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课程小结范例6篇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范文1

关键词:中职教学;平面广告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作为一门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中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主要是培养中职生的广告设计理论与方法,让中职生掌握广告媒体的特点及广告制作技巧,可以充分运用视觉传达的知识去设计与制作平面广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是中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实践教学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严重影响了中职平面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近年来对这门课程如何从课内教学走向课外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究。

1 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应该实施改革,采用多元化的教学。一是逐步向引导式教学转变。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实际,把握课程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积极发挥出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实际上,每一名中职生在心底里都希望学到知识的,那么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渴求,这是教师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中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要求,科学合理设置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程的难点与疑点,不断汲取平面广告设计中色彩与图形等设计知识的营养;二是注重教学交流,实施不同层次教学。任课教师在中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课前要做好沟通工作,牢牢地掌握与学生的沟通方法(比如直接沟通法与间接沟通法等),同时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兴趣点,注意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动向。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不同的个性,以及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然后按照教学大纲因材施教实施层次教学;三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一节课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方法,心理学一般认为“听觉+视觉+说+做”的学习方法,可以让这个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效果达到90%。笔者认为,德国教学法中的行为导向教学――项目法、小组练习法,头脑风暴法、辩论法,在平面设计专业中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它们同样在这门学科中适用。教师可采用全班讨论、同桌活动、小组互动、采访介绍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时时感到有新意,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平面设计软件课程(如photo-shop、coreldraw)中,可以很好地引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包装袋(例如学生生活中的零食包装:糖果、花生等),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项目设计,以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沟通交际能力、社会能力等。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增强学习的信心。

2 实施产学研合作

近年来,在我国人才培养中新兴了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双赢的模式。许多中职学校均开设了许多产学研的合作基地,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开辟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在当今如此激烈竞争的广告市场中,平面广告设计师仅仅掌握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创意思维,才能在广告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分得一份蛋糕。而这些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仅仅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是难以形成的,而是需要个人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实践、不断锤炼才可以形成的。为此,中职学校可以充分运用产学研合作这个重要的平台,将企业中的人才培养的优势引入到中职学校中。比如,在传授平面广告设计基础、广告创意设计表现方法等课程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案例,拓宽学生的设计视野;同时在课外要组织学生深入产学研合作单位进行参观与实习,在企业中努力实践,努力丰富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实训部分是中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师应该结合企业具体的实际广告设计项目,灵活安排实训部分教学,注重学生的广告创作和实践方面的练习。同时,教师还有注重引导、积极启发学生,结合广告发展与设计的趋势,大胆想象与创新,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创造灵感。实施产学研合作,让企业走进来,学生走出去不失为中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

3 课程成绩考核改革

成绩是中职生学习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一种直观的评价。成绩分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凸显出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客观、合理的成绩分数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一种肯定。然而,中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分数的判定目前尚不容乐观,有失偏颇,甚至实行“一票制”,往往以学生理论考试或者提交的结课作业为评判标准,而给予课程成绩分数。但是,此种评分机制忽视了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创造性与求知热情,难以反映出学生平面广告设计的综合能力。

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课内教学、课外教学情况,改革与优化中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成绩考核评价方式,采用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成绩考核评价体系,进而为培养出水平高、理论扎实的平面广告设计师而服务。笔者所采用的是“20%+40%+40%”的课程成绩考核标准,其中20%属于学生在平时课堂学习的考勤与具体的课堂表现;40%属于企业对学生在做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对项目的理解、掌控、设计和团队合作能力方面的评价;40%属于任课教师对专业课程中学生的进步情况、学习态度、掌握程度与结课作业效果做出的一个整体性的评价。这种考核评价系统一方面包括了实践表现,另一方面又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平面广告设计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

4 结束语

中职学校是培养中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基于人才市场实际需求这个角度而言,中职学校属于一个特殊“商品”生产的重要场所。所以,我们可把教学模式比作“生产方式”,而此种方式并不能固定不变,需要随着广告产业结构与广告市场实际需求之变化而灵活地调整“生产方式”,即教学模式。我们应该站在中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调整与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从课内走向课外学习,进而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设计视野与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让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立娜.浅谈计算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4(02).

[2]王建社.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1).

[3]胡蓉.“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4(05).

[4]包娜,夏文仙.平面广告设计课的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6).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范文2

为了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依据HAT・CDIO培养模式对“产品设计方向”的主干课程进行群化设计划分为历史人文精神塑造课程群、交互界面设计课程群、产品设计课程群、基础技术课程群和通识课程群等,以一门立体构成课程建设为例按照学习认知规律构建网络课程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拓展学生视野,采用项目实训和小组公关等方法进行产品实训,训练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经过实践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

创新能力 产品设计方向 课程群

前言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结合工业设计人才的社会需求,着力于培养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知识,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还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基于这样的人才观,架构“产品设计方向”的课程群,对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总结,立足于产品设计方向的核心课程,将紧密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优化,使之满足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的需要,以课程知识的交叉融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培养,实现产品造型设计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训练目的,以此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1.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造力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专长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体,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这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产品设计方向课程群建设的必须考虑的问题。

案例一可折叠购物篮。从收纳和节省空间角度考虑:在形态和选材设计中从折叠水杯中获得灵感,运用TRIZ理论中的复制原理设计一款长方形可1申缩的购物篮。实用新型专利的获得认同了学生的设计。

案例二公司网页设计。学生在校期间为各类公司设计网站展示页,设计创新的不竭来源在于每天上网浏览2小时网页,保证设计的网页跟上社会的发展。各类设计方案的被采纳是学生的设计获得认可。

正如TRIZ理论中描述产品设计是要解决问题。解决常规问题的设计是常规设计,解决发明问题的设计是创新设计。所以解决问题是有方法的,获得认可是学生持续设计的动力。

2.产品设计方向课程群模式的设计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HAT-CDIO”模式,即“Humanity-Art-Technology・CDIO”其内涵是:“祟尚人文精神、艺术与技术交融、创造与执行并举”。“CDIO”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以艺术激活产品创新的灵感,以人文精神的博大精深滋养设计师的人格魅力,建成“HAT-CDIO”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的指导下研究在产品设计方向课程群教学环节中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采用大学生科技立项、“导师制”指导等模式积极研究,充分利用大学生行为在个体和群体两方面互相促进影响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中的从众心理,使榜样的力量形成强大的示范效果和导向作用,培养出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优秀的大学生群体,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

2.1课程群的分类

深入探究不同年级学生对应逐渐递进技能学习目标,在“HAT”指导下,课程设置以工业设计史为引领的包含中外美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美学、产品设计欣赏等“历史人文精神塑造课程群”;以艺术审美为目标的色彩构成、平面设计理论基础、广告设计、文字与标志设计、CI设计、产品交互设计等“交互界面设计课程群”;以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的产品造型基础、产品交互设计、产品语义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等“产品设计课程群”;形成设计表达展示课程群、基础技能课程群、建模软件课程群等基础技术课程群以及高数、英语、力学、思想教育等的通识课程群。每一课程群的建设从培养目标入手,从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学时,考核方式、先后课程间的衔接等问题教师们集体研究讨论,解决了课程间断档和交叉重叠的问题。依据不同教学目标建立不同课程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艺术熏陶和科学技术。从而构建能够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群模式。

2.2产品设计课程群建设

“产品设计”作为该课程群的主干课程,提供给学生运用其它相关课程所授知识、理论、技能的运用空间,是学生系统学习产品设计方法,开展创新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系统设计实践的有效途径。强化课程教学环境,发挥课程群的集群优势,―方面依托本科教学专业建设的教学环境,为专业实践教学,建构更为有利的实验硬件设施;另―方面,利用Internet网络平台,建设网络教学、师生交流,乃至国际交流的网上通道。

在以往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产品设计的视觉化、审美化、表象的材质变化,缺乏与实际的联系,缺乏对产品使用功能的开发研究,缺乏对生产环节的研究。为增加产品设计教学的深入性和系统性,拟将教学课程设置为产品设计三个单元和产品造型设计基础、造型材料与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有机组合,更注重使产品符合设计过程实现、生产、使用的基本规律,使设计表现更规范、合理,注重产品材质的选择与实际产品性能、功效及其加工生产相结合。从草图构思到效果图,从工程图到模型制作,从模型制作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批量化生产,结合以产品的使用感受与体验历程,形成了一个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系统的、有机实践过程。同时,在产品设计中引入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对CAD、Pro/E等软件的应用,给产品设计带来了新的、宽广的设计视野。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建立了合理、科学的产品设计教学体系,即“理论一实验一项目实训”。将“项目实训法、小组攻关法”等教学方法运用到产品设计课程群建设中,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科研立项、竞赛项目、外观专利申请或生活实际设计。通过设计训练使学生将项目分析、设计到最终实现全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进而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解决了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的问题。

2)围绕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注重交流,拓展学生视野。在教学中建立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案例教学法的教学除选用经典案例外,更多地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举办讲座,扩展师生的视野,促进教学的横向交流,增强院校间教学的横向交流,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综合设计意识与视野得以提升。

3)组建师生设计团队。由教师带领学生组建专业设计团队,如功能设计小组、产品形态设计小组、三维建模组小组等,实践指导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定期为专业设计团队进行授课和相关辅导。

2.3探索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建设

在“HAT・CDIO”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应用辐射式研究方法确定每个课程群中具体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以立体构成课程为例:立体构成网络课建设设置了“立体课堂、模型素材、经典案例”等9大模块,构成导引、理论学习、在线测试、案例学习、实践演示和师生互动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路,如图1所示,立体构成的教学体系。立体课堂视频教学部分承担理论教学任务,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基础保障。实践演示模块也采用了视频教学模式,涵盖实践教学体系中全部内容。模型素材模块用虚拟现实技术自主开发了大量交互演示课件。是对实践演示模块的深度拓展。分步式的教学设计和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熟练体验交互功能和配色功能,使学生有清晰地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强化了设计感知能力。

2.4构建实施保障平台

1)搭建专业训练平台,注重设计理论与实际课题相结合。

CDIO的通用理论与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的匹配既要结合又要创新,突出人文、艺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点。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根据综合化模式的产品设计性质,将专业训练分成三个平台,即为改良设计训练平台、创新设计训练平台和系列设计训练平台。基础性小课题是基础教学,一般可采用快题设计的方式,跟随课堂理论教学之后进行相关训练,特点是每个课题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结合《产品设计I、II、III》三门课程进行循序渐进三个单元的综合性课题:基于工业设计方法论的来自生活实际的模拟课题和面向应用的社会实际课题;结合矿业院校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在教学和科研中积极开展矿山机械、矿用安全装置等的开发和研究,毕业设计中也进行了平巷人车、多用安全帽、截割部试验台等实际项目的研究和设计。社会实际课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

2)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操作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学校研究与设计大赛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参赛作品和毕业设计能做到有的放矢来训练使“HAT-CDIO”教学理念和模式贯穿工业设计整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设计、建模、制作和展示设计能力,力争实现零就业期。

学校实训中心和现代制造工程中心以及工业设计的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很大作用,很好的服务于教学、学生实践、创新活动。能满足完成校内实践教学任务的需求。校外实践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举办的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3)部分课程进行改革考核方式,着重培养应用能力。

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寻求更合理、更全面的考核方式。

课程改革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在学习过成中的态度以及对问题的理解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由平时课堂表现、课堂训练过程、课题设计结果评价、期末考试等组成。让学生明确成绩组成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出勤率提高有一定效果。

例如“工业设计史”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采用“平时20%+‘教’‘学’设计10%+项目研究20%+笔试50%”考核方式,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3.结论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范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小型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一、小型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小型建筑设计课程起到一个联系室内设计课程和景观设计课程的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其他研究内容(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建筑这个主体展开的,该课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综合性与复杂性。每一个建筑的设计都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设计,都已包含建筑的多方面的基本问题。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指出:今天,即使一座单一的房屋在单一的环境中,其设计要求、结构、机械设备和建筑形式就会遇到各种以前难以想象的冲突。撇开这些问题不谈,单是根据建筑室内空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空间的秩序,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难点。而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以上这些问题交错在一起,它们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不可以分解开而逐个解决,设计不是直线发展的,没有特定目标,所有的问题是限制也是机遇,掌握所有条件的预期结果,平衡各方面的要求与问题,并突出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建筑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并且比较复杂的课程。

2.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建筑设计在空间布置方面要更多地考虑各空间的逻辑关系。比如:餐厅与厨房应该紧密相连,多层建筑的卫生间的垂直位置应该在相同的范围,不同功能的房间对采光的要求不同,其安排的朝向也就不同,等等。

3.理性与感性结合、空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是用理性思维,通过理性的分析确定空间平面布局。建筑的造型设计是形象思维,建筑外观可以反映建筑内部格局,也可以不反映内部空间。虽然我们常说建筑真正用到的是它的内部空间,正如老子所言:“当其无,有室之用”,但建筑的外观也是建筑设计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希望“美”的建筑的外型与合理的内部空间相得益彰。“美”又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形式美的法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界限,设计中也很难以理性的分析得出一个“美”的样式。所以,如何在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之间转换,并将二者合二为一,是设计构思中要注意的问题。

二、小型建筑设计课程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问题。一般建筑设计教学是按建筑学专业的目标,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独体的小住宅,做到方案阶段。对建筑面积、功能、造型、图纸规范、作业数量等有详细要求,整体教学重结果,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工整的绘图和手工模型的制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内容基本是围绕着建筑展开的,建筑室内环境是室内设计的范畴,建筑外环境即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作为第一个专业设计课题,小型建筑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决定该课程教学思路的关键。既然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内容是围绕建筑展开的,建筑在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中介或纽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入门知识和基本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样是以建筑设计为题,环境艺术专业与建筑专业的教学目标必然有差异,其差异是由专业特点所决定的。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业主的需求、场所的特点;②建筑功能;③空间安排;④外部造型;⑤材料与结构等。由于建筑学专业在该课程前后有相应的配合课程(结构、材料学等),所以一个小型建筑课程可以要求面面俱到,一次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在后继课题中再次研究,以培养一个专业建筑师。环境艺术专业开设本课题的目的是以此让学生建立起组织安排空间的能力。以建筑专业的目标去要求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就会有偏颇。另外,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没有建筑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之后也没有后继的相应课程,四年里只有一次这样的建筑设计课程,如果按建筑专业的目标去教,就会让这个课与整个教学体系脱节,课程对环境艺术专业的作用就被弱化了。

2.教学模式的问题。《小型建筑设计》虽然只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个很小的专题课程,但它在环艺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专题,但它同样涉及到了设计的其他因素,如历史、地理、人文以及哲学等。而现有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重视学生设计中的功能布局与使用以及制图的完整性与规范,而对培养学生设计信息的采集、设计概念的产生与思考、思维的活跃性上重视不够。其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设计方案的单一化、思维的僵硬、对设计的理解过于简单和肤浅,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及设计图形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3.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设计中要注意的重点,然后学生就开始着手设计绘图,教师再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并让学生完善。课程结束时,多数学生的作业成绩令人满意。但在此后的设计课程中,学生却表现出对设计的认知度较差、对设计没有概念、创新意识相对较弱、缺乏创造性、思维局限性强等特点。

三、教学内容调整的基本思路

1.修订教学大纲,突出重点目标。首先是要明确环艺专业中该课程的目标,明确了目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对于之前完全模仿建筑专业的教学大纲该做相应的修改,突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其一是住宅建筑空间组合的理性分析与布置,空间的平面和垂直布局安排,空间的尺度、空间流线、空间主次、秩序、空间的分隔与联通等这些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另外还有空间的大小与人的心理感受涉及环境心理学的问题,以及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成果的利用。其二是小型建筑的外部造型手法的学习与构思推演。至于其他的相关部分,不是本专业的教学重点,暂且放在一边。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分析,让学生真正开始对设计构思有初步的概念,能理性地去寻找问题,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方面可以选择《建筑空间组合论》、《建筑语汇》、《建筑设计方略———形式的分析》、《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这几本书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目,另外再准备一些建筑设计案例的资料作为补充。

2.解读大师作品,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找方法。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小型建筑课程时间太短。学生是刚接触建筑设计,毕竟没有设计的经验,自身对建筑设计中要面临的问题考虑的深度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第一次方案的结果常常是功能上有诸多问题,顾此失彼,并且造型比较简陋,学生自己也不满意。初学者一开始就要自己创造出平面布局合理且造型美观的建筑造型的确有难度,教师的引导很关键。首先学生要注意的是方法论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方法论来解决相应的设计问题。学生现在没有经验,那就要从设计史中的著名案例中去找方法,解读大师作品是很好的方法。我们选取现当代建筑代表人物,从柯布西耶到哈迪德,对他们的一系列经典的小型建筑作品展开分析,通过找寻他们的建筑思想作品的发展轨迹,试图建立一个我们对建筑基本判断的平台。全面了解和把握建筑大师们的建筑思想和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建筑特点和语言手法,这些能帮助我们构建发现和解决设计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方面的参考书有《大师作品分析———解读建筑》系列。

3.加强设计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针对环艺学生的特点,我们对我院的小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重新进行了设计。课程时间为三周:第一周学师。大师作品分析,通过平面、立面、剖面分析建筑空间关系。教师以设计大师案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和认知小型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大师对于设计的认识和感受,了解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认识和理解了大师的作品后,让学生以3~4人为一组,自行选择一个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分别从设计背景、设计思想、空间组织、材料运用等方面搜集资料并分析和阐述作品的内涵。这个步骤可以使学生掌握自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自行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师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活动,也可以从中验证前一阶段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二周思考。建筑空间安排的思路与住宅设计规范解读,根据设计任务书,完成小别墅的三个方案的设计草图与空间分析图。此阶段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寻找三个不同大师的不同作品,以绘图的形式来了解和分析作品的设计意图,了解空间、造型、材料、环境等因素对于设计作品的影响。通过已存在的作品逆向分析空间的组织和功能分区的布置,为下一阶段自行设计奠定认识基础。从培养和启发学生的设计概念入手,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寻找灵感,发掘灵感的来源,可以先从基本的几何形体元素入手,通过平面构成中的加减、叠加、拼接等手法来自由组合空间的布局,也可以从功能出发,先行建立各个功能空间的位置及大小,再从各功能空间之间的连接组合得到一个空间的布局。平面布局成立后,再由平面布局推导空间立体布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平面向立体空间发展,这样可以使第一次接触设计的学生更容易上手。第三周推敲与设计表达。教师协助学生从三个草案中选出最有自己特点的方案,重点分析,将其不合理的地方加以修改,并用图纸准确表达其设计意图。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和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形式的不断更新,迫切需要我们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打破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多形式的互动教学模式,小型建筑设计课程的多种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在设计中开拓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采取课堂教学学习、图文资料学习和实践学习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调查与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思维模式,从而在实际的设计活动中更为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作者:叶砚蒇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范文4

关键词:翻转课堂;课程教学;SPOC;MOOC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20-0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日渐深入融合,促使教学方法与教学结构及管理体制发生变革,给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机遇。MOOC[1]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与教育方法融合产物,由于具有大规模、免费开放和在线共享等特点,在短时间内在高等教育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并有力推动了在线教学模式的创新。然而,MOOC平台的构建投资成本高,课程资料堆积繁杂,师生了解少,阻碍个性化教学发展和技术本身内在教育价值的实现,从而影响大学教育的本质功能[2]。为解决MOOC平台存在的缺陷,大量在线学习新形式不断涌现,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3]以小规模和限制性准入的显著优点来提升MOOC学习效果,成为国内外名校探索在线课程的热点。SPOC教学平台主要提供特殊的人群使用,对申请参加课程的学生设定一定的准入要求,便于较少人群之间面对面交流。因此,SPOC平台通过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更精致、更小众的在线开放课程类型,既融合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优点,同时也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虚拟仪器课程是仪器类和电子类等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通过将图形化开发工具应用于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改善了产品质量、缩短了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并提高了产品开发和生产效率。传统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虚拟仪器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有课程内容量大、课时少和学生基础差别大等特点。特别是自2011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虚拟仪器大赛开展以来,虚拟仪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大赛的目标差距巨大,学生难以将课程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大赛的创新类项目。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将以“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中心”,既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个性化的W习体验,又使教师有更多精力了解每个学生的问题[4],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虚拟课程中的教与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研究如何将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入虚拟仪器课程中,来提高虚拟仪器课程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满足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SPOC翻转课堂涵义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意译为“小众私密在线课程”,2013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rmando Fox(阿曼多・福克斯)教授率先提出。其中,Small(小众)与MOOC中的Massive相对应,限制学生人数在数十人到数百人之间,有助于提升学习参与度、互动性和参与度;Private相对于MOOC中的Open,指的是对满足准入条件的申请者完全开放课程,而对其他学生仅限于开放部分课程,故具有一定的私密性。SPOC的基本思路是授课教师通过网络获取或自己制作相关课程的视频,并在网络平台上按照课程的内容上传视频作为学生的课前作业,学生在线下进行自学,然后授课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讲解、面对面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并对最后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康叶钦[5]认为SPOC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授课、视频等要素相互交织融合,赋予学习者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提高了课程的完成率,从而提升了自主学习效果。

混合学习模式[6]的探索为网络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优势有机融合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开放资源SPOC平台对开展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学有很好的支持作用[7],SPOC的“小规模性”与“专有性”也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将MOOC的思想植入翻转课堂,借助MOOC教学平台实施翻转课堂,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优化教学效果。翻转课堂[8]的涵义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授课教师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提供学生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后依托教学视频中的学习资料自主学习,在课中授课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一起解答疑惑,课后教师对授课内容评价和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国内外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得到日渐深入和推广,主要原因在于翻转课堂教学秉持“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从而避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约束[9]。

目前SPOC翻转课堂主要由高校内部或高校联盟的学生参加,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和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改革模式[10]。在国外,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先将SPOC运用到《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课程,保证了学生线上学习的同时参与线下课堂活动,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和考试。麻省理工学院开展了SPOC课程与翻转课堂的实验及推广[7],该平台的实施结果表明,SPOC课程与翻转课堂融合既提高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成绩的通过率。2013年起,国内高校纷纷进行有关SPOC典型案例的实验尝试,到2015年2月末,中国MOOC平台上有51所大学共上线了85门SPOC课程[10]。最早由清华大学通过“学堂在线”开展SPOC课程,对内也在利用这个平台进行《C++程序设计》和《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这两门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11]。总结国内外SPOC翻转课堂上课流程,将SPOC的课程模式总结如图1所示。

三、SPOC翻转课堂模式的虚拟仪器课程构建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网络信息获取已成为大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物联网大赛和虚拟仪器大赛的盛行,虚拟仪器课程成为各高校仪器类专业的特色课程。笔者依托学校教改课题虚拟仪器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针对虚拟仪器课程存在内容多、学时少、实践性强、学生需求不均衡等问题,探索SPOC翻转课堂在虚拟仪器课程中的教学模式。通过将虚拟仪器课程内容和SPOC的特点结合起来,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以学生与教师得到共同发展为目的,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详细实施方案。

1.虚拟仪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在SPOC平台和翻转课堂平台下,本节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学习目标来设计双平台的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了以下三个模块:虚拟仪器课程信息结构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交互活动模块,如图3所示。

(1)虚拟仪器课程信息结构设计模块

虚拟仪器课程基本信息结构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讲授时间(学期周数)、学习内容要求、考核方式、评分方式和标准等内容。课程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由任课老师制定,经学校审核后执行。因此,任课老师在制定时,应根据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流程进行编写,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课程讲授的时间要体现出SPOC平台学习的灵活性,评分方式和标准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便于学习者准确的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2)虚拟器课程内容设计

虚拟仪器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通过在SPOC平台上将课程热菀允悠岛筒僮魑重点,以记忆类和知识结构梳理的为核心,同时提供一定的学习指导。由于虚拟仪器课程内容由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其理论知识包括软件和硬件知识,主要涉及微电子、计算机测控技术、信号处理等。学习者可以通过看书和视频资料较快掌握工具的使用,满足翻转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学习内容的设计新颖且符合大学学习者学习的需要,并结合翻转课堂中教师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3)交互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中的交互活动指的是在SPOC平台中使用物联网中交互工具进行互动等活动,包括在SPOC平台中的实时交互(电话、视频等)和非实时交互(微博、讨论版、QQ群、微信公众号、Wiki、BBS等),也包括在翻转课堂中师生面对面协作交流的深度交互活动,授课老师根据学习者在不同交互环境中的学习体验提供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指导,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活动。

2.个性化学习策略设计

个性化学习策略目的是促进学习者有效调控学习的知识加工过程,以便高效学习和建立知识库。本研究基于在线学习模型和MOOC设计研究的基础上[9-10],尝试建构了SP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如图4所示。

个性化学习模型包括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学习方式设计、整合知识和个性化知识网构建,个性化知识网的建立是整个模型的核心部分。SPOC学习者目标和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学习路径、学习方式设计和学习结果的多样性。SPOC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活动/学习路径的选择:根据学习者自身的目标和原有的学习经历、背景等,制定虚拟仪器课程学习目标;

(2)学习方式设计: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制定实施学习活动虚拟仪器课程的学习计划等;

(3)整合知识:学习者对已获得的课程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和整理消化,将其整合为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SPOC学习者借助网络工具、分析工具、学习网络和共同体进行交互。

(4)个性知识库创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知识整合等进行反思,对整理的知识重新加工与升华,创造出新的知识。在知识库的创建过程中,学习者之间通过分享和交流教学内容,并互相协助,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

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授课教师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效果而进行的学和[11]。笔者通过学习众多学者的观点、结合SPOC的特点以及学习者的需求,将SPOC翻转课堂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如图5所示。

(1)课前阶段:本阶段分两个方面,即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时,教师是课程内容及进度的设计者,应先进行网络平台的搭建、微课的制作、学生的跟踪练习、资源的和任务的布置等。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微视频、相关资料查看任务的布置,作业的设计,及在线交流活动的组织。以学生为主体时,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在线学习视频的学习,以及作业和在线交流活动。

(2)课中阶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指导为核心,完成知识技能内化,答疑学生课前的学习内容。在对知识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上,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进一步的实践操作,使知识得到内化,提高学习的质量。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措施有:课堂知识的巩固练习、提问解答、小组讨论、个性化问题的探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等。

(3)课后阶段:本阶段分两个方面,即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时,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及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协作交流下,使知识得到升华。以教师为主体时,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进行评价和讨论。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虚拟仪器课程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深度学习技术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和总结性评价为辅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即在虚拟仪器课程评定中,采用深度方法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数据进行学习,分析出适合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和个性化教学方式。这种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阶段和课堂阶段对学生的实践项目、课堂表现、学习能力、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做出评估。终结性评价即为传统评价方式,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成绩和课程设计成绩等。

四、结束语

基于SPOC翻转课堂模式促使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是一次颠覆式创新。笔者应用翻转课堂模型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教学检验,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认可与好评。在翻转课堂模式实施以来,在课程成绩上,选修本课程学生比以前传统教学方式平均成绩提高了8个点,参加省级和校级创新创业大赛以虚拟仪器课程为主题,年平均5组成员。如何保证在课前和课后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伸以及课堂的高效性是实现SPOC翻转课堂模式的难点问题,我们探讨如下思路:

1.教学微视频的录制好坏是能否吸引学生课前和课后延伸的关键。为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在录制教学视频时教师应考虑知识主题的突出性、互动策略、趣味性等。

2.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学习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能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

3.采用“过程”和“结果”两方面结合的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等多方面的因素,激励和引导学习者提高学习的兴趣。

4.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需要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准备和观察课堂的问与答、学生间的协作讨论。

以后将进一步将在SPOC平台上实现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多角度、多元化对实施方案评价与分析,为本校其他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更好的可借鉴的实施方案。我们同时也看到新的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需要深入研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并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倪妙珊,柏晶,张惠颜.融合翻转课堂与MOOCs的高校MF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2]Sidorko,PeterE.“MOOCs and SPOCs:Where is the Library ”[R]. Penang:The Access Dunia 2013 Online Conference, 2013.

[3]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

[4]高磊,江克斌,邵w,金广谦.基于SPOC平台的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1).

[5]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

[6]陈然,杨成.SPOC 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5,(5).

[7]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5).

[8]姜艳玲,国荣等.翻转课堂与慕课融合促进教学资源均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9]吕婷婷,王娜.基于SPOC+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英语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5).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范文5

关键词:RC楼盖;课程设计;MATLAB语言;楼盖手算校核系统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252

0 引言

RC楼盖课程设计是《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及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对于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1]。刘雁和邹小静分析了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2]。王强、陈慕杰和陈宜虎针对近年来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该课程设计改革的一些思路[3]。魏晓针对建筑学专 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措施,旨在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水平[4]。

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实践中存在的缺点,本文采用手算为主、计算机计算为辅的教学方法,编制了CDSSRC软件。通过该软件,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课程设计计算过程的错误,并且加以干预与纠正,为后面的评阅打好基础,做好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公平性与公正性;学生可以提高对该课程设计的兴趣,还可以提高的课程设计质量与效率,在课程设计中少走弯路。

1 CDSSRC软件介绍

目前《混凝土结构》RC楼盖课程设计的教学停留于表面的讲解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猛进、可视化软件的发展,高校、科研院所、设计院对于RC楼盖课程设计的认识有强烈的需求,对于高校老师RC楼盖课程设计的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的以板书讲解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这种强烈的需求。MATLAB同时具备科学计算和可视化的优势,既能进行科学计算,又能开发出所需要的图形界面。如果用MATLAB来开发CDSSRC教学演示软件,可以发挥的这两方面的优势,使高校老师将板书、PPT和可视化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看到类似视频化的教学演示软件,相信会有助于提高和加深学生对RC楼盖课程设计的认识水平和掌握程度,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本教学演示软件,简称CDSSRC软件,主要研究了RC楼盖课程设计的内力计算和截面设计,计算结果以Excel表格的形式给出,软件界面如下图1所示。该软件,既可以帮助高校教师讲解RC楼盖课程设计的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RC楼盖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

2 RC楼盖课程设计的实例

(1)教学实例简介。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为6.5kN/m2,混凝土采用C30, 主梁及次梁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板内钢筋采用采用HPB300级;课程设计要求如下:①确定柱网尺寸,柱截面尺寸,主次梁布置及截面尺寸,并进行编号,绘制楼盖结构布置图;②按塑性分析法进行板设计,并绘制板配筋图;③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进行次梁的内力和正截面及斜截面极限承载力计算,并绘制次梁配筋图;④按弹性方法计算主梁内力,绘制主梁的弯距、剪力包络图,根据包络图计算正截面、斜截面的承载力,并绘制主梁的配筋图[1]。

(2)计算结果。CDSSRC软件计算结果和手算计算结果的最大误差:

①楼板为(304.5-302.6)/302.6×100%=0.63% ,可以忽略不计。

②梁为(456.1-434.0)/434.0×100%=5.09% ,可以接受。

3 结论

本文通过手算和计算机计算进行了RC楼盖课程设计的教学实例,得出了如下结论:

(1)RC楼盖课程设计手算是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也是该专业大学生了解《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手算的误差有时可以忽略,有时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接受。(2)虽然计算机程序的计算结果比较精确,但不能完全依靠计算机,计算机计算只是辅助手段;建议采用手算为主、计算机计算为辅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RC楼盖课程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3)利用CDSSRC软件,教师为后面的课程设计评阅打好基础,做好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公平性与公正性。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混凝土结构》(上、中册)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

[2]刘雁,邹小静.混凝土结构中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01):107-110.

[3]王强,陈慕杰,陈宜虎.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2013(08):74-75.

[4] 魏晓.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创新[J].教育界,2014(03):106.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范文6

关键词:字体设计;课程改革;新媒体

一、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焦点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轻视市场调研、案例探究不深入

学生对于课程前期的市场调研环节较为轻视,难以深入理解字体设计市场调研的深刻意义,因此忽视了调研的必要性、重要性。字体设计作为基础专业知识,与日后众多种设计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版式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平面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等。由于字体运用的领域范畴之多,对于字体设计的要求侧重也有所不同。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往往只是将字形与视觉美感、视觉位置进行表面现象的分析,分析往往止步于字体的选择、字体颜色与字号等基本知识的调研分析。对于此类现象,指导学生如何将每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比单求调研案例数量更有效。学生在调研之前,应针对字体应用的不同范围进行相应的不同针对侧重的市场调研与分析。选取几个常用的字体设计应用范围,在不同范畴的案例中,了解其对于字体设计的不同功能、不同要求,结合其不同的适用背景,进行深入研究,深入解析、反推各大知名品牌下字体设计的演变过程及效果展示方案。深入探究不同案例在基本字体上细微调整后的个性化展示的过程及原因,在反推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身弱点及忽视问题进行改正。

(二)盲目追崇潮流、“创意”体验不充分

当今字体设计受主流设计潮流趋势强有力的影响,许多风格中的字体设计往往十分简约但视觉效果事半功倍。由于学生对于设计流行趋势以及相应风格了解不够深入,同时对于设计潮流的盲目追崇,使得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盲目效仿的情况。在字体设计的实践运用上,常表现为选用一种风格中立的字体并将其运用于不同练习作业之中。创意过程探究得不够深入,使得东施效颦的错误频出,简单地效仿不同案例中的字体设计方法,进行效仿而不深究其背后的字体创意过程,在学生自己的作品中并不能使效果达到预期且发现问题后仍找不到改进方案。强化字体设计的作用以及意义,明确标题、内容与不同的应用载体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不同设计风格特点以及命题风格,选择相应的元素和特点,根据文字造型,进行个性化的字体设计。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反复试验和演示,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字体设计是一种直接体现文字气质的设计表达手法。将设计字体的识别性、视觉性、传播性作为三维标准,从不同视角考量作品的设计成效。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字体背后所具有的气质,力求将其提炼符号之后,与字形结构巧妙相结合,对基础字体样式进行再设计。

(三)理论消化不良、作品不够接地气

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学生初步对于字体设计的认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于字体设计理解的局限性和抽象性。过多的抽象理论概念与专业名词很难让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完全消化。导致对于课程只是的混淆和迷茫,理解的不到位致使完成作业的热情被削弱,没有好奇心和动力趋势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设计。不够深入的设计作业与作品,往往导致作品雷同、创意撞车等现象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运用新媒体优势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利用新媒体渠道搜索当今设计趋势和实时案例资源分享,深入解析、反推设计原理和设计流程。让学生结合案例与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认识。借助新媒体传播、搜索、大数据共享等优势,进行发散思维的养成和素材的积累。结合相应设计方法论,引导学生仿照成功案例进行深入思考与设计思路的挖掘,因地制宜进行个性化字体设计风格理念的培养。在课程中,适当加入实题案例的作业布置,提供更真实的实践机会与奖励机制。让学生在真实的作业环境中,结合真实的案例命题,进行有效的前期调研。结合课上所学相关方法论与字体设计当下趋势展开有效、深入的创意过程。在真实的命题环境中进行字体设计,不仅可以明确命题的关键诉求,也可以体会实体中遇到的限制条件,让字体设计作品更“接地气”更具有实用价值。

二、字体设计课程体系优化与学生设计能力训练

(一)打破专业课程壁垒,延展字体设计的训练广度

对于字体造型与字体风格的把控能力,不仅在字体设计课程中得以培养与运用,同时也涉及视觉传达专业其他多门专业课程,如:版式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1]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对于字体设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需要对学生加强字体设计能力的广度训练。在新模式的课程体系下,旨在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字体设计的应用更贯穿于每一门专业课程的训练之中。针对不同课程的侧重方向,字体设计的相应要求也从单一的字体造型风格设计转变为字体与字体之间的视觉流程、字体与图片之间的视觉节奏、中英文字体搭配的整合设计、字体在空间内的应用展示等多方位、多角度的实践运用。在不同的课程上,不同侧重的强调该设计门类对于字体设计的要求和规范。结合字体设计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结合不同的应用环境进一步设计字体。例如,同为标题性的字体,运用于平面海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之中的手段不尽相同。根据字体设计基本的设计技巧,打破其课程间的壁垒,以相似或相同的命题,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字体设计创意表达,在将字体设计运用于不同载体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自我感知和对比,深入挖掘字体设计根据应用环境不同而得到的改变。学生在不断的对比、尝试过程中,配合教师的指导与点评得到个性化的提高与感悟。在相似命题的条件下,使学生更专注地比较字体设计在不同课程之间的应用特点,更直观、更准确地把握字体设计的应用方式。

(二)链接基础与专业课程,挖掘字体设计的训练深度

加强字体设计课程与相关基础课程的联系与结合,力求从字体设计创意模式上进行适用于新媒体平台的创新思维。在基础课程的设置环节,将手工、手绘的环节与当今新媒体的表现形式、特点进行穿插与结合。根据表现形式确定创意手段,将新媒体中动态、多维的表现形式结合立体构成、建模等表现技法,进行基础性自体造型设计训练。[2]例如,解构文字笔画与单词字母,在现实环境中绘制草图、制作模型模拟新媒体动态形势下字体的动态展示形式的创意过程。利用基础课程,从根本上打造学生动态、互动、立体的创意思维模式,不再将设计手段局限于草图的绘制,不再将设计的成果局限于静态的字体平面造型。将字体设计的创意过程扩展到多维化、动态化的环境中,其相应产生的字体设计成果必将更为完整。扩展后的创意模式与创意思维,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将已有的二维字体设计展开其应用于新媒体平台下的新衍生形式的创意创作。同时新媒体工具参与字体设计创意过程,可以使字体草图及时数字化,方便预览生成动态字体效果。[3]例如在色彩学基础课程中,加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字体设计环节,引导学生体验字体造型、颜色的动态设计过程。在字体颜色选定过程中,感受不同位移、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中,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动态效果下,其信息视觉传播的有效性影响。此外,伴随新媒体多感官的表现形式,将字体设计结合声、光等其他表现手法,进行多感官下的动态延伸的相关设计,充分利用新媒体形式将字体的美感与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4]

(三)鼓励小组作业形式,激发团队创意潜能

相比于传统媒体形势下的字体设计流程与创意模式,新媒体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多元的展示平台,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新媒体形势下,字体设计的创意模式更为丰富,不再拘泥于传统媒体平面、静态的创意形式。面对多方面的创意需求,以小组合作形式作为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练习新模式尤为重要。将不同特长的学生集中一组,鼓励学生发挥其不同长处针对字体设计的不同环节与不同方面进行重点引导。[5]在鼓励小组协作的同时,合作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通过小组内观摩、讨论等合作形式的设计流程,在合作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开放性的小组合作形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特长与潜力,还可通过对比与反思,促进学生对于不同创意思维的深入探究。针对新媒体强调动态、交互的字体表现功能要求,团队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各有分工、各显特长,在分工与合作中锻炼其对信息传递与设计美学的整合能力,并以小组作业呈现聚汇团队智慧的作品,较之个人创意必将更具完整性及创意性。

三、构建适应新媒体需求的字体设计教学模式

(一)强化课程调研,做实课前导入环节

在新媒体日益成熟的今日,受众对于字体的要求不再止步于有效的传达信息。集合字体的艺术气质与字体造型美感于一体,美化受众的信息交流过程、最大化进行视觉传播是新媒体视域下字体设计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字体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字体设计的基本原理,更要结合新媒体技术演示、倒推成功案例的设计思路,分析新媒体的表现特征,开创更全面的设计思路与创意模式。在课前导入环节,加入字体设计课程所涉及应用范围的列举,细化字体设计在不同环境下的作用与意义。结合字体的不同使用情况,提供相应的市场调研报告大纲。引导学生根据调研大纲的要求,针对字体的设计展开深入的调研活动。树立其强烈的字体设计意识,强调化学生对字体设计在不同阶段所体现内在含义的认知,以调研做实课前导入环节,为课程中设计的创意表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案例分析,促进知识点的整合与贯通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结合不同案例,解析当今流行趋势下字体设计在细节处所作的演变及创意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大致风格相同的字体如何在细节之处体现相互区别、展示相互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对于潮流字体的深入解析。在解析过程中,感受相似字体之间风格的差异化,将创新思维方式、创意方法论贯穿于课程之中,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避免简单创意的雷同现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将字体设计的基础性创新设计思维理念渗透到基础课程中,从根源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字体设计思维模式。同时,打破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界限,将不同应用形式的字体分类探究、综合比对,形成内在连贯、各具特色的字体设计课程体系。学生可以利用在各门课程中所获得的感悟,整合知识点,表达出更成熟、更接地气的创意。

(三)改善作用模式,提升学生创意能力

新媒体要求字体设计不再是单一的平面静态展示[6],多维、细化的表现必然地要求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由注重个体指导而转向构建团队互助的模式。通过课程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的特性,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优势组建设计小组的教学模式,将字体设计多维化、动态化的全面要求,以小组作业的形式予以展示,促进学生自学与互助学习能力的提升。课程设置力求做到既灵活形式又完善内容,既保留字体设计的精髓,又不完全拘泥于传统的教学与设计模式,课程考核旨在评价学生字体设计作品的创意深度与完整呈现的能力水平。

总结

本文针对当下字体设计课程难以适应新媒体表现形式需求的现状及在新媒体视域下字体设计需要进行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进行论述,对现有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及成因深入分析,通过整合问题及任务要求,根据课程开展流程,在课前准备、课程讲授过程以及课后作业三个环节提出相应的教改创新点。力求对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整体优化与提升,以使学生丰富感知、深刻领悟、激活创意,适应新媒体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朱元吉.试析字体设计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运用[J].中国艺术,2016,(03):142-143.

[2]周小舟.新媒体语境下字体设计的教学实践创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02):136-138

[3]王立荣.字体设计教学内容融合新媒体技术改革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21):123.

[4]朱元吉.试析字体设计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运用[J].中国艺术,2016,(03):142-143.

[5]刘宗红.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小组教学法实施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03):189-190

[6]陈嵘.字体设计课程的复兴与改革尝试[J].设计,2014,(0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