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范例6篇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范文1

摘 要:大型主机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在我国高校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提出了一套主线式、模块化的大型主机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并介绍和分析了该方案在华中科技大学实施所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大型主机;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1997年,为了支持中国高校进行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大型主机技术知识在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IBM向包括我校在内的四所中国重点高校捐赠了四台IBM大型主机,用以支持大型主机课程的开设及大型主机技术的研发。虽然大型主机已在全球金融、大型制造、航空等领域占据绝对重要地位长达四十余年,世界上也有约150所高校开设了大型主机的相关课程,但在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却仍是一片空白。

作为首批参加IBM大型主机合作项目的高校,我校一直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不断探索和研究大型主机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

2 大型主机课程的主要特点

大型主机自1964年问世以来,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始终以卓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著称。然而对于大型主机技术教育而言,稳定性及可靠性的背后正是软、硬件系统的复杂性。如何将大型主机庞杂的软、硬件技术梳理清晰,并以此为基础建设符合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现状的课程体系,成为大型主机教育开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大型主机主要软、硬件技术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型主机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有:

(1) 基础理论相通

大型主机技术的基础理论在目前高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基本都有讲授,如“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原理”及“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这是因为在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中,大型主机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许多基础理论和技术都是由它奠定并发展而来的。

(2) 应用背景复杂

大型主机主要面向企业级用户,应用规模通常都非常庞大,如全球化的银行金融系统。如何让学生理解如此庞大、复杂的应用背景,对于大型主机技术教育而言是一个难点。

(3) 应用技术独特

虽然大型主机课程在基础理论方面没有任何特殊性,但其应用技术却是非常独特的,与许多目前“流行”的计算机系统大相径庭。例如:大型主机常用的操作系统并不是常见的Windows或UNIX,而是专用的Z/OS;相应的文件系统、操作方式等都有别于我们常见的计算机系统,这样的“陌生感”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4) 实践要求较高

大型主机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大型主机技术的技能,所以在实践方面要求较高。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金项目:(1)部级教改项目“大型主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高司函[2006]239号)。(2)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060037)。

(5) 课程门类众多

大型主机的软、硬件环境复杂,相应的技术课程也是门类众多,学生要具备基本的应用或管理能力,必须同时学习多门课程。理清这些课程与学生培养方向的问题,是大型主机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 大型主机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3.1 大型主机人才培养的目标

要做好大型主机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大型主机人才培养的目标。总结我校十余年的经验,我们认为大型主机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经验,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从事大型主机软件开发、适应软件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应用型国际化高级复合型IT人才”[1]。

3.2 大型主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结合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所以在制定大型主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时,我校积极与国内及国际的大型主机开发及应用企业合作,例如IBM、花旗软件、武汉钢铁集团、中国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等。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及目标方面充分征求这些用人企业的意见,并结合高校现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大型主机人才培养方向,如图1所示。

大型主机应用开发方向主要培养基于大型主机的应用软件开发人才,而大型主机系统管理方向则主要培养与大型主机系统相关的管理人才。

3.3 大型主机课程的分类

根据大型主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与方向,可以将大型主机课程分为三类:

(1) 理论基础课程

主要介绍大型主机相关的软、硬件理论基础,如:大型主机系统导论。

(2) 应用基础课程

主要介绍大型主机的基本操作、使用等,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大型主机应用技能,如:大型主机操作系统基础。

(3) 专业技术课程

面向大型主机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介绍各方向所需的专业技术内容。例如:应用开发方向的“COBOL语言程序设计”及系统管理方向的“作业管理子系统JES2”。

(4) 业务基础课程

要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还需要使学生对相关的大型主机应用的业务基础有所了解,例如面向金融信息化的“金融基础知识”。

其中,理论基础与应用基础课程对人才培养的各方向是相同的,而专业技术及业务基础课程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来进行设置。

3.4 大型主机课程体系结构

为了达到大型主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构建课程体系结构时,必须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需要:① 满足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②达到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③切合行业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④符合大学教学规律;⑤具有可操作性。

根据以上原则,并参考国外先进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我们提出了主线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所谓主线式,就是指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实现大型主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技术及创新能力为主线。而模块化则是指将不同培养方向的课程系列化,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基本的大型主机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由于现行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基本上覆盖了大型主机方向所需的基础理论,所以我们并没有专门增设基础理论课程,而是将本科生进入大型主机方向课程学习的时间定在了二年级阶段。这样,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大型主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

对于两个主要培养方向而言,应用基础课程是相同的,如表1所示。“大型主机系统导论”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大型主机软硬件系统的主要概况、应用背景及基本操作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前对大型主机系统有一个概况性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大型主机系统的整体认识。而“大型主机操作系统基础”则主要介绍大型主机的操作系统基本功能、操作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大型主机操作系统的使用、数据集的管理以及批处理作业的编写方法等基本操作技能。

从专业技术课程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应用开发方向的专业技术课程主要集中在程序开发语言以及应用开发常用系统方面,具体的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

由于大型主机系统管理方向还可划分为多个子方向,为了便于学生选择,又将该方向的专业技术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两类。表3列出了这些课程的具体设置,其中前两门为专业基础课,是系统管理方向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其余课程则可以由学生根据各子方向灵活选择。

对于大型主机应用开发人员而言,不单单要掌握大型主机应用程序开发的技能,还必须对相关业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根据目前大型主机应用多集中在金融行业的特点,我校在大型主机应用开发方向增设了一些与金融业务相关的业务基础课程,如表4所示。

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巩固和提高在大型主机系列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两个培养方向均设置了3个学分48个学时的综合实践课程。该课程全部为实践学时,内容来自于真实应用案例,如小型银行交易系统、税务系统等。

主线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基本涵盖了当前大型主机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其课程体系结构灵活,可根据技术更新及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从课程设置来看,突出了“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方针。在学时分配上,实践占总学时的50%以上,并有两门综合性实践课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充裕的课时保障。

4 实践效果及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自199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本科生培养,最初只是简单照搬美国北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向也只有大型主机应用开发。1997至2002年的六年时间里,经过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国内大型主机行业需求,我校不断丰富和完善了相关课程,并于2003年开始正式实施新的课程体系。6年来,共培养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本科生222人,除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94人外,86人进入IBM、花旗、EDS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直接从事大型主机相关开发及管理工作,42人进入中国农业银行、平安银行等国内金融企业及软件开发企业。

在确立了大型主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校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相关课程大纲、教材、实验手册及多媒体课件的编写和制作工作,目前已经有4门课程获批为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通过企业交流、毕业生跟踪等途径,我们对本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从IBM、花旗等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我校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毕业生具有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上手快以及所掌握的实用技能水平较高等特点。而毕业生也均反映,在校学习的大型主机课程方向明确,设置得当,贴近实际,兼顾了理论性与实用性,为他们的实际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总结

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型主机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问题。我校根据多年相关教学经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主线式、模块化”的大型主机课程体系。实践表明,该课程体系结构灵活、方向明确,符合大型主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下一步,我们还将从“文理交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丰富大型主机专业培养方向等方面入手,继续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及实践,进一步完善我校的大型主机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理论 模型 实践

社区教育作为大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形式,课程依然是其中心环节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基础。但是,社区教育课程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排列组合,课程体系也不是相关课程的简单捏合,它存在一个体系构建的问题。只谈课程开发,不谈体系建设是社区教育课程规范化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展开持久、深入的研究。

一、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

课程体系是与系统对应的概念是要素,根据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其构成要素包括:1.课程目标,主要指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总目标或社区成员培养目标为总纲的目标系统。这一目标系统包括课程体系总目标、课程体系内容结构目标和课程目标等。2.课程内容结构,主要指课程体系的内容组成,组织形式,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等等。3.课程实施,主要是通过教学与活动而展开,是检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结构科学性的实践活动过程。4.实施评价,对课程体系做出社会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整体性,一是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整体性。二是课程体系在人员培养目标上的整体性。三是课程体系中有关要素的整体性。2.灵活性,就是具有动态生成性,即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要根据社区成员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整。3.课程内容结构的非学科性,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成员,他们对教育的需求、选择具有多样性特点,这就导致课程不可能按学科本位课程的结构来设计,而以问题和实用为中心设计课程、组织内容。4.课程实施的个体性,由于课程对象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因此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必须具有较大弹性,因材施教。5.课程评价的柔性化,成人学习具有功利性,“用什么,学什么”的特点在社区教育中变得较突出。因此,必须建立符合社区教育特点的柔性评价体系才能合理评价社区成员的学习成果,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二、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模型

(一)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依据以下方面:第一,成人学习特点。社区成人学员学习的特点更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生活为中心,他们倾向于关注日常生活的学习内容;二是以任务为中心,更关注通过学习直接执行某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的任务;三是以问题为中心,成人学习者把注意力多放在处理他们在特殊生活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上;四是寻求技能。第二,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必须充分考虑学习群体的学习需求,包括共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第三,社会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社区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素质的提升,二是社会和社区的发展。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要考虑到两方面需要。

(二)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型

这个模型的特点是按照群体构建课程体系。按照社会学中的群体理论,社会中的个体都归属为某个群体。因此按照人群构建课程体系,其目标群体更明确,学习需求也更明确,以此为目标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及评价才更贴近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属性。

三、朝阳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一)朝阳区社区教育课程框架

按照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模型,对区域内的小区类型及人群构成进行调研和分析基础上,规划出朝阳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九大系列,现逐项说明如下:第一“早教天地”。该系列主要针对0~6岁婴幼儿家长,课程旨在帮助0~6岁儿童的父母全面了解婴幼儿生理、心理、体能和智力发育和发展的特点,引导父母树立科学的育儿观,指导父母科学、有效地对婴幼儿进行养护和教育。第二“青少年成长营地”。该系列主要针对6~18岁青少年,课程旨在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在内容结构上,分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幸福成长”、“学习指导”四个课程类别。第三“主妇俱乐部”。该系列主要针对核心家庭主妇,课程以提高主妇的幸福能力为主旨,通过为其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帮助她们全面认识家庭及家庭角色,使其做到理性对待婚姻家庭问题、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从而发挥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在内容结构上,分为经营婚姻、智慧生活、科学育儿和提升自我四个课程类别。第四“家长课堂”。该系列主要针对6~18岁儿童及青少年学生家长,课程旨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在内容结构上,分为基础知识――认识家庭教育,儿童、青少年成长――塑造优秀人才,家教热点――做智慧型家长,成长测评――促进全面发展四类课程。第五“新居民之家”。该系列主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外来务工人员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帮助他们提高文明素养,学会维护自身权益,使他们逐步了解北京,了解朝阳,融入城市生活。在内容结构上,分为进城务工指导、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安全与健康知识、更上一层楼――学习指南四个类别,每个类别下又包括若干课程模块。第六“老年幸福大课堂”。该系列主要针对社区老年人,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国学教育、生活教育、时政教育五大系列教育,普及幸福养老的观念,提升幸福养老的品质,促进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在内容结构上,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幸福和参与社会共四大类,每个系列下包括若干课程模块。第七“市民生活大讲堂”。该系列主要针对社区所有成员,强调的是通识性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内容结构上,分为经典欣赏、休闲教育、健康生活、民生幸福、热点关注、变革适应六个系列。第八“职业技能学坊”。该系列主要针对转岗再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大批进城务工人员,旨在帮助他们正确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增长个人职业技能,适应现今社会的职业技能需求。在内容结构上,分为职业引导性培训、职业基本素质养成、职业通用能力提升和职业专项技能培训――“学坊超市”四大类。第九“Living in Beijing(生活在北京)”。该系列系列主要针对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课程以“了解中国文化”为主线,一方面为生活在北京的外籍人士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美食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学习中国的汉字和语言,增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内容结构上,分为融入中国生活――生活能力课、体验中国文化――文化体验课和学习中国语言――实用汉语课三个类别。

在确定基本框架之后,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早教专家、中小学学校校长、老年教育专家、汉语教学人员对重点服务人群的群体特点、学习需求分别进行深入研究,分系列梳理和制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二)分系列课程的具体设计――以主妇俱乐部为例

为了避免与《老年教育》的内容重叠,该系列中的“主妇”主要是指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类型)中的女性,从而排除婆婆或者岳母此类女性。她们在类别上既包括“全职太太”,又包括承担社会工作的已婚女性。在明确主妇群体范围之后,通过研究,提出主妇具有以下特征:(1)承担家庭多重角色,是组织和维系家庭的核心力量。(2)被赋予双重社会角色,担负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3)注重生活品质。她们注重生活情调,看重婚姻质量,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她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积极性,希望通过学习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经营出美好的婚姻家庭生活。基于上述群体的特征,笔者归纳了她们的学习需求:一是有关婚姻生活的学习,“如何经营婚姻”是每一个希望拥有幸福生活的主妇需要学习的第一课,也是伴随主妇一生都要学习的重要知识。二是有关家庭生活,也就是“持家有道”的学习。怎样用智慧营造轻松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主妇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个精明的主妇维系家庭生活的重要方法之一。三是有关科学育儿的学习需求。对于现代城市主妇而言,通过学习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教育之道是她们的期望。四是有关自我修养提高的学习需要。她们渴求通过学习充实自我,提升自己,在不同时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别样年华。

在对主妇的群体特征及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之后,该系列的课程目标设定如下:以提升主妇的幸福能力为主旨,通过为其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使主妇在家庭、职业和自我之间做到很好的平衡。为此,本系列主要设置了“经营婚姻”、“智慧生活”、“科学育儿”和“提升自我”四个课程。每个类别又具体包括若干课程模块:经营婚姻包括家庭关系及维护、婚姻危机与处理、婚姻心理和治疗三个课程模块;智慧生活包括居家生活、美味生活、理财生活、养生保健、家庭旅游五个课程模块;提升自我包括气质提升、涵养提升、品味提升三个课程模块;科学育儿的知识主要来自早教天地和家长课堂系列里相关的课程模块。在明确了上述要素之后,组织女性教育方面的专家组织编写教材,该系列共编写了《做智慧主妇――幸福家庭经营养护手册》、《做魅力主妇――内外兼修自我提升手册》、《做幸福主妇――居家生活打理手册》三本教材。

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目前,笔者仅是对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行探讨,并结合朝阳区实际,进行初步实践探索,但是该课程体系是否科学,研究及围绕课程体系,如何组织和实施好相应的课程及进行有效评价等都是后续需要持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杨荣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陈乃林.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叶忠海.社区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范文3

[关键词]宠物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31-01

一、宠物专业改革与实践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饲养的宠物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也为宠物养护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宠物专业也逐渐从冷门专业转变为热门专业,受到了更多学生的青睐和选择,但是专业建设的水平和专业需求之间存在了一定的差距,这使得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改革成为了总体发展趋势,以下将对专业改革的实践进行简单的分析。

1.以就业为导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最重要目标就是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这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宠物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该以满足就业需求。目前宠物专业应该了解更多岗位需求信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去了解社会的需求,根据实际社会调研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目前专业设置要和岗位相互联系,要从一个宠物医院和职位特征出发,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开展都应该是符合就业需求的。在教学实践中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校中得到更好的技能锻炼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以技能为本位设置人才培养模式

技能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学生踏入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推广和实行“421”培养模式。除了基本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宠物美容、养护、医疗和相关的产品营销等四个方面,这也是“421”模式中的“4”。这些专业宠物基本专业素养是新时期宠物工作者基本的专业素养。“2”指的是要将学生的基本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协调和安排好两者的课程安排。“1”指的是在基本校内教育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开创一年现在实习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加强岗位培训和真实实践训练,让学生更早的踏入工作岗位,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让学生可以在正式踏入工作岗位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应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推行宠物伴读的新模式。当前的课堂活动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宠物教学也应该加强新技术和方法的引入,创新教学模式。现场实境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很多的新学习的知识更好的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快速有效,这不仅使得专业知识更加实用化,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伴随着教学方式创新,宠物伴读的新的教学模式也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饲养宠物,将一些学习的宠物养护知识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在潜移默化中也在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养。

3.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宠物专业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能够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拥有科技创新意识和教学实践创新素养,努力形成思想过硬、专业过强、水平过高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各个高校应该更好的关注宠物专业建设,加强专业教师素养建设,定期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考核,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教师要具备专业资格证,同时做好课程检查工作,督查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对于教学课堂效果好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一些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要及时进行推广和实践,提高教师的荣誉感。

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外部的合作。一是要不断的加强与一些名校的合作,加强与名校的交流与学习,学习名校宠物专业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要加强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以教师为代表更好的了解社会需求,让教师了解更多社会需求和专业需求,并能够将这些理念和思想引入到基础教学中,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三是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优秀专业教师出国深造学习,积极组织参加相关的行业交流活动和竞赛活动,这些将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进而更好的服务学校学生。

二、宠物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1.努力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新时期宠物相关行业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宠物职业的岗位需求在不断增加,新形势下的宠物课程体系也应该仅仅围绕岗位能力,要在学生学习更多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的岗位技能和基本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摆脱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实现培养目标作为内容取舍与结构组合的标准,通过分析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调研宠物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明确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关键技术和综合技能,形成了基于岗位工作过程需要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

2.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将成为很多应用型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宠物课堂的课程设置也应该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与学校的实际出发,努力构建实践型教学体系。一方面要不断的完善校内实习网络体系。要充分利用学校宠物美容用品中心、兽医院宠物门诊的优势,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施现场职业情景和病例教学,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实训与顶岗锻炼,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在教学管理中实行校内实习、校外实训、顶岗实训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协同在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进驻顶岗锻炼。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专业建设和课堂体系构建对于宠物专业发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专业建设实践方面,本文认为当前的的高校宠物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的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了“421”教学模式和“宠物伴读”模式,这些模式在实践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成效,值得借鉴和应用。同时加强专业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宠物课程的构建方面,本文主张要从岗位能力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得到更多实际的锻炼,这对于知识应用和专业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从行业人才需求视角探索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J].路红,温秀兰.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2]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曲发义,邹红菲.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3]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李广羽.教育教学论坛.2015(03).

[4]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李广羽.教育教学论坛.2015(03).

[5] 从行业人才需求视角探索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J].路红,温秀兰.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范文4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有效衔接中高职学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双方面需求,而且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能够有效推动中高职学生发展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中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科学养成,从而有效实现其由学生向社会技能型人才的快速转变。因此,本文以中高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为例,科学地开展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探索。

一、第一步: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的确定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是一项非常庞大的教学改革,其中涉及中高职学校学科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相关中高职学校领导层和教师要想有效地推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制定一个详细、全面的体系建设方案,才能够有效地确保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正确性和稳定性。作为方案和实际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的确定。相关中高职院校教师只有明确地制定了正确的培养目标,才能为以后的所有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内容提供有效指引。对于中高职院校教师而言,一体化课程培养体系目标的确定,应当以实际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为依据,并且需要充分考虑好职业教育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科学全面地制定出合理的培养目标。以中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为例,结合服装设计专业近年来社会发展需求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来看,中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应当分为以下两个。第一,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一切高等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前提及基础,是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开展理论型和技能型知识学习的根基。因此,中高职教师应当先明确好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教育目标,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第二,综合职业能力教育。中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和宗旨都是为了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因此,相关中高职教师应当重点明确好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育目标,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第二步: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措施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教学改革,因此,它的具体构建措施的合理性至关重要。下面以中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为例,科学地分析和论述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第一,制定合理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是相关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指导,因此,相关教师在进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制定时,应当严格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技能培养为基本标准,然后对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方案、教材编写以及教学评价等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标准制定,从而为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二,科学地制定一体化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的结构决定了整个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对于整个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中高职教师应当科学地做好一体化课程的体系结构制定工作。首先,相关中高职教师应当科学地对服装设计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析,然后,以专业特点为依据进行综合设计,形成教学引领的效果,有效地形成以专业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宗旨的专业一体化课程结构,真正意义上实现促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有效建设,提高职院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第三步:做好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多元评价

对于教学成果的展示和教学评价是中高职院校开展学科教育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相关中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时,其应当重点做好教学成果的多元化评价工作,从而有效地构建整体化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中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对于新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而言,相关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学评价时,应当改革传统的以单一性的教师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综合教师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自身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来有效地优化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对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最终成果展示,相关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从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能力表现、应用技术、实际价值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评价的合理化。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范文5

摘要:构建完善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对高职人才培养将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提出如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标准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高职院校只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如何把学生就业岗位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近年来,我院开展了以适应岗位培养为目标,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重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和课程定位,通过对工作岗位深入调研后,对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参考行业标准,将岗位技能形成课程知识与技能点,实现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职业性。课程标准充分体现相关行业标准和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按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确定课程的内容序列。 二是针对性。高职课程面向区域经济的需求设置,课程标准设计针对不同课程和工作岗位,随时间、空间的变化不断更新。三是全面性。包含课程教学的全部,人员上包括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内容上包括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考核等。

课程评价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做出价值评判的过程。评价包括三方面:一是课程设计评价。包括专业设置分析、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筛选、课程内容组织和课程标准制定等。对课程设计评价,可以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二是课程实施评价。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依照一定规则,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课程教学过程做出描述和判断。对课程实施评价,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体现教育办学特色。三是课程结果评价。课程实施评价是针对教师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课程结果评价则是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评价学生应多角度,通过多种形式,重点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标准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建设,必须建立在符合职业情境的工作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创造仿真工作环境,转换师生角色,提高学生实践参与度,使教学环节与学生未来职业工作岗位相吻合,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问题分析和企业管理等能力。

1、课程目标定位。高职课程目标定位应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需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对学生能力培养和职业养成起主要支撑或促进作用。

2、课程内容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路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课程内容设计体现能力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基于企业工作流程进行系统化设计,打破原有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和课序,重构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教学方法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要以行动为导向选择教学方法,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发挥学生课程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实施、评估计划,完成项目任务,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4、教学活动设计。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设计是以典型企业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再现企业工作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机会,教学活动由易而难,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5、课程标准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建设经历四个阶段:一是企业调研。包括企业机构、业务范围、作业流程、岗位对知识能力要求、相应职业资格等,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二是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分析是对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形成了课程职业能力分析表。三是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所要求的能力,转化为理论知识点,重新设计,重构教学内容,实现岗位职业能力向课程内容的转换。四是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是指在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 “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单元设计,是以某一真实企业为载体具体落实课程内容的过程。在教学中,将每一个情境划分为若干学习子单元,进行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教案设计、任务书、工作单设计,然后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最后以笔试或口试方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三、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是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基础,遵循以学生为本,将课程评价重心落在学生身上,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学生学习过程以及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素质领域的综合评价,重视过程与多元评价相结合。

高职课程评价分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三个层次。课程设计评价主要是对课程实施前期的准备评价,主要评价课程是否以职业能力为重点,满足产业结构需要,符合培养目标和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按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与整体教学设计,以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课程实施评价体现在教学的各环节,包括教学组织、环境创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等评价。课程实施过程应做到运行稳定、制度完善、行为规范,教师能围绕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谨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因材施教,积极创设真实或仿真实践教学环境,满足学生体验企业真实环境的需要。课程效果评价是评价课程最终的结果,集中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评价课程是否达到企业岗位能力需要。

根据课程三个不同阶段,可分别采取专家论证、督导听课、学生测评、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反馈等评价方式,按照不同阶段的评价细则,通过多元评价系统,形成 “三环节”、“三督导”的过程评价监控机制。即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结果三环节过程评价监控,构建以教学督导、学生主体、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 严中化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马树超.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04,(12).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30-02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环节之一,课程体系的开发质量直接制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我院从升格为高职院校之初就开始进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畜牧兽医专业作为我院的一个传统专业,被列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理实结合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思想为指导,以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对畜牧兽医行业的调研,参照畜牧兽医职业行业标准对畜牧兽医就业领域、就业工作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融合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及职业素质要求,最终确定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理实结合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过程

为开展好这项工作,我们成立了“畜牧兽医专业委员会”,成员主要有我院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行业内的知名专家、企事业单位的主要技术骨干等。

1.就业领域、岗位、工作任务及知识、技能、素质需求分析。通过对近5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分析,畜牧兽医专业委员会确定了我院畜牧兽医专业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即:畜禽养殖领域、疾病防控领域、饲料兽药销售领域和宠物疾病防治及美容领域,对每一个领域的专家及技术骨干进行调研和细致的分析,我们确定了每一个就业领域若干个主要的就业岗位,再对每一就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做了详细分析和研讨,形成了完成某具体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要求。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确定具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要求时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及职业素质要求点,并根据相关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相关职业资格的定位和标准确定相应的考核办法,为后续形成具体的课程提供依据。

2.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的重构――形成课程。通过前面的工作过程特征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将具体的专业知识点、技能点及职业素质要求进行归纳重构,形成了三个课程学习领域:基础课程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主要是思想品德类课程、身心健康类课程、计算机、口语交际类课程等,专业学习领域主要是专业通用类课程(如畜牧基础类、兽医基础类)、专业核心类课程(如猪生产、禽生产及草食家畜生产等)、校内仿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如畜牧兽医综合实训等)课程,素质拓展领域主要是指专业拓展类课程(如宠物类、淡水养殖类、特种养殖类,学生选学其一)、兴趣爱好类课程。

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的重构过程是一个使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更好地吻合的过程。同时结合课程改革进行校企合作及教学资源建设,实现教学场所和实训场所一体化,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重构的结果是根据职业岗位知识、技能及素质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形成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重构要突出三个特点:(1)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2)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和运用;(3)倡导实境耦合。学生在低年级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在校内专业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同时承接来自企业的真实业务来完成相应的训教项目;高年级时,在校外实训基地全日制工作,进行顶岗实习。

三、新的课程体系要具备的特征

课程体系建设紧扣行业发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从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到核心能力培养,再到综合能力培养,最后到岗位能力培养。通过这个能力递增的过程,培养合格的适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在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考虑和职业标准的要求,并和资格证书(比如动物疫病防治员证书、饲料检验化验员证书等)相关联,逐步使学生能够胜任相关岗位的各种能力素质要求,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校企共同探讨制定并检验课程体系、校企员工角色交流等方式加强校企合作,达到学校是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企业是学校学生的锻炼基地这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企业可以将行业中的一些新的知识、新的方法通过课程建设的途径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得到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得到对劳动纪律、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职业素养方面的提高。这样的课程体系,必须具备的特征是:

1.新的课程体系便于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和就业情况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方向。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内,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可以灵活方便地扩展和设置新专业。对现有专业,通过及时调整或开发专业方向职业岗位能力课程平台,拓宽专业口径。

2.新的课程体系能适时满足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和用人单位生产有淡旺季,因此合作企业往往需要根据本企业生产发展规划,确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计划。课程体系能够对此做出迅速反应,在教学计划中,对原来的平台课程进行更换即可,更好地满足了企业的需要。

3.新的课程体系能适应生产主导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经过专业技能平台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后,再通过多次的企业实习,使学生在生产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使技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4.新的课程体系能引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专业拓展平台内,开发设置若干门与专业及其专业方向先进技术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每位学生可以从中选修,为自己未来的动态变化的职业生涯进行能力储备。专业拓展平台课程的设置是基于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平台内的课程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时开发新课程或调整课程内容,以引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