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采访论文范例6篇

教师采访论文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1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经典的教育意义,它是国内知名教育专业和学者的智慧结晶,对于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而言,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开展专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有《新闻两则》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在教学过后安排学生进行采访与写作的任务,这正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开展新闻采访活动,给学生确定采访对象,提前与采访对象单位做好沟通,取得采访权后,要求学生在采访之前先拟定采访提纲,围绕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进行采访,在采访时问题设置时如何编排更具有逻辑性,如何确保采访过程顺利推进,如何调动被采访者的积极性等。准备就绪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始采访活动,要尽可能让学生独力完成采访活动。采访的过程就是一个口语交际的过程,在采访时学生的思维始终要快被采访者一步,保持采访过程中的主动性,这对于学生口语交际来说,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除了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训练外,教师还可以从教材中选取经典的文章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学习《藤野先生》之后,教师就可以把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就鲁迅先生的系列作品进行讨论:“喜欢哪一部作品,喜欢的原因是什么?”“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文章的精神何在?”“鲁迅先生的系列作品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在人物塑造方面,鲁迅先生的独特之处在哪儿?”……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置的多样化议题各抒己见。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要尤其注意,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纠正,比如语速过快、说话没有主题、说话逻辑混乱等。

二、在写作中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话。嘴里说的叫口头语言,写到纸上的叫书面语言。”按照叶圣陶先生的理论,口头语言和作文只是个体意识形态内容的两种体现方式,二者之间存在着互通性,如果把书面作文变为口语作文,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以后,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作文内容,就是一次口头作文训练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学生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讲得绘声绘色,一到写作时就无话可说。教师可以以此为教育资源,在写作前,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与写作内容相关的内容,可以是写作素材,也可以是写作主题,鼓励学生尽情说出自己对于写作内容的想法,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再写作。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发现写作不再困难,因为自己已经用语言表达过写作的内容,写作就是对语言的复制。

三、课前“小老师”讲述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闻采访 教学模式 改革

在高校的新闻教育中,采、写、编、评是四大业务教学重点,从新闻业务流程来看,“采”处于第一位,从一般的业务规律上看,又有“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决定写作”等观点,可见对于新闻教育来说,新闻采访的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笔者在高校从事新闻采访课的教学已有5年多了,本文将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探索做一梳理和小结,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教和批评。

一、利用现有条件,加大实践比重

新闻教育历来强调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新闻采访课而言更是如此。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在校学习期间只能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对于实践则可施之法不多。笔者刚开始从事采访课教学时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当时采用的是以传统讲授为主,并辅以一些“课堂”作业,后来发现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之感,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后来,笔者对这种传统的授课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由原来老师“独唱”改为师生“合唱”。现重点谈一下笔者是如何“改革”的。

首先,在每学年的采访课开课之时,笔者就给同学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学校里并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的眼睛。因为学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勇于发现,就会找到真正的新闻线索。就拿笔者所在的兰州大学来说,从校长、书记,到修车匠、民工(学校里由于工程不断,民工的数量一直可观),中间还有众多的学者、教授、普通老师以及数万学生,这么多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怎么可能会没有新闻呢?

在进行完学习动员之后,笔者就明确要求,本学期采访课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同学们要在学校内外找合适的新闻线索,并按新闻采访的要求进行相应的采访,采访结束之后要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自己的采访心得和体会。

一般来说,从学习动员到有第一个同学完成采访选题会有三周左右的时间,笔者刚好利用这段时间讲授一些与新闻采访有关的基础知识,为同学们的采访实践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

笔者认为,如此安排采访课程可以很好地实现以下几个目的。

1、积累采访经验

获得经验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学习他人,二是自己探索。笔者在刚开始从事采访课教学时也曾大量讲授国内外名记者的采访案例,同时也夹杂一些本人的采访心得(笔者曾在北京、西安、兰州等地媒体从事过两年多的新闻实践),但后来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虽然很多记者在采访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技巧不可谓不高明。但由于每次采访的特殊性,学生们想在以后套用这些案例中的采访方法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这些案例的作用充其量只能是启发学生,而启发的激发点在哪里?笔者认为还在于学生们平时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碰到类似的情况了,他人的采访经验才能化为自己的体会,也才能有效地借鉴和利用。

而且,同学们在做完选题之后还有一个汇报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不仅能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而且每个人的经验教训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被全班同学所汲取。

2、培养采访兴趣

新闻采访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兴趣,很容易打退堂鼓,从而完不成采访任务。那么,兴趣从哪里来?笔者认为,只有从平时一点一滴的成功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出台之后,学校周边的一些农村小学仍然收取学生的书本费,有一个同学就此采访相关人员,在刚开始采访学生家长时,家长认为这个学生记者帮不了他们什么忙,所以态度很冷淡,后来这位同学再次采访那位家长时,却受到了相当的礼遇。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人(学生记者)关注此事,当地小学把已收取的书本费退还给学生了。采访此事的那位同学也因此备受鼓舞,从此以后,采访的兴趣也大增。

3、树立自信心

采访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更是如此。通过一个一个的采访实践和一点一滴的成功,可以很好地树立他们的采访自信,从而能自如地与不同阶层的人沟通和交流。

4、对将来工作的难度有个心理准备

从事新闻工作会有很多的困难,新闻人必须具备一定的“韧性”。如果同学们在学校里就能深切地感知这些困难,这对培养他们的“韧性”很有帮助。比如,同学们在做采访选题时偶尔也会碰到相关人员“踢皮球”、相互推诿甚至是吃闭门羹的情况,早一点接触这些“负面情况”并不是坏事。

5、便于灵活地学习理论知识

对于新闻采访课而言,只注重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但是如何学习理论呢?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学习理论是最佳途径。举个例子,在新闻理论中“新闻真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同学们在做完选题后自然就会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如实转述采访对象的话是不是就做到了真实”、“采访对象如果说错了我该怎么办”等等,在同学们主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老师再讲述新闻的真实、客观、平衡等等理论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再比如,同学们会提到“关于这个选题,我是先采访学生好,还是先采访老师好”,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讲一下什么时候记者应该走“先民间后官方”的采访路线,什么时候应该走相反的采访路线等与理论有关的问题。总之,关于理论的学习,老师应做到寓讲授于点评之中。

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克服的一些困难

课堂教学如此改革,如果想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克服以下一些困难,否则仍然是事倍功半。

1、改变学生固有的上课习惯

很多学生已经养成了“老师讲,我来记”的学习习惯,甚至还有些同学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要这门课的学分,而根本不在乎获得什么知识和能力。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必须改变,否则就很难形成“合唱”。笔者通常的做法是给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人的成功经历,说明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能主动地学习,或者引用一些大家“语录”来“曲线救国”,如赵启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曾给学新闻的学生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叫讷于言而敏于行,叫少说多做,但一个人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是不行的。我的确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不能交流、不能表达,那有什么用呢。另外,我也的确看到过一些人,学历不是很高,但最后很成功,我觉得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在某些场合不愿说话是一大缺点。大家学新闻的,如果讷于言是不行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培养说话的本领。”①或者就是现身说法,通过自己曾走过的弯路来“刺激”同学们。一般来说,每次动员总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改变一种习惯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随时关注同学们的学习状态,适时给予恰当的批评和鼓励。

2、防止出现“马太效应”

由于学生们的已有基础差别很大,有些同学很活跃,有些同学总是想保持沉默。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提高,所以老师在平时应多关注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同学,让他们能真正参与到“合唱”中来。

3、班级规模不宜过大

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点之一是需要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就决定了班级人数不能太多。根据笔者的经验,每个班的人数保持在30名左右为宜,如果过多就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同学了。

4、加强学习,提升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无论怎么改变教学模式,老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掌舵者”。在这种模式下,老师除了认真备课,进一步熟悉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更多的相关知识。我们经常说记者应该既是专家又是杂家,其实老师也应该是这样。我们既要熟悉身边的各种情况,又要熟悉新闻业界的最新动态,还要关注国内外的各种热点问题等等。所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后,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了。

结 语

去年教师节前夕,温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课后表示“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等。温总理的这些指示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同样适用。

可喜的是,我国的新闻教育改革已经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8年8月至11月,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8名师生组成的美国大选报道团,直接赴美采访报道美国的总统大选活动。这次活动被媒体称之为“一次颠覆中国新闻教育想象”的采访活动。

笔者认为,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全国大多数新闻院校虽然不能复制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策划的“赴美报道活动”,但只要我们能利用好现有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同样会取得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

参考文献

①范敬宜、李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15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3

独立学院是指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和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它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本科学历教育的产物,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办学机制与模式[1]。独立学院与本科院校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培养人才的定位,教育部在给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定位时强调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2]。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依托湖南师范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优良的校风和办学传统,其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根据学院整体的教学目标开展、落实。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以下简称新闻采写)是新闻业务教学的核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教学任务是研究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内在规律,总结提炼指导新闻采写的方式与方法,以便为媒体培养合格新闻采写人才后备军。

一、新闻采写教学的亮点

(一)树达学院新闻采写课程的课时安排有一定调整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以下简称播主专业)的新闻采写课,与本部播主专业一样,每周3个课时,一个学期共计51课时,既学采访也学写作。而新闻专业的同学,大一下学期学习采访学,大二上学期学习新闻写作,也就是说新闻采写课程要延续一学年。树达学院上学期的采访学课,每周3课时,总计51课时。而本部“一本”学生的采访学课时是每周2节,合计34课时。主要是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以及着力实践能力培养等因素,所以采访学课程每周增加1个课时,比本部“一本”学生一个学期多学17个课时。以便教师在树达学院的采访学课程教学中,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采访实践、加强师生互动交流、采访素材和案例分析,有利于提升独立学院学生的采访能力。新闻写作部分,树达学院和本部一本的课时安排一样,每周3课时,一个学期合计51课时,从新闻写作体裁的学习角度而言,各类消息的写法训练(标题、导语、结构、文字等)占据树达学院学生大部分课时,而本部“一本”学生除此之外,会适当根据教学进度,安排6到8个课时学习通讯、特写等体裁的写法。

(二)师资力量配备和课堂教学方法

树达学院新闻采写课的教师来自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都是教学效果良好、拥有博士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大部分情况下,每学期课程由两位教师各承担一半课时量,既便于教师备课,互相借鉴教学方法,也利于学生适应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尽量减少理论部分的章节,或者采用更多形象直观的视频、生动案例来了解记者的职能与修养、采访原理、规律、方法等。教材大都作为备课参考,教师及时跟进学习《新闻记者》《今传媒》等新闻类学术期刊的有关文章,来补充、调整备课素材。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可以为开展情境模拟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丰富和创新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手段。最近几年,树达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移动终端设备拥有率非常高,许多学生不仅智能手机比较高档,而且还拥有平板电脑、数码摄录机等设备。因此,课堂的情景模拟教学比前些年要开展得频繁些。比如,通过QQ群、微博账号,教师课前设置议题,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情境,使其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有利于课堂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移动终端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及时解疑释惑,拓展课堂信息量,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三)强化新闻采写课程的实践能力训练

具体做法包括:教师先给出每次采写任务的选题方向,课堂师生互动讨论分析后,再确定具体选题。然后,根据选题的具体难度,将学生编成2人或者3到4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讨论,收集背景素材、制订具体采写计划等。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教师审看。教师除了邮件回复修改意见,也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集中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采写计划。

然后,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实地采访,限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邮件发回采访素材(文字、录音、录像等)。教师此时承担编辑的任务,评判采访素材价值,然后电邮回复学生或者可行,或者要求补充、整理、加工采访素材,还要求学生写每次的采访感受,总结采访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然后课堂点评,再然后根据采访素材,进入消息的写作环节,教师再修改、评析学生新闻作品。

教师要扮演好采写效果的评价者和检测者角色,尤其是尽量让学生在每一个实践环节都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他们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课堂内,重点训练各类消息的写法,尤其是当堂根据案例或者采访素材,制作消息标题、导语以及写主体部分的信息,教师巡视督促和指点修改。课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和加盟校园媒体,在参与中增长见识,给树达网、青年传媒中心、校园之声广播电台等采写稿件,努力提高采写实践能力。

(四)学院的管理模式

新闻和播音主持艺术两个专业的日常管理属于树达学院文法系。该系还有公共事业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法学、应用心理学、汉语言文学等多门专业偏重人文社科。在文法系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新闻和播主专业的学生既可以增加交往沟通能力,也可以和别的专业学生互相交叉学习,丰富采写选题的资源。而教学业务管理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考试命题的制订、审核都归湖南师大新传院,有利于教学的专业指导。文法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文关怀融入严格的制度管理之中。整个文法系的教风严谨务实,学风扎实上进,加之教学督导加强教学常规检查,以及重奖教学优秀教师等措施,都不断激发任课教师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师提高新闻采写课的教学水平。

二、新闻采写课教学存在问题

笔者在树达学院任教7年,绝大部分学生对新闻采写课的教学效果评价很高。有些学生毕业后,考上公务员、研究生或者出国留学深造,也有些学生成为地市级、省级媒体骨干。但在网络媒体逐步取代传统媒体之转型时期,这种变革势必对新闻采写课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当下,大部分独立院校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大纲,虽然名义上写着要顺应媒介融合时代对人才的新变化、新需求,但实际上,师资构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依然问题突出。

(一)任课教师依然看重学历,而忽视从业经历

具有媒体从业经历的人员想入职大学任教新闻采写,会遭遇学历的门槛。尤其是类似湖南师大这样的211高校,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才能加盟,近些年对第一学历也限定为211本科。因此,能将自己丰富的采写实践经验融入到讲授的专业课程之中,从而起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作用的一线记者,几乎都因为学历不达标,不得进入新闻院系从教。而独立学院的师资大都来自于一本或者二本母校,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或缺乏新闻从业的经历和实践经验。此类问题在国内已经延续十多年,但一直没得到有效处理。

(二)选定教材内容相对陈旧,需要改版或者重新选订教

树达学院的教材选定,与一本母校一样,使用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主编的《新闻采访学》和复旦大学周胜林教授主编的《当代新闻写作》,尽管已经修订再版三次,其中一些教学内容依然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无法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采写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方法。因此,从理论体系到教学内容,都需要对教材进行改革。而学院可以改进操作的方式就是综合教师、新闻业内专家的意见,要么重新编撰教材,要么重新选定更适合独立学院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的教材。

(三)采访实践的平台建设滞后以及教学经费欠缺

独立学院是按民办机制运行的高校,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学费虽然不菲,但是缺少政府财政性的投入[3]。因此,教学经费的欠缺导致新闻采写实践环节的教学难以拓展更广阔的社会平台。而新闻传播专业是高投入重装备、传播技术更新快的高科技事业,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独立院校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实验手段落后的问题,目前使用的录音、录像等器材,大都是早已被广播电视新闻单位淘汰或者是年代十分久远的产品[4]。综合而言,会给新闻采写课的教学效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三、新闻采写课改进建议

(一)新闻采写课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必须切实以传媒市场转型为导向,重视实践课程环节

目前的教材使用、课时分配、考试要求,基本上和一本母校差别不大,只是老师具体在操作环节有所倾斜。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开设的新闻采写课,应移植到整个大二学年,大一下学期开设人文历史等通识课程,为接下来的新闻采写课程夯实点文化基础。因为,综合文化素养对学生新闻采写的选题能力、新闻敏感度的培养影响很大。另外,期末考试分数的判定必须加大平时采写实践环节的权重。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校内采写实践平台和校外采写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建议独立学院的办学资金除了扩大校园媒体软硬件设备建设,打造更实用的的校内实践平台,努力搭建起校内采写实践平台,涵盖广播、电视、网络、媒介融合四个实验室,依照专业化的媒体模式进行管理,进行新闻采写模拟操作。同时也想方设法与门户网站、地方网站、专业网站合作,与当地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平时采写实践教学乃至学生寒暑假“小实习”提供便利。

(三)新闻采写课的教师,即便教学经验丰富,有过媒体从业经历,在媒介融合时代还需不断加强进修

因此,独立学院可以和新闻单位签订联合培养新闻人才的协议,创造条件实行岗位交换制度,有重点地选派部分教师到相关媒体挂职锻炼,深入一线拜师学艺,不断更新新闻理念与业务水平,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3]” 新旧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采写教学如何跟上时代节拍,每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反思并尽快付诸行动。

(四)修订教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线索,它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没有相应的教材,纵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超的教学方法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独立学院的教材编写上,需要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做到理论上高于高职高专类教材、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高于一本二本院校。教材的修订选用建议采取经典+最新案例的方法。既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经典、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同时加大时代感强的新闻作品的选择,甚至直接从当前的热门报刊、门户网络站上选取优质新闻作品,或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资源中选择一些新闻作品,既强调新闻作品的思想文化价值含量,也凸出其采访特色、文采度以及时代感、新鲜感。而此工作,随着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计划启动,已经正式进入操作阶段。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初中 教师 幸福感 信度 效度

一直以来,人们比较关注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而对教师的生命质量有所忽视。本研究综合幸福感的两种研究取向,采用质性访谈法探讨了初中教师幸福感的结构模式,并编制出适用于初中教师幸福感的量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市、漯河市共9所初中的教师300名,利用学校开例会时间进行团体施测,收回有效问卷284份。

1.2 研究步骤

(1)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选取了郑州某中学60名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根据分析结果编制预访谈提纲,进行2~3例预访谈后,修订预访谈提纲,最终形成正式访谈提纲。(2)资料的分析与编码。本研究转录文字近12万字,访谈时间最短为25分钟,最长为90分钟,对质性访谈的结果进行编码、归纳,最后确定核心类别为教学成就感、教学本身、学生管理、社会支持、教学改革、自我提升六大类。(3)项目的归类与汇总。根据访谈结果确定的初中教师幸福感的维度,编制成43道题的问卷,采用四点等级量表。(4)预测。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市、漯河市两所初中的教师106名,由研究者担任主试,利用学校开例会时间进行团体施测,现场收回问卷,有效问卷97份。依据总分高低排序,以高低分数的27%作为高低分组的标准,删除在高低分组上差异不显示的题目2项,保留项目的鉴别度良好的题项。(5)验证性因素分析。采取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项目做进一步的分析,删除11个项目,最终形成包括32个项目的问卷。正式施测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4份。(6)统计分析工具。使用SPSS 13.0和Amos 4.0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等处理方法。

2 结果

(1)信度检验采用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Cronbach)检验各维度的信度指标,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658~0.876,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2)效度检验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初中教师幸福感问卷进行了构想效度的分析,GFI在0.85以上,RMSEA等于0.05, 2/df的比值小于5,各拟和指标均达到了较优的水平,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 讨论

3.1 教师幸福感结构的讨论

本研究打破以往研究的模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及质性资料分析等步骤之后,确定初中教师幸福感的结构模型为六个维度。

(1)教学成就感。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首先提到的是工作。很多教师感到幸福的事情主要是来自教学方面,如学生学习进步,或者通过教师的努力使某个学生发生重大的改变等。对教师来说,教学是基本的业务要求,教学成效的好坏直接体现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来自教学成就感。

(2)教学本身。一个人只有在工作中享受到乐趣,才能真正体验到工作是一种追求,是一种事业。一个真正热爱教师职业的人,对工作是热情的,对学生是负责的,对教学本身是喜爱的,在工作时更多的体验是幸福的。

(3)学生管理。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管理难是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家长将教育学生推向学校,一个教师管理多个学生精力有限,而且现在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这对学生的管理都有影响。无论你知识有多深奥,管理不好学生,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4)社会支持。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间是相关的。教师的社会支持度高,家庭各睦、同事关系融洽、朋友关系良好,幸福感就高。反之,社会支持度低,人际关系差,不仅影响教学工作,而且影响教师的幸福感。

(5)教学改革 长期单调重复的工作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而进行教学改革不仅可以刺激教师的“麻木和倦怠”,还可以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幸福感。

(6)自我提升。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有一桶水,而水源则是来源于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最新动态,更新知识,

[1] [2] 

学生才乐意听教师讲课,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

.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5

我校从高一起开设了一门“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全体语文老师的努力,一年来,这门课已显示出它的无限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学、做”合一,“教”为“学”“做”的基础,“做”为“学”“教”的中心,而“学”贯穿在“教”“做”的全过程。

活动课起始阶段,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传授一些基础的、实用的新闻采访知识,剖析一些报刊杂志上好的报道文章,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录像,如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等,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整个活动课程围绕“做”这个中心展开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提高。

围绕“做”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现场采访;二是指导学生自编报纸。为配合宣传诸暨市区“七不”规范,建设文明学校,形成文明校风,新闻采访组以“让世界清洁起来,使校园美丽起来”为主题组织活动,广泛采访学生、教师。采访活动针对农村学生胆小怯场、不善言辞的状况,分两步走,先在教室内练兵,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模仿;然后四五个学生组成一个采访组,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办公室、走进校长室,广泛展开采访活动,采访提问从开始时写在纸上读,到围绕采访主题当场发挥,采访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也不断地培养了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应变能力、速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平时见到老师就脸红,如今竟敢面向老师采访,让老师回答问题,采访活动真是锻炼人。”

学生的新闻采访成果,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要让学生有一个展现自己劳动成果、发表自己文章的阵地,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和成功感。我们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指导学生自办小报,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采访成果,通过自己准备材料、自己排版设计、自己插图美化、自己设计各种字体的标题,编成各具个性的小报。学生在编报活动中,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我校的“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一年的实践,收获是很大的。

首先,“新闻采访”活动课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活动课的两个教学设计,无论是现场采访还是自编小报,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一改过去语文学习时的被动状态,面对着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面对一大堆丰富的采访素材,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确定采访主题,编列采访提纲,现场机敏的问答,采访素材整理,小报的设计编排,都得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自主性大力增强。

其次,“新闻采访”活动课落实了语文的实用功能,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具有极大的实用功能,而语文教学低效率的弊端之一,便是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旷日持久的架空分析,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吃力,读了十多年的语文,还是张口辞不达意,提笔难成文章。

“新闻采访”活动课的整体设计具有极大的针对性,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极强的实践环境中,“逼”着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采访的过程强化了“听”“说”能力的培养,自编小报的过程强化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活动课中,学得活泼,学得主动,学得有用,“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一年来,活动小组的同学在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速记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应变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闻采访与写作学业评价 改革

一、新闻采访与写作考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北方民族大学近年来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改革探索,督促教师不断探索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通过过程性评价改革的实施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与能力的适应社会的本科人才。

北方民族大学新闻专业2014年版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与实践进行密切结合,在评价机制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把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媒体的实践,纳入到学分管理、考核标准等评价体系当中。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制定出了较为合理的学分设置和考核评价标准,使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实践技能的锻炼和培养,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新闻人才培养理念,考试方法和评价机制更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2016年北方民族大学新闻专业先后确定了一些专业课程,参与学业评价改革探索,改革幅度较大,过程性评价所占学业评价比例都提高到50%以上,而过去只占30%或40%,过程性评价观测点多样化,除了考勤、课堂表现、作业考核,还有课外阅读、新闻研究报告、小组实训等考核方式。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目前很多高校该课程的评价方式比较简单而主观,总结性期末考试所占考核比重过大,多为平时成绩占 30%或40%、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 70%到60%的考核模式,是一种典型的重总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方式。这种传统的考核模式不利于学生对新闻专业技能的掌握,也不能真实考察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业评价改革,来探索合格新闻职业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多样化量化的过程评价体系

科学的课程效果评价不仅要评定学生学习、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而且要评定学生的潜能和素质。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100%)由学生课堂模拟(10%)、日常考勤(10%)、作I训练(20%)、小组实训(20%)及期末知识技能考核(40%)组成。

1.日常考勤评价。按时上课是学生参与完成课内外任务的基本前提,必须予以认真对待。通过“日常考勤”评价学习态度。

2.课堂模拟采访练习。一是两个学生一组,在课堂上模拟人物专访,提倡挖掘普通人物身上的故事,采访完成后,由同学和老师共同给出意见和建议。二是模拟新闻会,如模拟名人新闻会、校方相关处室工作会等不同形式的新闻会。“课堂模拟”教学可以使学生将课堂所学采访理论初步转化为实践,课堂气氛活跃,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3.小组实训。将学生分成采访小组,进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采访新生及家长、学校食堂师傅、宿舍管理员等,学习如何与陌生人讲话、说服对方接受采访与交流,再进一步开拓采访范围,让学生走出校园,到附近社区、部队、单位实地采访。小组实训主要考核评价小组成员对新闻采访实务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团队的协助配合能力。个人在团体的参与度与合作表现(10%)(小组内部互评),个人在实践作业中贡献与完成量(10%)(小组内部互评)。

4.作业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要重视写作训练。只有通过大量的练笔,才能熟练掌握采写的基本要领。其中两到三次教师进行全批细改和讲评,这也是重要的过程评价反馈。鼓励学生在新媒体或校园媒体上发表作品。

5.期末考试采取开卷方式。以主观题型为主,不再考察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背诵,以考察学生新闻采写的实践能力掌握为主,要求学生完成新闻采访提纲、消息写作、通讯写作等主观题目,通过这种考查方式,全面地检验学生在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存在哪些疏漏和问题,以便在之后的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

三、评价改革存在的问题

1.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过程评价难度的提高、评价观测点的增加、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多元化,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北方民族大学新闻专业教师本就短缺,教学任务繁重,只靠任课教师一人很难提高质量完成评价,建议组建新闻业务课程评价教学团队共同完成。

2.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使基础知识和理论课时学为减少。学生反映在实践中感觉专业理论的把握薄弱。如何保持实践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考察的平衡,找到一个恰当的比例分配也是亟需思考的。

3.如何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过程性评价所倡导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主观性评价,受评价主体的影响较大,如果不能在主观评价当中制订具体及相对准确的客观指标,或评价主体不能很好地掌控评价过程,就较难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

4.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过程性评价虽然改变了“一锤定音”的传统评价方式带来的学生依赖临考突击而过的现象,但作为民族院校学生生源与重点院校相比质量不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且当下学生普遍价值观“空心化”,一部分学生还是满足成绩得过且过,在小组训练中浑水摸鱼。因此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全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探索。

目前,由于民族院校新闻学专业起步晚,所以该课程评价体系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要改善这种状况,要求民族院校的新闻专业在实务课程评价构建中与重点院校区别开来,根据民族院校的特点,寻找自身的立足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这也是对本校学生和少数民族新闻教育事业的负责。

参考文献:

[1]王美岭.“能力―项目”模式在《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中的尝试[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78-79.

[2]吴婧.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鄂州大学学报,2010(6):79-82.

[3]孟婷婷.《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梯级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67-67.

[4]吴洁.基于过程考核的《新闻写作》课程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01-104.

[5]贺明华.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学业成绩量化评价新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46-48.

[6]罗新宇.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的“转”“变”[J].新闻传播,2014(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