏,使游戏在孩子心中更美好,笑的更灿烂!

新课程标准在学习领域及其目标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体育教材的结构体系,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也给我们的体育游戏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创编体育游戏的价值取向

(一)体育游戏内容价值

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选择活动的成功和欢乐,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的选用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A学生的满意度高(许多游戏幼儿喜欢的游戏而小学生不一定喜欢)。B有利于基本教材的教学(人体活动的部位,组织的要求等)。C效益性强(不需要特殊的器材与场地条件等)。体育游戏的创编和组合,构成一个游戏的基本要素是活动方式,竞赛的组织与判罚规则。活动方式可以依据课的教学内容的需要自由选择和设计,判罚的内容也可以较灵活,教学手段的采用亦可为具体内容改变而改变。

(二)体育游戏组织构建价值

体育的规则都强调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它们其实都源于游戏。但是体育游戏与体育竞赛不同,游戏中的公平不单是指参与比赛的机会均等,也指取胜的机会均等。体育游戏的最终目的是承认并消除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差异,这也是学生对它喜爱有加的真正原因,它让参加者对胜利充满信心与希望。主要体现为:1.实力差异的弥补,如强弱互换,要求不一等。2.多因素组合,即不会单凭借某项素质或技能(速度,力量等)就能取胜。它可以包括个体、团体、裁判等多方因素的影响。3.不确定性,如投准,猜拳、反常动作等,结果难以预料。体育游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由学生个性差异所带来的吃不饱与跟不上之间的矛盾。

(三)体育游戏文化价值

体育游戏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本身的娱乐性质对人体生命功能必要的调节作用。快乐性是游戏的第一特征,快乐性一般通过有趣的活动方式,输赢体验,违规判罚等途径获得。通过体育游戏的矫正,人的进攻本能被规则化,透明化,游戏化,它在个性发展,人际和谐,社会进步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公正与公平,利己与守则,分享又共承,在个体社会化活动中,让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体育游戏的创编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具有思想教育价值是创编游戏时必须考虑的一条重要原则。无论游戏的名称、内容、方法、规则、情节还有评价等方面都应该考虑目的性、教育性、避免丑化、庸俗化、肤浅化等不健康、不文明的做法。游戏是针对学生意志品质还是行为习惯,是针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还是学生个性,或者我们同时兼顾多个目标,总之教育的目的性应该明确。

(二)健身性原则。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可以脱离体育学科的特点。它必须具备通过游戏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游戏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技术含量,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不重视其健身价值,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不能称之为体育游戏。

(三)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又称娱乐性原则。如果游戏富有趣味性,会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同学们自始自终,全力以赴的参加活动,游戏越新颖,竞争性越强,情节越生动,趣味性越强。

(四)针对性原则。创编游戏必须明确游戏的对象,不同的对象对游戏的要求有很大差异。男生喜欢的游戏女生不一定喜欢,小学低段生喜欢的游戏小学高段学生未必感兴趣,适合少数人活动的游戏,不一定适合班级教学。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龄组的同学的生理,心理以及班级的特点,创编具有实效性的体育游戏。

(五)安全性原则。由于体育游戏大多借助器材,道具和障碍进行活动,就必须考虑安全因素。一是场地器材的安全。二是游戏动作本身的安全。三是组织教学的安全。因此在游戏动作的设计,规则的制定,组织方法的运用以及场地器材的选择上,保证游戏的安全。

(六)可操作性原则。要求创编的游戏简单易行,便于组织开展而有运用价值,不必花较多的讲解,示范和组织时间,不需要贵重或种类繁多的器材,凡身体正常的人都可以参加,学生很快就能投入运动之中。

三、体育游戏的创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以及现代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不断变化和发展,体育有本身也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怎样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创编体育游戏,改编现成的体育游戏使之更有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育游戏的创编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对原有体育教材中的游戏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新游戏,焕发新活力。

案例一 母鸡爱小鸡

操作过程:

甲乙两人分别为老鹰和母鸡。面对面站立,母鸡身后有一小鸡,老鹰可以用手和脚赶小鸡出窝即算抓住,母鸡努力保护。若抓住则互换角色。

规则:A球必须放在身后一米处。

B甲可以用假动作但不能推拉乙。

C甲四肢碰球并致使球移动,即获胜。

教学分析:

对《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进行改造,进一步加强了游戏的对抗性,而且不受人数限制,同时也解决队伍容易断开,中间的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新游戏可以让更多学生在游戏中祈祷主人翁作用,感受母爱的责任,体会成功失败的滋味。而且游戏简单易行,如实心球、篮球、排球都可以当作小鸡。

(二)从日常生活,劳动中挖掘游戏素材,创编出新颖,充满生活气息的体育游戏。

案例二 我们爱劳动

操作过程:

A清晨起床,去小河抬水,注意脚步平稳,保持正确的负重姿势。从低处抬至高处,距离30米左右(下肢运动)。

B两人一组协作锯柴,注意动作协调,拉送一致;劈锯好的柴(上肢,胸部运动)。

C两人一组开始打地桩,一人扶,一人击打;夯地基,两人共同用力夯打(腹背运动)。

D可以呼喊劳动号子,声音整齐响亮。

器材:两人一根体操棒

教学分析:

根据我们农村劳动工作的场景,对劳动的动作加以选择,提炼和虚化,进行模仿练习,感受父母劳动的艰辛,体验劳动的情景。使学生在模仿农村劳动生活的练习中,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思想教育,代替了传统的肢体准备活动,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总结

体育游戏是一种较全面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它包括人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运动技能教学有机的融合为一体,所以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一定要体现出体育游戏的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具有情节和目的性,趣味性,新颖活泼性等特点,能满足儿童少年的求新、求动、求趣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体育创新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教育 思考 创新

前言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推动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要研究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工作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但是扩招也给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的创新,探索一条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学生工作实际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教师素质创新

创新教育在教师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在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传统教育很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教师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外,应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的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锻炼出实际的能力。

二、课堂案例教学创新

我们教师就是要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创新出自己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才能为创新教育、创新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案例教学是教育工作者精心选取的典型案例,模拟再现一种仿真的情境,使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里充分感受岗位任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自主地分析案例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寻求统一答案,而是重在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来启迪学习者的智慧,帮助学生在观念的碰撞中理清思绪、独立判断、作出自主的选择,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找到答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与例子教学、例证教学不同。例子教学和例证教学是以消化理论为目的,例子和例证仅仅是为说明或证明理论的正确的;案例教学则重在讨论、思考和学生参与,是在必要的理论提示的基础上,把形成实际能力作为目的,理论在教学中只是一种必要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学生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这样,理论的工具性和培养能力的目的性就摆正了各自的位置。案例教学为培养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提高临场决策能力及综合素质,创造了有效的训练形式。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得十分突出。案例教学也在社会上要求改进教育方法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采用。因此,案例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满足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以医学文献检索课为例,首先要给学生确立这是一门实用学科的思想,学生先明白了这门课是实实在在要用到的技能,才会有更高的学习热情;然后在课堂上辅以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透彻重要的概念,比如“主题标引”这个概念就必须佐以实例讲清楚“主题词”、“副主题词”的用法以及标引原则和格式;其后还要加以讨论,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中逐渐清晰各个概念或检索方法;最后还要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检索工具找到指定命题的文献。

三、以就业工作为突破口,努力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和全员育人意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源质量、办学效益和社会信誉。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除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外,还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1986年美国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促进委员会(CAS)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获得职业信息和学习范围,扮演好候选人角色,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最满意的工作机会”。受其启发,我国就业指导应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始终,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就业咨询与服务,进行人才市场预测,提供需求信息,建立就业实践基地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正确的择业方法和技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学生毕后不能只是就业岗位的拥有者,也应该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国外很多高校十分注重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的培养,开设了一系列创业培训课程。在这方面,我国高还比较欠缺,要加强引导和教育。

结语

教学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一个方面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并结合考评体系和授课方式的创新,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才能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李华荣,李海涛,汤晓兰.论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高雅平.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04)

[3]黄晓波,陆文,沙玲,陈惠方,哈兰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03)

体育创新教学案例范文3

1.1教学目的和时机不同

传统的举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获取学科理论知识,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和佐证抽象的教育概念、原理,或者通过示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原理.基于单一原理的实例不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服务于基本理论的实例,有明显的指向性,追求共同或最佳的结论,是一种聚合性思维.因此,举例教学一般适合在具体教育理论的讲授和解读中使用.案例教学的目的则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领会案例的内涵,强调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与整合,在分析讨论中融会贯通.因而,案例教学常常在理论教学后的实践和实训中应用.案例教学更具开放性,并不要求指向统一、标准的答案,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自我考核,进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1.2实例选取不同

由于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目的不同,决定其选择的教育实例各有侧重.举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诠释理论内容,一般选择的教育故事或实例有明确的针对性,力求简短,能说明原理,有助于理解即可,不做全面拓展和深度剖析.实例过多过长,反而影响教学重点的落实.教育案例则指发生在一个特定教育情境中,蕴涵着一定道理,能启发思考,包含教育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的教育故事,并且有不同的解决办法[1].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教学的基石,主要是为了在理论教学后的实践和实训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选择的案例必须具备知识的综合性、思维的启发性、内容的时效性.首先,完整的综合性案例有利于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把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其次,案例必须具有启发性,案例本身作为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材料存在,教学中不是要学生记住案例,而是能启发学生思考,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能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在模拟的教育情境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有效迁移到以后的教育实践中.最后,案例还应该注意内容的时效性.案例必须还原当下复杂的实际教育情境,呈现实际教育问题,让学生在紧扣教育现实的案例中实事求是地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中的问题.

1.3主体角色和要求不同

师生主体角色和要求不同是举例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最本质区别.在举例教学中,师生角色单一,主客体关系分明.教师扮演“讲演者”的角色,举例是引出教学话题或佐证教育概念、原理的手段.教师只要能充分理解理论,并能选择恰当的实例对理论加以解释说明即可,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顺应理解的客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角色地位决定了举例教学往往呈现以单项交流为主的“外烁式”教学特点.案例教学则具有明显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性,教师与学生同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一方面,教师不应是教育过程的主宰者、传授者和灌输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3].教师不仅要有对案例进行甄选的能力,还必须具有组织课堂讨论的能力、灵活应对学生提问的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产生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全员参与的案例讨论中,把案例分析透彻,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掌握理论,理解实践,提升能力.同时,学生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另一个主体,要求其充分阅读指定的案例资料,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分析,据此作出自己对教育现实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案例教学需要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质是“内发式”教学的体现.

2基于教育实例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存在的误区分析

在基于教育实例开展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中,由于对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区别与联系认识不清,往往存在以下三种误区:简单等同、取而代之、泾渭分明.这些误区导致教师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不能实现既提高教学效率又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预期目标.

2.1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

对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的混淆使许多运用举例教学法的教师误认为已运用了案例教学法,认为倡导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中列举实例,简单地用“理论+实例”的方式进行教学.舒尔曼将教师知识分为三类:命题知识、案例知识及策略知识[4].简单的举例教学仅仅说明了命题知识.藉由案例教学而获得的案例知识可以补充或说明命题知识,并发展出策略知识.案例教学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举例教学.案例教学可以弥补其真实教育情境匮乏的缺陷,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理解理论,形成对实际教育问题的感受和反思,“理智地从非理智中找到逻辑,从想当然中找到理所当然”[5].

2.2案例教学取代举例教学

强调用案例教学取代举例教学往往基于对举例教学法局限性的认识,认为举例只是对理论的佐证,是单向、外烁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已与时代要求脱节,应该坚决避免.然而全程使用案例教学,往往发现在系统理论知识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下,案例教学的开展无法深入.同时组织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大量时间,同时对教师的组织、应对、引导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学效率往往受到极大影响.

2.3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简单相加、泾渭分明

如上所述,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在选用目的、使用时机、选取内容、主体角色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有许多教师只看到二者的区别,并加以生硬理解,认为案例教学一定要在实践实训环节中使用,就是要发动学生去活动,不用老师讲解举例.而教育理论的讲授和解读一定只能借助举例教学,保证效率.事实上,无论是传统举例教学还是当下大力倡导的案例教学都各有优势和局限.举例教学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抽象的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有系统、形象、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较好地增强了学生对实际教育情境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各种高层次能力,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效率往往不能同时跟进.两种教学有各自的适用性,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条件.生硬地认定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应各自为政、泾渭分明的教学方式,虽然试图发挥各自的优势,但对各自存在的局限并不能很好地加以克服.

3优化整合,构建基于教育实例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体系

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举例教学,但案例教学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举例教学.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举例教学是一种与初级学习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则是一种促进学生进行高级学习的教学方法[6].因此,在引入案例教学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同时,构建包括传统举例教学在内的基于教育实例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体系,因时制宜地加以应用,会更加有利于教师教育类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全方位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以适应我国新时期人才培养对教师的新要求.

3.1有的放矢,适时适量地选取和呈现实例

举例和案例教学的优化整合,首先在于教育实例的选取和呈现.贴切、生动的教育实例是抽象理论的最好诠释,也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应用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选取和呈现实例要做到有的放矢,适时适量,一例多用,从而活泼、高效地实现课堂教学.

3.1.1有的放矢,发挥功能教学实例的选取和呈现必须服从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目标.这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呈现实例的功能可以是:引出话题、诠释理论、佐证原理、分析应用.为何呈现,何处呈现,呈现什么例子,如何呈现,要事前合理安排,精心选择,使课堂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1.2适量选取,一例多用优选教育实例的第一要求是实例数量的控制.精辟的教育实例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大脑皮层产生优势兴奋中心,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节省时间,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同一知识点,一味列举实例,可能一时吸引学生,但显然喧宾夺主,不利于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其次,选取的实例要具有较灵活的适用性.精选能够贯穿章节的主体内容,能够多角度挖掘和拓展典型的教育实例,做到一例多用.知识是有联系的整体,经典的情境性教育实例也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在不同知识点加以灵活应用.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已经熟知的实例,服务于新的知识点可以事半功倍,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借助实例建立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3.1.3适时呈现,突破三“点”选取合适的教育实例后,就应根据实例的功能适时安排实例呈现的时间和顺序.实例呈现主要有以下 几种情况:①在导入新课时呈现.此时呈现实例,来龙去脉只需简单交代,关键在于突显人物困境或事件的争议性,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②在说明或论证概念原理时呈现.可以先呈现实例再分析或讲解概念、原理,顺应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也可以在讲完概念或原理后呈现实例,以诠释或佐证所讲的概念或原理.此时,只要呈现实例中与概念原理相应的部分即可,不强调所呈现教育实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③在策略分析的组织讨论时呈现的开放式实例则是让理性认识和具体实践接壤的有效途径.在系统理论知识的讲解中,并非各个知识点都要呈现实例,要着力突破三“点”:重点、难点、关键点.重点是课程内容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师生着力探讨的问题;难点是课程内容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关键点是课程内容中最主要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重点,设法突破难点,把握好关键点,运用最恰当的实例,使学生心领神会、茅塞顿开.

3.2以问题为中心,应用实例

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不是让学生被动地获得公式化的教育教学理论,更应强调学生结合具体的教育情境,主动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教育实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来建构知识.因此,实现举例和案例教学的优化整合,在具体应用实例的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尤为关键.借助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强调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在分析和讨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2.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应用教育实例,重在让学生体验情境知识的困境,引出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7].高水平的实例需要有高水平的问题.高水平的实例问题不仅能阐述实例的主题,揭示实例中的各种困惑,更重要的是应该有启发性,能够激起实例使用者的反思和讨论.根据朱迪•舒尔曼的分析,问题从性质上可分为开放性问题、诊断性问题、搜索性问题、挑战性问题、行动性问题、排他性问题、预测性问题、假设性问题、扩展性问题、普遍性问题等[8].教师要善于将文本或音像中的情境问题化.首先,必须源于教育实例本身.在所选教育实例中可能有一些无关信息,使问题复杂化,干扰学生的视线,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尽快进入问题情境,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其次,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问题的难度和涉及到的知识面必须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业水平相适应.

3.2.2拓展探索空间,鼓励创造思维拓展探索空间不仅指教育实例本身的探究性,更强调在课堂中是否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探索空间的有效给予才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阐述不能轻易给出结论,更不能武断地认为自己的解决方案就是最佳的.教师要有意给予一定的模糊度,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对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推测和判断.同时,教师要多提建设性意见,少进行价值判断.在教学中渗透“三三”学习理念:不满足已有结论、不从众、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敢于坚持、敢于创新.除此之外,拓展探索空间,教师还应该鼓励以学生为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要能抓住学生发言和行为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多提问,积极参与发言讨论,多提建设性意见.

体育创新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精神; 嬗变时期; 多元价值观; 案例教学; 组织;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84- 03

在高等教育课堂教学革新阶段,大学精神是课堂教学革新的精神支柱,它体现大学课堂教学的角色定位、价值观、学术观点以及引领社会新思想、新思潮的独特精神气质,是大学课堂价值观、文化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精神是高尚的、有生命力的,依凭大学精神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追求学术自由,维护大学尊严,没有被其他社会组织所取代。广大师生集聚在高等教育课堂秉承大学精神的传统,回归大学精神。如今,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改变了传统师生关系,课堂大学精神嬗变——从20世纪80年代服从分配、90年代自主择业到3G网络时代的多次就业、自主创业价值观的转变,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点,3G网络时代大学课堂价值观和文化规范直接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成败和学校的前途命运。实际上,大学精神只有真正贯彻到大学课堂中来,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课堂,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精神和一切大学理念实现的载体。我院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旅游文化区,根植在丽江社会转型和旅游经济革新的新时代,课堂大学精神必须快速转变。管理学原理课程是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培养综合管理人才必须全面提高我院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质量,管理学原理课堂组织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培养步骤,创设情境教学,理性反思教学过程,回归社会实践课堂组织,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实现管理学原理课堂组织教学的价值共享和课堂组织教学的人性化的培养目标。在日常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不断提倡创新精神的案例思考模式,在案例情景教学中提倡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运用生动的案例向每一位学生灌输社会进步和社会规范的准则,有目的、有技术、有方法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有理想的反思阶段和论证阶段,提升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案例教学中每位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堂中的任务不同,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完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课堂进行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学生能力不尽相同,教材提供信息有限,学生利用3G手机查阅相关知识点和创新思维内容,此时是教师组织3G网络资源的最佳时机。本文以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为落脚点,探析在3G网络时代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秉承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的背景下,实现案例教学课堂组织创新的有效途径,适时适度地提出导向性对策,抛砖引玉,提供相关思路,就教于关注此方面研究的学界同仁。

1 3G网络时代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的特点

3G网络时代课堂教学是基于2G时代和WAP浏览器时代的移动技术、无线技术——3G多媒体短信存储功能、3G网络环境下WAP浏览器、3G视频点播、3G在线实时互动体验服务资源基础上的课堂组织模式。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价值观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社会主流文化和大学生个性文化呈现散点变化,学生认同开放、公平、竞争,思维活跃,传统大学价值观顺从、保守的意识基本不存在,社会信仰成为学生的主流信仰,76%的学生敢作敢当,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与传统大学价值观不同,学生的务实倾向明显。在3G网络时代,管理学原理课堂大学精神处在开放和变迁的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道德观培养,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仍然是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主要方向。从案例教学课堂实践来看,传统的大学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仍体现在大学生的基本观念和小组讨论行为中,对于传统大学精神的理想仍然较推崇,在3G网络时代,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价值意向明显,不再盲目听从他人建议,有自己见解和主张。3G网络背景下,各种文化碰撞,社会群际关系和个人利益受到冲击,价值观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重商主义的社会观念,刺激了学生的金钱意识,导致了学生思维观的混乱,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占大多数,享乐主义、开放的生活观念在学生价值观体系建立,对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直接的影响。课堂大学精神成为“象牙塔”精神,学生不认同大学精神,认为那是无法实现的理想,课堂大学精神嬗变期,大学精神缺失。

2 创新的有效途径

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突出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融入3G网络资源教、学、做等环节,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的运用,构建能力、知识、素质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根据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学习特点,在3G网络环境下创新课堂组织模式,贴近课堂大学生嬗变的特点,正确树立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价值观,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案例课堂教学,整合、优化学生个性优势,增强学生道德观念、协作意识、社会意识,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向理想社会人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发展,观念改变可以塑造具有组织领导力和意见领导力的青年学生,从课堂大学生精神嬗变的特征来看,有利于塑造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2.1 创设互动教学空间

传统的案例教学空间是“是非教育”,判断原理、案例、人际关系都是“是非判断”,二元性判断是形而上学的,在3G网络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中,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打破传统大学精神二元价值观,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进行多元观念的教学,课前、课中、课后3G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在案例教学环节进行原理、行为的学习,通过3G多媒体存储、WAP浏览器信息资源分享、在线实时交流等形式,进行行动和思维的相互转化,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社会思维的互动,唤醒了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和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互动空间包括3个方面:核心价值观(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特征)、学生内在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其空间转化过程如图1所示。

案例教学组织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性,对案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深入探析,理性、乐观地参与案例小组讨论。第一,通过3G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视频、音频,训练学生听、说、动手制作案例的能力,且训练学生组织讨论信息,参与微博、网络论坛观点讨论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课前与课中不同的认知能力。第二,在案例总结时,教师通过课前预设的价值观培育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学生自身内在价值观,理性思考社会价值观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形成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的理性思维观的价值观体系。

2.2 理性反思教学冲突

参与案例教学组织的师生、3G网络环境的社会各界人士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认知层次、地域与文化特征,在思维观和价值观方面各有不同,深刻的思维假定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教师提前预设出现冲突最多的案例知识点、观念,提前冷静审视,然后在案例教学中正确倾听学生的观点和引用3G网络环境下的观点,在冲突中创新、嬗变大学精神,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人文关怀精神,超越教师之前设定的教学培养目标,无限发挥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的社群关系,开放、自由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案例教学的互动空间中获得案例教学的真理,获得课堂大学精神的精髓——思想自由,锐意进取。理性反思教学冲突路径如图2所示。

案例教学组织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社会主体价值观、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冲突,通过教师预设的价值观引导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小组制作3G网络资料:图片、文本、音频、视频整合为小组观点进而通过3G网络背景下的微博、班级空间讨论、班级课程论坛等进行多元观点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校园文化的互动、与社会网络观点进行碰撞,在案例总结课程中,通过课堂引导,学生价值观得到内化,学生的多元评价、多元观念产生,形成符合大学精神嬗变的创新精神和社会群际关系。

2.3 回归课堂实践

3G网络资源不是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的核心,案例教学组织的核心是师生教学的创新本质和教学环节的人性化。第一,以学生为案例教学的中心,通过3G网络移动教育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组织中树立教师的权威。第二,在3G网络资源的在线实时互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听和说的实体式教学,把案例教学传授的知识作为客观存在的真理追求。第三,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求知教学活动,提升师生的思想境界,创设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沟通环境,使大学教育充满灵性和活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大学精神嬗变时期的教育目标。回归课堂实践路径如图3所示。

单纯的求知路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课堂教学与移动教育方式3G网络资源的结合,教师通过预设教学情景空间进行大学精神嬗变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从单一的传递知识转变为学生求知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学生形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观基础上,创造教学品质,解放师生思维观、追求教学真理,贴近学生生活的空间。

综上所述,3G网络环境是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双向互动的空间,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预设案例教学空间,通过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形成优化、有效的师生互动空间,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园文化之间、学生与社会外界之间互动教学,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以学生个性为根本,实现理性人培育的完整教学过程。这是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创新探索和价值共享阶段,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得到培育。

3 导向性对策

3.1 以案例教学培养课堂大学精神

首先,在案例教学组织中分阶段进行创新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社会道德规范。其次,在案例教学组织体系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实现个人理想、群体理想和预设价值观的设计方案,进行课堂查找文献、分析讨论及获得案例讨论结论的导向性模式。接着,通过案例教学平凡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内化学生的价值观,根植预设的大学精神。再次, 在案例教学组织中引导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科学精神。教师课前预设案例教学环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想法的条件,在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通过3G网络资源整合、优化图书馆资源和书本资源。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反复探讨,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精神。

3.2 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

3G网络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以课堂大学精神为价值观,在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大学精神,彻底改变不适应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课堂教学组织的特征,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中运用3G网络资源和互动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植追求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价值观理念,唤醒大学生内在价值观,培育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秉承大学精神的精髓,在日常案例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创新、主动与社会各界有效沟通,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世界的能力,以自主创新为荣,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成为社会最优秀的人才。

综上所述,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随着社会的转型、科技的进步,大学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日常大学课程中要树立大学精神。在本文所探析的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时期,3G网络背景下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点滴积累,潜移默化地通过案例教学各环节的互动教学空间培育学生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观,树立有社会道德规范、社会文化、社会责任感的多元价值观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作者不详]3G网络的特点[J]. 新华文摘,2010(16).

[2] 钟志贤.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62-163.

[3] 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14.

[4] 徐华春. 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5.

体育创新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任职教育;教学方法

任职教育是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门教育。是对拟任或已任干部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进行相应的轮训,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的需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与学历教育相比,任职教育具有时间短、任务重、岗位指向性明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要进行任职教育就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而案例式教学依托丰富的既有案例,对拓展学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创新教学模式等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比较适应任职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一、在任职教育中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教与导相结合,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案例式教学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着眼互动,建立良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员与学员一道去探索,在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分享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向心力和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员提出向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是以现实问题为牵引,教员根据不同岗位学员的实际情况,将问题融入到教学案例之中,让学员对其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分析,理清头绪,揭示问题症结,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任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学员有了创新能力就能够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案例式教学中,分析案例的思路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促进思维的发散,鼓励学员从不同的思路得出结论,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

二、案例式教学理念及特点

案例式教学是指教员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选取整理案例作为阅读材料事先发给学员,先由学员课前准备,概括提炼自己的基本意见,教员上课时组织引导学员分析案例,提出问题与学员共同讨论,最后再由教员总结。案例式教学的目标就是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高度的真实性、客观性。案例式教学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是学员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决策或解决问题的地位,认真分析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学案例一定要立足实际、真实可信,这样才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此外案例还必须其有客观性,不应掺有个人倾向性意见或观念。

二是鲜明的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材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案例式教学的目标是要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单纯的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是案例答案的多元化和最佳化。案例为全体学员提供了同样的情境和信息,从同一起点出发,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当问题较为复杂时,教员可引导学员进一步思考、探索,直到能看出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为止。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的选择,可开拓学员的思路,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三、开展案例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如果将其模式化地加以滥用,都必然会带来诸多负效用,案例式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能力原则。传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员了解一定的知识,而实践教学的着眼点则主要是让学员知道如何行动。案例式教学正是二者的最佳结合,而且更注重学员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案例式教学,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案例式教学不仅重视学员学到的知识,更看重培养学员的能力。

实践原则。在案例教学中,学员一定要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分析,做出判断,而不是在做不切实际的空想。摆在面前的案例,有血有肉,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使学员完全处于一种实践之中。而且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不是

给学员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培养学员学会在实践中解决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案例式教学就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练,到实践中去”。

参与原则。高度参与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学员主动参与,案例教学才能成功。换句话说,学负参与的程度可以作为案例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据介绍,在哈佛的案例教学中,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员们为争取得到发言的机会,常常互不相让,你抢我夺,有的学员不顾教员的引导,仍然在那里唇枪舌剑。可见,在案例教学中,学员参与的程度是任何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搞好军校的任职教育,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任务。只有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规律,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将案例式教学引入到军队任职教育中,既符合任职教育的特点及规律,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工作中的疑点和难点,训练学员的推理判断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合理推进,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创造出适合军队任职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高扬、郑海燕、周胜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彰显任职教育的新理念[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7

[2]马砚斌.“研究式教学”:军事任职教育教学的新思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7.3

[3]杨剑.案例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6

作者简介:

体育创新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 自主创新 《自然辩证法》课程 案例应用

《自然辩证法》课程是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课程。2012年高教版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的编写,增加了“创新型国家”这一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针对这一内容,除了采取传统授课方法外,更适宜采取案例教学法。从学习理论看,案例就是库恩所称的“范例”,具有情境性、具体性、易迁移的特点。因此,从课程目标和定位看,《自然辩证法》课程在这部分内容的案例应选取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典型范例,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在该内容的教学设计上,我国科学家的自主创新案例有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同志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几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1]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强。自主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其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2]从广义上讲,基于本土科技知识进行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成果,都可视为自主创新的范畴。本文所探讨的科技自主创新案例主要聚焦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当代自主创新,即我国科学家在继承传统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传统的科学技术资源和方法,解决了现代科技问题,并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作出独特的原创贡献的案例。

二、我国科学家自主创新案例应用的可能性

案例教学以案例的收集为出发点。中国具有丰富的传统科技资源,几千年的科技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思想与方法,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李约瑟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洋洋洒洒七大卷三十四分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整理研究挖掘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未全部出版完成,便是中国古代科技资源极其丰富深厚的一个明证。李约瑟对此感慨道:“随着时间的流逝,证明这是一个绝对的金矿。古代和中古时代的中国科学成就,一再表明足以使人眼花缭乱。”[3]面对这座“金矿”,一些当代中国科学家的自主创新已经有力地显示了传统科学在当代的巨大价值,这些资源至少通过以下两种类型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可能。

1.传统科学思想方法解决现代科学问题的案例。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数学家吴文俊的自主创新工作。吴文俊在深刻领域与继承中国传统数学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数学和当代计算机技术,一举解决了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问题,开启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新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并被广泛运用于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学、计算机图形学、工程设计等多个不同领域[4],在国际上形成了自动推理与方程求解的“中国学派”[5],为此,他在2000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外,还有翁文波提出的包括可攻度性方法和干支法等信息预测理论与方法在天灾预测中的运用,任振球特大自然灾害触发机理研究及预测,徐钦琦提出阴阳大年生物进化论[6]等,这些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已然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科学原创力,为《自然辩证法》课程提供了丰富案例。

2.利用传统科学史料研究现代科学问题的案例。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不甚枚举。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利用历史文献资料收集冰川进退、湖泊冻结、动植物分布等资料,采用数学方法加以分析,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对气候波动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这种气象学历史研究方法开创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天文学方面,席泽宗发表的《古新星新表》,充分利用了中国古代在天象观测资料方面完备、持续和准确的巨大优越性,考订了从殷代到公元1700年间的90次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纪录,使之成为这方面空前完备的权威资料,为超新星这一天文学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开创了新局面[7]。近几十年来,利用中国古代的天象纪录研究超新星遗迹、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等许多问题,也逐渐成为热门课题,如英、美、日、韩等国都有人在研究[8]。另外,在李四光、竺可桢的编制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势必在当前的地震科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科学家自主创新案例应用的教育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课程,除了使学生梳理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其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的沟通作用,这是新版教材将“树立科学技术战略观和科学技术创新观”纳入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中国科学家在当代自主创新的案例教学,课程目标将以更具现实性和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把以上几方面的沟通作用较为集中地凸显出来,有利于体现《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科学功能、历史功能。同时,通过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案例教学,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以小见大的效果,其意义颇为深远。

1.融合研究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自2010年8月教育部出台《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试点工作方案》后,《自然辩证法》课程由原先理工类硕士生必修课调整为不分学科、专业均可学习的选修课,同时课时也有所调整。在新的课改方案下,课程面对的是人文类和理工类的研究生,根据该课程的本身特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自然辩证法》课程应搭建起科学与人文的桥梁,“通识”教育的内涵更加凸显。硕士研究生是高素质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资源。我国科学家自主创新的案例涉及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古代及现代的科学思想,具有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2.引导研究生树立自主创新意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的课程,《自然辩证法》课程面对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关注中国背景下现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自主创新问题,有助于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中国道路形成自觉思考,增强使命感和自觉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近些年的自然科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获奖的科学家个人或科研团队,并透过他们解读当前科学发展的新特点和动向,学习他们在研究时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不仅贴近研究生的科研实际,还可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技术战略观和科学技术创新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吴文俊、竺可桢、席泽宗等老一辈科学家对传统科学的创新案例,不仅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仍具有巨大价值,还在国际科学界为中国科学赢得了尊重,对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现实的科技创新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借鉴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有助于解决现代的科学问题,使他们重新认识我国的科技资源,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在课程中,以案例为切入点带动整个教学,通过生动的讲解,再配合图片再现、视频观看、分组讨论等方式充实课堂,可以达到良好效果。中央电视台十套《大家》栏目推出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特别节目《荣耀中华》,便是一个很好的视频素材。

4.提高科研创新的方法论自觉。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新的时代需要我们认真发掘中国传统科学的资源。在分析案例后,要进行必要的方法论总结和提升,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方法论自觉。例如吴文俊案例的方法论在于突破西方中心论下的科学观,以历史主义恢复古代数学的规范,但同时又不拘于本土知识传统,而是在此基础上,以西方数学为观照,以当代科技发展为创造性转化的发酵剂,融会中西,贯穿古今,为中华科学的复兴开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通过案例的方法论解读,有利于学生树立起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方法论自觉,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在当代的科技中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形成文化自觉,保持开放的姿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适应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为文化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准备与基础。

四、注意问题

案例教学重在分析。案例教学绝不是一些典型案例的简单罗列,也不是简单地播放和观看录像。录像、图片、文字、讨论等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启示,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引导与深化。因此,案例教学应在案例的分析上下工夫,真正做到深入解读,而不流于形式,起到“解剖麻雀”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吴文俊的案例进行分析时,必须围绕三点展开分析和讨论:一是在传统科学文化的教育内容上,应在与西方数学比较的前提下,讲清楚中国传统数算法化、机械化的特点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问题;二是在自主创新方法论上,讲清楚吴文俊使用的历史主义原则对古代数学的研究、以西方数学作为优秀文化资源和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创新转化手段的自觉性;三是在意义阐发上,讲清楚吴文俊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当代启发。只有凸显这几点,案例教学在上述几方面的教育功能才能很好地体现,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举一反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6:6.

[2]郭贵春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06.

[3]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李约瑟博士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文和演讲集(1944-1984)[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

[4]张维.不断创新的著名数学家――吴文俊[J].自然杂志,2007(4).

[5]吴文达.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理论及方法[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1(1).

[6]李世.科技创新与中西文化互补之我见――六个典型实例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05(4).

[7]李正风.中国科学家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概念、特征与方法[J].南京社会科学,2012(4).

[8]席泽宗.科学史十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