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范例6篇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范文1

一、导论

http://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稀缺性的日益凸显,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模式已成为事关体制改革成败的重要问题,是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之一。根据世界先进国家的办学经验,从微观上看:适宜、健全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模式,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保持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宏观上看,则是优化教育资源,提高一国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

实践中,从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模式的内涵上看,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规范、全面的核算内容和对象,对核算内容和对象清晰而准确的概念和定义,健全、完善的核算方法,系统准确的成本数据。实践中,这四个部分都是以对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的一般性界定为前提,因为正确、合理的会计假设可以引申出相应正确、合理的会计原则,进而为成本核算和管理提供正确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论。有鉴于此,合理的会计假设是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逻辑起点,其是一切同成本相关的会计实务的基石,在整个高等教育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逻辑起点,高校教育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就无法进行演绎和构造。

二、高等教育成本会计假设的研究途径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可以遵循以下三种研究途径:

(一)完全沿用传统的四个会计假设

完全沿用传统的四个会计假设,即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对高等教育成本会计的分析完全以传统的四个会计假设作为基础。WwW.133229.coM

(二)在传统的四个会计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假设重构

在传统的四个会计假设的基础上,根据高等教育的实际和环境,对会计假设进行重构,以避免由于会计假设与实践的差距所导致的高校教育成本会计内部的各种矛盾。

(三)完全否定传统的四个会计假设

完全否定传统的四个会计假设,以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特征为出发点,为高等教育成本会计重新规范新的会计假设。

实际上,一方面,由于传统会计假设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对社会经济环境具备很强的适应性,并为高校会计实践所检验,具备一定程度合理性,因而限于理论和实践水平,盲目否定传统会计假设明显不合时宜;另一方面,虽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全民时代和产业化发展,传统会计假设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环境和高校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财务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报告方式,但是并没有改变会计假设的实质。因而,本文认为,出于我国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实际的需要,对传统会计假设进行重新认识、理解和重构,使之能够满足高等教育会计信息提供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新需求,是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成本会计现状的合理选择。

三、高等教育成本会计假设的分析

(一)对高等教育成本会计主体假设的分析

传统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或会计个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而会计主体假设则是指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个特定企业或单位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企业的投资人或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界定了权益的范围,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一般而言,做为高等教育产品的生产者或提供者,高校是天然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主体,但是,具体而言,高校教育产品的提供主体还可以细分为:各级院系、教学行政管理单位(如:学生处、招生办、宿管办等)、教学辅助单位(如:图书管、后勤管理、基建管理等)、附属机构(如附属医院、校办工厂等),因而,从成本控制和管理的角度上考量,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主体的结构上,可以分为三级进行:高校一级核算各类公共成本,包括行政管理单位和教学辅助单位的成本支出,并按学生比例分摊到各级院系的教育成本中;院系一级作为主要的教育单位,核算各类直接教学成本,包括凝结在教育过程中的各类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附属单位一级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独立核算,其作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虽然一般不直接记入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中,但应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成本,按一定比例记入高等教育总成本的核算中。

(二)对高等教育持续经营假设的分析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假定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一般而言,会计主体在不同状态下,如持续经营状态或清算状态,所采纳的会计方法是不同的,因而,高校是否能够持续经营或持续办学对高等教育会计方法选择的影响巨大,只有假定高校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才能够使得由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持续经营假设所引申的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具备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否则就无法核算出准确的高等教育成本。例如,只有假定高校是持续经营的,教育成本核算中基于一定会计期间(如学年等)的许多记账方法,如教学设施的资产折旧费、教育保险等费用的预提、学校基建项目的待摊才具备实践和理论意义。实践中,虽然高校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由于国家或地方政策缩减招生规模乃至同其他院校合并、停止办学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但是总体上看持续经营是符合我国高校发展的一般性假设。

(三)对高等教育成本会计期间假设的分析

会计期间假设,又称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会计主体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区间,在会计主体终止经营前,分期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定期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活动、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信息,其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随着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从有效利用高等教育资源的目标出发,我国高校除了传统的固定学年制的本专科、研究生教育外(如三年制专科教育、四年制本科教育),还担负着各种形式的有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与长年培训项目,给高等教育成本会计的期间假设带来很大的困难,例如:一般的短期培训周期很短,培训过程中无须考虑持续经营,因而无须考虑会计分期。因而,应设立两级会计分期对高等教育成本进行定期考量:一级是将不同培养年限毕业生的固定培养周期即“学年”或“学期”,作为高等教育会计分期的基本时间单位,因为,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是按学年进行组织,政府部门对各高校的行政性拨款是按学年(年度)进行划转,在校生的学费是按学年进行收取,进而将几个学年的高等教育成本相加,就可以得到不同培养年限毕业生培养周期的教育成本;另一级是各周期不同的培训或在职教育等,可以根据实际教育周期按月编制成本会计报表,并合并到当学年的财务报表中;此外,针对我国高校会计年度与财政年度不能相一致的问题,即学校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期间为学年,可以采取成本核算报告与法定财务报表分别编制的原则,以满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需要。

转贴于 http://

(四)对高等教育成本货币计量假设的分析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范文2

财务会计是企业会计(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按照会计的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分类而来,因此企业会计目前国际公认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类。

首先,企业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特点和功能是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用和来源,成本和费用以及整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所得的财务成果,以此分析企业的收入与盈亏达到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手段。

然后,财务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指的是以企业为主体对其已经完成的资金活动做全面的系统的监督与核算得到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基本信息和盈亏信息并以此提供给与本企业存在经济利害关系的债权人、投资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外部人员可以利用以财务会计分析而得的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活动。在实施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也需要利用财务会计方面的会计手段和程序,这样才能积极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应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可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2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指的是在组织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也是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各种程序和方法适用的前提条件。因此,一旦离开了相应的比较稳定的又需要跟随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变化的会计假设之后也就无法进行财务会计工作。

目前为止,国际公认的财务会计假设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持续经营的假设、时间分期的假设以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假设。

(一)主体假设

在整个会计界,主体假设已经被广泛地接受为财务会计假设的基石(Paton & meson,1940;Paton,1922),这个观点不仅在财务会计框架形成时被专业人士广泛认同而且随着财务会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此假设也会继续被认同是财务会计假设的基石。在财务会计中,会计主体指的是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和组织。通俗的理解就是在某个单位开展财务会计工作,这个单位就被称为财务会计主体。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为什么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又相对稳定呢?因为财务会计是必须要面对市场,面对主体来产生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并为相关有需求的人员和部门提供财务状况、企业盈亏、现金流、财务业绩等经济信息。因此,要使整个财务会计所涉及到的流程准确无误地往下进行,主体是财务会计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立足财务会计主体才是财务会计监督和核算的基本前提。另外一点是在企业或单位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主体可以界定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空间范围,确切的说就是主体可以在涉及经济往来的过程中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身份更为便利的实现资金流通。

考虑到财务会计主体的重要性,因此主体成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假设。从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出发,主体假设表明财务会计报告的边界是个体企业而不是市场。即财务会计只能提供某个特定的企业或单位的微观经济信息而不是整个市场。但我们在财务会计的定义中提到财务会计的最终目的是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只能提供微观经济信息的财务会计的意义何在呢?这就是财务会计主体假设的局限性的集中体现。承认财务会计主体假设就表明其难以离开会计主体因为宏观调控的尴尬地位。

(1)关于主体假设的重新思考

虽然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但是这一基本假设也是发展的和不可或缺的。财务会计的形成是在有限公司和现代企业出现之后,因此财务会计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要将企业所有者的经济和财务分开实现企业搞笑运转的目的。在以往的财务会计运转过程中涉及到的都是"现实的企业和单位",每个企业都会存有对应的财务报表信息。但是在互联网和微小型企业极速发展的今天,以往的传统的财务会计主体思想也将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和发展。以往的财务会计活动都是在线下进行操作,每个企业到了相应的期限都会有记录式的财务报表信息。但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活动需要将"线下"和"线上"相结合。

另外一点就是关于大量存在的微小型企业主体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财务会计报表等内容导致国民经济统计中出现的巨大误差。目前的微小型企业通过各种团购网、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宝支付进行大量的资金流通。对于这类在以往无法计算的财务会计主体也可以通过"线上"方式对其经济流通进行核算与监督最终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统计,提高整个经济市场的经济效益。

(二)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也被称为联系经营,指的是企业要把扩大再生产连续进行下去。企业没有了持续经营就谈不上财务会计的核算与监督。原因在于在企业的会计实务中,需要核算的经济指标数量众多,这些指标如果没有同其他时期的同一或相似指标做比较那么核算出的经济指标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此,要使财务会计实务分析有存在的意义,企业的持续性经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假设。将财务会计核算的各种经济指标和以前同年度、同季度等同期指标相比,这样才能找出企业发展的态势,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才能利用这些指标实现经济增长。

将持续经营假设和时间分期假设联合在一起考虑是因为这两条假设是相辅相成的。在财务会计主体假设的基础上,只有保证了企业的持续经营才会有财务会计的分期财务报表。同样,保证了时间分期假设也就表明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

(1)对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的重新思考

在技术不断繁荣,全球化和竞争不断加剧的互联网时代,某些企业的破产、兼并和重组事不可避免的经济事件。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虽然各个国家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方式使得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是到目前为止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还是会出现疲软的状况。另外,在经济危机中遭受严重打击的中小及微型企业到目前也没有完全恢复。

作为占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的实体经济主体,要对其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以实现经济决策的目的就必须保证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假设和时间分期假设。第一类财务会计主体是针对小型及微型企业。小型及微型企业的优点是灵活性强、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等。近几年,国家大力扶持微小企业的发展以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作为微小企业的弱点就是它们资源稀缺,资金链薄弱。要保证这类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以及时间分期假设,政府应该加大对此类企业的扶持力度。这种扶持力度不仅要为它们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如小额信贷、补贴)还要一改往日对微小型企业的财务放任不管的态度。对于微小型企业,也要以区域为单位设立相关的监督和核算机构,也就是使得微小型企业也会有自己的财务会计报表。利用对微小型企业的核算与监督检验这些主体的经济效益状况,在一定的财务会计核算期内,如果某一企业在期间内的经济状况发展良好可以得到政府机构更进一步的扶持。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微小型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还可以使得这些企业有更一步发展壮大的可能。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针对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型及以上的企业。对于这类企业拥有相对较雄厚的资金支持并且融资渠道丰富,资金链强健。但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同类业务的企业众多,如果不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无法保证经济主体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对于这类企业,首先政府机构的干预不应过多,但是对于这类企业的单独的财务会计报表应该做到确切的监督以保证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和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于中型及大型企业,政府应鼓励其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如产品革新、销售渠道的改进、优化服务等。在逐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后,中型及大型企业应该加大对内和对外的关于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

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主体,在虚拟实体中,财务会计的这两个假设可能会存在偏差。对于这两个假设在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中的差别是财务会计的这两个假设在以后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原因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虚拟主体的数量将会发展壮大,对虚拟主体的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能更加顺利的进行的话能更进一步促进经济监管的力度。

(三)财务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核算包括财务会计的核算主要是价值核算,这就必须以统一的货币及人民币作为计量单位。如果在财务会计实务中没有货币计量的话就根本无法进行财务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了。货币是价值唯一可以表现的、能够量化的形式。财务会计要反映价值的形成、耗费、回收及其循环周转,这就不得不依赖于货币。马克思指出:商品并不是因为货币才可以交换,因为一切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物化结果,它们本身就可以相互交换和流通。

(1)对于货币计量假设的重新思考

在财务会计的货币计量的假设中需要指出的是将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方式。为什么称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而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原因在于虽然在财务报表的量化表述中货币应是唯一的计量单位但是其他的财务报告以及报表附注都还需要披露其他不能用货币量化的信息。而这些不能用货币量化的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对于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以及相关部门的经济决策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结论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范文3

一、电算化会计与电子商务会计的联系

电子商务会计,又称网络会计,是为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它是信息经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加速了会计信息化的过程。在我国,电子商务会计的研究开始于1997年,但是由于网络发展不健全,软件开发和应用经验不足,企业中尚未有完全成功运用电子商务会计的范例,这也导致学术界对电子商务会计的研究难以深化,至今还处于探讨之中。尽管如此,从长远来看,企业实行信息化,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子商务会计将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会计电算化是实行电子商务会计的基础,电子商务会计是电算化会计与网络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如果会计仍然处于手工记账阶段,那么电子商务会计无从谈起。同时,如果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仅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仍需手工输入,即使在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实现了自动化处理,电算化会计也不能称之为电子商务会计。因此,电子商务会计是在电算化会计基础上与互联网相接,将企业发生的原始财务信息通过网络系统直接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不仅在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实现了自动化处理,而且通过互联网实现了电子原始凭证的确认和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全部会计核算过程实现了自动化处理。将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与外部传入的与会计相关的信息相结合,实现会计核算的整体处于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过程中。

二、电算化会计与电子商务会计的区别

(一)从会计方面

1.会计理论冲击程度不同

(1)电算化会计遵循了会计基本假设,而电子商务会计使会计基本假设受到质疑。会计核算的4个基本假设是传统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电算化会计主要立足于传统会计职能的自动化,其会计核算仍然是针对拥有大量的有形资产,能够长期持续经营的“现实的企业或主体”所以遵循了长期以来会计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4项假设受到巨大的冲击。企业间虚拟联合、战略联盟的出现,使会计主体无形化,难以确认;网上兼并、收购、破产及虚拟企业的随时解散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疑问;由于经营的短暂性,收入费用不能按期间确认分摊,会计实时报告系统可随时生成财务报告,会计分期假设成为多余;电子货币的出现和世界范围的网上交易,使货币计量及币值不变假设脱离现实。因此,电子商务会计发展对传统会计核算的4项基本假设提出挑战。

(2)电子商务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相比,会计对象的范围和内容发生变化。电算化会计遵循了传统会计中会计对象的定义即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电子商务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相比:

①会计对象范围拓宽。电子商务使会计核算逐步融入企业集成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范围明显扩大,作为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不仅包括发生的,而且包括可能发生的资金运动以及其他重要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务。

②会计对象内容变化。实施电子商务带来的及时适量生产(JIT)、零存货管理降低了企业的生存和销售成本;而实施电子商务会计发生的网络数据接入成本、网络安全保护成本等成为会计成本核算中的新内容。

2.会计实务中数据处理和核算方法不同

(1)在会计数据处理上,电算化会计代替了繁琐的手工操作,在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实现了自动化处理,但是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仍需要手工输入。而电子商务会计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电子化原始凭证的确认和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全部会计核算过程实现了自动化处理。

(2)在核算方法上,电算化会计遵循了传统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贯性”的原则,对所选定的计价方法、计量模式一般不得改变,由此生成的财务报告是单一模式的静态报告。而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方法趋于多样化,“会计频道”的产生让每个网络用户按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系统中各种模块进行财务会计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操作。如用户可以自由选择直线折旧法或加速折旧法等不同的折旧计算方法;选择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公允价值等不同的成本计价方法;选择趋势外推法、线形和非线形回归法等不同的成本和销售利润预测模型。由此生成的财务报告是多元化的动态报告,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核算的多元化需求。

3.会计信息共享程度不同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范文4

关键词:会计 信息化 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 E232 文献标识码: A

“小金库”是政府腐败形式之一,是重要的财政管理问题。它不仅涣散了党政机关政纪,而且阻碍了财政资金效率提高以及诚信政府建设,因而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对此,本文把根治“小金库”确立为政策目标,以会计与财务信息公开为路径,建立标本兼治的“小金库”长效机制,以期通过会计与财务改革寻求彻底根除“小金库”之道。

一、“小金库”产生的深层原因分析

为了寻求问题的合理解决路径,我们必须分析产生问题的源头,即深层原因,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否则就只能治标,而无法治本。当然,建设“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也不例外。本文认为,会计与财务信息不对称,以及财政制度滞后是“小金库”问题存在和蔓延的两个深层原因。

( 一) 会计与财务信息不对称

“小金库”属于道德风险行为,若任其发展,会导致公共委托失败,进而促使政府处于腐败无能和无效率状态。为此,在治理政府腐败上,虽然我们也需要建立领导人的责任制、离任审计制、以及不准私设“小金库”等规定,但是这只能约束政府官员的具体行为,而不能从根本上。尤其是,政府单位的会计与财务信息是保密的,在部委内部,除了分管领导,对其他人是不开放的。在对外上,虽然有责任向财政部门报告资金使用情况,但主要通过会计报告,因而除了报告各会计科目的收支信息外,对财政也是保密的。因此,会计与财务信息上的保密原则,使得外人对单位会计、财务究竟发生了什么,单位支出是否符合财政、财务制度规定,有无“小金库”等无从知道。除此之外,在会计与财务信息保密下,发现与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成本很高,这就造成了“小金库”“查而不处、屡查屡犯”的难题。而查处的困难性,以及违法高收益和处罚的成本低,更是助长了一些人的侥幸心理。这都为某些人试图通过“小金库”获得“制度外利益”提供了条件。因此,最终根治腐败关键是要解决政务信息不对称问题,只有委托人与人之间信息对称,才能避免官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促使他们从维护公共利益出发,理性行政、理性执法。

( 二) 财政( 财务) 会计制度建设滞后

尽管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小金库”产生,但是若会计与财务制度是完善且有效的,就不可能让“小金库”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我们还必须从另一方面,即制度和机制上去寻求“小金库”问题的根源。首先,预算会计的四个假设与公共财政建设要求脱节。这是“小金库”存在的现实基础。从会计制度上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独立实体假设与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冲突。公共财政改革的依据是整体政府理论。即政府是一个整体,而部门、组织是政府整体中的手脚等功能单元。因此,无论如何改革,只能强化政府整体的功能,而不能将职能部门独立于政府,否则就必然会产生组织利益,并将它置于政府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之上。然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基于独立实体假设设计的,将每个行政事业单位看作是一个利益实体。显然,这一假定是不适合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政府组织的会计核算。

二是会计核算与专项资金管理要求脱节。部门预算是公共财政的核心制度,按部门预算改革的原意,基本支出预算是部门( 单位)的经常性经费,在会计上应采用持续经营假设和年终结账核销制。而专项资金是部门( 单位)的办事经费,其核算应当与项目建设的过程同步,并采用“一次性经营”假设和“专款专用、专项核算、结算清账”制度。因此,从道理上说,部门预算的两种经费的核算原则是不同的,核算方式也应不同。

三是手工记账假设不符合政府会计信息化方向。政府行政的本质是公共委托关系,因此公共财政应当是建立在公共委托基础上,以信息公开为特点的现代政府理财制度。然而,我国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却是建立在手工记账假设上的,这就会产生会计信息“孤岛效应”,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无法及时反馈财政,财政也无法及时,低成本地监察单位行为,最终“目不明,耳不聪”。

四是允许总预算会计与单位会计脱节假设不符合会计法要求。允许总预算会计与单位会计脱节假设也指财政总决算可以按“以拨代支”原则进行。这会导致政府决算虚假,产生专项资金“被支出”,“被结余”等问题。其次,财政制度设计长期忽略“整体政府”,而是按“单位理财”理念来设计制度的,造成“软预算约束”。

二、“小金库”治理的目标与路径

本文的政策目标就是,铲除“小金库”孳生的土壤和制度条件,建立起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既然会计与财务信息不对称,财政制度建设滞后是“小金库”产生的深层原因,因此本文就围绕这两点提出了三种政策路径:

一是会计核算网络化。就是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开放的网络财务管理平台,将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财务信息、相关业务信息都纳入此平台,并在网络上运行。这样就解决了会计与财务信息不对称难题,实现了单位会计与财务信息上的透明,同时财政和审计将能监控到所有单位会计纪录。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财政总会计、以及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会计在科目设置、核算规则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即使有些省建立了基于“金财工程”的会计网络,也因以上技术性原因的阻隔,会计信息无法流通。因此,路径一虽然解决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不对称(当然,事实上它并未完全做到这点) ,但由于它没有解决财政( 财务) 会计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因而虽然对小金库有遏止作用,但尚不能根治。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范文5

1494年意大利学者帕奇奥利的《算数、几何及比例概要》一书出版,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理论描述的开始。时至今日,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数百年的历程,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已发展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通用商业语言,其通用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整整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也迅速地向先进的会计模式靠拢,其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至2006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会计和国际会计已基本趋同,这也是我国经济更大范围的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和保证。任何一种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事物,必然有其社会发展的自然需要,其自身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一个成熟的管理学科,也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这种内在的逻辑规律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实务的高度抽象和规律总结,而会计基础理论又是推动和促进会计实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指南。本文拟对会计(主要是财务会计,下同)的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进行解析,也即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学习体会。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其间的逻辑关系可如下所示: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目的,或者说是会计所要完成的任务。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些相关的信息的总和我们称为财务报告,即财务报告应该提供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是会计所有活动的原始动因。目标(目的)不同决定了与活动相关过程的不同。会计目标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所变化,会计活动就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会计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断。假设对人们的活动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某投资者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预测,认定投资某个项目会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决定投资该项目并付诸实施。这一活动就隐含着投资者认为投资可获可观回报的假设,因为这一投资活动是否真的能获得预计的可观回报,是要等到将来的事实证明。活动未来的结果只能预计而不能确定。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作出的推断。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为了达到会计目标所要开展的会计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所以称为基本条件,是说这些条件如不具备,完成目标任务是不可能的。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假定会计活动都必然是为某一特定主体进行的,该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完全独立,而且独立于业主之外。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使得会计活动能在清晰的范围之内得以进行。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目前正常状况持续经营下去。这一假设使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计量活动有了依据和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将其持续经营的连续期间人为的划分为一段段较短的相等期间,而按较短期间确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信息是准确的。这一假设为会计分期提供报告提供了依据,进而为确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计量假设认定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是最准确的和最佳的选择。这一假设使会计活动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使得会计的具体对象可以相互之间互比,使得会计报告能高度概括会计信息,使得会计报告更便于理解。

四、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又称为会计处理基础,亦称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是指会计在进行会计活动过程中用以约束和指导行为的基本原则或制度。会计基础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两种会计基础是不同性质的会计主体在贯彻会计分期假设时所采用的不同制度。企业会计应主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基础对企业类会计主体在确定收入、支出和利润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得收入确认和费用支出的跨期摊配更合理。

五、会计要素

当人们明确了会计目标即会计任务的基本要求,解决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确定了会计处理基础,进而就要对会计信息所含的具体内容进行确认。会计信息所应包含的内容即会计应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包含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经济业务虽千差万别,但却可以按其基本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即分成若干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内容的高度概括。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的数学表达方式被称为会计等式。会计要素的确定使得会计的日常处理变得有规律可循和简单化。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直接决定了会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格式。我国会计准则把会计要素归纳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其数学表达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六、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核算基本规程或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对会计过程环节的科学归纳。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为:设置帐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其相互之间的构稽关系设置帐户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基本起点,也就是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内进行更具体的归类。复式记账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到账簿中的具体方式。复式记账方法使得会计上的任何一笔业务都能在至少两个账户里进行登记,使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被反映得更全面。会计必须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据作为记账的依据,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就成了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基本环节。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账簿,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具体载体。账簿把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更系统更规范地集中起来,所以登记账簿也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结果,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成本计算是企业会计必须要涉及的内容,自然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计算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就是真实性,所以财产清查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必要环节和方法,财产清查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也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会计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较强的技术性,所以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

七、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会计活动的特殊产品,这些产品必须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检验会计信息是否合格的尺度。质量标准确定后,会计活动才有章可循,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才可以检查和评价。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可简洁概括为:真实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真实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清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上述要求所以称为基本要求,是说这些要求是最一般的要求,这些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国际化的需要。超级秘书网

八、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

1.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核算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和规则,又称为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这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是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的具体贯彻。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使得会计活动更规范,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更具体的保证。这些具体要求不仅贯彻了经济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体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法律、人文观念等因素。它符合纯粹市场经济的竞争伦理的。

2.乡镇集体企业较早地适应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戴着集体所有制红帽子的能人经济”是对乡镇企业普遍经营形态的生动写照。其产权形态是乡镇集体所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满足乡镇政府及领导公或私的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其经营管理权。因而,它兼有“能人主导下的成本理念”与“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这两种理念的混合状态取决于“能人们”与乡镇政府博弈的状况。

3.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变迁,其理念也在发生渐进的演变。在扩权让利阶段,首先是为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国家、企业与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利改税后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逐渐摆脱了国家计划的桎梏,成为经授权拥有法人财产权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其称号也由“国营企业”改为了“国有企业”,此时企业已经大大放松了“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再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并初步建构起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由于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仍然处于绝对地控制公司的地位,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制度、合理的经营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制度、职工持股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等产权制度安排还很不完善,运作还很不协调,因此,“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并未真正确立,仍然可以频繁地看到一种变异了的“政绩理念”的影子,比如不少公司巨额投资于足球俱乐部等迎合上级政治或社会目标的项目。但是,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更加深化的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相关安排;“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对个人、企业等微观主观进行干预的空间与力度,将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权力与私有权利的边界;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也利于增强政府对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公众利益予以关注与保护的意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世界性的各种交往,将使我国的社会伦理包括人权观念、政治文明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使企业进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买方市场的形成,已经使众多企业认识到“顾客是上帝”不是虚言,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国的社会,包括现代企业将逐渐地确立起真正的“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L•海尔布伦纳.经济社会的形成[M].1962.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范文6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会计会计假设

一、知识经济与财务会计

1.1知识经济产业将以人为中心展开

传统社会中我们所了解的各种产业,是围绕着当时社会中的关键要素而展开的,虽与主体相关却并非围绕主体即人来展开。即知识并不成为当时社会生产中的关键要素,人的生存与发展与知识要素还相距甚远,如,在奴隶社会,个体为处理与暴力的关系而生存(生产生活),封建社会人主要为处理与土地的关系而生存,资本主义社会人主要为处理与货币的关系而生存,这些都并非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造成人与社会的分裂。知识却以其特有的非排它性成为区别人与人关系、人之为人的要素。所以,在知识社会产业将围绕人的概念来展开。

1.2财务会计和经济发展

财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从会计的起源、发展以及职能和目标可以发现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会计的起源与发展和从会计的职能里两个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一、财务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核算的内容、形式随着经济形态的变更而变更。二、财务会计的职能从本质上说就是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手段。三、从会计的目标来看,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不同的经济主体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从而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就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决定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训,它是会计理论的基本构成部分。现在的会计假设是人们在工业经济形态下经过长期的会计实践,逐步认识总结而成的。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只有规定了这些会计假设,会计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地进行下去。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在工业经济形态下被认为当然的会计假设正受到冲击。

2.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但“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时,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据美国商务部在其名为《新兴的数字经济》的报告中的推断,到2002年企业之间因特网商务的数额将超过3000亿美元,这些网上实体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是一个正面的挑战。再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社会成本,知识经济条件下构建知识型企业核心财务指标研究社会绩效考核及人力资源等信息,己不可能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实体中,需要延伸到企业的外部。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以企业为主体编制的三大报表尚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知识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原三大报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不完整性和局限性。

2.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能够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会计才可以历史成本而非清算价格来确认、计量其资产要素,所有资产也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消耗、售卖等等。事实上,这一假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一旦能够证明会计主体己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本假设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上述假设受到巨大冲击。一方面由于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另一方面由于并购潮流将进一步加剧,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并购使持续经营假设又一次受到挑战。第三,“网上实体”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的特点。“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决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已不能适应,而必须代之以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

2.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可以将企业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时期,据以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它存在的原因与会计管理职能直接相联系。之所以要计算期间损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主要是通过报表,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一周期的生产经营。知识经济条件下构建知识型企业核心财务指标研究即会计期间的划分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这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固有的缺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以年度为基本会计期间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就时间上而言,不同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对会计信息的时间要求不同,因此,会计分期应以对它们的需要为基础,不可能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2.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活动进行计量,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在使用货币计量时,其实同时默认了另外两个假设:①货币的币值不变(或稳定);②币种的唯一性假设。货币计量只是会计计量史上的一个阶段,本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其局限性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了。首先币值稳定受到冲击。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样就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或稳定)这一假设。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便是佐证。其次,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己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必须改进计量手段,扩大会计报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刘德红等.企业财务分析技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候丽生.财会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

3徐锋.浅议身边的网络经济[J].码世界,2005(1).