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最后环节范例6篇

会计核算的最后环节

会计核算的最后环节范文1

关键词:成本会计企业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0)11(b)-166-02

成本会计作为近年来进入大众视野范围内的工种,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成本会计原属于会计的一个分支职业,因此其主要的工作职能还是完成与资金成本有关的运算。当然,现阶段的成本会计与企业的管理运作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对于成本会计来说,他们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以往的工作流程在智能化、自动化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就要求他们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与建筑单位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帮助其扩大经济上的收益。

1建筑施工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特点

1.1成本管理与核算相对复杂

建筑施工单位作为基础建设行业,原本需要管理与核算的原材料、工人工资、施工机器等种类就较为繁多,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提高了建筑行业的相关原料质量验收标准,业主也对房屋的最终验收成果越来越严苛。综合以上因素,专业会计在最终核算时不能再依照之前的标准,单方面只追求核算的快速性,而需结合建筑施工单位具体的实践情况,详细整理各个方面的花费成本,并结合多种核算方法,针对同一核算对象,进行多次核算,以确保最终成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1.2成本管理与核算具有变动性

成本会计管理与核算对象的数值并不是固定的,一般来说,管理与核算对象一般包括材料本身、人工费用与其他费用三部分。这三部分可能同时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如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国家是否颁布了最新的经济政策、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否有最新的变动等,都会对核算对象的具体单价或者整体性结算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成本会计应当灵活查找当前的材料价格,防止其进行核算时所计算的费用与实际不相符。

1.3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非单一性

虽然身处建筑施工单位内的成本会计不必使用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但由于建筑施工单位的核算单品较多,因此成本会计可能会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最适宜的核算方法,其可依据原有的从业经验,或者在国家明文规定的不同核算方法中进行选择[1]。

2建筑施工单位的成本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成本会计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各施工单位的不同,可能会有各自的原则需要遵守,但总得来说,无论成本会计身处哪个单位,都应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必须详细记录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每一处资金流向。众所周知,建筑施工单位的日常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后备支撑,但在实际施工现场,常有突发情况产生,而为了避免施工工作不至于停摆,现场负责人往往会调动资金进行一系列调整,而如果成本会计在发生改动时并没有进行及时地记录,这将导致后续核算工作容易出现相关失误。其次,成本会计在资金分配中应当以重要性作为首要考量,即优先把资金分配在施工单位最需要、最紧要的生产环节,可采取计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交互分配法等手段进行相关的分配。

3成本会计的行业现状

3.1成本会计在核算时考虑不周

在对施工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时,应当考虑的实际因素有很多,然而在进行核算时,成本会计或是对该行业缺乏足够的认识,或是由于自己在核算过程中过于掉以轻心,致使在最终报告书的呈现上并未进行完整全面的规划,致使核算工作近乎无效。例如,成本会计在搜集资料与进行相关核对时,没有考虑建筑企业在投标环节、原材料选取环节等所付出的信息搜集成本,因为当前作为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相关知识的积累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国家在与会计计量方法的具体规定中,将与信息有关的要素都已纳入需要计量的内容中。如果成本会计在核算时没有注意到这个最新的行业变动,将导致核算结果的不准确。

3.2参与核算工作的人员不完整

严格来说,凡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与施工单位有资金牵连的人员,都应当参与到成本核算工作中。例如,建筑材料的采购商、企业的财务人员、在施工现场有资金调动权的工程师甚至建筑工人,都属于该范围。但是,由于上述人员自身对成本管理工作职能的认识度不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成本核算的工作中。另外,成本核算人员由于对具体的施工流程缺乏足够了解,因此不经意忽视了原本应当被邀请参与进核算工作的相关人员。上述情况均会导致施工单位的成本核算工作产生误差。

3.3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不精确

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直接决定了核算的最终成果是否准确,好的核算方法能够准确地计算实际施工中所消耗的成本,并且能够达到简化成本核算工作的效果。虽然在当前,建筑施工单位为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努力精簡施工流程,并且寻求施工手段的创新,但建筑公司往往忽视了对会计领域成本核算方法的更新,结果导致成本会计人员的核算方法不能与建筑施工单位成日趋多样化相符合,或者不能对建筑施工单位运用的施工手段进行全面的考虑,结果导致核算结果存在失误与偏差。

3.4会计成本对现代化平台的利用存在问题

参照其他行业的相关报告,许多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采用的是电算化的核算模式,而摒弃了传统的、需要成本会计手工计算的模式。然而在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核算人员利用此种方法的案例很少,或者在建筑企业核算办公室投入有相关的计算设备,但核算人员的利用率很低。这样情况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建筑施工单位工作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最终核算结果的呈现,因为人工计算费时又费力,存在发生失误的可能性,这既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核算结果的不负责[2]。不过,企业也不能完全依赖电算设备,因为归根结底电算设备只是对手工核算的模仿,并不能完全取代手工阶段,因为设备虽然能对信息进行整理与反馈,但不能代替人脑进行科学决策,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将电算设备与人工进行结合,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期实现最佳效果。

3.5尚未形成完整的成本监督体系

现阶段,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并未形成制度严格的成本审核和监督体系,而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本身来说,其成本支出会随着现场施工情况而随之改变的,每当有意外情况发生时,现场的监管人员会根据相关条例与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成本的修改。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成本监督体系,或者现存的成本监督体系较为单一,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管力度较小,结果会导致成本核算的可信度降低。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常出现支出超出预期成本范围,或者成本浪费的情况,这是因为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建立严格的成本审核机制,或者企业并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制定合理的审核机制,所私自达成的审核条例存在管理漏洞,这都会导致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遭受一定的损失。

4如何对成本会计进行管理控制

4.1认清核算与管理之间的差别,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成本管理与成本核算不是一回事,大多数人通常将这两个环节混为一谈,而事实上,上述两个环节隶属于不同的部门。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做到的是分别做好成本管理与成本管理的本职工作。对于成本管理工作来说,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除了对施工现场投入关注之外,对于投标环节、合同协商环节、原材料购买环节以及工程验收环节等都应当做好管理工作,以确保投入使用资金不超过工程预算。对于成本核算工作而言,建筑施工企业首先应当搭建起完善的核算体系,必要时借助当前发展火热的信息通讯技术,引进高效的电子核算程序,将成本会计从重复繁重的简单任务中解放出来,以投身单靠核算程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上去。通过上述方法,不仅成本会计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建筑施工单位也能收获额外的经济效益[3]。

想要协调好成本管理与成本核算两环节之间的关系,还应当加强两环节之间的人才队伍建设,可以针对相关知识对成本会计进行专业知识的普及,以增强成本会计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储备。同时,建筑实施单位应当对成本会计进行定期的业务考察,针对表现优异的人员,应当给予其一定的鼓励,并邀请其为大家传授相关的工作经验;而对于考察结果并不理想的人员,企业应当帮助其寻找存在漏洞的环节,敦促其进行相关知识的再次学习。

4.2提升建筑施工单位管理层的相关意识

管理层在一个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可以说,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由其引导的。因此,只要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层重视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的工作,那么该企业上下对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都会有清醒地认识,因此,加强管理层对于成本控制的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管理层应当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明确的了解,并根据具体形势对成本费用进行合理地规划。其次,管理层应针对市场行情有密切的关注,因为市场行情关乎原材料与人力资源等金额的浮动,而这些因素都与成本的控制有关,因此管理层需要定期进行市场调研,以便对所需成本进行合理地预测和判断,根据自己的预计制定出与成本核算有关的规章制度[4]。最后,管理层应重视对于专业人员的培养与监督,如针对与成本核算工作有直接关系的成本会计,要对他们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监督与管理,防止他们在核算时作假,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

会计核算的最后环节范文2

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为综合实力的竞争。成本作为一定时期内生产特定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耗费,成本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已不适应今天的企业管理需要,在新新时期如何改进成本会计核算成为当前会计核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1 价值管理观念的树立

一般来说,国内传统上依据开支的范围对成本进行核算,产品的成本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消耗的材料、人工以及制造费用等。而对于管理、财务以及销售环节所产生的费用通常被看作期间费用直接作为当期损益。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人为的分割了采购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无法通过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而统一的成本管理系统,最终导致实际成本在考核的时候无法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这就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情况,企业的各个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盲目的进行活动。如,生产部门只注重生产效率,盲目大量生产造成产品积压、质量下降。而采购部门在采购的过程中只注重产品的价格优势,不顾材料的品质而采购质量不好但是价格便宜的原材料,导致企业产品存在缺陷,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价值管理的宗旨就是利用最小的消耗生产出具有最佳功能的产品或者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由其自身的功能与生产的消耗的比值来衡量。产品的功能在价值管理领域的含义为:一个系统、产品或程序正常运行时的目的或意图。这里所说的成本除了产品自身的生产成本之外还包括产品前期的研发、运输、宣传营销等环节所产生的成本,也就是包括了产品从研发设计开始到整个生命周期结束的全部成本。传统意义上的成本会计核算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品的生产环节,而新时期的价值管理理念涵盖了产品的完整的价值体系,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出发实现/:请记住我站域名/性价比最优。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只能够事后反映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即使出现了问题也已经无法进行弥补,对产品价值缺乏整体反映的能力。这就在无形之中引导将注意力放在了生产成本的控制之上,而对其产品的前期研发成本以及在销售、物流仓储等相关环节的成本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价值管理理念站在全局的高度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引导企业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去对成本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最终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

2 时间因数引入

当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产品质量竞争、价格竞争转向新产品的研发的竞争上来。哪个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就能够领先对手占领市场,从而获得竞争的最后胜利。这样产品研发相关时间竞争逐渐成为企业成本核算中的重要内容。

现行成本会计核算中,对于时间成本的核算还只是停留在由于产品生产时间延误而造成的人工以及材料、能源的耗费等所产生的成本阶段。没有计算由于未按期交货而进行的违约赔偿、以及由此造成的仓储费用的增加成本。还有为了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而额外投入的研发资金等成本。至于和时间有关的隐性成本,如超过规定期限交货导致的资金回收困难,就更没有进行相应的考虑。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对于与时间相关而产生的一些成本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管理层无法有效分析产生成本的原因以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就有必要对与时间相关成本进行专门的核算,从而克服传统的成本会计在这方面的不足。

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时间对于传统成本会计来说仅仅起着一个分摊的作用,从而忽视了时间自身的经济价值,造成了产品成本偏离实际。如果将生产产品的时间最小化作为成本分摊的基础,可以使员工既可以追求成本最小化,又可以与企业的目标相统一。

3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成本监督

企业财务状况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价值表现,应是企业综合管理的价值体现。而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能再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是应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角度出发,加强整个生产周期的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在过去成本管理时间上也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的控制,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监督性作用。

为适应现代企业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内部控制体系中,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而针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制度,在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法规中,内部控制贯彻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由过去针对财务人员的内控管理,转变为全员参与。对资金筹集、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以整个生产周期为成本控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

监督管理。 4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努力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

当前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事后反映经济业务情况,无法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仅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供应、销售、人事、财会等子系统相互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的会计电算化现状,已很难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尤其对于产品市场的开发中具有前瞻性的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面对不同企业管理层次的需求,成本会计信息越具综合性、全面性。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从而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总结

会计核算的最后环节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转型发展高校要将办学思路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会计学是经济管理专业中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高级会计是会计专业中衔接紧密的主干课程。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因此成本会计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在实务中将成本计算和会计记账融为一体,为管理提供成本数据资料,同时发挥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职能。但是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会成本计算和记账过程,在企业中能够正确运用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一、成本会计教学难点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学生掌握会计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的难点:(一)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而学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成本会计主要是研究制造业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涉及到了企业供、产、销环节。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消耗的费用千差万别,同时企业之间的生产类型和生产工艺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费用核算的方法和分配标准很多,需要根据不同的生产情况选择恰当的核算方法。但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不熟悉,因此觉得成本会计很难学,结果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了很多理论和方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具体灵活运用,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二)成本会计工作岗位不多,学生实训条件有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后一学期会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但是,成本会计对于制造业企业是重要的且专业性极强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很高,而且成本数据往往是一个企业的保密资料,因此企业可能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到成本会计岗位上进行实习,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还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往往接触不到企业会计的核心业务,更多地是承担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这样学生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企业实践有效的进行衔接,实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多数学校还是在校内组织开展成本会计实训。(三)成本会计实训注重成本计算,会计记账过程相对弱化为了让学生熟悉成本核算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增加了实训环节。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成本核算的职能,而忽视成本会计记账职能。制造业企业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计算产品成本,在计算过程中会涉及到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这些过程是以会计记账为基础的。而且,会计记账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账户的设置、账页的选择、账页结构的设置和各类凭证的填制等,这些基础做账过程往往被忽略,因此导致学生往往会核算成本,但是涉及到了做账过程却无从下手。只有将成本核算和会计记账相结合,让记账流程辅助成本计算过程,学生才能更为全面地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探讨

为了化解上述难点,笔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一)介绍制造业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为了让学生了解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流程,课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的或者学生熟悉的制造业企业资料,建立制造业企业模型向学生介绍制造业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任务以及资金和实物的运动过程,并结合《财务会计》课程熟悉各环节的会计账务程序,增强学生对成本会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成本会计着重对企业的生产环节进行核算。另外,成本核算程序一环扣一环,将前期建立的制造业企业模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环节的核算要求。(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授课过程明确“四个一”1.明确“一个目标”,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正确核算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环节提供依据。2.掌握“一张地图”,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和逻辑性很强,成本核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环节较多,只有正确地按照成本核算程序一步步进行,最后才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产品成本。同时,成本核算程序也是教材各章节内容安排的主要依据,在授课前应先让学生建立课程的整体学习脉络,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否则学生在后续繁杂的费用分配中会“迷路”,对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成本核算程序可以归纳为两个阶段:准备工作和核算程序。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需要确定三个问题: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在成本核算程序可归纳为五个步骤:按地点和用途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根据受益部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根据产品受益多少分配制造费用;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将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确定并结转完工产品成本。三项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起点,五个步骤的核算程序帮助学生理清核算的具体思路,从而系统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3.把握“一个指南针”,教材的内容侧重于理论介绍和计算过程,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了解成本会计的实务过程,在授课时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按照“原始凭证———费用分配表———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顺序展开教学。学生在学习了《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后,已经对这个账务处理流程非常熟悉,按照这个思路上课更贴近成本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会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学会账务处理。4.学会“一个工具”,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费用种类繁多,费用经常需要进行分配,所以要学会运用“费用分配三部曲”这个工具。分配前先确定“分配谁,分给谁”的问题,接下来首先确定分配标准,其次计算费用分配率,最后计算各分配对象各自应承担的费用。教学过程的“四个一”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成本核算的整体框架,既能让学生明白怎么做,同时也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三)将实训过程嵌入理论教学环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因此,实训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考虑到实训条件的限制,可以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每讲完一个模块后及时配合进行针对性实训。但是要求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质量好的实训资料。选择成本会计实训教材,需要提供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各项资料,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类账簿等,尽可能全真地模拟企业的生产环节和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这样可以让学生练习每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通过实训资料中的凭证、账簿等素材增加实践体验,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另外,实训过程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单项实训主要练习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练习各个分配方法的应用、费用分配表的编制、凭证的填制、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等基本技能,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实训侧重于在不同的企业背景下,各项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练习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成本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成本会计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改革还在继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多样化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公式和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内容繁杂而且比较枯燥。目前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训辅助的教学手段。长时间的讲授和实训,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需要向多样化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课”、“空间课堂”、“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蓬勃发展,在这些模式下课堂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成本会计未来的教学可以结合学校资源和学生情况,适当融入新型教学模式。(二)转换思路,强化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的会计岗位需求有限,一般无法安排全部学生对口实习,但是可以转换实习思路。一方面,学校聘请专业学者或有经验的企业成本会计人员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成本会计的最前沿研究成果和企业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成本计算的技巧,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成本会计专任老师可以走入企业,向不同类型的企业学习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积累一手的资料,将行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成本计算工具,融入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共赢。(三)借助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强化教学效果目前,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通常会在校内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成本会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未来可以考虑在会计专业职能技能大赛中增加成本会计竞赛项目,将教学内容和企业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在竞赛中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高校转型发展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改革,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培养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罗丽萍,蒋红芸.成本会计课程嵌入式实训教学模式效果探讨[J].教育观察,2017(1)

[2]范晓娥.高校转型改革背景下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为例[J].财会学习,2017(3)

[3]田慧文.基于翻转课堂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才智,2017(2)

[4]施颖.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成本会计实务》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

会计核算的最后环节范文4

计算机教学的一项核心品质是“实践性”,但是在近年来的教学评价环节却与此特性关联不大。多数学校,对于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评价,仍然是以一纸试卷的形式展现出来的。[1]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直言,“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把书本上讲的知识运用于计算机操作,那么我们只要考察理论知识就知道他会不会了,再说都操作考试时间和场地都不允许”,可能在这句话中,最重要的都是最后一句,毕竟很多小学目前还停留在双周计算机课的阶段。在评价环节中,实际上,仅仅做理论的考察是不够的,因为理论上能够告诉你一个操作工具的面板上有哪些内容,但是学生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本能,而非进行简单的头脑输出,实践的过程具有创造意义,单纯地理论分析损害的还是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部分学校,实际上是并没有严格的计算机考核的,换言之“计算机不是考试科目”,一般而言这样的学科都应属于“考察”学科的范围,但是在很多学校最终呈现出来的教学实践情况,对于考察把握的并不严格,对于过程的记录更是没有体系的,这也造成了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评价环节的不成熟。

二、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的内涵

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的发展,首先有明确的思路,回答“评价什么?”这一问题,也就是评价环节应当包括哪些内容。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计算机教学评价环节,应当包括题目设计和考核评分两个部分。也就是先制定考核流程、规则,然后还要将其运用于实践。[2]在组织教学中,计算机教学的评价环节,应当关注到如何去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关注到的是技能点的“集成”,也就是针对一个知识点,绝不仅仅是某些技能的展示,而是以一个统一的项目的形式,展开评价。例如,首先要整理技能点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展现教学目标,加以技能整理,如在word文字软件的操作过程中,应当关注到文字的编排应用、图片的编排技巧、文字的查找和定位等功能的配合运用。明确了这几个点,又可以进一步细化,文字的录入、字体大小颜色、文字效果、色彩的填充。在当前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能够主动跟关注到对每个项目评价技术的内涵的挖掘,进一步导出内容,就能全面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完成教学任务。

三、集成技术的特点

计算机集成技术,是一种将众多技术整合集成的技术,在考试中运用这一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再通过一两道测试题目集中展现出来,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水平。作为出题者,在这一环节应当关注到如何使试题更加精炼,如在幻灯片制作环节,应当考虑到如何在有限的额幻灯片中插入更多内容,虽然只有几页的PPT,能够以动画的形式去表现,并且能够展现出学生设计排版的智慧等,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3]在PPT中插入影音工具的超链接,还能建立一种跨专业里面等,这些都能反映出集成技术的特点,展现集成技术的魅力,充分实现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四、排除干扰选项

在进行计算机考核中,也要对自身的评价环节做出一系列的检测。前文已述,我们的考核环节,实际上也是一个“项目考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针对中小学的学习情况,题目设计者应当主动排除干扰,影响正常的评价效果等。在进行教学评价中,计算机很多指令应当是直接呈现的,使学生不耗时、不费力,更没有歧义的去完成任务。在一个考核项目设计出来之后,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检测,如预演等,先对自己的考核项目进行检测,查看能否做到精准的考察等,使设计者的意图充分展现又不能使学生感到迷茫等。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能够更多的关注到如何实现发展,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点检测等。

会计核算的最后环节范文5

关键词:火电厂;燃料统计;核算方法;问题;改革

引言

我国火电厂燃料消耗量极大,而且以燃煤为主,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为了保证燃料的充分燃烧,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及降低火电厂的发电成本等,需要对燃料进行统计和核算。但是目前我国火电厂对燃料的统计以及核算的方式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这与操作过程不规范,以及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火电厂对燃料统计以及核算的方法的标准的准确性比较差,也是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依据这三方面提出合理的改革意见。

1 火电厂燃料统计与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1.1 数据采集过程不规范

火电厂利用燃料的燃烧,产生热能,从而转化成电能,实现发电的效果和作用。由于火电厂的工作环节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各个环节都会产生一定的燃料的消耗的,所以,损失一部分的燃料,是属于正常的情况。但是如何控制燃料的损失,是火电厂管理部分的责任。而且,燃料的损失,导致数据的采集就会出现一定的出入,尤其是在数据采集过程不规范地方情况下,主要就是因为管理不到位,所以导致了数据采集出现了问题。同时因为燃料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所以,采集数据的流程不规范的因素以及燃料的损失等问题,是严重影响燃料统计和核算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统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缺失

火电厂每天消耗的燃料数量极大,因此,需要专业的统计人员,对燃料进行计算和统计。但是,目前火电厂的燃料统计人员,有很多专业技能不过关,缺乏相关的知识,不清楚统计的流程和过程,也不了解燃料的损失部分应该如何记录和统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燃料的统计的准确性。所以,在实际的收集和统计燃料数据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真实的数据作为依据,对于火电厂来说,没有科学的依据判断,就不能准确的计算出火电厂的发电具体需要多少燃料,以及各个环节需要的燃料为多少,实际燃烧的燃料为多少,以及损耗的燃料为多少。因此,燃料的统计以及核算对火电厂企业来说,十分的重要的,因此,应该安排具有责任心和专业技能以及知识的工作人员,进行统计和核算。

1.3 统计的指标和标准不准确

在火电厂燃料统计和核算的过程中,因为相关部门没有对统计的指标和标准进行准确的设定和判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统计人员在实际统计过程中,没有依据严格的标准进行计算和统一,出现数据错误等情况。并且在核算的过程中,导致了统计人员在核算的过程中,存在核算不准确,不仔细的情况,这就是因为缺乏严格的审核标准和要求导致的,进行盲目的计算。不能真实的反映出火电厂企业的实际燃料消耗的情况,导致火电厂在实际使用燃料的时候,就会产生浪费的情况,增加了产火电厂的经济成本。而且,燃料在燃烧之前,计算单位是“吨”,燃烧后,计算热量的单位是“焦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的不准确性,也是产生燃料统计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火电厂燃料统计与核算方法的改革探索

2.1 设置管理机构,制定统计和核算制度

火电厂需要设置管理机构,并且需要制定统一的统计和核算的标准制度。在制度的管理下,要求统计人员按照要求严格执行统计的流程,这样能够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设置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燃料进场数量的统计,堆放数量的统计,燃烧数量的统计,以及燃烧后的产生的热量的统计。对每一个环节的燃料的形态和数据都进行记录,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然后制定统计和核算的制度,对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同时,还需要制定统一的记录表格和格式,相关负责人需要进行签字,一旦出现较大的错误,则有相关负责人负责。

2.2 加强对统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培训

火电厂燃料管理过程中,真正起到统计和核算作用的,是统计人员。因此,应该加强统计人员的专业节能和素质。火电厂应该培养专业的人员,进行统一的学习和考核。了解火电厂燃料统计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数据记录需要注意的事情,并且考察和统计数据,以及计算的过程中,不能超过允许范围的误差,这是因为燃料在转化成热能和电能的时候,其中会存在一定的燃料损耗,这一部分的损耗应该记录在内。而且燃料在进场、堆放等各个环节,也会造成一定的损耗。因此,在进行燃料统计和核算的时候,不仅要统计和核算实际的燃烧燃料,还要计算损耗的燃料,这样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3 完善燃料统计与核算方式的管理硬件

硬件管理,是火电厂燃料统计和核算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首先,硬件管理主要在于建立一个计算机平台,详细的了解我国火电厂的改革,以及降低燃料消耗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同时可以学习燃料的统计以及核算方法。其次,则是改变管理模式和手段,这样可以促进火电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创新燃料燃烧的流程,这样降低了燃料的损耗,可以保证统计的过程更容易。最后,则是需要建立数据采集网络,这样可以实现全网监控管理,对燃料每一个环节的消耗可以进行精准的数据统计,降低燃料统计的误差。

2.4 引进科学的燃料管理系统

现代火电厂需要引进先进的、科学的燃料管理系统,这样可以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减少燃料的浪费,让燃料能够更充分的燃烧。而且同时降低了人力的管理和人力成本。最重要的是,提高了燃料的核算的效率,确保了实效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引进数据库的管理模式,可以对燃料进行全程的计划,每个环节燃烧多少,以及燃烧的质量进行控制。这样可以保证在燃料统计和核算的过程中,能够提供精准的数据,保证了统计、核算的准确性。

3 结束语

火电厂的燃料的统计以及核算,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关系到火电厂的燃料成本,以及发电的效率。因此,在通过分析和了解火电厂燃料的统计以及核算存在的问题之后,从设置专业的管理机构,制定标准的核算制度开始,进一步的加强核算人员的素质,以及采用新型的燃料核算的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在科学管理制度下,实现计算机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并且可以提高对燃料的利用率,增强火电厂的燃烧效率以及降低燃烧的成本。

参考文献

[1]薛翠英.火电厂燃料统计与核算方式改革探析[J].化工管理,2015(06):144-148.

[2]马进学.谈火电厂燃料统计及核算方法的改革[J].华北电业,2010(03):122-124.

[3]付仲伟.火电厂供电煤耗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2):166-169.

会计核算的最后环节范文6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相互融合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8-0078-03

2000年以来,各地相继实施了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这两项改革在防范腐败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目前社会上许多人认为会计集中核算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但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会计集中核算作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的一种手段,作用十分明显,可以与国库集中支付有效地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融合的必要性

财政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以前,全国许多地方已经陆续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并且在规范会计核算、强化会计监督、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取消会计集中核算,实行完全的国库集中支付,一方面会造成财政监督环节上的“缺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实际的技术操作上也存在很大的困难。而如果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融合,则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人员编制不变,效益更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相关行政事业单位都取消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编制划入了会计中心,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财会力量相当薄弱,如果目前将会计核算工作交还给单位,各单位都难以承受。而且现在会计中心的每个会计人员都负责2-3个单位的会计工作,如果将会计人员退回单位,势必增加2至3倍的人员编制,这也是资源的一种浪费。现阶段将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2.规范预算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政府性资金管理制度,其核心就是在预算单位支配预算权力不变的基础上规范预算支出管理,也就是说预算单位必须按预算、按制度支出,而在实际工作中单位在预算执行时随意性很大,指标之间经常相互调剂使用,假借项目名义用作其他支出,违反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乃至经济犯罪现象屡有发生。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预算编制存在与事权相互脱节、不够细化的问题,给单位的实际执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单位的“重钱轻管理”现象比较严重,在目前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配套措施及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还不可能完全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初衷。而会计集中核算通过对预算单位资金的管理和核算,有效地起到了加强会计监督、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促进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意识和水平的提高。[1]

3.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相互补充,强化财政的监督职能。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在监督环节上有所不同,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是对资金具体使用进行监督,通过审核单位的原始凭证和进行会计核算来达到监督的目的。国库集中支付通过“四按”的原则对资金的拨付环节进行监督,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性资金的库外沉淀和解决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等问题,但并没有承担对预算单位财务支付进行全面审核、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任务,从而不能有效地约束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和铺张浪费行为。在实际工作中,铺张浪费造成的资金损失远比资金闲置造成的资金损失大的多,而会计集中核算正好弥补这一不足,如果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监督的环节也就不全面、不完整。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作为目前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两项主体工程,会计集中核算解决了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督问题,同时寓核算、服务于一体;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支付环节,规范拨付问题,主要是在资金拨付环节进行监督。很显然,二者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完全具有融合的必要。

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两种制度相互融合的理论依据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是会计委派的一种高级形式。国库集中支付是指在国库单一账户的基础上,所有财政性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2]从概念上看虽然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是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但两种制度之间的诸多联系却为相互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1.两种制度的操作主体一致。两者都是按照财政部和中纪委的要求部署的,同样作为从源头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实施。这样,两者由同一部门实施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技术、信息和物质资源,便于在工作中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两种制度的优势。

2.两种制度的承担对象一致。作为会计委派制的一种高级形式,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对象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收支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对象同样也是使用财政性资金的行政事业单位,规范了资金的拨付环节,承担对象的一致性给具体业务操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两种制度都主张不改变单位资金使用权、审批权和财务自。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取消了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由核算中心统一负责单位的账务处理,但前提是保留单位的资金使用权、审批权和财务自;国库集中支付则严格按照“三个不变”的原则来实施,即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地位、资金使用权限、财务管理权限不变,两种制度坚持的原则具有共性,使相互融合具有现实的基础。

4.两种制度都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为出发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公共财政,要求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基础上增加透明度,而这两种制度都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5.两种制度的最终目标一致。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是通过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相互分离来达到规范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监督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国库集中支付主要是改革资金的拨付环节,从而解决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3]

两种制度的诸多联系使相互融合具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的融合可以说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三、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相互融合的实施对策

1.确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指导思想和业务模式。财政部门要利用会计集中核算形成的业务和技术基础,由国库支付局同时履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两项职能,建立会计集中核算加国库集中支付的业务模式,有效地利用两种制度的优势和现有资源,加强财政的监督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科学设置内部职能。在国库支付局内部设置资金支付科,和支付核算站的会计人员一起履行国库集中支付职能,管理财政部门下达的分月用款计划的执行、签发支付凭证、与银行进行资金清算以及相关对账工作,同时会计人员承担审核单位的原始凭证和用款申请以及会计核算工作,履行会计集中核算职能,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

3.完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GFMIS”),为财政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财政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满足公共财政的要求,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财政部门要利用GFMIS系统,建成覆盖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和银行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结合,实现支付信息和相关财务数据、报表信息的各部门实时共享,对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监控,增加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有效地提高财政资金的拨付效率和支出的规范化、合法化程度。

4.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前,会计人员分散在各个预算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给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国库支付局加大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确保了账务处理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极大地方便了审计部门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部门的工作,有效地加强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能够很好地适应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等各项财政改革的要求。

5.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内部监督。由于国库支付局同时承担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的职能,责任相对集中,必须加强内部监督。在内部控制上国库支付局一方面要设置前后台制度,保证任何一项业务都需前后台会计双重把关;另一方面要设置审计科,履行内部审计职能。通过有效监督与相互制约,保证资金支付的安全,防范风险的发生。

总的说来,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两种制度的有效融合,可以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加强对财政资金拨付和使用的监督,解决财政资金拨付过程中的截留挪用、挤占浪费、库外沉淀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胡花乱用、核算失准的问题,并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世定主编.会计委派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全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