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课程设计范例6篇

建筑工程课程设计

建筑工程课程设计范文1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高职院校

1前言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是工程造价专业一门核心专业课,它的实践环节为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掌握工程预算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识图、算量以及运用算量软件等综合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程设计课时少,任务重,难度大

由于时间的限制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该门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都是安排在一个学期学完,而实践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在两周16个课时内完成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土建部分的预算课程设计,这对于刚刚学完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时间是非常短的,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简单计算,大大限制了学生对于本门课程设计的研究深度。

(2)教学管理存在缺陷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一门课程需要教授至少两个班级,一个班级至少40个学生,老师指导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对每个学生做详细的指导,对于一些学生可能提出来的创新型的问题会因此而忽略,而平时关注的更多的只能是学生的到勤率和学生课程设计的进度。

2任务驱动法在《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2.1任务驱动教学的涵义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特定的几个任务。这种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不断创新[2]。

2.2运用任务驱动法的可行性

(1)教师和学生在此门课程设计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目的性明确,教师有明确的教学重点,学生有明确的学习重点。

(2)使用任务驱动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以前的课程设计学生是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去做自己的课程设计,容易产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而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会布置一个明确的任务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就会有紧迫感,主动争取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就从传统教学的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3)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原来分散的学习内容都集中在一个课程设计任务中,使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一来学生对理论知识就不会感到枯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来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设计,增强实践效果。

2.3任务驱动法在《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是以使用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原理和现行工程定额规范、工程量计算规则为主要内容,以一个建设工程项目为实体,从划分分部分项工程到计算工程量,最后完成整个工程项目的预算造价的过程。

2.3.1任务驱动型《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课程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建筑工程的计量与计价,掌握定额和清单的使用,能够编制工程标底和预结算。

(2)能力目标。①可根据图纸等资料编写一般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②可根据工程图纸等资料编制工程概算、标底、预算和结算、决算。③可以直接胜任工程现场施工员、造价员

2.3.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任务设计。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引导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任务的设计至关中重要,任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必须适中。比如在计算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工程量时,可以将总目标划分为若干个小任务:①熟悉图纸,收集施工规范、工程验收规范等有关资料;②确定项目名称;③计算土石方工程的工程量;④计算砌筑工程的工程量;⑤计算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工程量;⑥汇总工程量。

(2)创设情境,提出任务。任务的提出时由教师去完成,教师可以给学生多看一些类似工程的预算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一份完整的项目预算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主要是在方法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主要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是放在对任务的动手完成和分析讨论上。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对任务的完成可能会进度不一,所以教师在采用此法的时候要加强总结和复习,跟踪学生的进度情况,不断获取反馈,总结成果。

3结语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技术性很强的课程,除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传授以外,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驱动,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身的实践过程下,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应芳琴.任务驱动法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实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3).

建筑工程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项目化教学;教学设计;课程改革

一、前言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近年来,“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西职院从2012年上半学期开始对“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教学进行培训、指导、比赛、交流和实施。工程造价教研室教学团队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

二、课程设计过程

1、课程定位

组织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确定本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是工程造价员。专业教研室组织成立由丰富经验的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确定课程的技能要求是能够编制工程量清单、能够进行工程预算、能够使用造价软件。

2、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编制建筑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2)能够编制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3)能够熟练使用软件编制造价。

知识目标:(1)掌握建筑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2)掌握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编制;(3)掌握广联达软件编制工程造价。

素质目标:(1)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服从项目组长的统一安排,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在自己的项目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能够辅助其他成员完成项目任务;(2)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根据规则和定额独立完成造价文件的编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且经常进入施工现场,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4)具备独立自学和创新的能力,能够随着规范和定额的更新,通过自学完成造价文件编制,且勇于创新。

3、课程总体设计

构建“学、培、赛、训”四位一体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实现学生两年不断线的课程学习。

“学”:即课内学习,以能力目标为本位,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通过课程调研,与企业专家设计课程项目,采用实际项目进行工程量清单编制及建筑工程造价的计算。课内学习安排在第3学期完成。

“培”:即技能培训,根据陕西省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消耗量定额和计价办法,按照初级造价员要求,进行岗位适应能力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学生获得初级造价员职业证书。技能培训安排在第4学期完成。

“赛”:即技能比赛,我系每年举行广联达算量大赛,在比赛中选取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广联达算量软件大赛和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工程造价技能大赛。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技能比赛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

“训”:即综合实训,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和实训考核办法,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分组编制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或控制价。综合实训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

4、教学项目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来整体设计学习项目,确定本课程的项目一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工程量清单编制;项目二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工程造价编制;项目三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广联达软件造价编制。选取教学楼项目(框架结构)为课外拓展项目,成立兴趣小组完成实训楼项目(框剪结构)。通过不同结构工程的训练,掌握建筑工程工程清单的编制、工程组价和计价。教学项目设计进度图见表1。

根据设定的实际教学项目,进行每个项目的情景设计,引出项目任务,编制每个任务的子任务,并确定任务的目标要求。

5、教学实施

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1]在全面把握课程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应用相结合。在本门课程教学中,我们将造价基础理论分配到各项目中,让学生在项目中掌握造价理论知识,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教学更接近工作岗位需求,做到了“课堂上练习的,就是将来工作的内容”[2]。

本课程教学中以校内建筑物作为教学和练习案例,使课程教学更具直观性、实操性和兴趣性。课内项目为我院6号公寓楼项目;课后拓展项目为3号教学楼项目;成立算量兴趣小组,完成实训楼项目工程算量与计价。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因素到多因素,不断循环递进的教学方法。同时,我系每年举办一次工程算量大赛,并参加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使课程教学与技能竞赛有机结合。

6、课程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3]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评价占60%,成果评价占40%,充分体现了过程控制的重要性,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三、改革成果

本课程通过几年的改革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90%获得初级造价员证。在第五、六届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在第一届陕西省工程造价技能大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在第二届陕西省工程造价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与此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双师素质专业教师。

四、结语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转变是前提,从传统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训练的转变;从传统课程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4]从传统的问答习题,向任务训练的转变。项目设计是关键,项目设计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在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学习、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数字应用、外语应用等能力)“渗透”到所有课程中。

【参考文献】

[1] 李学锋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胡凤菊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AutoCAD》教学评价[J].职业教育研究,2013(3)111-11.

[4] 严方,项目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角色探析[J].职教论坛,2012(35)、113.

【作者简介】

王成平(1980-)男,陕西安康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程造价管理.

建筑工程课程设计范文3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杰(1982-),男,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讲师;宁勇飞(1973-),男,湖南新宁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讲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华大学船山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类专业工程化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1CZ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37-0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技术性专业,其重点在于学生能学以致用,所以该学科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就是学生工程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性教学密切相关,而在实践性教学中,课程设计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设计就是指学生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以某一具体的工程项目,通过查阅资料、优选方案、设计计算、绘制图纸等工作完成一次系统的训练,既可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加强,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协作能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本专业对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时间的安排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般院校的考研率逐年升高,以前安排在第7学期的课程设计,由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影响,学生的心态浮躁,认真做设计的学生相对较少,课程设计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为了避免课程设计与考研和学生找工作的冲突,课程设计时间集中安排在第5、6学期的最后几周,在这个时间段,学生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课程设计。

二、观念的树立

在学生看来课程设计类似于考查课,在设计结束时只要上交设计成果,且课程设计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不及格的现象,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不重视,以为课程设计就是给他们自由的时间,随便敷衍下就可完成。为了遏制这种思想的蔓延,本专业召开了课程设计动员大会,阐述了课程设计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课程设计对毕业就业的影响,要求学生沉下心,认真对待课程设计,这样不仅加深对本门课程理论教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运用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三、课程设计的再规划

各校建环专业学生就业的地区差异性明显,经统计,就本校建环专业的学生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湖南本省就业,在其他地方就业的学生很少。针对学生的就业状况,每个院校应合理规划课程设计的内容,对课程设计的设置进行再思考,而不能简单地照搬他校的设置方案。如现在不少学校都设置了供暖、空调、制冷等课程设计,而对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来说,到北方就业的学生极少,以后会接触到采暖的情况不多;其次,毕业后从事制冷系统设计与优化的学生也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建筑给排水、通风空调、建筑电气的设计和施工工作。因为在南方地区,空调工程相对有限,一般的建筑只要求做通风,所以大部分毕业生都要从事一些建筑给排水和建筑电气的设计和施工工作。鉴于我校建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把课程设计规划为两大块,第一块为建筑给排水和电气设计,第二块为冷热源和通风空调设计(这2部分内容的融合更易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以迎合市场,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四、命题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工程运用能力。在此之前学生从来没接触过实际的工程项目,不少学生在拿到建筑图后都不能完全识图,鉴于这种情况,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注重基础和原理,并不要求学生有很大的创新,但要求学生对基本的设计程序、步骤、计算和绘图有一定的把握,强调最基本的工程训练。不少文献中指出课程设计所采用的题目为医院建筑净化空调、水源、地源热泵、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学科前沿性和挑战性的设计题目[1,2],学生在对基本的空调系统尚未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做更为复杂的系统是否合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所以我校的课程设计选题一般为常规系统(除学有余力的同学特别要求外),建筑类型也是生活中接触最多,应用最广泛的,如高层、多层住宅,商场,医院,办公楼,综合楼等,既贴近生活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待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对建环领域中的一些设备、系统有一定了解后,毕业设计时再做建环领域新技术的选题更具合理性。

在选题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课题分为难、中、易三个不同的层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二本的学生根据学生自己分组(2~3人每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题目,对于三本的学生则安排相对较容易的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师资

指导课程设计的老师应为“双师型”,教师本身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并具有本专业的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资质。国家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大部分二本院校和小部分一本院校的学生本科毕业后都从事工程设计和施工工作,对工程训练的要求较高,而现在一般高校新进的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或硕士生,科研水平较高,但工程实践经验欠缺,如何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建设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六、课程与课程设计的融合

现行的教材一般是按一定的次序逐一介绍每个知识点,系统性不强,以致于学生学完整本教材后,对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依然无法入手。鉴于此种情况,对于工程性很强而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课程,比如建筑给水排水、建筑电气、暖通空调等,在该理论课程之初先选择2个典型的建筑(如一个公共建筑,一个住宅建筑)讲述每个工程的概况和每个系统设置的情况,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按课本逐一介绍各个知识点;到课程结束时,再回顾第一次课所讲的工程范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本专业课程设计历来的做法就是在该课程之初就下发课程设计题目,课程和课程设计同时进行。[3]在讲授完每一个知识点后,就布置该知识点对应课程设计的作业,如讲完消防给水、屋顶防雷等就要求学生把课程设计中相应部分完成,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画出草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减轻课程设计和课程相脱节的弊端,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待到课程完成时,学生已经对主要的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集中课程设计时,学生重新回顾、整合知识点,对图纸、设计说明书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达到课程设计的目标。

七、课程设计的过程控制

理论课程结束,集中课程设计正式开始时,举行专题讲座,讲解相关专业的施工图识图,只有先学会识图才能学会设计,然后再讲述设计的步骤和具体的设计计算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

在设计过程中,每2~3天集中考勤一次。每次考勤时,要求每组学生阐述前一阶段的进度及遇到的问题,并且把设计成果交由指导老师检查(设计成果中需注明每个同学分别完成的工作量),指导老师再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即在设计过程中加强管理,谨防不劳而获的事件发生。

考核是保证课程设计质量的最后一环。以前学生对课程设计重视的力度不够,以为交了设计就行,甚至想到交设计时抄袭蒙混过关,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因此有必要改革考核方式:第一,课程设计最后采用答辩的形式,要求每组同学用5分钟介绍本次课程设计的概况及主要设计思路和方法,而后指导老师就本课程设计提问,对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相对客观。第二,看图纸和说明书的质量,课程设计需要计算的内容繁多,但指导老师应该把握关键步骤的计算过程、方法和结果,如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入户管径的大小,建筑电气中负荷与导线的匹配等。学生课程设计的总评由答辩成绩、平时成绩、图纸和设计说明书成绩三部分组成更显合理。

八、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在一般工科的培养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起着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的作用。在我校建环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对课程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这也可以为其他工程类学科课程设计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闫秋会,南晓红,李安桂.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94-97.

建筑工程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字】工学结合,深度融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

一、“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概述。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公司、房地产公司等企业,培养“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岗位设置上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管理岗位中的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以及从业一段时间后优秀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走上的高级管理岗位如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对施工过程中的地基基础工程、土石方工程的施工;砌体工程以及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还有钢结构工程、防水工程施工以及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等。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可以针对性的进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然后根据当下实际的人才需求结构,结合教学目标,创设出新的“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建,设计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各个模块。通过将实际施工中的各项内容分解到相应的模块中,然后做好工作任务布置,履行好工作过程,最终提高学生在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的专业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一)以“工学结合”为课程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在“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中,主要将“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工作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知识的整合,重新构建出该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体系,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各个设计板块中,通过对一系列教学情景的构建,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增加以及学习效果的提升。

1、课程内容设计的几大模块。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创设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九大知识模块,即土石方工程模块、地基与基础工程模块、砌筑工程模块、钢筋混凝土工程模块、脚手架工程模块、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模块、钢结构工程模块、装饰工程模块以及屋面防水工程模块九大知识模块。

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

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也需要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在教学课程设计的实训环节,加入《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设计》以及《钢筋混凝土工程钢筋绑扎》实训、《砌筑、抹灰工种操作》实训等,将实训内容作为教学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单项知识能力模块的构建,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的学习中模拟实际操作的能力,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状况。

3、对教学情景的构建。

在教学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真实工作内容以及工作任务等都能有全方位的感知。情景构建过程中,将实际工作内容和任务划分为各个具体的单元和模块,然后再在单元模块的基础上继续分割成具体的教学项目,教学情景主要包括项目情景、任务情景、案例情景以及分项工程施工情景等。通过情境教学一方面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实训操作进行整体感知,促进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4、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课程设计中,同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实现,例如引导式、启发式、兴趣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引导式教学方法中,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教学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实现学生学习模式朝着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多媒体教学方式。

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给学生对建筑工程知识最直观的感受,利用多媒体对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流程进行展示,以工程案例为主线,贯穿到各个模块当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工程视频、工程图片为实例,把书本与实际的距离拉近,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度融合”课程设计

1、学生学习同工作的融合。在授课内容中融入一定的工程内容,结合建筑工程施工实际将教学内容进行划分,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为学生今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校企融合。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教学需要实现校企结合,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加强同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校企合作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企业中建立学校的实训基地,定期的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做好学生的实训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组织的提高。

3、教室同实训室的融合。建筑施工技术的学习不能仅仅在教室和课堂上完成,实训室实训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教室和实训室的融合,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室的设置主要包括砌筑和抹灰实训室、钢筋工职业技能实训室以及装饰装修实训室等,满足对不同工种的实训操作需要,提高学生的实干技能。

建筑工程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03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21

《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是建装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本文把在此课程中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作为研究内容。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场所

目前,《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教学场所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和制图室,学生只有通过多媒体欣赏的方法才能对一些装饰材料、装饰风格等内容有所了解。但由于学生对建筑材料市场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加上对设计现场也没有清晰、直观的感受,所以直接影响后期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多以教材为主,内容陈旧,理论知识过多,课堂气氛沉闷。另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较好的培养。

(三)课堂组织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多是先讲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讲完后模拟实际项目案例进行练习,一般由教师给出建筑平面图,让学生自由设计,这一教学形式虽然达到了项目化教学的目的,但设计师岗位能力要求的沟通、协调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考核评价体系

在考核评价上,由教师按照学生绘图、设计质量全权负责成绩的批改,为他人提出合理的建议。而协作、交流、沟通能力是设计师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职业素养,现有的教学形式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

二、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近几年,我校课程组成员对《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大量走访、调查不同层次的企业及用人单位,深刻了解了行业、岗位对建筑装饰设计师各方面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能力定位,将教学过程设置在设计师工作情景中,以真实的设计项目为教学载体,以培养综合的岗位能力为目标,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由教师结合实际岗位能力需求,制定工作程序、各程序的质量要求、考核评价体系,具体思路如下:

(一)能力定位

分析建筑装饰设计师岗位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所要到达的能力,归纳为总体能力目标、具体能力目标、素质拓展目标和知识目标。

(二)项目贯穿

整个教学计划由多个典型空间设计项目贯穿,教师选择实际的设计项目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项目要由简单到复杂,空间组合上要从单空间到多空间再到大型空间,比如从厨房空间、客厅空间、奶茶店逐步过渡到整个居住空间、商业空间,通过不同空间的设计,提升学生对具体的不同的典型空间的设计掌控能力。

(三)仿真教学

仿真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手段,要求学生根据设计师的工作流程及特点进行训练,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位教育心理学家对采用仿真教学和传统教学进行过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仿真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记忆约70%的内容,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记忆约30%的内容。①在本课程中仿真教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结合设计师工作流程的特点与学生的学习规律,将主要设计项目分十个程序:接待客户、介绍公司、参观在施工地、初步了解客户意图、现场量房、方案设计、方案修改确定、施工图设计、审批、预算。仿真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②

(四)评价标准

课程考核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学生、模拟业主共同完成,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同样注重,并对每个设计程序的细节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体系中权衡计划、学习、方案、创意、图纸表现、语言表达、态度等各方面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中对设计的评价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结合社会与行业发展情况对评价方式提出质疑。设计作品也类似于艺术品,除了实用功能以外,对其艺术效果的评价是见仁见智的,因此在评价方案中可以增设一些灵活性、开放性因素,从多方位的视角去评价它。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一)开放教学环境,开阔眼界

设计必须以满足功能性为前提。在本课程教学中,通过在建筑材料市场现场讲解,一方面与建装装饰当下流行接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另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兴趣。通过大型综合项目的前期调研,到在施工地现场参观、考察,与专业人员交流,了解各个工种工序、构造节点,甚至能看到隐蔽工程的结构,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与客户交流,提高职业素养

在设计师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中,沟通和协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项目化教学实施中,根据项目的不同,学生会在教师的“设计”下接触到不同的“客户”。举例说,在餐饮空间综合项目中,我选择位于同心街的一处老旧的快餐厅进行设计改造,学生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与店主交流,根据其意图进行设计方案的不断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设计意图,提升了职业素养。

(三)现场学习,与就业“零”接轨

现场学习是深刻提升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对于同类空间的参观学习,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设计风格,搜集有用的设计信息,学习到时下流行的设计知识;另一个是到正在施工的工地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一线工地,还可以把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四)勘察设计空间,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进行每个典型空间设计的前期,我在授课计划中均安排有现场调研,通过现场调研、测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即任何设计都要先了解建筑自身结构、各个空间功能分布与联系、空间尺度、水电等位置,了解建筑所处的位置及外部背景、日照等对建筑空间产生的影响,才能进行户型改造及设计。

(五)自我学习发展

整个教学过程要以不同的典型项目为教学载体,以培养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教学线索,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实际的设计项目,不断探索、思考、讨论、论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了,自我学习发展的能力也强了。

在《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抛弃以往刻板的、封闭式的、注入式的、作业式的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型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学,自己实践、创新、论证,同时在考核学生的过程中重视平时成绩、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创新思维,科学安排课内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注释:

①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工程课程设计范文6

建筑结构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众多设计课程中,建筑结构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基础,在进行建筑构思和设计中,具有基本的结构件逻辑与体系概念,增强建筑设计中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比较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设计。一座建筑物能够得以实现,结构往往具有关键的作用。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建筑设计专业需要同结构专业密切配合,建筑设计师往往需要具备相当深入全面的结构知识。所以,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结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二是建筑结构课程自身的定位。在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计类课程是核心课程,技能类课程是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则是建筑设计的支撑。在实际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理论类课程的部分。过分的强调设计表现或者计算机操作,让学生在工作后很难掌握建筑设计工程性的本质。在具体的教学定位中,只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与实践结合,这样首先单纯的理论教学容易导致枯燥的教学氛围,其次过分强调力学计算等内容的应试教育会让学生错误地形成了“结构无用”的认知。

2.课程内容

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具体的结构设计、结构计算、结构制图有专门的结构设计师负责。作为建筑师,需要在方案设计阶段有良好的结构逻辑,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与结构设计专业有效配合,在施工阶段能够及时与结构设计师一起解决现场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结构教学主要强调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内容的教学,忽视了结构构造、结构体系、结构比选的内容,缺少结构专业、结构图纸及结构配合等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一方面加大了不必要的学习难度,而且也导致了学习效果不好,实际应用不足的普遍现象。

3.课程教材

现有建筑结构教材大多数都是将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教材加以简单的删减和改写而成,没有考虑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结构计算,让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愿读。在现有教材中,大多数是内容过多,还涉及一些不常见的构件,和土木专业的课本区别不大。同时,教材版本没有及时改版更新也是建筑结构教材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层出不穷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的产生往往先于教材的更新,很多结构设计非常优秀的建筑案例应该被采用到建筑设计专业的结构教材里来,与时俱进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实践教学思考

1.兼顾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

建筑设计专业一般学习年限为5年,而高职院校学习年限为3年,想要充分完成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整体课程体系,既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与设计类课程保持良好的互动性和延续性。在课程开设时间上,建筑结构课程应相对靠前,在学生经过一定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后,这时学生已经对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和设计需求,结合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对后续建筑设计课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2.面向职业需求的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学有其职业需求的特殊性,建筑结构的授课内容也应紧密面向具体工作。从建筑设计的工作实际出发,建筑设计师所需要的结构知识主要在于结构设计、结构配合和注册考试等方面。高职学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助理建筑师、建筑绘图员等工作,结构配合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决定了授课内容应该以此为主,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纸阅读、结构专业图纸对接、建筑结构协同优化等能力。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适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筑设计本身是强调实践的工作,建筑结构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实际运用。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安排一定的实训操作、工地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结构认知。

3.观念取代概念的授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