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知识理论范例

美术知识理论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1

关键词:多元智力;美术高考;评价方式

美术类专业具有鲜明的特性,该类学生在培养与选拔过程中,需要不同智能或同一智能但表现形式应结合特定的评价体系给予评定,将其输送至能够发挥其自身特长或优势的学习平台。当下,美术类专业包含纯艺术和应用艺术两大类别专业,其虽有共性,也具备各自明显的个性,都需运用视觉空间智能,但又表现出不同层次。因此,在该类学生培养与选拔过程应注重教育的多元化、差异化、创造性,以便将其有效地引导及培育成才。

1多元智力理论与美术高考评价特征

1.1多元化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显著的特征体现在人的能力是多元化的,且主体不同能力也各有所长。体现在学生培养过程,应针对同一目标群体倡导开发多种评价方法,可通过多个培养目标、评价内容和指标,动态、多元地追踪学生发展过程,记录学习收获,全面地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变化。体现在结果评价时,应注重多元和区别认可相结合,弱化同一标准衡量与评定,促进创新人才选拔。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无法做到像其他学科那样统一评价标准:首先,专业学习需要多元知识结构支撑、实践的积累、差异化引导;其次,结果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多元评价[1]。

1.2多样化选择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开发每个学生的多种智力,为学生创造性地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以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为根本。美术高考评价也应关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利用好学生这一宝贵的资源,应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挖掘和激发更多学生创造的潜能。除此之外,当下社会发展市场所需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越来越受考生的关注,从多元化提供发展路径来看,不应该让单一的考试方式牵着学生走,以免被动接受美术高考评价,错失多样化发展路径。

1.3创造力塑造

多元智力理论评价观认为个体智力具有独特性,是学生发展的原本状态,具备创造性的前提。美术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差异化培养是尊重学生天性和培育创新创造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因此,集聚科学和多元的美术高考评价体系,才能兼顾美术考生的共性与个性,助推贯穿于体系化的美术教育,为其提升艺术创新创造力。

2现行美术高考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2.1以应试为导向,忽视美术教育的内在价值

美术专业统考以绘画来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且占高校招录分数比例权重较大,呈现出美术考生绘画基本功过硬,文化成绩不算太差,就能顺利通过美术考试进入大学,催生了“艺考热”现象。同时,助推了校外美术培训学校快速生长,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遍布于全国各地。这种应试化的模式使得大多数美术考生来不及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训练,最后将绘画这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变得程式化,使得美术高考评价偏离了美术教育的方向[2]。不但如此,以应试为目标的美术教育片面强调知识带来分数、助力升学等功利性价值导向,使其忽视了美术教育的内在价值。

2.2过于秉持传统,缺失接纳艺术创新的勇气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美术专业统考近些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正因为美术学科的特性,其作品表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绘画方式、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使得绘画风格和特点不尽相同,存在着个别性。就现行的美术高考评价来看,主要应用于统一却又模糊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考生的学习成果,难以凸显差异化评价。从考试内容来看,全省美术专业统一考试科目为素描、色彩、速写,考试内容主要延续人物头像、静物默写、场景速写,过于单一。从评价标准来看,美术作品表现形式、手法多样,评价标准过于注重共性,个性呈现效果不突出。

2.3考试分类粗放,缺少美术高考多样化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高校专业设置越来越趋于市场需求。调研结果证实,大部分美术专业的考生也越来越关注艺术设计类专业,但当前的省美术统一考试还普遍以素描、色彩、速写为主要内容,只有单独组织校考的一些美术院校涉及设计专业分类考试[3]。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的设计专业招考时,并无针对性考试,直接导致报考设计专业的考生对当前繁多的设计专业分类概念模糊,缺失职业认知,以至于进入高校后难于与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衔接。

3构建多元的江苏美术类高考评价方式

3.1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化探索

3.1.1注重美术考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美术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仅依靠专业技能不足以支撑长远发展。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创作者作品的内涵,制约着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与认识。作为美术考生,学习的过程既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也不能忽略文化素养的提升,要端正学习态度。作为美术教育者,不断转变为提高学生理解力、鉴赏力、审美判断力的教学模式,从而拓宽学生眼界,促进尖锐洞察力和分析力的形成。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美术考生专业技能与文化课程评价机制,一定程度上提升对文化素养的要求,促使考生及教育工作者摒弃不良的美术学习观念,发挥其“指挥棒”作用。

3.1.2推进美术院校生源基地建设

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需要高校和中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建立“双向衔接式”的美术培育机制,即构建多元的美术类高考方式,需要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与高等美术教育方式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高中阶段艺术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嵌入和大学阶段人文素养培养的延续。高等院校与高中学校的联姻,将高校资源引入生源基地学校,指导开设大学先修课程、职业规划,帮助中学进行美术师资培训、学历提高,加强信息互通、联合研究,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

3.1.3加强校外美术专业素养培训的规范性

校外美术培训学校是美术教育的补充和延展。调研发现,当下考前培训机构参差不齐,缺少各方认证与监管。针对考前培训的种种乱象,应由省级权威教育部门牵头,依托工商税务设立美术培训机构认证;通过行业协会、高校组织监管力量,实行动态评级认定,向社会公布认定结果。聚集各方资源和力量助推美术培训机构良性发展,为美术考生艺术之路导航引路,发挥基础教育和高校美术教育互补的作用。

3.2考试评价形式的多元化探索

3.2.1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

美术高考功能影响着高中美术教育教学、高校选拔人才以及人才个性化成长等方面,更应强调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一方面要发挥高考内容改革导向作用,建立综合性、体系化,兼顾个性化评价的美术专业统考,为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美术教育教学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要发挥职业生涯引领作用,建立多样化、立体化评价体系,引导考生结合自身特长科学地选择高校开设的专业,对未来的个人发展规划与决策提供充分依据,进而有助于高校选拔适用性人才。

3.2.2建立完备的选拔机制

近年来,国家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改革方向,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人才选拔的“立交桥”体系。尤其是在美术生高考方面,更加注重专业统考发挥的选拔作用,优化专业统考内涵,并行“校考”方式,兼顾个性化人才选拔。探索职业教育人才选拔机制,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法,重点考查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3.2.3增设设计专业分类考试

探索针对高校专业建立专业分类考试,分为绘画、师范类专业考试和设计类,让设计类专业考试成为统考的补充,进一步丰富考生选择。专业统考参照文化考试实行“3+1”模式计入考试总分,以素描、色彩、速写三科必考课程,报考绘画、师范类专业加试美术理论,设计类的专业加试创意表现,考生可以自由选择加试考核,也可以同时报考,发挥自身特长,增加选择机会,对高校而言更趋向于科学选拔人才[4]。

3.3考试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探索

3.3.1探索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探索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一是在坚持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的原则下,建立健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针对美术考生建立学习阶段艺术理论与实践、艺术成果交流展示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二是以省美术统一考试为形式的结果性评价,通过多样化题型,融入学习导向性和职业导向性考核内容,全面铺设技能考点,确保考核内容对考生日后的应用有益。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两者结合,从专业学习到高考到发展,全方位助力美术考生发展。

3.3.2考试内容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传统的科目考试内容和默写式的考试方式很难多维度地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不利于美术高考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导向作用的发挥。为更好地考核考生的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要将传统的技能测试转化为技能应用的测试。例如,考试的内容可增加选项,素描可增加主题表现、色彩可放宽色彩表现工具、速写可加入场景描绘等,拓宽运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标准中可加入技法表现的考量。另外,建立科学合理的多级专家评价机制,既能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又能进一步提高选拔机制对于专业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效度。

参考文献

[1]于猛.我国美术高考教育改革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6(4).

[2]尹少淳.当代美术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4.

[3]杨志明.高考招生多元评价的区分效度———兼论“拼盘式”和“跨栏式”多元评价方案[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5).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2

美术理论的意义

“美术理论”的定义有两种:从广义上来讲,它是指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术基础理论;狭义而言,它单指美术基础理论。美术理论是从美术创作、艺术家及其作品,美术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总结出的规律。它主要针对美术活动而言,是人们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探索的结晶。美术理论的研究范围可概括为美术哲学和美术原理,细分则就是中西美术史、中西美术比较、美术批评、现当代艺术思潮研究、美学,等等。另外,有关美术作品的使用工具、材料、制作手法以及对绘画创作的经验总结,都是美术理论研究的内容。美术理论与其他美术学科确实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于,美术理论看似是程序化框架、大篇幅的理论总结,与美术创作无直接联系,其实不然,美术理论作为美术的一个分支,是艺术实践的产物,它的孕育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独行,其意义更不仅仅是理论而已。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美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其他的观念和目的。

艺术的发展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是与社会综合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文明传统与文化教育水平相关联的复杂而现实的问题。”从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到对美术现象的认识,再到我们自己的艺术实践,无论是初次学习还是深入剖析对象,我们都会发现学科间的交叉无处不在。人文、地理、政治、自然、社会、历史、科学等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使得美术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动手能力上,也不仅仅只是要求美术教师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功底。对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美术学习更是一个贮备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美术的发展是奇异的探索之旅,在这个旅程中会有万紫千红的景象,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东方的自然美、西方的人体美,更从一定意义上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所以,老师曾说:“美术史不仅仅是绘画史,更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发展史。”它成了人类文化最经典的组成部分。人类从不自觉到自觉,通过实践开辟出一条美术之路,顺着这条路往下走,美术观念、绘画理论自然产生。

观念一旦形成理论,理论就具备了形成体系的条件。当然,特定时期的美学观念源自各时期的哲学思想。在哲学背景下,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研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回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发展,每位艺术大师的实践和每一次绘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都建立在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先秦时期《左传》里所说图画的“使民知神奸”,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功能说,而且决定了那个时期的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中国的美学思想在此时有了一个大的转折。宗白华先生曾说:“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缕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强调的诗、书、画、印开始勃勃兴起。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在汉代之前,还处在艺术的不自觉,美术理论也是只言片语,到了魏晋时期,绘画、审美渐渐自觉。美术史上超级明星东晋顾恺之与南齐谢赫的绘画美学思想,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先锋,堪称中国美术理论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他们的理论成果无不是艺术实践的总结。顾恺之在作画时悟出,一幅画“形”美不代表画美,“神”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要求。于是他身体力行倡导“传神论”。顾恺之的“传神论”一经提出,便引来绘画界的“蝴蝶效应”,其影响从人物画,扩展到花鸟、山水画领域。谢赫在顾恺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谢赫绘画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模写”。“六法论”指引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方向。唐代以孔孟儒学为正统,绘画风貌“灿烂而求备”。张彦远强调“书画之气,皆须意气而成”,张璪从画与人的角度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荆浩的《笔法记》、郭熙《林泉高致集》为后来的山水画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和审美标准。后来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苏轼、赵孟頫、倪瓒、董其昌、石涛等人的绘画思想,都为中国美术理论添砖加瓦。

到了近现代,美术理论这个巨大的车轮凭借着自身的惯性继续向前发展,徐悲鸿、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庞薰、王朝闻等艺术大师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的绘画理论思想。这些思想凝聚了艺术大师的智慧。我们要从中吸取艺术养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中国美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美术理论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才拥有风姿卓越的面貌。当然,我们应该结合时代背景来看问题。在学习美术理论时,我们应从传统的精华中挖掘现代性的元素,因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蕴藏着现代性的萌芽。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只是全部美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博大精深的美术理论体系,我们还需要更深刻的认识。

学习美术理论不仅让我们了解已有的艺术经验总结,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利用经验的价值,利用前人对美术实践的总结来指导我们现在的实践。这就涉及两个必须:一个是我们必须重视,第二是我们必须学习。现如今,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艺术种类的相互交融,同样也带来了艺术的狂躁不安,这不能不说是对美术类师生的一个考验。实践在继续,遗憾的是美术理论却渐渐不与它齐名。作为一名正在研修美术理论的学生,我深感学习美术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惋惜美术理论课程在高校的不被重视。我曾经就美术理论的重要性这个问题问过身边艺术类的同学,从反馈中知道,他们还是偏重技法的研究。就美术而言,“重技轻理”明显是个亚健康发展状态,如果艺术类学生对本民族传统的理论精华都不甚了解,忽略传统文化知识,更不用说其他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在我们进行艺术实践的时候,没有理论指导也是盲目的实践;不能全面掌握美术知识,不重理论修养似乎只是个匠人。新时期,我们要努力做内外兼修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艺术设计师甚至艺术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内到外都彰显艺术气息,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真正融入美术,才能使科学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思想转变为更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p#分页标题#e#

美术理论的学习

学好美术理论,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于学生而言,要把美术理论放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学习,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这是其一;其二,对老师而言,要善于利用课堂激发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兴趣。在学习阶段,我们不仅要打牢美术理论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扩展我们的视野。美术理论具有抽象性,而它又是以纯粹的理论形式出现的。很多同学会误以为理论的东西只要记记背背就行了,这是学习美术理论的一大误区。美术理论作为美术一个分支,它是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死记硬背不仅浪费精力,而且,辛苦背下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解与记忆相互结合,双管齐下。把每一条理论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想想为什么每个时代所强调的美学思想不一样,为什么艺术家之间会有差别。

我们可以尝试给自己设计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有效的理论学习方法。学习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指点,特别是理论课的学习。学习美术的同学一般正规地学习美术理论是在进入大学后,但是,美术理论课程在部分院校只是以辅助课程形式出现,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美国教育学家贝斯特认为:“严格的智慧训练,有赖于优良的教学。”有优良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贝斯特在他的研究结论中也指出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由此,要想美术理论真正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适当的理论教学改革还是有必要的,如可尝试着把理论课程与绘画技法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画画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美术理论里面的知识穿插到实践课堂中,画石膏模型、速写、基本素描、静物写生、出去采风等都可以结合中西方美术理论的知识点。当然,具体阶段要具体分析,比如在初高中绘画课堂,老师会根据绘画对象的特殊性,找出其特点,并对学生进行讲解。

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把西方绘画理论中所强调的明暗、光感、体积、线条、透视和色彩等基本的绘画理论方法传授给学生。老师可以多介绍一些大师的书籍和作品给学生学习,这个方法在画画的初级阶段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期的绘画学习中,学生的画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技法也比较熟练,画面上的功夫转而可以上升为画外精神,这时候,中国美术理论的经典美学思想对艺术实践能起到指导作用。比如,在中国画人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史,根据需要选取主要画家介绍一下他的艺术风格与成就。进入大学,美术理论课程学习偏向中外美术史这部分,好在这部分史论学习有专业老师的带领,学生也就有机会对它的整体有个大概的认识。理论课内容涉及范围很广、种类繁多,特别是中国美术史里面的理论思想更是需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才能明白。教师不仅要让同学们掌握这些知识,还要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教学实践课,主要就是自己准备课题上台讲课,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角色互换。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3

美术设计类专业是当代高校艺术类一级学科范畴下的重点发展分支,也是各综合性院校及美术专业型院校重点学科。有效合理的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是该专业学生学习质量有效保障,同时,它也反映有关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本文结合该专业在当代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际中的常见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对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现状的总结为广大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提供参考进而更好地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展美术设计类学科。

关键词:

美术设计;教学方法;发展现状

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以下简称“设计类专业”)是高校美术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设计看做一种通过构想或计划,以及把这种构想或计划通过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使其视觉化、形象化的创作过程进行专业学习的分支学科。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学科设置一方面体现了美术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设计类专业更具有实用性,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即将抽象的美术表达形式具体化、实用化、功能化,这一特征使得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到的是一种实用技能。结合上述内容以及当代我国高校设计类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设计类专业的常见教学方法也恰恰迎合了设计类专业的主要特征和功能,经过笔者总结,现将当代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常见方法和其主要作用归纳如下:

一、理论教学为基础保障

设计类专业是依托美术学科发展来的分支学科,因此要想实现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就离不开教育者针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当代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在学科课程设置的编排上也反映了这一要求,而设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体现在美术理论知识和设计理论知识。设计类专业教师通过对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可以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从更为深刻的角度去用心理解美术,从现实意义上讲,学生学习中外传统美术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学生了解主流文化,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发展形势有宏观的认识和理性的理解。与美术理论相呼应的则是针对性更强的设计理论知识,相比美术理论知识,设计理论其实更为抽象,特别是教师在对某些设计元素,设计思想进行讲解时,学生并不都完全能心领神会,不过,也正是这些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元素才起到的了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作用,这部分理论知识也更为关注设计中的技巧运用,如何掌握和谐的、能反应美的、立美宜人的设计思路才是学习的重点。综上,设计类专业教师通过理论的教学是设计类学生学习的基础保障。

二、实践性教学为知识巩固

本文引言部分指出,设计类专业在研究事物美的属性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美术的实用性,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呼吁学生关注设计类专业的艺术实践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而使学生对设计的意义进行再认识以达到对理论知识所学的巩固。举例来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深入,大学授课中实用多媒体设备已不是新鲜事,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演示某一设计作品,条件更为丰富的还可以利用更为生动的实物教具进行授课,例如参观博物馆、具有鲜明特点的建筑、景观等设施。教师实施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使设计的目标作品更为直接的呈现到学生面前,同时,实践性教学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这就真正做到了“艺术理论引导艺术实践,艺术实践丰富艺术理论”。

三、互动教学确保学科活力

设计本身就是极具创作性的一个概念,枯燥乏味的说教并不符合这一学科的特点,因此互动式教学就显示出了其优势。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师主要教学发展的另一方向就是互动性教学。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在传授完基本知识后会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具体的形式包括问答、辩论、讨论等。当代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方面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在互动的形式上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上述课堂上可以使用的互动方式以外,很多院校以及专业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高校间、省市以及部级的各种艺术类作品比赛,这些竞赛类活动一方面是对作品的展评,但是从教育学的理论来看,其本质也起到了互动式教学的作用,通过竞赛活动,学生与不同地域的同专业学生进行学术上的切磋,比赛成绩的优劣本身可能使学生得到鼓励,并激发更浓厚的热情,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参赛者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比较和学习是也潜移默化地能使自身的创作能力大大提升,而这恰恰呼应了前文所述的“设计的特征”。专业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而互动学习的功能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更佳的同时也保持了美术设计类学科的活力。

四、学科交叉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设计作为美术的分支学科,必然要依托美术的有关知识作为基础。但是无论是设计还是美术都与哲学、宗教、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概念紧闭相连,教师仅单一的传授设计的相关概念是不现实的,很多设计思想、理论基础、灵感来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这是所有艺术类学科的共通特征,因此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设计本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予以考量,一些知识可能与其他学科互补,而一些则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美术设计课程的这一特征,使得教师在关注其与其他学科交叉关系时就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目前,高校设计类教师在这一点上十分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延伸了其他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自身也不断吸取更多的知识,扩大个人的知识面,以保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丰富的课题知识环境。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极为锻炼学生的辨别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必然从中扩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提升艺术创新能力。

作者:张潇予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德].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4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教育目标;教学评估;师资建设

时代不断发展,当前对于美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使得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效果受到了消极的影响。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鉴赏能力等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教育需要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升对其的重视程度,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让美术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出作用。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缺乏清楚的美术教育目标

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在美术教育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缺乏正确、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楚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就是因为高校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未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过于注重专业技法课,忽视理论课,在教学中并没有将理论以及专业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教师也只是按部就班地教授学生教材上的知识,没有发挥出有效的引导作用。最终导致高校培养出的美术专业人才和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真正达成社会效益,具备自己审美能力的学生数量更是不多。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美术教育能够清楚培养目标,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注重技巧轻视理论

高校美术教育中很注重美术技巧,而对于文化理论课则不是很重视,在这方面的时间安排不多,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十分不利。之所以会存在这种问题,就是因为高校对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标准,侧重于评价教师的技能水平,而对教师的总体素质却不是很注重。有的高校没有认识到美术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其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发挥的作用并不大,这就使得理论学习的时间很少,在学习理论时对学生缺乏管理,在这种影响下,学生自然对美术理论的学习也不是很重视,这严重影响到他们美术理论学习的效果。虽然美术技巧很重要,但是在真正的实际操作中还是需要理论基础,因此,注重技巧教学轻视理论教学的模式需要进行变革。

(三)教学质量评估措施不科学

美术学科和其他纯理论的学科存在差异,要对美术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就需要采取评估措施来实现,然而现阶段美术教育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以及问题,当前考虑的一般都是看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这一方式存在不足,无法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适应,即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措施并不能够在美术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进行运用。高校美术教育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就是为了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美术的一般规律,为学生以后的美术创作以及教学奠定基础,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绘画理论素养。以往的理论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这和理论教育的目标相背离,容易给学生带去错误的认识,让学生只注重记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将这些变成自己的理论素养。美术教育一般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操作,仅看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来进行评估,无法全面评价教学质量。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把理论和绘画实践进行有效的融合,而不单单只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以理论为中心的评估方式会对教学产生误导,让教师也过于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从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创作能力的培养,最终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单调,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高校美术教育也是一样,在教学中还是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当前时代在不断发展,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入一些现代化美术元素,进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较为枯燥和单一,就会使得教育没有活力,自然对人才培养也带去了消极的影响。虽然美术看起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和别的学科之间也有联系,当前出现了多样化的文艺思潮,但是其中的积极思想并未表现在美术教育中,教学没有创新。我国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以往的美术教育模式需要进行变革,未来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才是未来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一些美术教师也受到了影响,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影响了高校美术教育的质量以及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教学目标很重视,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能够指导课堂教学,让其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所以,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就需要注重教学目标设计。当前教学目标需要注重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主要围绕以下三点来进行。第一,需要培养可以从事美术事业的高质量人才,防止学生只有熟练的技巧却缺乏美术创造力。第二,美术教育不能以把学生培养成著名画家作为目的,而是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生活态度。第三,高校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和美术情操,促进他们的美术创造力提升。比如,在色彩静物写生练习中,教学目标就应该设计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先让学生临摹静物,在学生可以熟练应用色彩功能后,可以让他们自己搭配色彩,这就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巩固他们的美术知识。

(二)重视美术教育的人文内涵

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艺术创作技巧,还需要注重提升他们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能够得到身心发展以及深化,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形成健全的人格。美术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本质。

(三)强化美术实践教学

美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美术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比重,建立有效的美术教学体系。学校可以邀请国内外艺术家来举办主题讲座,带领学生到美术馆中临摹写生,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创作活动。学校还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建立美术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让学生能够做到学有所用。美术教学还需要把课程教学和实训项目融合到一起,学校需要积极和广告公司、媒体机构等进行合作,定期安排学生到单位进行轮岗实习,并在单位选择一些和美术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创作设计中。如果学生设计的作品可以被选用就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物质激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累计,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假期实习活动,让他们利用假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不断拓展自己。

(四)加强多元文化教育

在艺术创作中最不应该闭门造车,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就是因为吸收了多元文化的精髓才能够获得成功。因此,高校美术教学中需要强化多元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敞开心胸,积极地吸收各种文化精髓,注重多元文化的艺术价值,进而打破以往艺术创作中存在的封闭性思维问题,让学生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尊重多元文化。

(五)重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之间的联系

不同学科间其实都是存在一些联系的,美术教育也和其他学科之间有联系,所以,未来美术教育的一个趋势就是怎样正确地把握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全面发挥出这种联系的作用,让各个学科教育间能够做到优势互补,让不同科目的知识可以融合到一起。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因此,要想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就需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美术教师的素质,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让他们担当科研以及创作的重任,邀请一些重点院校的教授到学校中进行演讲或教学,定期让优秀骨干教师去进修,到企业中参与实践,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高校教育就是要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基础,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要,这关系到高校的发展。

(七)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当前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教育领域中也是如此,美术教育中也应用了信息技术,且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多媒体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可以把抽象的绘画内容变得形象,有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这一优势是其他教学手段办不到的。因此,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对多媒体进行利用,有效辅助教学,比如,在素描的教学中,学生对于透视规律的理解效果并不是很好,对学生学习来说存在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直接展示出透视规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教育是落实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需要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明确当前的教学目标,正确地把握美术教学的未来趋势,学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美术实践基地,加强和单位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效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安喆.高校美术教育的弊端与未来发展方向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形成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其本质为社会科学。但是,由于时代不断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开始渗透于社会各行各业,最终形成新型理论的体系。现代化建构主义理论中最著名的思想是真理即是创造,准确清晰地将建构主义理论表达出来。结合教育领域展开分析,这一理论明确提出学生在教育中并不是没有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将现有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框架,积极融入新知识和理念,确保学生能够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建构主义理论涉及到学习范围相对较广,例如协作、情境等内容。针对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将学习环境与理论进行总结: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教育人员要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搭建。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高校教育改革

建构主义理论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对学习问题阐释,明确提出教师指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总的来说,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学环境由情境、意义、协作与会话四要素组成。所以,进行教学改革需要与构建主义理论中学习环境相适应“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学环节中专业教师积极发挥指导、组织、促进和帮助等作用”,通过情境协作与会话搭建要素最大程度上激发高职院校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意识以及参与积极性,最终实现高校学生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建构这一目标。根据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教学改革必须要遵循四点原则:第一,树立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地位;第二,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情境创设;第三,重新认识协作教学对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第四,全面了解教学的目标是完成建构意义,并不是对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高职院校美术科目教学问题

(一)美术科目设置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美术科目教学体系相对不够完善,对美术教学方向和专业设置比较混乱,并且国内高职院校对美术科目教学认知程度差异较大。由于美术专业在教学设置和方向重点等内容上有着诸多问题,通常情况下侧重理工科目的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常见的有:动画开发设计、软件技术开发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内容,比较缺乏艺术性和理论性;侧重文史科目的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常见的有:美术理论和理论基础等内容,比较缺乏操作性和实用性。由于美术科目的设置存在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美术科目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美术教师能力受限

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存在着较大发展空间,部分以上的美术专业教师专业能力较低,由于高职院校从事美术科目教学人才占比较少,课程设置存在着其他专业讲师兼职。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对美术科目教学认知不全面,认为动画影视、计算机网络等专业与之相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术教学的现实问题,也由于严重缺乏系统专业的教材与师资力量,降低了美术教学对人才的培养效果。

(三)美术教育脱轨

受到行业市场影响,使得现代化美术更加侧重商业价值,而忽略了其艺术价值。但是在高职院校美术科目教学环节,过于强调美术艺术方面内容,对商业性内容讲解较少。这使得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学和实际行业内需求脱轨,美术专业人才也无法适应市场环境。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改革措施

构建主义理论明确提出师生作为教学主体和主导地位,强调进行课堂情景模拟教学,并且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要在积累课堂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获取课外知识。相关教育学者认为美术教学与改革研究诸多观念相符合,开始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美术科目教学中,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造力。在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下,能够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加高效地从专业教师处获取各种知识,并且将专业信息进行内化、同化以及改造等操作进行处理,更加重视学习全过程对学生创造力培养和塑造。所以,建构主义理论相较于传统教学理论有着明显差异,想要最大程度上发挥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价值,必须对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展开改革。

(一)确定美术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美术科目教学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整体教程基础与核心环节,并且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为美术教学课程指导方向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组织与选择各类教学内容。所以,确定美术教学的目标已经成为美术教学整个体系构建核心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人员需要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学习特点以及学习能力,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教学方案。相较于其他专业科目,美术专业教学更加重视对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为美术行业需求提供更多复合型人才,引导学生对深层次艺术欣赏和评估能力。现阶段,美术教学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尊重和理解多元化理论知识、树立科学审美意识。

(二)构建美术教学的课程

构建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重视美术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引导教职工树立系统观念,杜绝发生课程内容拼凑问题。综合考虑美术课程构成要素,提高各要素间交流和联系,进而形成美术教学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高职院校美术专业课程仍然处于改革的初级阶段,实现课程整合的决定因素是重视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艺术的整合,树立审美鉴赏观念,为高职学生提供相对完善的美术教学内容,从本质上提高学生认知能力、道德意识。现阶段,多数以上的高职院校在美术专业课程设定主要由专业教师自行提出,各院校存在着明显差异,并且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征,美术专业教程结构也存在着过于单一的缺陷。此外,随着教学改革脚步不断加快,更多高职院校在教程内容选择具有盲目性。美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美术理论知识,二是美术知识实践。针对教学课程进行细化,美术专业理论由写作、透视以及解剖等内容组成;美术知识实践则由人物写生、自然环境临摹以及艺术考察等内容组成。高职院校需要按照地域特征和教学现状,加强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两者间沟通联系,提高课程内容灵活性与趣味性。发扬对基础人文知识的继承,全面调动专业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深度开发专业学生潜能,并通过采用学分制考核方法来约束专业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实现美术学科整合,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基础条件。

(三)优化美术教学的设置

教师需要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方法的筛选,通过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专业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专业学生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个性鲜明的国画为题材,详细讲解国画发展历程、造型概念以及技巧流程等,分享绘画实践的技巧,帮助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国画技法。相较于公共类美术课程,美术专业教学具有更高的学术性和针对性,在实践环节教师要带动专业学生切身感受到美术科目的专业程度,训练专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积极鼓励专业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精神,并将自身创新思维和特征融入美术作业创作过程中。

(四)加大美术教学的管理

美术专业教学构建能否平稳有序的进行,取决于管理工作执行程度。所以,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对教学管理方面的监督和支持。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主要是将传统教学的模式为框架,增设艺术教育组织,并且确保其独立性。此外,与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整体教学进行整合,采用高素质和能力的教学团队,实现专业教育和公共教育目标双向落实。在院校内搭建相对理想的艺术环境,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独立的美术教育思路,实现整体教学自主性,并为美术专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采用美术教学的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下,要求教师需要全面考虑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信息,选择更加合理与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重视对专业学生美术作品各项问题的收集与分析,调整课堂教学的方法,实现对普遍问题处理和解决。搭建集观察、收集、调整以及反思为一体的理性教学格式,并按照循环教学框架进行具体内容的落实,确保专业学生学习习惯和积极性不受影响。教师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理念,选择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上激发专业学生美术创造性思维和潜能,确保学生个性化优势的形成。教师要营造更加良好的课堂沟通氛围,加强师生间教学沟通,确保实时掌握专业学生对知识掌握效果,并且顺应专美术专业发展趋向,给予专业学生建设性指导。教学模式的互交性重点体现在教师与专业学生、专业学生之间交流,教师按照课题内容营造情景模拟环境,吸引专业学生参与兴趣,并且围绕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专业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获取新知识。

(六)培养专业学生自主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也体现了高职院校美术科目教学观念的变革,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填鸭式、教条模式的缺陷问题越发明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所以,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求美术专业教学将学生的特征和个性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促进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感受到教育意义,教师要积极与专业学生沟通和交流。在学校生活中寻找专业学生优势和特长,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辅助指导。通常情况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和专业学生共同参加情境内容中,最大程度上激发专业学生潜能和创造能力。基于美术作业创造基础上,重视对更深层次美术知识的讲解和渗透,确保建构主义理论和美术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积极鼓励专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自身知识熟练运用到美术作品创作中。此外,制定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形成教学管理和约束。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调整和完善教学效果考核制度,坚持课堂教学多元性标准。例如,将美术作品写实、技法表现应用作为主要评价内容,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和观点,公正和客观的考核美术作品。鼓励专业学生自主思考与创新,逐渐形成自主创造意识,并在美术专业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伴随着构建主义理论不断深入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受到业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将构建主义理论应用在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强化专业学生审美能力、艺术基础素质以及培养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所以,美术专业实际教学内容中,教职工要重视对构建主义理论学习和掌握程度,全面了解理论内涵和本质要求,增强师生间交流和沟通。从美术专业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角度进行优化与调整,确保与专业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相符合。搭建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健康发展,并在美术领域发挥出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改革高校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0(3):49-52.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6

关键词:教赛融合;美术设计教学;红色文化文创设计

一、美术设计教学的现状

(一)知识零散,难以形成系统。目前,我国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根据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从浅入深地逐步掌握设计的基础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理论上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美术设计知识而设计的,但是在实际教学实施中,知识结构过于零散,让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美术设计知识体系。而且,美术设计专业知识之间有重合的部分,学生仅按照目前的授课方式学习,很难领悟到那部分交叉知识,不仅难以形成系统的自身知识架构,也抑制了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忽略实践 难以知行合一。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太少,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能适应考试,但是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无法独立完成作品设计。知行不合一是目前美术设计教学的通病,考虑到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无法胜任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工作的现状,需要在专业学习阶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升学生对实际产品工艺和素材运用的能力。

二、“教赛融合”美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教赛融合”是一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模式,通过教育和比赛的融合方式,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教师在比赛中教学,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鉴于我国美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可以采用“教赛融合”的方式,根据美术设计专业内容进行比赛设计,将理论知识和美术设计比赛充分结合,选择具有一定美术设计知识储备的学生参与到比赛之中,让学生在比赛中真正获得实践经验,为今后独自开展美术设计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1]。

(一)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美术设计本身除了需要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工作后需要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将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创新思维能力全部应用于产品设计之中。但很多学生无法实现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在实践中无法调用零散分布的知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屡屡受挫。“教赛融合”将美术设计知识和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设计比赛跨越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运用的界限,是对美术设计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二)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教赛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赛这种实践过程中累积了经验,为自己未来的设计之路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实践能力更强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易获得企业的青睐。不仅如此,“教赛融合”的方式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平台,更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在学习阶段设计出自己的作品,能为未来就业甚至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毕业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作品找到心仪的工作,也可以开设自己的工作室,无论什么样的方式,都能够有效缓解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提高自身就业成功率[2]。

(三)推动产品设计发展。我国大力发展“中国制造”,需要大量的高端设计人才。“教赛融合”美术设计教学模式,是将美术设计专业0CULTURE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能够培养出一批专业设计人才。当这些人才进入社会工作后,将大量新颖的创意付诸于实践,能让“中国制造”更加熠熠生辉。

三、“教赛融合”美术设计教学实践——以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为例

基于美术设计教学的现状以及“教赛融合”美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以“赛教融合”的方式引导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展知识和实践结合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篇文章以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为例,阐述以下三点措施建议,以期完善美术设计教学体系。

(一)注重学生自主构建美术设计知识体系。美术设计教学注重学生对零散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美术设计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当由学生自主完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全部观点。因此,借助红色文化文创设计比赛,以学生为自主学习主体,教师为辅,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美术设计知识体系,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模式,避免在红色文化文创设计过程中出现知识提取失败的情况,打造创新型高端美术设计人才。学生对自身知识的完善应当包括美术设计理论知识,美术设计技能知识以及跨学科的交叉知识。红色文化文创设计过程中应当涵盖这些知识类型,学生在探索红色文化文创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也为红色文化文创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对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设计思路。

(二)以比赛项目引导学生进行产品设计。在传统设计教学中,案例分析是先由教师自己收集历年来优秀的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作品,以展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因为学生缺乏自己动手设计的经验,很难理解并领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不能理解优秀作品中红色文化和文创设计产品之间的联系。真正到自己进行设计时,随意将红色文化元素和现有文创设计产品进行嫁接、拼贴,最终设计出各种不符合红色文化内涵富有创新性的文创设计产品。开展以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为主题的比赛活动,吸引学生参赛,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美术设计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能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以往的教学案例分析不同,以比赛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打破了教师单向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自己搜索以往优秀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作品,并自行分析其设计思路及优缺点,从而找到自己的设计方向,真正让学生自己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该过程中,学生因为缺乏实践经验,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多年累积的经验给予学生全面的帮助。红色文化文创设计需要在一定美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红色故事、英雄人物等红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这就涉及一些跨学科的交叉知识,在提取红色元素时,需要考虑该元素是否符合文创设计产品的外观造型、寓意以及生产可行性,这些工作需要创作者不仅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还需要有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以及设计全局的把握,这些都是身在学校中的学生所欠缺的,因而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由“纸上谈兵”到“落地”的转化,形成有价值的劳动成果。

(三)引入企业、社会多方考核内容。在红色文化文创设计形成效果图阶段,就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学生的设计思路,可以引入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建议,改善设计效果图的缺陷和不足。传统美术设计比赛的评审一般为老师、学生,主要考察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但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产品最终是要面向社会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反馈尤为重要,这是学生设计的文创产品能投入生产的关键。多方考核内容涉及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产品的艺术性、实用性、可延展性等多方面内容,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能够收获大量的有效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的提升,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市场需求,更快融入社会市场机制。对于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学习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外,对知识系统的构建、交叉学科的综合应用尤为重要,除了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这一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在实践中获取相关知识和能力。本篇文章阐述了目前美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了“教赛融合”美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并以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为例,提出了“教赛融合”的美术设计教学实践,助力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比赛中提升自主构建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欲立,李明,张利利,杨冰冰,王宁,孙景静,李玉春,王新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4):111-112.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7

作为一位从事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教师,我时常会为学生艺术理论知识的困乏而感到疑惑和惊讶。之所以会疑惑,是因为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接受高等美术教育的学生,不但要画得好,而且要对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西方的绘画思想、理论、流派等都要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而令我惊讶的是,目前许多学生大都片面地认为只要把画画好,那些理论知识都是一些玄之又玄的空话和套话而不愿花大力气学习。其实,凡是正在从事美术教学和研究的工作者都会对这种疑惑和惊讶深有感触,也会对这种现状深感忧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招生规模的扩大,此类问题愈加令人担忧。倘若任其发展,不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并找出对策,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势必会造成中国整体美术教育质量的降低,对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理论素养低的原因

具体来说,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理论素养低,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与社会、学校教育和教师素质有极大关联。

首先,学生对绘画缺乏全面认识和真正兴趣,重技法轻理论。有一些学美术的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语文、英语、数学等分数低、基础差就转而学习美术,考美术只是一种临时的决定而非发自内心的兴趣与喜爱。此外,美术类高考招生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较之其他专业相对要低,而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对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的要求又比以前更低。等这些学生考上大学以后,由于本身文化程度偏低,再加上对自己的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在专业学习时还一味看重自己所赖此考上大学的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以为只要画得好、画得像就等于学好了绘画。在思想认识上,对自己绘画技法和创作水平的提高很容易满足,觉得理论枯燥、抽象、乏味而忽略了对艺术理论的学习,致使自身对艺术的精神境界和内在本质认识不够,最终制约其创作实践水平的提高。因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目前,美术教育中最大问题是不注意人的智能、想像力以及美术思想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充实启发,更忘记了美术是人的事,必须培养出生动活泼的人,才有生动活泼作品……因之,当代美术教育,以技术培训为主,无论从培养画家,还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而言,皆不可取。”这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反思和总结。

其次,高校美术教育思想和观念陈旧,专业与课程建设缺乏理论深度,缺乏自由开放的精神和艺术创新意识。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美术系在教学安排上主观随意性很大,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严重失调,无视“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理念,较少考虑各类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从根本上对美术课程体系进行有步骤、有特色的深入研究,没有正确处理好美术课程与其他人文课程的关系,使得学生的艺术敏感度和对艺术理论能力的掌握都受到限制。

再次,高校美术教师重创作指导而轻理论引导,且自身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当前商业大潮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一些教师往往急功近利,缺乏敬业精神和教学责任感,重视对学生绘画技法的指导而忽略绘画理论的学习,不注重借鉴相邻学科的知识,视野狭窄,见识短浅,偏重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而不注重对自身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长此以往,无疑会给美术专业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

二、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学生提高理论素养的意义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指出“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完善专业教育的必要性,看到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可以解读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应用在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中,那就是要把美术专业教育完整化,不但要学习专业技能,而且要加大理论学习的力度和强度,要求我们所有的美术教师要用心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把理论学习提升到一个与技法学习同等重要的高度。因为,优秀的艺术理论是无数画家和画论家长期实践的结晶,是绘画艺术发展的航灯,使画家和观众能够在理论的指引下找到自身评判艺术的标准和方位。正如陈传席在论及傅抱石的绘画成功原因时所进行的深情、合理的论述:“他绘画之成功……其中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他精通美术史”,“古今第一流大画家没有不通美术史的……。艺术固然是以技术为基础的,但却不是以表现技术为目的,技术不过是表达画家性情的一种工具,而且这种工具还要靠人的知识修养去控制……最重要的是,美术史作为学术能丰富人的精神,充实人的心胸,提高人的品质,增益人的学问”。其中深意振聋发聩,需要每一位有志于在绘画方面有所建树的学生细细咀嚼和玩味,以期对自己有所启示。理论永远是先行的,不论它是合理的,还是有失偏颇的,它都会对现实的艺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美术界每一次大的浪潮都是由美术理论思想和观念的变革而引起的。当前诸如“中国画已经走入了穷途末路”、“中国画面临走向死亡的必然命运”、“中国画之墙非倒不可”的争论便是明证。由此,不重视理论的学习就会使我们迷失艺术的发展方向,就会使我们在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进程中患上“失语症”,进而影响艺术技法的提高和改进。中国画何去何从的问题归根结底要寄希望于绘画思想和理论的创新。因此,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性的理论研究来引领,迫切需要高等院校重视对绘画理论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学生重视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以期在将来担当起开拓绘画理论话语空间、培养绘画人才的历史重任。

三、当下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学生提高理论素养的对策

第一,美术教学和招生要有当下意识,注重学生全面知识的学习。当前几乎所有的美术教育在招生、教学上都是重视素描、速写、色彩等必需的专业训练,而忽略对学生全面知识的讲授,强调工匠式的教学而不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画家,进校后仍然整齐划一地重复着这样的训练,使得我国美术专业的学生只是拥有几本画册和美术专业书籍的技术型学生。与此相比,“西方的美术系学生美术专业的学分只占40%,文史方面的学分占40%,还有20%要到数理化等学科中去选。这就是说他们注意培养有全面知识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工匠。”更亟待解决的是,我国美术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和对绘画技法的过度关注令人担忧,我们必须要从根源和制度上改变当前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学和招生,把当下意识贯穿其中,与时俱进,积极地融入活生生的社会现实。#p#分页标题#e#

第二,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多种形式,把专业技能学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高校美术院系应该大胆革新教育理念,合理平衡美术技能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正确认识理论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学校、社会的重要影响和巨大作用,从教育体制到教育体系上给理论学习以准确定位。学校、院系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效开展理论学习,邀请校外真正具有高超理论素养的专家和学者到校开设讲座,变抽象为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理论的兴趣。

第三,抓好美术课堂教学,不断强化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是加强对学生理论学习的重要平台和直接途径。艺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应该穿插到美术专业各科教学之中,要特别强调在专业课中渗透理论研究,挖掘专业课的理论深度和内涵。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因为美术创作所要求的形象思维、直觉、灵感以及创造力等都可以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得到体现。尤其是在讲授美术史论与美术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味,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和艺术创新意识上来。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8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

工艺美术是人们经过长期生活积累下来的传统工艺技术,是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一种象征,从20世纪开始高等教育中就包含着工艺美术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却由传统的美术学学科属性转变到设计学学科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工艺美术的重要性,并对之产生兴趣,目前也有很多的高等院校开设这一专业,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工艺美术的发展需要创新,顺应时展要求,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顺应时展,首先需要增加工艺美术教育所覆盖的范围,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去思考未来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尽最大的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将工艺美术传承和发扬。

1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手工业文明在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这是每个人都不可以否认的,任何一种类型的手工艺技术都有独特性,有着专业的加工技术,从而可以制造出精美的手工艺品,通过一些合适的条件就可以永久流传,象征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但是如果要把一种手工艺技术传承和发扬是需要面对很多的现实问题,因为社会在发展,工艺技术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由于工业生产的需求,有很多的传统手工艺技术被以大工业生产为主流造物的方式所取代,当前传统的美术学学科属性已经转变到设计学学科下了。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单纯从事手工艺去谋生的人会越来越少。民间工艺是人们经过长期劳动而传承下来的,所以现在传承的角度上来说,以前工艺技术的传承方式是依靠手工艺技术去谋生的从业者,并可以通过收取徒弟的方式去将手工艺技术传承下去,例如制陶、漆艺、雕刻等等。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对于手工艺技术的传承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了解发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很多人不想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甚至不会有很好的收益,因此也就造成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的人放弃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借助外力,因此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顺应时展需求,对于人才的培养要做出思考,提出更好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将其延续和创新发展。

2当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活品味不断的提升,因此工艺美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工艺美术品的市场需求都很大,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工艺美术品所带来的作用是其发展与传承的时代,但是存在缺乏工艺美术人才的问题阻碍了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所以开展工艺美术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国家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对各方面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工艺美术方面来说,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是少数的,不符合国家所倡导的科教兴国战略。面对巨大的工艺美术品市场需求,当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不仅缺乏专业素质搞得人才,还缺乏熟练技能的人才,所以面对当前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需要做的是以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为依据,去思考工艺美术人才未来的培养方向,从而培养出更多工艺美术人才,及时抓住传承与发展工艺美术的时代机遇,得以将其发扬。目前在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缺乏培养目标,其一是有的教师只专注于基本的理论知识,没有进行实践能力训练,使实践课程也只是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复习;其二是学生没有用到艺术实践教学的教材与设备,造成了学生无法训练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及思维;其三是教师只注重最终的结果,没有关注整个过程,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其四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工艺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

当前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社会对于工艺美术人才是急需的,但是在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是不确定的,有的人认为是培养技能型的实用人才,有的人认为是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但是在我看来未来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不能单一发展,进行一概而论。未来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如果不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依据去确定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那么即使由院校开展工艺美术专业,从本质上来说也只会变成普通的美术教育,因此未来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必须充分考虑大市场需求因素,否则是毫无意义的。

3.1确定培养目标

开设工艺美术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首先应该具备清晰的培养目标,进而培养出更多的人才。面向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其实践能力,该专业的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工艺美术专业所必需的技术技能,有独立工作能力,掌握一定工艺美术理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发展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一共包括7点:(1)掌握一定的工艺美术理论知识和工艺史知识。(2)掌握绘画理论知识和技能。(3)掌握色彩理论知识和色彩搭配技法。(4)掌握基本的构图原理,具有初步的构图创作能力。(5)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修图、版式、制图等)。(6)了解工艺美术行业动态。(7)具备收集、选取艺术创作素材的能力。

3.2建立工艺美术教育体系

在我国早期开展工艺美术教育的高等院校中,其区分标准是造型门类,主要是培养从事工艺美术相关职位的人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进行的改革,国家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注重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开设上主要包括普及型和专业型,普及型工艺美术教育主要是指在中小学和学前教育中所开展的工艺美术课程,包括美术课、手工课等;专业型工业美术教育是在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是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技能及知识的,在传承与发展工艺美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交流渐渐加深,西方的设计理念被吸收和加入,造成了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教育被忽略,但是当前国家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认识到工艺美术教育是不可忽略的,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建立工艺美术教育体系,找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工艺美术教育方法,将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进行融合,进而实现本土设计创新。

3.3加强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由于我国的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工艺美术专业不可能开设所有的种类,因此所包含的范围是有限的,并且如果只开设其中的一种类型,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单一,影响到将来的就业,所以高等院校在进行工艺美术教育时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不能只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该给学生配备实践教学教材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校可以与一些工艺美术专业的公司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院校还可以结合工艺美术的课程开展一些设计比赛或者项目让学生参加,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真正的走入社会;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工艺美术的发展,增长自己的见解,学习到更多的设计方法。总而言之,院校在进行工艺美术教育时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4转变教学理念

当前工艺美术教育需要进行转变教学理念去培养出具备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从而实现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院校在进行工艺美术教育时不能采用别人现有的教学方法,不能将所有的学生放在一个模子里,工艺美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工艺美术教育形式多样化,进行开放式教学,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促进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从目前我国工艺美术的市场需求来说,我国缺乏实用型的工艺美术人才,但是如果放远目光,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应该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工艺美术人才。当然,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因此工艺美术教育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工艺美术相关的知识,培养出专业技能强,高素质,创新的工艺美术人才,不仅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发展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

参考文献

[1]杨林.文化产业背景下工艺美术高等教育改革探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16(01):67-70.

[2]张祖荣.关于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教育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6(13):91-91.

[3]许奋.当前办好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对策思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1):41-46.

[4]张建华.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现实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