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例6篇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文1

??

同志们:?

这次全县企业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去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分析研究今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安排部署今年企业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工作任务,动员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措施,切实做好今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下面,我根据县政府研究的意见,讲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XX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估价?

去年,我县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认真贯彻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积极稳妥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实行市场机制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多措并举,圆满完成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总结去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县委、县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予以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协调和调度全县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人事、教育、公安、财政等部门互相配合,密切协作,按各自的职责积极开展工作,保证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多措并举,实现了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去年,我县继续对本科以上毕业生,按照工作需要和专业对口的原则,直接安排到企事业单位就业,共安排本科毕业生219名,调动了本科毕业生来我县就业的积极性。对事业单位接收专科以下毕业生,则继续采取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办法。在考录工作中,人事部门精心组织,分类实施,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肃组织纪律,严格保密措施,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事业单位考试录用专科、中专毕业生135人。企业单位接收毕业生,坚持双向选择与计划调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有500余人与企业达成了就业协议。?

三是落实优惠政策,拓宽了就业渠道。为拓宽科技人才向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流动的渠道,县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规定凡是到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由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档案、户口,并负责办理养老保险、转正定级、职称评审等手续;在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期间,计算连续工龄,承认国家干部身份。去年,就有一大批毕业生到乡镇企业、个体民营企业工作,既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又为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文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rapid. The urbanization has brought a series of changes for the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evel of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 marketization an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rought by the urbanization. On this basis, to research the quantity of talent demand(namely talent demand) and the change of demand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market as well as the technical replace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problem that relatively weak and urgent to be studi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t is also the core problem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emand of talents. In view of the changes of the employment market to the talent demand,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re carried out to discover the main question and propose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 Based on the logical exposition of "urbaniz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upgrading-position structure change-position ability change-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demand for talent-strategy and mode innov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alent demand is preliminarily solved.

关键词: 城镇化;需求数量;需求结构;人才培养策略

Key words: urbanization;demand quantity;demand structure;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28-03

0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图1),与此同时,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也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图2),尤其是2014年和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增长速度均远大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尤其是使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城镇化建设,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关注点。同时,城镇化建设如何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数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也成为广大城镇化建设的领导者、参与者考虑的重要问题。

笔者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并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多年的教学与管理经验,研究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的传导机制,以“人才市场供需平衡”作为基本假设,通过研究“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经济结构升级-人才需求结构升级-高校人才培养策略创新”的推拉链条动态发展,提出人才培养的动态体系,从而实现城镇化发展与高校教育发展的“互促”模式,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由图1和图2可以明显看出,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带来的就业人数的增长与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不相匹配,即说明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化建设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

1 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现状 从现有的国外文献资料来看,Brownell(1962),Marsden(1983)两位学者主要从理论上研究了城镇化建设进程与教育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建立两者的理论模型。而国外近期的一些研究也主要从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大学入学率、就业率等方面进行研究。如Monika;Mayanka Singh;Priyanka Singh(2015)在《印度的城镇化与城市问题》中主要研究城镇化带来的一些列问题及对策,并没有提及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城镇化建设拉动就业需求,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用本科人才培养与城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方面亦少有提及。

1.2 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现有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刘标胜,戈雪梅(2012)在其文章《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战略作用研究》中指出,技术人才不能满足现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需要,同时指出城镇化建设进程与高等教育呈现正相关关系。阚大学,吕莲菊(2014)在其文章《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中重点论述了城镇化水平与职业教育、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开放度、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关系,并构建了计量模型。研究指出,无论中国的东中西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同时指出我国中部、东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开放度、城乡收入差距均正相关。马南湘(2014)在其文章《广西城镇化建设与建设类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中指出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建筑类高技能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需求出现激增,并根据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探索出企业对毕业生技能的关注点,进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上五位学者主要研究了区域城镇化建设进程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提出了某些专业如何培养与之适应的高技能型人才。但问题的研究倾向于区域化,专业性,缺乏对城镇化建设进程到人才培养的传导机制的系统性的研究。

2 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的传导机制

城镇化建设进程伴随着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更替,同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往城镇的大规模迁移。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伴随着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研究城镇化建设与人才需求的匹配问题,首先要明确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而此类研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城镇化建设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研究、城镇化建设进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发展研究、城镇化建设进程与农业经济市场化的协调发展研究、城镇化建设进程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协调发展研究。

首先,城镇化建设进程与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互促”关系。可以进一步表述为,地区的经济发展越迅速,带动城镇化建设进程也越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同时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其次,城镇化建设加速会导致第三产业GDP所占总GDP比重的增长,同时也会引起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再次,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与农业经济市场化程度同样表现出“互促”关系,因此,加快农产品网上交易,加快农产品城乡开放程度,对于城镇化建设进程有较大的作用。最后,“互联网+农业”使第一产业往第三产业更替的速度加快,引起产业升级也导致了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进而引起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加大,城乡贫富差距加大。

城镇化建设进程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经济市场化加速、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等诸类问题,更新了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数量与结构,因此,对于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难以与城镇化建设对人才需求相匹配,因此,制定适应城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策略既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

3 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3.1 前后一体化的培养思维 所谓前后一体化,即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前期,包括小学、中学教育亦应培养学生的城镇化思维,树立学生城镇化建设的政治意识与参与意识。应利用第二课堂或是政治思想课的模块化设计,使学生熟知城镇化的政策、意义、目的、含义及对所有人的影响。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应重点传授城镇化建设所引起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等理论与实践知识,并在人才培养的匹配度上进行控制。学生毕业以后,应对培养的结果进行检验,主要研究其技术能力是否能够与新岗位群匹配,其价格(工资)是否能够促进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其岗位能力是否具备更替的高敏感性,其发展是否满足可持续的要求。总之,思维的长期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稳定性。

3.2 能力与岗位对口,增加人才供给量 人才的供给量除了数量满足的同时,最主要的是要求专业对口、能力对口,而现阶段的劳动力市场则是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专业、能力供给存在严重错位,即企业找不到所需的高级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具备企业所需岗位的对等能力的职责,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制定能够适应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新型人才,是使高等院校高效服务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途径之一。在此,笔者依照所从事的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经验,展开人才培养的途径、模式介绍。经过试验验证,这些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岗位与专业的对口,岗位与能力的对应。

3.2.1 “一专多方向”与“分流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笔者所提的“一专多方向”是指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对一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多个方向的培养,“分流培养”则是依据学生的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将一专业数量较多的学生分方向组建专业方向小分队。

根据市场的调研结果,“一专多方向”的学生除了具备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的能力之外,一个专业会衍生出多个方向,而本专业的学生同时具备各个方向所有的技能。笔者以2007-2015年所在的日照地区wgy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自2005-2014年,本专业学生招生数量逐年增长,且增长速度非常迅速(表1)。

本专业招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市场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却远远不及供给量。在此情况下,笔者及其团队的全体人员积极探索能够使学生增加对口就业机会的途径。通过对一家生产性大型韩国企业、一家生产性大型台湾企业、三家物流企业、三家五星级酒店发放问卷;通过观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岗位;通过对实习的学生、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得出了适合现阶段工商企业管理高职学生的四个方向:①“城镇化-社区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行政管理岗位;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新成立的连锁门店的店长;③传统小微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④“互联网+”迅猛发展急需的物流管理人员。并且与企业共建四个方向所具备的基本技能,进而物化于课堂教学。

而实行“分流培养”的学生,则不需要学习四个方向所有的课程,只需选择1-2个方向(群)进行学习,最终目标是将大量的同专业毕业生分散到各个不同方向,减轻集中的就业压力。

实施“一专多方向”与“分流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同时具备行政管理、连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综合知识,或者根据自身的优势重点选择核心优势的方向群,具备方向群的综合知识,无论哪一种,学校均为其发放所修方向的结业证书,并对其职业能力进行严格审核,提高了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

3.2.2 “专业嫁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所谓专业嫁接,就是一个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依据其个性化发展、特色就业的需要,给与不同专业的相关知识的接续。对于这个问题的界定,并不是学生要具备多个专业的所有知识,而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不变的条件下,给与市场所需不同专业能力的嫁接。笔者及团队仍旧观察wgy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

①每届学生从中选取30人组建了历届“质量管理班”,这个班的学生除了具备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之外,需要学习内审员、外审员职业资格的相关能力。学生的培养实行1+1+0.5+0.5的方式,在校学习一年工商企业管理的知识;后进行一年的审核员业务知识学习,其中半年培训内审员、外审员理论,并获取内审员证书,另外半年到企业进行审核员工作实践(与企业合作,企业提供审核员现场);最后一年则是在校考取外审员、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与生产实习的阶段。

②每届学生从中选取15人组建了历届“韩国留学生班”,主要的培养方式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外语(韩语或英语)”,而学生的就业方向是韩国及当地的韩资企业(日照韩资企业数量较多)。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展已历时5年,还会持续不断进行的以上各种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产生的诸多岗位的综合需求,并且在已毕业的几届学生中收效显著。而这种良性发展促使wgy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认可度,生源日益增多。而采用这种方式在同一院校会计专业进行辐射,收效同样显著。

3.3 互联网思维的多维运用 综上所述,不管是人才培养的对象还是参与者,具有城镇化建设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但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城镇化+互联网+”等的思维构建也十分必要。伴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量、交易额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少。不仅仅从高等教育阶段,甚至是中学阶段,就应该给学生传授互联网的思维。

4 结论

城镇化建设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主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点。笔者站在自身所处的行业,通过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与实验,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结构升级-岗位结构变化-岗位能力变化-人才需求能力结构变化-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模式创新”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初步解决了城镇化与人才需求问题的矛盾。由于笔者所在专业的问题,以及调研时间的紧迫性,没有推广到所有高职文科专业。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以期更好地解决城镇化建设与中小企业发展协调问题研究,更加丰富城镇化理论。

参考文献:

[1]阚大学,吕连菊.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1).

[2]刘标胜,戈雪梅.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战略作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文3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平安**”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二)总体目标。

按照省市要求,从今年起到2010年,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的要求,分步实施:今年计划招考18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今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这项工作,力争到2010年,全县基本实现“一村、一社区基本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二、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由县委组织部会同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团县委等部门组织实施。县委组织部负责牵头协调;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指导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选拔、管理、考核、人事、社会保险等工作;县财政局做好经费保障工作;县民政局配合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县教育局、团县委负责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并做好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宣传发动工作。

(二)实施办法

1、时间安排:招聘工作一般安排在每年8至10月份进行。

2、招聘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就近、就地的原则,规范程序,严格把关,确保把各方面素质较好的高校毕业生选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

3、招聘对象和条件:具有本县户籍或为本县生源,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

基本条件是:政治素质好,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热爱农村和社区工作,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身体健康。

4、招聘方式: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具体招聘办法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制订。公开招聘的基本办法和程序如下:

(1)公告:招聘职位确认后,通过县级以上媒体、政府相关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告,并组织好报名和资格审核工作。

(2)组织考试:原则上,通过资格审查的报名人数达到该职位1:3比例可以组织考试。笔试和面试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体检、考察工作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有关规定执行。

(3)录用公示: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从高分到低分初步确定拟招聘人员后,在本地媒体、政府相关部门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天。

(4)招聘录用和报到:公示期满无异议者,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发出通知书。毕业生收到通知后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报到。超过规定时间不报到者,取消录取资格。招聘工作结束后,招聘人员名单报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备案。

5、招聘岗位:原则上以安排助理职务为主,包括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经济合作社社长助理、团支部书记、文书等职务,也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其他工作岗位任职。

6、工资待遇:聘用期间,大专毕业生的工资水平1300元/月,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1400元/月,试用期间的工资水平1000元/月。并按企业同类人员标准办理各类社会保险。对3年后仍留在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要逐步提高其收入待遇;对表现较好、年度考核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当地村、社区干部的奖励政策。对3年期满后续签合同的,从第4年起由乡镇统一为其办理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单位缴纳部分由县和乡镇财政共同承担。

7、教育管理:招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由所在乡镇实行劳动合同管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到村和社区工作后,实行3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合格的,由乡镇与招聘的高校毕业生签订统一的劳动合同,合同一般3年一签。在聘用期内,其人事关系、档案、户口等统一由县人才中心免费,其党、团组织关系迁转至所在村或社区。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要牵头组织对新招聘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上岗前培训以及知识更新培训和经常性的教育,培训经费由县财政承担。建立工作检查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毕业生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建立管理制度,及时定期地对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建立年度考核制度,每年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组织乡镇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年度考核,根据其工作表现,分别确定为优秀、称职或不称职三个等次。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按照合同规定予以解聘。

8、其他事项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合同期内或期满后,到当地农村经济组织、企业工作,或承包当地的农业经济、科技项目,或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创办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创办其他企业以及自主创业项目等,政府和部门要给予政策或其他方面的支持,促进其在基层更好地创业和发展。对愿意长期在村和社区工作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其户籍可以落在所在乡镇。

在合同期间,允许高校毕业生选择到更适合其发挥才能、专长的岗位或单位就业;合同期未满本人要求另行就业的,只要工作情况许可,可提前解除合同;合同期满后,根据双方意愿确定终止或续签合同;终止合同的人员可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对合同期满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可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政策。

三、有关优惠政策

1、对在农村和社区工作2年以上,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信任的高校毕业生,根据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通过法定程序使其进入村、社区领导班子,并及时推荐为乡镇后备干部,条件成熟的,可推荐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人选。

2、从2009年开始,我县县级和乡镇机关招考公务员主要从招聘到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

3、招聘到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仍在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在报考本县面向社会招考的县、乡镇机关公务员时笔试成绩加10分。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文4

(一)建立就业与项目建设联动机制。坚持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重的方针,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拉动就业的作用,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项目时,要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项目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核准时,应将项目建设过程中和项目建成后的用人需求情况一并报送发改委、经委、商业局、服务办等部门,上述部门要将情况按月转送同级劳动保障部门。铁路、公路、水库和输水工程、城市道路和地铁、供电和电信基础设施、城市供水、供气、供暖和环境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公共工程等建设项目要提高使用农民工的比例。发改、交通、水利、建设等部门和铁路、电力、电信等单位在项目招投标中要将优先就地就近使用农民工作为前提条件。项目或标段所在地政府要做好对接工作,组织本地区农民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就业。要把鼓励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金融信贷、社会服务等扶持政策,同企业稳定就业、扩大就业的实绩挂钩。在制定经济规划时,要优先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保护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项目与就业的联动机制,加强政府有关部门间的协调联络。各级就业服务机构要主动联系,上门服务,跟进新项目,紧盯新企业,拓展新空间,用足新政策,开展新培训。实现“三个对接”,即企业招用工与落实优惠政策有效对接,企业岗位需求与人力资源求职信息有效对接,企业用工技能需求与就业培训有效对接。抓好“三个环节”,即项目立项时,签订用工意向;项目开工时,签订培训协议;项目竣工时,签订劳动合同。

(二)围绕发展壮大服务业抓好岗位开发。要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作用,从市场需求和人民群众需要中发现和培育就业岗位,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新领域和新门路,重点开发养老服务、医护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物业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社区服务岗位,引导和支持动漫、创意、租赁、家政和农业技术推广、农用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等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新建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的服务外包、物流管理等配套服务扩大就业。各地区、各部门要对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新职业目录,针对特定人群或者特定需求,细分市场岗位,以项目为载体,采取雇主出资和政府补助的运作方式,加速服务业岗位培育和开发。

二、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

(三)减轻企业社会保险费用负担。以**年为基数,今年不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最低缴费基数。

(四)阶段性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年,在确保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降低、社会保险制度平稳运行、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通过少征收城镇参保单位和职工(包括灵活就业人员)1个月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阶段性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

(五)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部分社会保险费。在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允许在一定期限内可缓缴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缓缴执行期为**年之内,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经核准缓缴期间,企业应继续按月申报应缴的社会保险费,企业和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缓缴的社会保险费不计滞纳金。困难企业认定条件执行省政府的规定(下同)。

(六)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不裁员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社保补贴主要用于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统筹部分,标准为每人每月最高500元。岗位补贴参照我市现行失业保险金标准确定,标准为每人每月最高500元。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补助执行期为**年内,补助人数最多不超过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在岗职工总数的50%。我市优先安排社保补贴,同一企业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不兼得。

三、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七)开发高校毕业生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按照省下达**年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的指标,城市面向社区,农村集中在乡和乡以下,优先安排登记失业的城乡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安置女性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50%),满足政府管理职能向基层延伸、政府服务职能覆盖城乡群众的需要。基层管理岗位主要包括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卫生防疫、质量检验、综合治理、调查分析等领域,基层服务岗位主要包括维护权益、调解纠纷、医疗卫生、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社会文化、妇幼保健、农林水技术推广等领域。上述岗位由各级财政共同购买和给予补贴。每人每月享受不低于1000元的薪酬或生活补贴,并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八)积极培育市场服务岗位。各级政府要从市场需求和人民群众需要中引导、培育市场服务岗位,鼓励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引导和培育的市场服务岗位包括健康管理、公共营养、芳香保健、花艺环境设计等市场潜力大的领域,由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岗位名录,对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从事规定岗位的,由财政给予适当岗位补贴。

(九)实施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管理的见习计划,选择300户企业作为见习基地,引导30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地见习,达到增强实际经验、促进市场就业的目标。见习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见习期间发放见习补贴,见习补贴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由财政承担2/3,其余由见习单位承担。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享受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对见习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费用,实行所得税税前列支,并不计入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

(十)实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到我市县以下(不含县)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其在校期间申领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按高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担,本金由省、市、县财政分别按4:4:2的比例代为偿还;工作满4年,其学费由政府一次性返还,所需经费由省、市、县财政按4:4:2的比例分担。

(十一)对从事家教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我市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家庭教育实现就业的,可持本人身份证、失业证、毕业证和家教协议、社区证明,按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标准,由财政部门给予其养老、医疗保险统筹部分的社保补贴。政策执行期限为**年之内。

(十二)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将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纳入我市普惠制就业培训范围,鼓励高职院校、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和大学四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教育部门要根据毕业生的实际需要,合理衔接职业技能鉴定和教学计划安排,适当放宽申报鉴定的最低学制年限要求,通过严格质量管理和考评标准,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政策执行期在**年内。

(十三)鼓励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市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免费存放在科研院所或高校所在地、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也可免费保留在原就读高校。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记录连续计算。

(十四)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各类用人单位吸纳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吸纳人数给予一次性社会保险补贴。执行期为**年内,劳动合同到期时由用人单位领取补贴,补贴标准为企业实际缴纳数额的50%。尤其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支持困难企业在稳定员工队伍的工作中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

(十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我市边远乡镇基层工作。进一步做好一村一名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各受援地有空编的事业单位,可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优先招聘上述计划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高校毕业生到新民市的红旗乡、姚堡乡、周坨子乡、大柳屯镇、于家窝堡乡、陶家屯乡、东蛇山子乡,**中县的大黑岗子乡、牛心坨乡、老大房乡,法库县的四家子乡、双台子乡、卧牛石乡、包家屯乡、秀水河子镇、叶茂台镇,康平县的沙金台乡、柳树屯乡、西关屯乡、海州窝堡乡工作的,除享受国家规定政策外,可享受就业人员社保政策。

要提高各级机关录用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市级机关原则上要达到50%,区、县(市)机关原则上达到30%。市属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应逐步加大招聘具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对到边远地区工作两年以上的毕业生,笔试成绩两科加5分,如考一科加2.5分。笔试、面试后,同等条件的优先聘用。从**年起,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高校毕业生和到农村基层志愿服务的高校毕业生,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缴费年限或志愿服务年限合并计算为工龄。

(十六)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对各类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一律取消落户限制。对被在农村开办的企业招用的高校毕业生,允许其选择在市区或县城落户。对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允许其在入学前家庭所在市和就读高校所在市之间选择落户。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要免收档案保管服务费用。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2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工作单位落实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超过2年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

(十七)扩大普惠制就业培训范围。凡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和培训需求、能够保证学习时间的城乡所有劳动者,均可纳入全省普惠制就业培训范畴。在做好原国有企业并轨人员就业转失业后的短期简单技能培训和二次培训的基础上,围绕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开展产业项目特色培训,针对技能不对称问题做好低技能劳动者技能等级提升培训工作。要把创业培训作为普惠制就业培训的工作重点,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同时兼顾社会其他有志于创业的人员。

(十八)突出技能培训,提高培训质量。针对不同就业人群的特点,鼓励采取全日制、半日制、夜校制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开展个性化、互动性及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分类技能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期限,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培训补贴标准每课时分别为3元、5元、10元。

(十九)大力推进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规范创业培训教学管理工作,创业培训一律采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的SYB创业培训教材,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培训总学时不低于200学时。提高创业培训补贴标准,创业培训实行最高培训补贴标准,即每学时10元。改革创业培训补贴拨付办法,创业培训开班前按培训计划人数预拨50%培训费,培训合格后拨付另50%的培训补贴。要把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纳入到创业培训体系中来,并结合返乡农民创业特点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坚持“就近就地”原则,为返乡农民工培训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力度,补贴标准、办法与其他创业培训相同。广泛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我市将创建10个创业教育示范校(劳动保障2个,人事2个,教育2个,工会1个,团市委2个,妇联1个),市财政通过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给予支持,满足学校创业教育需要。

(二十)鼓励企业开展待岗职工培训。对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企业,分流安置本单位富余人员并开展转岗培训的,可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我市参加失业保险的困难企业,在坚持不裁减人员、确保职工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组织待岗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或委托培训的,按人均30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和培训补贴不兼得)。政策期限为**年内。

(二十一)做好残疾人就业培训。各培训机构开展残疾人个性化就业培训,组织残疾人开展盲人按摩、手工编织、陶艺、动漫制作、LED和农村种养殖等项技能培训,对超出普惠制培训规定课时所需培训经费给予专项培训补贴。

(二十二)做好复转军人和农村“两后生”的技能培训。凡我市户籍的复转军人可持相关证件免费到技工院校学习技能,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由财政给予一次性学费补贴。对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农村“两后生”),组织其免费参加6至12个月的劳动预备制培训。

(二十三)切实抓好产业项目特色培训。政府出资购买的培训要服务于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要与本地区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产业升级、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相配套、相衔接。各地区要根据本地主导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情况,组织劳动保障、人事、财政、发改等部门,确定为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服务的产业项目特色培训专业目录。经市政府同意后,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急需技能人才,市财政按有关规定给予专项补助。培训专业目录兼顾家政服务、残疾人康复等我市品牌培训,每半年调整完善一次。

(二十四)各级政府要统筹协调产业项目特色培训。各地区要把本地区产业项目特色培训摆在重要位置,作为重要优质投资环境抓紧抓好,有效组织相关部门做好对接工作,保证项目技能需求与劳动者培训意愿对接、与有实力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对接、与紧缺专业的师资及实训基地对接。各地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管理机构要及时掌握入区项目用工需求结构和进度,要同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季度通报和联动工作机制,超前谋划安排人力资源和技能培训。要加强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的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依托高校毕业生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计划,在重点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全部建立人力资源和技能培训服务站,负责调查统计、组织对接、园区实训等工作。要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科研院所的基础和优势,制定优秀师资柔性引进相关政策,抓好名师名课课件开发和使用,努力提高培训师资水平。

(二十五)加强普惠制培训基地管理。要严格把握培训机构标准,坚持做强做大原则,对培训设施不齐全、师资力量不强、教学功能不完备的机构要取消培训基地资格。要围绕普惠制培训对象和任务,将普惠制培训基地分成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两类,每个基地要细化到培训专业,按培训专业获得定点资格后参与培训任务的招投标。尤其要针对产业项目特色培训,择优选择一些硬件条件好、师资力量强、实训水平高的培训机构。普惠制培训基地每半年考核五、鼓励企业扩大就业

(二十七)福利企业减免税政策。对民政部门认定的集中安置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企业,实行由税务机关按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的办法。对单位支付给残疾人员的实际工资可在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并可按支付给残疾人的实际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二十八)商贸服务型企业减免税费政策。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对纳税确有困难的中小企业,在**、**两个年度内,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二十九)鼓励商贸服务企业吸纳就业。对商贸服务型企业(除国家限制行业外)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所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部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审批期限延长3年。

(三十)鼓励企业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其超出比例安置的残疾人企业所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部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退税政策和社保补贴政策不兼得),政策期限为**年内。

(三十一)鼓励福利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对福利企业年退税总额低于企业为其残疾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的,其企业缴纳部分的差额,由财政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限为**年内。

(三十二)鼓励企业吸纳依法破产关闭企业职工就业。企业吸纳持《就业援助证》的依法破产关闭企业失业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的,从**年1月1日起对企业所承担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部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破产企业职工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免费职业技能鉴定。政策执行期限为**年之内。

六、鼓励个人自主创业

(三十三)扩大鼓励扶持初始型自主创业的范围。凡具有沈阳市户籍的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复转军人(含随军家属)、新生劳动力(未继续升学的初、中等学历的人员)、困难群体(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城乡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和农村劳动力,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行业内,创办企业实体或领取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从事初始型自主创业活动的,均为扶持的对象,可享受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将创业带头人吸纳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政策拓展到所有创业者。

(三十四)为创业者无偿提供创业场地。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房、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各区县(市)、开发区应新建或充分利用原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小企业孵化园等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无偿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年底前,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规模要达到一次性接受创业户数30户和从业人员600人以上,各区、县(市)孵化基地规模要达到一次性接受创业户数5户和从业人员100人以上,各产业园区要达到10户和200人以上。对孵化效果明显,经市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给予适当补贴。

(三十五)扩大创业融资渠道。降低小额担保贷款门槛,将小额贷款反担保范围扩大到有稳定收入的人员。凡是个人创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每人可申请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创业的,每人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对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其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财政部门按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展期不贴息。

鼓励和引导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面向失业人员、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等以及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扩大农户和中小企业动产和不动产抵(质)押担保范围,并研究探索纳入政府贴息范围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金,支持个人创业促进就业。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加快推进村镇银行设立力度,对信贷资金主要用于促进就业的,适当放松存贷比限制。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向从事微利项目的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的,享受国家和省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由政府财政担保公司对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的贷款提供必要担保。建立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制度。

(三十六)延长典当融资综合费用补贴期限。对通过典当融资且到期偿还当金确有困难的创业企业,经市劳动保障部门审核批准后,其典当综合费用补贴期限可在半年基础上延期1年。

(三十七)税费减免政策。对符合税法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3%;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认定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进一步提高营业税起征点,降低创业税收门槛,将营业税按月纳税的起征点由月营业额2000元提高到5000元。

(三十八)个体经营减免税政策。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对残疾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对残疾人个人取得的劳动所得(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和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和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减征50%个人所得税。

(三十九)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复转军人,以及毕业3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2年内,免交有关省政府及省财政、物价部门批准设立的登记类、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十)自主创业社保补贴政策。创业者从事省政府规定25个微利项目和我市新增的物业维修、零售配送、文体服务、租赁服务、代办服务等5个微利项目,初次领取工商执照,依法纳税,并依法缴纳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创业1年后(以工商注册时间为准),对其缴纳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统筹部分,凭其缴费证明,由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给予养老、医疗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为**年内。

(四十一)降低创业成本。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取消和停止征收2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政发[**]44号)精神,从**年1月1日起,取消和停止征收义务教育杂费、义务教育借读费、高等学历文凭工本费、暂住证(卡)工本费、劳动合同鉴证费、劳动争议仲裁费、职业资格证书工本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费、工程定额测定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畜禽及畜禽产品防疫费、农机服务费、进出口货物许可证工本费、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费、广告经营单位注册登记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工本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落实我市取消、停止和减半征收70项收费政策,其中停止收取旧机动车转让费、居民身份证加急费和环保业务培训费等54项,减半收取人防工程搬迁补偿费、土地登记费、产权发证登记中心查档费16项。

支持初始型自主创业,降低收费标准,实行阳光收费。对继续保留的企业注册验资费、环评及监测服务费、私营企业协会会费和个体劳动者协会会费,按最低标准收费。私营企业协会会费和个体劳动者协会会费应公开收费标准,实行阳光收费。对各类创业园区为创业者提供的经营、办公和生产服务场所,要降低租金、减免水电费,同级财政要据实给予补助。

(四十二)启动高校大学生创业引导计划。通过两到三年时间,使全市接受系统创业技能培训的大学生达到3000人,催生大学生创业者和参与创业者3000人,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1000个。从**年起,用3年时间对全市300名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学历教育以及赴国外培训,逐步实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市财政给予师资培训专项支持。

(四十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初期(2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对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按实际招用人数每人每年4800元定额依次扣减其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十四)鼓励在领失业保险金人员自主创业。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并办理营业执照的失业人员,可将其应领取的失业保险金一次性发放给本人,作为其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扶持资金。政策执行期限为**年内。

(四十五)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对扶持对象初始创业,从事家庭手工业、种植业、养殖业、修理修配(汽车修配除外)、图书借阅、洗染缝补、复印打字、理发、小卖部、搬家服务、社区卫生保洁服务、社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微利项目,经户口所在地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协审,区、县(市)劳动保障部门初审,市劳动保障部门审批,发给《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各级劳动保障、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要做好对劳动组织的扶持、管理和服务,促进劳动组织的发展。

对非正规劳务组织吸纳残疾人就业,其残疾人的养老、医疗保险统筹部分,由财政部门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限为**年内。

(四十六)实行创业成功后低保渐退制度。城乡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申领工商营业执照,开展初始型自主创业后,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和边缘户标准的1.5倍、但高于低保标准和边缘户标准的,确定保留低保和低保边缘户待遇12个月不变,从第13个月起取消低保和边缘户待遇;家庭月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和边缘户标准1.5倍以上的,确定保留低保和边缘户待遇6个月不变,从第7个月起取消低保和边缘户待遇。

(四十七)强化创业保护。按照市工商局扶持创业的有关政策规定,放宽公司无形资产出资比例限制、放宽企业设立条件、放宽分公司经营范围,简化企业登记手续、简化企业年检手续、支持连锁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企业登记工作效率。依法保护创业者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得干预其依法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维护其创办实体的合法权益。继续加强创业软环境建设,不得强制要求参加非法律、法规规定的培训和各类评比、考核等活动;不得为中小企业指定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产品质量认证等服务的中介机构。对创业带头人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严格限制有关部门的执法检查活动。建立创业保护投诉渠道,对严重侵犯创业者或其所创办的实体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严肃查处,对创业者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政府部门要及时受理,公平对待,限期答复。

七、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

(四十八)延长“4050”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期限。“4050”大龄灵活就业人员已享受社保补贴满3年的(到**年底距退休年龄5年内除外),继续享受1年社保补贴。

(四十九)延长就业困难群体在公益性岗位工作期限。市区两级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包括离异丧偶抚养未成年子女和老人)就业的工作期限由3年延至4年,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待遇不变。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管理,重新登记,严格筛查,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五十)实行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我市城镇零就业家庭、低保和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军烈属等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培训后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核的,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五十一)援助困难家庭子女学习政策。将我市城镇零就业家庭、低保和低保边缘户等困难家庭子女参加职高、技校、中专和高职院学习可享受减免学费的政策,扩大到残疾人和军烈属家庭子女。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700元的残疾人和军烈属家庭,其子女参加职高、技校、中专和高职院学习的,可享受减免费学习政策。残疾人家庭及收入认定工作由市残联负责,军烈属家庭及收入认定工作由市民政局负责。

(五十二)鼓励企业吸纳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企业吸纳零就业家庭、低保或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和军烈属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依法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的,对企业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部分,由财政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为**年内。

八、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

(五十三)鼓励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我市行政区域内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对企业承担的养老和失业保险部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为**年内。

(五十四)建立农民工失业登记制度,并为失业农民工发放生活补助。用人单位对在我市实现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并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办理失业手续,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农民工所在的用人单位如为其连续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以上,农民工可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一次性生活补助金。

(五十五)实施返乡农民工就业援助。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就业援助范围,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服务。对农民工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免费职业技能鉴定。

(五十六)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对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和政策、场地支持,重点加大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支持,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规模种植养殖、特色农业及农村服务业等。

(五十七)鼓励劳务输出。继续实施劳务输出奖励补贴政策。对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劳务中介公司和未纳入财政补助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对有境外输出资质的外派劳务机构,每组织输出一名城乡劳动者到埠外境外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享受100元至200元的劳务输出补贴。强化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参与的运作模式,建立一批劳务输出联络办事机构。县乡级政府要瞄准重大项目的用工需求,选择好劳务输出基地,实现农民工成批量转移输出。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把促进劳务输出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注意发挥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务中介公司的作用,做好岗位与资源的对接工作。

九、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措施

(五十八)建立完善失业监测预警应急体系。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跟踪我市就业、失业动态,分析掌握就业、失业形势变化和走势,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失业预警监测。一是实行预警监测月报制度。采取重点调查方式对我市在经济发展和就业总量中具有规模性、代表性、特征性企业人员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企业产生的减薪、待岗、裁员等情况。二是实行规模性裁员周报制度。对规模性裁员进行报告登记,动态掌握企业一次性裁员20人以上或裁员占企业职工总人数10%以上的情况。三是实行失业率季报制度。采取抽样调查方式每季确定我市调查失业率。四是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分析报告制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监测,实行职业供求分析月报制度,及时市场供求分析状况。五是建立预防规模性失业应急机制。各区、县(市)、开发区是预防和处理规模性失业的责任主体,要制定应对规模性失业的工作预案。各级劳动保障、财政、公安、、国资委、经委、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要加强联动,及时发现、预防和控制规模性失业的发生,确保社会稳定。确需裁员的,市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失业人员流量、流速的控制。

通过月报、周报、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职业供求状况来综合研判我市经济波动期内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劳动力供求趋势,掌握我市失业的总体态势,为预防和调控失业、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提供依据,为制定相关的就业和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五十九)严格控制企业规模性裁员。一是对出现规模裁员趋向的企业进行重点跟踪。根据失业预警预报的数据,加强对关闭停产企业以及拟裁员企业重点跟踪。国有企业原则上在**年底前不允许直接裁员。二是严格规范企业裁员程序。企业裁员必须经过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如企业裁员方案和社会保险接续办法不明确、资金不到位,不能进入裁员程序。对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职工总数的10%或一次性裁员20人以上的,必须提前30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三是积极稳妥做好国企改制职工安置工作。严格履行企业改制程序,原则上要求改制后企业留用原企业职工比例不低于80%,尽量减少改制裁员。

(六十)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一是充实公共就业服务力量。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就业的要求,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好乡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问题,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可由乡镇政府在核定的乡镇行政或事业编制内自行解决,各级财政要筹集资金支持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化设施配备和联网工作。为强化乡镇公共就业服务力量,利用省下达我市高校毕业生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指标,实施“一个乡镇两名劳动保障协理员”计划。二是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绿色通道。开设专门服务窗口,免费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档案托管、失业登记等“一站式”就业服务。三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求职者做好“一对一”的职业指导服务,按照所学专业、技能分门别类做好人才储备,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介绍,做好人职匹配。四是创新招聘洽谈会方式。按行业、专业召开专场招聘洽谈会,特别是开展“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组织用人单位到校园招聘信息,实行岗位对接。

(六十一)加强人力资源和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以市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网为顶端平台,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服务网络,及时掌握全市人力资源和岗位资源状况,促进供需对称、校企对接和人职匹配。扩大信息联网的覆盖面,在完善和维护市和区、街、社区四级联网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乡镇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整合市就业网、市人事网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加快实现劳动保障、人事、教育、残联、工会、团市委、妇联等部门之间数据传递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扩大联网应用,进一步推动网上职业介绍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和就业信息收集、整理和上传工作,实现全市招聘信息和人力资源信息网上广泛及时,发挥人力资源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求职信息与岗位信息有效对接。

(六十二)加强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一是继续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目前我市充分就业社区达标比例为60%,**年对已达标社区进行复检的基础上,充分就业社区力争达到70%。二是建立社区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社区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和就业失业登记数据库,加强社区就业困难人员动态管理,完善社区就业援助包保责任制度,对本地区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实施跟踪服务,做到发现一户、解决一户、稳定就业一户,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零”。

(六十三)加强劳务输出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一是推进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投入资金390万元,重点加强39个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达标工作,实现乡镇劳动保障事务一站式公共服务。二是全市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统一配备联网计算机,实现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信息化。三是定期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和农村困难家庭资源情况的调查,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意愿等状况,对农村困难家庭实施重点就业援助。四是启动农民返乡监测制度,建立《返乡农民资源和就业跟踪台账》,并实行月报表,季调度制度。对我市39个中心乡镇建立农民工返乡监测点,组织人员深入车站、乡村,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情况。对返乡农民工实行与城镇失业人员平等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政策。

(六十四)加强基础工作建设。简化各项政策的办事程序,完善操作流程,加强基础性工作建设,通过开发就业创业系统软件,建立完善实名制就业、实名制培训、实名制职业介绍、实名制社保补贴、实名制劳务输出等数据库。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和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六十五)建立稳定的工资支付机制。一是加大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和完善对全社会各类企业工资分配的规范、指导和监督。进一步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三项制度,指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增长和岗位、职位工资水平。二是严格执行《沈阳市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59号),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凡建设项目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前,必须按照建设工程合同价款的2%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预防和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六十六)稳定企业劳动关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定期召开三方例会,收集并通报情况,及时研究关闭停产企业和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的劳动关系重大问题。坚持“双维护”、“双服务”。既维护职工的权益,又维护企业的利益;既服务民生改善,又服务经济发展。二是建立基层劳动关系平台。建立劳动关系协理员队伍,力争使劳动关系问题化解在基层。三是建立妥善处理工时问题。按照人保部、省劳动保障厅的要求,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指导其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时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指导和服务。

(六十七)建立快捷的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完善劳动争议应急工作预案,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及时处置重大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加大劳动争议调解力度,力争将小额、简单、涉及人数较多的劳动争议通过调解化解在基层。

(六十八)进一步做好劳动监察工作。加大贯彻《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资、随意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不参加社会保险、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收取劳动者抵押金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继续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强化对建筑业企业的监督检查,规范劳动合同签订行为,保证农民工工资的按时足额支付。

(六十九)建立工作联动机制,落实政府促进就业职责。为加强政府各部门间配合与联动,市政府成立由劳动保障、宣传、发改、国资、经委、农委、财政、服务业办、科教工委、人事、教育、民政、中小企业、工商、税务、残联、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加强工作联动,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区、县(市)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确保各项工作的积极推进。

各级政府必须高度认识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领导要认真研究就业政策、部署就业工作,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全力推进。把新增就业人数和控制失业率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落实目标责任管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针对特殊形势加大就业资金投入,规模至少不低于上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5%。当年安排就业专项资金不足的,要在执行过程中及时调整增加,确保各项资金足额落实到位。

(七十)加大就业创业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与新闻媒体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开展政策和典型宣传活动,开设咨询专栏、专题节目,广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办事程序和创业典型;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家庭活动,让我市就业创业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激发全民创业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文5

张集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7年工作回顾

2017年,是市二届人民政府的履新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党的胜利召开,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一年,我们牢记的嘱托,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这一年,我们深入践行“两新使命”,深化“三大主题”,建设“四个高地”,全力打造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升级版。这一年,我们以打赢“113攻坚战”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转型加快、质量提升、生态良好、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运行调度,经济发展稳步推进。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建立和推行“1+5”经济运行调度机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西部和全省平均水平。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2亿元、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0亿元、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1890.2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亿元、增长1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8亿元、增长12.3%,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7100元、8460元,分别增长8.2%、10.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038.5亿元、1375亿元,分别增长22.27%、19.76%。

(二)抓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全面推进。组织开展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和秋季攻势,预计减少贫困人口23.77万人。“四场硬仗”战果丰硕。所有建制村修通了水泥(沥青)路,全面启动“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建成4028公里。投入扶贫资金143亿元、扶贫产业子基金65亿元、发放扶贫贷款47.5亿元,大力发展马铃薯、蔬菜、食用菌、竹荪、生态畜禽、中药材等扶贫产业,覆盖65.7万贫困人口。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和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2016年5.96万搬迁对象全部入住,2017年13.55万人的安置点基本建成。8.1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到教育扶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合率100%,取消大病医保起付线;完成2.9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并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建成公租房13898套。深度贫困有所缓解。列入深度贫困地区的纳雍、威宁、赫章三个县所属的20个极贫乡镇,各乡镇都有1位市级及以上领导挂帮联系,投入扶贫基金17.2亿元,实施项目2107个,配套制定“1+26”文件予以支持,发展条件得到改善,贫困程度有所缓解。扶贫力量更加集中。全面推进广州毕节扶贫协作,恒大集团投入110亿元整市帮扶,形成了社会扶贫的“毕节样本”;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帮扶优势,深入实施“千企帮千村”工程,盘江、金元集团等359家企业帮扶成效明显。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成立4215个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对群众进行培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三)抓转型升级,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加快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工业项目改造升级。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助推97家工业企业、107个项目转型发展。力帆时骏、金沙窖酒、罗州煤矿等50个技改项目建成投产,92家企业制定转型升级方案,其中84家完成升级。传统产业质量提升。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降低企业各类成本7350万元,减税20亿元。关闭煤矿49个,淘汰落后产能744万吨;推进煤矿机械化及辅助系统智能化改造,生产原煤5326万吨、实现产值434.4亿元。水、火、风、光“四电并举”,发电390亿千瓦时;在全省率先建立和推行煤电运行长效机制,供应电煤2113万吨,煤电经济运行平稳。提高二类卷烟生产比重,生产卷烟41.5万大箱、实现产值55.69亿元。白酒产业快速发展,生产白酒10366千升、增长24.64%。新建农业园区198个,粮经比例调整为42:58,大方、纳雍、威宁纳入全国“粮改饲”改革试点县。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大健康医药实现产值307.8亿元,大规模物理储能、新能源汽车等59个项目建成投产,锂电池、风电场等37个项目开工建设。服务业加速发展。旅游接待游客人次和总收入分别增长41.8%和44.2%,赫章韭菜坪、七星关拱拢坪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九洞天、织金洞部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获住建部批复;金融扶持力度加大,中国建设银行出台支持毕节差别化政策,设立扶贫、教育等基金,获批规模400多亿元;物流、仓储业迅速发展,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达500家。大数据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七星关、金沙等电商产业园初具规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进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企业,黔西、纳雍被授予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28.47亿元。百里杜鹃被纳入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景区”,大数据服务外包产业新增呼叫中心席位2000个。

(四)抓投资效益,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以项目集中开工和项目观摩为两大抓手推进项目建设,新开工项目381个、总投资1206.6亿元。项目谋划实。安排前期工作经费7.75亿元,储备PPP项目162个,谋划实施“113攻坚战”项目1173个、试验区建立30周年项目116个,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6.82亿元。引进效果好。围绕29条产业链招商选商,落地项目覆盖锂电池、特色小城镇、马铃薯、花卉、养殖等20条产业链,省外到位资金1450亿元、增长20%。项目推进快。召开工业、农业、城建、旅游等项目观摩会,扎实推进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达产。黔希煤制乙二醇项目实现关键装置点火,织金聚烯烃项目获环保部批复,纳雍煤制清洁燃料项目环评工作有序推进。织毕铁路建成通车,成贵高铁、叙毕铁路、梨树高铁客运枢纽中心加快建设。黔西至息烽、黔西至白腊坎、毕节至二龙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139公里;镇雄至赫章、赫章至六盘水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织金至普定、六盘水经威宁至昭通、黔大东清3条在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建设通乡干线公路1035公里。飞雄机场改扩建一期工程完工、旅客运输量达111万人次;威宁机场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百里杜鹃、织金通用机场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成功截流;建成水库6座、新开工22座;39个城乡污水处理项目开工建设,完工12个。启动天然气管道“县县通”工程。完成农村电网建设投资10亿元。实现4G网络城镇全覆盖。

(五)抓城乡统筹,区域发展协调推进。以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增建成区面积1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43.45%。城乡规划持续完善。完成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修订和“海绵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开展城市“双修”和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规划编制,启动百里杜鹃“多规合一”,实施村庄规划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两年攻坚行动。“五城同创”开局良好。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全面推进,黔西、金沙、威宁获评“国家卫生县城”,12家单位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实施“19456”工程,全面启动倒天河环境整治工程,碧阳大道、碧阳二道等9条景观大道,毕节站、毕节东站等4个高速公路站房,毕节东站、毕节西站等5个城市门户,洪山路、碧阳湖等6个片区环境整治工程,实施项目158个。城市新区提质升级。金海湖新区建设提速,湿地公园初具雏形,职教城路网全面建成,“一城三区”整体推进;大方金龙、织金三甲等16个城市新区加快拓展。完成棚改工程9.18万户,销售商品房420万平方米。乡村面貌逐步改观。新增省列示范小城镇达标项目80个,实现省级示范小城镇“镇村联动”全覆盖;集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1057个、完成6.2万户“贵州民居”改造,启动建设村庄项目4045个、绿色村庄153个,大方县木寨社区、百里杜鹃迎丰村等7个村荣获“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六)抓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持续推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惠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绿色毕节持续推进。完成营造林187.76万亩,治理石漠化165.7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482.5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2.8%。环境保护扎实开展。全面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办结件287个,实施草海综合治理项目39个、完成投资44.6亿元;全面落实“河长制”,抓好城乡垃圾、污水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4个片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威宁通过农业部“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评定。中心城区、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别达95.4%、94%,赫章被列为全国适应气候变化城市试点。绿色经济不断壮大。发展林下经济150万亩、特色经果林75万亩,森林旅游收入65.9亿元,林业产值达250亿元。百里杜鹃、大方油杉河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发展森林康养试点单位。赫章樱桃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纳雍获批创建部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

(七)抓探索创新,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拓展开放空间,为试验区发展释放了新活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拓展。谋划实施22个方面88项重点改革,全面实践“塘约经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放管服”改革有力有效。在全省率先启动“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被国家工商总局列为市场主体年报试点。取消行政权责事项77项、行政许可18项,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30项。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深化广州对口协作,启动“毕节•广州产业园”建设,毕节农产品在广州开设展销中心和专柜销售。加强周边区域协作,成功举办重庆招商引资暨旅游推介会,同云南昭通、四川泸州等城市达成21项合作共识。着力夯实开放平台,加快毕节国际内陆港建设,新增外贸进出口企业80户。成功举办第五届亚太世界地质公园大会、2017年中国马铃薯大会。

(八)抓民生工程,社会事业统筹推进。省级民生工程完成投资245.89亿元,市级民生实事完成投资168.58亿元。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实施346所中小学校教育工程,实现乡镇中心公办幼儿园全覆盖,5个县(区)普及十五年教育通过省级验收,毕节一中荣升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大班额”问题有所缓解,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86.99%、87.65%、42.42%。医疗卫生保障稳步提高。实施21个省级医疗卫生“百院大战”项目,市一医金海湖分院、市妇幼保健院加快推进,市二医实质性开工,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五个全面建成”;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药品加成全面取消。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通过中期评估,成功举办第三届体育运动会、乌蒙文化艺术节等赛事活动,彝族古剧《撮泰吉》登上法国第133届尼斯狂欢节国际舞台,广场舞《走进阿西里西》荣获全国冠军。完成《毕节地区通志》编纂。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435万元,转移劳动力就业17.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7.99万人;61.68万低保对象和2.03万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九)抓综合施策,社会治理强力推进。以“法治毕节”创建为引领,努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平安毕节建设成效明显。圆满完成期间安全维稳工作;深入开展“五项行动”和“严打整治”,刑事发案下降25个百分点、“两抢一盗”案件下降24个百分点、“八类主要案件”下降14个百分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救助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全省率先将不履行法定监护职责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投入2400万元为留守儿童学生购买电话手表;依法管理缠访闹访非访,打击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政法基础设施得到夯实。投入11亿元实施政法系统基础设施、信息化和装备建设项目278个,建立“乌蒙云”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加快提升“天网工程”建设密度和质量。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扎实推进煤矿、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安全攻坚行动,探索运用煤矿监管“九查九停工作法”,牢牢守住安全生产红线。

(十)抓勤政廉政,自身建设有序推进。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和审计监督,依法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240件,市政协委员提案465件。邀请人大、政协领导出席政府常务会议,将监督向政府决策环节延伸。推行阳光政务,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效能大幅提升。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活动,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建立每周一次政府碰头会和常务会制度,变“等议题”研究为“找议题”研究,有力有序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落实“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和省市有关要求,坚决执行“禁酒令”,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持续整治懒政怠政惰政行为。

双拥、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气象、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地方志、红十字、档案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级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毕人民、武警官兵、驻毕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毕节改革发展的各级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实体经济支撑不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任务十分繁重;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压力大;民生领域短板多,仍有10.39万群众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安全生产和社会治理压力大。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去年提出的一级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没有启动,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速放缓,未达到预期目标。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在下步的工作中逐一认真研究解决。

二、2018年主要目标任务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认真落实“毕节要打好重中之重的攻坚战,做到不犹豫、不懈怠”的重要指示,以永不懈怠的工作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扎实抓好政府各项工作。

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主基调主战略和三大战略行动,聚焦打赢“113攻坚战”目标,坚守“两条底线”,践行“两新使命”,深化“三大主题”,建设“四个高地”,打造试验区改革发展升级版,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创“百姓富、生态美”新局面,开启新时代全面小康美丽毕节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

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长18%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1%,旅游总收入、接待人次分别增长3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国家、省下达的计划范围内。

各位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试验区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倍加珍惜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主动拥抱新时代,适应矛盾新变化,构建经济新体系,提升服务新水平,奋力开启新征程,全力开创新局面,聚力谱写新篇章!

(一)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扎实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工作,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着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认真落实省政府债务管理要求,严禁违法违规举债、严禁违法违规担保、严禁违法违规进行政府购买服务、严禁名股实债、严禁三边工程、严禁违规建设楼堂馆所、严禁政府债务管理不作为。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和省级资金支持,完善政府性债务资金“借用管还”和基金“募投管退”机制,通过财政预算偿还一批、债券置换一批、PPP化解一批、资产盘活解决一批,用活债务存量。推动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实体化经营。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认真履行好防范金融风险的属地责任,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加强互联网金融等薄弱环节监管,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用好“特惠贷”政策,加强风险管控,千方百计提高群众参与度,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继续实施好“引金入毕”工程,加快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积极帮助市内金融机构化解不良贷款,重点整治乱办金融、非法集资、违法违规套利等干扰金融秩序行为,规范民间借贷,维护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着力防范化解安全稳定风险。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清单化、信息化监管,加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以铁的手段、铁的纪律推动安全生产。启动实施“地质灾害三年综合治理行动”,扎实推进纳雍张家湾普洒、?岭片区等地灾威胁区群众搬迁避让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推进“法治毕节”创建,持续开展积案化解、特殊群体管理、重点人群服务、公共安全维护、命案积案攻坚“五项行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妥善解决好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整合统一战线、广州对口帮扶、恒大集团等各级各界帮扶力量,减少贫困人口26万人,675个贫困村按国定标准出列。打好“四场硬仗”。坚决打赢产业扶贫硬仗。毕节还有96.78万贫困人口,约占全省的1/4、全国的1/50,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毕节的贫困,贫在人均占有资源上、贫在农业产业结构上、贫在玉米种植低效上。我们将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按照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的思路,围绕脱贫攻坚抓产业、围绕群众增收抓产业,立足山地特色,聚焦“一县一业”,下定决心、鼓足干劲,把旱地基本农田全部种植经济作物,确保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提高到65%以上,彻底改变种植玉米的传统习惯,彻底结束什么都种什么都不成规模的历史!我们对同一片地进行测算,每亩产玉米480公斤、毛收入1000元左右;种马铃薯亩产1800公斤、毛收入2000元左右;种植香葱,一年三季可收6000公斤,毛收入2.4万元左右。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非常必要,提高供给质量、促进农民增收迫在眉睫。把全市的玉米种植面积全部调减下来,263个乡镇犹如263头猛虎下山、犹如263条蛟龙出海、犹如263头雄狮破阵。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一定会实现革命性的突破,农村经济发展一定会取得革命性的突破,脱贫攻坚一定会取得革命性的胜利。坚决打赢基础设施硬仗。盯紧8000公里通组公路和343公里农村公路建设目标,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要求,推进混凝土、边沟、安保、错车道、绿化、管理养护“六个同步”,切实解决好技术、材料、质量、安全等问题,实现建设一批通村通组路、带动一方经济快速发展、锻造培养一批优秀干部。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硬仗。与恒大集团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积极做好服务保障,确保2017年的13.55万人搬迁入住,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剩余9万人搬迁工程。坚决打赢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全员培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青壮年,贫困家庭学生上高中、中职、大学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贫困人口医疗补助90%以上,完成农村危房“危改”和“三改”工程5.76万户,确保贫困户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作用,注重扶贫和“扶志”结合,把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摒弃“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注重扶贫和“扶智”结合,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信息流通渠道等方面,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引导贫困群众用勤劳双手撕掉贫困标签。完善督查机制。严禁“数字脱贫”,严禁“数字小康”,建立“全随机、全入户、全数据、全留痕、全负责、全反馈、全整改、全通报”的督促检查机制,积极用好第三方评估,盯紧“四率一度”,精准识别漏评率、错评率和错退率控制在2%以内,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群众满意度提升到90%以上,黔西县脱贫摘帽通过验收,大方县按标准脱贫摘帽。

(三)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交好贵州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毕节答卷。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全面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加大草海退城还湖、退村还湖、退耕还湖、治污净湖、造林涵湖“五大工程”建设力度,赫章县城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有效整改。全面落实“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建成投运4个片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新开工73座污水处理厂,完成县城以上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开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落实“河长制”。严格管理矿山复绿工程,实施赫章、威宁重金属废渣治理项目。加大节能考核和环保执法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绿色毕节”行动,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全面实施新一轮生态修复工程,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完成造林绿化128.8万亩,治理石漠化16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9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6%以上。推动绿色制度创新。围绕产权制度、市场化机制、管理体制三大难点探索创新,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管理等制度。认真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快绿色经济发展。严格执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金融、绿色旅游,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培育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个、经营主体40个以上。打造一批核桃、香葱、樱桃、苹果、刺梨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依托13个森林公园、8个湿地公园,积极争创国家公园,打造一批康养基地,为全域旅游奠定生态基础。

(四)全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推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扎实推进“双千工程”。加快“千企改造”步伐,推进工业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100户以上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新能源汽车等制造业发展。强力推进煤矿兼并重组,完成9万吨/年煤矿关闭任务,开工建设24个整合技改煤矿,完成48个煤矿机械化及辅助系统智能化改造,实现煤炭产量5500万吨;加快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矿井下瓦斯抽采8.5亿立方米以上,开发利用3.8亿立方米以上。推动卷烟、烤烟、白酒企业提质增效。巩固壮大药械生产企业。新型能源化工、电子信息制造、医药制造、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60亿元以上。推进“千企引进”工程,全面开展“产业大招商突破年”活动,牢固树立“大招商、招大商、大带动、大发展”的理念,围绕29条产业链招商,确保引进500强企业3家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60户以上,力争到位资金1710亿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做大做强国有资本,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公司和7个产业投资公司组建。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活壮大创新创业主体,激发企业家精神。持续开展“双服务”“百千万”“民营企业服务年”等活动,注重打造企业名牌,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9%以上。做强能源工业。抢抓国家能源局批复毕节新型能源化工基地规划机遇,力争黔希乙二醇今年5月出产品,织金煤制烯烃实质性开工,纳雍煤制清洁燃料环评获得批准。扎实推进售电侧改革,积极搭建电力市场化交易平台,推动威赫电厂示范工程前期工作;坚持水、火、风、光“四电并举”,建成光伏发电9万千瓦、风电10万千瓦,发电量达400亿千瓦时。召开工业转型升级观摩会,建立园区服务中心,完善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处置“僵尸企业”。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432亿元以上。提升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召开农业项目暨农业园区建设观摩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新增省级农业园区4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家、专业合作社1000家、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200个。强化产销对接,努力促进恒大集团帮扶建设的8.5万个蔬菜大棚尽早发挥效益,推动农产品终端用户与农业经营主体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全力提升“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产品公共品牌效应。创新发展服务业。筹备好全省第十四届旅发大会,持续推进旅游业“井喷式”发展,打好“洞天福地•花海毕节”品牌,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全面实施“四季花海”和“花海小镇”建设计划,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提升商贸物流业,聚焦销售流通“两大环节”,积极拓展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加快推进毕节国际内陆港等7个物流园区建设,培育一批集货运、仓储、冷链、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新增备案外贸进出口企业90家。推进大数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整合市县资源建设市级数据中心,推动政务应用系统“迁云”计划,积极融入全省数据发展版图,推进政府数据“聚通用”。大力发展大数据关联业态,壮大七星关、金沙、威宁等电商产业园,力争建成慧与服务外包产业园,打造一批数字经济示范景区园区。大力发展大数据衍生业态,鼓励和支持企业线上交易,实施电子商务进千村工程,实现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工业向智能化发展、服务业向智慧化跨越。实现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0%。

(五)全力扩大合理有效投资。促进供给与需求对接、投资与消费衔接、项目与民生连接,切实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优化投资结构。以集中开工和观摩会倒逼项目建设,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旅游及物流项目投资50亿元、城建及房地产投资340亿元、交通投资242亿元、水利投资65亿元、电力基础设施投资10亿元、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投资50亿元以上。做大做强“项目云”数据库,确保重点项目总投资5500亿元以上,加快形成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建设机制。激活民间投资。全面落实国家激发民间投资“新十条”,发挥好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紧盯项目建设,全面推广PPP模式,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全方位扩大投资。加强投资管理。强化项目招投标监管,完善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全程监督机制。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稽查力度,确保获批项目按时开工建设、按进度要求完工验收。充分发挥“项目云”调度平台功能,抓好项目信息化、动态化、精细化管理,着力解决遗留问题,推动项目建成后迅速转为固定资产。

(六)全力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坚持补短板、强支撑,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织密交通网络。力争纳雍至赫章、修文经金沙至古蔺、金沙经仁怀至桐梓、威宁至宣威、威宁至会泽、纳雍至晴隆6条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推进镇雄至赫章、赫章至六盘水、黔大东清高速公路建设,建成织金至普定、六盘水经威宁至昭通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168公里;实施通乡干线公路511公里、建成300公里,加快打通高速公路到重点乡镇、重要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和铁路货运站场的“最后一公里”;推进成贵高铁及沿线毕节站、大方站、黔西站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叙毕铁路毕节段建设步伐,抓实纳雍至六盘水铁路、毕节经六盘水至兴义城际铁路、昭通经毕节至黔江铁路前期工作;启动飞雄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威宁机场和百里杜鹃、织金2个A1级通用机场,扎实做好七星关、黔西、金沙、纳雍、威宁、赫章6个A2级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做足水利文章。持续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推进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加快黔西仙人洞、威宁雪山、赫章河口等36座中小型水库建设步伐,力争完工织金白泥坡、赫章海雀等7座水库,新开工金海湖响水、纳雍环城等10座中小型水库,实施大方大硝洞和赫章尖山、大坝塘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耕地灌溉面积5万亩以上,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完善电讯设施。加快威宁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贵高铁牵引变系统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力争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8%。大力实施“无线网络•满格毕节”行动,力争城镇建成区、高速公路、铁路3G或4G网络全覆盖,实现100兆光纤宽带到乡村。持续推进“气化毕节”管网建设,力争实现“县县通”。

(七)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当代精品、后代遗产”的要求,提升城镇建设发展高度、服务厚度、文化温度、平台广度、产业兴度、统筹力度,千方百计做强县城、做特集镇、做美村庄。突出规划引领。全面提高规划建设管理品质,认真落实好“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的重要指示,坚持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坚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适用性,突出山地特色,做足山水文章,统筹考虑山水、田园、乡村、城镇等要素,多“蒸小笼”、多“串珍珠”,塑造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山水城市,实现河在城中、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和县城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推进“多规合一”,完成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启动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坚持基础先行。以“五城同创”为抓手,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完善道路管网,不断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生态厕所、停车场、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抓好“19456”工程和120个特色小城镇建设。坚持城乡一体化推进垃圾和污水治理,突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抓好城乡垃圾治理,突出分散化、小型化、生态化抓好农村污水治理。提升发展内涵。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业、路、水、电、讯、房、绿、寨“八个小康行动计划”,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家园。切实完善住房保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用好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推动旧城提质改造、新区扩容开发、产城一体化发展,建成公租房5324套,实施棚户区改造44617户,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八)全力提高财税金融保障能力。用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做大财税“蛋糕”,优化金融服务。增强财政保障能力。落实好“营改增”等减税降费政策,既强化主体税源监管,又加大分散税源征收,着力涵养财源、增强财力。依法做好环保税征收工作。严禁税收空转和收过头税。健全财政绩效管理制度,突出抓好扶贫资金、涉农资金使用绩效评价。规范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引入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在毕节设立分行,推进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村镇银行发展;设立政策性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泰信担保集团。金融业增加值突破88亿元。加快扶贫产业子基金承接和项目落地,设立重点领域产业引导基金,通过创新“8+1+1”等融资路径,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用好“贵工贷”“黔微贷”等金融产品,开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构筑脱贫产业发展“防火墙”。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债券直接融资,推动1至2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

(九)全力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广度决定着发展的维度。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重点在“证照分离”和网上审批方面取得突破。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坚持力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深化投融资、财政税收、园区管理、城乡规划等改革。抓好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好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政策,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在全面消除“空壳村”基础上,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推广农村“三变”和“塘约经验”,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解决城市资源“下不去”的问题。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推进毕节国际内陆港建设,加快“毕节•广州产业园”建设,推动8个省级开发区提质增效,培育毕节经济开发区、大方经济开发区、金沙经济开发区3家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带动七星关、织金、纳雍、威宁等县(区)省级外贸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加工贸易企业,力争进出口企业达600家,外资企业达45家。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聚焦实体经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业。加快毕节经济开发区创建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步伐,推进毕节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设2个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15家、产值达300亿元,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达40%以上。

(十)全力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提升教育资源供给,新(改、扩)建乡镇及社区幼儿园82所、山村幼儿园1200所;改扩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0所,新(改、扩)建普通高中10所,消除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特大班额”1000个;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解决“择校热”问题;启动职教城二期建设,做好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大方恒大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和筹建工作。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加快推进“百院大战”项目建设,市妇幼保健院建成投入使用,市一医金海湖分院、市二医主体工程完工,市三医实质性开工,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大型民营医院。加快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从严控制政策外多孩生育。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工作。促进创业就业。实施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工创业园“双百工程”,打造一批创业示范基地。继续落实“3个15万元”扶持政策,全面实施“雁归兴毕”行动计划,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移民搬迁中的劳动力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推进市级图书馆建设,开工建设6个县级图书馆、7个县级文化馆,启动市级史志档案馆建设,加快推进赫章可乐考古遗址公园、黔西观音洞遗址规划建设,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办好乌蒙文化艺术节。抢抓全省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实现农体工程全覆盖,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注重社会保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抓好特殊困难群体救助保障工作。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9万人、城乡基本医疗参保73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2.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35.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4.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25万人。高度重视基本民生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殡葬改革。

要大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切实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快山地特色人民防空建设,积极支持驻毕部队、监察委、法院、检察院、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工作。加强国家安全、司法行政、双拥优抚、民族宗教、统计、老龄、残疾人、邮政、气象、外事、侨务、对台、地方志、档案等工作。

按照在报告中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要求,全力抓好“十个方面”的民生实事。(1)新建和改扩建城乡幼儿园82所,实施100所农村中小学校“薄改”工程。(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农村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8.13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3)建成七星关区第二人民医院,完成七星关区中医院主体工程、金沙县人民医院医技楼、纳雍县人民医院二期主体工程建设。(4)每个县(区)建成一个5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示范项目。(5)完成农村危房“危改”和“三改”57594户、棚改44617户。(6)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3000个,新建和改扩建公共场所厕所3069座,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垃圾中转站60个,建成污水处理厂20座。(7)建成七星关南山公园、金沙箐河公园、织金凤凰生态公园和宝桢湖公园、赫章塔山山体公园、百里杜鹃湿地公园、金海湖湿地公园。(8)硬化通组路8000公里、改造危桥10座、实施乡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300公里。(9)新建乡镇广播影视综合服务站43个,新增多彩贵州“广电云”用户25万户;完成农村电影公益放映4万场以上,送戏下乡100场以上。(10)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6万人。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贯彻新思想、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对政府工作和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心用情用力、上心上手上阵,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思想上认同核心、政治上维护核心、行动上紧跟核心,做到党中央号召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把“新时代贵州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决服从市委领导,做到“市委有号召、政府有行动,市委有安排、政府有落实”,始终与市委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确保市委的决策在政府系统落细落实。

二是始终坚持依法履职。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全力建设法治政府。强化决策合法性审查,抓牢抓实政务公开,健全政府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委员会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始终坚持实干担当。扎实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四看四比四促”活动,增强学习提升、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行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本领”。把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重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严禁形式主义,严禁表面文章,严禁空喊口号,严禁搞花架子,让政府的工作更能体现人民意志、增进人民福祉。

四是始终坚持效能提升。大力推行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监督检查、追责问责“五步工作法”。按照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四不两直”工作要求,强化督查指导,推动工作落实。突出为民导向,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让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破解新难题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以“放管服”为抓手,以大数据为载体,全力打造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政务“三个平台”,开展全覆盖、全方位、全联动、全过程、全天候的“五全服务”,逐步实现“进一扇门、办全部事,进一张网、办全市事”的目标,努力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返乡就业;政策创新;政策分析

政府创新,是指以政府为主的管理机构探索政府行政的新方法、新模式,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新现实的挑战的实践。随着经济改革和城镇化发展,县域级别的地方政府日益成为了政府创新及改革的中心。地方政府通过革新执政理念,改革地方体制,创新政策制定和执行,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地方就业环境,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返乡就业。吉林省通化县自2004年开始实行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开始时间较早,体系较为成熟,收到了良好的政策效果,是政府创新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典型案例。

一、政策背景介绍

。通化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下辖5乡10镇,共有160个行政村,经济上以农业和制药为主,是典型的山区县。该县为解决人力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自2004年开始实施由政府主导社区、企业、公众广泛参与的“返乡大学生千人就业计划”,8年来一共安置1683名大学生,使其成为远近文明的“青年县”。

二、政策结果介绍

政策一经推出,吸引了了全国各地拥有通化本籍户口的大学生回乡就业,自2004年至2011年,累计达到1683人。各年份就业人数如下图所示:

〖XC王宗妍1.TIF;%80%80〗〖TS(〗图(1)〖TS)〗

进一步总结,我们发现返乡就业群体有以下特点:

(1)、女性大学毕业生明显多于男性。女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受到限制和困难是制约是公认的社会问题。企业选择人才时,往往考虑女性在生理结构及结婚生子上的负担,而倾向于选择同等学力甚至低一级学历的男性。

(2)、返乡就业成为新趋势,学历和本地户籍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关卡。调研数据显示,“返乡计划”从2004年开始,人数从2004年到2007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影响下达到高峰,2009年回乡人数有序回落。一方面,是因为当地政府实施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回乡人员必须是通化县或通化县下辖乡镇户口,另一方面,政策实施了4年后,当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趋于饱和,地方政府提高学历门槛,使得返乡人数急速下降。

(3)政府部门、机关党委成为返乡大学生首选。从就业类型选择上,大部分返乡大学生选择了在政府部门工作,机关党委和企事业单位成为了毕业大学生争先进入的部门,而中小企业、乡镇基层组织则占比例较小。

三、政策问题:创新政策是否具有持续力?

创新持续力,研究的是“影响政府创新的制度和其他结果得以持续的核心要素的综合力量”。地方政府创新尽管取得了诸多成绩,但多数难逃短命的下场,究其原因,总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动力不明,缺少常规化和制度化保障

多数地方政府创新都属“危机——解决型”,即针对彼时彼地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政策制定,在问题解决后便归于停滞。更多的情况是,政策的制定虽然科学合理,但因为缺少后续政策的保障及常规化的传统,政策难以通过正常渠道上升为地方指导性建议甚至地方法规,“好政策”最后也变成了“坏政策”,更使民众丧失了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

(二)缺乏科学绩效评估,政策结果难以检测

在通化县的创新中,各大企业在返乡政策后都得到了优秀人才和技术人员,企业业绩有了明显上升,但是政府的业绩却不能用企业单纯的经济效益来进行衡量和评估,另外,大学生在企业工作状况如何,为企业带来了多少实际利益,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没有专项进行调研,这也直接导致了政策在后期遭遇难题,甚至迫于停产。

(三)核心技术和思想匮乏,领导个人意志占主导

在旧体制面前,很多政府创新为避免触及既得利益,打球,“曲线”创新。这样的创新,缺乏实质含义和效果,不但不会推动地方政府发展,反而会对旧体制起到维护作用,使得创新更加艰难。

在调研中,小组成员也深刻的感受到了以上几点。首先,返乡政策的缘起是因为当地在2003年左右新换届一批县级领导。在走访各企事业单位后,了解到地方极度匮乏高新技术人才,甚至在一个办公室5人中,没有35岁以下青年,于是着手于2004年实行人才引进计划。而在2011年的乡镇换届后,这项被当地人及上级领导口口称赞的政策,被搁浅,被改造。一是由于当地人才经过8年时间后趋于饱和,二是新换届领导对于政策持否定态度。

其次,在绩效评估上,县政府制定政策时并未做周全考虑。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后,实际工作条件如何、对生活是否满意、今后的去留,镇政府都未为做后期了解和辅导。这导致很多大学生由于对工作不满而迅速离职,用人单位不得不来年继续招聘人员,浪费了岗位和资源。

第三,虽然县政府制定的人才计划突破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的体制,改变了城乡人才流动,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始终是政府主导的人才计划,人员分配和招生制度都由政府说的算,仍有许多体制的影子,自然也避免不了“托熟人,走后门”的情况。如何在保持其创新本质的基础上,去粗取精,保持持久的创新力,是考验地方领导者的难题。

通化县人才计划实行已经超过8年,在缓解了地方缺乏人才的困境后,如何持续并推广,成为了困扰当地官员的最大难题,也是本项目组提出的最后疑问。我们希望,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能给县政府提出有效建议,帮助更多大学生返乡就业,这也是本文的最终目的。(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府能力建设与“好政府”的达成,[J]管理世界,2003(8)

[2]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3]杨雪冬,陈雪莲,政府改革的社会条件与发展状态——地方干部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