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毕业论文范例6篇

美术毕业论文

美术毕业论文范文1

一、美术学本科毕业论文常见问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范围不当。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题目过大、过深,不适合本科生完成,如《浅析油画前景》、《试论中国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工笔画的区别与联系》、《浅析现当代中国风景油画》,这些选题范围学生很难驾驭,此类选题写成一本专著也不为过,本科生当然难以就此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来。如果论文题目过小,论文得不到展开,则内容空泛乏味,缺少研究的目的性。也有些毕业论文内容过于陈旧,只是对以往的论文观点进行简单的重复。所以论文选题要大小适中,难易得当,这是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前提条件。 

(二)不能结合专业特点。对于美术学学生来说,理论研究没有相应的基础,实际工作经验不丰富,写作基础较差,如果不结合自身专业实际选题,势必只有到处拼凑,达不到能力培养和素质训练的教学目标。美术学毕业论文考察学生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所取得的理论知识、美学素养、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的能力,论文就是一个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讨创作实践者的理论水平。研究的内容要从自身的创作出发,阐明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 

(三)毕业论文格式不规范。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学院或所在系部都会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忽略格式要求,随意设置标题和文章的字体、字号,尤其是引用部分的问题最为常见。有的学生引用的文章内容并没有标明出处,没有注明期刊或书籍的出版社、页码,乱用标点,错别字出现频繁。主要原因是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到了毕业创作中,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四)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毕业论文有创新性才有灵魂和价值。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直接重复论述其他人现有的观点与结论,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有些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够重视,认为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应当以毕业创作为主,毕业论文只是应付了事,所以态度不端正,东拼西凑,这样很难写出具有创新性的、有价值的毕业论文。不论是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还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研究,都应当是本人经过独立思考的成果,绝对不能直接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二、美术学本科毕业论文改进措施 

(一)加强学生对选题的认识。要获得一个好的选题,需要作者在对文章的整体脉络和框架有大致的估量后,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分析提出的问题,确定自己研究的主要方向,然后才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选题。这是一个思维不断运动的过程,需要主观的思想与所要选择的事物发生共鸣,这种灵感是非常重要的。确定好选题的范围,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展开查阅,扬长避短地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因此,论文要以所学专业为主,按照选题的任务、计划和完成期限有目的、有方法地充实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同时为专业的继续深造和从事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结合专业特长兼顾兴趣开展选题。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各有所长,要选择有利于自身特长的选题来展开论文写作,能更深入地研究主攻的专业,扬长避短,易于开展。如果对某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研究起来会产生强烈的探索精神。比如自己对中外美术史的山水画和风景画比较感兴趣,就可以以中西山水和风景作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如果对国画中的仕女人物感兴趣,就可以以研究中国唐代的人物绘画作为选题。 

美术毕业论文范文2

(一)一流中央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中央高校属于国务院部门直属高等学校,简称“中央部属高校”,是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直属管理一批高等院校①。我国中央部属高校共11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共36所,B类3所,包含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共33所。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问题并制作出拥有设计感和美学形象的理想模型和解决方案,最后提交论文论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形象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互结合,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关怀情感相互交融,由此可见,艺术类专业是一种既富有美学性、实践性,又拥有科学性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几乎都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一流中央高校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总结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创新性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角度的新颖性、创造性、理论水平和现实意义、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格式的规范化都会有较高的要求。例如,江南大学作为江苏省教育部直属的一流中央高校,对各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评分标准中,指导教师评分占3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评分占50%,毕业论文(设计)总评分折算成五级计分的方法见表1。

(二)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普通高等学校,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财政或地方行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共有2500多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②。地方高校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的实力没有那么强劲,学科特色相对较弱,但是省级政府为了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来推动地方发展的软实力,极力支持高校教育。因此,在上海、江苏、广东等高等资源集中的省市,涌现出了一批可以与一流中央高校想媲美的高水平大学,例如,苏州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等。这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基本都采用统一的“334”标准,成绩采用的也是五级计分方式。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艺术性、创造性、合理性、表现手段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制作效果的要求相对减弱③。艺术类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到美学上的艺术性评判,因此,个人的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否熟练地综合运用到所学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否提出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是指导教师评判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主要条件。其次是设计(论文)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素养。从评阅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将艺术理论和设计实践结合,在通过模型或图纸等表达理念的时候,逻辑性和理论性要明确。其次是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答辩小组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回答要具有现实的艺术理论根据,思路清晰,论点明确。

(三)贫困偏远地区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贫困偏远地区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并非高校的主力专业,在带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方面并不能起到领头作用,因此非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并不会投入过多的经济支持或教育资源在此方面。例如,广西大学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判定以指导教师为主,占据45%,评阅人和答辩成绩分别占20%和25%,剩下的10%为格式的判定。在此情况下,指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影响。再如,较偏远的内蒙古大学,在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再次是格式,学生的答辩成绩即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相对来说,这种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并不完善和详细,在答辩过程中去考察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度、质量、以及撰写的水平和规范程度等,显得较为急促。

(四)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工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④。然而,民办高校因为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在艺术类专业中更是明显,因此民办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且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不是很强。同时,由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能力有限、投入资源过少、管理人员稀缺等原因,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多以教授理论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实践训练不足,使得学生比较难以兼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这一方面。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可以说是四种高校类型中最低的一个了。在字数要求上,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少于2500字,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足,有实用性和创新型,整体语言流畅。基本上只要满足以上的要求,便可以通过毕业答辩。

二、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述评

(一)美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国内美术类专业院校在艺术理论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训练上,都拥有一套相对完整且独特的教育系统,美术类院校主要将专业分为设计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本专业的毕业创作(设计),并且结合自身毕业设计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重点是强调出对本专业的毕业创作理性依据的表达,或对创作的创新性和原创性做出陈述分析。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央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传播艺术审美和引领学术构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追求的是学生自由意志的发挥和求索精神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多注重身边的环境,加强自身的自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上,篇幅的大小不做硬性规定,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展现出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的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阶段,需要考虑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性,以及选题研究完成后的可行性。创作的价值评判以对艺术传统的继承性和传承性来作为一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凸显出学生专业上的特性以及专业深度。

(二)音乐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所谓音乐学位论文,与一般音乐学术论文的定义如出一辙,“是指针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与研究后所撰写的文章”⑤。在我国对于音乐类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而且各个高校对于音乐类的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院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论文写作”课程,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更多的是讲解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和文献的查阅方法,这也使得音乐类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一般情况而言,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凸显出创新型和原创性,对于已经被进行过细致研究的论题,一般不会有更新颖的阐述,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也不会很高。其次,学生的学术敏感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很多学生的毕业选题大多是对某个研究点的粗浅认识,很少有能够为学术发展提供借鉴成果。最后,毕业设计(论文)的逻辑论证和解释说明相互参证的过程也是作为评判论文的参考标准。逻辑论证的过程如果只拥有理论而缺少富有层次的解释,论文的整体结构就会出现空洞感。同样的,只有简单的解释描述而没有足够的逻辑理论支撑,论文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十分浅薄。只有将两者兼容并蓄,贯穿于行文之中,才能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清晰,逻辑严谨。

三、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差异分析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的差异

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差异性较大,可以分为一流中央高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来进行分析研究。一流中央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证本学校一流学科的独特优势,同时带动学校院系共同进步发展。因此,艺术类专业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同样得到了重视,学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不断学习艺术类学院教育系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因此,学生受到的教育系统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并无太大差别,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上,设计的规范性、设计的创造性、选题的范围和毕业论文探讨性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类院校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偏重方向不同,综合类大学的教育以理论研究和科学竞赛为主,大多采用的理工类的设计管理模式。在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要求上,艺术类专业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出一份具有体量感的作品,设计类要求多以解决现实性问题为主,包含人文关怀性;纯艺类要求展现学生自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想法,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要求设计实践及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以毕业设计的作品入手,或深入解析创作实践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或分析问题现状,论述创作作品所蕴含的深意和未来的可行性等。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的论文常常和创作实践作品脱节,没有起到创作和理论相互交映的作用。

(二)毕业设计(论文)展示方式的差异

首先,由于综合性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学生毕业设计展览时,都将展览置于校园展馆内,主要面向校内师生进行观展,观展人数和群体狭小。其次,学生在毕业季的作品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校内布展限制了学生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师生缺乏对行业内人才需求的有效认识。与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艺术类学院每年都会进行专业性的毕业设计展览。例如,自2010年开始,九所重点美术学院便开始联合举办“‘千里之行(全国版)’活动,敏感、真实地反映出当代背景下中国学院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为我国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比照的平台”⑥。迄今为止,“千里之行”已经举办了10届,每一届的学生都展示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想法,虽然无法同“大师”作品相比,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和艺术创作空间。

(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方式的差异

综合类高校因为专业的不同性,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结果各有特点,但答辩形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形式特点进行设计,产生了一刀切的现象。学生无法在答辩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对毕业设计的理解和看法,同老师的在思想和专业上的交流大大削弱。而艺术类院校每年都会举办毕业设计展,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平台进行展示。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立不同的展厅,答辩小组可以现场观摩学生作品,听取学生对于作品的解读。涉及到交互形式的毕业设计,教师也可以进行互动体验,更好地了解学生创作的内容。整体的答辩过程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为主,以学生对创作思路的分析,整体设计概念的阐述为辅,两者紧密结合,互相映现,保障了在毕业设计和学生答辩评分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四)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目标的差异

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和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艺术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艺术理念意识的培养,都是两者进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学生在毕业之际所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和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美院所担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和周遭环境的感知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实践转化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交错,使得艺术领域也延展出了新兴学科,对于传统的延续和现代的发展的把握,使得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在错综复杂的文化交织网中,导师要在教学中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思考和探索。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受教育资源、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艺术类专业上展现出来的教育成果也是良莠不齐,因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也会因此产生差距。另外,艺术类的学科不同,所针对的标准也不同,美术类要求有实践成果和理论分析,并且二者相互交织,而音乐类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成果展示形式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展示方式、答辩方式、培养目标的差异研究,针对艺术类教育的特点,综合类高校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新型育人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湘.合并,还是另谋出路?[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06):66-67.

[2]陆莹,乐晓丹.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3,24(06):16-21.

[3]代福平.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新定位[J].纺织教育,2011,26(02):123-125+134.

[4]吴庆.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5]王建朝.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7(12):24-28.

美术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美术学;就业;认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65-01

一、重新解读美术学专业其学科的概念,及现实就业环境的矛盾性

美术学专业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培养教学和科研,美术评论和编辑、艺术管理和博物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以上是教育部大纲对于美术学这个专业的学科定位以及就业指向。我们身边很多这个专业的同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美术学本科毕业后我们能干吗?有的甚至说我们学画画的大学四年出来干什么?卖画?做艺术家?等等,显然是很无奈,很不现实。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口基数大,国家就业机制体系不健全,高校盲目扩招以及就业目标教育欠成熟,社会总体资源年限支配度趋于紧迫,此外还有大学生就业认知能力不达标,才酿成了这个社会所聚焦的问题。那么如何就业,如何正确就业,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已经成为迫在眉睫兹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尤其作为弱势就业学科群体的美术学专业的大学生,随着“艺考热”和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系)盲目大肆扩招等的现状以及这个学科所面临的就业主体是艺术市场欠成熟的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前景不容乐观,所以这个弱势就业学科的群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刻不容缓。的确我们所处的还是一个艺术事业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这样一个现实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加之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环境对美术老师的需求量很小,另外学校师资力量的稳定性和人口基数大的人口特征,能实现美育岗位的就业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美术学传统狭隘的就业去向,及多方位、宽思路的就业去向的分析

许多美术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大多选择美术老师这一岗位,比较稳定也和专业对口,虽然工薪待遇一般化但也还差强人意。还有的一部分绘画技能比较好的美术学毕业生直接开以盈利为目的个体画室继续分享“艺考热”这一蛋糕,结果是艺术生就业矛盾恶性化循环。还有的很个别的可以忽略不记数量的毕业生进入画廊、博物馆、艺术馆工作。 还有的几乎八成的毕业生只能望艺兴叹进入其他行业勉强就业或者面对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实待业在家,这些状况更加助长了大学无用论之说。对于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来说实为一件尴尬的事情。这里所说的多方位和宽思路的就业分析是我们美术专业大学毕业后要运用发散性思维,理清头绪认清形势,扩大我们的就业视野。随着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对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迫不及待,精神生活的需求将是未来生活的主流,所以我们艺术行业的潜在市场是非常广阔的,特别对于我们美术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发挥自己的美的理念有着很好的前景。

三、就业大学生软实力的探讨

不论是美术学专业的毕业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我们都将面临就业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就业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那么面向社会,我们更要反思自己的所学和这个社会是否接轨,是否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需要。在学校学习阶段除了自己按照大纲要求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这里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搞科研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沟通表达组织管理里的能力、必要的经济学管理学常识、口才交际、学识素养的养成对于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专业证书硬性指标外强化个人的软实力对于就业乃至创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对于中性职业的就业的概念及认识

我们上学受教育就是为了就业,我们也可以认清形势,努力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这时我们不妨发开眼光,抱着一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放开眼界瞄准那些中性职业,所谓的中性职业就是没有严格的专业细分,只要自己本身有一定软实力就可以应对的岗位,例如业务员、其他行业的作业员等等。端正就业动机,正确认识就业的意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大学生首先可以积累工作经验,空闲时间可以为自己进行“充电”,伺机进行二次、三次就业,或者直接创业,摸石头过河最终更好的实现就业目的。

以上论述是为了我们美术学毕业生能够更好的就业所提供的建议,对于我们应届毕业生端正就业心态,认清就业形势有着指导性的作用。最终实现我们的学生的就业梦想,为社会贡献力量,早日实现自身价值。

美术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高师院校;美术学;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体系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高师院校美术学人才培养需依据认证质量标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持续改进,保证培养出符合标准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对高师院校美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作为教育部的专项评估,主要检验高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是否具备了教师的核心能力素质,是对专业的把脉问诊。其认证特点是认证体系统一,认证方法多元,省部协同推进,高校主体责任。对于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接受认证的目的是以评促建,督促加大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推动专业内涵建设,保证美术教师的产出达到基础教育机构的要求。认证程序自下而上,由专业提交申请,教育部同意受理后委派专家进行认证。在评估是否满足必备硬件条件的基础上,认证不仅重视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教给了学生什么知识,更重视其获得了什么能力。在对美术学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考察与评价的同时,更注重对输出结果——毕业生实际掌握的美术教育技能进行综合认证。认证不是重建、脱离现实的激进式革命,而是尊重当下,继承并发展,着眼于未来的循序改进。“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高师院校美术学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紧随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步伐,培养过程重点关注学生的能力达成,及时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在学生中心方面,要求在美术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美术教育资源配置紧紧围绕“学生成才”这个核心,强调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等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本位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关注的焦点凝聚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由注重知识传授的“教”为中心,向注重学生能力养成的“学”为中心转变。在产出导向方面,要求高师院校美术学人才培养树立OBE理念,构建“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美术学专业培养基础美术教师的目标定位,明晰专业立德树人,达到美化人的培养标准和毕业要求。重点强调“三个产出”和“三个支撑”。“三个产出”指美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三个合理性产出。具体为面向基础美术教育需求制定培养目标,面向美术教育岗位要求制定毕业要求,面向毕业要求制定课程体系与课程目标。“三个支撑”分别为美术学专业毕业要求强支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强支撑毕业要求和课程教学强支撑课程目标,几者实现精准对接。在持续改进方面,要求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依据毕业生核心能力需求,对美术学专业的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结果用于明确改进目标、寻找解决措施,对培养过程做针对性改进,进而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以确保改进过程的有效实施。

二、高师院校美术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实施方式相对单一,不足以体现“学生中心”

目前,在多数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系化教学。教师存在“我要教”“已讲过”“我要管”等主观性教育观念。美术理论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极少运用优秀案例库分析、学生研讨和试讲等方式交流。学生以被动接受、记笔记等学习方式为主,课堂参与度极低,未能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美术技法课程由于专业特性,教师虽能够进行个体辅导,但更多为简单示范,或是将自身的绘画风格强加于学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绘画特色进而充分发展其审美个性。教育实习课程未能切实做好实习生需求调研,为其配备应有的软硬件资源,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此外,考核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的卷面或作品成绩,未关注学习后获得的真正能力。部分教师因个人教学和绘画风格导致评价过程主观性较强,影响学生知识学习体系的完整性。总之,相对单一的教学和考评方式,落后的管理服务意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阻碍了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人才培养体系滞后,难以凸显“产出导向”

1.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未能面向产出,相互支撑度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构成。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是培养计划的总纲。毕业要求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是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构建的风向标,是产出质量的具体要求。课程体系作为实施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是达成毕业要求的直接抓手。多数高师院校美术学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均由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等少数人拟定,没有科学论证三者的产出。三者相互支撑的合理性也欠缺。多数未参加师范专业认证的院校,培养方案还停留在培养规格上,几乎没有涉及到师范专业认证中“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2.合作与实践体系未能面向产出,走流程大于看效果基于产出导向,师范专业认证要求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建立面向产出的合作与实践体系,即与地方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建立稳定协作的协同培养机制。这种机制打破了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机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便的壁垒,提升了育人质量。目前,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实习实践基地很多,范围也很广,基本满足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一个教育实践基地的认证要求。但“三位一体”培养机制不健全,甚至没有重视协议的正规签署,协同培养广度有余、深度不足。大多教学实践环节倾向于走流程,完成教育实习实践计划,未按照产出要求严格把关。考核内容仅局限于学生的讲台技能和美术基本功,全面育人考评不够。

(三)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无法保障“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机制是对人才培养过程及结果动态监控的质量要求,是教学运行、课程体系建设、毕业要求达成、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应以“以评促建、以督促教、以查促学”的目标为指导,建立基于立美育人成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形成自查、自省、自改、自强的质量文化。目前,多数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其引导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部分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甚至停留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上,仅仅通过试卷成绩分析的手段来评价学生的培养质量。这种评价法只能笼统地看到学生的成绩优劣,不能直观地统计出学生哪方面能力的欠缺、哪个培养环节存在问题,评价结果无法进行针对性反馈。另外,在评价过程中,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极低,不能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和改进产出结果,出现闭门造车的评价模式,进而导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的供求不匹配。

三、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高师院校美术学人才培养策略

(一)改进课程与教学实施方式,强化“学生中心”

首先,将课程教授学科体系知识与技能等笼统的教学目标,改为发展学生具体美术素质与美教能力的课程目标;将课程内容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改为以课程目标达成为核心的课程实施。其次,理论教学除讲授外,需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强调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避免“灌输式”教学。应“恰当运用探究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方式,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养成。技法教学需根据美术的特性,在培养艺术共性的同时鼓励个性发展,结合探究教学进行个体针对性辅导,充分发掘学生的绘画特色,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认知。同时,要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师德养成。另外,教育实习课程应切实做好实习生需求调研,紧扣实习生需求来配置美术教育资源。良好的实习环境和专业氛围可使其更快地融入美术教师的角色。考评方式除期末卷面和作品成绩外,还应增加思政表现、沟通协作、学会反思、素质能力拓展等过程性评价,充分激发兴趣,进一步拓宽学生主体学习的渠道。围绕学生中心,争取实现“四个转变”:从“已讲过”到“已知会”,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教学目标从教会转向学会;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探究;从“我要教”到“要我教”,引导学生反思,使教师从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转向学习的促进合作者;从“我要管”到“要我管”,服务和引领意识提升,专业从管理单元转向学习支持单元。

(二)重塑“反向设计”的人才培养体系,凸显“产出导向”

1.制定面向产出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时,应严格对标包含《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六个标准的教育部文件内涵。培养目标需定位精准,符合地区基础美术教育的切实需求,体现地域办学优势,与学校办学定位相吻合。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均有高、中、低支撑的课程。课程结构应注重基础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从学生能力发展以及课程内容的衔接角度研究课程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课程设置要层层递进,美术学科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相互融合,教师教育所强调的“博通”与美术技能所强调的“精专”有机统一。在强化美术学专业特色的同时,全覆盖师范专业认证的八条毕业要求,促进学生从“学会美”到“会教美”的转化。课程内容需目标明确,体现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在此基础上,定期邀请同行专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进行评价,科学论证面向产出的合理性。2.建立面向产出的“三位一体”“双向互聘”实践体系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应加强对地方美术教育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机构加强联系,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三方深化合作,各主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将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为实习生提供更全面、全程的实践机会。三方严格规范各实践环节,加强过程性管理,对实习生提出明确的涵盖师德体验、班级管理、美术教学和美术教研,即“四涵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增强对实习生见习、实习与研习,即“三贯通”的过程性指导。除教育实习实践外,鼓励学生参与美化校园、以美育人、艺术下乡等服务地方艺术文化活动。在考核评价方面,三方共同完成学生成绩的评定,着重对“三贯通、四涵盖”素质能力进行评价。通过教育实践环节的训练,加强师范生对中学美术教师职业能力的全面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相关论文,促进学生对美术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思与进步。同时,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应探索高校和地方“双向互聘”等共同发展机制。双方导师还可将实习生纳入课题团队,共同研发基础美术教改课题、美术校本教材等,实现教学实践基地的延伸和升级,构建面向产出的合作与实践体系,发挥美术师范生岗前实习的作用。

(三)构建基于达成度的评价体系,实现“持续改进”

1.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持续改进课程目标达成度是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前提。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美教能力与综合素质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时间为结课学期期末,由任课教师进行评价。评价过程要记录翔实、针对性强,评价结果形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评价方法为定量法,采用的数据源自该课程的成绩。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用于反馈教学效果,改良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和考评办法。其协助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找准课程完善和提升空间,使改进具有针对性,保障课程教学对课程目标的有效支撑。2.基于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持续改进毕业要求达成度反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美术学科素养、教育技能和综合素质等能力特征,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美术学专业应建立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组建专门性工作组,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价。周期为每学年一次,对象为每一届所有取得毕业证书的毕业生,针对八条毕业要求,逐项进行评价,考查其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法和定性法。定量方法在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基础上进行,数据来源为支撑毕业要求的全部课程的成绩。以所有支撑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的课程成绩为依据,按照支撑度的高低进行赋值,计算毕业要求达成度。定性方法为应届毕业生调查问卷。根据每条毕业要求和指标点设计量表测评问卷,请毕业生如实对自我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评分。调查结束后,对问卷结果进行量化统计,计算出达成度。毕业要求评价的结果用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为后期培养目标的改进提供指南。3.基于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持续改进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应建立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组建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工作小组,负责调研收集利益相关方对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周期为每学年一次,对象为每一届所有取得毕业证书的毕业生,针对目标内涵指标点,逐项进行评价,考查其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内、外评价两种。内部评价基于应届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对目标内涵指标点进行逐项分析和评价。外部评价为利益相关方评价。培养目标评价的结果用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优化和完善,确保各个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以达成培养目标来实施,保障培养目标的面向产出。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应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健全基于达成度评价的持续改进机制,固定评价周期,具体化评价责任人,细化评价依据,建立可操作性强、科学有效的评价程序,建立“评价准确,反馈及时,改进有序”的闭环,形成良性持续改进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S〕.2017-10-26.

〔2〕路书红,黎芳媛.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师范专业发展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2):65-67.

〔3〕戴红,蔡春,黄宗英.OBE理念下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

美术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美术考古 专业资料室建设 地方高师美术

从学科划分上看,美术考古学是属考古学,但又与美术学科尤其是美术史联系极为密切,它是以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美术遗迹或遗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史学立场出发,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进行历史分析研究和艺术分析研究。与美术史相比,都是以美术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都需要图像解读和艺术分析研究,从这一点来看两者是一致的。只是美术考古学研究的美术品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和发掘所得,而美术史研究的美术品主要是曾经文献记载的或已有的现存实物——当然,这现存的实物也有可能是曾经或刚刚通过田野调查和发掘所得。所以,从美术研究的角度看,美术考古可以作为美术史研究的基础研究和重要方法,它可以为美术史研究寻找最新的一手资料,也可以是美术史研究的特殊角度。

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考古学专业,对美术专业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把对学生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纳入其课程计划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在地方高师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特点与发展活力在于“地方”二字,即要立足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围绕地方基础教育的要求,确立办学指导思想与发展定位。地方高师美术专业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一个专业,不仅要考虑专业自身的特点,更应该考虑到它还是地方师范院校整体的一部分,因此,专业自身的特点与“地方”的结合才是其特色发展之路。

从基础教育来看,早在2000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就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并于2004年开始在全国推广试行。新课程标准着重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旨归,致力于学生综合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是“研究性教学”成了新课改在方法上的必然选择,立足于地方实际的校本教材是各地新课改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而且还要对这些课程资源有研究,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对学生身边的地方特色的美术品进行研究的示范能力。

从具体的教育策略上看,在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家乡的文物或其他美术资源作为选题进行考察、分析、研究,不仅能有效避免抄袭、体现原创,从而保证论文质量,而且可以为学生搜集并研究地方特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资源,尽快适应当地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打下基础。

所以,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适应地方社会文化发展尤其是研究抢救地方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适应地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然,从自身来看,也是地方高师美术专业特色发展的策略。

二、“研究性教学”与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策略

事实上,美术考古在现行高师美术专业教育中是没有地位的。多年来,开设这门课的专业主要限于历史学,即使是美术史论专业方向的,也只是有师资的个别学校按选修课开设,绝大部分学校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师资也没有开这个课程的理念。所以作为课程的开设是有难度的。

面对这一现实,以“研究性教学”为理念的“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即以有梯度的理论课程设置为主线,以适当的外出考察研究为基础,以相应选题的毕业论文训练为主要手段,引导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美术考古能力应该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首先,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若干知识点作为研究选题,通过研究示范不仅使学生熟悉并逐渐掌握相关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学生对包括技法形式在内的美术相关问题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其次,以外出考察研究为基础把学生探究的目标引向现实,引向对身边或自己家乡的美术遗物的关注,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把这种关注明确为毕业论文选题。

最后,以毕业论文选题范围为研究内容,以研究探索为动力,以学术论文的写作程序为规范,培养学生初步的美术考古能力。

当然,最终学生不一定能写出地道的美术考古论文,但最起码通过这一系列训练能够熟悉甚至可能掌握美术考古的相关方法,初步具备美术考古能力。 三、专业资料室建设在美术考古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改革尤其是指向培养学生美术考古能力的改革并非易事,这是一个复杂而且具有较大难度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没有专任教师、没有专门课程。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资料室的相关文献建设将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是相关研究资料可以给学生一个很直观的示范,二是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可以给学生以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启发,三是相关记载可以给学生提供文献佐证依据。

但中国美术考古学所研究的美术遗迹和遗物涉及的领域太宽,既可以是被遗忘的或被忽视的在当时曾经代表主流的官方的美术遗迹和遗物,也可以是现在仍然存在的或即将消失的民间美术,涉及建筑、雕塑、绘画、碑刻、工艺等美术样式。对于一个地方师范院校的美术系而言,短期内备齐相关资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学生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购置相关专题文献资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以“不求齐全,但求够用”的原则,根据学生确立的地方美术考察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所涉及的范围,征集购买文献资料。

在具体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实践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选题提出相关推荐文献目录,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寻找相关文献,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可以找到老师没有推荐过的更好的文献,而这些文献资料一般情况下资料室是没有的,尤其是最新资料,是需要添置购买的。资料室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自行购买。买回的图书及时到资料室登记编目再行借阅;没有买到或不易购买的文献资料,可把目录清单汇总由资料室统一购买。同时,已经完成的学生毕业论文也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参考文献。

这样,滴水成川,慢慢积累,随着一届又一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领域的扩大,相关资料建设也会越来越完备。从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近三年(2008-2010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数据来看,有关地方美术考察类选题占毕业论文总数的比例,由2008届的4.1%增加到2010届的26.4%,其中每届良好成绩以上均占本选题的55%以上,并且都有优秀论文产生。

由此可见,不开设课程,没有专任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美术考古能力是可行的,而美术专业资料室的建设在其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注:此文系山西省2009年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DB/OL].htt.comp://202.205.178.7/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4/201001/xxgk_80348.html,2005-03-21.

美术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艺考热 美术专业 就业分析 前景展望

日前,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2010—2012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数据显示,艺术类部分专业就业率低于32%。其中,美术学专业就在其中。在这种形势下,积极寻求促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已经成为相关人士议事日程上的一项紧迫任务。有人片面地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归咎于高校扩招,以这种观点,实行艺术类招生数量的紧缩就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很显然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以高等教育远比我们发达的欧美国家为例,也出现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在校掌握的实际能力,量体裁衣,制订出适合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

一、美术学专业学生就业特点

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蜂拥而至本身并不宽敞的就业市场。不论什么专业的就业竞争都是空前。于是推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方式的转变。美术学专业更是如此。美术学专业学生就业特点如下:从生源走向看,美术教育方向毕业生进入中小学的较多,美术史论方向考研深造的较多。从地源分布看,东部高校毕业生深造的多,西部地区毕业生就业的多。从高校的优劣来看,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对口的多,一般院校毕业生改行的多。

美术类毕业生作为高校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非正规就业”也普遍存在,地方院校为了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凡能签约的,不管专业是否对口,都算就业,甚至去当服务员,卖书卖报,都列入其中。这无疑为毕业生就业统计加大了难度。四年下来,“学艺不精”的大有人在,这种“放养型”的教育方式更让一部分毕业生追求个性、渴望自由,使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单位,就业积极性差。而学艺术的学生大多个性鲜明、精神上追求自由、纯粹。物质上追求时尚和前卫,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种个性特点决定他们宁可无拘无束地漂着,也不愿固定在同一个单位里,他们大多不愿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就业协议,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连起码的劳动合同也没有签。因此,美术类专业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比普通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要高得多。

二、美术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持续十余年的高校扩招,美术学专业亦是如此。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相对来说更为严峻,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出现了许多需要梳理和应对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美术教育方向的毕业生就业则是中小学校。而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形同虚设,甚至很多农村中小学根本就没有美术课,而城镇的美术老师需求量毕竟有限,基本趋于饱和,导致美术类毕业生的签约率远远低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签约率。因此很多毕业生成为了自由工作者,比如回乡开办美术培训班,而学艺不精的甚至改行。多数学生向往从事于艺术有关的工作,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展现愿望。但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考虑到美术学习的投入高成本、美术本身的高品位、美术创作的高要求,对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远远高于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酬。他们对自己的盲目自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随着高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如今的研究生群体也是数量惊人,而用人单位更青睐具有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封死了本科生的就业出路。此外,企事业用人单位在压缩编制、裁减人员,对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过小,基层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不够以及相对艰苦的个人发展条件,使得美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呈现进退维谷的境地。

三、美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对策

政府、教育部门的主导措施是充分就业的前提。其在招生配额审批、培养质量监督、学生就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理性配额招生,促进艺术教育健康发展,高校招生工作是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承担着为高等学校选拔与输送人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既要保证教育公平,又要保证各个专业的平衡招生,这样供需双方才能和谐共生。考研、进修、出国深造等也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一大方向。据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中小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艺术师资仅占18.21%,专科学历层次的占57.36%,其余为专科以下学历。由此可见,艺术考研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筹码。另外,对于学艺不精的毕业生来说,进修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家境较好的毕业生甚至可以出国深造,两年后带着洋文凭回国更是锦上添花。大学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是提升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对于美术教育专业而言,把好生源质量外,关键在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注重实践培养过程,艺术素质过硬的教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艺术实践与创作,在实践中提升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的社会实践能力,作为美术教师,基本要求是能做到会讲课、会写文章、会画作品。同时,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要正确认清自我,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出击就业市场,不能坐等就业机遇而错失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君朝.高师艺术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