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前景范例6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前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前景范文1

部分专业介绍前景概要如下: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科领域就业之王中王专业。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前景:毕业后可在电厂、电站、电业局、电厂、电力科研院所、电力规划设计院、自动化高新技术公司、各地电力公司、非电力企业动力部门工作。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等主要专业方向深造。

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科高就业率的常青树。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通识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前景:可在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兵工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工程建设、行政管理及教育工作等。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知识结构先进,适应面宽广,发展潜力大,是一个发展迅速、需求巨大的热门专业。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互联网时代的高薪就业骄子。

该专业适应了当今互联网时代的需求,重新走向了就业率上升道路,据2016年2月信息时报讯,从广东省的中山大学专业就业上看,计算机类及软件类摘得头筹,本科毕业生转正月收入达到7769元。此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均远超毕业生的平均收入。

专业介绍:培养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前景范文2

论文关键词:风景园林教育 中国特色 学科建设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向风景园林教育提出了挑战。通过分析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提出建议。

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园林教育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最近20年来,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很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目前,高等院校从事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观赏园艺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资源环境院校的资源生态专业。这些专业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教育的理解,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水平相差各异。城市规划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相关园林内容很少,真正涉及我国园林人才培养的只有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目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育指导思想落伍

我国园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一种是受传统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禁锢,过分强调诗情画意,亭台楼阁;另一种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盲目借鉴西方园林形式,不注重实用性。

风景园林应该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艺术,通过科技力量,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该从宏观控制,再到微观设计,而不是见缝插针的创造景观。同时,要加强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社会的普及知识教育。不能一味的追求景观效果,或为了提高产值而大量求新,忽视实用性以及整体环境的景观效应。¨

(二)风景园林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多脱胎于园艺或观赏园艺专业,转为园林专业后,其课程体系大多是承袭了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林学院造园学科的课程体系,其后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广’度不够

现代园林学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似乎更像一个学科群,现代园林学专业的核心是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其设计实践至少应该包括“狭义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设计”和“行为心理景观设计”三个层面。而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仅仅停留在“狭义景观设计”即景观感受层面,由于缺乏其他层面的设计实践,致使现有的园林专业口径过窄,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2.“深”度不足

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看上去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规划类课程,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学,在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学方式原始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领域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现有课程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估计和准备,唯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只停留在将计算机作为表现工具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真正的辅助设计水平。美国哈佛的LA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利用信息技术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为园林设计作辅助的相关课程,我们的教学方式呈现相对落后态势。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在制图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方面。

制图是园林教育重要的一环,包括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两个方面。手工制图是计算机制图的基础,而计算机制图又是今后工作和从事复杂设计不可或缺的技能。所以,二者要并重。制图技能培训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每个环节,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制图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而已。

园林专业知识信息容量大,实践性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平面、文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像CAD绘制平面或建模、用3DMAX渲染,用Photoshop环境合成、AuthorWare进行后期艺术合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甚至有些教职员工对这些多媒体还不熟悉。

二、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专业,在国际教育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设立的,这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对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景观工程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正经历着最重大的变革。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设计主题有:居住区、商住发展、公司厂房和机构部门、校园、度假旅游胜地、公园、城市广场、交通网络和滨水区域发展等内容。

该专业应学习艺术、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场址分析、土地规划过程、生态分析,以及影响设计过程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的问题。该学科理论建立在人文学科和生态学分析之上,其艺术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其伦理是关爱土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为培养未来负责环境设计的领头人,学生要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等三个学科的交叉中受益,并在课程中求得深入全面发展。这些课程有:人类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比较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森林资源学、地理学、地质学、房屋供给与消费者经济学、哲学、社会服务学和社会学等。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国际化

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主要可以借鉴美国哈佛LA的教育作法。现代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综合的学科,它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整个体系分为三大体系,即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体系再设置若干相应课程(分门类、分层次)。

与国际接轨是指课程设置应完全把握现代园林的内涵,符合现代园林的发展。主要增设以下方面的课程:

1.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

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大到整个大地资源,增设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是园林学科和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地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的规划。相关课程设置有:景观于区域规划水文学、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环境、景观生态专题、景观分析与评估、景观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行为心理景观规划方面课程

“以人为本”的现代景观规划需要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层面的内容。这类课程有:户外游憩设计、游戏及娱乐规划、旅游策划规划、景观行为学、景观与文化专题等。

3.其他课程

理论修养类课程:建筑史、中国历史文化专题等;工程实践类:建筑技术、景观技术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CALD、地理信息系统GIS、景观遥感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著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教育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当然,传统的园林创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比较适于小型私人园林的创造,不善于处理大片平地,不适于大面积的规划等等。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没有这种本领,从秦汉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我们看见的仍然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和方法。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自然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例如,建筑对风向的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与美观。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如可选择河流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另外,风水学中符合医学科学的内容也很多。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符合人们对于光照的需要,配合“坐北朝南”进行采光。

从根本上说,在去除风水中迷信的糟粕部分,中国园林的风水,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英语;软件服务外包;教学方法

引言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1]。

十多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IT行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对相关人才的极大需求。同时,与IT 强国想比,我国软件产业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使我国软件行业现状是必须大量承接欧美软件公司的服务外包项目。而在承接软件服务外包的能力、数量上,我国又远远落后于印度、新西兰等国家,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不够。要在国际社会中争取更多的服务外包项目,甚至实现中国IT产业全面走向国际的宏大目标,就必须把打造一批熟悉乃至精通英语的高素质、国际化的IT人才队伍的任务放在首位[2]。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现状分析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通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口语技能以及技术类文档的阅读能力,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先导课程,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能听懂同事或客户所讲的与技术相关的英语,同时培养学生商务英语口语、技术英语口语技能以及高效率阅读技术类文档和写技术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今后从事对欧美软件外包开发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但是,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高职学生大多数都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他们如果选择计算机专业,就说明他们的理科不错,那么语文、英语等文科课程就是他们所“瘸腿”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也确实如此,在上“计算机专业英语”过程中,很多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反应:他们在中学的时候就不喜欢英语课程,甚至听到英语课程就头疼。

2.教师的英语或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一类是英语专业的教师。那么,这两类教师之间的差异就特别明显。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优点就是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很强,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穿插很多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讲授;缺点就是英语水平肯定有一定欠缺,尤其是口语水平,本人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讲授专业英语课程,对这一点深有感触。而英语专业的教师在英语理论知识、口语上没有任何问题,可是他们欠缺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教师在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过程中,往往会将侧重点偏向语法、时态等分析。

二、在授课过程中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计算机专业英语涉及的文章属于科技文体。科技文体与英语的日常用语有很大区别,科技文体要求逻辑条理清晰、叙述准确严密。

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以下特点:专业术语多,同一个词在日常用语和专业英语中含义完成不同,例如:memory在日常用语中是“记忆”的意思,而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是“内存”的意思,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派生和新出现的专业用语还在不断增加;缩略词汇多,例如:CPU,全称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长句多;被动语态使用频繁;广泛使用祈使语句;介词短语多等。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其自身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方式如下:

1.情景演练法。

为了克服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将原来的文献阅读授课模式进行调整,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进行听、说、读、写各种英语能力的锻炼。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调整授课内容。

将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分四个部分,对应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即:通用英语听说、技术英语听说、技术文档阅读和电子邮件写作。通用英语听说提供IT职业工作场景,培养学生与同事或客户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技术英语听说以技术支持电话热线为场景,培养学生使用纯正的专业词汇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技术文档包含最新的IT 知识篇章,涵盖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编程环境等内容。电子邮件写作部分通过示范讲解和模板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况下进行书面沟通的能力。

2)分小组演练。

分小组演练适合通用英语听说和技术英语听说两部分。通用英语听说部分可以看成是专业英语学习的热身,实施此部分的教学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布置任务,例如:将早晨起床后宿舍情况演练一次,然后分组准备,最后,由一组用英语口语进行描述,另外一组模拟演示,达到同时锻炼学生听、说能力的效果。技术英语听说部分,与前一部分的操作过程类似,只需要将任务换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任务即可,例如:某人的电脑坏了,请求帮助。

情景演练教学,可以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动起来,避免课程气氛死气沉沉,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2.结合计算机知识进行教学。

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来说,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仍然是重中之重,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提高阅读及理解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掌握计算机专业文章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阅读和写作资料的选取上,可以结合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进行。在讲授硬件相关文献之前查找各种资料和图片,或者找一些真实的电脑配件给学生们看,尽可能地让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好每节课都增加课本外的计算机基本知识。

实践证明,结合计算机知识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备独立阅读文献、查阅资料和翻译文献的能力。同时应用该教学法能够避免专业英语知识与计算机知识脱节,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等问题。

三、结语

“计算机专业英语”采用“情景演练法+计算机知识结合法”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起到了较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情景演练法”需要占用的课时较多,导致课时不够、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不吻合,“计算机知识结合法”需要教学做大量准备工作,导致教师工作量过大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以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前景范文4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前景范文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对于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重视高校教学工作中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探究,积极通过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接下来,笔者将从我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的相关内容入手进行具体的行文阐述。

关键词: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建设;教学体系

一、创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是我国目前的重要教学科目,承担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各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我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能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质量,为我国现代化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做好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的教学模式创新工作也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较快,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发展,过去一些老旧的教学管理方法与理念已经不适合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因此为了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我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来保证高等教育工作能够跟得上时展的潮流。

二、我国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管理创新工作不够重视

教学管理创新是目前我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往往存在着部分管理人员对于教学管理创新工作不够重视的情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管理人员的创新管理意识薄弱,缺少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管理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在工作中没有全面且深入的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创新化的全部内容;第二,工作人员对于教学管理创新的认识往往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教学方法创新上,工作内容和工作行动都有较大的局限性。

2.教学理念与教学制度落后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被引进我国的教学领域,这些先进教学理念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教育领域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我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在教学理念与教学制度方面还比较落后。一方面在教学理念方面还停留在比较初浅的通识教育层面,培养学生的目的往往仅仅只是帮助学生获取文凭,而忽视了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制度方面往往还不够灵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方面还停留在一个比较初浅的层面,无法与时展要求相适应。

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体系问题的对策

1.提高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管理创新的意识

第一,需要提高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管理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高素质人才要求的重要途径,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教育管理创新是保证我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因此就需要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教育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进行创新。第二,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及第一线教师的创新意识。一方面要保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达到一定的标准,用优秀人才来带动整个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每一位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鼓励创新,鼓励实践。

2.创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理念与教学制度

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需要做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理念与教学制度的创新工作。第一,要创新教学理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是我国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取文凭,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去解决在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在知识层面上的问题,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要不断更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制度,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制度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同时要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用更加贴近实际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进行。

四、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环境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改革已经成为我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针对当前教育模式中存在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就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做出更多的创新,使之能符合时代要求,促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展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前景范文6

本文在分析当前《工程计算》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对象的专业特点,提出了优化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路并付诸于实践,以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工程计算;教学;问题;思路;效果

《工程计算》课程是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计算方法,能够利用常用工具解决常见工程问题的计算及目标优化。但是工程计算毕竟一种工程领域中通用的计算方法,如何能够将其与本专业课程和相关知识衔接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具有针对性是本课程教学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被列入2014年陕西科技大学专业综合建设项目。本教学改革项目主要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工程计算》为对象,研究分析了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不足,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对象进行教学目标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

一、《工程计算》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MATLAB的工程计算技术已成为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管理决策等领域广泛应用的科学计算环境和标准仿真平台。由于具有高效、直观与简单的性能,MATLAB语言类课程已经成为高等理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课程,同时也是理工科大学生、研究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然而,MATLAB软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何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组织《工程计算》课程的教学值得探讨和思考。目前《工程计算》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课程定位不清晰

如前所述,基于MATLAB的工程计算技术应用领域较广,因此以往的教学目标只是设定在使学生掌握工程计算的通用理论和方法,没有具体的针对本专业特点的教学目标。从而造成传统的工程计算教学要么是仅对某一具体的课程或知识点做简单应用,要么是脱离专业背景做纯粹软件工具学习。按照这两种思路组织的教学难以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拥有独立的地位。

2、教学方法单一,模式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2]传统的工程计算,教师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演示实例,讲授完一部分知识后,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集中实验。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灌输,然后再到实验室编个程序,验证一下课堂所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感觉乏味枯燥,不能掌握工程计算的核心思想与编程技巧,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突出专业领域特点,缺乏本专业的工程问题实践

基于MATLAB的工程计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课堂上的程序演示与练习外,需要一定量和一定难度的实验才能掌握MATLAB语言的核心内容和编程技巧。然而,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而不是实践应用为主。一般针对教材上的基本知识点,给出一些仿真问题,而没有把这门课程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起来,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背景,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去用MATLAB软件解决。这就造成了学生学的时候,觉得这门课简单易学,而真正应用的时候又无从下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二、《工程计算》课程教学目标优化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工程计算》课程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

1、教学目标的优化

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背景,突出工程计算在本专业领域应用的课程特点,以学生掌握MATLAB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为基准,同时兼顾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工程计算理论的基础上,具备机械领域基本工程问题的解算能力。考虑到对本专业主干课程融合的要求,将《工程计算》定位为融合各专业课程的桥梁。在课程中对工程计算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最优化设计等各方向的应用做出探讨,加深学生对主干课程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

2、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Matlab的工程计算融合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拓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教学内容。针对Matlab特点及教学学时限制,将课程教学内容作出如下安排:为融合专业主干课程,Matlab基本方法集中以“Matlab基础”、“Matlab绘图”和“Matlab编程基础”三章的形式出现,其余章节内容按本专业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展开;对Matlab基本方法和专业主干课程应用这两个主体内容的讲授,在以实践为主导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相应理论知识,保证学生既能将学到的知识投入应用,又能具有一定的理解深度。(2)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工程计算》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①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书本知识语言描述的局限性,有针对性地结合具体实例尤其是本专业领域实例进行知识点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更形象、直观、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它的核心案例选择要有代表性,兼顾学生已学知识和专业背景,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Simulink仿真中使用机械原理中的曲柄滑块机构及弹簧质量系统讲解,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②互动式教学。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积极性。[2]如“Simmechanics”内容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四杆机构的运动方程,通过Simulink给出仿真模型并得出各构件的运动参数曲线,然后教师利用Simmechanics给出某四杆机构的物理仿真模型并仿真,与学生的结构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可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计算平时成绩等。③背景式教学。所谓背景式教学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专业课程典型工程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建立该问题的数学及仿真模型,利用工程计算相关手段进行解算。背景式教学体现了工程计算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互动与联系,也使学生真正充分认识到本课程在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成果。背景式教学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兴趣性等诸多优点。[3]

3、改革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探索,《工程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最近一轮的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内容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课程给出了较高的评价。本项目的研究中,本人得到了学院、教研室领导及老师、实验室管理人员、相关学生的支持和认可。经过本次教改项目研究,充分认识到了《工程计算》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该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改进,既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巨大的提升作用,同时也为联系专业其它课程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者:刘言松 夏田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樊春霞.《MATLAB与仿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和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