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上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上论文范文1
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具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依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愉快教学、自主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我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依据现代高中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探索。
一. 首先要正确理解“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 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以上只不过揭示了网络的资源观、工具观、媒体观,也就是说将网络作为一种硬件的“物”,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本质应当是强调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即生命观。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 术欣赏课程的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
究性学习的核心。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与地理相衔接;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的理解完全依赖生物课学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不断 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愿望,这就需要不停地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这样也是教师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
2. 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 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课题选题的指导②研究思路的指导③研究方法的指导④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例如,我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十多条。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就自定了如:从山水画看现代旅游资源、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山水画里的宗教气氛、水墨山水画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品位等优秀的选题。在确定的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
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有几位选择《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为课题的同学,在网络资源库中游历了全国著名的名山大川,饱览了以《溪山行旅图》、《潇湘图》、《庐山高图》、《华山图》等为代表的历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载了这些山水画图片以及和他们相对应的实地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资料,通过课后的编辑研究,得出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有极美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报告,他们还将课题延伸至与古代山水诗相联系,更加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神,提高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
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 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 进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式,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有这样一个实例,园林艺术和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美术中不同门类的两种形式,但是它们的那种亲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内涵将两种艺术形式联 系起来,我们的高中生在学习时感觉到了这一点。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对此建立研究性课题,学生们成立了课题组,作了具体分工安排,他们通过上网查找各类相关资料,不但查阅了著名园林建筑的图片和建筑结构图、研究了园林在中国的地域分布状况、考证了园林主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情况、下载了山水画图片与园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的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甚至连园林建筑内部陈设和匾额、楹联的内容都不放过,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通过一系列对比之后验证了课题。在围绕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能积极思 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可靠的评价。说明高中的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达到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美术欣赏的终生学习,从而达到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准的不断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人―――人的关系,教师、学生与网络是人―――物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引导、指导学生的美术欣赏学习,学 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
如下图模式: (略)
现在网络交互的方式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BBS、QQ、E—MAIL达到交流。专业的美术论坛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园地,也可以在专业论坛发表个人美术欣赏专著,譬如全国著名的七彩网美术论坛等,当然还有更加专业的艺术论坛,譬如建筑论坛里的美术论坛等,都是人气极旺的优秀论坛;QQ犹如网络电话,师生可以面对面、点对点直接对话;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或阶段性成果 及疑问编辑成超文本通过E—MAIL发到老师信箱,待教师阅读完毕给与完善的答复;还有网络留言板,教师可以通过留言板布置研究方向、策略,学生通过留言板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镇江教育网里热门网页教科教研里的艺术教育就有专门的留言板,为全市美术教师的业务交流、师生对话提供了交流平台。这些交流平台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得以迅疾和便捷。
网络技术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资源库,为高中生围绕美术欣赏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是高中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坚强后盾,为我们所有高中美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方便。那么我现在思考的是如何结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优化网络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作为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师,我现在正在学习网络技术,准备建立自己的网页,内容涵盖高中美术欣赏各课,针对教学内容建立美术欣赏图片库、编写自己的欣赏性文字、链接其他优秀的美术专业网站、建立网络留言板,在此基础上体现自己教学思想和个性。这是一个工作量巨大但极具意义的工程,但我愿意在新时代美术教学中对教学模式作新的探索,我们已经把眼光放眼到计算机远程教育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在internet环境下学会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
美术上论文范文2
1.改变美术欣赏教学展示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美术作品的展示手段,对从本质上依赖视觉听觉直观材料的美术欣赏教学而言,多媒体的应用在作品展示上是一项重大改革。传统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美术作品信息获取、处理、展示的手段匮乏,学生只能够欣赏到教材中已有的图片和介绍,教学中授课的内容多局限在教师讲解的知识本身,深入和扩充不足,学生难以对美术作品全面了解。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把图像处理功能、语音处理功能、视听操作技术集成在一起,而且把直观的语音、图像等信号转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方便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编辑、变换和存储,使得作品在展示时更加具体化、可视化和丰富多彩。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进入美术教学中后就得到快速发展,使得美术欣赏教学手段得到快速改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采用集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动画、音乐、讲解等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和多彩的展现效果,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对美术作品进行形象直观的演示,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思索和想象事物的本质及内涵,加强了美术作品信息的欣赏广度和深度,使凝固在美术作品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有效激发他们的审美主体因素和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吸引效应,进而提高其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美术欣赏教学可以巧妙地运用现代技术创造活跃真实的氛围,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学生带入美术作品欣赏的独有意境中,使学生切身体会作品的美妙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良好的美术欣赏学习状态。例如,服饰广告作品欣赏中,动态立体的场景可以促使学生感觉身在其中,从自身角度对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学习兴趣和激情容易得到激发,从而喜欢上美术欣赏。
3.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
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即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只需要在课前做好备课,将课堂上需要欣赏和讲解的知识用高质量的图像、简洁的文字、美妙的音乐和吸引人的影像等进行多媒体播放,就可以节省教学中大量的讲解、作品的变换展示、问题的解释等所需的时间;其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和讲解大量的信息,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例如,在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的美术作品时,由于他们的代表作较多,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就可以弥补传统实体化作品尺寸小、清晰度低、切换慢的缺点,在一节课中可以完美展示几十幅作品,还可以对不同作品、不同角度欣赏画面进行对比分析和演示,可以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够较多地、系统地、连续地欣赏他们的代表作品,根据欣赏进行思考和点评,达到学习的目的。又如,欣赏世界奇迹“兵马俑”,由于学生已在教材上看到过许多类似的图片和讲解,对其熟悉的同时又缺乏深层次的感受,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兵马俑”高清视频、图片、背景音乐、时代背景和风格讲解等于一体的课件,以明确的逻辑思维向学生展示大量的信息,可以减少教师的讲解,促进学生的探索和想象。
4.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多媒体技术可以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图像、声音等视觉和听觉的交互界面以及交互操作功能,便于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丰富情景和意境氛围,能够对学生美术欣赏产生多种感官上的综合刺激,使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灵活地操作学习状态和内容,以自我主动欣赏代替被动欣赏,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把电视电影播放机所具备的视听功能和计算机快捷方便的交互功能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图像、声音、语言、操作于一体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实时控制和立即反馈。在这种美术欣赏教学的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模式选择所要欣赏的内容和方式,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这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式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促使其在美术作品欣赏中提升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5.提高学生素质和理解作品内容美的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当前美术欣赏教学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和素质培养的内容。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和呈现纯洁、高尚的作品和氛围意境,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感召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接受审美教育。如人物作品徐悲鸿《愚公移山》的欣赏,配上艰辛苦难的背景和辛酸的音乐,可以让现代学生体会生活的来之不易,由此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可以有效展现出美术作品的内容美,内容美是指作者通过美术作品塑造形象,进而再现作品代表的现实生活。美术作品内容广泛,内涵深奥,令人难以理解,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的内容美。如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可以提前进行编辑,对关键部位和内容进行剪辑,逐步播放和欣赏,可以促进学生自我理解作品表现的内涵和背景等,提高其对事物内容美的理解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要先进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与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手段相比更是体现了巨大的优势,体现在创设情境、美术信息资料详尽、欣赏效果直观、教学方便快捷等方面,这些优势也明显表现在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的应用中。多媒体美术欣赏教学手段技术先进、方法新颖,它由教师在课前做好电子课件和备课工作,课堂上可以直接与学生进入作品所展示的社会情景中进行互动,教师的知识得到顺畅教授和传输,学生的欣赏和学习自主、自觉。这种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效果,还可以引导学生情感抒发,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2.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软件要精选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除了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强大功能外,更主要的在于多媒体软件多功能性,多媒体软件的精选主要包括计算机教学软件选择和美术欣赏教学课件制作。
(1)计算机教学软件的选择。
计算机教学软件主要是在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效果中起到辅助工具的作用,从教学软件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可将软件分为三类:第一类软件属于教学辅助工具。这类软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如Word、PowerPoint、Photoshop等,这些简单常用软件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较多,其中Photoshop应用十分广泛。由于美术欣赏需要大量相关的图片,同时需要在欣赏中展示出图像各种不同的效果,就需要通过Photoshop软件对其进行颜色编辑、特殊效果添加等处理,使得美术作品展现出更加抽象、逼真,具有观赏性的效果。第二类是教学功能软件的设计,一般包括教学和练习两个部分。教学部分是指由教师将需要教学的内容按类进行设计,分为不同单元模块,对各个模块嵌入美术作品的相关信息、需要传输的知识、提出的问题等;练习模块设计是指教师提供软件或端口,里面设计好美术欣赏后的题目,学生进入作答。这类软件主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操作能力。第三类软件是教学仿真系统,这种仿真教学主要是创造强烈的幻觉和真实的环境,使学生感觉自身处于美术作品作者所需要表现的思想环境下,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下对作品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欣赏。虽然这种软件技术目前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尚不成熟,应用较少,但是其效果和应用前景毋庸置疑。
(2)美术教学课件的制作。
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最主要的应用。教师可以在课件备课时,运用感性的认识理念以轻松灵活的教学方法将美术欣赏的内容展现给学生,给人带来新的感受、新的观念和思想等。然而,受到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和教师素质的影响,现在教学中绝大多数只是应用PPT做出简单的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原本提高教学质量的多媒体技术却成了教师偷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达不到良好的欣赏效果。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和制作课件,使其在质量和效果上满足美术欣赏的需要,这样的课件才能真正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制作课件中展现其强大的功能,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制作不同格式、不同风格、不同模式的课件,如顺序讲解的PPT演示型、互动教学的交互型、激发兴趣和吸引性的视频播放型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根据自身能力对应教学需求选择和设计不同的课件,确保美术欣赏的良好表现力和感染力。
3.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要灵活
网络多媒体教学成为E-Learning,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相结合手段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它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的新型教学方法模式。网络多媒体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实现美术欣赏在庞大的信息、多维的空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突破。网络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欣赏中的应用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飞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应用优势:一是美术欣赏过程中可使用的教学信息资源更为充分。它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使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美术作品相关信息资源;二是学生自主控制美术欣赏作品信息资源的倍增。网络多媒体更加注重人机交互操作,学生在老师的教学传输知识外,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知识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对喜欢的美术作品进行探索和欣赏;三是学生在美术欣赏时进行多向交流的机会增多。在自我选择美术资源进行欣赏时,可以在聊天室、论坛上发表和讨论自己的欣赏体会和观点;四是美术欣赏学习方式得到彻底改变,教学更具有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应用使得美术欣赏教学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老师可以私下组建美术欣赏学习网络小组、虚拟空间室等平台,师生可以在不同地点进行实时视频语音交流,这种开放性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各抒己见而不受影响,学生的不同意见都会得到体现和参考,也可以弥补老师教学信息的不足。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美术是造型艺术,美术欣赏教学的根本离不开大量的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美术欣赏信息和教学内容,获得了美术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是,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也由于其本身的特征和社会现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容轻视。
1.局限性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带来了方便和丰富性,但是其局限性十分明显:一是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不彻底,设施完善后得不到全面发挥,许多学校教师教学时只重视硬件忽视软件,造成了多媒体技术的浪费;二是地区间经济差距导致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学校难以配备多媒体设施,学生在美术欣赏时享受不到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乐趣和优势;三是师资力量普遍薄弱,难以掌握多媒体技术对应的图形编辑、软件编制、软件运用等,难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深入应用多媒体技术。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多媒体教学从多样化逐步向单一化转变,损害了学生的美术欣赏兴趣。多媒体教学虽然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但是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以“打开电脑多媒体→导入美术作品的课件→播放及欣赏”模式进行教学,缺乏互动教学和主动教导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二是形式花俏、内容杂乱,学生欣赏时看得眼花缭乱,造成视觉疲劳,干扰了美术欣赏的真正内涵,影响了欣赏效果;三是网络多媒体资源信息量太多太杂,学生难以把握美术欣赏的主线和关键信息,容易接受错误的观点,不但降低了美术欣赏的艺术性,而且自身理解能力和新颖观点也受到被动影响。
四、结语
美术上论文范文3
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美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讲,素质不单单是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包括很多直面人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的修养,如道德素质、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潜在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等等。特别是在心理素质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在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倾向,如逆反、好奇、注意力、兴趣、情感、动机、意志等这些将构成心理素质的总体,而这些又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发挥。
人的视觉认识是从自然主义开始的,尽管一个立体的自然场景不像是一幅图画,而一幅平面的图画都被看作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公众要求艺术家在一块想象的舞台上把生活的故事表现得栩栩如生。教师经常听到学生说:“我看懂了这幅画”,或是“我看不懂这幅画”,他们也许是仅限于理解了画的表面画了些什么内容,而不会欣赏画面内在的表现手法和含义。在这种认识方法中,丝毫没有审美气息。WWW.133229.coM艺术是以感知为基础的,人们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创造美都离不开感觉,这种感觉决不是依靠某些逻辑推理或者数字计算,比如对画面物体和人物的比例关系的把握就是如此,比例本来是数字形态的东西,我们可以依据数理逻辑变换出多种方案,但是,只有使数字形态视觉化以后,才能靠感觉来比较、推敲、判断出美与不美。而对艺术的感受力的加强,就会迅速找到它的美的所在,再从色彩上来分析,色彩的构成要素十分复杂,色彩的生理效应更为微妙,色彩美感的个性特征更强,尽管有着十分详尽的色彩理论,有着各种色表,色立体和各种配色宝典的工具手册,也只能对色彩的学习与使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后如不能落实到视觉感觉上来,总是不行的。正如音乐家对乐感的感受、舞蹈家对肢体语言的感受、书法家对笔墨挥毫的感受一样,他们无一不是凭借着一种强烈的艺术感觉来实现着艺术的升华。
具体到普通高校的美术欣赏课,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与开阔学生的审美天地,让学生感受到全面与完善的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通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美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如通过中国美术史论的欣赏,懂得各门类画种的美感特征与技法特点,懂得其透视上的高远、平远、深远和散点的运用,用墨上的浓、淡、干、湿、焦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创境达意的艺术手法。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的种类繁多,比如从种类上分:油画、中国画、水彩水粉画、版画、雕塑、建筑、民间美术、现代美术等;从时间上分,外国美术有:原始与古希腊、古罗马美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18、19世纪欧洲美术直至现代抽象艺术等,中国美术有:新旧石器时代的美术、商代青铜器、秦汉石雕、魏晋壁画以及唐以后的绘画;从作品的内容上分:人物、风景、静物、风俗画、宗教画、装饰画等;从艺术流派上分: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后面的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超越现实主义等;中国画中顾恺之的《传神阿睹》,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范宽、郭熙的《高山仰止》……这些美术欣赏的内容,可自成体系,但也有局限,教师要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寻找切入口,达到最佳效果。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建立“真实”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真实有不同的理解。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安格尔的“古典主义”,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以及非洲的木雕,中国的农民画等等,于创作者来说,都是真实的。因为每位艺术家都以自己内心中的“真实”的尺度来描绘对象。但是它们之间在观念上、风格上的差异却是相当大的。同样,作为欣赏者来讲,每个人也会因修养、知识、性格的不同而对“真实”的体系标准做出不同的判断。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英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曾十分形象地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称为“审美层”,也就是讲,看一幅画,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画面表现的内容:人物、场景或是一些抽象的符号。其次,再看一看画家是用何种方法来表现,如构图、线条、色彩、笔触以及总体的表现符号等等。最后,综合以上两点,想一想作品给你一种何样的意境,强烈程度如何,是否领悟到了一种以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体验,如果有了,那应该是基本上看懂了。
现在我们拿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来作为欣赏对象,第一眼的印象是一个安详、温和、完美的女性形象,然后知道艺术家在应用了科学的方法在绘画观念、技能上采用的独特方法。然后,将其和以“神”为主导的中世纪作品相比较,《蒙娜丽莎》那传神的眼睛和会心的微笑,是对人生的充分肯定,是对人性的赞扬,从而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类似的表现技法,在今天屡见不鲜,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历史环境下有如此成果,确实是相当有艺术价值的。
我们再以毕加索的现代作品《格尔尼卡》来欣赏,画面中的各种奇怪造型令初见者费解,然而那种具有张力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感受得到的。接下来,如果我们了解了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马是民众的象征,孩子的哭号挣扎的形象以及立体主义的基本造型方法与法则,那我们就会知道毕加索在画中表现了人民受到各种苦难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气氛,画家用犀利的笔触表达了他对法西斯的仇恨与宣泄,而立体主义就是他观察、表达事物的一种表现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美是具有多样性的,但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艺术的价值并非在于精确地摹写事物的表象,而在于表现出事物的本质以及传达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外部世界向内心精神状态发展的过程。从每个时代所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前人的成就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和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仅看懂一幅作品或是几幅作品并无太大的意义,只有通过大量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欣赏,并且使这些作品在脑子里串起来,形成一定的概念和框架,逐步建立起学生自己的审美价值系统,这才算真正地学会了欣赏。
美术是一门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艺术,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欣赏教学又是人生感知美术审美教育和美术技能教育的重要阶段。让美术从美术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学的美育教学工作立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广泛地参与审美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美育变为主动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自身精神意识的升华,对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风气也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术上论文范文4
(一)引导阶段
1.投其所好情景的创设一方面是为了更为全面真实地展现美术要素,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发地进入课堂教学中,因此情景的创设要考虑学生兴趣投其所好。美术欣赏课所创设的情景一方面要能够对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知欲望,使学生认为美术欣赏课不再枯燥,成为一种乐趣;另一方面还要紧密结合课程的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冲突与合理矛盾,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情景教学的最终目的。此外,情景的创设还应该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轻松、自由、公平、民主的情景,使学生在足够放松的情境下获得心理体验,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激发通感美术课不但要用到手和眼,还需要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来激感体验,全方位实现对美术的立体、多层次认知和理解。在实际的美术欣赏课上,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使学生调动整体感官去感受美术课。一般来说,要达到激发学生通感的效果,在情景创设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灵活地运用情感渲染方法,将情感的真实性放在首位,借助语言、实物、多媒体、实践活动等工具或手段,创设真正具备通感的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氛围。3.还原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作为主要艺术形式之一的美术,其创作更是由生活的灵感而来,因此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将美术还原于其本来真实的生活面目或背景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思路之一。结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巧妙创设情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的生活与美术欣赏结合为一体,选取生活色彩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运用到情境创设中,这样能够快速、准确地将学生引入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获取美术资源。
(二)发展阶段
1.还原物境美术不仅仅是外在物态化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感悟的传达。将美术还原物态化的原貌是美术欣赏课情景创设课所借助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美术物态还原,向学生展示美术从物态到神态再到艺术的过程,展现美术从知识产生、发展到成型的过程。美术欣赏课情景创设可以借助学生生活或经历的真实生活,在自由的状态下让学生形成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稳定的素质。2.激境情景创设得当往往能够使人迅速进入状态并引发相应情感,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人类的这一特点,善于结合课程内容创造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比如生活、习惯、经历等,让学生能够在这些细微的情感中产生情感变动,快速进入到美术欣赏课中。情境的激发可以借助多样化、丰富化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感兴趣的动画、动漫,参观小型画展,参观中国历史展览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美术欣赏课的兴趣。3.体味情境美术欣赏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艺术的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来支撑,艺术作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来填充。相对而言,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想象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之一,因此美术欣赏课的情景教学是学生从已有知识重新认知和学习,经过想象力的作用而形成新知识的过程。
(三)生成阶段
形成情感激发和情感冲动只是美术欣赏课情感教学的表层目标,这种借助情感教学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只能保留在表面,且时间短暂,无法深入内心,无法改换思维模式而使其得到拓展和升华,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教学阶段和方面使学生提升体验和结果。情感的生成和升华阶段,是通过多次阶梯性、层次性的情境设置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在进行情境的引导、发展之后,学生已经进入一个整体提升的阶段,此时再次创设生产模式的情景,使学生获得整体情感升华,是整节课整体价值的提升。
二、结果分析
美术上论文范文5
[关键词]商业化 世俗化 金石趣味
在造成的“五口通商”之后,上海自19世纪60年代起,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埠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心,号称“十里洋场”。张鸣珂《寒松阁艺琐录》中记“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由于上海经济渐趋高度发展和城市人口膨胀造成的市场繁荣,以及运动的影响,各地画家多来上海居住﹑谋生和寻求发展,上海成为全国画家最多最集中的城市。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带动了审美观点和创作思路的改变,使寓居上海的画家群体萌发了革新要求和实验新的创作实践的愿望,新的画风应运而起,形成清末民初著名的“海上画派”。
近代的“海上画派”,并不是狭指中国画中的一个风格派别,而是泛指一群敢于破格创新,甚至吸收西方手法技巧的海上画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共同开拓了海上新画风。海派在总体上呈现以下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个性鲜明;重视诗书画印诸方面的修养,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雅俗共赏;借鉴吸收外来艺术。海上画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有赵之谦﹑虚谷﹑蒲华﹑任伯年和吴昌硕等。
海上画派在题材的选取上偏向于花鸟画,其次是人物,再次山水。由于受绘画商品化的影响,海派绘画大多表现的是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性题材。WWW.133229.cOm海派画家大多擅长画花鸟,很少有人画山水画,这是因为花鸟画更能赢得市民的喜爱,容易出售。与传统的表现优游山水的林泉之志不同,其选取的多是月季﹑玉兰﹑牡丹﹑海棠﹑﹑美人蕉等以及白菜﹑萝卜﹑南瓜﹑大蒜﹑柿子﹑蟠桃﹑枇杷等具有吉庆色彩和生活气息浓的题材入画。这与上海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经济的繁荣使市民有能力购买绘画作品装饰厅堂,这样就推动了审美习惯的改变。那些寄托了人民富贵发财愿望色彩的绘画作品很符合他们的需要,而画家为了生存就必须根据主顾的需要而创作绘画作品。
海派绘画在色彩上非常鲜明,色墨浓郁而又热烈,具有浓重的商业化色彩和强烈的世俗性特点。海派绘画作品的色彩喜用民间绘画中的大红、青绿等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作画,使其风格与民间绘画的色彩格调相似,这是因为市民们大多喜欢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绘画作品。一个画家要想很容易地卖掉自己的作品,就不能不考虑市场的艺术趣味。海派画家用色浓重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和西洋绘画的影响有关。由于上海是一个“十里洋场”,海派画家的创作不可能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任伯年和吴昌硕的作品中经常用洋红色,而洋红颜料就是从西洋带来的,而任伯年的人物画受西方写生法的影响,每当外出,必备一手折,见有可取之景,就铅笔勾录。酸寒尉像中吴昌硕所穿官服,均用大块色彩渲染而成,不见一笔勾线,以没骨法画人物,凭借的是冼练而准确的写生功力,才能将人物画得形简神全。而其画的花鸟画中呈现的光影效果也是受西方绘画的影响。
海派绘画中具有强烈的金石趣味。海派起于赵之谦,他被公认为给“海上画派”之形成以决定性影响的人物。赵之谦诗书画印四绝,又精通古文字学。其书法初宗颜真卿,画则学习南北两派,书致力于篆﹑隶﹑八分以及北魏书,锤炼出流媚华妍的风格。其篆刻初学浙皖两派,融会诏版﹑碑刻﹑砖文﹑钱印﹑镜铭﹑石鼓文之类的金石文字入印,是继浙皖诸派之后大家。其印章法讲究,古劲雄厚,凝练俊美,独创新格,人称“新浙派”或“赵派”,为篆刻艺术开创了广阔前景。赵之谦的画融徐渭﹑石涛等人写意法,用鲜艳的色彩来配合放逸的笔法,加上精巧的布局,对海派后来的画家有重要影响。除了赵之谦以外,把篆隶笔法和篆刻刀法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另一杰出人物当首推吴昌硕。吴昌硕学画时博取陈淳﹑徐渭﹑朱耷﹑石涛﹑金农﹑赵之谦诸家之长,尤其推崇徐﹑朱﹑赵三家,又继承赵孟芾以来以书入画的传统,“以榴写花,草书作干”。吴昌硕的画讲究诗书画印整体的美,崇尚气势,笔力老辣而富有金石气。他以篆隶笔法和篆刻刀法融入绘画之中。吴昌硕一生最爱梅花,画了多幅梅花图,甚至将自己的性格﹑思想和人品也融在高洁清雅的梅花之中。由于他有着坚实的书法和篆刻功底,又能将他们与绘画艺术有机结合,在用色上大胆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使作品具有浓郁的金石气,别具一格,对后世写意花鸟画产生巨大的影响。
海派绘画中任伯年的人物画比较出色。任伯年出生于年代,其一生清政府都处于国弱民穷,落后挨打的风雨飘摇之中。任伯年用他的画笔曲折写出对祖国前途的担忧和山河大地的深沉感情。他常画的《关河——望萧索》﹑《故土难忘》﹑《关山在望》为直抒胸臆之作。这些画单人独马远眺前方或跪拜地上,画中萧疏寒林﹑荒漠大地一片苍凉,表达了画家的爱国热肠和忧患意识。在《观刀图》中,画面绘大树和假山旁的两个壮士和一位妇女,一位壮士正抽刀出鞘,女子则双手抱刀,三人都怒目圆瞪,似面敌欲战。画中之景是豫园点春堂的环境,三人显然是当年占据此地反抗腐朽的满清当局和洋人枪队的小刀会英雄。他在题款地指出为点春堂而作,分明是回忆当年和想象所见的人物及景象,用画笔表达一股勇气,表达自己对国家“恨铁不成钢”的怒气。
海派绘画的画法简练概括,运笔飞快。海派画家作画或没骨晕染,或勾花点叶,皆粗笔阔墨顷刻而成。海派画家这种快速作画的方法与画家的效益追求有密切关系,这种画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创作出大量的绘画作品,以满足供不应求书画市场。
海派绘画在审美境界上具有强烈的世俗情调和浓厚的生活趣味。由于海派深受绘画商品化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迎合市民欣赏的口味。赵之谦画上的“大富贵”﹑虚谷的“松鹤延年”、“紫绶金章”等皆是代表,吴昌硕画面色墨浓郁的富贵牡丹都具有很大的商业化世俗化味道。海派在题材与绘画内容上,都与传统的文人画有了截然的区别。古代文人画家所追求的超越世俗的艺术精神和优游山水之间的林泉之志在这个“十里洋场”中已没有存在的社会基础,传统萧条淡薄的艺术境界和孤芳自赏的高逸品格早已和当时上海商品社会的审美情调大相径庭。色彩灿烂﹑装饰味浓的海派绘画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大富大贵的市民精神和欣欣向荣的商业气象。
以开放发展的眼光看海派绘画,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民间绘画以及西方绘画中吸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使绘画更加符合社会的审美需要,从而成为绘画史上的又一高峰,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春明.上海艺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4(1).
美术上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文人;尚意;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92-02
文人可能是中国特有的对于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的称谓,而且这个称谓里包含着大多数中国人的追求(做一个文化人)。自隋唐开科举取士之后,便开始形成了士大夫文人阶层,这一阶层的文人们一直都很注意修养的提高,其中培养自身修养的内容就包含着有诗文、书法和绘画,这些就很明显地构成了中国文人的一大特征,就是“一体化”――官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鉴赏家为一体的全才,也可说中国的文人是具有诗情画意的政治家。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文人、士大夫所画的画,有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的兴起则在宋代,到了元代文人画进入了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文印信一逐步正式进入画面,诗、书、画、印成为一体标志文人画的完善,在明代文人画成为了画坛的主导地位,并直接影响了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与审美取向。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中国有句古话叫:“书画不分家”。元代杨维桢在《图绘宝鉴》序中,对书、画之分合,以及士大夫之书与画的沟通,有一段极精辟的说明:“书胜于晋,画胜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可以说中国的美术是“中国画”和“书法”的总和,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也从未被隔断过,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美术教育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和“书法”的同步教育的总和。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一体化”文人大家的推动,其中宋代文人的“尚意”思想对后世的美术教育影响就比较深远。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在经过晋、唐“尚韵”、“尚法”之后,于是书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所谓“尚意”,就是注重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这种重主观、重个性的美学思潮特别强调了书法艺术的抒情功能。这样,书法艺术就与人的品格性情有了直接的关系,书法的美就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神韵,即它所传达的情趣、学养、品性、胸襟、抱负等精神内涵。
如果说唐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求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和 “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宋代书法“尚意”,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是重哲理性,二是重书卷气,三是重风格化,四是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的体现。北宋四家(无论是天资极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他们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水墨画技巧,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
宋代文人们的美术作品中无不散发着“尚意”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的作品和著作,加之宋元时期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以画院为主,这样就更为集中系统地将这种“尚意”思想进行传播与发展。
《东坡题跋》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若乃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取其意气所到,说明了“意”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绘画所追求的已不再是具体的形。东坡又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其所指亦是不以形似与否为意,不以形似与否为衡量标准。即如张彦远所云:“以形似之外求其画”。这样的艺术追求下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成为士大夫文人人品才情的寄托。
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弟子(黄庭坚与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毫无疑问地也继承了苏轼的这种求“意”的思想。黄庭坚论学书,首重胸次、书卷,云:“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又云:“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说的就是要注重哲理性和注重书卷气。
南宋时期的赵希鹄在《洞天清录》古画辩云:“今名画工绝无,写形状略无精神。士夫以此为贱者之事,皆不懈为。殊不知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此岂贱者之事哉?”说的也正是文人重书卷气的尚意追求,其中也渗透着文人们的修养方式和品格修养的基本途径。这些也是区别于画工匠作之处,在宋以后广受推崇,成为文人画教育的重要思想内容。
“重意境”是“尚意”的重要特征之一,董其昌《画旨》谓:“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坡在跋王维《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世人将王维奉为文人画之祖是因为王维诗品画品的高迈,也是因为王维将诗与画融为一体进行沟通的功劳。自此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立意造境观念便成为后世文人的文化依托。苏轼、黄庭坚坚持倡导诗画一律,国子监画学也例以古人诗句进行命题考试学生,其录用考试的标准发展了“师法自然”的艺术主张,即要求状物绘形的严格写实技巧,有强调立意构思。画学的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共同课有: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此外设问答(绘画理论)。可见当时的美术教育不仅关注绘画的技能技巧,也关注绘画的理论,更关注画家自身的文化修养。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画上题诗,这对之后的美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画中有诗”,不仅从立意取境的艺术品格上,也从画面的经营样式(构图)上,都对文人画有了新的要求,与书法一道,从意、象两端构筑中国文人画特殊的艺术气质。这样“重意境”的艺术要求促进了后世对画理的研究和重新思考,从而形成了中国文人画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重哲理”、“重书卷气”、“重意境”的“尚意”要求在无形中也就对艺术家进行了塑造,也就形成了注重个性发展和独创性的“重风格”的审美意识,也就在艺术追求上形成了注重艺术家个人艺术风貌的特征。注重个性发展的思想也成为了中国文人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北宋的文同、苏轼、米芾等人在文人画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上的影响,使文人画成为一股相当有影响的艺术思潮。到元代文人画达到了鼎盛时期,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滋生了厌世心理,将绘画作为个人精神调节的手段。赵孟、柯九思强调以书入画,钱选提出“士气”说,倪瓒鼓吹“自娱”思想,多数画家则将具有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作为自己的表现题材,用以标榜个人的志节情操,这样,画家的主体意识被进一步强化,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在创作中也就得到更突出的表现。宋代的“尚意”思想发展到明代被董其昌精辟总结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八个字,为后世所尚,成为中国文人画教育思想的经典概括。这一思想影响到了清代的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经赵之谦、吴昌硕影响到现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人。
宋元以后的文人都以鉴赏古人名迹、博览时贤作品、赋诗作文、品评题跋为好,题跋其书法诗文之讲究,画理书义之趣旨,品评识见之高下,都对文人画家提出了书法、诗文、理论、眼界等综合素养要求,成为文人画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总之,宋人的“尚意”审美价值中体现出来的对“哲理”、“书卷气”、“个人风格”、“意境”的重视的思想,一直以来都对后世的美术发展及美术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